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通用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8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活着讀後感通用15篇

活着讀後感1

親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福貴對生的渴望就一點一點的增強。也許他並不知道什麼是“好”,但當他看到什麼是“壞”的時候,自然可以做到“好”。這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只有活着才能去追求,去選擇,去改變。

單純的活着,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我們應該傾盡一生去追求的,但事實上沒有人能夠單純的活着,慾望始終束縛着人的內心,無法擺脱的。其實所謂的痛苦和慾望,都是我們的主觀思想,如果真的可以把生存的意義上升到活着,便可以選擇性的接受與不接受,甚至是選擇性的面對於不面對,福貴這種經歷過人世間極苦極悲的人應該就可以做到,寵辱不驚也好,順其自然也好,隨遇而安也好,不過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生命並非一個絕對體,有些時候還是要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外界的必然條件視時迴歸現實,基於現實做出自己的判斷,給出自己的評價。

總之這都是一種對自己考驗,對自己人生的一種參悟。

同時,福貴這種釋然一切,對生死無所謂的態度也是一種悲哀。我們不能追求生死無謂,而是應該追求生死無畏,如果功利的為了活着而活着,放棄所有流淚的理由,甚至連一個藉口都不給自己留,活在一個虛設的環境裏,生活自然是枯燥泛味的,也是失去了其根本意義的。

有些人在有些時候是沒辦法的,就像福貴,經歷了那麼多,到最後他身邊就只剩一頭將死的老牛了,他一生都在選擇,卻一生都沒有被幸福選擇,只是悲哀,是他自己的放蕩還有社會的動盪造就了他的悲哀。不説那些打着解放旗號的革命運動是否科學,我只看到了福貴這類人的真實的悲劇。

窮困人民是沒有地位的,福貴一家的悲慘泯滅也並非偶然,有造成其發生的必然原因。那就是黑暗的社會對於窮苦人民的蔑視甚至是無視,他們的生死沒有人在意,卻要在不必要的時候被剝奪生存的權力。

活着讀後感2

這本書讀完有一段時間了,記得有老師説過遊記怎麼寫?就是你去過這個地方後,回去把在這裏所看到的都忘記,然後再寫。如今也沒寫到什麼好的文章。

讀完這本書後,有一個強烈的感受:“活着最重要”。當時還一度理解為:好死不如賴活着。福貴經歷了人生的大落,經濟上的失勢,親人的相繼離世,他還堅強的活着。

在準備寫這篇觀後感時又翻開這本書第一章回憶一下。在輸光家產後福貴的一生便就此落寞了。親人在此後相繼離世。家境大不如前。書中每個人都死的很慘,讓我一度不再相信這個世界,很久後才從書中出來。《活着》是要告訴我們如此社會,如此別離,福貴這樣一個小人物認真的活着。每個人都死的很自然也很隨意,也許這是那個時代的特色,有一百種死法,但我卻想堅強的活着。那個時代,活着需要巨大的勇氣,未來難以期,可每個人都卻想要繼續活下去,那個時代的人,比任何時代的人都渴望能活着。

當讀到有慶因為救縣長夫人而被抽血抽死,原本一個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就這樣在權勢的手中葬送了。這段內容在還沒有看書時同桌給我講過。現在還能想起來,高三教室下午的課間,補覺的,做數學題的,做文綜的,談論遊戲的,看書的。同桌用紅着的眼睛看着我,良久給我講了這段,然後説那個大夫知道孩子即將要死並沒有做任何搶救措施,而是説了一句胡鬧。義憤填膺的説,大夫都不救死扶傷了,他們眼裏只有權勢。當我看到這段時,我也在想,救死扶傷的天職呢?現在想來,那個年代權勢更容易弄死一個人,醫生可以犧牲一個人而自己活着,可以救活跟多的人,這樣的小犧牲不算什麼。

那個年代能活着是巨大的幸運,他們比任何時候都渴望活着,但生命卻是那麼的脆弱。一直以來沒有很懂,在如今提筆寫下時多了更多的思考,在那個吃人的年代活着不易,可是他們更願意活着。

活着讀後感3

説實話,這個讀後感我不想寫,為了和兒子的約定,我不得不第三次重新走進餘華的世界。四個小時,八萬字的《活着》從我心底平靜地流過,不起一絲波瀾,我開始分析自己平靜的原因,那種初讀的感慨萬千,仰天無語去哪裏了?

