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活着》有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7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活着》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活着》有感1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夕陽下老人那粗啞與令人感動的歌聲從遠處傳來,黃昏下,老人的聲音顯得那樣寂寥與孤獨。我最初遇到這個叫富貴的老人是在冬天將去春天伊始的時候。這是個黃昏下赤裸着脊背的扶犁老人,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樣黑,老人的雙手粗糙乾裂。這是個經歷年少闊綽·文革·敗家·戰爭與離亂的悽苦老人,但他卻有盛得滿滿的回憶和一頭有些衰老的老牛與他相伴。

一開始的敗家是富貴一手造成的,富貴賭光了家產,只得搬到茅草屋去,人生最苦莫過於由奢入儉,這種心理上的落差足以殺死一個人,那種壓迫感與恥辱感足以使人的自信心喪失,可災難才剛剛開始,哪有那麼快就結束,持續不斷的悲傷歲月和心酸的乾澀,富貴爹的離開,鳳霞的變啞,家珍落病,有慶死去,這一切讓富貴彷彿被抽去了全身力氣。不知是月平靜月心酸還是心疼過後僅僅剩無力的麻木,最終,富貴還活着。

人活着就是活着,不為別的只為本身活着,關於災難與幸福,悲傷與快樂,感性與理性,在此時都變得毫無意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們啊,當他們面臨死亡來臨的時候,當死亡成為一種隨時來臨的“節日”,當命運捉弄善良的人們時他們拿什麼去與殘酷的命運抗爭?所以活着才是最好的對抗武器,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有活着失敗了才可以重新來過,重新出發;然而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只剩一捧黃土,一堆紙錢,三根清香。富貴告訴了我這樣尊重哪怕微不足道的生命,怎樣活下去,好好的活下去,不為別的只為本身活着。

曾經,在報紙上看到不少關於自殺的新聞,不少人遇到一點小困難便選擇放棄自己寶貴的生命,從高樓縱身一躍,便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難道死了便一了百了了嗎?如果生命是一張車票,當你撕票的時候便再也上不了那輛名叫“地球村”的列車了。而那名叫“活着”的利刃已被你丟入萬丈深淵,再也尋不回來了。

難道生活真的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嗎?活着,即使它鏽跡斑斑,傷痕累累,但它卻是對抗苦難的有力武器;活着,即使你的天堂塌了,至少你還有人間。每當累的想要停止生命時,便告訴自己,只要活着誰不痛,誰不累,但你一旦停止了生命便什麼也沒有了。活着,好好活着,只為自己在乎的人,為那努力追尋的唯美夢想。誰的人生會是一帆風順的,正所謂“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生路不會一帆風順,但每一個點滴都是最美的回憶,都是最珍貴的寶藏。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夕陽下又傳來老人那粗啞的聲音,但此刻卻不在寂寥與孤獨,而是一種對生命的認真與尊重。望着夕陽下那漸漸遠去的背影,我學會了坦然面對生活。既然生活中的苦難我們無法避免,何不選擇勇敢面對,勇敢挑戰生活中那所謂的極限!

讀《活着》有感2

對於某些人來説,活着便是最大的奢望。那是一位老人的一生,他年輕時吃喝嫖賭,將家業敗光後,他的父親去世了。他租了幾畝田,卻在幾日後被國民黨抓壯丁了。解放戰爭勝利後,他跋山涉水,返回家鄉後卻被告知母親去世,女兒變為了聾啞人。就這樣生活了幾年,兒子被抽血去世。再後來,女兒生產時血崩去世,妻子遭受打擊,也去世了。再過了幾年,他的女婿因一次意外也去世了,徒留他與他的外孫。後來,他的外孫在吃多了豆子後撐死了。這一生,只剩他自己一人。《活着》便是以一位青年人詢問一位在田間耕作老人一生的方式將那名老人的過去娓娓道來。

人類為什麼要活着?我想大概是存在於骨子裏的本能吧。求生欲促使人類生存、繁衍了上千年,就像書中那名老人一樣,明明遭受了如此大的挫折,父親、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相繼離世。但他仍然不放棄生的希望,在人生的罅隙中艱難生存着,決不放棄一絲光亮。

