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愛和自由》讀後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73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和自由》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愛和自由》讀後感15篇

《愛和自由》讀後感1

這是本文作者孫瑞雪老師特別鍾愛的一首詩,《愛和自由》始終貫穿着愛和自由如何平衡的關係,學會愛孩子、學會放手,給孩子自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並不是溺愛、縱容、沒有規則,給孩子“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環境,用愛的情感喚醒孩子成長積極性;以自由空間確立孩子創造熱情和自我意識;以規則形成孩子的社會秩序和內在智慧,用平等的關係引導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

彤彤出生後,媽媽在家休了一年產假,沒有離開過一天,等要上班時,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沒有見到媽媽,沒想到他竟然適應的很好,沒有所謂的分離焦慮症,當時不是很明白,怎麼跟大多數孩子不一樣,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書才明白孩子在愛的環境下成長,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會對新環境產生恐懼,這一點在他剛入園時也得到了體現。

很多人都認為彤彤是個非常有禮貌的孩子,但更是個開不起玩笑的小孩,開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臉,就會惱,發脾氣,甚至還會哭。但是周圍大多數的孩子都不是這樣的,無論怎樣逗,都笑嘻嘻不在乎。所以經常會有人私下跟媽媽説,這孩子遺傳誰呀,你們兩個性格都挺好的,怎麼他的脾氣這麼大,媽媽也大惑不解。看了這本《愛和自由》後恍然大悟,第五章 不同品質的心理和智力中專門講了這種狀況,原因是媽媽對彤彤説到做到,也要求爺爺、奶奶言出必行,欺騙孩子會造成他對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這種環境下長大,自然不經逗。大多數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貫方式就是逗,但是他們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惡作劇”大多是源於兒童時期的“逗”。

彤彤上幼兒園選擇的是蒙氏班,那時媽媽對蒙氏理念還是模模糊糊,選擇是因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師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顧。上了幾天後,老師向媽媽反映彤彤是個非常有個性的孩子,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人家都在上課,他在玩玩具,人家都在排隊,他站在一旁觀看。還好是蒙氏班,還好老師受過蒙氏教育培訓,雖然老師認為他自由過度,但是也沒強加干預,漸漸的彤彤就融入到集體生活中來了。看了這本書後,深刻了解了蒙氏教育的精髓,慶幸當初的選擇沒錯。

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每個家長都是以欣賞、讚美的眼光看着獨一無二的寶貝,漸漸長大以後,欣賞、讚美被越來越多的批評、指責、約束所代替。正如作者所説的,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出來,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愛的禮物,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

每翻看一次總能得到新的收穫,好書真的是要不斷翻閲學習的!

《愛和自由》讀後感2

《愛和自由》的作者是孫瑞雪,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的創始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長”教育思想的創始人;兒童敏感期的創始人;這本書的寫作是基於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論。

看到書名——《愛和自由》,我們首先會思考愛是什麼?自由又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每個心靈對愛的認識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是不同的,無法用言語説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作為老師的我們對孩子的愛也是偉大的愛,但是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的定義一樣,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簡單的説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行為,這本書可以説自由是一種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樣子,不給孩子太多的規則和束縛,面對孩子,有時我們卻又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

對於孩子的愛和尊重,我們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到自己孩子身上,把自己很多未曾實現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己夢想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父母沉重的寄託,生活得很累,所以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着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我知道給孩子愛和自由,如果只是所説那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要真正的做到卻不是那麼輕鬆的,傳統的教育,傳統的文化,傳統的風俗,好多好多的傳統限制着我們今天的精神活動和行為,當我們覺得孩子是這樣的時候,他們呈現的卻總是另一個樣子;我們給他們的偏不要,我相信父母此時一定在想,我都把最好的給他了,他總是不要,我有給他愛啊,我是如此的愛他,為什麼他還是不如我的意呢?要做到真正的給孩子愛和自由,我們首先要面對的是我們自己內心的痛,面對即使是孩子從你身上掉下來的肉,但是他是他,你是你的這個事實,要放下對孩子的期待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即使我是一名教師,也需要面對這痛的,期待是老師的期待,如果將其投射在學生身上,那便是在禁錮他們的自我發展,是在壓抑他們的自我發展,要給他們全然的自由和愛,必須先放下內心的期待,放下對孩子們的那些不允許,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們自由並且給他們真正的愛。

