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愛和自由讀後感(通用12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5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和自由讀後感(通用12篇),歡迎大家分享。

愛和自由讀後感(通用12篇)

愛和自由讀後感1

你以為你愛孩子,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為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也許,你需要停下來看:你是不是基於你的思想,你的想法,你的恐懼,你的焦慮,你的習性來愛的。這可能意味着你更愛你的想法,更愛你的恐懼,更愛你的焦慮,更愛你的習性。

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為就是認為,一切如是。我們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出來,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愛的禮物。

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孫瑞雪

愛自己的孩子是每個大人的天性,在兒童教育家孫瑞雪看來“你以為你愛孩子,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為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正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

她在第一章中提出“兒童帶着什麼來到這個世界?”的疑問。她認為孩子一生下來就藴含着強大的精神能量,每個孩子都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我們成人要遵循孩子的這種內在規律,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適時引導。我們經常會説孩子會有敏感期,在敏感期的時候,成人稍加引導鼓勵,孩子就能對某項技能做得更好,更熟練。但現在的家長都很着急,就怕自家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地去幫忙,去幫孩子規劃好自己認為好的課程或技能,將自己當年未完成的願望期望在自家孩子身上實現。

記得之前有和一位家長聊天説到,她説本來她沒有很着急想讓孩子報輔導班之類的,她覺得孩子還小,等稍微再大一點上了小學之後再報,可是當她發現身邊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在學畫畫,有的在學舞蹈,有的在學彈琴,有的在學打鼓等等,她就開始慌了,她不想讓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大概問了孩子的興趣之後草草報了一個家長選擇最多的打鼓興趣班。孩子剛開始很有興趣,因為來到這裏有自己的好朋友,打鼓的時候會發出各種動聽的聲音,他覺得好玩極了,就高興地對媽媽説他喜歡打鼓。媽媽開心極了,她認為自己為孩子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可是沒過幾個月,孩子的新鮮勁過了,媽媽也能明顯感覺到孩子對打鼓這件事提不起興趣了,孩子總是找不到正確的節拍,跟不上節奏,找不到自我歸屬感,於是慢慢變得自卑,害怕在眾人面前表現自我。她這才意識到她當初根本沒有認真考慮過孩子的感受,也沒有實際去考察看孩子有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她只是覺得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該有,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去盲目的跟隨主流給孩子報班或替孩子做決定,她後悔極了。

0到6歲決定人的一生。人特別奇怪,比如説一個壞人,讓他去教大學,這個人的東西可能被大學生吸收,也可能不被吸收,但基本上是不被大學生吸收;如果讓他來教小孩子,小孩子就吸收了他的東西。我們也經常在網絡上看到,奶奶帶着孩子天天跳廣場舞,結果那個孩子跳的廣場舞和大人一模一樣,我們看了後都不禁大笑。也經常會聽到有些家長會議論孩子在家模仿老師上課,讓家長當小朋友,學的口氣、動作和老師一模一樣。以前我也一直認為孩子沒那麼的細心,不太會關注身邊的事物,需要大人的引導和提示。其實孩子是很敏感的,他能感覺出老師的情緒,精神狀態,記得有一次我身體不太舒服,就坐在小椅子上,估計表情也不是很好看,我的小可愛“漢堡”就走到我身邊問:“木子老師,你肚子痛嗎?揉一下就會不痛的。”説着她就用自己的小手幫我揉了起來,頓時我的內心一陣感動。這些都反應出幼兒的心智是具有吸收性的。在幼兒園裏教師就是兒童的環境。除了教具、教室環境的準備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準備就是教師的精神。在教學中對待孩子的態度一定要嚴謹和科學。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把具體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進行聯結。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準備好自己的精神。

愛是土壤,愛是陽光,愛是孩子成長的一切,愛是孩子成長的最好食糧。“愛”同我們掌握一門藝術一樣,是需要學習的。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對孩子的生活過度地照顧,對孩子精神上的照顧和理解也就是關心他的成長。真正被愛的孩子依戀程度比較小、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記憶力好、解決問題能力強、同時孩子快樂無比。