但對於其他人來説,在時代被黑暗籠罩,看不見一絲光亮,希望被扼殺時,唯有死亡以告慰自我。就如同屈原一樣,故都被攻破,一生信仰破滅。這時的他,茫然而又無措,這世間眾人皆睡,唯他一人獨醒。於是,他以死亡的方式喚醒眾人,以死亡明其志。這個世界麻木、冰冷而又黑暗,需要人們喚醒、温暖、照亮它,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對於生與死的抉擇,眾人因出生不同、經歷不同,選擇也不盡相同。書中那名老人心中仍對未來抱有期望,“只要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對生活仍有希望,所以他選擇繼續活在世上。他對自己説:“這下可要好好活了。”而文天祥,故國已滅,滿懷的理想業已破碎。此時的他,只有一腔對故國的赤忠之心,於是,他面南而逝,自死不忘南宋。

而另一種選擇死亡的人,不是為了死亡而死。他們是為了拯救他人之生命,喚起他人內心對真理的渴求,而大義凜然地走向了通往死亡的道路。就如書中那名老人的兒子,他自願為他人獻血,即使面臨可能會休克死亡的風險,風險是那時人們安全意識淺薄,醫療技術不先進所致,但他仍舊沒有退縮。他內心只有“救人”的信念。他心中只想:“自己會被輪到最後一個,到那時可能就獻不了血了。”

於生,我們自是要儘自己最大能力去生活,和書中那名老人一樣用盡全力,懷抱希望去生活。想想明日充滿希望的朝陽,雨落後特有的草木清香,還未品嚐的美食。好好擁抱這個世界,去用心熱愛它。將短暫的人生活出特有的光芒。

於死,死亡是人類不可避免的,其實對它來説,所有人都是相同的,只是有的人敢於直面,有的人害怕面對。即使如此,你還是會死亡,這是一個令人悲哀卻又無奈的既定事實。但是,心態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能夠降臨於世,這便是最大的幸運了。我們已經在這世上看過了萬家燈火,賞過了百花齊放。感受過春雨,傾聽過夏蟬,擁抱過秋風,親吻過冬雪。享受過人世間的温情,這不就是活着的真諦嗎?至此,死亡又有什麼令人懼怕的呢?

生與死,聽來高深,但事實上,我們每日都在經歷生離與死別。窗邊那隻常來的鳥兒為何不駐足窗上了,令人早已習慣的叫聲為何忽然寂滅了?手心上那隻美麗的蝴蝶的翅膀為何突然停止扇動了?生老病死,自然規律,不可違抗,倒不如早早接納。更能讓人們懂得生命之脆弱,使我們更加珍愛生命。

《活着》一書中,主人公儘管受盡挫折,但仍用盡全力在這世上活着,這於我們青少年,於所有人都是一種鼓勵,一種啟發。一位未曾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能如此拼盡全力而活,那我們不是更應該用心在這世界生活嗎?

對於某些人來説,活着便是最大的奢望了。我們輕易地享受着他人所奢望之事。這已然是幸運無比的事了。

窗外白楊沙沙作響,陽光透過葉間,桌上樹影斑駁搖晃,歲月靜好。拋開生死,就為了活着而活。

讀《活着》有感3

第一次接觸《活着》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看由它改編的電視劇。當時我還小,但是被這部劇吸引了,哭了很多次。再看一遍小説,和電視劇有些不同,但傳達的主要內涵並沒有改變。

最近在劍尖看到了《活着》這本書,借了又看了一遍。小説的主人公傅貴年輕時是地主的兒子。用今天的話説,他被認為是‘富二代’。他因賭博失去了所有的財產,成了一個貧窮的農民。在經歷了兒子、女兒、女婿、妻子和孫子相繼去世的悲痛之後,傅貴頑強地活了下來,並意識到活着的意義。

最讓我感動的是富婆賈珍,她有錢的時候整天在縣城吃喝玩樂,拳打腳踢懷孕的賈珍。在她的家庭衰落之後,賈珍並沒有離開財富,而是不顧父親的反對,帶着剛滿半個月的兒子回到了這個又富又窮的小屋。裏奇多次説賈珍是個好女人,嫁給他是他一生中的幸事。他後悔沒有讓她過上好日子,但我很想念我的家人,簡也很幸福,因為日子沒有以前那麼富裕了,但富裕的心落在了她身上。賈珍死前,她對傅貴説,“如果有來生,我會嫁給你。”他們很不幸。他們看似一無所有,其實什麼都有。幸福可能與金錢無關。只要一家人的心在一起,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嚐到幸福的真諦。最重要的是人心能否依偎在一起。如果可以,反正你會幸福的。