愛孩子,要時時刻刻關注他們的心理髮展,在生活中給予點點滴滴的愛,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們老師通過更多的主動關心,真誠的愛,堅持不懈的努力去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這樣學生才願意給我們溝通,因為這是一本愛孩子的書而不是教孩子的書,希望讓我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着孩子們而又給我們光輝燦爛的自由。

《愛和自由》讀後感3

我越來越喜歡孫瑞雪老師的書,尤其是《愛和自由》,我把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每一位好朋友,尤其是孩子的媽媽,做好一位母親,尤其是好母親真的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我們自身的成長能夠給予孩子無窮的力量。

我自己也是一位四歲孩子的媽媽了,在沒有接觸《愛和自由》之前,我對孩子們的要求很嚴格,總是想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做,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懂規矩、愛學習的好孩子,班級最好沒有調皮的孩子多好啊!讀完《愛和自由》後,自己簡直有點無地自容了,應該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只要你做好指導、觀察、協助就可以了,《愛和自由》改變了我,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如果是以前,如果一個孩子犯錯誤了,我一定會大聲訓斥,並告訴他下次不要這樣做了,在這樣做就會……一些威脅之類的語言,現在我不會了,無論孩子犯什麼樣的錯誤,我有時候情緒也會有些波動,但是我時刻告訴自己,放鬆心情,畢竟是小孩子嗎,有時孩子會把玩具摔在地上,還會用腳去踩,這時候,我們首先告訴他,請你把玩具撿起來,我來幫助你一起把玩具歸位好嗎?有的孩子會和你一起做,而有的孩子根本不理會你,跑掉了,其實沒關係的,一次、兩次……總有一天,他會非常高興地和你一起收拾玩具並歸位,老師對孩子的愛與包容、還有親切的口吻時刻都在感化着孩子,慢慢的孩子們也學會了“請”“對不起”……這些語言,他們也會愛老師、並且關心老師!

孩子是否犯錯誤了?有時候我們常常把孩子們的探索當成了犯錯誤,我的孩子也常常模仿大人拖地,現在我允許他做這些事,還有他特別喜歡用抹布擦桌子,但是還想模仿我平時用水洗完抹布再去擦,由於空間的有限我還是沒有給他充分的自由,沒有允許他這樣做,只是給他一塊我擰好的抹布,他擦了一會,於是拿起自己的吸管水杯喝了一口水吐出來,反覆這樣做,抹布便吸了很多水能擰出來了,他很高興,用自己的小手擰抹布,擦地、擦桌子、擦門、還去擦自己的小鴨子便盆……乾的特別的起勁,雖然弄得地板濕濕的,但總比要去水盆洗好的多,我只能一會再來收拾了,如果換成從前,我也許不會給孩子這樣的機會去做,其實小孩子不一定就喜歡在一個地方玩玩具,看書、生活中的這些事情都是在幫助他成長的!是孫瑞雪老師改變了我,使我允許孩子們自由、快樂的成長。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誤,最重要的是我們老師、家長怎樣看待孩子們的每一次錯誤,最好用積極、肯定的語氣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而不是一味的重複這項錯誤,我們大人也會有犯錯誤的時候,所以我們要用平和的心情來解決孩子們的錯誤!

《愛和自由》讀後感4

讀了《愛和自由》我還是有一些感觸的,也有一些困惑:

一 觸動:

書中最觸動我的地方是關於父親的愛對女兒的影響這一段,“如果女孩子在童年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父親的肯定和誇獎的話,她長大後可能在婚姻上比較失敗.......”這一段雖然這不是這本書的主流思想,但的確對我的觸動很深。我小的時候爸爸從來不誇我的,他不是不愛我,也不是不喜歡我,但他們那一代人似乎不懂得怎麼去愛孩子。當家裏有客人來我家,客人誇我哪裏哪裏很好的時候,爸爸都會説:“好什麼呀”這讓我很灰心。

前段時間和老公有些問題,那天我們半夜跑到小區的草地上談心。

老公問我問什麼做什麼事情都那麼需要他的肯定,我説:“我那麼盡力地去做一件事,都得不到你的肯定,我當然不舒服。以前工作的時候有老闆和同事的肯定,現在不工作了,一個全職家庭主婦,能得到誰的肯定呢?當然是你。”老公説:“你為我和為我們這個家做的所有的事情我都放在心裏,我知道你為我們也犧牲很多,但我覺得沒必要總是掛在嘴上啊?如果你真的這麼在乎,我以後每天都誇你好了。”

看了《愛和自由》後我明白了,原來是我在小的時候沒有從父親那裏得到足夠的誇獎。

二:困惑

關於配對,對於一個小BB,我們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做到我們説的和他感覺的配上對呢?就如書中的例子,一個孩子咬一下梳子,再咬一下毛巾。如果這個孩子在咬毛巾,我們是該説“柔軟”還是該説“毛巾”?

