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35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在地圖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根據地圖和資料説出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並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瞭解日本的抗震防災意識。

3.運用地圖資料,説明日本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分佈、特點。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研究國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學難點: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氣候為什麼呈現“海洋性”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活思維

觀看多媒體課件中的一組圖片,回答一個問題:這些圖片來自於哪個國家?

(二)展示目標

學生集體誦讀學習目標一遍,初步瞭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三)自主學習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緯度位置

③海陸位置

2.日本的領土範圍

①日本的陸地是由什麼組成的?

(提示:陸地一般由大陸、半島、島嶼等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別是什麼?

③日本週圍的鄰國有哪些?在地圖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日本的地形

讀地圖冊32頁:日本羣島地勢及日本地形面積比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點

②日本第一高峯在哪裏?

③日本的平原是什麼?

4.日本的氣候

讀圖課本第10頁:亞洲氣候類型分佈

①日本的主要氣候類型是什麼?

②日本的氣候有什麼特點?

5.日本的資源

嘗試描述日本的森林資源、水資源、漁業資源及礦產資源(提示:是豐富還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將探究結果寫在老師發的紙上面;時間5分鐘。

1.閲讀課本55頁圖8-1-3、地圖冊32頁日本在地震帶中的位置,嘗試分析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

2.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與中國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損失要小很多,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們學習?

3.東京和濟南都位於36°N附近,下表為兩個城市的氣象數據。

①完成表格

②對比濟南的氣象數據,描述東京的氣候特點?造成此氣候特點的原因是什麼?

(五)風采展示

將合作探究的結果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展示。

(六)達標檢測

1.日本的地形以()為主。

A.山地、丘陵B.平原C.盆地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資源中,比較豐富的是()

A.石油和煤炭B.水能和森林

C.鐵礦和水能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學習鞏固提升1—6題

(七)課堂小結

談一談你的收穫。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瞭解美國的領土構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種族構成複雜

3.瞭解美國的地形、氣候及農業生產的特點和主要農作物帶的分佈。

重點:領土構成、民族及種族構成、地形氣候及農業

難點:地形,氣候及農業生產的特點

教學過程:

Ⅰ、自學知識我展示:(5~8分鐘)

1.美國的半球位置: ,海陸位置: ,領土組成:本土部分、兩個外來洲 、 。因此美國是一個地跨 、 、 兩洲的國家。

2.美國人口 億,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國的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200多年間移入美國的。經過長期的融合,形成統一的民族。美國人總構成複雜,白種人佔 ,黑種人佔 。

3.美國華人、華僑約 萬人,在 、 和 華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

4.讀圖説出美國地形區主要有哪三個?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國為什麼被稱為“農業大國”?

1.小組討論:外來移民的大量移入,尤其是今年科技移民的移入給美國經濟帶來什麼影響?給移出國帶來哪些影響?你如何看人才外流現象?

2.閲讀第81頁資料,説説華人華僑對美國有哪些貢獻?

3.小組活動:

讀第84頁,完成以下問題。

1.(1)~(5)並説説美國地勢東西方向上的變化有特點?三大地形區各有什麼特點?

2.讀圖説出美國降水量的分佈特徵。

3.讀圖完成(1)~(3)

4.小結:美國有哪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地形、河流、氣候三方面説明)適合發展農業?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有哪些?

5.拓展:比較美國與日本的農業有何不同?(條件?特點?)結論: 。

Ⅳ、我能掌握我總結。(10-15分鐘)

鞏固練習:填充圖美國部分

檢測反饋:

1.美國的唐人街主要分佈在 、 。美國原有居民是 。

美國的兩個海外洲是: 、 。

2.美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3.美國的自然條件有哪些優越性?

4.美國的農業有什麼特點?美國有哪些著名的農業帶?

5.自繪美國輪廓圖填注臨海、地形區、兩個外來洲、河流、湖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瞭解美國的工業特點及分佈2.認識並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從而樹立科

教興國的戰略觀念。

重點:美國工業特點及分佈、新技術產業

難點:美國工業發展的借鑑意義

教學過程:

Ⅰ、自學知識我展示:(5~分鐘)

1.讀圖9.12找出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城市和工業區?