富貴從富家公子落到中下層窮人,紛紛送走親人。先是兒子死於給縣長老婆獻血過多,然後女兒死於難產,最後老婆因病去世。最後女婿和剛滿五歲的小孫子也跟着來了。這個過程是一種富足的生活,反映了現時代農民的悲慘生活。生活是苦的,但幸福似乎不在。所以餘華老師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了第一人稱。富貴不僅告訴了一個年輕人他在暮色中的山脊上的生活。餘華説:如果用第三人稱,有可能讓這樣的人生只有苦難而沒有幸福。在夕陽斜脊上敍述他的悲慘生活,如果你覺得只有苦難,那麼你可以看到他平和的敍述,你可以想象他眼神的柔和,然後在他驅趕牛羣的時候感受到他平和的快樂。人性的光輝和温暖就體現在這裏。

讀《活着》有感4

待繁花落盡,《活着》中也只剩福貴一人仍活在世上,讓我心驚、心痙。“活着”這兩個字眼,總以靜默的姿態出現,用一種漫不經心的論調涵蓋了曾經的酸楚,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韌度,在我們背後,托起生命的力量。有人説,在家珍、有慶、鳳霞、苦根死後,福貴是替他們活着,但若有朝一日福貴也死了,誰又替他活着?難道生命就像鏈條一樣斷了,不復存在?

其實,倖存者無法替罹難者活着,在世的人也不必替死去的人活着,人活着就是為自己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福貴有過三次流淚,三次都到那個醫院的那個小房間,三次都是一個人獨自面對儼然已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那種疊加的悲慟也許已不能用哭來表達。那是一種怎樣的人間悲劇,兒子、女兒、女婿都接連把這當作人生最後的驛站,空間的重疊和時間長河的暗湧無一不將這種悲情渲染到極致,停滯了時間,靜謐了空間,有一種隱忍,堅忍的物質在流淌。

老福貴依舊沒有倒下,依舊活着,堅忍地活着,儘管有一些孤零零的味道。我眼前忽然閃過一絲亮光,與其在苦難之時絕望地死去,不如拭去讓人同情的憂傷,輕輕挽起照在臉上的陽光。或者説不如活在當下,演繹生命,綻放異樣的光彩。

連續兩屆奧運會都因最後失誤而無緣金牌的埃蒙斯,應該算是悲情至極,可他並沒有像1965年世界枱球冠軍路易斯那樣投河自盡,而是把祝福的擁抱大度地送給了冠軍。

時光流轉,生命不息。

或許我們也應該像老福貴那要正視苦難,勇於活在當下。痛定思痛,重建信心。

不要逃避,而要正視;

不能忘記,而要牢記;

學會活在當下,讓一切真實地保留在記憶之中,直到我們慢慢地躺入記憶為止。

讀《活着》有感5

生和死,是個永恆的話題。《活着》中寫道:“我們會來到這個世界,是不得不來;我們最終會離開這個世界,是不得不離開。”不知不覺,來了,又離了,一切都是那樣的無可奈何,難以掌控。卻忘了,生死的界限又哪有那麼清晰,我們生着,亦然亡了;我們亡了,亦然生着。驀然想起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寥寥幾字,囊括了多少萬物的規律。我想,生和死,也可以用“生死合一”概括吧。

《活着》中的福貴,出生起便如“夏花之絢爛”,活在一個地主家庭。多美好的生啊,但他蹉跎歲月,揮霍無度,貪婪地享受着生而為人的滋味,如一酣甜的美酒,纏繞着舌尖,刺激着每一個味蕾,令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他開始狂歡,忘了妻子,忘了父親,更忘了自己。妻子的千萬次呼喚,也未曾把他換起——個喝醉了沉睡的酒鬼,誰又能讓他醒來呢?他活着,也死了。