我弄不明白,我們怎麼能知道孩子這時候的注意力是在這個東西本身,還是他對這個東西的感覺?

還是這個東西的顏色?蒙氏要求簡潔,要求將一個概念和其他事務隔離開,而在實際操作中又怎麼能夠做得到呢?比如教具色板,舉起來,説:“紅色”,但孩子可能注意的是這個木板的形狀哦。

三:疑問

蒙氏的孩子走到社會上真的能完全適應嗎?書裏有談到這個問題,但她説的是紀律,這個我沒有疑問,我有疑問的是其他方面的適應。就比如尊重這個問題。蒙氏的孩子在院裏是受到尊重的,可是到了社會裏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尊重別人,那麼對別人沒有理由的不尊重孩子會如何應對?書裏有談到一件事情,

講作者的朋友把她的兒子逗哭了,她説她們院裏的孩子是沒有人逗的。但孩子不能總生活在幼兒院裏呀,他要出來呀。出來以後的環境完全是不同於院裏的,孩子怎麼適應?目前社會的大環境還不是蒙氏,那麼怎麼解決蒙氏和非蒙氏接口的問題?

四:感慨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愛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斷地學習。如果因為愛孩子而毀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讓人痛苦了嗎?我從《愛和自由》學到的,該怎麼愛我的孩子!我才有資格和權利對孩子説:“媽媽愛你!”

《愛和自由》讀後感5

世界上除了生命,什麼最重要?金錢?權力?地位?都不是,它是自由。沒有了自由,就像一隻被束縛在鐵籠子裏的小鳥,惶惶不可終日,只能徒勞地等死,任人擺佈。

週末,我和同窗袁嘉寧去同學馬陽家玩,做了一些作業後,我們就迫不及待地在馬陽家“鬧騰”開了。我們先玩起了“跳格子”,馬陽在地上畫了十個格子我們開心地跳來跳去。後來,我們又想出了新招,找來馬陽的跳球(把腳踩在兩端,可以蹦來蹦去),看誰能跳到最後。我們玩得很盡興,這時,馬陽的媽媽突然喊了一聲:“快來看,有一隻松鼠!”天哪,有一隻松鼠!從來沒有見過鬆鼠的我立刻扔下跳球去看松鼠。“哎呀,跑了!”順着馬陽媽媽手指着的方向,只見一隻老鼠般大小、小而矯健的身影一閃而過。“真的是松鼠嗎?不會是老鼠吧?”我半信半疑地問馬陽的媽媽。她説“是松鼠”,又叫馬陽把門關了,這樣松鼠就跑不出去了。“抓松鼠!抓松鼠!”我們大聲喊叫着。馬陽的舅舅聞聲趕來,“在哪兒呢?”他問。馬陽的弟弟指給他看。他知道後,馬上挽起手腕,撲了過去,小松鼠似乎是受不了這麼多人的驚嚇,蜷縮在角落裏,一眨眼的工夫,一隻毛茸茸的小東西就到了他手上,並把它關進了籠子。我們圍起來一看,興奮了,真的是松鼠!只見這隻可愛的小東西渾身棕灰色,有兩條顯而易見的黑色條紋,小小的耳朵幾乎看不見,小爪子牢牢抓着籠子,正害怕地渾身發抖,盯着我們看呢!馬陽扔進去一些牛肉乾。小東西先愣愣地看着我們,並不吃,後來因為實在是餓了,用前爪捧着牛肉乾,大口大口吃了起來,全身蠕動了起來,從後面看,就彷彿是一團肉球在滾動,真可愛。就這樣單純地望着小松鼠,竟也會感到無上的快樂。我們逗它玩,不停地給它吃東西,可是小松鼠並不快樂。它不停碰撞着籠子,掙扎着,一分一秒都不歇息地跑來跑去,妄想跑出這個籠子。

