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78W

社區文化建設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只有把社區的基層文化建設好,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才能健全。以下給大家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論文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論文(一):

摘要:

社區文化作為基層文化對居民羣眾的影響越來越大,文章以福州市鼓樓區“一老一少一普”項目為例,總結了鼓樓區推進“一老一少一普”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了推進社區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一老一少一普”

社區在城市居民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社區文化對居民的影響也逐漸增強。社區文化作為基層文化,其建設水平影響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和文化素質,影響社區的穩定和諧,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鼓樓區圍繞福州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總體要求,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少兒成長服務站、文化普及服務站建設為依託,着力打造社區“一老一少一普”公共文化服務品牌,推進社區文化建設,滿足省會核心城區居民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一、鼓樓區推進“一老一少一普”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老一少一普”是鼓樓區委、區政府開展的為民辦實事項目,20xx年至今,短短x年時間, xx個社區全部完成了“一老一少一普”場所設施的佈置完善,讓社區居民活動有了好去處,而且每個社區都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有的甚至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鼓樓區開展“一老一少一普”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區委政府支持。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考察de指示精神,鼓樓區以“一老一少一普”為抓手,推進社區文化建設。一是健全組織機構。成立“一老一少一普”領導小組,充實人員力量,健全組織機構,區民政局、教育局、文體局牽頭,構建區、街鎮、社區三級文化服務工作網絡。二是召開聯席會議。建立“一老一少一普”聯席會議制度,將“一老一少一普”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做到工作有計劃、有部署、有總結。三是出台政策文件。注重“一老一少一普”政策的研究、制定與落實,出台了關於開展“一老一少一普”的實施意見、建設標準、考評辦法等文件,為全區“一老一少一普”工作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2、多元經費保障。

一是實施政府優先投入機制。20xx年鼓樓區出台關於加強社區服務規範化建設的相關文件,對新購、租賃、裝修的社區用房建設項目按照標準給予經費支持。將社區黨組織、居民委員會、工作服務站的工作經費、人員報酬、辦公服務用房設施、社區信息化建設經費等納入財政預算。二是建立多元資金投入格局。探索有效的社區文化服務資金募集方式,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社區文化建設,形成了以區、街(鎮)財政投入為主,省、市資金補助及社會資金為輔的多元投入格局。

3、資源有效整合。鼓樓區作為省會核心城區,轄區內有大量省市直機關、科研院校、律所醫院等資源,各社區積極調動轄區資源,開展特色活動。如整合非遺文化資源,開展非遺圖片展覽、實物展示、民俗及項目展演等活動;整合圖書館資源,成立社區流動圖書室,確保圖書數量並定期更換;整合法治資源,挖掘轄區內公安、法院、檢察院、律所等法治力量,設置“老少維權崗”;整合志願者資源,凝聚志願力量為社區居民開展愛國教育、健康講座、應急救護、科普宣傳等活動,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4.人才有力支撐。

一是充實隊伍。在全省率先實施“一社區一大學生”、“一社區一社工師”計劃,公開招聘社區工作服務站專職人員。二是落實待遇。鼓樓區落實社區文化工作者參保和住房公積金政策待遇,鼓勵參加社會學歷教育、專職社會工作者知識培訓和考試,開展績效考核、實施績效獎勵。三是加強培養。各街鎮、社區不定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並通過區委黨校、區文化館、林丹社工培訓基地、三山藝術團等載體,不斷提升社區文化工作者專業素質。每年定期舉辦“城市建設與社區管理培訓班”、“社區主幹社會管理創新培訓班”等,對社區主幹進行社區治理知識系統培訓,並組織社區主幹到新加坡、香港、廣州、南京、上海等地學習。

5、社會力量參與。

一是政府購買服務。政府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文化服務,堅持讓專業的人來辦專業的事。如將金太陽老年綜合服務中心融入69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為社區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緊急救助、康復護理、健身鍛鍊、心理諮詢、精神慰藉等服務,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個性化的需求;與福建樂禾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開展“福聚鼓樓?愛在社區”、“名師講壇”等公益文化活動,邀請文藝團體、名師大家、業餘文藝愛好者等登上社區舞台,提高居民的文化素養。二是社區購買服務。除政府為各社區購買的規定服務項目外,各社區亦加強與社會力量的合作,積極引進專業化的社會服務組織,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如洪山鎮攜手廣州啟創社會服務組織,為居民解決就業、養老、社保、託管等問題;觀風亭社區與海都公眾社工服務中心合作,開設手工製作培訓班;金湯社區引入福州陽光創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為社區居民打造美食、愛心、養生、環保等主題活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6、場所設施完善。

