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活着》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3W

讀《活着》有感1

初讀《活着》之前,我並未對這本書做任何瞭解。我是帶着好奇去讀它的——什麼樣的內容才讓作者把它命名為“活着”?而後來,我一步步被它吸引,從一個冷眼旁觀者變成了經歷者。

讀《活着》有感

明明只是幾個普通至極的字,拼湊在一起,卻讓我感受到了福貴心中的悲涼。那壓抑感如一雙手緊緊握住了我的心臟,喘不過氣。然而我從這悲慘中品味出一點兒好來。好的是福貴曾經擁有,好的也是福貴不曾擁有。

年少的福貴很“壞”從不讓人省心,又嫖又賭,但他卻有父母的管束,妻子的温柔,兒女的愛戴。

年老的福貴很“慘”世間只餘他一個踽踽獨行。不對,有一頭和他一樣老的牛作伴。但他還活着,還帶半輩子好的壞的回憶活着。後來的後來,我想,只剩些好的了回憶吧。他説;“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緣,做雞報曉,做女人織布,哪頭牛不耕田?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福貴終於長大了,但他也從少年變成老人。

許多人在泥濘中掙扎,許多人在芽香裏綻放,許多人在土壤裏沉睡,許多人在溪流中飄蕩。死亡多麼容易,活着卻很難,但活着才有意義。人生如水,有不一樣的活法。太宰治選擇了死亡,但他留下了思考和青春韶華。

《活着》引發了我對人生的思考,要怎樣活着,才能不負父母的慈愛?或者轟轟烈烈瀟灑肆意讓他人注視。要麼將自己沉澱,留給自己欣賞。我想,我要攜劍呼嘯,成為羣山擁戴的俠士。

讀《活着》有感2

今天終於看完餘華的作品《活着》,最打動我的是文中的家珍和小慶,家珍既具有中國傳統婦女的美德,還有新時期女性自立自強的倔強,小慶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跑步時把鞋當手套,光腳丫跑步,既讓人心疼又讓人心酸。而作品又是以福貴為線索貫穿了中國社會從解放前夕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整個社會的變遷,也展現了中國社會向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聽説拍成電視劇《富貴》我打算再看一遍。理解電視劇和作品的不同。

至於這部小説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説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為的確,這部小説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説,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説的題目——“活着”二字時,都會思索: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着就是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説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着”的狀態而已。

然而我認為上述觀點並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因此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讀《活着》有感3

《活看》是我唯一一本一口氣讀完的作品,看了開頭後,就總忍不住想知道後面怎麼樣了,可主人公富貴總是在有些光明的時候,又跌人Z黑暗。從良田百畝到租五百田,從耀武揚威到低聲下氣,從一·大家人到孤身一人,這種種的痛苦按壓而至,用禍不單行此時都顯得有些蒼白,有些無力。就像富貴他爹説的“先養雞,雞大廠變鵝,鵝大了變成羊,羊大了又變成牛。到我手裏,徐家牛變成羊,羊又變成鵝,傳到你這裏,鵝又變成了雞,現在是雞都沒有了。,’ 或許你覺得這是一個悲劇,那我再給你講一段,福貴被俘,解放軍説可以讓他回家,“我就站起來,—‘直走到那位長宮面前,撲通跪下後就哇哇哭起來,我原本想説我要回家,可話到嘴邊又變了,我一遍温叫着:‘連長,連長,連長‘別的什麼話也説不出來,那位長官把我扶起來,問我要説什麼。我還是叫他連長,還是哭。旁邊一個解放軍對我説:‘他是團長。”。 是不是又有些搞笑,但這絕不是喜劇,因為富貴所有的親人都死了,到晚年的時候只有一隻老黃牛陪伴着他,我想這樣的結局讓誰都不會有一絲喜悦。那這到底是篇怎樣的小説呢,聽我細細道來。

