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活着有感10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6W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活着有感10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活着有感1000字1

常言道:富貴有命,生死在天。中國人自古相信這句話。然而,僅僅是相信而已,他們是不肯服從於天命的,他們盡着自己的力量與"天意"做着鬥爭。他們多在取名上寄託着對生活的希望與討好。或許,這就是"福貴"這一名字的由來:福貴,一生大富大貴。地主老徐可能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終是應了這個名字:福分太貴,享之不起,只得在漫漫歲月裏孤獨的守望,無聲的長歎!

人生短短數十載,紅顏彈指老,僅剎那芳華。若説人活着只是為了最後的死亡,那活着,又有何意義?數載歲月,最後,怕也只落得個"唯有淚千行"的無助與孤獨。或許,對福貴來説,這一生活着,只是為了經歷一次次的離別。父親、母親、春生、家珍、有慶、鳳霞、二喜、苦根,他們的接連離去使得福貴即使慾望再多,卻也連哭泣都顯得可憐無力。上天從來都吝嗇賜予,對於福貴,或許人生的歌詞還未填好,卻已瀰漫悲傷;或許,他想象過美好,心中也曾懷過期冀,只是願望與現實背道而馳的痛苦還未消散,風就從旁邊歎息着走過。

讀完《活着》,"我不知道我心裏有什麼在動盪——我不懂它的意義。"我的心,在文字中摸索着,那是震撼,是困惑。人,到底為什麼活着?對於福貴,又有什麼支撐着他活着?對於三毛,荷西的意外去世讓她痛不欲生;而福貴呢,親人,朋友無情的離去,這又是一種怎樣的絕望?對於三毛,迷茫的温馨使她想望得心痛,但,因為有愛,因為傷口結了痂,她振作起自己的精神。因為心中有對荷西的愛與念,她放棄悲傷,寫下《萬水千山走遍》。或許,正是因為福貴心中有愛,他選擇了活着,選擇了用生命的活力與力量點亮愛的燈火;選擇用自己心中最後的光來守望那心底最後一絲的美好。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是文章末尾福貴的台詞。那時的他,或許穿着破敝的衣服,在貧賤的人羣裏歇足,那流離失所的心也無安放之處。誰也不知道,獨坐在田坎上的福貴眼中凝望着何等的空虛。他守望着,以近乎麻木和執拗的方式守望着心中那最後一點光,守望者殘酷現實所帶不走的回憶。他的心平靜地跳動着,只是這個給予他力量的地方,是你我永遠也到不了的遠方。或許,在福貴心中,家珍他們並沒有遠去。他們活着,以福貴所以為的方式活着,活在福貴的心中。

福貴,這個孤獨的守望者,在回憶中掙扎,在歲月中摸爬,只求在靜寂無邊的黑暗中唱出生與愛的獻歌。他不求任何人的可憐,只是在自己的心魔中盼一場夢碎花落,渴望在人生的旅途中與自己終生守望着的一切攜手共行,直至月落樓頭,芳華日落。

讀活着有感1000字2

合上書,許久沒有勇氣再次打開它。記得第一次翻開它是在去年夏天,那時耳機裏播放着電影《天空之城》的主題曲,看到一半時,不知怎的,眼淚竟在如此樸實無華的語言中敗下陣來。

或許是因為自己的感性,又或許是為福貴的一生感到悲哀,一個最開始不可一世的浪蕩公子,輸光家產後,開啟新的人生。不敢説他經歷過什麼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因為他的世界裏彷彿只有酸、苦、悲、離……他生不逢時,至親六人,餘生一人,在窮困潦倒的境地中還要白髮人送黑髮人。他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悲痛,卻又在悲痛之後勇敢地活着。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這是作者餘華在序言中寫下的一句話。在耳濡目染之下,我們逐漸形成了為夢想活着,為情義活着,為信仰活着的大英雄主義精神,這沒有任何問題,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光是活着,就要花費好大的力氣。

相信我們總能聽到長輩説我們是幸運的,真的,我們是幸運的,我們不用擔心,大炮明天會飛到屋頂,不用擔心隨時被病魔奪去生命…都説輕易得到的,絕不珍惜,就像活着一樣,來就有,絕不珍惜。

紀錄片《人間》第二季第一期向我們介紹了一批身患骨癌的少年兒童們,他們無法上學,甚至無法正常生活,光是為了活着本身,他們就要花費好大的力氣。為了自身的其他器官不被病菌感染,他們要大面積截肢…依稀記得在影片快結束時有這麼一句話“寧願斷腿,寧願傷痕累累,只要命還在,一切都不是問題。”

前幾天,人民日報的公眾號發表了一篇文章,“謝謝,斯里蘭卡”,那是我第一次瞭解那個鮮為人知的國家,他在一天內發生多起連環爆炸,300多人喪生,500多人受傷。讀後感·在那裏十歲以上的人基本都經歷過戰亂,可以説,光是活着本身就已經消耗他們太多力氣,但讓我驚奇的是,這個人口只有20xx多萬的斯里蘭卡,卻是世界上最大的眼角膜捐贈國,累計向國際眼角庫捐出至少16萬枚眼角膜,雖然不知自己明天會遇到什麼,但依然善良,依然心懷感恩…原來活着本身也不只是一副軀體留在這人世間,活着本身更是傳遞,更是信仰,更是創造。

為活着本身而活,活着本身又是什麼?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在書中於福貴來説,活下去,在親人們全部死去,在孤獨下,自己走完餘生的路就是活着本身的意義。這於他來説,於那個時代來説已是不易。那於我來説,於今天的少年來説呢,活着本身就只是留着生命在人間嗎?

