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民族地區羣眾文化建設的發展必要性的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87W

摘要】目前,我國的民族地區在運行發展的過程中,積極構建羣眾文化體系,並以此為基礎確保公民素質的提升,並保障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實現民族團結的維護,構建和諧社會。本文基於此,着重分析民族地區羣眾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必要性,並就羣眾文化建設的措施進行論述,希望由此促進我國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各項效益的取得。

民族地區羣眾文化建設的發展必要性的論文

關鍵詞】民族地區;羣眾文化;文化建設;必要性

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的文化、歷史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隨着我國的統一、發展,各民族在中華大地上共同發展,相互依存,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多種少數民族文化協調發展的文化體系。基於我國社會的發展進步,有關部門加強了對於文化事業的關注,從而增強我國的軟實力。目前,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加強了對於羣眾文化的建設,由此實現民族地區的和諧發展,促進各項效益的取得。

一、民族地區羣眾文化開展現狀

目前,我國的民族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實現了對於地區經濟的發展,還加強對於羣眾文化的關注,保障羣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地區文化軟實力的增強。關於民族地區羣眾文化開展的現狀,筆者進行了相關總結,具體內容如下。

(一)文化基礎資源利用效率低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祖國大陸遍佈的少數民族存在數量多、總人數少、文化差異性大的特點。在這樣的狀況下,各少數民族在地區隔絕的狀況下形成了特殊的地域民族文化。事實上,這些文化存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覆蓋領域廣泛的特點,其涉及建築、音樂、舞蹈、語言、節日、風俗等領域。但事實上,儘管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存在豐富多彩的特色,但是民族地區在羣眾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對於上述文化資源的深入研究與挖掘,進而導致少數民族的基層羣眾文化活動存在單一狀況,不利於民族文化滲透至羣眾的生活中,不利於文化資源的合理化運用,導致羣眾的熱情不高,羣眾文化建設的參與人數較少,缺乏必要的羣眾文化宣傳專業人才,阻礙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不利於各項效益的取得。

(二)忽視民族羣眾文化開展

作為衡量民族發展水平的依據,民族文化對民族地區的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不僅在經濟價值方面產生影響,還有利於社會價值的提升。近年來,隨着時代的發展進步,我國的市場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加強了對於民族文化經濟作用的發揮,並促進文化旅遊的發展。在這樣的狀況下,民族地區的經濟作用日漸凸顯,但是民族文化本身的特色卻被忽視,進而導致民族地區的羣眾文化難以有效地開展,民族文化的特色性也漸漸喪失。不僅如此,民族地區過分關注民族文化的經濟效果,也導致羣眾文化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缺乏一定的物質基礎,導致民族文化的發展不盡如人意。

(三)缺乏專業性人才

為了進一步促進民族地區羣眾文化建設活動的穩步開展,工作人員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需要實現民族、羣眾、文化的有機融合。但目前,我國的民族地區在運行發展的過程中普遍存在着經濟發展不平衡,差異性較大的狀況。在這樣的背景下,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無法籌集大量的資金用於羣眾文化的建設,故而導致羣眾文化的建設、發展工作舉步維艱。此外,各地區在民族羣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專業性較強的羣眾文化工作人才,不利於引導羣眾自發地開展文化建設活動,成為了制約民族地區羣眾文化建設、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民族地區羣眾文化建設的特殊性

我國作為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信仰相互摻雜的國家,民族地區的羣眾文化在建設的過程中有其特殊性。關於民族地區羣眾文化建設的特殊性,筆者進行了相關總結,具體內容如下。

(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逐步形成了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體系。事實上,隨着漢文化圈的進一步擴大,少數民族在文化建設、發展的過程中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在漢文化的框架體系中,少數民族地區形成了以宗教、語言、習俗、思想為核心的獨特文化。事實上,民族地區在羣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加強了對於傳統漢文化與區域文化的借鑑、繼承與弘揚,並依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得文化事業朝着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不僅如此,由於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形成了特色的文化體系,而這一文化資源的出現也為羣眾文化的建設奠定基礎,促進了各項效益的取得。

(二)民族文化相互滲透

民族文化並非獨立發展的,而是在與中華文化、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中不斷壯大的。正是由於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影響、借鑑,才形成了我國民族文化體系的博大。通過對我國各民族的文化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各民族的文化存在明顯的交互影響的特徵,諸如,藏族、蒙古族都具有神話傳説《格薩爾》《江格爾》,而兩種神話傳説在內容、體例方面都具有較強的相似性。總而言之,民族的獨立發展導致各民族文化在形成的過程中具有自身的純真與原始性,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滲透也促使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促進了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但並未造成對各民族原有文化底藴的動搖。