一是規範場所服務標準。鼓樓區委、區政府統籌做好社區文化辦公場所和活動服務建設工作,提出“辦公場所最小化、服務場所最大化”的要求,促進社區文化服務資源均等化、優質化。二是加強場所檢查驗收。區委成立5個驗收組對“一老一少一普”服務場所進行檢查驗收,召開驗收工作專題點評會,督查各社區有序安排時間進度,確保成效。三是多措落實場所設施。充分挖掘各社區辦公樓、廠房、辦公用房等閒置社會資源,通過購置、改建、擴建、租賃、調劑使用、落實開發商配套等方式,確保社區文化服務場所落地。鼓樓區69個社區用房面積全部達到500平方米以上,其中辦公場所200平方米,文體活動場所300平方米。各社區服務站因地制宜設置閲覽區、科技區、區、電腦區、健身區、親子互動區等,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四是強化街鎮屬地責任。各街鎮切實擔負起統籌管理本地文化設施的職責,加強文體設施常態化維護,保障文化設施的正常運轉。

7、活動豐富多樣。

鼓樓區“一老一少一普”服務站廣泛開展各類活動,滿足羣眾多樣化需求。一是為老服務温暖貼心。

xx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如開元社區的閩劇票友沙龍、觀風亭社區的主題手工製作等活動各具特色,有效地豐富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二是少兒服務生動活潑。各社區少兒成長服務站為周邊中小學生提供公益性的文體活動、課業輔導、專業講座、親子閲讀、社區實踐等文化服務,寒暑假結合夏令營或冬令營開展活動,寓教於樂,效果頗佳。三是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文化普及服務站以居民需求為着力點開展各類活動,如樹兜社區開展書畫作品展,洪山橋社區開展健身廣場舞教學,開元社區定期舉辦公益瑜伽學習培訓,既豐富社區文化,又親近鄰里關係。

二、推進“一老一少一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鼓樓區“一老一少一普”工作在短短時間內取得重要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體制不健全。

社區文化建設行政化色彩過於濃厚,管理主體單一。政府雖然投入眾多人財物力成本,但社區成員歸屬感不足,對社區文化建設認識不足,認為這是政府的責任,與自身關係不大,自己只是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建設者、主導者,導致社區文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強。

2、專業人才缺乏。

社區文化建設是一門綜合科學,工作面廣而龐雜,涉及許多方面的知識和學問,尤其隨着時代的發展,對社區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社區文化工作隊伍專業性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社區文化工作者數量較少,且專業化程度低,素質不均衡,結構不合理,尚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

3、資源整合不充分。

各社區在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上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如在資金來源上沒有充分發揮企業、社會組織等的作用;在活動項目上沒有充分發揮中醫館、農科院、電視台等轄區內單位的作用;在人才資源上,沒有充分發揮應急救護、文化宣傳等志願者的作用。

4、社會力量較少。

社區文化建設中,社會力量發揮的作用遠遠不夠。規模大實力強的專業社會服務組織太少,無法滿足社區長期性多樣化合作的需要。社區舉辦主題活動,大多是臨時尋找能夠承接的社會組織,但社會組織良莠不齊,不能完全保證活動效果。

5、社區間發展不均衡。

鼓樓區xx個社區同時開展“一老一少一普”文化活動,有的社區場地建設和活動開展都進行得非常順利,而有的社區卻困難重重,發展不均衡。如開元社區定期舉辦閩劇票友沙龍、公益瑜伽學習等活動,常態化的活動已成為特色品牌;洪山橋社區的健身廣場舞教學、觀風亭社區的主題手工製作培訓也深受居民羣眾喜愛。而有的社區文化活動內容陳舊、缺少新意,較難引起羣眾共鳴。

三、推進社區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深入推進社區文化建設,滿足社區居民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讓居民羣眾有更多的獲得感,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加強政府主導,建立長效機制。

一個項目開展之初,如果能得到政府的推動和引導,其動員部署、組織實施會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項目開展會更順利。一是政策要予以支持。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強調推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是一項惠民利民工程,黨委政府應將其作為重要任務,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出台相關文件,給予高度重視。二是資金要強力保障。經費是推進社區文化建設最基本的物質保障,沒有經費支持,社區文化建設很難進行。