2.讀圖冊47頁説説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部門?

3.美國工業的特點:擁有 ,工業產品種類 ,產量 ,技術 ,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4.美國的硅谷在 ,因生產 而出名。

Ⅱ、明確學習目標(2分鐘)閲讀了解目標

Ⅲ、合作探究我快樂:(20-25分鐘)

1.自學內容交流反饋

2.閲讀材料第86頁説出美國有哪些工業產品居世界第一二位?從中説明美國是當今世界工業最 的國家。

3.小組討論:為什麼美國能成為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4.活動:讀第87頁,完成以下問題。

(1)閲讀4則資料,説説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促進作用。

(2)看圖9.11、9.12,總結高新技術產品的種類。

5.學生討論:中國工業發展的方向是什麼?我們應如何借鑑美國工業的發展的經驗?青少年應樹立什麼樣的信念?

鞏固練習:完成填充圖美國工業部分

自繪美國本土示意圖,要求填注臨海、鄰國、五大湖、主要工業城市等。

知識拓展:

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微電子工業、電腦軟件、機器人、通訊設備、計算機輔助設備、光纖技術、超導研究、生物工程、航天技術等

美國在計算機技術、電子電信、生物工程、化學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術部門居世界首位,在工業機器人、計算機芯片等方面落後於日本。

目前中國的那些高新技術產業有較大發展?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3

“地球和地球儀”

【重點】

(1)會觀察地球儀。

(2)準確辨認經線和緯線、緯度和經度、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難點】

(1)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2)東西半球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課時內容】認識緯線和經線

【教學過程】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簡化地球儀上的點和線”

(學生活動)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1、緯線的特點,經線的特點。

2、認識地軸、南極、北極。

(提問)地球真有一根軸嗎?地球表面能畫出多少條經線和緯線?

(學生活動)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球儀上的經線”、“地球儀上的緯線”

(引導學生讀圖並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呈什麼形狀?緯線又是什麼形狀?

2、認識本初子午線、赤道;區別南緯、北緯、東經、西經。讓學生讀出赤道、本初子午線的度數。

(展示地圖)五帶分佈圖

(學生活動)

1、引導學生繼續找出:北迴歸線、北極圈、南迴歸線、南極圈。

2、請同學們在圖上描畫出00、300、600三條緯線,教師補充低、中、緯度的劃分。

(讓學生在地球儀標出低緯、中緯、高緯的三個區域。)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片“南北半球的劃分”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組成的經線圈。

(提問)

1、南北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2、東西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南北半球的劃分比較容易,讓學生説出。東西半球的劃分比較難,教師指圖引導,讓學生充分想象、理解。)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教師採取問題教學法,邊提問、邊啟發與學生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比較不同的經線長度有什麼變化。不同的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2、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呢?

讓學生完成教材的“活動”中第二問題“小明的暑期夏令營”,問:小明能否找到夏令營地點?為什麼?

(總結:找不到該點,400的緯線南北半球各有1條,1160的經線有2條。)

(學生活動)

1、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於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於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兩側的大洲。

2、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於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域的國家各一個。

(通過上面的練習,強化練習了地球儀的使用,對發言積極、答案正確的同學,教師應及時表揚鼓勵)

【課堂小結】和學生一起回憶本節學習的主要內容。

【板書設計】

四、緯線和經線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説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3.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徵,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徵的分析方法,並在閲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4.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徵,並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徵,瞭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5.讀“亞歐人口分佈圖”説明亞洲人口分佈,分析人口分佈不均的原因,學會閲讀亞歐政區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閲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複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讓學生結合已學的氣候知識,分析並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對國家和人口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説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3.亞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2.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3.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教學方法

複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6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第1課時

(課堂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裏?(播放一段關於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髮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閲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閲讀圖1—1,進行討論後總結。

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範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範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説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後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範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範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瞭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範圍:9°W~66°E;緯度範圍:36°N~71°N。

(2)全部位於北半球,絕大部分位於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 4.時區

(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瞭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瞭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蒐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對學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2、讓學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是學好地理的重要途徑。