大概五六年前,第一次讀《活着》,是在瀋陽出差,邊吃飯邊讀書,我一下子走進了主人公富貴的世界,跟隨他經歷一個個親人離去,看一會兒便仰頭望望星空,讓思緒任意的流淌,一種無言的沉重壓的我無法釋懷,一杯酒下去,接着感傷無限。

這次閲讀後的平靜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是我的內心麻木了嗎?沒有。”我回答自己。現在的我已經走過了通過富貴的悲慘來彰顯自己幸福生活的階段。如果第一次閲讀我寫讀後感,一定聲情並茂,情感滿腔,對富貴的遭遇給予最大的同情,對富貴在所有親人離去後的淡然給予最大的肯定和敬仰,並感同身受。這也是大部分讀者的情感。

富貴的人生沒有波瀾壯闊,如果用筆調去描繪,它一定是黑白的,任何其他顏色都無法添加進去,如果是一碗湯,它一定是苦的,餘華吝嗇地加一點滋味進去,也是為了發酵過後有更多澀的味道。

富貴的經歷是那一代底層人民共同的回憶,經歷解放戰爭,大躍進,,那是一段怎樣的歷史啊,作為底層人民的富貴,在歷史的大潮中隨波逐流,哪有資格和能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除了承受,忍受,無奈的面對還能做什麼。所以我不會去讚揚富貴失去所有親人後的淡然,我只是哀傷那一段苦難的歷史。

《活着》無疑是一部深邃的作品,它告訴我們,人對苦難的承受力是無限的,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我們沒有經歷更多的苦難之前,無論感覺自己有多麼深刻,也是沒有資格討論如此一個廣大而沉重的話題,在真正的苦難來臨時,一切都會煙消雲散,我們要做的,除了無法逃避地面對,哪怕有一絲的坦然自若,便無愧此生了。

活着讀後感4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在《活着》中寫到。

書中主人公福貴,年少時吃喝嫖賭,輸光所有家產,那一刻他醒悟了,但父親依然去了,他們一家住到了茅草屋裏。福貴為了給母親母親治病,進城去找醫生,不料被兵捉去,幾年後終於回來,家裏卻大變模樣。

女兒鳳霞因高燒變成了聾啞人,母親已因病去世。安定的生活沒過多久,兒子有慶在獻血時,血被抽乾離去了。妻子家珍又得了軟骨病。福貴一下病倒,頭髮全白。不久,鳳霞出嫁,女婿二喜是城裏人,福貴家終於享了一會兒福,可沒多久,鳳霞因難產而死,家珍病死,就連二喜也在工作中意外身亡,福貴只剩下他的孫子苦根,沒想到最後,苦根也因一次難得的飽飯給撐死了。福貴後來攢錢買了一頭牛,彼此相依為命。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看完《活着》的第一感受,不是難過,不是同情,而是慶幸。活着真好,“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這是福貴對被誤會為走資派想自殺的春生説的一句話。活人可以笑,可以哭,可以玩耍,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以在大熱天洗冷水澡,可以在冬天吃雪糕,可是死人不行,死人只能靜靜地躺在棺材裏,躺在地底下,不能説話,不能玩耍,不能想。

就算生活再艱難,幸好我們還活着,幸好我們還有去改變的機會,幸好我們還能看見天空,儘管沒有那麼湛藍。我們還肩負着責任,我們還有朋友,還有家人。人們想去死是因為什麼?大部分都是因為壓力,因為不想承擔一個承擔不下去的責任,因為好像沒有人能理解自己,因為好像沒有快樂,因為痛苦。因為不想承受痛苦,才會想去死。可是如果去死了,就沒有可能會擁有快樂,一切就都結束了。

活在當下,“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看天,看地,看花,看草,看太陽,看月亮,像福貴一樣,找到自己的牛,然後活下去。