後來,它累了,總算安靜了下來。它望着我的時候,眼神很迷惘。我惶恐地望着它,它過於安靜的眼裏寫的是要掙脱嗎?很扭曲,很矛盾。正如一般總以為自己是最強悍的人,往往是最脆弱的,我突然有一種放開它的衝動,它那渴望自由的眼睛裏寫滿了悲哀。我去問馬陽,她卻不屑地笑笑,説:“我怎麼不覺得它可憐?”問袁嘉寧,回答也是如此。她們是不懂得動物悲哀的人,她們不知道什麼是自由,失去了自由是什麼滋味,她們不懂。

愛,就是放它走,給它自由。

《愛和自由》讀後感6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記得當時在網上訂購時還是抱着試試看的心理,拿到書後才一翻,就馬上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裏認同,合上書本,內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

都説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特別認同,現在卻已經想不起來到底是書裏哪些案例和説法觸動了自己,只知道一邊翻閲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麼的幸福,甚至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裏,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總之,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深深紮根在心裏,看着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老師的神聖使命感再次昇華,看着孩子的臉,在心裏對她們説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着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曾經,我也認同一個家庭裏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於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按着父母安排的路去讀文科或理科、考甲校或乙校、進A單位或B單位,到我們成為父母,再理所當然地按這個模式去教孩子。

我們從來沒有或者有過卻沒有答案去問自己: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眼前這些就是我想要的嗎?我們的身體已經成熟,我們的心智卻停滯不前,面對紛擾的社會,我們內心的惶恐不安遠遠大於自尊自信,這就是傳統教育帶來的後果。為什麼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拼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説的去做,但不要學我”?為什麼父母以自身的經歷和教訓教導孩子卻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

現在,我不再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指使她們的方向,而且從瞭解自己開始,瞭解生命的意義,瞭解成長的規律,認識到並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己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心的小孩”和現實的孩子一起快樂、自由地成長!

《愛和自由》讀後感7

看完這本書,會讓你覺得心頭像壓了一塊大石頭那樣,真的,很沉重。 書的作者是一位長期從事蒙氏教育的工作者,她的理念、她的思想,她所説的每一句話,都會讓你,尤其是為人母的你、為人師的你感慨萬分。到底,我們都對孩子做了什麼!我們真的是在愛孩子嗎?或許,就像作者所説的那樣,我們更愛的是我們自己?

説到愛孩子,我們的爸爸媽媽們或許都會拍着胸脯肯定自己,但是如果是問給孩子自由了嗎?很多爸爸媽媽們都不敢出聲了。我們老師呢?對孩子,我們又給了他們足夠的自由嗎?答案是:沒有。

在我們傳統的思維裏,自由代表的就是放縱,就是不聞不問。所以,我們掛着“愛”的旗號,包辦了孩子的一切。怕孩子摔疼,我們始終牽着他們的手不肯放開;怕孩子弄髒,嫌他們慢,我們堅持餵飯、幫他們穿衣、穿鞋襪;為了孩子“好”,我們幫他們做好了所有的選擇,吃什麼、穿什麼、看什麼、玩什麼,而且還幫他們安排好了時間。孩子們什麼都不用考慮,按着我們為他們安排好的路線一步一步的走着,如果偏離了這條路線,就是不聽話……

天啊!多麼可怕,這就是我們給孩子的愛麼?

我非常慶幸自己看了這本書,因為我從中明白了孩子他一生下來就藴涵着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

那我們要給予孩子的是什麼呢?是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愛,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您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而這些必須建立在你對孩子生命發展瞭解的基礎上。有很多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一無所知,他總是從自己的成長經驗或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不知從孩子的利益出發。真正會愛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説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比較小、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等等,最重要的是孩子快樂無比。

還有一點想説的是讓孩子從愛走向獨立。因為孩子是靠愛而走向成長、走向獨立、走向充滿幸福的人生。愛是孩子獨立的前提,獨立是孩子被愛的結果。所以當媽媽很“倒黴”,你必須多愛孩子,不能多愛自己。那為什麼我們大多數的成人做不到這一點呢?因為我們也沒有長大,也在渴求愛,也在走向獨立的途中。

是的,當我們有了孩子的時候,我們想我們會更愛我們的孩子,我們希望孩子比我們成長得更好,但我們卻做不到。因為我們的童年大都成長得不好,那些不好的東西已經作為潛意識積澱在我們身上,我們也在用這些東西對待孩子。

所以,要更好的愛我們的孩子,首先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任何人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能尋找到一個愛你的人,先讓自己長大、獨立,讓自己內心充滿愛!