教學重點

讓學生知道蒐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對學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讓學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是學好地理的重要途徑。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媒體素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自己身邊,學習地理應注意蒐集身邊的地理信息。電視中的各種節目、報刊雜誌、圖書館的藏書,互聯網站等都傳遞着許多地理信息,我們要逐步學會蒐集地理信息並思考相應的地理問題,本節課老師和大家共同探討學習地理的途徑、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課前熱身

學生分組討論:看哪位同學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過什麼途徑獲得的,並且分組記錄下來,比一比看哪一組蒐集的最多。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提示:要學好地理,首先要學會收集地理信息,再學會思考地理問題,最後要擴大自己的視野或生活圈子,從實踐中去學習。

2、四邊互動

互動1:教師對學生蒐集的地理信息進行整理,而且要求學生學會思考地理問題,然後提問:

(1)為什麼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國連續發生地震?

(2)為什麼我國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區常發生水、旱災害?

(3)為什麼南方能大面積種植柑橘,北方卻不行?

(4)為什麼吐魯番的哈密瓜那麼甜?

(5)為什麼南極洲藴藏着大量煤炭資源?

明確:觀察和了解地理現象,發現地理問題,探究其成因和規律,進一步思考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有許多種,對比、分析、綜合、觀察、聯想等方法將有助於我們學習地理。

互動2:要學好地理,我們單靠坐在教室裏是遠遠不夠的,要深入周邊的環境,走進大自然,通過野外旅行,學會觀賞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內容豐富多彩,如遊園、滑雪、探險、狩獵、海濱休閒、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包括步行、騎自行連、乘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

學生分組討論活動,教師用投影出示討論問題:

1)你曾經外出到過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內容和目的是什麼?

3)採用什麼交通工具?

4)時間如何安排?

5)旅行路線如何?

學生討論完後,教師選一兩名代表彙報。

進一步提問:野外旅行要準備好哪些物品呢?

明確:地圖、指南針、筆記本、望遠鏡、照相機等。

強調:還要學習並掌握一般的地理觀察、地理攝影、地理素描、地理標本製作等技能。

俗語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野外旅行能豐富課餘生活,提高審美情趣,增長地理知識。地理學習的特點就在於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正在不知不覺地應用它;我們身邊就有地理知識,只要留意就會學到很多正在使用的地理知識。

四、達標反饋

討論:學生分組設計一條附近地區野外旅行線路,內容包括:地點、旅行線路、開始和到達時間、旅行內容、交通工具、物品準備、注意事項等。

五、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學生先小結本節課內容。教師點撥。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學好地理,懂得了學習地理的方法途徑,進而發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識和創新精神。

(2)方法小結

本節課主要採用討論法學習。

六、作業

設計一條最好的旅行路線,最好的地圖,進行一次野外旅行。

七、板書設計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也是今後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知識和能力]

1.初步瞭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註記以及等高線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初步學會在各種地形圖上判斷地勢高低起伏狀況,以備將來能用在生活和生產上。

4.在地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離,在地圖上識別方向、填繪常用圖例和註記。

6.在各種地圖上,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7.能夠使用目的(如旅遊)確定所選擇的地圖類型及其比例尺。

8.舉例説明一到兩種現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圖像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學重點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用海拔計算地面高度。

4.等高線稠稀與坡度徒緩。

5.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難點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別以及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係。

2.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圖“對話”,獲取我們所需的信息,這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和熟悉地圖的“語言”——圖例。

板書

地圖的基本因素——圖例

[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

什麼是圖例?

指導閲讀

指導學生閲讀課本P13圖1.22中有關圖例的文字説明,以及課本P14第3自然段,使學生知道圖例是指: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説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説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數字,又稱註記。

組織活動

1.讓學生看課本P14圖1.24“一些常用圖例”,自己想辦法儘快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2.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給予指導啟發,如點狀的符號有哪些?分別表示什麼地理事物?線狀的呢?面狀的呢?等等。

3.教師可用電腦逐個展示各種圖例,讓學生辨認,也可用課前準備的“圖例卡片”,進行“找朋友”或“對號入座”等遊戲。

4.組織學生進行繪製自己居住房間平面圖的比賽,看誰畫的又符合實際又美觀,圖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設計的圖例等要素。

評價點撥

展示若干學生繪製的平面圖,點撥評價後説明記住圖例固然很好,但地圖一般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記硬背,關鍵是要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結合繪圖中的問題,強調在繪圖和填圖時,圖例要規範準確,特別是註記,應該字體清晰勻正,大小合適,排列應“橫寫自左向右,豎寫自上而下”,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也是線,面狀事物不出面。

小結過渡

同學們,比例尺、方向、圖例是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閲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與地圖“對話”,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板書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提出問題

1.當前人們的哪些社會活動會用到地圖,各需要什麼樣的地圖?