活着讀後感5

它叫活着,可每一頁都是逝去。

《活着》講述了福貴的一生,富家少爺福貴嗜賭成性,最後賭光了家產。貧困之中,因為母親生病,在福貴為母親求醫的路上,又被國**抓去當壯丁,後來被解放軍俘虜,放他回了家。結果回到家中,母親已因病逝,妻子家珍獨自將一雙兒女拉扯大,女兒在一次意外中變成了啞巴,兒子尚且活潑機靈。本以為這次大難不死是必有後福,但是悲慘的人生卻才剛開始上演。極端的情節略有一味荒誕,但小説本身就不是為了描述現實,而是在現實與想象中找到交集,從而來反映生活。有人説,福貴對於苦難的承受能力反應了一種當時大環境下大多數人的麻木,他只是為了活着而活着,他靠時間去稀釋那些痛苦的記憶;還有人説,福貴飽受命運打擊還活着,那是因為他的家、他的親人,他們需要他,當親人都離他而去之後,他也要為懷念他坎坷的一生而活着。福貴在一次次離別中承受,沒有太多的憤怒,表達出的是對命運的接納,感受它、體味它、消化它嗎,這就是生活。許多讀者將自己生活中的困境映襯在福貴的經歷前時,會多些許釋然,正如他們終於會明白,無論現在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時間遺忘,作為正在經歷的人需要做的,就是給時間一個機會。

説到《活着》,就聯想到了電影《一九四二》,雖然故事背景不同,創作初衷不同,但兩部作品的情懷有相似之處,兩部作品中人物對“活着”的渴望不單單是求生的本能,而是在絕境中懂得放大原本微弱的希望。老東家悶死了自己家的根兒,福貴的孫子因為吃豆子而撐死,以為這些會成為壓倒他們的最後的稻草,但他們找到了新的寄託,給了命運新的機會。

活着讀後感6

最後是害怕再次看到它,“活着”,經典的痛苦,但不保持一絲希望,我覺得餘華先生根本就沒有打算寫一個好的方向!

主人公就是富貴,亦是這樣一個社會悲慘生活的人。年少好賭,敗光家財,又氣死父親;後又陰差陽錯被徵兵,未見母親進行最後我們一面;妻子無怨無悔,默默支持陪伴,也是中國勞苦人民一生;兒子有慶,未救他人利益而死,卻也已經不是通過自己能夠心甘情願的;女兒風霞,難產而死;女婿兒喜也是作為一個苦命的人,一場事故而企業造成的人命;孫子苦根,竟是被活活噎死……勞累了半生,富貴終還是工作落得孤家一人!

在整本書中只有少數的希望,餘華先生的文筆平淡,他着力刻畫了許多悲慘的生活,但我們不適合希望生活富足的書。縱觀情況下,這一點,我看到了上個世紀的一個縮影,數百萬農民的,它是一種影子?這是大自然的怪胎。什麼壓倒他們的骨幹?文革,饑荒,農民很難活着!勞勞幾十頁,但自建國以來歷史寫作是集中在中國,我們已經看到,它也不僅僅是悲劇,有困難的人還活着啊!

我不禁聯想的我的父母,他們生活在一個社會發展基層,沒學歷,沒文化,只能通過依靠我們自己的力氣掙錢,養家餬口,解決人民温飽這個問題。但是對於他們學習從來都沒有放下活着的希望,為什麼?不只是因為我,更是企業因為這樣活着本不易!

佛陀講輪迴,人生就是穿越苦難的海洋,我們每個人都在苦難的海洋中掙扎,希望能到達彼岸。 那道道江水,豈不是紛紛受苦?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活着是有壓力的,但正是這種壓力讓我們感覺活着,我們的心臟還在跳動,而不是死在棺材裏。

後來我想了豐富的經驗這麼多的苦難也明白,人是註定要生老病死,這是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在這種情況下,活在當下,不要糾結,畢竟,新的一天的太陽照常升起地球仍是反過來!

活着本就是一場學生不易的修行,何談發展容易?

