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影視藝術的審美心理解析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86W

審美感覺,是一種對外在事物所呈現出來的各種突出特徵直接作用於人的感官而在大腦皮層所形成的主觀條件反射,這是一種近乎生理的反應。如欣賞《英雄》時,飛雪與如月胡楊林之戰,畫面色彩豔麗;無名與殘劍五色湖祭奠飛雪的交鋒,畫面空靈、幽怨,宛如一幅中國水墨畫卷,受眾對之的欣賞是興奮、是激動,是一種來不及思考便獲得的審美感動,這同樣是一種近乎生理的審美反應,而這種反應在影視藝術欣賞過程中具有最基礎性的作用。因為人的審美感覺是建立在各種官能之上的,在人的感覺中還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通過這種包含着各種官能的感覺人們可以知道事物不同特徵,如顏色、冷暖等。在影視的審美感覺中,視覺和聽覺是其最主要的方面,即馬克思所説的“感受音樂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它們在影視藝術欣賞中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現代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所獲信息總和的85%以上,來自人的視聽感官。因此,影視作為視聽綜合藝術較之其他藝術,從其大眾化程度及審美效果方面看,是其他藝術難以比擬的,具有其優越的審美地位。因為影視藝術具體、生動的視聽形象,可以使受眾如同身臨其境。如看過《泰坦尼克號》的受眾,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在高度逼真的視聽效果中,如同和男女主人公傑克與露絲一起親歷了那場人類的海難和超越人性超越國界的愛情絕唱。而看過《英雄》的受眾,也不會忘記那些精美的畫面及其震撼的視聽效果。那是一種來不及思考,瞬間便獲得的審美愉悦與感動,它是一種最直接的生理反應。

影視藝術的審美心理解析論文

審美知覺是人腦對作用於審美感官的外在客觀事物各種特徵及屬性的整體反映;知覺在感覺基礎上產生,是對感覺信息一定程度的理性把握和整合。審美知覺與感覺的不同在於,感覺是對外在客觀事物各種突出個別特徵的反映,而知覺卻是對於外在客觀事物各種不同特徵如形狀、光線等元素構成的客觀對象的綜合性把握以及對這一客觀審美形象所具有的某種內涵及情感性表現的整體性理解。審美知覺的首要特點是它的整體性。即人在過去經驗基礎上把由各種特徵及屬性構成的事物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即所謂完整形象。人們在無意識中是不會人為地將之區分為各種感覺元素,它本身具完整性的特徵。在藝術欣賞中,藝術作品總是以整體形象呈現在欣賞者腦海中。如欣賞羅中立的油畫《父親》,欣賞者決不會把作品形象區分為色彩、線條等孤立的元素來加以感受,而是自然地從整體上去把握作品,去感受“父親”那深深溝壑上呈現出的滄桑和文化歷史感。同理,對影視作品的欣賞與價值判斷,受眾最終也是以一種整體感受去把握作品,而不會將其有機元素進行分割。

審美聯想與想象

審美聯想與想象,是影視藝術欣賞中最富於張力與創造性的心理因素,在藝術欣賞過程中起着積極的重要作用。

(一)審美聯想

審美聯想,是指在主客體互相交流的審美活動中,因主體的審美感官接觸到客觀審美對象的某特徵而引起想到另一事物的審美心理活動過程。德國心理學家艾濱浩斯研究發現聯想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對比聯想、類比聯想等。聯想是主客體審美交流活動中最常見的審美心理現象,這即所謂的“登山則情滿於山”,正是指審美主體在類似條件的刺激下,回憶起過去有關的生活和感情體驗。如有些女性受眾在看了意大利影片《西西里美麗的傳説》後,因女主人公瑪麗蓮的漂亮而導致她在不同時期遭遇不同的坎坷命運,聯想到自己也作為女性所飽受的許多坎坷與酸澀,不禁潸然淚下;而一些男性觀看後,則聯想到自己作為男人的貪慾與不敢承擔責任的虛偽心理則深深自責。在影視藝術審美活動中,聯想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如影視中蒙太奇的各種表現手法就充分運用了人聯想的天性。即是説,聯想構成了蒙太奇的心理基礎。如影視中的對比蒙太奇、隱喻蒙太奇等,就是運用了人聯想的自然天性。比如“隱喻蒙太奇”的審美心理就是受眾類比性心理聯想自然天性的體現,如黑白片《辛德勒的名單》中,有一段非常突出的畫面,即在一羣黑壓壓猶太人後面跟着一個身着“紅色”裙子的小女孩,看上去天真、可愛、無邪,她似乎不知道周圍所發生的一切,最後這個可愛的小女孩被放在了一個推着死人的板車上。電影畫面在黑白底色的映襯下小女孩紅色的裙子顯得特別的突出,令人心痛而又觸目驚心。影片正是運用隱喻蒙太奇的藝術手法,即受眾類比聯想的`心理天性,通過畫面色彩的對比形成強烈的心理衝擊力,使受眾自然聯想到,小女孩紅色的裙子象徵人類鮮活的新生命,最後這個象徵人類生命蓓蕾的小女孩也被納粹扼殺在死人堆的板車上,至此,小女孩的紅色裙子成了對戰爭對殘酷對納粹的隱喻與控訴!正是由於人這種聯想的心理天性,影視作品用不同的類比性事物進行畫面造型,使影片獲得了強烈的藝術效果,這也正是影視中蒙太奇藝術手法的神奇魅力之所在。