文中的故事是作者通過富貴這樣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老人的回憶講述出來的,他經歷了許多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平靜地對待這個世界,沒喊天喊地的抱怨。小説的語言很淺顯,易懂。看起來很平淡,就像一個真實的故事,真實到沒做任何文學的渲染一樣。正如作者在前言裏寫的“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説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而作者所做的也只是敍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媚敍説着一個並不正常的故事。 《活着》是高尚的作品,它向我們表達着這樣一個道理: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看完這部高尚的作品讓我覺得有些悶。就像空氣中的氧氣不夠,呼吸有些吃力一樣。它似乎在抱怨些什麼,但沒有發泄‘似乎在批判些什麼,但又沒有控訴,似乎在訴説些什麼,但又沒揭露。好像除了敍述一個故事外,作者什麼都沒做,這也許就是當下一些作家所謂的“軍區寫作”吧。其實作者在言語之間已經暗暗向我們表露,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也很想像作者一樣寫一篇高尚的文章。可這又是一篇必須談感想、談看法的文章,任何東西一讓人改感想、談看法的話,那它就不再單純。世人總喜歡以自己的眼光去判斷黑白,也許又正是這黑白矇蔽了世人。如文中的龍二,他在富貴敗家的時候贏光了富貴所有的財產,他此時的身份就有些模糊,到底是懲罰富貴敗家的執法者?還只是出老幹的賭徒?其實世上本無黑白,談看法的人多了,便有了黑白。 寫到這裏,我把筆頓了頓,回想看書時的憤怒、憂愁、鬱悶,以及無可奈何,一直到情緒千萬,千言萬語。可現在仔細想後才覺得作者的用心良苦,他不發泄、不控訴、不揭露,讓我們讀完後心靜如水,大法回味。就像一道泉水,喝時甘甜可口,喝完後發現什麼味道都沒有,也許恰恰正是這種無法回味,才能讓人銘記於心。

讀《活着》有感4

前兩天我讀了一本長篇小説,《活着》,這是餘華的作品之一。這本書的用詞很簡練,淡淡的,好像品茶一樣,讓我回味悠久,感觸很深,好像還有種刺痛的感覺。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個叫福貴的少爺,由於年輕時好,輸光了整個家產,由一個好吃懶做的富人,變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窮人。富有的時候,除了具有富人的惡習以外,他還要翻倍。而窮的時候,他比一般的窮人還要窮上幾倍。然而,命運並沒有因為他成了一個非常窮的窮人,就停止了對他的掠奪,而這種手段卻是最殘忍的:死亡。福貴的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孫子和朋友們相繼死去。我不知道每一次的失去福貴是什麼心情。喜也好,怒也罷,這都不關我的事,即使這樣,也會讓我這個旁觀者感到心涼,會哭上一會兒。

書中的所有人,面對命運,沒有任何抱怨,也許他們不懂什麼是抱怨。所有的一切,他們除了承受,還是承受。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如果人明白了死亡是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實是另一種的生,那麼人就會活得真實、寧靜、淡然,就像福貴在靜靜的午後向別人講述自己的一生。

人為什麼活着?這是一個永久的話題,更是一個眾説紛壇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説:“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這讓我想起了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他年輕時因為一次意外,雙腿殘疾,之後又頻發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與地壇》中曾説:”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他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活着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正是這些,許許多多維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們透過淚水觀察到了微笑,通過苦難體會到了生存。

《活着》像一直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講述着一個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藴藏着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這本書,描寫的是失去,告訴我們的是得到的意義;描寫得是死亡,告訴我們的是活着的意義!一個好的開端並不能代表以後永遠都是好的。就像書中的福貴:剛開始是大少爺一個,可後來呢?不是窮得比一般的窮人還要窮嗎?當絕望和痛苦消失在寬廣的海岸線時,温暖而和煦的陽光總會相聚在一起。讓我們都去到山澗,望着那無垠的大海,不禁從容的'吶喊道:“感謝我的父母!”