活着讀後感7

剛剛聽説的時候以為,是一本新出的爆紅愛情小説,我真的見識短淺,我現在自己想起來也羞愧難耐。

這本書是我從序中就很喜歡的一本書,我也夢想過做一名作家。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瞭解自己ー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這個原則,可是要捍衞這個原則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和長時期的痛苦,因為內心並非時時刻刻都是散開的,它更多的時候倒是封閉起來,於是只有寫作、不停地寫作才能使內心敞開,才能使自己置身於發現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才會突然來到。”

我自己創作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感受,因為以前不愛讀書,所以現在眼高手低,痛恨些浪費的時間。

這本書剛剛開始看的時候,非常吸引我,我甚至自習課撇開一堆作業抱着書看,我發現它真的有強大的吸引力,文筆不華麗但是很接地氣,比喻也恰到好處,行文舒服。不得不讚歎,經典就是經典。

再説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最後落得只有富貴活着,緩緩透出人生道理。

《活着》裏的福貴就讓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活着”兩個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我沒有流淚,在我看來這只是一個悲慘的故事,給我的感覺就是逝去便是逝去,親人的離去也許會變成更大的力量讓自己活下去,坎坷的人生道路,依舊向前看,依舊前行。

書中讓我最深刻的就是有慶的死,讓我意難平,天真善良的有慶死於那個荒謬的官僚主義時代,醫生為了討好縣長而將他的血抽乾,我為這個荒謬的年代感到心酸。

這本書交給我很多,它所獲的獎項實至名歸,經典就是經典,難以超越。

活着讀後感8

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

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後退,後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説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小時候,我曾想過自殺。自殺,現在一想,咳!一個驚心動魄的詞語!那是小學時,我的數學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數學老師罰留堂。

我寫的作文在語文老師的眼裏永遠都是次等貨。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驚膽戰的,每天都期待着可愛的老師們不要當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學的面對我一個人實行鞭策,但老師們還是這樣做了。我沒了面子,沒了自信心,沒了立足之地,沒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沒了一切。世界沒有了任何色彩。

但我還有一條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結束她,結束了她我就可以逃開一切。但當我站在家裏陽台向下望時,當我一步一步爬上長城時,我突然發覺,我並不想死。

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陽台上的欄杆一躍而下,在長城上可以將扶緊欄杆的兩手鬆開,往後一躺……那是多麼觸目驚心哪!我不想死了。後來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對我有了幾分羨慕,自然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我的心情如同擁有了一切一樣興奮。慶幸當初我沒有做愚蠢事兒啊!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活着讀後感9

《活着》這本書中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語句,可他那種刻骨銘心深入骨髓痛,讓讀者深深體會到,這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説。

故事講述了放蕩不羈的闊少爺福貴,好賭成癮,一夜間輸掉了所有的家產,成為了一貧如洗的窮人。然而,命運就是這樣不可思議。隨後他的父親含恨離世,母親不辭而別。他為了生活,福貴從富人成了佃户,從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少爺變成了要下地幹活的窮人,從此一家人為生活忙碌奔波,經歷了許多困難之後,這才讓福貴明白,什麼叫生活。他從此告別了以前富足的生活,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貧窮日子。艱難的生活讓他明白,生命賦予他的責任。他傷心了幾天後,突然意識到這個家只能靠自己撐起來時,於是就振作起來,想靠自己努力讓一家人生活變得更好,但事與願違,蒼天不公,就在他的生活變得好一點時,自己卻被抓到隊伍裏去當了兵,兩年後當他再次回到那個貧窮破舊的家時,一切都已物是人非,生活變得比兩年前更加貧窮,沒辦法只好幹着更重的農活,想讓生活重回正軌。但天災人禍,所有的不幸都接二連三地降臨在了他頭上,兒子因為獻血死了,女兒因為難產死了,女婿也因為發生意外死了,最後就連孫子也因為發燒後吃太多豆子撐死了,只剩下了他和他買的一頭牛孤獨的活着。

