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的歷史科學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38W

教學目標

《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的歷史科學教學設計

知識結構

春秋戰國政治諸侯爭霸: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吳越爭霸七雄爭霸;

公元前4世紀中期,齊魏強盛;

公元前3世紀以後,秦國稱雄戰爭晉楚的城濮之戰齊魏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

秦趙的長平之戰民族周邊民族:北有匈奴、東胡,西有戎,南有越。

民族逐步融合教學建議

複習課設計

第五節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

一、春秋戰國的時代特徵

學生回憶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中國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即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度確立的過程。這一時期,爭霸兼併戰爭不斷。戰爭在客觀上促進了統一與各民族的融合。

二、春秋時期諸侯爭霸

1、講清諸侯爭霸戰爭的實質

2、齊桓公稱霸

由學生回憶齊桓公是如何實現霸業的。

3、晉楚爭霸

讓學生記住晉楚先後稱霸中原的時間,以及晉楚爭霸中的重要戰役城濮之戰。

4、吳越爭霸

讓學生記住吳越兩國先後在南方稱霸。闔閭與勾踐是春秋後期的霸主。

三、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

1、戰國七雄爭霸格局的形成

要求學生記住七雄爭霸格局形成的重要歷史事件。明瞭,三家分晉、田氏代齊表明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上升,並在與舊勢力的鬥爭中取得勝利。

2、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

要求學生記住公元前4世紀中期和公元前3世紀以後,戰國局勢的特點以及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重點——齊桓公爭霸

春秋時期的最大特點是戰爭頻繁,諸侯爭霸。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公元前7世紀前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齊國成為強國。又以“尊王攘夷”為口號,採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獲得外交優勢。終於公元前7世紀中期,確立了中原霸主地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重點——戰國七雄爭霸

春秋末年,晉國和齊國卿大夫中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在與舊勢力的鬥爭中,逐漸取代國君,掌握了政權,被周王正式承認為諸侯。即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經過春秋長期的戰爭,到戰國初年,只剩下二十多個諸侯國,其中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最為強大,形成了“戰國七雄”的格局。七國之間戰爭不斷,此時,戰爭開始具有封建兼併戰的性質,以後逐漸轉化為封建統一戰爭。

難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統一趨勢

春秋戰國時期與西周時期相比,表面上看是諸侯割據紛爭、統一局面破壞,但實際上卻孕育着統一的必然趨勢。其原因如下:第一,西週末年,周天子權威已受到破壞。東周初,周天子實際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統一局面已不存在。第二,從經濟上來説,由於春秋以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各地社會經濟聯繫加強,各諸侯國經濟交往頻繁,這就為統一創造了經濟基礎。第三,從形式上來説,逐步實現着局部統一。春秋戰國時期比西周時的“八百諸侯”相比,顯然是大大進步了,更大範圍的局部統一和區域統一已經出現。第四,從人們的要求來看,統一成為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共同願望和人心所向。第五,從民族關係上來説,民族凝聚力增強,“華夷之辯”觀念相對淡薄,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這些因素説明,春秋戰國時期統一趨勢明顯加強了。同時為秦漢時期的大一統局面奠定了基礎。

難點——春秋戰國時期爭霸戰爭的評價問題

各諸侯國的統治者,為了擴大地盤,掠奪人口和財富,相互爭戰,故有“春秋無義戰”之説。爭霸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人民怨恨戰爭,渴望統一。爭霸戰爭的客觀後果是大國拓展了疆域,實現了區域性的統一,加強了集權的趨勢,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同時又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隸主集團的勢力,便利了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戰爭又客觀上促使華夏族同其他各族加強接觸,促進了民族融合。應兼顧動機與效果,辯證統一地觀察分析爭霸戰爭。

典型例題

例題1999年全國高考試題右圖中,戰國時期韓、趙、魏都城的相應標號依次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③②①

答案:B。

例題分析:這是一道填圖型單項選擇題,本題考查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圖文結合、歷史地理綜合能力。趙國在北方,曾修長城以防匈奴,魏國在中間,韓國在南方,最為弱小,最先為秦所滅。故選B。

例21999年全國高考試題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

A.實行商鞅變法B.更多使用鐵製農具

C.牛耕得到推廣D.重視水利工程建設

答案:A。

例題分析:這是一道分析型單項選擇題,本題考查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發生原因的分析能力。秦國能稱雄於七國主要原因不在BCD三項,它們只是秦稱雄的一個方面,秦的強大不僅指經濟發展,還包括軍事強大,政治穩定等諸多因素,這就需要一次較為徹底的變法,即商鞅變法。故選A。

例3從西周初期分封至秦統一前,一直作為諸侯國而存在者是圖中的

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④

答案:B。

例題分析:此題為識圖選擇題,是歷史和地理綜合能力題,主要考查地理學科的識圖能力、歷史事實的再認再現能力、歷史思維的分析能力的綜合運用。西周初年分封的主要諸侯國有魯、齊、燕、衞、宋、晉,秦統一前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顯然,秦統一前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只剩下齊、燕。圖中①給了都城臨淄,正是齊,①可以確認。圖中④給了都城薊,正是燕,④可以確認。圖中②給了都城郢,應是楚,它不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而是後來自封的。圖中③給了都城邯鄲,應是趙,是戰國初年三家分晉而建立的。因此,符合題意要求的是①④。

例4春秋時期最典型的政治特點是()

A.周王室不被諸侯重視B.社會制度大變革

C.井田制瓦解D.諸侯爭霸,分封制崩潰

答案:D

例題向析:此題為最佳選擇題,是歷史學科能力綜合題,主要考查歷史階段特徵的再認再現能力、歷史思維的分析能力的綜合運用。四個選項都是春秋時期的歷史特徵,B項是根本特徵,C項是經濟特徵,都不符合本題“政治特點”的要求。A、D兩項都是政治特徵,但是最典型的是D項,因為分封制的崩潰就是奴隸社會上層建築的崩潰。

例5“戰國七雄”局面的出現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是

A.諸侯割據混戰更加擴大B.人民遭受災難更加嚴重

C.歷史朝着統一的方向發展D.封建制度逐漸確立

答案:C

例題分析:此題為歷史特徵選擇題,是歷史學科能力綜合題,主要考查歷史階段特徵的再認再現能力、歷史思維的分析能力、創造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的綜合運用。B項不是歷史發展趨勢,且與題意無關。D項是戰國時期的根本歷史特徵,而本題考查的是“戰國七雄”局面的形成所反映的歷史發展趨勢,與題意不符。A、C是截然相反的兩個結論,課本上沒有C項結論,運用發散思維能力分析,春秋開始時有七八十個諸侯國,經過長期兼併戰爭,到戰國開始時剩下七個諸侯國,正反映了C項這一新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