一聲霹靂,他猛然驚醒。仰望天空,呵!要變天了。烏雲吞噬了大半天空,天空盡頭只留下微弱的光芒。寰宇陰森森一片,草木枯萎,唯有他,與那在後匆忙追趕的人羣。他敗光了所有家產!我想,他的心情是極富雜的,對那聲霹靂心存感激,又憎恨無比,又或許想繼續品嚐美酒,把自己灌醉。無論如何,他不得不活過來。但,太晚了,唯一能做的,便是在這暗淡的世界掙扎。“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原來,現實生活竟是那麼不堪一擊,他卻無能為力。此時的他,是一隻螻蟻,搬着比自己重百倍的磨難,戰戰兢兢地爬着。前面,是座大山,再前面,還是座大山。生和死的界限,已被漸漸虛化。

可誰又知道,命運無常,造化弄人。這,才剛剛開始。父親的亡,孫子的生,妻子的逝······生生死死,已成了他的家常便飯。他曾抱有希望,至少把希望寄託於下一代身上,現實卻把希望的密網一點點扭曲,撕碎。他拼盡全力去重織,已然於事無補。他默默地,安靜地承受着生和死,一次次地重感“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無奈和痛楚,不亞於蘇軾的“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他雖活着,卻經歷着死亡的折磨。我想,福貴一定是有過輕生的念頭,在生與死之間,苦苦抉擇,最終選擇了活着。因為他明白,“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活着什麼也不為,就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走過浮華和喧鬧,看過生離死別,轉頭才知道,死亡是另一種形式的永存。

時光的烙印慢慢褪去,或許,福貴淡然了,會默默一笑吧。誰不曾絕望過呢,每個人生來孤獨,只是不喜歡失望罷了。

於是的,他和一隻也叫福貴的牛,相濡以沫。這是繁華落盡一片蕭瑟中對自己,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他用生命的情緒去化解死亡,用死亡去關懷生命。我覺得,他沒有對抗了,但又與麻木不同,這是一種信念,一種更高尚的人文情懷——逆來順受,放棄內心的掙扎和疑問,默默忍受它。

他和牛在田地上耕作着,無論是先前的美酒,還是後來的霹靂,他都不在乎了,只是一個人,默默地。生命,不就是用來感受的嗎?他或許在想,生與死如同東方徐徐升起的朝陽和西方斷腸的夕陽,日復一日的交替着。朝陽無論陰晴,兀自地懸掛於天空,夕陽無論有多麼不捨,也將默默地下墜。看似先有朝陽,再有夕陽。然而我們總會被自己所處角度,雙眼矇騙。哪有什麼朝和夕啊?地球每時每刻都在不增不減地默默旋轉着——以它那不十分圓的圓。朝和夕,本就是一體,只是形式不同罷了。生和死又何曾不是這樣呢?

陽光照射着大地,一人一牛的影子被拉得許長,道不盡這是朝陽的親吻,還是夕陽的呼喚……

讀《活着》有感6

凌晨五點,我輕輕合上書。

現在的我坐在牀邊,窗外時不時傳來鳥叫聲,清脆,響亮。撲進來的一陣陣微風清新自然,整個世界充滿生機,好象要洗滌我有些失落的心。是的,我用了一個夜晚的時間去細細品位每一個字,每一份感情,和每一縷酸甜。我讀完了餘華的《活着》,關了燈,鑽進了冰冷的被子,腦子裏靜靜回放着跌宕曲折的情節……

主人公福貴出生於一個封建地主家庭,是遠近聞名的闊少爺,從小就受着優越待遇的他,有着頑劣的個性。“你家少爺長大了準能成個二流子。”別人都這麼對福貴的爹説。

他娶了一位賢妻,生了一男一女,可由於他,賒帳,半年來一百多畝田地和祖輩留下來的家產全輸光了,原本富裕的家庭最終瓦解了。福貴帶着妻和子來到了農村,務農為生。可事與願違,一次福貴外出被抓去當了壯丁,去了戰場,一去就是幾年。他娘在這時候死了,女兒鳳霞高燒過後成了啞巴,兒子有才還不認識自己的爹福貴。

福貴承受住了,當他決心好好做人,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時,他的兒子有才給校長夫人獻血,醫生謀求私利不顧有才的身體大量抽血,有才也死了。

經歷了漫長時間的治癒,就在福貴快走出陰影時,平日裏能幹的妻子也患病了,離死期不遠了。一件又一件的壞事接踵而來,毫不猶豫地都砸在了福貴的身上……

他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沒有倒下,他開始平靜地接受這一切,一個人孤單地老去,到了故事的最後,他開始笑對過去。

