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説課設計 槓桿的平衡條件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5.79K

一、教材分析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説課設計 槓桿的平衡條件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本課講的是九年義務教育滬科版8年級物理第九章第一節第一課時內容,本節是五、六兩章力學知識的延續,也是學習滑輪、滑輪組及功等知識的基礎,是力學的重點內容。日常生活中的槓桿現象學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並沒有詳細分析槓桿的基本概念,而是將重點放在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上。所以,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經歷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究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方法尤為重要。

本節的編寫特點是,較突出地體現了教與學在方式方法上多樣化的基本教育理念。

(1)列舉日常生活、生產勞動中的一些事例,結合圖示的方式呈現課程標準與內容標準

槓桿及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通過課本圖9—1和圖9—2示出一些學生熟悉的器具,讓學生通過視圖想想這些器具的使用,從中發現它們的共同特徵,進而建立槓桿的概念,認識力臂的意義,明確這些器具在使用過程中支點、動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終達到能根據實際需要正確選擇和使用槓桿的目的。

(2)用完成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的方式呈現課程標準與內容標準

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課本通過“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交流與合作、評估”等科學探究的幾個主要環節引導學生操作,並得出結論。

總之,本節較充分地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等基本理念。

2.教學目標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什麼是槓桿;瞭解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概念;知道槓桿平衡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過程,歸納得出槓桿平衡條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學生之間合作學習能力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探究物理規律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探究槓桿平衡條件。

4.教學難點:設計探究槓桿平衡的方案

二、學情分析

1.知識準備

學生通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係、平衡概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這些都為學習本節做好了鋪墊。

2.學生現狀

8年級學生經過半年的物理學習,物理觀察、實驗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維是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

學生對槓桿的認識是感性的,但這些認識可能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們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槓桿的特徵及平衡條件。探究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變化。教師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學生主動探究,闡述觀點、明辨是非,做自己學習的主人。

三、教法與學法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合幾種槓桿的圖示和實例通過積極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觀點和態度來觀察、感知和探索,主動地學習,大膽地猜想,並通過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制定實驗計劃)去探究,從而得到槓桿概念及其平衡條件。講述槓桿、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內涵,易於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概念,採用觀察法和探究法。教槓桿原理時,用實驗探究式課堂教學法引導發現規律能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能卓有成效地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總之,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儘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四、教學用具:

1.引課工具:剪刀、鉗子、扳手、托盤天平。

2.分組實驗器材:槓桿、鈎碼、鐵架台。

3.演示實驗器材:桿秤、石子、多媒體教學課件。

五、教學程序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2分鐘)

教師展示實物如:剪刀、鉗子、托盤天平、扳手等,讓學生演示其使用方法,

2.實驗探究,認識槓桿(10分鐘)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以上四件工具並提問:這些工具都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呢?(3分鐘)

學生活動1:實驗探究槓桿的共同特徵

①讓學生觀察多媒體投影的內容通過討論,説出它們的應用和共同特徵。

②教師利用多媒體歸納展示槓桿的三個特徵:(1)硬棒;(2)轉軸;(3)繞軸轉動。並得到槓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物理學中叫做槓桿。

③回答:在現實生活中,你還能舉出哪些槓桿的實例呢?

④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現實生活中的另一些槓桿(如角錘、蹺蹺板、手推獨輪車、開瓶器、指甲剪、鑷子、核桃鉗、釣魚竿等)。

電腦展示原始人使用槓桿的圖片,並由此導入以下內容。

質疑:古猿要把大石塊移動,用硬棒捅石塊捅不動,誰能想法幫幫它。(觀察學生是否能想出在硬棒下墊一塊小石頭的方法,教師視具體情況作適當提示) 。

質疑:古猿用的硬棒是槓桿嗎?

強調槓桿有支點,硬棒不是槓桿,硬棒與支點結合就是一種最古老、應用最廣泛的工具——槓桿。這也是人與猿的區別所在——人能製造和使用工具。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撬棒撬石頭圖片,並由此導入以下內容。

學生活動2:認識槓桿的幾個概念。(7分鐘)

①學生閲讀課本中的有關內容,認識槓桿上的幾個概念。

②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

槓桿中的概念:支點(O)、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並指導學生畫力臂。

③課堂練習:找出所給槓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及阻力臂。(教師分發打印好的典型試題)

④學生活動——思考討論:

a.力臂是一定在槓桿上嗎?(不一定)

b.槓桿是否都是直的?(不是,也有彎的、圓的,各種形狀都有)

c.動力和阻力的方向一定相反嗎?(不一定)

3.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25分鐘)

設問:桿秤是不是槓桿?它的支點在哪裏?你能用桿秤稱不同個數的石子嗎?

學生活動:讓學生演示使用桿秤稱不同個數的石子。(3分鐘)

引出並歸納槓桿平衡概念,並初步引導學生判斷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是“力”與“力臂”(通過學生得到“桿秤平衡時所掛物體越重,秤砣離提鈕的距離就越遠。”時,教師引導學生悟出實質是力與力臂不相同,進而猜想與假設出他們之間的關係),教師要鼓勵學生去猜測、去探究。

為了使探究過程有序地進行,可將整個活動劃分為如下四個環節:

(1)假設與猜想:學生通過討論提出猜想,分組彙報,教師將它們板書在黑板上。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學生利用所給的實驗器材,自行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分組彙報思路,教師多媒體展示。)(3分鐘)

(3)進行實驗並收集數據:分工進行實驗操作,設計表格並進行記錄。(教師巡迴檢查指導,出現問題及時指出。)(10分鐘)

(4)分析、判斷,討論交流和評估:通過討論,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猜想,同時學生彙報實驗結果。(4分鐘)

為了使數據真實有效,教師隨機抽出4個小組,每組取出一組數據,填寫到實驗記錄表格中,讓學生對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歸納,依次排除錯誤的猜想,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完成實驗報告冊後的習題(5分鐘)

4.小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以填空的形式)

5.學生課堂練習(6分鐘)

課後作業3、4

板書設計:9.1科學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第一課時)

一、認識槓桿

1.槓桿的定義

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在物理學中叫做槓桿。

2、槓桿的五要素:

支點○:槓桿繞着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槓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槓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L1: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L2: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二、槓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