我一直認為擁有生命是一件幸福,幸運的事,健康地活着是我們眼前最大的機遇,最厚重的恩典。我們不用擔心病魔,不用擔心炮火,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找到自己活着本身的意義,像福貴一樣,儘管生不逢時,卻依然勇敢。像斯里蘭卡人民一樣,儘管身處戰亂,卻仍心懷善良…像所有為活着本身而活的人一樣,不懼困難,勇往直前,認真生活,感恩生命。

讀活着有感1000字3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民國時期。福貴家裏本是劉村的大户人家,但福貴生性是一副紈絝子弟的作派。他有着劉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榮,可能是因為是家中的獨子,母親的寵溺,也可能是父親的遺傳,所以每當福貴做了錯事以後總能換來母親的維護,父親責罵是,總是會會將錯遷移到他父親身上,有一種兒子必定是要像老子的意味。福貴從來不畏懼家人會知道自己在外面的紙醉金迷的生活,甚至不畏懼米行的老丈人,他會讓青樓女子揹着自己在老丈人面前耀武揚威,這也驗證了在安逸中墮落,福貴一發不可收拾的,他的父親被他氣死,妻子家珍被老丈人帶走,鑼鼓聲張的接走的還有福貴那個未出生的孩兒。

此時的福貴啞然了,()從一個生來便在金字塔頂端的人來説,如今的窮困潦倒,內心的落差,此時的他應該是有説不盡的悔恨。男人一旦放錯就難以讓人原諒,男人一旦傾家蕩產就少了擁有時的霸氣,福貴只能看見妻子被帶走,默默地耕種着租來的五畝田地,是的,他要養活一家人,他要竭盡全力地活着。福貴學會了耕地,學會了照顧年邁的母親。好在,家珍還願意回來。帶着他們的兒子有慶,願意回來踐行他們夫妻之間的諾言。

但人生總是悲喜交加的雜劇,沒有純粹的喜,也沒有純粹的悲。

福貴為了給過度勞累導致卧病在牀的老母親請醫生,在去城裏的路上被拉去當壯丁,福貴欲逃不能,心中只有牽掛,此時的福貴只願活着,在戰火紛飛的時候,福貴更想活了,活着的渴望在他的心裏被放的越來越大了,之後遇到解放,他倖免回家,看見家中依舊,福貴落淚了,他在死亡中的掙扎是有意義的,是對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獨和痛苦的勇敢。

但是命運無情喜歡捉弄人,無情的奪走了有慶年輕的生命。福貴備受打擊,心中的希望之火招受了沉重的打擊。但他不能倒,他還有妻子,女兒鳳霞,女婿二喜,那是他最珍貴的了,可天意弄人,他們相繼離世,鳳霞因生下小外孫苦根時難產而死,家珍也撒手人寰,二喜也在一次事故中慘死。苦根也因為噎死而失去了幼小的生命。親人一個個相繼離世,只有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他要承擔歲月的洗禮,記憶的苦痛纏繞,儘管經過這些難以承受的苦痛,他依舊選擇活下來,最後,他買了一頭要被宰殺的老水牛,取名叫"福貴",就這樣安靜的活下去。他説:"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裏的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我想通了,輪到我自己死時,安安心心死就是了,不用盼着收屍的人,村裏肯定會有人來埋我的······"

讀活着有感1000字4

那天下午,我在書架前反覆看,希望找到一本書,洗一洗我那被塵世喧囂弄得灰濛濛的心靈。當我看到這本書——《活着》時,就感到一種力量——“活着”,那是一種怎樣震撼人心的衝擊力啊!作者以其豐富的人生閲歷和真摯的情感帶領我們去探索人——他是怎樣一步步走來,又是怎樣一步步走去。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輸光了家產,父親氣急攻心而死,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部隊抓去當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並釋放了。當福貴再回到家鄉,母親早已故去,女兒鳳霞也在一次高燒後成了聾啞人,家裏一貧如洗。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使得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後,在大躍進運動中,福貴的妻子家珍因為飢餓患了軟骨病。縣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福貴的兒子踴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才開始漸次上演。女兒鳳霞產後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難橫死,外孫苦根吃豆子意外被撐死。親人一個個相繼離他而去,每讀一頁,都不禁讓人雙眼濕潤,淚水迷濛,因為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悲劇將生命裏難能可貴的温情扯得粉碎。最後,孤苦伶丁的福貴買了一頭老水牛,給它取名叫“福貴”,和“福貴”相依為命,平靜地活着……

福貴在一系列常人難以想象的沉重打擊之後仍然能夠繼續忍受痛苦,堅強的生活,用一切方法鼓勵自己,而沒有向命運低頭。不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有千般難萬般難,卻最終能夠適應,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向困難退縮呢?