(三)民間習俗的制約

我國各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因為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的差異性,而導致其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事實上,各民族流傳至今的生活習俗也實現了對於其原有生活方式與文化風貌的保持,但傳統生活習慣也保留了迷信、陋習的部分,故而不利於現代化羣眾文化的建設。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的神靈崇拜、生活禁忌、喪葬習俗等都會對羣眾文化的建設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此外,各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存在着對於新生文化、外來文化的排斥,進而影響羣眾文化發展。事實上,文化習俗會隨着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而獲得改善,而習俗也會朝着現代化、先進化的方向發展。隨着歷史的進步以及各地區文化的交流發展,文化的融合趨勢日漸明顯,而各民族文化也存在相互吸引的特色,並由此實現了民族羣眾文化可塑性、可變性的提升,實現了文化多元化發展,而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也逐步形成了多元與統一的特徵。

(四)市場經濟對羣眾文化的影響

民族地區在發展羣眾文化的過程中,往往受到地區經濟、政治以及生產力的影響。基於此,市場經濟在運行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對民族地區羣眾文化的建設、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以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的羣眾文化建設為例,該地區在發展地區文化的過程中受到了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影響,並以此獲得了文化發展的契機,促進了本地區民族文化的發展、繁榮,為文化事業的長足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般而言,經濟與文化之間的互補性,説明了羣眾文化的發展往往受到經濟的影響,而地區經濟的進步則有賴於文化的弘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獲得了不斷完善,並由此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奠定基礎,並由此帶動全民族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養的提高,從而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有效結合,為該項工作的開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國的民族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市場經濟發育不完善的狀況,故而無法凸顯出市場經濟的優越性,無法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基於此,各地區在羣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實現經濟與文化的有機融合,從而將羣眾文化資源的功能性充分發揮,並從不同角度充分展現它的價值。

三、促進民族地區羣眾文化發展的措施

為了進一步促進民族地區羣眾文化的發展、進步,我國的民族地區積極採取措施進行工作,保障羣眾文化建設效率的提升。關於促進民族地區羣眾文化發展的措施,筆者進行了相關總結,具體內容如下。

(一)重視民族地區文化建設

目前,我國的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後,但各級政府在羣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加大資金的投入,確保羣眾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調動民族地區的人民積極參與到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事實上,只有少數民族地區羣眾廣泛參與到當地文化的建設工作中,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調動民營資本的投入,從而提升民族地區羣眾文化建設的活力,並由此滿足羣眾的文化需求。

(二)合理開發、利用民族文化

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與影響力,我國的有關部門加強了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揚與發展。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獲得了科學妥善的保護與發展,併為羣眾文化的建設奠定基礎。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傳統文化的傳播能夠引導羣眾瞭解自身的責任與使命,並不斷地挖掘自身潛能,將民族文化與基層的羣眾生活實現有機融合,從而實現了羣眾文化生活方式的豐富,帶動羣眾文化激情的提升。由於民族地區的羣眾文化在建設推行的過程中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故而該類文化資源在與地方特色文化的結合過程中,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羣眾文化對於人民的吸引,鼓勵民族地方文化走出去、引進來。

(三)培養專業人才

為了帶動民族地區羣眾文化工作的穩步開展,有關單位在相關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需要實現文化專業人才的培養,並以此為基礎促進公益性文化活動的開展,從而在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範圍的同時,強化文化管理人才的培養工作,促進各項效益的取得。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加強對於具有號召力、魄力的骨幹文化人員的培養,以此為基礎保障羣眾文化隊伍的高質量,加快民族地區羣眾文化建設。

四、結束語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民族地區羣眾文化建設所面臨的問題,並就該類文化發展的特點與促進羣眾文化發展的措施進行了論述。筆者認為,隨着相關措施的落實到位以及理念的創新,我國的民族文化必將獲得長足的發展,促進各項效益的取得。

參考文獻:

[1]何曉薇.遼寧省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民族地區羣眾文化建設研究[J].滿族研究,2013(3):79-82.

[2]文興吾,何翼揚.西部民族地區農牧區發展文化變革:“生活型社會”建設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13(11):131-135.

[3]粟嵐.民族文化建設:邊疆民族地區羣眾工作的“助推器”——普洱市羣眾工作的文化視覺解讀[J].創造,2012(8):60-61.

[4]李新.民族復興背景下民俗文化發展的必要性——以西安地區社火文化為例[J].藝術科技,201(7):6-7+27

[5]王平.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原則及路徑探析[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00-106.

[6]李燦,劉堂燈.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與發展的策略研究——以新疆喀什地區為例[J].當代經濟,2017(12):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