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8.61K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1

一、教學目標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內容及作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層層設問啟發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通過合作學習、發現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法突破對重難點的學習。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動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歷史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教學難點

1.正確認識民族大融合含義;?

2.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學方法

討論——引導——活動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公元420年開始,我國南方經歷了哪幾個朝代?都城在哪?歷總稱什麼?

(二)導入新課

北魏統治北方時期,民族融和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麼呢?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究竟起了什麼作用呢?今天這節課就要解答這些問題。

(三)探討新課

1.你知道嗎,北方是怎樣統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閲讀課文,分組解決以下問題,並且每個學習小組還可以圍繞主題提出你們更感興趣的問題來共同探討解決。鮮卑族是如何興起的?北魏政權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樣統一北方的?是在何時?結合課文的圖文資料談一談這種變化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哪些影響和衝擊。

2.北魏政權為什麼要遷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們會同意遷都嗎?假如不同意,動動腦筋想一想孝文帝會用什麼理由來説服的大臣?北魏政權遷都洛陽後,你以旅遊者的身份談一談哪裏都發生了那些巨大的變化?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佈了與之相聯繫的三長制和租調製。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國家的編户,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調製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租調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另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整頓吏治。吏治的敗壞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矛盾。在這項改革措施中,以“治績”的好壞為標準。整肅了官僚機構,鞏固了封建統治。

第三,遷都洛陽。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495 年正式遷都洛陽。

第四,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主要內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複姓、定族姓、遷都洛陽等,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五、教學小節

北魏統一北方後,在黃河流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孝文帝順應這一趨勢,在其統治區域內進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過程,進一步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

六、活動與探究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影響的現象還有哪些?寫一份微型歷史專題報告

七、板書設計

一、北方的統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2.統一北方;3.融合的概況

二、遷都洛陽

1.遷都的原因;2.遷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歷史背景;2.主要措施;3.歷史作用

孝文帝所推行的漢化改革措施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着重幫助學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

課 題

圍繞主題梳理知識,形成網絡。

板 書 設 計

第20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2、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響

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氣氛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強化學生愛國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開拓進取意識,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融合而成的,培養學生系統的思考問題和追蹤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正確認識我國的民族關係,認識改革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在教教學環節設計上應該更細緻些,有些問題的探討不夠充分。知識鞏固的時間較少,語言不夠精煉等。

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能發揮長處,補上不足。使我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個新的台階,在課堂中進行更加有效的教學。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3

(一)知識與能力

1、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瞭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

2、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來理解、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係問題的初步能力,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二)過程與方法

1、 充分利用地圖等教學資源,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

2、 先由學生閲讀、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師選擇項目進行補充講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思考和討論“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歷史必然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在民族**上的正確觀念,使學生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曆史上的民族關係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難點:正確認識民族大融合的含義。

教學突破

1、教學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趨勢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

2、難點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漢化、民族同化。

板書設計

第20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2、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響

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學分析:

導入:本課採用懸念導入法導入新課,目的在於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設問:兩個同姓的人碰面,常常會説“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實果真如此嗎?學生對這個問題產生極大的興趣,有各種各樣的答案出現。這時候教師再舉例説明,解開學生心中的疑惑。

舉例如下:以“元”姓為例,據考證,其來源有四,上古商朝時,有位大夫叫元銑,他的子孫便以元為姓;改自拓拔姓,南北朝,北魏魏帝族本姓拓拔,至孝文帝更為元氏;改自玄姓,北宋時,因為趙匡胤的父親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魏書·官氏志》記載,“後魏紇骨氏、是雲氏均改為元氏。”學生這個時候可以明白,同一姓氏的由來是多種多樣的,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見得是一家。學生可能會因為了解到這個知識而有一種滿足感,學習興趣增加。

這個時候,教師再追問:“請你想一想,上文介紹的元姓的來源之二和來源之四,體現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一個什麼重要特點?”學生這個時候可以思考,但回答這個問題有難度,教師必須給予適當的提示,指導學生分析的思路。如:從元姓的來源可以看到,元姓有一部分是由少數民族的姓氏更改而來,這實際上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融合的現象,體現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中民族融合的特點。