讀《活着》有感5

故事的主人翁福貴老漢,這位臉上的皺紋積滿了陽光和泥土的老農,本來家境富裕,賭博使他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隨之倒黴的事接連發生:被抓去當壯丁,加入反動派的隊伍,共產黨勝利後,他自由了,回到了老家,等待他的卻是艱難的現實:鬧饑荒,從事極其繁重的勞動,為搶救校長,兒子因被抽血過多而夭折,女兒因分娩難產過世,妻子也因長期抱病離他而去,接着女婿出了工傷事故致死,外孫子吃豆子時被噎死,一個個親人相繼死去。只有福貴老漢,在歷經磨難和創傷之後,頑強而達觀地活了下來,在垂暮之年仍和自己喜愛的老牛在田間辛勤耕作,依然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

這讓我們想到了一個問題: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

為了親人?朋友?享受和快樂?不,不是的,不應該僅僅如此。福貴老漢到最後一個親人也沒有了,只有一頭老牛做伴,生活根本也談不上什麼享受,可他不是也活了下來嗎?

你千萬別糊塗,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這句發自老漢肺腑的話便足以回答,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總是美麗的,儘管活着的時候常有許多痛苦,但和死亡相比,卻無疑是一種幸福。死亡猶如飄零的枯葉,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夢想,再也無法散發鮮活的清香,而活着還可以感受温馨的陽光,編織各種絢麗的夢幻。

然而當今世界,人們物質生活越發豐富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在享受優越的生活的同時,卻倍感空虛無聊,因為因為小小的挫折而放棄生命?與福貴老漢相比,他飽經滄桑,最後仍然活得很快活自在,儘管他並沒有優越的生活。這不是一個很大的反差嗎?

我們活在這世上,很多夢想也不一定能夠成真,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好好活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色,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大樹,就做一棵小草,如果你不能成為太陽,做一顆亮晶晶的星星何嘗不可。只要你活出了自己的本色,活出了自己的價值,生命同樣絢麗奪目。福貴老人雖然年輕時嫖賭逍遙,但是經歷了這麼多的磨難,仍然堅持活下去,快樂地活下去,這便已經活出了價值。何況平凡人的天地不也是有一番絕美的風景嗎?五畝地,幾口人一起幹活,累是累,但不也是非常快樂嗎?平凡簡單,未必不好。福貴年輕時敗盡家產,可因福貴當上地主的龍二最後不也連命都丟了嗎?起碼福貴還保了一條命。有時候,我們還真應該放棄榮華富貴,好好去享受精神上的幸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物質上的充裕。現在,有許許多多的青少年,因為家境的富裕不懂得什麼是吃苦,什麼是生命,如何過才有意義,還真應該讓他們過一過福貴老漢的一生,讓他們體會體會。不懂得活着的美麗,活着的價值,活着能有什麼意思?等到死亡真正臨近時,才對生命愈加留戀,就已經晚了。

讀《活着》有感6

餘華説過:“作為一個詞語,‘活着’在我國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着,就有希望,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簡單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要活着,一切都會更好。

餘華簡練的語言,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卻生動地刻畫出了生活的真實,會讓人忍不住地去聯想自己的生活。我難以忘懷,那個小村莊,那家人,那頭牛。

小説主人翁是一個地主少爺,他叫福貴。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也輸了父親,他家變得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XX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妻子因困苦的日子而失去了生命。福貴沒有退縮。他試着學做農活,要承擔起養家的責任,“萬事開頭難”,這並不容易。而每次生活有了起色時,親人卻一一故去,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可悲,但又沒有辦法。

福貴,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需要勇氣的。那麼,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生多彩,世態萬千,我們有幸經歷這一切,不得不對生命的磅礴肅然起敬。