這是一個關於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從頭至尾,我會隨着情節而波動。翻動着一頁一頁紙張,作為一個路人甲,看着福貴長大,成熟,命運的變化,動盪和苦難的一生,甚至在這中途都沒有停下腳步來對他的命運表示關懷與同情。也許你和我一樣會想:女兒啞了,妻,兒,母死去這一切悲慘都是他的報應!是的,我一開始也這麼想,在他作惡的同時,總是會有報應伴隨而來,可是,聽着福貴在池塘邊的敍述,他講述生活,也像在做交代,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可是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故事已經結束了。

良久之後,我躺在牀上,睜開眼,天已經亮了,眼角一線淚悄無聲息地滑落,我被一種心酸的情感衝擊着,它在我內心湧動着。我眼中朦朧了,枕頭濕了一大片,我不再只是責備福貴的年少輕狂,我甚至全盤原諒了福貴並且用心體諒着他,畢竟,他熬過來了。

他年輕氣盛時的過錯又算得了什麼呢?人生在世,誰能無過?況且這一切已經在他身上重演了一次,以至他一無所有。“他也不想這樣對吧?如果他知道結局是這樣,他就不會輕舉妄動了對吧?”我這樣對自己説:我相信這都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作者餘華説:“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若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大若地?”該發生的會毫不猶豫地發生,由不得我們來妥協,福貴這充滿着血淚的一生也教會了我絕望的不存在,人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我們要做的就是以笑的方式來演繹整個人生。

躺在牀上的我,情不自禁地笑了,也釋然了。

讀《活着》有感7

今天終於看完餘華的作品《活着》,最打動我的是文中的家珍和小慶,家珍既具有中國傳統婦女的美德,還有新時期女性自立自強的倔強,小慶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跑步時把鞋當手套,光腳丫跑步,既讓人心疼又讓人心酸。而作品又是以福貴為線索貫穿了中國社會從解放前夕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整個社會的變遷,也展現了中國社會向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聽説拍成電視劇《富貴》我打算再看一遍。理解電視劇和作品的不同。

至於這部小説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説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為的確,這部小説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説,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説的題目——“活着”二字時,都會思索: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着就是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説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着”的狀態而已。

然而我認為上述觀點並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因此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讀《活着》有感8

《活看》是我唯一一本一口氣讀完的作品,看了開頭後,就總忍不住想知道後面怎麼樣了,可主人公富貴總是在有些光明的時候,又跌人Z黑暗。從良田百畝到租五百田,從耀武揚威到低聲下氣,從一·大家人到孤身一人,這種種的痛苦按壓而至,用禍不單行此時都顯得有些蒼白,有些無力。就像富貴他爹説的“先養雞,雞大廠變鵝,鵝大了變成羊,羊大了又變成牛。到我手裏,徐家牛變成羊,羊又變成鵝,傳到你這裏,鵝又變成了雞,現在是雞都沒有了。,’ 或許你覺得這是一個悲劇,那我再給你講一段,福貴被俘,解放軍説可以讓他回家,“我就站起來,—‘直走到那位長宮面前,撲通跪下後就哇哇哭起來,我原本想説我要回家,可話到嘴邊又變了,我一遍温叫着:‘連長,連長,連長‘別的什麼話也説不出來,那位長官把我扶起來,問我要説什麼。我還是叫他連長,還是哭。旁邊一個解放軍對我説:‘他是團長。”。 是不是又有些搞笑,但這絕不是喜劇,因為富貴所有的親人都死了,到晚年的時候只有一隻老黃牛陪伴着他,我想這樣的結局讓誰都不會有一絲喜悦。那這到底是篇怎樣的小説呢,聽我細細道來。