為何命運如此不公,要將所有災難都降臨在他一個人的頭上,讓他面臨家破人亡的不幸。雖然福貴的生活是悲催而又不幸的,甚至可以説一生都生活在苦難裏,但對於他來説,只要活着,便會有希望,活着更是生命的意義!漫長人生歲月裏,不去計較太多得與失,生命需要用坦蕩平靜的心對待。夕陽的餘暉灑在了安靜的田野裏,裸露風中被曬得黝黑的老人與牛的脊背,見證了那段歲月。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相依相伴,不離不棄。老人粗啞卻令人感動的嗓音,還有那一聲長長的吆喝,遊蕩在僻靜的鄉間小路里,漸行漸遠。

活着讀後感10

活着的意義,我覺得不僅僅是敬畏生命,這只是單純從情感上説。我覺得活着就是活着,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不需要太多的感悟,不需要太多的這樣那樣的解釋。當然不是冷血不是草木,不是這樣或那樣的詮釋。

單從生命的過程來看,每個在現階段世界存在或逝去的具體都是相似或相同的,但是對於情感和認知,心念和感知,卻千姿百態各有己見。如果説活着就是為體驗生命的存在感,那麼靈魂的重量和精神的力量體現出的行為舉止,那就是區分平凡和偉大的重要區別。

所以活着才是美好的,才是崇高的,才是真實存在的。活着還能做自己喜歡的做的事情,還能隨心所欲的支配自己的時間,那就是更美好的一件事了。但往往都事與願違,相差甚遠,誰不是嚐盡了人世間的苦辣辛酸,誰不是聽慣了冷言冷語,誰不是看夠了別人的臉色行事,誰不是説着言不由衷,誰不是做着事與願違,誰不是有苦難言,誰不是……

可是,我們還活着,不管怎樣,無論怎樣我們還活着。雖然不易,但是活着,説是苟且偷生,説是苟延殘喘,説是行將就木,説是……。可是還活着,活着就要生如夏花之絢爛,活着就要志存高遠,活着就要有骨氣,有血性,有擔當,有作為。就要嚐遍人間的苦辣酸甜,就要走遍人間的大道陽關,就要春有百花秋有月,就要夏有涼風冬有雪。活着畢竟是生命最高的榮譽,既然有幸獲此殊榮,緣何不直掛雲帆,緣何不鴻鵠之志,緣何不豪情萬丈。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正如書中餘華所説説:“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其實,來與走都是一首無題的詩,每個人各有自己書寫的形式。而能在不容易的歲月裏,深情的活着,便是生命享有的最高榮譽!

活着讀後感11

《活着》這本書的作者餘華,説實在話,因為讀書少的原因,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個作者。説來慚愧,小學和初中總會有各種理由推辭,使得讀書經歷不多,但對於讀書,我還是很嚮往的。《活着》這本書我已經全部看完,之前也曾針對這本書寫過幾篇類似讀後感之類的篇幅。因為語文老師的介紹,我接觸了這本書,也是第一次對一本書分析得如此透徹,花費幾張紙的筆墨去介紹。

書已經讀完一個月多了,再回想其其中的情節,更多了一些奇特的感覺。今天,就讓我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方式來總結一下這本書——《活着》。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主人公福貴,在我的眼中,從書中我見證了他的一生,從他的玩世不恭到後來的勤懇努力,一生的坎坷讓這位老人飽經滄桑,卻又懷着對過去的回憶,情感堅持地過着自己剩下的餘生,我感受到他的堅強和他對逝去親人深深的感情,令人動容。而另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妻子家珍,當福貴家境敗落,一無所有的時候,家珍從遠處踏着堅定的步伐回到茅草屋中時,心中不免為之動容,一個如此放蕩不羈的男人卻仍讓他不離不棄,她的善良和對丈夫的愛令我深深牢記。説到這裏,便想到了可憐的風霞,從童年時的衣食無憂,再到少年時的失聰變啞,再到後來被父母狠心送人,風霞的一生充滿了變數,但一切的一切沒有改變她的本心一那份對父母的愛和責任,她擔起來許多不屬於她的責任,而終於找到自己的歸宿時的那種喜悦讓我看到了她那份渴望愛情的少女心,只是結局太令人感傷,為何總會是這樣的結局,這令我不得不深深陷入對中國當時社會現狀的思考,當時的底層社會並沒有真正獲得自由、平等,當時社會昏暗到令人難過,還有那可愛的.小有慶,腦海中總會浮現他與小羊親暱的嬉戲,卻因一場醫療事故被無情地奪去了生命,許多同學都在讀到這裏的時候留下了眼淚。

讀完《活着》對生活進行全新的思考,讓我們的正確對待自己的人生,實現價值,好好活着!