我們像是命運手中的螻蟻,挫折總來得猝不及防。福貴的真身,生活中也不少見。我家附近住着一個老人,年齡已過百歲。爸媽和我講述過他的故事。那些年,我們是住在山上的。他和他的妻子,兒子,還有兒媳婦,也是如此。盛夏的某一天,洪水肆虐,他所在的村莊,也被洪水淹沒了。洪水帶走了一切,也帶走了他的妻子。洪水遠去,他無助地站在以前的家門口,手足無措,一下泄了氣。他卻並沒有絕望,也許還牽掛着孩子,也許心中對生的希望還未泯滅。年近晚年,兒子和兒媳婦也相繼離世。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滋味很痛。現在,每天經過老人家,他卻總是坐在門口,面帶笑容,沒有一絲對生活的絕望。顯然,他看淡了,他沒有放棄活着,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

現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一些青少年,風華正茂,卻總因一些小挫折,要死要活。活着對他們來説,只是一種樂趣嗎?樂趣盡了,便不再延續嗎?你們可曾想過,在災難中,不計其數的人,為了活着忍受了多大痛苦。活着對他們來説,是一種幸福,一種值得追求的幸福。

活着,是一張通往死亡的單程票,它無法退票,生命於人,無論高貴或是低賤,富有的,貧窮的,都只有一次,這一次可能是悠長的,也可能是短暫的。無論怎麼樣,我們都要善待這一次,善待自己的人生,善待自己的生命。

讀《活着》有感7

這是第三次讀《活着》了,很喜歡。《活着》雖然字數不多,但卻是能讓人讀了又讀的小説,讓我們在福貴的一生中穿梭,似乎那些人活生生的就在眼前,在那生活着。小説講了主人公福貴的一生,在經歷了有慶(兒子)鳳霞(女兒),家珍(妻子),二喜,苦根生命的逝去,目送了一個個至親的人,仍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之中,沒有抱怨,沒有怨恨,只是孑然一生,雲淡風輕,淡然處之,無懼生死,平淡地活着。

福貴是小説的主人公,最初的福貴是一個地主少爺,不學無術,吃喝嫖賭,樣樣佔全。硬是把一百多畝的田地賭博賭沒了,看到小説中,他十天半個月不回家,而每次要回去時還騎在妓院的一個胖女人身上,從岳父陳記米行中大聲吆喝走過。把家產敗光的那次,家珍懷着七個月大的肚子求他回家,而他竟然還拳打腳踢她!看到這樣的福貴誰人不痛心,誰人還同情!山路縱有峯迴路轉,懸崖亦有絕處逢生。或許這就是生活,在你沒過完這一生時,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的命運,你只是往前走,活着。

福貴一夜之間從少爺變成僕人,徹底打成了普通人。或許有的人自暴自棄,一直墮落下去了;或許有的人接受不了,自殺生亡了,然而福貴不是他們中的那種人,也慶幸福貴不是。就像後來作者在書序裏提到,賀拉斯説的“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説他“。福貴縱使經歷了那麼多磨難,誰能説他沒有過幸福呢?就像他説的,他有着全世界最好的妻子,全世界最好的兒女,全世界最好的女婿和外孫。雖然每一次都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但與他們生活的幾十年的點滴,縱然充滿着苦難與艱辛,但也充滿着温馨與美好。

在那充滿着苦難與饑荒的大環境下,他們也是生活着,活着!細細想來,我們同樣是生活在一個大環境下,只是我們比較幸運點,我們的大環境不再是戰爭與飢餓了。福貴在那個大環境,大時代下克服着生活所給他的困難,細品着生活瑣碎中的幸福,雖然最後福貴還是隻是一個人,但我想他的內心是充實的,淡然的。就像人們常説的小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的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老年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今天的大環境裏,我們同樣面臨着各種困難,各種競爭,但只要我們懷着一份毅力,一份堅持,我相信我們的夢想終將會實現。我們不是更應該像福貴那樣好好生活,發現生活的美好與温馨嗎?