2.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你是否知道人們除了

利用地圖之外,還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獲得有關地表環境狀況的信息?

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閲讀課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閲讀材料“地圖家族一覽”,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列舉説明。

評價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髮言情況評價後小結點撥。

①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地圖,如氣候分佈圖、農作物分佈圖、工業區或工業城市分佈圖、鐵路、公路分佈圖、旅遊景點分佈圖、商業中心分佈圖、政區圖、軍事地圖等。

②根據地圖的內容,通常可以劃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類。普通地圖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經濟一般特徵的地圖,概括程度高,多為小比例尺地圖。專題地圖則是根據專門用途着重反映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地圖。

③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在地圖繪製中的廣泛應用,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地圖,地圖家族中新貴族不斷湧現,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使傳説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成了現實,人們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傳輸和獲取地理信息,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

④根據目的和需要,選擇和使用地圖,查找和獲得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好習慣。特別是地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地圖,正如人們説的`那樣:“地圖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圖學好地理呢?

討論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地圖在自己學習地理過程中的體會後進一步引導:

1.運用地圖的方法——上課時要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養成讀圖、用圖的好習慣。

2.運用地圖的步驟:

①看和指——在圖上找到所學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讀和寫——生疏地名反覆讀,同音、近形、近義的地名要多寫。

③想和説——看到的事物要多動腦想,想好以後要表達出來,能夠“看圖説話”,把“啞圖”變為“活圖”。

④變和畫——變是指在地圖上獲取的信息,要善於遷移應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畫是指要多動手進行畫圖練習。如照着畫、默着畫、反着畫(如圖上畫的是南半球某種現象,你就畫北半球相反的某種現象)、繁化簡、圖配文、創新畫等。

總之,學地理,在腦海裏時時、事事都要裝有一幅活地圖,逐步建立空間概念。

反饋練習

1.電腦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件事,讓各小組去組織分配的活動,看看需要選擇什麼樣的地圖,為什麼?

2.各小組再去韓國漢城乘坐地鐵,讓學生完成課本P21活動2。

[課堂小結]

根據以下電腦展示,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地圖基本要素的內容,強調養成運用地圖的好習慣。

板書設計

作業佈置每個學習小組,用16開紙把學校的平面圖設計出來,以“我為學校提建議”為形式設計未來的學校建設方案;或以“我浪費時間了嗎”為主題,結合現有城市地圖分析本組同學上學的路線是否最為簡捷。地圖上要有自己設計的圖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繪圖小組同學的姓名,一週後,大家評比,看哪個組繪的最準確、最美觀。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7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七、教學用具:

掛圖、多媒體

八、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課內容。

請同學説説歐洲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地形。(學生回憶,並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徵簡單易記,但是歐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還在於歐洲西部的經濟和旅遊業。

學生活動:幻燈演示歐洲的特產和風景讓學生説説。

(三)教授新課:

板書:一、雄厚的經濟實力

(對照書54頁圖簡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農業不佔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

利用書55頁閲讀材料瞭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瑞士——鐘錶

瑞典——造船、汽車、機器製造業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板書 二、繁榮的旅遊業

1

2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峯、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鬥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聖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 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

(四)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五)作業: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8

(課堂導入)

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地區的風光。

利用錄像展示冬季亞洲北部西伯利亞地區冰天雪地,氣候嚴寒;而亞洲南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過的黃金海岸卻是一派嫵媚的熱帶海濱風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濱浴場。

亞洲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顯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亞洲的氣候特徵以及成因。

(講授新課)

板書 四、複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教師指圖講述,學生進行回憶後回答問題。

講述 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複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提問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 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説明了什麼?