文中的故事是作者通過富貴這樣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老人的回憶講述出來的,他經歷了許多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平靜地對待這個世界,沒喊天喊地的抱怨。小説的語言很淺顯,易懂。看起來很平淡,就像一個真實的故事,真實到沒做任何文學的渲染一樣。正如作者在前言裏寫的“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説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而作者所做的也只是敍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媚敍説着一個並不正常的故事。 《活着》是高尚的作品,它向我們表達着這樣一個道理: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看完這部高尚的作品讓我覺得有些悶。就像空氣中的氧氣不夠,呼吸有些吃力一樣。它似乎在抱怨些什麼,但沒有發泄‘似乎在批判些什麼,但又沒有控訴,似乎在訴説些什麼,但又沒揭露。好像除了敍述一個故事外,作者什麼都沒做,這也許就是當下一些作家所謂的“軍區寫作”吧。其實作者在言語之間已經暗暗向我們表露,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也很想像作者一樣寫一篇高尚的文章。可這又是一篇必須談感想、談看法的文章,任何東西一讓人改感想、談看法的話,那它就不再單純。世人總喜歡以自己的眼光去判斷黑白,也許又正是這黑白矇蔽了世人。如文中的龍二,他在富貴敗家的時候贏光了富貴所有的財產,他此時的身份就有些模糊,到底是懲罰富貴敗家的執法者?還只是出老幹的賭徒?其實世上本無黑白,談看法的人多了,便有了黑白。 寫到這裏,我把筆頓了頓,回想看書時的憤怒、憂愁、鬱悶,以及無可奈何,一直到情緒千萬,千言萬語。可現在仔細想後才覺得作者的用心良苦,他不發泄、不控訴、不揭露,讓我們讀完後心靜如水,大法回味。就像一道泉水,喝時甘甜可口,喝完後發現什麼味道都沒有,也許恰恰正是這種無法回味,才能讓人銘記於心。

讀《活着》有感9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着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後退,後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説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小時候,我曾想過自殺。自殺,現在一想,咳!一個驚心動魄的詞語!

那是小學時,我的數學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數學老師罰留堂。我寫的作文在語文老師的眼裏永遠都是次等貨。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驚膽戰的,每天都期待着可愛的老師們不要當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學的面對我一個人實行鞭策,但老師們還是這樣做了。我沒了面子,沒了自信心,沒了立足之地,沒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沒了一切。世界沒有了任何色彩。但我還有一條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結束她,結束了她我就可以逃開一切。但當我站在家裏陽台向下望時,當我一步一步爬上長城時,我突然發覺,我並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陽台上的欄杆一躍而下,在長城上可以將扶緊欄杆的兩手鬆開,往後一躺……那是多麼觸目驚心哪!我不想死了。

後來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對我有了幾分羨慕,自然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我的心情如同擁有了一切一樣興奮。慶幸當初我沒有做愚蠢事兒啊!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讀《活着》有感10

一位老人最終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只剩下一頭年邁的水牛伴其左右。他也曾經擁有富裕的家境,曾經擁有賢惠的妻子、乖巧的女兒、聰明的兒子,但它卻失去了所有的一切:父親被氣死了,因為他賭博輸光了田產;母親死了,因為沒錢治病;兒子死了,因為獻血過多;妻子死了,因為不治之症;女兒死了,因為難產;女婿死了,因為意外事故;年僅七歲的外孫最後也死了,因為用藥不當。

一切都走了,所有和他有關的生命活體都死了,死的合情合理,但是,唯有他活着,在這觸目驚心的“死”中活着,用他的韌性承受着千斤的重壓,走過一茬又一茬的`光陰。

活着,不時降臨塵世瀟灑地走一回,也不是隻做生命的過客。活着,充滿力量。從某這意義上,他比死更需要勇氣,死只需一時的衝動,活着卻需要一世的膽識。活着是陽光與風雨的搏擊,是歡樂與痛苦的交替。

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只有帶着希望,為希望努力創造,活着才有意義。在苦難臨頭之時,有人選擇了活着,因為他善於尋找希望,這種人叫做強者。在陽光明媚、前途燦爛時,有的人仍不懈地為希望而努力,這種人叫智者。強者就如創造出“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司馬遷,智者則如成功編纂《資治通鑑》的司馬光。

既然我們選擇了活着,那麼就選擇為希望而創造吧,只有創造才能讓生命熠熠生輝。選擇活着,擁抱希望,努力創造。因為生命有限,創造無限。

讀《活着》有感11

古語有云“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誠哉斯言,亦若小説《活着》一般展社會之風貌,現時代之變革,啟智慧之先河,發萬民之心聲。

縱覽全書,且思且歎,《活着》的作者餘華以貌似冷漠且又犀利的筆調,短小精悍亦不失樸素粗糲的温情深沉的語言,講述了處在社會變革時期的小人物福貴在誤導命運的摧殘下,一次次經受陰離之苦,卻依舊堅韌豁達的活着,並且使活着的意志深深烙印在靈魂深處。

是啊,“活着”,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單純的“活着”已是不易,更何況一重重的喪親之痛的打擊下,活着當真還是“活着”嗎?顯然不是!