生命是令人感動的。

福貴在生存的最底線掙扎的時候,仍是萬分善良地總能想到辦法寬慰自己。“只要人活得開心,就不怕窮。”“想來想去,這都是命。”“再苦也要熬下去。”他甚至不惜用苦難安慰受傷而疲憊至極的心靈,哪怕在親人一個個故去後還想着,也好,所有的親人都是我親自安葬的,都葬在祖墳邊,也不再有什麼牽掛了。善良與忍受,是傳統,也是本能!

生命是偉大的。

生命是雪山之巔千年積雪融成的溪水,載着渾厚的積澱卻始終歡樂地發源,流向遠方。不因為歷史的沉重而背有包袱,不因為面前的艱險而有所停頓,婉轉着傾瀉而下,尋找本位的歸屬,知道投入大海的懷抱。

生命如此偉大而美好,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珍視她呢?

既然我們沒有理由逃避生命中的苦難,那麼就奮起努力吧!珍愛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

所以珍愛生命吧,讓生命放出光彩!

我堅信;長歌懷采薇,明天會更美。

讀活着有感1000字5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主人召喚着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從始至終,只是以這樣一種淡然來描繪一個只能在人的內心裏波瀾壯闊的故事,用他冰冷的手,生生地將殘酷的現實從美好的幻想中剝離出來。這也許太不人道了,在閲讀中無聲地恐懼着,像是聽着自己微弱的心跳,在平靜和緩慢中,漸漸停止。然而正是這樣的冰冷殘酷,才讓對於生命的思考慢慢滲透進人的內心。

所謂活着,不過是一種孤零零的姿態,僅僅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對於活着本身,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有的追尋,所有的夢想,在活着的巨大背景下只是虛誕。對此我曾不解,作為一個還算樂觀的樂觀主義者,我還是崇尚着一種追求,崇尚着生活的激情和美好。而他是不是在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來讓我們對所有的追尋產生畏縮,並且以一種長者的姿態告訴我們奮力鬥爭的無力和脆弱?

顯然,他雖冷漠,卻不是欣賞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説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只是想告訴我們,這是現實,美好和痛苦都是現實的一部分,只不過痛苦的那一部分,往往我們容易感知罷了。

甚至是樂觀的,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離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他們活着的力量,正是來源於這種忍受,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

我想,忍受確實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過程,是人生最具體而頻繁的活動,但這並不是一個帶貶義的詞彙,一個人的精神快樂與否,並不是在於忍受了多少,而是在於建立在每一次忍受上的積極或消極的態度,平淡地敍述活着的過程,具體的忍受經歷,和精神的層面。讀後感·我們從中感悟到了什麼,以及在以後活着的日子裏將感悟到什麼,選擇什麼命運,是完全由我們自己主宰的。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着平靜的微笑向世界告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説聲再見。

讀活着有感1000字6

易中天先生在《文化與人》中曾説:"我們總是習慣於把王朝的興衰、事業的成敗、歷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對錯都歸結為個人的原因,歸結為某個領袖人物或主導人物個人品質的優劣好壞。與此同時,歷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種簡單的善惡二元論,而無一例外的臉譜化了,中國歷史則變成了一個大戲台。"於是在這種英雄史觀的誘導下,人們往往會選擇性地忽視那些真正用汗水、血淚和泥土為我們構築歷史的人們。

福貴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生活與我們相隔了半個多世紀,卻在平凡和瑣碎間閃爍倒映出我們的影子。就像作者餘華所説:”人的體驗和慾望還有想象和理解,會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讓一個人在他人的經歷裏感受到自己的命運。”這不僅是文學的神奇,更是活着的魅力。正是在這種神奇的洗禮下,我面對着腳上沾滿了泥土、名叫福貴的這位老人,胸腔裏湧動起心虛和感激兩種情緒。

在這個充斥着社交媒體的聒噪時代,人們總是在不經意間見證一個人的一生,太多的生老病死,澆灌出一顆顆不屑生命的心靈;太多的苦難或輝煌,湮沒了對生活的敬畏。人人如同不識愁滋味的少年,一則故事,隻言片語,便像登上了一座高樓,妄自尊大地指點起來。幸福,艱苦,平凡,偉大……這些簡單的詞語真的能夠狂妄的被用來概括一個人的一生嗎?當然不能!我們不曾經歷他人的磨難,不曾感受他人的痛苦,我們只是在他人的懺悔中領悟,在他人的救贖中信服,卻不能任意評定他人的幸福。

任何人都沒有資格隨意界定一個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棵在風雨洗禮中成長的參天大樹,他在成長中經歷的風霜雨雪和烈日豔陽,他在軀體上勾勒出的的一圈又一圈的年輪,他撐起的一片天空,還有他腳下生生不息的泥土,任何一顆微粒或塵埃,都有着他們自己的厚重的生活。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貴見證了他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外孫的死亡,他或許是不幸的。但就如作者所説,福貴是在主觀的生活而不是旁人眼中的倖存。作者同時也用賀拉斯的話提醒我們:"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