活着讀後感12

很早以前就知道有《活着》這本書,但一直沒有找來閲讀。近幾天又經常聽到讀書會的會員們在討論餘華的《活着》,便到閲覽室借來並急迫的讀完。

《活着》的作者餘華以第一人稱的敍述方法,用冷靜的、平常的筆調,用至真至誠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位叫富貴的老人極其不平常的一生。

富貴是一個富有的地主家的少爺。年少無知的他,夜以繼日的吃喝嫖賭。終於在一夜之後將龐大的家業全部輸光。從一個含着金鑰匙出生的富家少爺,淪落的靠租地為生的佃户。巨大的人生落差,刺醒了他麻木的心。他開始孝敬母親、關懷妻子、憐愛孩子。然而,上天似乎註定要他為自己過去的錯誤付出代價。他去為母親請郎中,卻在路上被殘兵抓了壯丁,被抓後母親病死。以後他的兒子有慶在為學校的校長獻血時,卻被不負責任的醫生酬謝過量致死。他的女兒鳳霞死於產後大出血。他的妻子家珍在兩個孩子去後也撒手人寰。他的女婿二喜在一次搬運事故中慘死。剩下和他相依為命的外孫苦根也因貧窮,吃豆子被撐死。親人相繼的離開了富貴,孤獨的富貴買了一頭和他一樣老的牛為伴,繼續活着。

富貴只是千千萬萬那個年代中的人物的一個縮影,默默的忍受着這一切。我們可以體會到人世的殘酷與個人的渺小。作者在《活着》韓文版的自序中這樣寫道:作為一個詞語“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忍受,成為生命給予生活的一種狀態,是活着的一個必須條件。但是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撐,愛的牽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麼,這種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其實活着是一種證明、一種歷練。活着就是一種修行。

活着讀後感13

書——是其中最亮的一盞燈。

讀《活着》,印象深刻。 只有老牛作伴的老農福貴每天耕種着一塊田地,藉此度日,但他腦海裏充滿了回憶、激動和痛苦。這部小説敍述了主人公福貴所有親人的死亡。在小説中,作家將福貴的經歷同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相互融合,就像兩片着色的玻璃重疊在一起.富貴本是一個富裕的土地所有者,擲骰子賭博使他失去了所有的一切,也將他整個家庭引入不幸與貧苦。倒黴的事接二連三的發生。在左輪槍的逼迫下福貴應徵當了兵,當他歷盡艱險回到老家時,等待他的卻是艱難的現實:從饑荒到繁重的勞動;最疼愛的兒子意外身亡;惟一的女兒分娩時難產而死;妻子也因長期抱病離他而去;接着女婿出了工傷而死;連最後一個親人小外孫在吃豆子時也被噎死了。福貴經歷着一次又一次磨難,飽嘗着一次次的打擊,但他始終堅信:即使生活是悲慘的,也應該鼓足勇氣與力量熬過去,直至最後一刻。

讀《活着》,感觸良多。 《活着》,就是寫一個孤單的老人在那兒活着,他的價值就是他孤單一個,所以他更有理由發出“活着”的聲音,他的聲音應該比所有人羣“活着”的聲音都要強大得多。雖然,書的封面畫着的兩個朋友牽着手,但這不正暗示了一個真理嗎?——人,活着,會經歷許多磨難、許多艱辛,誰會幫你度過難關?不要靠神仙,也不要靠皇帝,還是要靠自己去奮鬥。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要牢記的是:別輕易灰心,別輕言放棄,應向上,應向前,不斷自我突破、自我調整、自我修正,攜一種人生向上的力量,勇往直前。因為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替你踏出生命之路。 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

