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近十年科技倫理研究綜述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8.81K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麼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近十年科技倫理研究綜述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近十年科技倫理研究綜述論文

一、科技倫理的含義

倫理是指依靠非強制的、社會自覺地精神力量維持的人類主體行為規範。人為了達到這樣一種主體行為規範,就不然會按照一定的規則實施行為,以期到達預定目標。而科技倫理的定義尚存很大爭議。我們認為,科技倫理應放入其所在的社會環境中去理解。即不否定科技倫理本身的存在,但也不單單是用科技工作者所應該具備的倫理道德去代替科技倫理。科學技術在其發展和應用過程當中,儘管受其運用者控制,但其自身也有其特有的規律。而科技的自身規律,有的可以為我們所認知,有的則不然。為我們所認知的那部分,我們當然可以人為的賦予或改變其倫理水平。而不能為我們所認知的那部分,則恰好藴含着其自身所擁有的道德評判標準,即倫理道德。

二、科技倫理的分析視角和維度)從科技與倫理的關係角度分析

科技的發展愈加迅速,使人應接不暇,但也隨之引發了一系列關於其道德和倫理的討論。那麼,科技和倫理之間具有什麼樣的關係暱?總的來説,科技和倫理在性質上是不同的。中南大學亞太發展研究所的陳文化、李立生認為,科技是有科技活動和科技知識所構成的一個整體。此二者的概念、構成要素都是完全不一樣的。蘇州大學的莊友剛認為,科技在為人類改造自然、造福人類創造了有利和必要的條件的同時也加劇了人類對自然界的消極影響,加大了人類危害自身生存的可能性。南京大學的陳紅、沈驪天認為,倫理是用非強制力的、社會自覺地精神力量維持人類主體行為的規範,它不僅是調節人類社會目標控制的重要形式,還是國家等社會強制力進行控制的精神支柱。

因此,科技和倫理是兩個不同概念,不同維度的註解。但它們卻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科技離不開倫理的把握和約束,倫理離不了科技的促進和提升。由此,產生了科技倫理這個看似時髦卻本就存在長久的概念。在莊友剛看來,科技倫理就是對科學技術活動運行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問題的倫理把握,是對科學技術活動的對象、過程、結果對人類本身及其生存環境與條件所產生的影響的倫理價值觀反思。它的作用就在於解決科學技術實踐當中與價值倫理產生的衝突,以及價值倫理的發展在科學技術發展當中的道德悻論。

(二)從科技倫理的價值維度分析

科學技術的倫理價值包括了:科學技術活動和成果的倫理價值、科學技術應用中的倫理價值。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屬性。科學技術活動和成果的倫理價值是其本身所存在的道德倫理意義,它是科技成果和活動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其他外在活動為轉移或改變的。當前,許多學者將科技本身存在的價值與道德糾纏在一起,這種做法雖然一定程度上提供對科技的價值評判標準,但更大程度上矇蔽了對科技本身所具有倫理價值屬性的深刻認識。

科學技術應用中的倫理價值,許多學者都對之有過相關的闡述。例如:陳爰華在《科技倫理的形上維度》一文認為,科技倫理的價值論維度,其實就是真與善的互維。即一方面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對象、判斷方式進行倫理的追思;另一方面要對其求真的目標的本性進行道德的審視。再者,有的學者認為科技倫理的價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科研工作者的倫理道德水平高低。如:四川農業大學的方玉媚認為,當前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倫理困惑恰恰就是人們在發展科學技術的過程當中,將科學評判提升到道德評判和價值判斷之上;將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當成人類最神聖的事業,唯效率和慾望的實現是一切行動的標準;最終形成功利主義。

(三)科技倫理在發展過程中應遵守的基本準則第一,人本主義。人本主義是一種道德倫理價值觀,世界觀,他認為人本身是最高的價值,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一切活動都從人為出發點,最後又以人為落腳點。縱觀近十幾年的科學技術發展,我們發現並沒有實現以人為本這個最終目標,甚至很多與這個目標大相徑庭。許多科學技術的誕生,基本上都是為了某些利益集團的利益最大化而服務。由於信息的不對稱,廣大人民接受到的只是科學技術的有利面,只看到了科學技術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而在我看來,這不過是大利益集團為更好的推動為自身所用科技的發展而給廣大人民的一點蠅頭小利。

