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新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07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新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麼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麼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麼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補充説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麼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活動:將課本上四幅圖用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後,請代表上台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地方”

圖2:“蓋天説”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衞星照片

請學生講述第一幅圖:“天圓地方”

補充小結: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説法嗎?為什麼?

(學生回答)

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藉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着人們活動範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並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後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請學生講述第二幅圖:“蓋天説”

引導提問:對於這樣的説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

(學生活動)

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説出歷都有哪些的環球航行?

(學生回答)

講述並引導:最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下面請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總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麼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上來為我們講述。

(學生回答)

講述: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併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提問:剛才,我們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蓋天説”,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地球衞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於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於總結、勇於實踐,這樣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麼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説,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説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6頁圖c,説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掛圖:課本圖p5C圖地球的大小

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説,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活動:出示地球儀並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並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回答)

補充説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於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並沒有地軸。

提問:根據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着給地球儀下個定義。

(學生回答)

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並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製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瞭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瞭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佈情況。今後,我們經常要藉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瞭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佈置作業: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製作一個小地球儀,課餘比比看誰做的。

板書設計: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鄉村與城市的差異,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發展。

2.能舉例説明聚落的位置、形態、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3.瞭解保護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動手蒐集相關圖片,運用圖片説明城市與鄉村的特點和差別,培養學生聯繫實際,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分析城市的好處與不足,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使學生認識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

教學重難點

1.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

2.聚落與環境的關係。

3.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人類可以説是喜歡羣居的“高級動物”,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有趣的“居住”景觀。請同學觀察下面幾幅圖,它們分別反映了什麼地方的景觀呢?(邊展示,學生邊回答,教師強調圖片分別反映了城市與鄉村的景觀。)

[承轉]城市與鄉村都是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聚落。

講述新課:

在學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後,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再舉些例子。

[承轉]我們看了這麼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規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幾十人的村莊,大的可以大到上千萬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與鄉村,它們具有不同的特色。那麼,它們有何差別呢?

讓學生分別展示城市、鄉村景觀圖片:引導、啟發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討論生活在城市裏有哪些好處?

[啟發]教師可先啟發學生從圖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築情況、商店、醫院等的多少,有無農田、果園、魚塘等方面對比,説明城市與鄉村景觀方面的差別。

[討論]讓學生分組討論,結合個人的所見所聞,教師適當提示城市的學校教育條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娛樂的內容等方面來比較城市與鄉村的差別;並由學生課前做好小課件,上講台當小教師,與其他同學交流小組的討論結果。

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人口規模、從事的生產勞動等方面來討論城市與鄉村的差別。

[講述]: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不難看出,鄉村是人口規模較小的居民居住地。規模最小的叫做村莊,大一些的叫做城鎮,但我們也把它歸為鄉村聚落。鄉村的周圍有農田分佈,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動空間。而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從事非農業產業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匯聚了大量的社會經濟活動,並對周圍的地區的發展起着顯著的帶動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確存在很多的好處。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問題,你我就身在其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哪位同學起來説一説你認為城市存在着哪些問題呢?

教師引導學生從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業困難等方面來進行討論。

[小結]隨着城市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越來越大,自然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我們更加要加強城市的綠化,管理與保護。在城市的建設中,要注意人與自然的協調關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環境來。

[過渡]前面我們瞭解了聚落的形態,主要包括城市與鄉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處於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的,城市是在鄉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將會有更多的鄉村發展成為城鎮、進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佈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勻,從前面的世界人口分佈知識,我們就可以知道,人口分佈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佈情況。

教師進一步引導:我們當地的民居建築有何特色呢?(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係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習俗等。

[承轉]正因為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聚落建築風格各異,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

講述“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展示]各類文化遺產的圖片,教師邊介紹邊引導學生欣賞圖片,然後請學生考慮圖片反映的內容有什麼共性?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總結: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它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某個城市、某個民族、某個國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制度、民俗風情、經濟科技等到的發展水平以及其與環境的關係等。

[教師提問]有人在古代建築物下刻寫“X到此一遊”,這種做法對嗎?(不對)為什麼?(學生討論)