政府應將場地設施、人員工資、活動開展等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為社區文化建設解決後顧之憂。三是部門要協同合作。社區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民政、文體、教育、老齡、財政、人社、衞生等多個部門,各部門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強合作,共同推進社區文化建設。四是街鎮要有效管理。社區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常態化的工作,落實街鎮屬地責任,實施科學有效的管理為文化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保障。

2、引導居民參與,提高羣眾熱情。

一是實施居民自治。發揮政府職能作用的同時,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文化治理,隨着社區文化建設的成熟,讓居民成為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可借鑑小區業主委員會的形式,成立社區居民委員會等,讓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中來。

二是建立反饋機制。以居民需求為出發點,以羣眾滿意為落腳點,建立“問需於民”的反饋機制,開通社區居民意見建議箱、QQ羣、微信羣等,定期梳理彙總居民留言,以羣眾需求來確定社區文化活動的內容,對已開展的活動傾聽羣眾反饋,在今後予以改進提升。

三是加強輿論宣傳。社區組織開展各類活動,應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張貼公告、橫幅,QQ羣、微信羣發消息等形式進行宣傳,提升居民的知曉率。

四豐富文化活動。社區開展文化活動不能內容陳舊、千篇一律,要有新意,能滿足羣眾需求。如針對老人、孩子、全職媽媽、弱勢羣體等不同羣體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在特定節日開展特定主題的文化活動,引起共鳴。

3、強化隊伍建設,提升服務能力。

一是招錄專業人才。通過公開招錄方式,吸引專業人才進入社區文化建設隊伍。二是培養提高素質。根據需要,對社區工作人員進行職業道德與技能培訓,提高工作者素質。三是落實相應待遇。落實社區文化工作者的工資、保險、公積金、獎金等待遇,使他們安心投入工作。四是選聘兼職人員。社區文化工作經常遇到人員不足、專業不適的情況,可擇優選聘兼職人員,如邀請兼職教師、醫生、律師等,為社區居民帶來書畫、義診、法律諮詢等方面的服務。

4、挖掘社會力量,促進長效發展。

充分挖掘社會資源,發揮社會合力的強大作用。一是資金資源方面,除了依靠政府的財政支持外,應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引入企業、投資機構、社會組織等的資金,擴大資金來源。二是服務資源方面,積極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和組織,增大向社會力量購買文化服務的力度,提升社區文化服務的專業化水平。三是活動資源方面,應注意對傳統文化、流行文化、民族宗教文化的挖掘;加強對轄區內圖書館、學校、律所、電視電台、醫院等資源的挖掘共享。四是人力資源方面,廣泛凝聚志願力量,對志願者根據服務時間、服務類型、服務內容等進行梳理,在活動需要時有效調動志願資源。

5、借力“互聯網+”,推廣社區文化。

深化“互聯網+社區文化”理念,以信息化為抓手,以實體服務為支撐,構建規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社區文化網絡服務系統。

一是優選運營商。實力強服務優的互聯網運營商是成功打造“互聯網+社區文化”的重要基礎。社區文化網絡服務系統面向廣大社區居民,應滿足操作簡單、方便實用、內容豐富、互聯互通、維護及時等基本要求。

二是優選服務商。選擇與符合一定標準的超市、家政、書店、醫藥、餐館、早教、託管等服務單位和商家簽訂服務協議,打造社區“15分鐘服務圈”,為居民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三是精選信息內容。社區文化網絡服務平台上,信息的發佈、傳播、分享等都要有專人監管,保障平台的健康運行。如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圖片、視頻等,人人可以發佈;社區居民的活動視頻在獲得大家同意後可發佈到外部公共網絡,提升社區文化的傳播效率和社會價值。

四是拓展虛擬服務。如為老年人配備“一鍵通”手機,提供出行定位、智能識別、電子保姆等服務;以政府投入帶動和支持適合青少年的智能化產品、應用軟件(APP)等設計開發和普及使用。

參考文獻:

[1]葉長麗,《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探究 ——2002年至2011年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個案分析》,華中師範大學,2013

[2]王倩茹,《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研究》,華北師範大學,2013

[3]郭玉蘭,《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研究 ——以荊州市沙市區為例》,長江大學,2013

[4]李廣寶,《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1

[5]韓瑞紅,《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研究》,大連海事大學,2011.5

[6]朱侯平,《我國社區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山西財經大學,2011

[7]王健,《十七大以來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研究》,齊魯工業大學,2013

[8]段潔茜,《新時期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研究》,內蒙古科技大學,2014

[9]侯嬋媛,《論社區工作與城市社區文化建設》,西北大學,2012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論文(二):