讓我們期待:孩子因為愛而願意順從,因為有意志而能夠順從。

《愛和自由》讀後感8

是誰説教師教育自己子女之殤有多痛,是誰講我們用師愛捆綁學生,是怕落後的焦慮還是放不下的得失,多少次自我勸勉,多少次激動辯論,可是當你遇到《愛和自由》這本書,你也許會真正和自己和解。

得知這本書,要感謝孟凌老師。孟老師是省家庭教育團講師,主持我校的家長學校工作,負責校心理諮詢室。偶然交談,聽我訴説“拗不過”幼小兒子的種種,微笑頷首,推薦我閲讀此書。欣然買來,然而臨近期末實在無暇顧及,假期白天還要帶孩子,始終讀得斷斷續續,即便如此,每頁每句都如獲珍寶,相見恨晚。

我第一次知道了“精神胚胎”,明白了成年後的“孩子”問題出在哪裏,驚訝於孩子的“吃”居然能發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對“自由與紀律”、“發展心智與掌握知識”等有了科學、理性的認識......一邊接受着書中的理論,一邊饒有興味的觀察着孩子的活動,心頭縈繞的是安靜的喜悦。我不再懷疑自己愛的能力,我相信我可以走出愛的誤區。

作者孫瑞雪深諳蒙氏教育之精髓,並結合中國特色,從孩子成長髮育的角度闡述,列舉許多成年人的例子,串起了我們很多關於成長教育零碎的感悟。反觀自己的成長,我似乎懂得了自己,今日的個性和童年的環境密不可分,我一直期望改變,然而又害怕畏縮,直至近年,才慢慢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很多事情卻豁然明朗,越來越好。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擔任過班主任的我,在此書的閲讀中,也漸漸放下執念,心中泛起層層悲憫的漣漪。正如王君老師所説“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我們温柔以待”。面對十三四歲的孩子,那些你不曾參與過的他們的成長,那些因為沒有被好好滋養後留給你的“問題”困擾着你,他們在你苦口婆心,在你軟硬兼施後卻收效甚微,甚至變本加厲,雖然所幸你只陪他們走一程,然而深深的挫敗感不正在漸漸銷蝕着你職業的幸福感嗎?那些從其他幼兒園轉到孫瑞雪“愛和自由”幼兒園的孩子變化之大,讓我的“心靈受到震撼,讓我感動而愧疚”,認識每個孩子,尊重每個生命成長的節拍,找到適合他們的方法,這樣的“因材施教”因為有着理解的心理學淵源,才不會是偽善。

一定要讀《愛和自由》,還有比孩子的未來更重要的事,比遵循規律更有效的教育嗎。靜待花開,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默默鬆土。這本書,教你給孩子陽光一樣的愛,教你給孩子光輝燦爛的自由,讓你和孩子一起幸福的成長。

《愛和自由》讀後感9

“只要我們潛心地去愛兒童,兒童就會變得非常美好。只要愛兒童,我們就會給兒童自由。有了愛和自由,兒童就具備了成長的基本條件。有一天,自由和愛就會在漫長的童年時代過去後,在一個身上形成最美、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質。”——摘自孫瑞雪《愛和自由》

正如題目所言,在這本書中,蒙氏幼兒園的園長孫瑞雪通過大量的實例來論述自己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兒童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關於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過,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本來嘛,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麼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麼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驗欠缺,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為。如果真的愛孩子,又瞭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

記得曾經有位姐姐帶着自己正上幼兒園的女兒來玩,小女孩活潑可愛,新奇地望着周圍的一切。年輕的媽媽告訴女兒:“這位阿姨是老師!”“老師……”聽到這兩個字,小女孩頓時害怕地躲到了媽媽身後。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卻笑不出來:小女孩的老師到底對她做了什麼,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師?

這件事也許是個案,但確實讓我在一段時間之內對中國的幼兒教育產生了擔憂。《愛和自由》就有一個老師粗暴對待學生的案例:某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師扔了一個球給孩子,孩子沒接住,“笨死了,連個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給老師,結果,老師也沒接住。當時看到這一幕的蒙氏老師想:這回老師沒話説了吧!接着,令人驚愕的一幕發生了,老師説:“笨死了,連個球都不會扔!”

怎麼着都是孩子的錯!可想而知,經常被這麼指責的孩子必然會膽怯、不自信、內向、對別人也不會寬容到哪兒去,並且對什麼都沒信心,也不敢去挑戰自己,更不用提什麼創造力了!