因此,當代的科學技術發展應該從兩個方向來努力:一是擺脱利益的束縛,徹底回到人本道路上來,不斷髮掘科學技術中應有的人本價值;二是充分發揚科學技術現有的人道理論,使人民大眾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價值內涵,以更加明智的方式來運用科技這把“雙刃劍”。

第二,生態原則。展望21世紀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對資源的破壞以及對能源的消耗,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讓人們不斷懷念過去天藍水清的日子。當今,酸雨、噪音、温室氣體、全球變曖、沙塵暴、濫砍濫伐導致的森林面積鋭減、物種滅絕、水土流失等等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全世界不得不花大力氣來解決的事情。

科學技術的發展,改造的是自然世界,人們賴以生存和認識的,也是自然世界。人類社會之所以發展到今天的程度,無不是大自然的饋贈,科學技術也不例外。試想一下,如果自然完全被毀壞,人類已無可改造和認識的基礎,那科學技術的發展動力從何而來暱?因此,我們應該徹底告別只要經濟,不要環境的時代;我們應該放慢自己的腳歩,讓自然先行,甚至我們可以暫時停下自己的腳歩,認真打量和思考身處的這個環境,看看我們必須做點什麼。

第三,全面發展及可持續原則。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主要力量,但不是唯一力量,其在社會文明的轉向和物質、精神文明的提高所發揮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我們發揮科學功能的時候,存在許多偏頗的地方。正如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劉松濤和北京師範大學李建會認為的那樣,任何時代的科學都只能是對自然的部分對象的有限的認識,科學的“真”是特定時空中的“真”。因此,我們應該樹立全局觀念,瞭解任何技術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從而進行全方位、多方面的共同發展。

科學技術的經濟價值固然重要,可是越來越多的事實告訴正不遺餘力奮力向前的人們一個道理:科學技術的倫理價值更加重要。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科學技術在實際的運用當中,不惜採用極致的手段,一味的追求經濟效應。殊不知,大自然的饋贈是有限的,長期的人為作用,使得越來越多的自然之物離我們而去。

三、對科技倫理的幾點思考

(一)科技倫理的概念是否存在或是否適用

在研究的過程當中我發現,每個學者都沒有明確的提出科技倫理屬於什麼範疇。在分析社會倫理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從不同角度切入,到最後實際落腳點卻都在科學技術的主體--人這個地方。不管是科技倫理學的控制,還是風險社會中的科技倫理出路,科技風險規避等等,其目的只有一個,即強調當前科技風險日益嚴重,科技倫理問題愈發突出,需要社會大眾加以關注。但是在文章最後的問題解決方案,卻是出奇的一致。即大多數都是從加強科技工作者自身道德建設;認識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樹立全球風險意識、共同承擔科技存在的現實性威脅等等。

而中南大學亞太發展研究所的陳文化、李立生兩位學者直接提出:“科技倫理”是一種抽象的倫理觀。他們認為,現代很多學者將科技倫理與科技活動倫理混為一談,但其實作為科技知識的科學技術只有在“併入生產過程”之後,才可能有“倫理道德”問題。他們認為,科技倫理是一種抽象的倫理觀,從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實踐活動。價值、倫理只是社會存在的純粹表現,因此,它們在關照人們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的同時,還必須關照人在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係中的行為規範。

蘇州大學莊友剛在《風險社會中的科技倫理:問題與出路》一文中,將科技倫理定義為對科學技術活動運行過程中所涉及的問題的倫理把握,是對科學技術活動的對象、過程、結果對人類本身及其生存環境與條件所產生的影響的倫理價值觀的反思。這就意味着,在他看來,科技倫理是存在的,並且應該與職業道德、技術真偽等問題區分開來。

因此,眾多爭議給我們帶來一些困惑。科技倫理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屬於什麼範疇?我們應該從什麼角度去分析更加接近其本質?