或許正如莎士比亞的世紀之問“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默默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答案不言而喻,亦若福貴“活着”,是經歷了地獄般的痛苦後的涅槃,而此時的福貴也早已成了一個定水寧清的存在的英雄。

而其那一句至真至誠的來自靈魂深處的感悟“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良然,人生長路漫浩浩,一切的一切不過就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的假象,懂得的無需解釋,不懂得不必解釋,有錢就尋一醉,無錢就尋一睡,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安然嫻靜憶一段紅塵妙戀,享一世芳華美景,忘卻一切虛無只為自己而活着,可好?

後記:黃昏轉瞬即逝,黑夜便從天而降了,而那廣闊的土地卻袒露結實的胸膛,召喚着未來。

讀《活着》有感12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題記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裏作者餘華在前言裏寫的一句話,我揣摩了很久,它就像是一個詞語,被我安放到不同的句子中,直到合我心意為止。我用我短淺的目光仰望這一部偉大的書,又或者説,“偉大”這個詞在這本書面前也顯得渺小了。

《活着》這本書講述了“我”去鄉間玩耍時遇到一位叫福貴的老人和他的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然後又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講述了福貴老人的一生。這位叫福貴的老人的一生並不像他的名字一樣一輩子榮華富貴,富貴老人小時候家中很有錢,後來因為他賭錢輸光了家產,他的父親活活氣死了,曾經氣派的大少爺跟他的母親和他的妻子家珍還有他的兒子有慶,女兒鳳霞過着艱苦的生活,一切都像一場很美麗的夢,但醒來後就什麼都沒有了,只有殘破的茅草屋。後來福貴的母親病死了,有慶被人活活抽乾了血,啞巴女兒鳳霞生下苦根大出血也死了,他的妻子家珍得軟骨病走了,他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壓死了,他原以為自己這輩子會和孫子苦根過下去,天意弄人,苦根吃豆子撐死了。福貴老人送走了他所有的親人,他的一生的遭遇是如此離奇又令人心酸。

文章最後寫道:老人對老牛説:“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説了,説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説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老人的親人都已經走了,老人彷彿感覺他們還沒有走,一直陪着自己,老人既是在對老牛説,也是在告訴自己。老人的這番豁達令我肅然起敬,這樣的命運下成長的一個人能擁有如此樂觀又平淡的心去看待人生,去看待命運。

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位老人在殘陽下牽着老牛在鄉間的田野裏,一人、一牛,相依為命。

我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時候被深深的感動了,第二遍看的時候眼淚就狂瀉不止了。我的眼淚不是同情老人的一生,這是悲觀者看待事物的角度,我更多的是在這滄桑的老人身上領悟到了樂觀的人生態度和一顆淡定的心。“滄桑”兩個字包含了太多太多,人們往往喜歡把它用在歲數大的人身上。的確,老人身上的東西,心裏的東西,都是時間一點點沉澱下來的,生命老人對的殘酷,命運對老人的不公,總保持一顆樂觀的心。

“偉大”的老人,“偉大”的書,“偉大”兩個字用在他們面前,也太渺小了。

我想作者告訴大家的是,勇敢地活着吧,樂觀的活着吧,世界上難道還有什麼比活着,還要更美好的嗎?