家珍,一個善良,勤勞,忍耐,寬容的人。家珍在現代人看來肯定是個懦弱的人,在自己被丈夫這樣打了之後仍然做好妻子,但生在那個時代,她還是遵從了千年來的古訓,做一個“賢良淑德“的女子。家珍,對於自己的丈夫,從來不拋棄,有的是用她的愛來引導福貴,到了死的時候,還在説下一輩子還要和福貴在一起;對於自己的子女,也是用盡生命去愛,殘冷的是面對有慶,鳳霞的死,她無能為力,只能無奈哭泣;對於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生命的春生,她選擇的是原諒,還是不忍心春生放棄生命,囑咐他活下去!

讀《活着》有感8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夕陽下老人那粗啞與令人感動的歌聲從遠處傳來,黃昏下,老人的聲音顯得那樣寂寥與孤獨。我最初遇到這個叫富貴的老人是在冬天將去春天伊始的時候。這是個黃昏下赤裸着脊背的扶犁老人,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樣黑,老人的雙手粗糙乾裂。這是個經歷年少闊綽·文革·敗家·戰爭與離亂的悽苦老人,但他卻有盛得滿滿的回憶和一頭有些衰老的老牛與他相伴。

一開始的敗家是富貴一手造成的,富貴賭光了家產,只得搬到茅草屋去,人生最苦莫過於由奢入儉,這種心理上的落差足以殺死一個人,那種壓迫感與恥辱感足以使人的自信心喪失,可災難才剛剛開始,哪有那麼快就結束,持續不斷的悲傷歲月和心酸的乾澀,富貴爹的離開,鳳霞的變啞,家珍落病,有慶死去,這一切讓富貴彷彿被抽去了全身力氣。不知是月平靜月心酸還是心疼過後僅僅剩無力的麻木,最終,富貴還活着。

人活着就是活着,不為別的只為本身活着,關於災難與幸福,悲傷與快樂,感性與理性,在此時都變得毫無意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們啊,當他們面臨死亡來臨的時候,當死亡成為一種隨時來臨的“節日”,當命運捉弄善良的人們時他們拿什麼去與殘酷的命運抗爭?所以活着才是最好的對抗武器,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有活着失敗了才可以重新來過,重新出發;然而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只剩一捧黃土,一堆紙錢,三根清香。富貴告訴了我這樣尊重哪怕微不足道的生命,怎樣活下去,好好的活下去,不為別的只為本身活着。

曾經,在報紙上看到不少關於自殺的新聞,不少人遇到一點小困難便選擇放棄自己寶貴的生命,從高樓縱身一躍,便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難道死了便一了百了了嗎?如果生命是一張車票,當你撕票的時候便再也上不了那輛名叫“地球村”的列車了。而那名叫“活着”的利刃已被你丟入萬丈深淵,再也尋不回來了。

難道生活真的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嗎?活着,即使它鏽跡斑斑,傷痕累累,但它卻是對抗苦難的有力武器;活着,即使你的天堂塌了,至少你還有人間。每當累的想要停止生命時,便告訴自己,只要活着誰不痛,誰不累,但你一旦停止了生命便什麼也沒有了。活着,好好活着,只為自己在乎的人,為那努力追尋的唯美夢想。誰的人生會是一帆風順的,正所謂“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生路不會一帆風順,但每一個點滴都是最美的回憶,都是最珍貴的寶藏。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夕陽下又傳來老人那粗啞的聲音,但此刻卻不在寂寥與孤獨,而是一種對生命的認真與尊重。望着夕陽下那漸漸遠去的背影,我學會了坦然面對生活。既然生活中的苦難我們無法避免,何不選擇勇敢面對,勇敢挑戰生活中那所謂的極限!