其實,何止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裏,任何人都不會感覺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與温情,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會快樂、有效率的多?

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是不是就會更加以寬容的心態來面對這個紛亂的世界呢?

《愛和自由》讀後感10

近些天,翻閲了孫瑞雪的書《愛和自由》,讓我明白了,愛孩子就要給他充分的自由,當然,這樣的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上的。

《愛與自由》的一個最具有顛覆性教育觀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論,所謂的“精神坯胎”是説,胎兒在母體中構成的一瞬間,內在就有了一樣東西,這樣東西將在兒童一出生就指導兒童的發展,指導兒童該去抓什麼,摸什麼……這種觀點要求我們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這種精神發展模式發展。

基於這種觀點,兒童的成長不需要大人灌輸什麼新資料,而只需要為兒童創造成長的環境和條件。如果仔細思考一下我們掌握語言的過程,就不難看出,環境對兒童發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歲前,兒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語言,在這個過程無需大人為孩子專設課程,兒童便能在周圍充斥的語言聲音中自行掌握語言,可見,兒童是自我發展的。而這種自我發展基於感覺之上,從感覺中發展並由感覺伴隨着。

我很讚賞這本書的觀點:“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心理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在心理成長之上的。”這個與中國大陸“知識至上”的教育觀念似乎完全相悖,“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給孩子灌輸知識,這就是我國教育的現狀,殊不知這種完全違背兒童內在成長規律的教育觀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上,也是説,當孩子的行為超越紀律的範疇時,我們應當是有權利説“不”的,但這個“不”要怎樣説,以什麼方式去引導,去告訴孩子呢。在蒙錯理念中,一切都要為了心靈讓步。比告訴孩子對錯更重要的,是保護孩子,使孩子不至於陷入困境,使孩子心靈不受到傷害。孩子是經過感覺來認知這個世界的,經過感知而發現宇宙的定律,或許我們簡簡單單一個字眼,就會傷害到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強調孩子自我教育,家長和教師只是觀察者,引導者,能夠讓孩子在自由中自我找到紀律和約束,心甘情願的遵循規則。這個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網上此刻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熱,家長們熱衷於送孩子們上數學班,音樂班,大大小小的教學機構都高懸蒙氏的金字招牌。轉也趕過潮流去上過幾期早教課,當時我並不是很瞭解什麼是蒙氏,當然此刻也不是很瞭解。對當時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繚亂的教具。我覺的此刻中國的早教機構已經把蒙氏教育當成是萬能的,已經有些脱離了愛和自由的原則。我們帶孩子去早教班的時候徵得他們的同意了嗎,當他們不願意的時候我們遵從他們的意願了嗎我想答案是沒有。我們應當坐下來好好反省,我們帶孩子上早教班是什麼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還是為了讓孩子學習更多的語言本事,數學本事,繪畫本事。

《愛和自由》讀後感11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必須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讓他輸在起跑線上;不能讓他以後過不好的生活;我要讓他出人頭地。好像只要我們努力了,孩子就能過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實際上,兒童是依據內在的理性獨自發展的,這種理性的過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強硬的灌輸進去的,所以,兒童應當自我去親身體驗,將經驗肉體化,才能構成屬於他自我的概念。

蒙台梭利舉過一個例子。一個孩子拿着玩具火車玩,他不讓火車在軌道上走,火車必然要在軌道上走,這是成人的規則,而孩子用這個火車在進行其他玩法的時候,爸爸就會説:“兒子,這是不對的,這個東西應當在火車軌道上走。”爸爸給兒子示範怎樣走。他的孩子不想這麼做,但爸爸認為應當這樣做,他就不斷地干涉孩子。

我們是不是也經常這樣做?我們帶回家的玩具,孩子並不按常規的方法來玩,而是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玩。

我給陽陽買的玩具汽車,剛拿回家,教他放在地上跑,可是他卻拿起來用手轉動汽車的輪子,專心致志地看着它轉。無論我怎樣示範正確的玩法,他都不為所動,依舊執拗地看輪子轉,並且一玩就能玩很長時間。我遂放棄了教他的想法,任他自由去玩。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他能夠讓汽車在地上跑的飛快,比我玩得都溜。我想這或許是他發展到了這一步,或者這只是他研究汽車的一部分。