一、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一)社區文化的定義:

“社區”一詞最早由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其著作《社區與社會》一書中提出,滕尼斯在本書中將人類羣體分為兩種類型,即社區和社會。社會是社會共同體,以目的、利益、契約以及距離為基礎;社區則是生活共同體,以地域、意識、行為以及利益為特徵。然而“社區”一詞引入我國卻是在xx年,由此可見,社區一詞雖然較早的引入我國,但其廣泛普及和發展確是在近幾年。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國城市社區的建設仍處在一個相對初級的狀態,社區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單位,物質文明的發展必然要帶來精神文明的廣泛需求,只有大力加強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才能滿足居民羣眾的曰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提高居民羣眾的綜合素質和文化品味,為構建和諧社會鋪墊有力基石,這無疑是整個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選擇。

文化與社區不能割裂。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和時間範圍上生成的。社區是文化的土壤,社區結構的形成端賴於文化的制約,文化的孕育和傳承又存在於社區的社會活動和生活工作之中。社區文化是一種嶄新的文化形態,它生於城市社區這一片獨特的土壤上,是社區居民共同創造的社會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總和。隨着經濟建設的不斷髮展,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也進入了一個較快發展階段。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城市基層文化設施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羣眾生活進一步豐富。在城市,文化建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社區文化活動蓬勃開展,以城市廣場、生活小區為依託的中老年日常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已經形成具有地區特色的、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程度相結合的羣眾性文化活動網絡。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在提高廣大人民羣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社區文化建設的現狀:

當前,我國根據各地區地域文化差異等多角度的特點,在全國範圍內積極的開展社區文化建設活動,各地區的社區文化建設體系已經基本形成,社區文化的發展初具成效,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我國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將育人,育才作為興國、強國的重要途徑。

那麼社區作為與居民接觸最直接,聯繫最緊密的組織,其文化方面的建設的成果直接影響居民的道德品質、文化、內涵等綜合素質。在早期的社區中,由於社區內缺少硬件設施的建設,使得社區內居民文化活動單一,侷限,無法滿足社區成員對日益增長的物質及文化方面的需求。針對這一現狀,我國首先加強了全國範圍內社區硬件方面的建設,包括各類各項文體設施的普及等等。

2、在早期的社區中,由於缺少傳播先進文化的隊伍,導致社區成員對社區文化的建設意識淡薄。

而在現有的社區中已經基本形成了有政府部門為領導的文化建設隊伍,這支隊伍從社區中來到社區中去,既是社區文化的建設者,同時又是社區文化建設的受益者,他們多來自於社區中的普通百姓,多為年長者,為社區文化建設發揮餘熱,建立各種文化組織,各種藝術協會,目的在於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對我國的社區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3、現階段的社區文化建設正向着更為規範,更有組織性的方向發展。

由於人們對社區文化的迫切要求,全國各地的政府也逐步把建設重點向社區建設方向轉移,這也是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政府部門為社區的工作人員提供固定的工作場所,並提供專職人員負責社區內的各項事務管理,尤其在社區文化方面的建設成果尤為顯著,社區文化活動開展越來越豐富,其中包括社區宣傳、文藝表演、科學知識的普及、道德規範、文明教育等文化娛樂相結合的各項活動。這一切,都表明我國社區文化建設正向着一個更為專業化、規範化的方向,有組織,有紀律地不斷向前發展。

二、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國的國民經濟的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有效促進了精神文化方面的發展,客觀的説,社區文化的發展在獲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卻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事實: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因此,我國的社區文化的建設從整個世界範疇來看,仍然處於一個相對初級的水平,這是我國目前的國情所決定的,那麼針對制約社區文化建設的具體問題,包括以下幾

1、政治干預,導致自治意識缺失。

在我國,社區文化建設最早始於政府行政部門主導及干預,社區成員對於社區文化建設的態度往往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就導致了社區成員對於社區文化建設的參與程度較低,目前,我國的社區文化建設往往只重視的是硬件方面的建設,卻忽視了社區成員對文化追求的自主意識,這就引發了政府與民眾對於社區文化建設的分歧和矛盾,導致了社區文化建設的主、客體模糊,社區成員的自治意識缺失。

2、社區成員間的社會關係建立相對缺失。

隨着國民經濟的增長,城市居民的物質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優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漸從羣體性向獨立性方向發展,居民希望生活有更多獨立的空間,且更具隱私性,並逐漸擺脱父母與子女間,同事之間等社會關係形成的羣體居住形式;同一社區的居住人羣不再是單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