那些活着的人受到一點挫折就認為自己活着沒有什麼意思,不要在乎別人的感受,你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做自己,為自己精彩地活下去吧!鳳霞不會説話,常遭別人的取笑,但她還是一樣的善良,最後嫁給了疼愛她的二喜,為什麼一不順心就不想活了呢?活着多美好啊!不要活得太累,一個愛寫作的人得了作文獎,對他來説是滿足,一個飢餓潦倒的乞丐在垃圾堆裏找到一塊發黴的麪包充飢是一種滿足,遇的到不順心的事,那就用樂觀的角度去想想,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命還是美好的。

每個人生命的標籤有千千萬萬個,總有一個詞叫美好,總有一種態度叫樂觀。為自己而活,堅持自己心中的方向,保持樂觀的心態,以這樣的姿態存在的生命,是最美好的。

讀《活着》有感13

羅曼·羅蘭説:“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福貴就是這樣的人,雖然算不上英雄,但是面對着至親至愛的生離死別,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苦難與他一生如影隨形。然而孤獨年邁的福貴在經歷過所有後,看淡了生命的不公,看透了世間的坎坷,當遇到一個素未謀面的過路人時,他卻把自己苦難悲慘的一生像是在講別人的故事一樣,平平淡淡地向陌生人娓娓道來。

在福貴生活的那個時代,能夠生存就已經很艱難了,可當他覺得生活變得美好時,命運卻總是無情地在他生命中割上一刀,每每在他撫着傷口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時,又是一刀又一刀無情地、反覆地切割着。即便命運如此折磨,生活如此冷漠,可是福貴卻從未向命運妥協,向生命低頭,依然平淡地、堅強地活着。大多數人都會有感歎,福貴的命運如此坎坷,生活如此無情,他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難道真的是餘華説的那樣:“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多年前熱播的電視機《士兵突擊》裏的許三多總説這樣一句話:“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當福貴還是富貴人家的紈絝少爺時,他覺得活着就是自己過得瀟灑、快活;當他家道中落,在戰場上經歷過生死,歸家有妻兒相伴時,他懂得了活着的意義是責任、是希望。當他孤苦伶仃,只剩老牛與他耕田時,他卻念念不忘地喊着過世的親人名字,因為福貴知道只有他好好地活着,他們才會“活着”。

當我們在面對生活時,不管是幸福還是苦難,都要像福貴那樣懂得活着的意義,保持積極的心態,在順境中處之淡然,得意不忘形;逆境中處之泰然,失意不失志。

願每個人都成為生活的強者,做自己的英雄。

讀《活着》有感14

“有慶再也不會從這條路上跑來了。”每當我看見這句話時,就會想起那本字裏行間都充滿了悲傷的書——《活着》。

這本書以旁觀者的身份寫了富貴“精彩”的一生,而他的“精彩”莫過於年少不懂事,嗜毒如命,敗光了家產,氣死了父親。母親生病,他在求藥的過程中被抓去當了壯丁。回來時,母親已染病而死,後來,妻子和女兒也死了。

這本書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有慶的死了。在這裏生死就像玩笑一般,富人的命值錢,而窮人的命便如糞土一般,在舊社會的背景下,權力地位顯得格外重要,而生命的去留卻是格外的草率,有慶的悲哀不是死亡,而是他懷着對生活的美好念想和對社會的善意去對待着生活中所有的人或物,而現實回報給他的卻是殘酷的死亡。是人性的自私,是生命的草率。那些人,配不上他的善良。

對於富貴而“精彩”的一生,我只有着感歎,沒有可憐與同情,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每個人的生命質量都一樣,只是你怎樣體現,怎樣發揮,他自己選擇了好吃懶做,選擇了吃喝嫖賭,才使他的人生走向了悲劇,並不是命運捉弄了他,而是他摧殘了生命的質量,並不值得可憐。

富貴能接受前半生的豔福,自然也接受得了後半生的苦難。他前半生活着是為了物質的索取,後半生則是為了單純地活着。書中也提到了,活着就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這不免有些消極,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人活着是為了提升生命的價值,是為了世界的進步而活着。

年少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不要讓自己最後只為活着而活着。

讀《活着》有感15

人總是不能從心底接納無常。目睹他人興盛時,輕謔以對,自詡看破世事;自己繁華時,卻痴想世事永恆,人事亙古。我們總是洞悉了別人的無常,又蔑視了自身的幻滅。

當不期而遇的災厄在歲月山河的流轉中接踵而至後,我亦不能肯定自己依舊如你一般堅毅地活着。

福貴,我終不能如你,視無常為如常。

如繁花般華妍而生的生命會在夏風拂盡、淒雨拍打之後枯萎、凋零。我所熟識的福貴便是被無情命運弔詭地挑中的這類人。他如織錦般姝麗而生,卻化作被烈火包裹、燃盡的殘灰。華胄終化灰。

Tags:活着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