結論 亞洲氣候類型複雜多樣。

板書 1.氣候複雜多樣

提問 觀察其中分佈範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麼?主要分佈在哪兒?

温帶大陸性氣候,約佔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佈在亞洲中西部。

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温、熱且地形複雜,除温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佈。

亞洲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上氣流和地形的影響,乾濕差異懸殊。

板書 2.大陸性特徵明顯

繼續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展示“6-10圖”,並在上面點出利物浦、華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導學生分析温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

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温。温帶大陸性氣候有哪些特點?我們來觀察位於這個氣候區內的兩個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們的氣温和降水的季節變化特點。

小結 温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於赤道附近馬來羣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幾種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佈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

三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

温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麼關係?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啟發: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展示有關乾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大。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於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板書 3.季風氣候顯著

引導 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佈範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麼特點?

結論 氣候複雜多樣、大陸性特徵明顯、季風氣候顯著。

過渡 我們學習了亞洲的氣候特徵,那麼歐洲的氣候特徵又如何呢?

以學生自學的形式為主,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列表比較亞洲和歐洲氣候特徵的不同。

利用書上的練習總結:

1.氣候類型少,以温帶氣候類型為主的氣候;

2.海洋性特徵顯著;

3.具有面積最廣、最典型的“温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課堂總結)

本節課的重點在於讀圖及學習方法的掌握,通過對亞洲氣候特徵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來了解歐洲的氣候特徵。所以,要多提醒學生從地圖上找有用的知識,增加讀圖的練習。

板書設計

四、複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1.氣候複雜多樣

2.大陸性特徵明顯

3.季風氣候顯著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係。

2、通過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學會總結歸納兩大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亞洲、北美洲地形特點

難點: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展示“亞洲地形圖”。

2、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圖下顏色各代表什麼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活躍氣氛。

3、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方面考慮,得出亞洲地形特點

板書: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亞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圖)

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東西高中間低。

河流是構成自熱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長河眾多,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佈上的特點。

板書: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狀分佈。

北美洲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北美洲地勢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幹呈自北向南流,東西部地勢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發源於兩側高原山地。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

學生看圖回答:説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認識亞洲氣候複雜多樣的特點。

為什麼亞洲氣候複雜多樣?

引導學生從位置、範圍、地形等方面説明亞洲氣候複雜多樣的原因。

分析亞洲氣候特點的成因,亞洲季風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造成的影響

成因: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夏季風弱,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夏季風強,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過多,就可能形成水災。

亞洲地跨寒、温、熱三帶,氣候具有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温帶大陸性氣候分佈廣的特點。

2、亞洲分佈面積最廣的氣候類型—温帶大陸性氣候,得出另一特點—大陸性氣候分佈廣(距海洋遠,深入大洲大陸內部)

3、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氣候類型且分佈廣,得出亞洲氣候的又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

分析得出結論:氣候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温帶大陸性氣候分佈最廣。

過渡:為什麼會形成這麼複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係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係)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教育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結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閲讀“北美洲的氣候類型圖”認識北美洲的氣候分佈,主要氣候類型。與亞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緯度範圍稍小些,高山高原貫穿兩部,因山地也呈現出氣候複雜多樣,温帶大陸性氣候分佈廣的特點,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狹長的温帶海洋性氣候分佈。

課後小結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學習了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了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0

(課堂導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峯等風光圖,引入亞洲地形的學習。

複習提問:陸地地形可分為哪幾種基本類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亞洲全有——地形複雜)

(講授新課)

板書 三、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

提問 亞洲地形有什麼特徵?

活動:

(1)讀圖6-3,亞洲地形圖,6 -4世界大洲陸地海拔高度比較圖,找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峯、西西伯利亞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圖練習)

(2)依據地理方位説明亞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佈在哪裏?——中部

(3)亞洲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脈?

(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喜瑪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等)

(4)亞洲大陸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恆河平原等)

歸納 亞洲地勢有什麼特點?——中部高,四周低

(5)小組討論:

找出亞歐大陸東側、東南側的一組弧形羣島,説明這組島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質現象是什麼?

講解 從北向南分別是阿留申羣島、千島羣島、日本羣島、硫球羣島、馬來羣島。利用板塊構造學説來解釋。

(6)請根據對亞洲地形特徵的分析説出大洲地形的特點主要從哪幾方面來總結?