(二)科技工作者應負起更大的責任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結果。如果説科學技術本身具有倫理的話,那科學技術的研發者和科技工作者,應該具有更高的倫理道德水平。當前,許多新技術的研發,不斷衝擊和挑戰着傳統倫理價值,如:轉基因食品、克隆技術、高智能機器人等等。這些高技術發明的出現,顛覆了人們對信息技術已經自然科學的傳統認識,科學技術的研發者理所應當的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多解讀其技術的信息。

除科技工作者本身應該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之外,科學技術的傳播者和組織型研究者也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還應加強對此類人羣的他律機制的建設。東南大學顧益認為,以科技研究者為主,科技的轉譯者、組織者都屬於行動者網絡,行動者網絡中的責任應該包括各個環節行動者的責任,其應該通過合理的闡述保持網絡聯盟的開放性和穩定性,而這些責任中又體現了對行動者,在實際行為過程中的要求和規定。因此,與科技工作相關的人羣,應該採取這樣一種科技倫理精神“寬容、合作、開放和誠信。

(三)科學技術研究有沒有明確的禁區

科學研究的禁區是相對於科學研究自由來説的。而説到科學自由,又不得不牽扯到意志自由。一個是與人創造物有關,一個是直接與人的主體性有關。按陳爰華《科技倫理的形上維度》一文中表述,科學自自由則是強調應做什麼,即道德選擇的自主、自覺。因此,科技活動主體的科學自由與意志自由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求真與臻善之間存在的必要張力,此二者是可以統_在_起的,不是絕對的對立。

科學研究的禁區在我看來,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但它卻有一個無形的界限橫亙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那就是任何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都必須以社會大眾的終極幸福為目標。不能以任何藉口、任何私利,打着科學技術的幌子幹傷天害理的事情。科學技術的產生和應用不能違揹人倫道德,應最大限度的實現其社會責任和倫理要求。每一個有責任的人,在自己的內心都有一個“高壓線”為自己的科學行為設定標準。如果人人心中都有“禁區”社會發展將會永無“禁區”。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當代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飛躍。在為人類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同時,科技的潛在風險特別是科學技術與道德倫理之間的衝突日益突出。這告誡我們,需要用清醒的頭腦去深入發現和挖掘這些問題,釐清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倫理問題和困惑,以期實現科學技術良性、全面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問題會慢慢的解決。

拓展閲讀:析古希臘羅馬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研究論文

關鍵詞

古希臘羅馬、科技倫理、神話、科學技術、道德、善

摘要

古希臘羅馬時期是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活躍期,這一時期的科技倫理思想是西方科技倫理思想的雛形。它深受古希臘神話的影響;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是其核心;對後世科技倫理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和作用。

古希臘羅馬時期是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活躍時期。這一時期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倫理學家,如泰勒斯、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誕生了眾多學術流派。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科技倫理思想正是在這片豐沃的文化土壤上孕育發展的。基於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狀況以及對人生的哲學思考,學者們提出了樸素的科技倫理思想,形成了該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的理論框架。縱觀西方科技倫理思想史,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科技倫理思想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西方科技倫理思想的雛形。研究這一時期的科技倫理思想對我們認識現代西方科技倫理思想的現狀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一、古希臘神話呈現西方科技倫理思想的端倪

古希臘神話折射了當時人們樸實的宇宙觀、自然觀,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樸素的科技倫理思想。馬克思説過:“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藉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古希臘羅馬時期,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只能把對自然征服的渴望寄託於想象。神話中的神和英雄就是由想象創造出來的征服自然的化身。人們藉助神話中神和英雄的力量達到征服自然的願望。而在現實生活中,科學家是征服自然的傑出代表,這些神話故事反映的其實是現實生活中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征服自然的事蹟。