可見,愛孩子應建立在對兒童生命發展瞭解的基礎上,多看一些經典的書籍瞭解兒童的成長規律和精神的建構過程,就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條件和幫助。

愛和自由讀後感2

在幼兒園的讀書節活動中,我們班有一位博士媽媽借給我幾本書,其中有一本叫《愛和自由》,這本書讓我深受啟發和教育。此刻我和大家一齊分享我的讀後感。

什麼是愛?什麼是自由?這個問題讓我一向很糾結,如果讓孩子自由了就不能顯示自我的愛嗎?太愛孩子了,孩子就沒有了自由嗎?我是帶着這兩個問題來讀這本書的。一向以來,我總認為:把孩子的生活照顧得好好的,讓她衣食無憂,只管學習,其她什麼不用管。這就是母愛最好的體現。可是我錯了:就是因為平時對孩子的照顧太多,以至於孩子這麼大了還像個六七歲的孩子。自我也總覺得她怎樣老是長不大,卻沒有發現時自我錯誤的放回把孩子培養成了一個永遠也長不大的人。

“愛的同時也包括了自由,沒有自由的愛,也不能稱其為愛”。看到這句話,我也思緒萬千。是啊,想想他這麼大了,除了讀書,我們到她到外面走走的時間太少太少。有時候,甚至她想和同學一齊出去玩的自由都會被我剝奪。我和她爸爸平時工作很忙,等到節假日只想在家休息,一點也不想動。我沒有想到:孩子在這個階段正是要接觸這個世界的時候,應當多帶他出去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大自然完美的風光,讓她的心境能夠徹底放鬆下來,去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平時我們和孩子溝通的太少,總是用自我主觀的意識去告訴孩子:你應當怎樣做,不許怎樣做。卻不會想到我應當在告訴孩子我的想法的同時,也聽聽她的想法,並經過溝通來得到一個雙方都能理解的滿意的答案。這樣一來,孩子開心,自我也開心。否則,孩子會認為她僅有理解的份,再也不想説出自我的看法。是我剝奪了她表達自我心聲的看法的機會,同時,還葬送了她的語言表達本事。

“當給兒童自由時”,這句話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書的立意。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捨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儘可能地瞭解自我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儘可能充分的自由。讀完這本書,我們可能會記住一些叮囑,會改善你的一些行為,給孩子“愛和自由”。但如果內心深處,可能還是把這些作為望子成龍的手段,而不是從本質上放棄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生命,有權利做自我的決定,有權利選擇自我的生活,併為自我的行為負責,那麼這些改良能堅持多久呢?當升學的壓力和誘惑擺在你面前,能給孩子多少真正的選擇自由呢?

而蒙氏原著中,也很多談到了愛,自由,可是,這並不是蒙氏思想的基礎和本質。“尊嚴和獨立”:生命的尊嚴和個體的獨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張這種尊嚴和獨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賦予人類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極力想説明,如果你認識不到,不尊重這種天賦人權,你就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而愛、自由不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權利,是從“尊嚴和獨立”生髮出來的。如果不認識到這點,所謂的“愛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偽善的,也是善變的。

愛和自由讀後感3

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作者孫瑞雪通過實際例子敍述了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為一個專注、堅強、完整的人。

孫瑞雪園長的這一觀點,我是贊同的。這本書裏的“愛”和“自由”中首先愛孩子我們身為教師最重要的就是愛孩子,家長更是愛自己的孩子。但愛不是溺愛,也不是盲目的愛,這一點我相信大家都是理解的。其次是自由,自由不是隨波逐流,也不是控制他讓他去完成承認心裏認為的自由。愛和自由密不可分。