地形類型及分佈、地勢特徵、相對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結 亞洲地形的特徵:

(1)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3)地勢中部高,西部低。

活動 根據以上步驟和方法,依據圖6-3和資料總結歸納歐洲地形特徵。

(課堂總結)

這節課主要學習亞洲的地形特徵,結合對亞洲地形的分析方法,來總結出歐洲的地形特徵。

板書設計

三、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1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1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徵,並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

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徵,瞭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鹹海以及亞歐人口問題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理念教育。

四、重點、難點:

亞洲、歐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五、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六、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請説説你瞭解西亞。(學生回憶,並回答。)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地區,它的面積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佈着30多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被人們稱為“袖珍國”、這個地區是資本主義工業化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裏還曾經是歷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這個地區的旅遊資源聞名遐爾,吸引了無數的各國遊客。這就是歐洲(通過簡單介紹引起學生興趣。)

板書課題:第四節 歐洲西部

(三)、講授新課

地理位置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説明:緯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間海陸位置——位於歐洲的西部, 北鄰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輪廓、範圍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説明:像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非常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地區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內海(海灣):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主要國家、首都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提問:請説出各國的首都

英國——倫敦 法國——巴黎 德國——柏林 意大利——羅馬 荷蘭——阿姆斯特丹挪威、 瑞典、芬蘭、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瑞士、希臘、梵蒂岡、摩納哥、聖馬力諾、列支敦士登、馬耳他、安道爾四.

指導學生按照以前所學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徵、河流特徵、氣候特徵。

地形特徵

通過分析地形圖,着重強調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四個主要地形區及分佈特點。瞭解歐洲各國。

南北兩側是山脈,中部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主要河流

分析萊茵河、多瑙河

解答書上活動探討

氣候特徵

深受大西洋濕潤西風的影響,形成温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四)總結:

利用地圖簡單總結。

(五)作業:

利用填充圖冊15頁,目標檢測上的題目作為練習

板書設計

歐洲西部(1)

地理位置

輪廓範圍

地形特徵

主要河流

氣候特徵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2

教學課題:

七年級下冊第一章《認識大洲》第二節《非洲》

課型:新授

教材分析:

《非洲》是教材選編的“認識大洲”中的第二節內容。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地理位置、高原為主的地形、炎熱的氣候、豐饒的物產和人口與經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運用地圖,瞭解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②通過對地形圖及各種氣候圖的判讀,瞭解非洲的地形特徵和地形區的分佈及氣候特徵,並學會分析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

③學會用圖表、對比分析的方法瞭解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文特徵。

④從礦產資源、動植物資源等方面瞭解非洲富饒的物產。

2、過程與方法:

①鼓勵、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來收集有關非洲的地理資料,並進行歸納、分析。

②充分運用每幅地圖,引導學生從地圖中獲得大量的地理信息,進一步探究其形成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非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非洲是一個存在嚴重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的大洲,通過教學可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人口觀、資源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使學生掌握非洲海陸輪廓的特徵以及非洲高原為主的地形特徵。教學難點:受緯度位置的影響,非洲以熱帶為主的炎熱氣候。

教學方法:

1.主要運用問題探究式學習模式,結合利用網絡媒體資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綜合分析等。

2.採用多媒體演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點撥的活動方式探討歸納。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科書、地圖冊、地球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世界上有一個大洲,它既有世界上最大的盆地,也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和最長的河流,並且也是世界上最熱的大洲,同學們知道這是哪一個大洲嗎?(非洲)那這一節就讓我們向這個神奇的大洲進軍,一起去探索它的奧祕吧。

出示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

二、自主學習

根據第一節學習大洲的方法,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非洲的地理位置。

(一)、地理位置

活動一:請同學們瀏覽教材P1617,完成下面練習。

1、讀圖,找出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非洲在(東或西)半球的西部,穿過非洲中部,、分別穿過非洲的北部和南部(填寫緯線名稱)。