1.讚揚征服自然造福人類的精神

征服自然造福人類是科技倫理的重要準則之一。這一準則最初體現在古希臘神話中提坦神普羅密修斯盜取火種送給人類的傳説中。普羅密修斯為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違抗了眾神之父宙斯的禁令,盜取天火給人類,教會了人類使用火種。這引起了宙斯的憤怒,於是宙斯命令火神赫淮斯托斯和強力神克刺託斯以及暴力神比亞將普羅密修斯釘在高加索山的峭巖上,讓鴛鷹每天啄他的肝臟,直到後來被大英雄赫刺克勒斯解救出來,才重獲自由。普羅密修斯在明知盜取火種會觸犯禁令的情況下,仍不顧個人安危,要為人類送去福社的行為,正是古希臘人對征服自然造福人類精神的頌揚。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代,“火”是人類征服自然的武器,代表了一種知識技術,學會了使用火,就學會了改造自然的重要技藝。普羅密修斯盜火的行為,正是科學技術征服自然造福人類的最初體現。

2.歌頌征服自然勇於獻身的道德品質

古希臘神話中很多故事都體現了人類征服自然勇於獻身的科技道德品質。赫刺克勒斯的傳説便是典型代表。赫拉克勒斯在嬰兒時代就表現出了無畏的勇氣,當兩條毒蛇爬向他母親阿爾克墨涅時,“他兩隻手各握着一條蛇的脖子,用力一捏,就把它們捏死”。在他面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抵制住了“墮落的享受”女神的引誘,接受了“美德”女神的勸誡,“他決定走‘美德’的路,而且不久就有一個使他為善的機會”,隻身去喀泰戎山獵殺兇猛的獅子。為了給人類帶去幸福,他接受了國王歐律斯透斯的苦差,要完成困難重重的12件大事。他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做到了,最終升格為神。赫刺克勒斯在希臘神話中的故事含義深刻,他的事蹟是古希臘人同大自然不懈抗爭的一個縮影。他勇敢機智、堅毅不屈,為了人類的幸福,勇於獻身。這些勇敢的行為體現了當時古希臘人在改造自然中高尚的科技道德品質。

3.體現出征服自然團結協作的優秀思想

團結協作是科技道德規範之一。這一規範在古希臘神話中有充分體現。比如伊阿宋為了恢復他的王位繼承權,被他的叔叔拍利阿斯要求去取金羊毛。獲取金羊毛的難度是難以想象的,於是伊阿宋在造船手阿耳戈斯的幫助下造了一艘叫做“阿耳戈”的大船,然後邀請了希臘著名的英雄來參加這次盛舉。這些英雄們為一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幫助,團結協作,克服了一個個困難,在美狄亞的幫助下,終於取得了金羊毛。又比如,在墨勒阿革洛斯獵取卡呂東大野豬的故事中,他召集了眾多的英雄來完成此事。在整個打獵過程中,“有些人佈置網羅,有些人放出獵犬,別的人又尋覓野豬的腳跡”。不管是著名英雄,還是普通獵手,人們各有分工、彼此配合,為人類除去了大害。由此看出,古希臘人在同自然鬥爭中,是十分推崇團結協作精神的,不管你是多麼傑出的英雄人物,都要在團結協作的前提下才能退到征服自然的目標。

4.倡導征服自然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也是科技倫理思想的重要準則。古希臘神話故事中已經樸素地反映了這一科技道德思想。在拍耳修斯的故事中,他奉父命去割下眾怪之父福耳庫斯的第三個女兒墨杜莎的頭。墨杜莎是一個頭上盤着許多毒蛇的怪物,誰看見她,就會立刻變成石頭。拍耳修斯從赫耳墨斯那裏借得了青銅眉碗當他來到墨杜莎熟睡的地方時,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發揮創造精神想到了一條妙計。他背對墨杜莎站着,將青銅盾舉起,從發光的盾牌中看見了墨杜莎的形象,於是趁機割下了墨杜莎的頭。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古希臘人的聰明才智,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能夠勇於創新。

二、古希臘羅馬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

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科學技術具有直觀性、經驗性、猜測性的特點。當時的哲學家探討有關科技道德的問題,只能出於對自然界直觀的、經驗的認識,那時的科技倫理思想,更多的是散見於當時哲學家、科學家的各種論述中。