(二)審美想象

審美想象,是指受眾在精神時空中超越感知的銀幕形象,在腦海中形成對直觀的影視藝術形象某種程度的聯繫、組合和再創造。影視藝術的形象由於具有高度的逼真性、具體性,因而它不像文學那樣具有廣闊的想象空間,如特洛依戰爭為美女海倫打了十年的仗,讀者在欣賞文學作品時可以對海倫的美進行無限的想象,而一旦把海倫的形象搬上銀幕,受眾就會認為原來海倫的形象就是這樣,海倫的形象立即被具體化、直觀化,令受眾或滿意、或失望等等。然而,儘管如此,影視中仍具有一定藝術張力的想象空間。如影片《黃土地》中就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傳統藝術手法進行敍事。14歲的翠巧所嫁的丈夫在影片中並未出現,影片只是讓受眾看到翠巧結婚當晚蜷縮坐在牀上,此時只見一隻又大又黑的手把蓋頭揭開,接着畫面呈現的是翠巧驚懼的表情形象,只見其本能地往後退,這種虛實結合的手法充分調動受眾對翠巧丈夫的想象及對翠巧悲慘命運的悲憫之情。在影視的敍事中,常會出現某些情節、細節的空白或“靜默”,這是創作者特意留下的想象空間,以強化藝術效果,充分調動受眾的審美想象。

審美情感與理解

審美情感與理解是影視審美心理因素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在影視藝術的欣賞過程中,它體現為受眾最後的審美感受與體驗的昇華。

(一)審美情感

影視作品是藝術家生命體驗的呈現,情感的結晶。藝術的創作,是藝術家生命體驗的情感性運動過程。藝術欣賞同樣也是情感的運動與交流。審美情感是主體對客觀的審美對象是否符合自己內在的心理需求而產生的帶有本質性、穩定性而又具有易變性的主觀態度與體驗。情感在審美心理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許多美學家認為,審美心理是感知、注意、聯想、想象、情感、理解等諸多心理因素的統一體。即審美活動中主體的情感活動,是在感知和注意的基礎上,通過聯想和想象,在感性裏積澱理性、在理性中表現着感性。情感在影視欣賞中主要表現為受眾對藝術對象的態度,集中體現為受眾的“審美移情”和“審美認同”。所謂“審美移情”,就是主體在對審美對象的觀照中,把人的生命情趣無意識地移至審美對象,從而達到物我兩忘的心理境界,使審美客體一定程度上成為具有“生命活力”的對象。正因為這種“審美移情”作用,影片《紅高粱》中那一望無際在夕陽映照下狂舞通紅的紅高粱,似乎就融入了“我爺爺”“我奶奶”的生命衝動與原始本能力量。在此狂舞的紅高粱,隱喻着對人類生命自由追求的讚美,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所謂“審美認同”,是受眾在移情作用條件下,與影視作品藝術形象產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切換,用其眼睛、心理去看、去感受、去面對其所面對,去愛其所愛,恨其所恨,即發生與作品情感上的交流與共鳴,最終形成一定程度的心理確認。如美國片《魔鬼代言人》中,作為律師的丈夫因有魔鬼的父親加之天才般的才能,使其任何正邪的律師辯護都永處於不敗的輝煌境地,可付出的代價卻是父親對其美麗妻子肉體與靈魂漸進式的折磨和毀滅,當其失去深愛的妻子時,他作為人和律師的良心受到猛烈的痛苦撞擊與人性的警醒,他最後以死來抗抵魔鬼父親對他虛榮內心的誘惑,完成了作為人其人性和作為律師其職業道德良心的迴歸。在欣賞過程中,影片使受眾進入了作品中人物的世界獲得了一次人性的拷問、職業道德良心的迴歸和對人類虛榮原罪的思考,從而使受眾與作品產生了一次深切的交流與認同。

(二)審美理解

審美理解,是在感性基礎上,對審美對象的理性把握,是在感知、注意等感受性認識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理性認識活動。審美對象不僅具有感性形象,而且藴涵着內在的本質和意藴。因此,在影視欣賞中,必然是感性因素與理性因素的結合,情感體驗和審美價值判斷的統一。在影視欣賞中,受眾通過視聽感官感性地接觸藝術形象,然而,在這種感性接觸中必然包含着理性因素的參與。這即是説受眾在欣賞時,必不斷地在腦海中把握和理解影片的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等,最終形成一種生命體驗與理性的審美價值判斷。只有這樣,受眾才能領悟《黃土地》中對農耕文明的歷史沉積和農民現實困境的深刻反思;體驗《泰坦尼克號》中愛情對生死的超越價值與意義,等等。

綜上,對影視藝術欣賞過程中欣賞者的心理諸要素的探討與描述,是一種動態的心理過程,不是各種心理要素簡單的相加,而是諸要素之間複雜運動的結果,最終形成一種動態的影視審美心理結構,互相影響,互相滲透。(本文作者:夏燕 單位: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