(2)海陸位置:東臨,西臨,北隔及與相望,東北與之間隔着狹長的,並以為陸上分界線。

活動二:描畫非洲輪廓圖,並填出非洲周圍的大洲和海洋。

思考討論: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海峽的重要地理位置。

(設計思路:面向全體學生,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重在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畫圖的能力。)

(二)、高原為主的地形

活動三:讀非洲地形圖,分析非洲的地形特徵:

(1)讀P6圖1-5,非洲的平均海拔高度居世界各大洲(南極洲除外)的第位。

(2)非洲大陸面積廣大,被稱為“”,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佔全洲面積以上,東南部從北向南有高原、高原、高原。

(3)非洲東南部分佈有三大高原,西北部除大陸邊緣的山脈外,大多是海拔較低的高原和盆地,故非洲地勢,。

(4)極具特色的地形(三個“世界之最”):中部的,北部的,縱貫東部的。

(5)讀P18閲讀材料:東非裂谷帶及撒哈拉沙漠

簡單瞭解東非裂谷帶的分佈、成因及其地質地貌特徵;認識撒哈拉沙漠的範圍及地理位置。

(6)讀課本圖P21-1;P161-17比較歐洲和非洲的海岸線特點,並在非洲圖上找出:最大的半島_、最大的海灣、最大的島嶼_。

每位同學完成自主學習後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

(設計思路:在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畫圖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將圖像與課文內容相結合,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

(三)、炎熱的氣候

活動四:(1)讀非洲平均氣温分佈圖,分析非洲的氣温特徵:

(緯線)橫貫非洲中部,、、(緯線)分別穿過其南部和北部;非洲絕大部分位於(温度帶),非洲平均氣温在攝氏度以上。非洲氣候特徵之一是氣温。北半球7月份的炎熱中心在地區。

由此可得非洲氣温特點是:氣温高。這就是它被稱為“熱帶大陸”的原因。

(2)讀非洲年降水量圖,總結非洲降水特徵。

非洲赤道附近、幾內亞灣沿岸降水。北迴歸線附近的地區,降水;南迴歸線附近大陸岸,降水少。

由此可得非洲降水特點是:降水很少,乾旱地區廣。

(3)讀非洲氣候類型圖,總結非洲的氣候特徵。

赤道附近的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是氣候類型。非洲熱帶雨林氣候

的南北兩側是氣候類型。南北迴歸線附近主要是氣候類型。非洲最北端、最南端分佈的是氣候類型。

由此可得,非洲的氣候帶受因素影響,以為中心呈對稱。

(設計思路:繼續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同時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歸納知識的能力。)

(四)、豐饒的物產

閲讀非洲主要的礦產與農產品分佈圖,並分類。

礦產資源:鉻鐵礦、金剛石、黃金、石油、磷酸鹽等。

動植物資源:桃花心木、檀木、花梨木等;咖啡、棉花、劍麻、花生、香蕉、棗椰、油棕等;非洲大象、長頸鹿、斑馬、非洲雄獅等

水力資源:剛果河、尼羅河(讓學生通過閲讀圖

1-27,找出有關兩河的水文特徵對比,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地圖,總結問題的能力。)

(五)、人口與經濟

非洲既然被稱為“富饒大陸”,按理説經濟很好,但為何又被稱為“經濟落後的大陸”呢?

(1)讀下表可知:目前,非洲有個獨立國家,是世界上國家的大洲。

(2)據20xx統計,有7.94億人口,總數僅次於亞洲,居世界第2位。

(3)非洲在人口壓力沉重的同時,經濟上受到幾個世紀以來的的影響,許多國家的經濟部門單一,且以業為主要經濟部門。

(設計思路: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樹立非洲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之間互相聯繫的觀念)

三、合作探究:完成P16、P17活動題。

四、師生課堂總結:

五、佈置作業:課本P20——21活動題。

教學反思:

這節課以多媒體技術為支撐,教學直觀、形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信息技術和地理教學融為一體,同時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真正體現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用心觀察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不足之處在於:

1、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還不夠,學生的參與面還較有限,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真正意義的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

2、教具的運用比較單一,即使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但個別同學脱離課本,完全依賴於課件,只注重了瀏覽課件這種形式,而不能最大限度的使課件與課本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因而未能充分提高學習效率。

在今後的地理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地增長自己的教學能力,在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