福貴生活在歷史中,他被歷史的大潮一次次無情的撞擊,被動地向前走。他不曾引領歷史,他不是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但他在平凡中堅強地活着,如同那個時代千千萬萬的農民百姓,為了活着而生活,他和命運“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就這樣無聲的、盡情地講述着他的故事,讓人透過他的話語,回到那個年代,感動於無數個生命在泥土中、農田裏、山坡旁頑強到令人敬畏的活着。

到這時我才明白我的心虛和感激從何而來,在這個春雨淅淅瀝瀝的午後,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彷彿正站在我的面前,腳上沾滿了象徵生命的泥土。他和他沙啞的歌聲漸漸遠去,我看着他搖晃的背影,鼻子一酸,有點感動。

感動於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更感動於自己的活着。

讀活着有感1000字7

《活着》是我讀過的留下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本小説,樸實無華的詞藻,讓人讀起來絲毫不費腦力。小説敍述了主人公富貴家裏四代人的生死,向我們闡述了人活着的意義是什麼。近日,我重拾《活着》這本書,讀完之後我對生命、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主人公富貴一生可謂是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家道沒落,死裏逃生,親人相繼離世,最後只剩自己孤苦伶仃和老黃牛相伴,面對接踵而至的災難,富貴從未放棄對生活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災難鞭笞着他一次又一次成長,從一個放蕩不羈的公子哥歷經磨難,最終成長為一位看透人生的哲學家。

餘華筆下的富貴所經歷的一切災難,在現實生活中來説發生的概率很小,卻偏偏都在富貴身上發生了。一次次親人離世的沉重打擊,讓他痛不欲生,也讓他更加珍惜與活着的人的相處。無論是面對物質上的匱乏還是精神上的打擊,他從未真正的倒下,從未被生活打敗。面對命運無情的捉弄,他告訴自己這是命運在和他開玩笑,擦汗眼淚,繼續前行。他那可歎可贊不屈不饒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也許,有的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身邊親人都離他而去,一個人活着還有什麼意思呢?富貴就用他的一生告訴了我們活着的意義: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是一件及其尋常的事,死又何嘗不是呢?面對發生的一切不幸,我們要做的是永不言棄,永不向命運低頭,要努力活着,因為活着才會有希望和生機。每一天都會有生與死在這個世界上不斷重演。對我們自己來説,每一天也是新生的一天。或許某一天你的生命中發生了一件對你來説是驚天動地的事,可對這個世界來説卻是及其尋常的一件事,甚至又好似什麼都沒發生,太陽依舊東昇西落,晝夜照舊交替往復,四季依然輪流交替,人們照舊做着自己該做的事,只有自己感受得到命運侵入骨髓的這份改變,只能自己去承受這份孤獨。但,生命裏有些孤獨就是要自己去承受的,承受了你也就成長了。這是富貴告訴我的。

從我們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富貴的一生充滿了辛酸和苦難,可在他的眼中,他的經歷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有賢惠的妻子,有孝順的兒女,有如意的女婿和可愛的外孫,在他的眼中這些美好讓他的生活更有意義。是的,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生活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這也是富貴告訴我的!

三毛曾在自己的書中寫道: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才不枉走來這麼一遭啊!是啊,死是人生唯一的終點,而怎樣活着才是人生磨難,也是對生命的一種豐富,我們要學會品嚐生命中的每一道菜,無論他是酸甜苦辣鹹。也許,我真的明白了為什麼活着,就是單純為了活着,為了活着的過程,為了體驗什麼是生命!

最後我想説,寫這本書的讀後感,不是因為一時衝動,而是因為這本書真的給了我很多啟迪,讓我在平凡的生活中,慢慢領悟到生活真正的意義。我篤信,如果你讀了餘華的《活着》,你一定會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

讀活着有感1000字8

花了三天的時間終於讀完了《活着》,以前耳邊一直有人對我説這本小説的很好。可是,一來我深知自己可能就不喜歡在年少的時候讀所謂的經典,總感覺自己閲歷不足無法理解,就好比《紅樓夢》嘗試着讀了好幾次,都是讀了幾章之後就放在一邊了。二來高科技時代的到來,更讓人們無法沉下心來去感受爺爺輩時代的故事。所以《活着》這本書對我來説也就是個如雷貫耳,僅此而已。得益與加入了公司組織的智悦學習社,點燃我閲讀的渴望,這一次當我翻開透着油墨香的《活着》的時候,我想這次怎麼滴也能靜下心來把它讀完吧。

之前有人評價《活着》這本書是一部不見生死讀不懂得書。其實小説講的也很簡單,一個叫福貴的男人年少輕狂,本是一富家子弟卻因賭博敗光家財,沒落之後被國民黨抓了壯丁上了戰場,好不容易撿了條命回到家中,卻發現女兒因為一場高燒後變得不會説話了,妻子也在大躍進的時期得了軟骨病。為了省錢讓自己的兒子讀書,福貴不得不忍心把自己即將成年的啞巴女兒送給別人家。後來,他的獨子因被抽乾血而死,好不容易嫁出去的啞巴女兒,也因為產後大出血而死。沒過多久,他的妻子也隨女兒而去。只剩下福貴和他的偏頭女婿一起養孩子,可是女婿又在工作中被水泥板砸扁。福貴一個人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把孫子拉扯到懂事聽話,卻因為飢餓,他的孫子一次吃了好多豆子,撐死了。最後只剩下福貴一人。