因為他有時候還會將發動起來的汽車不是讓它向前跑,而是讓他撞到物體上,然後再將汽車拉回來,反覆地撞。奶奶着急的喊他:別這樣玩,把汽車就撞壞了!他不聽,照玩。我看了孫教師的《愛和自由》後,認為他是在找尋屬於他自我的獨特的感覺,所以我不去幹涉他。

經常受到外力干涉的孩子,在感覺上的發展會有必須的缺陷。孫教師説的“濟濟”小朋友的表現,讓我看了感到十分心疼。一個幼小的孩子,別的小朋友每當按自我的方式去玩玩具的時候,他都要去幹涉,讓別的小朋友按他的方式玩,搞得別人壓抑得受不了。而他自我呢?得經受多少次如此的壓抑才能構成這樣的感覺或者説心態?大人那些自以為是的正確方法是多麼地傷害孩子的感知本事!

幼兒期是感覺經驗開創期,創造經驗感覺期,感覺知識敏感期。這時,如果是從自我的經驗得出結果,它變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我的,但別人教給你的東西,那是別人的,那是別人的感覺經驗,感覺經驗是不能代替的!創意是不能教的!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用自我的感覺來感受屬於他的獨特的世界!

《愛和自由》讀後感12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後才一翻,就馬上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裏認同,合上書本,內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都説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特別認同,現在卻已經想不起來到底是書裏哪些案例和説法觸動了自己,只知道一邊翻閲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麼的幸福,甚至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裏,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總之,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深深紮根在心裏,看着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老師的神聖使命感再次昇華,看着孩子的臉,在心裏對她們説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着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

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的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曾經,我也認同一個家庭裏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於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我們從來沒有或者有過卻沒有答案去問自己: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眼前這些就是我想要的嗎?我們的身體已經成熟,我們的心智卻停滯不前,面對紛擾的社會,我們內心的惶恐不安遠遠大於自尊自信,這就是傳統教育帶來的後果。為什麼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拼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説的去做,但不要學我”?為什麼父母以自身的經歷和教訓教導孩子卻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

讓我們從瞭解自己開始,瞭解生命的意義,瞭解成長的規律,認識到並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己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心的小孩”和現實的孩子一起快樂、自由地成長!

《愛和自由》讀後感13

我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所學專業是金融學,我的專業和我現任工作沒有一點聯繫。而我對幼兒教育也不是很瞭解,知道的只是簡單的,很淺的傳統教育方式。中國的傳統的教育方式都不太瞭解的我,現在有機會嘗試西方的幼兒教育。

愛和自由,起初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不是很理解。愛是什麼?自由是什麼?大多數人認為的愛是在長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漸堆積起來的,類似親情或者就是親情的感覺,就是愛。而自由,是由自己作主;在法律允許範圍之內不受限制和約束。

蒙特梭利説:“兒童只要依靠愛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在幼兒園裏,其成長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充滿愛和自由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上得以發揮。

在6歲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變得自律與順從。在中國,遺憾的是,大部門家長卻不懂得這些,他們做了些什麼呢?一方面,他們總在孩子沒感覺的時間強制孩子。另一方面,他們在孩子有感覺的時間沒有把相應的詞語同孩子內涵的感覺配上對。

孫老師的《愛和自由》讓我瞭解到孩子並不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來到這世界,他(她)們是伴隨着內在的一種東西來到這世界,蒙特俊利把這稱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簡單的,成人要是和他們説話太多或者複雜的時候,孩子的思維就會被成人弄的混亂,用簡單的話去和孩子溝通,這樣孩子的思維就不會很亂。

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大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經歷轉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己夢想中的那一個。

孩子揹負着父母沉重的寄託,生活的好累,孫老師曾説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我有所收穫,能更寬容面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着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其實,何止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裏,任何人都不會感覺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與温情,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會快樂、有效率的多?

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讀後感14

我接觸這本書是寶貝女兒剛剛降生時,讀後真可謂受益匪淺,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重新温習,看了又看,比上學時的教科書使用率都告得多。我覺得這本書裏面的觀念對於剛剛為人父母的人來説,是最好的指導。

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我們中國人傳統的家庭教育是家長制,大人的權威神聖而不可動搖;知識教育是填鴨式,老師的威信更是堪比神明,這樣的教育方法我認為只有兩點“好處”:一是讓大人覺得有面子,二是便於操作、省事。但是這樣的方式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注意的人不多,孫瑞雪教授就是這少數人之一,是科學幼兒教育的先行者,經過十多年的幼教摸索,實踐產生真知,《愛和自由》這篇“少數派報告”的雛形逐漸成形,並先以一篇演講稿的形式在網上流傳,反響極大。