讀《活着》有感9

我時常覺得,讀到一本書便是與這本書有着註定的緣分,尤其是有着生命的書,都藏着一個真實的靈魂,它或是羞怯躲閃,或是大方利落,總以獨特的方式表達着自己,《活着》便是一本有生命的書。

撥開一層層的浮華,褪去那虛榮的外表,便只剩下一個人最純淨,最真誠的秉性,便是那活着的唯一理由——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我們無權去評價他人的幸福,便如賀拉斯所説:"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

福貴本是一個紈絝子弟,整日遊手好閒,揮霍着父親辛辛苦苦拼來的家產,父母為他娶得一個賢惠的妻子,是米行的千金。他卻依然吃喝嫖賭,輸光了家產,把父親活活的氣死了。家境從此敗落。自己的妻子也被岳父接走,只留下年幼的女兒鳳霞與自己年老的母親相依為命。福貴開始悔改,自己的妻子也回來跟他過日子,可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福貴的娘病重,福貴在去買藥時,中途卻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後又被解放軍俘虜。再回到家鄉時,一切都變了模樣。,自己的娘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聾啞,兒子機靈活潑,但最後不幸的死在醫院。

之後福貴又經歷了文革、大躍進、自然災害等,飽受磨難,家人也紛紛地先他而去,女兒鳳霞死於生孩子,女婿二喜死於建築事故,而鳳霞唯一留下的兒子苦根也難逃命運的魔爪。最後只留下福貴與一水牛相依為命,老人與牛漸漸遠去,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當我合上這本藍皮書時,我的淚終於忍不住的落下。中國過去60年所發生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人身上,福貴的悲慘命運成為中國幾億人的生活縮影。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被這故事深深地吸引,可是越看下去,我就越顯遲疑,我一直在期待着,希望故事有所轉折,希望福貴最後有一個幸福的結局,可是作者卻是如此的吝嗇與殘酷,只留下了一片滄桑。

《活着》是不失樸素粗糲的史詩,在作者的筆下,人物在動物本能和人性之間苦苦掙扎。這是一次殘忍的閲讀,讓人難忘。它以簡單的美麗和樸素的力量召喚着讀者,訴説着一個悲涼平凡的故事。

活着是一種責任,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逝去的人,而是被迫承擔這一切的生者,因為他們多了一份責任,失去了一個能夠一同承擔的人。正是因為這樣,生者更應該堅定的生活着,因為他們為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明天,而是帶着希望,為了活着而活着。

讀《活着》有感10

待繁花落盡,《活着》中也只剩福貴一人仍活在世上,讓我心驚、心痙。“活着”這兩個字眼,總以靜默的姿態出現,用一種漫不經心的論調涵蓋了曾經的酸楚,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韌度,在我們背後,托起生命的力量。有人説,在家珍、有慶、鳳霞、苦根死後,福貴是替他們活着,但若有朝一日福貴也死了,誰又替他活着?難道生命就像鏈條一樣斷了,不復存在?

其實,倖存者無法替罹難者活着,在世的人也不必替死去的人活着,人活着就是為自己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福貴有過三次流淚,三次都到那個醫院的那個小房間,三次都是一個人獨自面對儼然已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那種疊加的悲慟也許已不能用哭來表達。那是一種怎樣的人間悲劇,兒子、女兒、女婿都接連把這當作人生最後的驛站,空間的重疊和時間長河的暗湧無一不將這種悲情渲染到極致,停滯了時間,靜謐了空間,有一種隱忍,堅忍的物質在流淌。

老福貴依舊沒有倒下,依舊活着,堅忍地活着,儘管有一些孤零零的味道。我眼前忽然閃過一絲亮光,與其在苦難之時絕望地死去,不如拭去讓人同情的憂傷,輕輕挽起照在臉上的陽光。或者説不如活在當下,演繹生命,綻放異樣的光彩。

連續兩屆奧運會都因最後失誤而無緣金牌的埃蒙斯,應該算是悲情至極,可他並沒有像1965年世界枱球冠軍路易斯那樣投河自盡,而是把祝福的擁抱大度地送給了冠軍。

時光流轉,生命不息。

或許我們也應該像老福貴那要正視苦難,勇於活在當下。痛定思痛,重建信心。

不要逃避,而要正視;

不能忘記,而要牢記;

學會活在當下,讓一切真實地保留在記憶之中,直到我們慢慢地躺入記憶為止。

Tags:活着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