這短短几個字就概括了故事主人公苦楚的一生。作者餘華在序言的時候就説他要寫一個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歡樂態度。福貴不算君子,也不算小人,他年輕的時候是個垃圾,年老的時候也通過自己的努力保護家人,雖然結局悲傷,但是他卻從來沒有放棄對生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如他看到贏走他全部家當的“龍二”被斃的時候感歎,還好輸光家當,不然今天頂着“地主”的帽子吃槍子兒的也許就是自己了。

對比一下我父親跟我講他曾經上山下鄉時的故事,我能感受到父親在他風華正茂的年紀遠走他鄉,在最想讀書上進的時候每天安排他做的也就是鋤地,撿牛糞,不知道這種日子有何意義,也不知道何時是個頭的無奈。同時我也能感受到他回味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由於不經意喝到一隻掉進粥鍋裏的螞蚱,感覺跟開了洋葷一樣的喜悦,我想我的父親如果看過這本書,理解會比我深的多吧。

而我更多的是從書中感受了責任,為人父、為人夫、為人妻的責任。抬頭看着圍着自己蹦蹦跳跳,轉來轉去的女兒,再想想小説主人公福貴雖然不捨,但也不得不親自攙着女兒的手往別人家送。真的,我們眼前的所謂平淡生活,如果放到當年是多麼的彌足珍貴啊。

普通人的一生就是這樣,喜喜悲悲,坎坎坷坷,曲折前行。我們不要總是埋怨命運的不公,也許當我們跨過這個坎,或許還會感激它的存在。也不要過多的尋找生命的意義,其實活在世上就是最大的意義。正如餘華所説--人就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讀活着有感1000字9

人終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題記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了餘華的《活着》,書中講述了一位叫福貴的富家少爺,先是把家產賭光淪為一無所有的窮人,父親氣恨而之,接着他不幸被國民黨捉去當壯丁,歷經死難而倖免於世,但母親也因病去世,再接着兒子有慶被抽血至幹而死,女兒鳳霞產後的敗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軟骨病最終病死,繼而女婿二喜工傷而亡,外孫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撐死了,最後,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牛的故事。這個故事跨越了中國從國民黨到毛澤東的時期,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讀完這個平凡的故事後,我明白了絕望的不存在。

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來自於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與苦難,無聊與平庸。

我喜歡與年邁的老者交談,因為與他們交談總能使我對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們,不是痛苦地與這個世界説再見,惶恐着死亡的到來,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練中留下哀愁的容顏,抱怨着不公的昨天。我看到的是,歲月的磨練讓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淨。遊覽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給似木流年增添了柔和,讓生命在落葉中安享靜美。恬靜的年華里,他們不再問花於幾許,只問是否淺笑安然。

《活着》裏面有一句話非常棒,“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活只有一條,失去了就真的沒有了,這是無價的,是用金錢也買不了的。人生無常,聚散離合。在每個離別的路口,我們只能目送着一個又一個的背影,重重疊疊的留戀不捨載滿了無盡的牽掛祝福。在生命與靈魂融匯的瞬間,凝聚着的是美好,幸福,這瞬間所迸發出的光華值得我們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靈都如同流水經過的鵝卵石,晶瑩透亮。年少的我們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因為,芸芸眾生,不免沾點人間煙火,不經歷時事滄桑的磨練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煉,讓淡然演繹一生呢?但是,這份淡然的人生態度卻多多少少給予了我一份前行的從容。就像一位哲人説過,其實生活到頭來不過是虛驚一場。暮然發覺,原來那麼多隨風而逝的過往都變成了歲月的逝水沉香,成長的苦痛,似乎如風中的記憶,輕描淡寫。我開始學着反青春囈語背後的寧靜,輕輕敲打着歲月的皺痕,只希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可以選擇做回那個積極樂觀的自己,讓心如鏡,悠然前行。

生命本身就是一場旖旎多姿的單程旅行,其魅力正在於它的單程,在於它的有去無回。既如此,我們就當心神清明,盛裝華服地踏上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華。在似水年華中譜就生命的華美樂章。

生活的路還很長很長,生命還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麼都重要。活着,這幸運。

讀活着有感1000字10

"人為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眾説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認為: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目的,並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但由此我卻想起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他在《我與地壇》中曾説: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在我看來,活着要做有意義的事,活着是為了更好的活着。

《活着》主要講述了一個地主少爺福貴的悲慘人生。他嗜賭如命,導致輸光了家中財產,一貧如洗以至於父親被活活氣死,母親在此期間也身患重病,福貴去城裏求藥時卻被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周折回到家,卻發現母親逝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養大的兩個兒女,此後悲慘的命運也為其目睹,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離去,最終只剩的福貴和黃牛福貴相依為命,孤獨地活在世間。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便是家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福貴説的話:"我不想死,我想天天都能看見你們。"這時我眼角的淚花已不住在眼眶裏打轉,不想死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亦或功名利祿,只是為了與親人一起·融洽生活。這樸實的話語裏藴藏的不正是最真摯最感人的深情嗎?

