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有關民族地區高校特色化翻譯教學模式的分析研究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22W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隨着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廣大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受到強烈衝擊,各民族地區的對外交流合作也愈加迫切。以貴州為例,由於國家西部發展政策傾斜,貴州成了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個核心地區。近年來,一些重大的國際、國內活動頻繁在貴州開展。同時,貴州自身也抓住機遇宣傳自己,積極到世界各地舉辦各種民族歌舞表演,少數民族民問藝術品展覽,展開各民族古村寨、服飾等的世界文化遺產中報工作,積極開發民族地區優勢產業,如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旅遊、生態旅遊、推廣旅遊品牌等,真正向外展示着貴州各民族多彩的風貌。

有關民族地區高校特色化翻譯教學模式的分析研究論文

中國國際化步伐的加快,給民族地區的發展帶來很大契機,在這一過程中,翻譯起着越來越顯著的作用,對外翻譯成為了展示民族形象、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與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對外翻譯宣傳的工作和任務越來越多,翻譯市場前景可觀。然而,與民族地區發展形勢相悖的是,我們缺乏熟悉地區社會經濟狀況、懂得民族民問語言文化、能夠勝任溝通任務的高水人應用型翻譯人才,這使得對外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沮礙少數民族地區繁榮發展的瓶頸,翻譯產業亟待發展。雖然,在一些重大場合我們可引進一些翻譯人才,但是,要完成種類繁多的、有着豐富含義的民族文化的翻譯工作,僅靠引進幾個翻譯人才是遠遠不夠的,民族地區還需着眼於本地翻譯人才的培養。因此,各民族地區高校翻譯教學必須重視地區發展的特色化需求,結合對地方經濟文化情況的研究,摸索出一套既適應時代需求,又具本地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要立足於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目前,不少民族地區高校的翻譯教學目標較籠統,人才培養缺乏針對性,沒有考慮民族地區發展的特色化需求。因此,在國際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的新形勢下,如何滿足社會發展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培養出適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外語水平高,具備紮實民族文化、歷史、經濟等方面知識的專業化翻譯人才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各民族地區高校作為為地區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為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科技各方面外宣翻譯工作注入人才力量的主要來源,首先要定位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筆者認為,民族地區高校培養應用型專業翻譯人才除了使學生具備紮實的雙語能力、掌握基本的翻譯技能和有較寬廣的知識面外,還應考慮地方因素和地方特色,重視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民問文化歷史的宣傳、傳承和發展,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因此,必須加強學生民族語言文字、文化歷史、習俗等方面知識的學習,使其在今後的工作環境中能勝任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對外翻譯工作,能充分展示介紹民族民問文化,達到“走出去,引進來”的宣傳目的。除此之外,民族地區的翻譯人才培養還必須重視師資隊伍的建構及教育資源合作,根據培養目標、辦學特色及教學資源建構自己的翻譯教學體系。由以上目標看出,民族地區的翻譯人才培養必須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提高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培養出適應國家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需要的應用型、專業性曰筆譯人才,以此解決地區高水平、實用型翻譯人才奇缺的問題。

二、構建有特色的課程設置

長期以來,民族地區翻譯教育存在着與社會需求脱節的現象,最突出的問題是課程設置特色不明,忽視本地用人需求。民族地區各高校培養人才應結合本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情況,結合自身師資和辦學特長,創建有特色的課程設置。在課程設置上,應該以本地區的翻譯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地方特色。比如,貴州是一個少數民族集聚地,隨着經濟的發展,貴州豐富多彩的民族民問文化及類型多樣的生態系統吸引着來自國內外的遊客,民族文化的開發和生態旅遊成了貴州發展的又一個重點。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除了原有翻譯學習所必需的核心課程,即語言知識與能力、翻譯知識與技能和通識教育,還應重視民族文化知識教育,開闢民族文化知識課堂,開設具有本地特色的一些課程(可以以必修或選修的形式)。如各典型少數民族語言、民俗文化、民族地理、民族歷史、民族旅遊等課程,其中民族語言、民俗文化課程可在大學一年級時就開設,便於學生對其有較深厚的學習與認識。通過學習以上課程,使學生對民族地區的語言、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等各方面逐漸有個整體瞭解,做好職前準備。當然,這對各高校配備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師資提出了要求,這方面的師資力量可以通過聘請民族語言、民俗文化研究專家課堂講授或專題系列講座的形式來補充。同時,在生源遴選方面,可以多考慮來自典型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源。