這時教師適時地引出課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不斷髮展,民族不斷融合,每個民族在自身民族發展的同時,又促進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發展。”公元3世紀到6世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歷史時期的特徵表現為社會分裂,政權分立,同時這一時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峯時期。

新課講解:

本課的內容層次比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鮮卑族的歷史發展線索來安排教學。教師把它分成三個部分分別講述,第一部分講述鮮卑族建立政權、統一北方;第二部分講述北魏政權傳到孝文帝手裏時,遷都到了洛陽;第三部分講述孝文帝遷都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板書)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這一部分要講清幾個問題,首先要介紹鮮卑族的起源與發展。這裏教師引用了一首鮮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現牛羊。”學生們可以從這首民歌中感受鮮卑族,這支北方遊牧民族豪放雄渾的風格。

教師接着可以簡單介紹一下鮮卑族的概況。再提問,鮮卑族曾建立政權,一度十分強大,你們知道他們在何時統一了黃河流域嗎?這時候可以示意學生閲讀課本,回答問題。其次這部分要介紹黃河流域統一前後少數民族的分佈情況。教師這時可以提醒學生回憶前一課的內容,黃河流域生活着許多少數民族,鮮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師提問:“這些少數民族進入中原以後,對於中原民族的生產或生活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呢?”學生在閲讀課文後可以回答,教師再進行總結,服裝、飲食、傢俱、農業生產技術等方面,少數民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學習,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如果時間允許,教師可以在總結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講解。

最後要向學生解釋“民族融合”這個詞語。民族融合指的是幾個民族在共同的經濟基礎上和思想基礎上互相影響,形成一個從來沒有的新民族,歷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間的自然同化。許多個民族,互相學習、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在地域、血緣、習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種局面。考慮到學生的接受層次,這裏的講解點到即止,不必刻意強求理解。

(板書)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北魏政權建立後,定都在平城,後來孝文帝把都城遷到了洛陽。這部分內容的講述可以在學生閲讀課文的基礎上,設問:“為什麼要遷都?”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為兩個方面:平城的氣候環境和地理位置。在總結時還可以聯繫前後文內容,如前文講到民族融合,這也應該是遷都的原因之一;接着可以聯繫下文,遷都後,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這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可以簡略講解。但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在這裏設置問題,讓學生們緊張的神經鬆弛一下。如:“為什麼有一些鮮卑貴族反對遷都?”學生們可能會從貴族的個人利益的角度提出觀點,也可能從遷都困難的角度出發提出自己的設想,教師不必下結論。 過渡到下部分內容,可以利用總結遷都的影響。孝文帝的遷都,使洛陽獲得了發展和繁榮,也為孝文帝進一步實行改革創造了條件。

(板書)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由老師的講解為主,也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改革措施的內容和影響,讓學生加深記憶。首先可以讓學生閲讀課文,然後總結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可以歸幾類。

在講解改革措施的內容時,穿插故事以便加深記憶。

例1、有一次,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陽街頭看見一位鮮卑族的婦女仍穿着“夾領小袖”的鮮卑服裝,很生氣,責備洛陽城的任城王,説他行令不力,督察不嚴。皇帝還讓史官把這件事記載下來。

例2、自孝文帝以後,北魏皇帝死後的諡號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原因是什麼?

例3、史書《資治通鑑》中有這樣一段話:魏王發佈詔令,認為“北方人稱土為拓,稱後為跋。魏朝的祖先是黃帝的後代,以土德而稱帝,所以姓拓拔。土,乃黃中之色,萬物之元,所以應該改姓為元。”同學們,你姓什麼,你知道你姓氏的來源嗎?這些故事不僅可以幫助內容的講解,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課堂小結:

本課內容以問題形式結束。教師提問,在我們今天56個民族中,沒有鮮卑族了,有人認為這是由於當年北魏孝文帝實行改革,實行漢化政策,使得鮮卑拓拔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這個觀點嗎?如果學生意見有差別,有條件可以組織辯論,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方案一:辯論。

設計如下:

正方觀點:北魏孝文帝是對中華民族的融合有重大貢獻的皇帝。

反方觀點:北魏孝文帝是鮮卑拓拔民族的罪人。

方案二:問題。

提示如下: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應該看其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否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鮮卑族匯入了更先進的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這個整體中,有利於社會的進步,所以應該加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