1.數是道德的根源

畢達哥拉斯認為:“萬物的始基是‘一元’。從‘一元’產生出‘二元’……從完滿的‘一元’與不定的‘二元’中產生出各種數目·一於是創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既然數創造出了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萬物,因而道德也是由數創造出來的。在畢達哥拉斯學派建立的關於數的哲學體系中,數是一切事物的根源,代表萬事萬物的本質。數被抽象成脱離客觀事物並先於客觀事物的存在,一切客觀和非客觀的東西都是由數而生。因此,道德也必然以數為基礎,在本質上是數的派生物。正如徐少錦先生所説:“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的宇宙觀、人生觀、道德觀建立在對數的神祕理解基礎之上。他把數與道德聯繫起來,企圖從數學知識中引出道德知識,用數學説明道德。”畢達哥拉斯把道德歸屬於數,藴含着以數為代表的科學知識派生出道德規範和道德準則。

2.美德即知識

蘇格拉底比畢達哥拉斯前進了一步,提出“美德即知識”。他説:“我們不是説美德是一種善嗎……但如果知識包括了一切的善,那麼我們認為美德即知識就將是對的”。他認為美德和知識是一致的。他説:“正義和一切其他德行都是智慧。因為正義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為都是美而好的,凡認識這些事的人決不會願意選擇別的事情;凡不認識這些事的人也決不可能把它們付諸實踐;即使他們試着去做,也是要失敗的。所以,智慧的人總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則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們試着去做,也是要失敗的。”在蘇格拉底看來,人只有具有知識,才具有道德,一個人是否有道德是以是否有知識作為依據的。他所指的知識既包括道德知識,又包括自然知識。羅國傑先生認為:“他把科學的真知和道德的真知看作一回事—都是知識”。蘇格拉底所指的正義和道德行為的內涵,已經由對人的一般的道德品質要求擴展到了泛指一切事物美好的本性。正義的事和道德的行為,都是美好的、善的,如果一個人能夠認識到這種美好,選擇去做它,那麼這個人的行為是道德的;相反,如果一個人不具備這些知識,就不能去做正義的和道德的事。一切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關的技術、經驗都可以稱為技術知識。一個愚昧無知的人,不會認識到善,更不會用善的知識去為人類造福。因而知識是與善聯繫起來的。

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們沒有明確而直接地提出知識與道德的關係問題。而他肯定了知識的道德功能,認為愚昧的人沒有道德,只有具有知識的人才有道德,知識是美德的基礎,美德從知識中來,知識與美德具有同一性。蘇格拉底看到了知識對道德的作用,但也片面地誇大了這種作用,這是不足取的。

3.善的理念是科學和真理的來源

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的思想作了唯心主義的解釋與發展。柏拉圖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善的理念派生出來的,善的理念是一切的基礎。他説:“這個給予認識的對象以真理並給予認識的主體以認識能力的東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識和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識是好東西,但它卻是更好的東西”。在他看來,科學是對真理的理性認識,也是由善的理念派生出來的,科學和真理是從屬於善的理念的,善的理念比科學和真理更有價值。他強調:“因為我已經告訴過你多次,説善的範型是最高的知識,所有別的東西,唯有利用善的範型,才能變為有用和有益的……沒有善的範型,則其他任何的知識或財產,都於我們毫無益處……如果我們沒有美和善的知識,一切其他事物的知識有任何的價值嗎?一定沒有。”從柏拉圖關於科學、真理和善的關係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認為善的理念是科學和真理的來源,沒有善的知識,其他一切知識沒有任何價值。