活着讀後感14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

死亡是生命逝去的方式,是終點,亦是起點。而活着,活着是生命存在的證明,但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是為了什麼呢。這是個問題,也不是個問題。

福貴是《活着》這部小説中一個悲劇性的人物,而悲劇之所以是悲劇,是因為原先美好的事物被毀掉了。福貴原本的生活究竟是幸福還是悲哀,這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生活不停的變故,是悲劇的來源,福貴好賭,把家產賭光,從地主的兒子變成了下地幹活的農民,因此導致父親崩潰掉入茅坑,再也沒有發出聲音,接下來福貴的人生可謂是一波三折。經歷種種苦難的福貴,感受過幸運來臨,也感受到了生命離去的無奈,自己的父親母親兒子老婆女兒相繼死去,生活仍舊繼續,福貴還活着,他還活着。

你説無一親人的福貴,這只是苟活,可你怎知他是在苦難中熬着,而不是在苦難中幸福呢。以往的種種回憶,似乎是他最寶貴的財富。他不像其他的鄉間老人,對自己以往的人生一問三不知,似乎那段人生與自己毫無相關。他可以繪聲繪色的描述,他可以徐徐道來,他的曾經,他的人生,他最終為自己而活着。

有人説他其實算是一個惡棍,在生活富裕之時,他吃喝玩樂、好賭成性、不顧家庭、戲弄老丈人。可他何不是為自己而活着,在親人全部離去的天昏地暗中選擇死亡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可他還是選擇活着。

我不知道他在當地主兒子時過着的那些一天天隨風飄去的生活是否快樂,是否幸福,但是我認為他在苦難中,在有真正的活着的感受時,他是幸福的。

我們的人生也許沒有那麼戲劇化的苦難,沒有那麼多的坎坷。但是活着,為何而活,為誰而活,是人生始終要探尋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在生活中前進的一個理由,一個原因。生活總要繼續,最終我們總要為了自己而活,身邊的人會離開,會離去。而每一個鼓起勇氣生活的人,我們都應該明白,活着不僅僅是活着,為自己而活的真正含義,需要實實在在的生活去實踐,來活着。

活着讀後感15

暑假時拿到了一本書,黑色的封面上映着更加烏黑的大字:活着。我很少看到一本書的題目就如此深沉,懷着巨大的好奇心翻開了第一頁。

這本書是作者聽了美國民歌后寫下的小説,作者餘華不動聲色的讓我們跟隨着他冰冷的筆調,親眼目睹人們在這個叫活着的故事裏接二連三的死去。

大致閲覽了這本小説,主要是講了“我”在鄉下聽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講述自己的故事。福貴原本是一個地主家的少爺,由於好賭而輸盡家財變成一個窮人,他的親人相繼死去,最後只剩他和他的一頭老牛活到現在。

我的心情跌宕起伏,先是為福貴的敗家而感到氣憤,再後來又為了福貴悲慘的命運感到悲哀。整個故事氛圍都比較陰沉沉,但是,無論福貴的命運有多麼悲慘不堪,即使到了趨於死亡的邊緣,他都活了下來,在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福貴,他年輕時並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物,當時的他放蕩不羈,後來雖然變老實了,但是並不懂得教育孩子。不過仔細想想他還是有着其餘人不曾擁有的品質。福貴受到的打擊和痛苦是常人所沒有的,可他還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堅強的活着,不像春生因為在文革受挫折而自殺,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我們讚揚的。

在現實生活中,像福貴那樣抹着濃厚的悲慘色調的人很少,但是我們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崎嶇坎坷,在挫折面前,或氣餒投降,或昂首挺胸繼續前行,這樣,生活中的大小細節和感受都會被我們遺忘,被時間所遺忘。

合上書本,鮮豔的紅再次入我眼裏。我知道時光如黑夜一樣正在轉瞬即逝,死亡也終會如黑夜從天而降。但只要像現在這樣活着,寧靜就在遙遠的身旁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