培養合格的翻譯人才有賴於合理的課程設置。民族地區高校只有認清地區發展的特色化需求,才能創建出科學的有特色的課程模式,才能針對性地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翻譯人才。

三、實行多元務實的翻譯教學

當前,民族地區高校的翻譯教學與所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聯繫不密切,翻譯教學缺乏特色,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較單一、空洞,缺少實效性。要解決這些問題,各高校必須走多元務實的教學之路。

1.翻譯教學應豐富調整教學方法,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學目的和任務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傳統翻譯教學是教師講解理論、方法,學生只是機械地操練,沒有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這些制約了翻譯教學的發展。因此,教學中應重視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運用語篇教學、任務教學、模擬教學、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真切地參與到翻譯的全過程,掌握具體的翻譯方法和技巧,提高翻譯能力。比如,為了讓學生靈活、完整體驗翻譯過程,可採用語篇教學。語篇是有着完整語義表述的自然語言,語篇教學可讓學生學會根據語篇語境來斟酌字句的意義,琢磨轉換規律,選擇符合原意的句子結構和譯文,切不可脱離語篇孤立地去考慮字句的理解與表達。在以工作坊為形式的模擬式教學中,可以讓參加者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去發現認知的自點,瞭解阻礙有效發揮潛能的因素,對照教學要求,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在互動中讓每個參與者都有“自省”的湘會和可能。

2.教學內容要貼近現實需求,結合地區發展形勢,體現地區發展特色。傳統翻譯教學,教學內容陳I日,題材單一,譯例主要以文學類為主,缺乏實用性、針對性,培養出來的人才無法應對社會實際需求。因此,要更新教學內容,改變原來重文學、輕實用的傾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引入與地方經濟文化等有關的材料,使學生更好地瞭解地方經濟文化特點及現狀。部分內容可邀請社會企業家、社會翻譯工作者來講學,通過他們的切身感受和事例,讓學生了解到活生生的素材。此外,地區教育部門和高校應提供實用性較強、有真實翻譯案例的教材,或組織力量編寫涉及地區經濟文化、歷史等發展特點的有地方特色的翻譯教材。由於對外交流的頻繁開展,各種會議、展覽在民族地區層出不窮,這些會議活動的名稱、標識等一般都有英漢對照的翻譯,教師可有意收集整理這類資料。同時,教師可收集民族地區各種藝術節中涉及民族語言、文化、建築、服飾、藝術等方面的有漢英翻譯對照的教學素材,充實教學課堂,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靈活考慮翻譯策略,從而保證教學效果。

四、重視翻譯實踐

翻譯是一門突出技能、實戰性很強的學科,翻譯實踐是對空洞翻譯教學的最好補償。因此,在課堂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加強與課外實踐緊密結合,把學生帶入企業或工作現場。這不僅能夠豐富深化其專業知識,強化其翻譯技能,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實際情況和具體需求,為以後進入翻譯職場做好準備。

做好翻譯實踐要課內、課外相結合。課內教學實踐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讓學生進行翻譯練習或模擬翻譯實踐,這樣可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前而提到的翻譯工作坊就可以成為學生課內翻譯實踐的很好形式。

教師可直接將真實的翻譯項目引入翻譯課堂,以具體的翻譯任務為目標,將翻譯真實化、將課堂社會化。比如,教師可收集各種需要翻譯的真實材料,讓學生來完成,然後評選出來,給予一定報酬;或學生譯好後給教師存檔一份,作為評分依據。課外實踐可以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教師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利用假期和教學安排的社會實踐時問去本地或周邊地區各大型的國內、國際性盛會,各類涉及少數民族民問文化藝術宣傳的活動現場觀摩、參與翻譯活動,或去一些事業團體、外資企業、博物館、文史館、民族民俗研究所等翻譯需求量大的單位進行翻譯實踐,培養獨立開展翻譯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學校應加強與地方的聯繫,建立專門的翻譯實習基地。這不僅可以為學生搭建一個檢驗其翻譯綜合素質、施展翻譯才華的平台,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機會對意向求職地的文化經濟等各方面作較為深入的調研,以便更好地調適自己。同時,實習基地的建立,有助於為學生提供真實、多維的信息來源,使其有足夠、真實、具體的翻譯體驗,有湘 L會自省、內化所學知識,切實提高翻譯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五、結語

翻譯是溝通的橋樑和媒介。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各民族地區翻譯人才培養要以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翻譯教育應考慮地方因素,重視自身特色建設,在此前提下,改革人才培養目標、更新課程設置、改進教學觀念,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翻譯市場的需要,培養出有實幹能力,受社會歡迎的翻譯人才,達到繁榮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