4.自然是決定人快樂和幸福的根源

德漠克利特的觀點與柏拉圖的觀點不同。德漠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的觀點,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認為靈魂和精神也是由原子構成的。他從唯物主義的路線出發,解釋自然規律與人生倫理的統一。他認為原子是決定人生怡然自得和幸福的原因。他説:“太陽和月亮是由同樣的原子構成的,這些原子是光滑的和圓的,靈魂也是由這種原子構成……生活的目的是靈魂的安寧……靈魂平靜地、安泰地生活着。”德漠克利特從原子論出發為自然觀和倫理觀找到了唯物主義的基礎,這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他認為宇宙是和諧的,是因為構成宇宙的原子分佈是平衡的。伊壁鴻魯繼承了德漠克利特的思想。他認為自然科學是人獲得快樂的根源。他説:“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什麼是宇宙的性質,而是生活在對那些關於宇宙的寓言所説的事的恐懼之中,對於這個人來説,排除對所謂最主要的事物的畏懼,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個人沒有自然科學的知識就不能享受無疵的快樂。”他明確指明瞭一個人如果不具備自然科學知識,就認識不到宇宙的性質,認識不到自然規律,因而無法從宇宙的變化規律中體會到人生的快樂。這就是説人應該去積極探索自然、認識自然規律,獲取人生的快樂。

盧克萊修進一步發展了伊壁鴻魯的思想。他説:“是一個希臘人(指伊壁雞魯)首先敢於抬起凡人的眼睛抗拒那個恐怖。”他認為認識自然運動規律是理解幸福的前提。他在《物性論》裏論述了物的存在本性與道德的關係,認為物質是永恆變化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他説:“竟然看不見自然為她自己並不要求任何別的東西,除了使痛苦勿近,叫它離開肉體,除了要精神享受愉快的感覺,無憂無慮。因此,我們看見我們有形的生命所需要的東西根本很少,只是那些能把痛苦去掉,又能撒下一些歡樂的東西。”這就是説自然只是為了人們精神愉悦,而並不要求別的東西,如果人們追隨自然的本性,就不應該去追逐名利、財富。人們之所以出現道德缺失行為,是因為沒有認識到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本質,沒有從構成萬事萬物的'原子運動中理解幸福的含義,自然規律與人的道德相互聯繫,人們只有理解自然萬物的運動規律,才可能實現精神的愉快,獲取人生幸福。

5.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

亞里士多德批判繼承了前人的科技倫理思想,他不同意柏拉圖把善當作是科學技術的來源的觀點,而認為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他説:“每種技藝,每種學科,以及每種經過考慮的行為或志趣,都是以某種善為其目的。”亞里士多德是從人的行為的目的來闡述他的這一觀點的。他説:“由於行為,技藝、科學的種類繁多,所以它們的目的也種類繁多。”這裏,人的行為不僅指一般的人類行為,而且包括人類改造自然的行為。他認為這些行為產生了種類繁多的技藝、科學,而這些技藝和科學通過人類改造自然的行為,又表現出種類繁多的目的。技藝、科學的目的與人類改造自然的行為的目的是一致的。而人的行為的目的是什麼呢?是追求善的。這就是説這些種類繁多的技藝、利學的目的也是直求善的。

6.重視科技道德修養

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哲學家、科學家都十分重視科技道德修養。德漠克利特提倡勤奮好學的科技道德修養。他説:“大部分天性不能幹的人,由於練習而變成能幹”。他認為要敢於説真話,提倡求真務實的科技道德修養。他説:“説真話是一種義務,而且這對他們也是更有利的”。他甚至比較明確地提出了追求真理、刻苦鑽研的科技道德修養。他説:“任何藝術,任何科學知識,都不能不經研究而獲得。”亞里士多德作為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明確地提出了追求真理、求真務實的科技道德修養。他説:“一個坦誠的人,一個愛真理的人,他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中是真實的,而在差距懸殊的事情中就更為真實了;他唾棄虛假,不但因為它是可恥的,並且因為它本身。”亞里士多德提到的“愛真理”、“真實”、“唾棄虛假”,即是説人應該熱愛真理,應該求真務實,不應該弄虛作假。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面對攻進城裏的羅馬士兵利劍仍然進行數學研究,將生死置之度外毫無懼色,不幸被殺害,體現了科學家獻身科學的崇高品德。這種獻身科學的科技道德精神,是他良好的科技道德修養的表現。盧克萊修也強調求真務實的科技道德修養。他説:“還必須用推理認識天的規律和麪貌。”這裏説的用推理認識天的規律,指的是科學家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必須按照客觀實際、實事求是,要有求真務實的科技道德修養。

三、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是古希臘羅馬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的核心

