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槓桿》-初中物理-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2W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槓桿》-初中物理-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槓桿》-初中物理-説課稿

開場白:

阿基米德曾經説過:“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硬棒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在此,我們來探究一下他的夢想究竟能不能實現。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課本第九章第一節《槓桿》。

一、教材分析:

槓桿是一種重要的簡單機械,與生產生活聯繫緊密,體現了物理的課程改革中從生活走進物理的要求,並且之前我們學習過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內容也是前面力學內容的延續,是學習滑輪和滑輪組等知識的基礎,是力學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學好這部分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教材重難點分析:

1、由於同學們對槓桿的認識和槓桿平衡條件的瞭解是後續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使用槓桿的重要知識儲備,因此作為本節內容的重點。

2、另外對於力臂的認識和理解比較抽象,對於三類槓桿的區分稍顯困難,因此可作為本節內容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生活中的槓桿十分熟悉,有一定的使用槓桿的經驗,對槓桿省力的印象比較深刻,但是對於使用費力槓桿的原因不明確,所以學生對槓桿的認識是感性的,是膚淺、片面,甚至錯誤的,追其根本是槓桿使用中遵循的規律是未知,所以槓桿平衡條件是學生學習的重點。

學生通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係、平衡概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這些都為學習本節做好鋪墊。學生對為什麼學習力臂、為什麼要探究槓桿平衡條件還存在疑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設置出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佈置合適的任務,鼓勵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槓桿的特徵及平衡條件。

三、教學目標: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物理新課標》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知道什麼是槓桿和什麼是槓桿的支點,受到的動力和阻力,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槓桿;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能用來解決簡單的問題。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抽象概括力和創造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

3、德育目標: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教法與學法:

通過對教學目標及學生認知情況的認真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法和學法。

結合幾種槓桿受力平衡的圖示實例講述槓桿、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內涵,易於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概念;引導學生畫動力臂和阻力臂,能突破本節的教學難點。顯然教上述概念時適宜採用觀察法和講練法。教槓桿平衡原理時,採用引導發現法能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能卓有成效的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因此,把發現法作為一種學法進行滲透是可行的。五、教學過程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我準備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課題引入: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羊角錘、核桃鉗、鑷子等,引入簡單機械的認識。教師以複雜機器都是由一些簡單機械組成的為話題,提出質疑,引出本章課題。然後指導學生觀察用幻燈片放出的幾種槓桿,讓學生找出幾種槓桿的共同特徵,建立槓桿概念,引出本節課題——槓桿,使槓桿概念的建立與課題的引入並行。

力臂概念的建立:

初中物理教學中“力臂”概念,歷來都被物理教師看作是一個難點,“力臂”作為教材內容的呈現,只是單單給定了物理概念,而後面我們所探究的槓桿平衡條件實驗中,為了方便地從有刻度的槓桿上直接讀取力臂大小,都是將槓桿調至水平位置後,槓桿左右添加鈎碼,使槓桿達到平衡狀態。這種特殊情況下的教學,使學生獲得清晰的力臂表象,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就是力臂的定勢思維。因而“先入為主”在以後畫力臂等有關問題中常常出現失誤。如何突破這個難點,我也做過思考,嘗試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建立人從公路外一點上公路的“最近走徑”模型。

如圖1所示,a為一條公路,A為公路外一點上的人,想上公路的最小距離為,建立模型。關於這一生活經驗都是學生所具備的常識。將這一知識與槓桿知識有機結合賦予新的意義。如圖2所示,將力的作用線b類比為公路a,支點O類比為公路外一點A,力臂OC類比為上公路的最小距離。這樣將尋找力臂的問題轉化為上公路時最短距離的走徑問題。實踐證明,建立這樣的模型進行教學,學生在較複雜形變的槓桿中能夠準確地作出力臂的圖示。