許多人認為這是部消極的小説,對讀者可能產生負面影響。誠然,這種評論也是難免的,小説從頭至尾都浸沒在悲劇氣氛中,福貴的一生是痛苦的,他生命中難得的温情一次次都被死亡無情地撕扯粉碎。但倘若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能發現福貴有一顆堅如磐石的心。當逆境與苦難排山倒海般向他撲來,我似乎看到他那黝黑的身影以及瘦弱的軀體下,有股強大的毅力與勇氣令他忍受了一切,並頑強將他克服。那股精神已勢不可擋地衝出他的軀體,流出書本,流入我的心。與福貴的遭遇相比,我們平時所抱怨的挫折磨難都不值一提。

當挫折降臨時,我蹦出腦海的第一反應就是躲避,離得越遠越好,這樣不僅沒有在原有的基礎上前進,還在不停倒退,但挫折真的就離我遠去了嗎?定然不會,這種消極的態度會徹底貫徹我的思想,使我在任何不管是大是小的磨難中都選擇放棄,最終我會發現在這殘酷的社會中寸步難行,終至於萎靡不振,自暴自棄了。但讀完《活着》以後,我深刻明白:活着雖然充滿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何況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只是輕如鴻毛的磨難。所以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面對挫折,我絕不會逃避,面對失敗,我絕不會氣餒,我要像福貴一樣堅強地活在當下。正如巴爾扎克所説:"挫折,對於弱者來説是萬丈深淵,強者來説是一筆財富。"人只要活着,前方就會有希望。

原來,活着便是最好的命運,亦是最大的勇氣。

讀活着有感1000字11

凌晨五點,我輕輕合上書。

現在的我坐在牀邊,窗外時不時傳來鳥叫聲,清脆,響亮。撲進來的一陣陣微風清新自然,整個世界充滿生機,好象要洗滌我有些失落的心。是的,我用了一個夜晚的時間去細細品位每一個字,每一份感情,和每一縷酸甜。我讀完了餘華的《活着》,關了燈,鑽進了冰冷的被子,腦子裏靜靜回放着跌宕曲折的情節……

主人公福貴出生於一個封建地主家庭,是遠近聞名的闊少爺,從小就受着優越待遇的他,有着頑劣的個性。“你家少爺長大了準能成個二流子。”別人都這麼對福貴的爹説。

他娶了一位賢妻,生了一男一女,可由於他,賒帳,半年來一百多畝田地和祖輩留下來的家產全輸光了,原本富裕的家庭最終瓦解了。福貴帶着妻和子來到了農村,務農為生。可事與願違,一次福貴外出被抓去當了壯丁,去了戰場,一去就是幾年。他娘在這時候死了,女兒鳳霞高燒過後成了啞巴,兒子有才還不認識自己的爹福貴。

福貴承受住了,當他決心好好做人,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時,他的兒子有才給校長夫人獻血,醫生謀求私利不顧有才的身體大量抽血,有才也死了。

經歷了漫長時間的治癒,就在福貴快走出陰影時,平日裏能幹的妻子也患病了,離死期不遠了。一件又一件的壞事接踵而來,毫不猶豫地都砸在了福貴的身上……

他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沒有倒下,他開始平靜地接受這一切,一個人孤單地老去,到了故事的最後,他開始笑對過去。

這是一個關於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從頭至尾,我會隨着情節而波動。翻動着一頁一頁紙張,作為一個路人甲,看着福貴長大,成熟,命運的變化,動盪和苦難的一生,甚至在這中途都沒有停下腳步來對他的命運表示關懷與同情。也許你和我一樣會想:女兒啞了,妻,兒,母死去這一切悲慘都是他的報應!是的,我一開始也這麼想,在他作惡的同時,總是會有報應伴隨而來,可是,聽着福貴在池塘邊的敍述,他講述生活,也像在做交代,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可是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故事已經結束了。

良久之後,我躺在牀上,睜開眼,天已經亮了,眼角一線淚悄無聲息地滑落,我被一種心酸的情感衝擊着,它在我內心湧動着。我眼中朦朧了,枕頭濕了一大片,我不再只是責備福貴的年少輕狂,我甚至全盤原諒了福貴並且用心體諒着他,畢竟,他熬過來了。

他年輕氣盛時的過錯又算得了什麼呢?人生在世,誰能無過?況且這一切已經在他身上重演了一次,以至他一無所有。“他也不想這樣對吧?如果他知道結局是這樣,他就不會輕舉妄動了對吧?”我這樣對自己説:我相信這都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作者餘華説:“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若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大若地?”該發生的會毫不猶豫地發生,由不得我們來妥協,福貴這充滿着血淚的一生也教會了我絕望的不存在,人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我們要做的就是以笑的方式來演繹整個人生。

躺在牀上的我,情不自禁地笑了,也釋然了。

讀活着有感1000字12

閲讀《活着》最值得我思考的問題便是: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支撐福貴活下去的究竟是什麼?沒有了家人、生活拮据的福貴可以豁達生活的理由又是什麼?對於這些問題我思考了良久,我所得出的結論是:支撐福貴活下去的便是曾經與家人的所有美好回憶,以及對於自己年少時所犯下的錯誤的贖罪。