[小結]: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經濟、科研價值,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在於:為我們研究人類各個時期的文化精神、社會制度、民族風情等有着重大的意義。特別為我們人類如何去協調人地關係,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寶貴的資料!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課堂板書設計,概括本課知識要點:

1.聚落: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為城市與鄉村兩種形式;兩者的差別;

2.聚落的形成及其與環境的關係。

3.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課堂鞏固]

1.鄉村聚落類型及其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搭配正確的一組是()

A.農村——放牧B.牧場——伐木C.漁村——捕魚D.林場——種植

2.關於鄉村與城市聚落景觀差異的描述,正確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觀改變小、建築密而高B.鄉村道路縱橫交錯,網線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學校多D.鄉村人們工作節奏快、文化生活豐富

3.影響聚落形成與發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資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氣候⑥植被⑦地質⑧交通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3

【教材説明】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後兩個標題內容。本節內容是:體會聚落差異源自環境差異,認識聚落與環境的關係;瞭解聚落的發展表現,在變化中發現問題――傳統聚落在消失,在探討傳統聚落價值中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應該以體驗領悟、分析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體驗人地關係的和諧與發展,順應學生心理髮展趨勢,深入淺出地突破學生學習的畏難心理,瞭解地理知識的現實和應用價值,在思想上獲得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產生無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創造力。為其合作學習、多元化學習、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説明聚落與環境的關係。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樂於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樂於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

【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推陳出新,創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學生分析:分出鄉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麼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於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境,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於環境。因而,聚落與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課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佈

1.聚落與環境

師:探究事物間的關係必須弄清兩個方面:(1)弄清兩者之間的作用與影響。(2)理解相互適應表現。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教材中影響聚落分佈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根據書上的圖,還可以聯繫生活,活躍了思維並勇於探索發現和推斷,使他們在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從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師: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學生認同後繼續)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不僅具有鮮明的環境特徵,還深刻地體現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智慧和改造水平。

學生討論。

轉承:民居建築適應於環境,更適用於生活,它體現了環境更體現了人類的智慧。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聚落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可以説:傳統聚落記錄人類智慧的發展進程,它是濃縮了的歷史,而現代民居則體現了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並在飛速發展中。

2.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師: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回望歷史,農耕文明的發展,生態退化出現了;如輝煌的巴比倫古國就是在發展農耕中,生態惡化後過早隕落的;工業文明的發展,環境污染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發展與變革中,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權衡利弊,以保證進一步的發展。聚落的發展我們應如何面對呢?(課件演示)

學生快速閲讀教材總結聚落髮展表現及出現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肯定,引發學生對消失中的傳統聚落的關注,先抑後揚,牽引着學生的心。

生:總結傳統聚落的價值。

師: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識到這一點,並已經把在鄉村和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羣和遺址,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作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了。

生:根據生活所見回答。

師:總結歸納:(1)立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2)圈建保護。(3)異地遷建保護。

轉承:有些極其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已經不再是某國某地為保護自身特色和歷史的珍寶,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了,那就要把它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了。

生:根據課件中圖片回答,瞭解37處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中有6處屬於傳統聚落類的文化遺產。

三、開闊視野,遷移拓展

師:放眼世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聚落還有很多,這裏是?(課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師:真棒哦!我們瞭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麼這裏?(課件演示)

生:中國的威尼斯――蘇州。

師:我們來談談你們對蘇州的印象。

生:水鄉,園林,人間天堂,蘇州工業園區。

師:蘇州是我們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園林,真可謂是移步易景啊!

四、曬曬收成,展我風采

師:展示課件中關於蘇州的組圖。

生:根據課件所展示的圖片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蘇州園林的建築風格與環境的適應,和對蘇州發展的建議,讓學生把本節所得的思想加以應用,實現內化。

五、歸納總結,收穫累累

學生總結,教師點撥,強化重點難點。

六、興趣盎然,走進生活

師:蘇州在發展,我們家鄉也在發展,請分析一下我們的家鄉,有哪些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它的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到網上查找詳細資料,寫成小論文,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