在教師完成上述概念的建立之後,引導學生畫出幻燈片所示的幾幅圖的動力臂和阻力臂,進行訓練強化,基於前面的觀察,針對槓桿的形狀,支點的位置進行總結,防止學生形成消極的心理定勢。進行上述內容,遵循創設物理環境,突出觀察實驗的原則,在學生通過觀察教師創設的物理圖景而形成表象的基礎上建立物理概念,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索與應用槓桿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內容也作為滑輪學習的基礎,在教學處理過程中,首先演示槓桿在水平位置的靜態平衡,引出槓桿的平衡概念。讓學生,依據教師的形象點撥,找出影響槓桿平衡的四個因素,然後質疑:槓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有什麼關係?之後引導學生做探究實驗。這樣進行引導,能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索的目的性,對學生的探索具有導向作用。學生分組探究槓桿平衡問題,對記錄的實驗數據進行整理,通過對比,綜合和概括,總結出槓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的關係,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彙報實驗結果,正確的給予肯定,不完善的進行補充,並引導學生寫出槓桿平衡條件公式。由一組實驗數據引發的思考

這是學生測量的一組數據,在得出實驗的階段學生就產生了上述的疑惑,到底是哪個結論正確呢?

有些同學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後,比較迷茫,但是當教師將他的問題對全班同學提出之後,有些同學自告奮勇的幫他解決了。

同學方法:首先將槓桿調製水平平衡。然後在槓桿左側掛一定數量的鈎碼,用彈簧測力計分別豎直拉動槓桿右側的每個拉環,使槓桿在水平位置靜止,在阻力和阻力臂不變的情況下,分析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的關係,就不會得到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這個錯誤的實驗結論,最終也正式探究出槓桿的平衡條件:動力乘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另外教師針對此次錯誤結論進行分析歸納,啟迪同學們,必須進行多次測量才能保證實驗結論的準確性,在進行物理實驗當中,遇到需要自己給出數據進行實驗時,不能取特殊值,這樣不利於普遍規律的.得出,另外尤其需要注意的一點,在物理當中,不同的物理量是不能相加的。

依據槓桿的平衡原理,教師提出新的問題,根據力臂的關係能不能分析出動力和阻力的關係?這次採用小組合作的模式,充分開發學生的思維,並且這樣也可適時的活躍課堂的氛圍,使每個同學都能充分的開動腦筋,更加符合高效課堂的標準。討論完成之後,彙報成果,並舉出生活中的實例,從物理走向生活。

3、課堂小結

在進行完實驗探究之後,為了保證課堂的學習質量,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

小結由動畫組成,首先讓學生觀看動畫,教師提問由動畫學生可以找到與本節課有關的知識是什麼?學生自然想到槓桿的定義——圍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之後讓學生從動畫中找出槓桿的五要素,再次提問,槓桿不平衡,那麼如何使它平衡呢,學生自然就想到槓桿的平衡條件,最後教師舉出幾種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從中找到三類槓桿。這樣的設計符合本節的學習理念,能使學生將本節的知識形成體系,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知識脈絡,為後面的習題處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且,以動畫的形式進行層層推進,更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清晰的思維表象,形成深刻的印象,更加難以忘懷。

堂清及作業處理為了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挑選了以下五道題目。第一題中考察學生對三類槓桿的分類,題目較為簡單,由於小結中最後處理三類槓桿,這樣的設計更容易讓學生獲得知識的滿足感。

第三題重點考察學生對於本課難點力臂的把握,並且在畫力臂中穿插考察學生對五要素中支點的理解,從更廣範圍可以反饋教師的教學效果。這樣的設計層層遞進,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最後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形成體系,培養了學生系統分析能力,通過反饋,最終也使教師從學生身上找到自身的不足與需要改進之處。

總之,我在設計本節課時,本着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基礎,將本節課中,複雜問題簡單化,將簡單問題理想化,將理想問題模型化,將模型問題具體化的設計思路,本着以高校課堂為依託,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有效,愛上物理,愛上學習。最後,可以提出一些新的問題,留給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若將學生比喻成客人,那麼留有餘味,自然客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