年少時的福貴是一個標準的紈絝子弟,好賭、風流、好色,滿足了所有富家子弟的惡習,但是在破產之後,福貴真切的體會到了生活的不易,就如福貴自己所説的:我一個人往家裏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錢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輩掙下這些錢不知道要累死多少人。到這時我才明白爹為什麼不要銀元偏要銅錢,他就是要我知道這個道理,要我知道錢來的千難萬難。這麼一想,我都走不動路了,在道旁蹲下來哭得腰裏直抽搐。

家產積累的不易,福貴深刻的體會到了生活的苦,沒有了雄厚的家產做支撐,福貴不再是當初那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地主家的大少爺,他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了,他也要學會耕地勞作,不再穿綢子做的衣服而是穿棉麻所做的衣服。

福貴家中剛破產時正處於戰爭年代,被拉去當兵充數的福貴再一次體驗了生與死,子彈從自己耳邊飛過時會有劫後餘生的慶幸,會感慨生命的無常,就如老全那樣,前一秒還站在你面前和你説,這死去的人裏面有四個是他認識的,下一秒的老全也變成了那些人中的其中一個。甚至這樣説:如果有人死了,這沒什麼,如果你還活着那才是稀奇,你應該感謝老天爺還讓你活着。

在我看充兵是福貴的轉折點,那段時間教會福貴的應該不止惜命,還有對於生命的敬畏。回到家後的福貴看到的依舊是那個貧窮的家,可是福貴卻覺得很安心,甚至每晚睡覺是都要確定一下自己的身邊是否還有家珍。那是一種真切的描寫,一種讓我看了會為之心疼的描寫,福貴的改變是迫於生活對於他的改變,是深刻很無奈的改變。

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活着?文章的後半部分福貴的家人接二連三的離去,有慶因為給縣長的妻子獻血過多而死、家珍因病去世,原本出嫁後應該過上幸福生活的鳳霞最終因難產而死,最後的福貴一無所有,有的只剩下女婿二喜和孫子,可是福貴的所有運氣好似在充兵時全部耗盡了一般,二喜因工離世,就連苦根也吃豆子被噎死了。福貴的活着讓我看到的是一個人在絕望後對於生命的最終和對於可以活着的慶幸。

作者以第三視角敍述,福貴在失去所有後還是可以那麼的坦然,就好似在回憶着美好的事物,就好似並沒有失去什麼一樣,可以那樣精彩的敍述着自己的故事,福貴是懦弱的但也是勇敢的。在我看來,福貴的活着不再是我們所説的對於生活有許多期盼的活着,福貴只是為了生命最基本的要求而活着,只要吃得飽、穿得暖、有一頭牛陪着也是好的,也是可以活着的,不論他人如何的嘲笑、如何的不解。

讀活着有感1000字13

前兩天我讀了一本長篇小説,《活着》,這是餘華的作品之一。這本書的用詞很簡練,淡淡的,好像品茶一樣,讓我回味悠久,感觸很深,好像還有種刺痛的感覺。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個叫福貴的少爺,由於年輕時好,輸光了整個家產,由一個好吃懶做的富人,變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窮人。富有的時候,除了具有富人的惡習以外,他還要翻倍。而窮的時候,他比一般的窮人還要窮上幾倍。然而,命運並沒有因為他成了一個非常窮的窮人,就停止了對他的掠奪,而這種手段卻是最殘忍的:死亡。福貴的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孫子和朋友們相繼死去。我不知道每一次的失去福貴是什麼心情。喜也好,怒也罷,這都不關我的事,即使這樣,也會讓我這個旁觀者感到心涼,會哭上一會兒。

書中的所有人,面對命運,沒有任何抱怨,也許他們不懂什麼是抱怨。所有的一切,他們除了承受,還是承受。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如果人明白了死亡是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實是另一種的生,那麼人就會活得真實、寧靜、淡然,就像福貴在靜靜的午後向別人講述自己的一生。

人為什麼活着?這是一個永久的話題,更是一個眾説紛壇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説:“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這讓我想起了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他年輕時因為一次意外,雙腿殘疾,之後又頻發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與地壇》中曾説:”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他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活着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正是這些,許許多多維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們透過淚水觀察到了微笑,通過苦難體會到了生存。

《活着》像一直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講述着一個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藴藏着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這本書,描寫的是失去,告訴我們的是得到的意義;描寫得是死亡,告訴我們的是活着的意義!一個好的開端並不能代表以後永遠都是好的。就像書中的福貴:剛開始是大少爺一個,可後來呢?不是窮得比一般的窮人還要窮嗎?當絕望和痛苦消失在寬廣的海岸線時,温暖而和煦的陽光總會相聚在一起。讓我們都去到山澗,望着那無垠的大海,不禁從容的吶喊道:“感謝我的父母!”