古希臘羅馬時期哲學家、科學家的科技倫理思想都是依據當時的生產實踐和對自然界的質樸認識,圍繞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展開論述的。每一個流派對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都有自己的見解,無論是從探究科學技術與道德的根源上,還是科學技術研究的目的上,都進行了充分的論證。探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是古希臘羅馬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的核心。

1.探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貫穿這一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的始終

縱觀古希臘羅馬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的探討貫穿該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發展的全過程。

最早認識到科學技術與道德有聯繫的是古希臘數學家、天文學家泰勒斯。他看到了科學技術中藴含的善的意義。在泰勒斯的雕像上刻有這樣的銘文:“去尋求一種唯一的智慧。去選擇一種唯一的善”。這裏“尋求智慧”與“選擇善”是統一的,“尋求智慧”也就是尋求知識,包括尋求科學技術知識。這即是説尋求科學技術知識與選擇善是一致的。畢達哥拉斯的“數是道德的根源”、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柏拉圖的“善的理念是科學和真理的來源”、亞里士多德的“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德漠克利特的“原子是決定人生怡然自得和幸福的原因”、伊壁鴻魯的“自然科學是人獲得快樂的根源”和盧克萊修的“認識自然運動規律是理解幸福的前提”等觀點,説明這一時期的科技倫理思想至始至終都在探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問題。

2.從不同角度探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

這一時期的科技倫理思想都以探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為中心,從不同角度論述了二者的關係。

(1)從根源的角度探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

畢達哥拉斯學派是從數是道德的根源上説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的。該學派認為宇宙萬物由數構成,由此推論道德也是從數中產生的。在畢達哥拉斯那裏,“數”是潛在的科學技術。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和諧的數目,數目本身就包括了各種各樣和諧的特性,它派生了道德。柏拉圖是從善的理念是科學和真理的來源上論述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的。他認為善的理念是超脱一切客觀現實和主觀意識之外的世界的本原,是知識和真理產生的原因。在柏拉圖看來,善的理念派生出科學技術知識。他説:“科學和真理可以認為像善,但還不就是善;善比科學和真理有一個更高尚更榮譽的地位……善必定是不可思議的美,它是科學和真理的作者”。柏拉圖將科學技術知識的產生都歸結為一個虛幻的善的理念,這是錯誤的。

德漠克利特是從原子的運動變化是道德的來源上解釋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的。他認為原子是構成世界的本原,靈魂、精神、意識和道德都是由原子構成的。伊壁鴻魯是從自然科學是人獲得快樂的根源上闡述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的。他認為沒有自然科學知識就不能享受無暇的快樂。

盧克萊修繼承和發展了伊壁鴻魯的思想,他是從自然運動規律的角度出發闡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的。他探討了自然的本性與道德的關係,從自然運動變化的科學規律中看到了道德的意義。

(2)從目的的角度探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

亞里士多德從思考科學技術追求的目的出發,提出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的觀點,第一次將科學技術和善的關係問題從目的論的角度上明確提出來,這是認識上的飛躍。

亞里士多德從目的的角度論述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比前人和同時代人前進了一步。以往人們即使提出二者具有某種聯繫,但論述得較為粗淺。“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就較“數是道德的根源”以及“美德即知識”更加明確,更加理論化。因為不管是畢達哥拉斯的“數”,還是蘇格拉底的“知識”的論述,都是潛在地指科學技術,但還不明確,不具有確定性。亞里士多德明確提出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使這一理論規範化、系統化了。

亞里士多德還批評了柏拉圖的理念論。柏拉圖認為有一個超脱一切客觀存在的抽象的善,它派生一切。亞里士多德認為,不同的技術有不同的善,這個善是客觀的,並非抽象的。他説:“善對於每一種事業或每一種技術看來都是不同的。戰術的善不同於醫術的善,其他各種技術也莫不如此。”他提到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的合理性。他還將善和幸福聯繫起來,認為“行為善的頂點是幸福,善的生活、好的行為就是幸福”。他將幸福作為“行為善”的歸宿,即在改造自然的科技實踐中去追求善,才能達到幸福。這就拋棄了過去那種形而上地論述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係,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