孫瑞雪教授的“愛和自由”來源於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專家——蒙台梭利的理論,並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探索出一種相對適合中國國情的幼兒教育觀念,我個人認為其核心是愛,這種愛是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和忘我投入的愛,而保證這種愛不變味的方法就是一種觀念——平等。給孩子自由就是站在平等的立場上才可能個實現的,試想一下,在一個家長制作風嚴重的家庭,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管制和壓抑,“愛和自由”的觀點能實現麼?所以説,平等對待孩子是對中國傳統教育的一種挑戰,更是對父母本身觀念的一種挑戰,如果你不試着平等的對待孩子,把孩子作為朋友碰等對話,你就很難理解孩子、發現孩子,更甭提讚美孩子,你會忽視孩子一個個敏感期、無法滿足孩子不同時期的特殊需要,這些都會在孩子日後的行動中顯現出負面作用,比如,有些孩子當長到不同時期都會喜歡反覆做一件事,有時的確讓大人很頭疼,如果沒有看過《愛和自由》,我想一般我們都會習慣的打斷她、任憑她哭鬧而讓她做大人們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去,但是,孩子反覆做一件事其實是再學習,蒙台梭利説過:“如果反覆進行練習,就會完善兒童的心理感覺過程”、“反覆練習是兒童的智力體操。”這其實更是孩子從感覺上升到概念、從具體到抽象的治理髮育過程,粗暴的打斷只會讓孩子逐漸喪失自由學習的樂趣和能力。

這本書中類似這樣的觀念還有很多,基本上是對我們傳統育兒觀念的“顛覆”,可以説這本書就是讓我們接受並改變一種育兒理念,給孩子平等的愛,而不是如何餵養、如何讓孩子睡覺、長胖等具體的操作方法,術業有專攻。我有時讀着讀着真有種委屈的感覺,因為很多錯誤的例子就曾經真實的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這本書不在我小時候流傳呢,那樣我是不是會幸福許多呢!

《愛和自由》讀後感15

繼閲讀《捕捉兒童敏感期》之後,在小海鷗班老師的推薦下,我拜讀了孫瑞雪的又一力作——《愛和自由》。在閲讀這本書時,我感覺書中所講,既與《捕捉兒童敏感期》一脈相承,又在此基礎上總結、提煉得更加系統。

我曾經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意義是什麼?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質條件保障孩子身體上的成長自是不必説的。但是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這些還只能算是人的低級需求。孩子長大後,她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她是否有能力執着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並因此感到快樂?讓她覺得她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如果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那父母的意義應該是幫助和見證一個人完整地成長為真正的自己。

之前讀過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介紹了“兒童成長敏感期”這一概念,教父母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快樂成長。《愛和自由》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完整成長”的概念,也就是讓孩子能做自己身體的主人、情緒的主人、感覺的主人、心理的主人、認知的主人及精神的主人,在兒童成為這些主人的過程中完成“完整成長”。書中介紹兒童因抽象思維未形成,對周圍事物的探索是通過自己的身體的各種感觀來實現的,在兒童不斷掌控自己身體的過程中,完成了做自己身體的主人的成長過程。要完成兒童各方面的“完整成長”,就必須給予兒童自由,並進行適當的正面引導,讓兒童完整地成長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有個性的人。

當今社會“內卷”十分嚴重,在育兒方面,各種“雞娃”方法也層出不窮,許多兒童往往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參加各種興趣班學習了,這是父母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所表現出的焦慮。作為孩子的父親,我也一度迷茫,到底是給孩子報班,不讓她輸在起跑線上?還是保護好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過早苛責她的學習?在看過這本書後,我也得到了我的答案。書中舉了一個十分生動的例子,即我們在聽講座時,印象最深的一定是自己有所體會的那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必定是我們的感覺最深的那部分,必定跟我們的經歷和心理狀態相契合。兒童的成長也是一樣,不需要成人那種“灌輸”(這種“灌輸”還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而是需要條件準備,兒童會自己吸收。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細心觀察,在適當的時機進行引導,讓孩子的感觀與概念相契合,調動兒童的興趣,給予充分的愛和自由,引導兒童自主探索、學習。

最後,非常感謝小海鷗班老師的推薦,這本書必定會幫助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Tags:自由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