讀活着有感1000字14

餘華説過:“作為一個詞語,‘活着’在我國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着,就有希望,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簡單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要活着,一切都會更好。

餘華簡練的語言,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卻生動地刻畫出了生活的真實,會讓人忍不住地去聯想自己的生活。我難以忘懷,那個小村莊,那家人,那頭牛。

小説主人翁是一個地主少爺,他叫福貴。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也輸了父親,他家變得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XX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妻子因困苦的日子而失去了生命。福貴沒有退縮。他試着學做農活,要承擔起養家的責任,“萬事開頭難”,這並不容易。而每次生活有了起色時,親人卻一一故去,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可悲,但又沒有辦法。

福貴,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需要勇氣的。那麼,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生多彩,世態萬千,我們有幸經歷這一切,不得不對生命的磅礴肅然起敬。

我們像是命運手中的螻蟻,挫折總來得猝不及防。福貴的真身,生活中也不少見。我家附近住着一個老人,年齡已過百歲。爸媽和我講述過他的故事。那些年,我們是住在山上的。他和他的妻子,兒子,還有兒媳婦,也是如此。盛夏的某一天,洪水肆虐,他所在的村莊,也被洪水淹沒了。洪水帶走了一切,也帶走了他的妻子。洪水遠去,他無助地站在以前的家門口,手足無措,一下泄了氣。他卻並沒有絕望,也許還牽掛着孩子,也許心中對生的希望還未泯滅。年近晚年,兒子和兒媳婦也相繼離世。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滋味很痛。現在,每天經過老人家,他卻總是坐在門口,面帶笑容,沒有一絲對生活的絕望。顯然,他看淡了,他沒有放棄活着,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

現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一些青少年,風華正茂,卻總因一些小挫折,要死要活。活着對他們來説,只是一種樂趣嗎?樂趣盡了,便不再延續嗎?你們可曾想過,在災難中,不計其數的人,為了活着忍受了多大痛苦。活着對他們來説,是一種幸福,一種值得追求的幸福。

活着,是一張通往死亡的單程票,它無法退票,生命於人,無論高貴或是低賤,富有的,貧窮的,都只有一次,這一次可能是悠長的,也可能是短暫的。無論怎麼樣,我們都要善待這一次,善待自己的人生,善待自己的生命。

讀活着有感1000字15

小説中角色真的不多,每個人我都印象深刻。首先是福貴的父親,這位曾經的地主,據説之前他們家的家產不止這百畝地,而是兩百畝,老地主當年也像福貴一般是個紈絝子弟,愛賭愛嫖,將家產輸光了一半,現在年紀大了,守着家產,生活尚且閒適。在福貴將家產輸光時,我感受到了老地主濃濃的父愛,並沒有我想象中的毒打,而是將地契換成一擔擔的銅錢,讓福貴一個人將它們全部從村裏送到城裏還債,這也是身為一名父親,對兒子最後的教育。第二個要説一下福貴的母親,這是一個堅忍善良的女性,處處能看到這位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福貴的父親去世後,陪伴着兒子過着艱苦的日子,鼓勵着兒子,活着就是最好的事。最令人心痛的遺憾就是福貴在去找醫生給母親看病時被拉去部隊當壯丁,一去就兩年時間,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彌留之際也沒有見過她的兒子,這種殘酷真的令人覺得心痛。還有就是福貴的髮妻家珍,福貴對家珍的債是永遠無法償還的,這位善良堅強的女性,陪伴福貴走過了大半輩子的苦日子,放棄了富家小姐的生活,對福貴不離不棄,這種温柔卻內心充滿力量的女子着實令我佩服。其實,福貴和家珍跟福貴父母很像,但是福貴父親輸光了一半家產尚且還有餘量支撐家庭,而福貴就一無所有了。後來的繼承者龍二,在過了幾年風光日子,被解放軍以打地主的名義槍斃了。命運這東西,真的令人琢磨不透。

還有福貴的女兒鳳霞,兒子有慶,女婿二喜,孫子苦根,全是善良美好的人啊,全都在痛苦中死去。所以有人説《活着》這本書裏感受到的是濃濃的絕望。

也許有人將這些痛苦和絕望歸咎於那個時代,但是我覺得,那個時代只是將更多人拉入了絕望和痛苦,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依然有人經歷着生活的絕望。絕望與痛苦並不是時代的特性,而是生活的本質,這是我從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看到的道理,我們獲得幸福和快樂的途徑也許不是去追逐它們,而是去避免痛苦。

生活就像是温水煮青蛙一樣,我們知道另一頭是死亡,但是並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降臨,這樣的僥倖讓我們獲得了希望,但是小説可以沒有希望,作者將生與死拉成一條線段,擲在我們眼前,對死亡的描寫是冷冰冰的,但我們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可以通過這些冷漠的敍述感受到身邊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離去時的痛苦。

我們可以看到老福貴在講述悲慘一生時的平靜,也許作者就是想讓我們看到這種平靜。有時一部小説並不是要傳遞什麼人生的道理,要有什麼經典的句子,或者説指導我們如何生活,可能就是為了傳遞給我們一種情緒,一種經歷了無數絕望和痛苦之後的那種寧靜。就像是電閃雷鳴,傾盆大雨之後,新鮮的空氣,安靜的世界,孤獨的一個人看着遠方。

Tags:活着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