四、古希臘羅馬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的影響和作用

從畢達哥拉斯的“數是道德的根源”開始,後經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再到亞里士多德的“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這些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諸多後世哲學家、科學家的科技倫理思想都可以在這一時期找到雛形。

英國哲學家羅吉爾·培根認為,智慧能使人脱離愚昧無知,能使人行善避惡,知識和道德是統一的。他説:“道德哲學是一切科學的目的,是一切科學之王,因為只有它教導精神善良。”他明確提出道德是一切科學的目的,即是説科學技術是追求善的。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的思想。他進一步指出:“理性是正確意志的指南,並使意志得救。為了行善,要了解它;為了避免作惡,要識別它……沒有比研究智慧更值得的了,因為智慧能驅除愚昧無知。”由此看出,他強調理性的重要。愚昧無知的人沒有理性,認識不到善,因而無法做善的事情,理性的人才有智慧,才能做善的事情。羅吉爾·培根將知識與行善作惡聯繫起來,探討了善與知識的關係,也可説是對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觀點的傳承。

波蘭科學家哥白尼自幼攻讀古希臘經典著作,深受古希臘文化的薰陶。他認為:“雖然一切高尚學術的目的都是誘導人們的心靈戒除邪惡,並把它引向更美好的事物,天文學能夠更充分地完成這一使命。這門學科還能提供非凡的心靈歡樂。”哥白尼強調一切高尚學術的目的是引導人們心靈擺脱邪惡並且趨向善良,肯定了一切高尚學術的道德作用。他認為天文學是最有道德價值的,能夠給人帶來快樂,是善的。天文學能提供非凡的心靈快樂,就是一種道德的行為,是追求善的。哥白尼的這種觀點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

愛因斯坦的科技倫理思想深受古希臘羅馬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的影響。他閲讀了許多亞里士多德和盧克萊修等人的哲學著作。他説:“在我每天晚上向我妹妹唸的讀物裏面,有些是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著作,”“盧克萊修這本書對於每個還沒有被我們時代的精神所完全征服的人,對於每個能夠從旁觀的角度去觀察當代和評價當代人的精神成就的人,都會產生一種迷人的作用。”愛因斯坦認為,科學技術應該造福於人類,不能為人類帶來災禍。他強調:“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於人類,那麼,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鬥的主要目標……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於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他認為,只懂得科學技術的本身是不夠的,必須將為人類帶來福社這一倫理原則融人到科學技術的應用中,科學技術應當將有益於人類作為主要的奮鬥目標。關心人本身、為人類造福,這是善的行為,在他看來科學技術應該追求善的目的。他指出:“技術進步的最大害處,在於用它來毀滅人類生命和辛苦贏得的勞動果實”。他看到了科學技術可能會對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晚年積極奔走,為不濫用科學技術大聲呼喊。如在對待原子彈問題上,他發表了著名的呼籲制止核戰爭、謀求世界和平的《羅素一愛因斯坦宣言》。這些觀點和事例反映出愛因斯坦的科技倫理思想與亞里士多德的科技倫理思想具有一致性,都認為科學技術應該以善為目的。

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科技倫理思想對後來的科技倫理思想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科學技術決定道德論,這種理論認為,科學技術決定道德的發展,只要科學技術發展了,它的道德水平就自然會提高。它把科學技術看做是道德的決定因素,各種社會意識、風俗習慣都受制於科學技術。這種思想在理論上是受到畢達哥拉斯“數是道德的根源”思想的影響。畢達哥拉斯認為“數”決定一切,也決定道德的產生與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説,畢達哥拉斯“數是道德的根源”的觀點,是科學技術決定道德論最早的理論來源。

古希臘羅馬時期科技倫理思想內容十分豐富,西方不同時期的科技倫理思想在理論上都受到它的影響,它是整個西方科技倫理思想的理論之“源”。現代西方科技倫理思想正是在古希臘羅馬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研究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科技倫理思想,對於我們瞭解當時科技倫理思想的狀況,對於我們研究近現代西方科技倫理思想的特點和規律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