我們成人總是覺得愛孩子,就是去管他,讓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和做事。因為有了這個想法才“干涉”的太多,總認為孩子就是孩子,我們總是讓孩子去認真的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這樣其實違背了孩子發展的過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賞書名中的“自由”兩個字,之前我認為自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它不能和紀律自律相提並論。但是讀了這本書,再去結合我和孩子相處的經歷,我深受感觸。我認為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一定不能去“把控”孩子,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而且他所有的行為都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我們要試圖去設身處地的去理解他。

第二,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孩子,傾聽和溝通是最有效的瞭解他們的方式,和孩子成為好朋友,這樣的相處也有利於孩子的心理髮展,我們也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離。

第三,成人的榜樣作用,俗話説:“言傳不如身教”,我們的言談舉止對孩子很重要,他們會潛意識的去學習和模仿。作為老師來説,我覺得我身上的擔子很重,但是也必須要去肩負。

愛與自由同樣重要,我們要將滿滿的愛給孩子,同時,也要將自由還給孩子們,對待他們要多些引導、寬容和理解,我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肯定也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讀後感4

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蒙台梭利幼兒園園長孫瑞雪經過實際例子敍述了自我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我的內心發展成為一個專注、堅強、完整的人。

孫瑞雪園長的這一觀點,我是很贊同的。本來嘛,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世界上,對什麼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麼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腳等身體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驗的不足,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頑皮的行為。如果是真的愛孩子,應當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讓他按照自我的想法發展、完善,豈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們成人總是"干涉"的太多,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什麼事情都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明白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過程和心理,所以我很欣賞書名中的自由兩個字,以前我也只是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展,它怎樣可能會和紀律以及自律相提並論呢,能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我呢?但經過和孩子們生活在一齊我身受感觸。首先,我覺得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必須要改變自我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們的行為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僅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的環境裏健康成長的孩子。第二,要做一個有心的人,去仔細觀察孩子們的一言一行,傾聽和交流是最好的橋樑,也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樣,俗話説:"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舉止,所以,我感到自我肩上的職責很重大。

其實,不只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裏不歡樂,任何人都不會感到歡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和温暖,人與人之間要是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寬容,是不是都會得到好的結果。

愛與自由同樣重要,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要適當放手給孩子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寬容,學會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肯定也會歡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讀後感5

《愛和自由》一書裏表達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

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並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周圍的環境都是這樣教的:普通的“教”的本質了:讓孩子把注意力轉向什麼,然後“教”什麼。但注意力不是感覺,更不是深入的感覺。……孩子小的時候看到的和大的時候看到的不一樣,如果我們總是指引她看我們看到的事,那孩子大時可能就看不到小時候能看到的事物了。

在身邊經常聽到有的家長抱怨:“我一拿起書,沒幾分鐘孩子就跑開了!”或者“我覺得這本書孩子會喜歡,可是一拿到孩子面前,孩子就説,我不要看。”這個時候我通常會問一句,“孩子不要看書的時候,在做什麼呢?”家長的回答一般就是“他就是喜歡玩!”於是我回答:“那你就和他一心一意的玩唄。為什麼一定要他這個時候和你看書呢?”當兒童有感覺的時候,將詞語同他內在的感覺及時配對上,不要打擾,破壞他的感覺和觀察。此時,詞語捕捉了感覺,穩固了感覺,清晰了感覺,加深了感覺,使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感覺成為清晰的屬他的對象。

其實關於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提到的這一條,順從孩子的意願。我喜歡這句話,也堅定的按照這句話在做。孩子快樂,就能產生足夠的安全感,才能為獨立邁出堅實的步子。因為人們並不懂教育。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更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是人類社會的通病。看到這句話,我回憶起小學時一位女老師把一個粉擦努力的向班上一位學習不好的同學砸過去的情形;回憶起童年我的故事外婆用鬼故事把我嚇的不敢回家;回憶起爸爸對我説,你這樣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回憶起玩得滿頭大汗的自己被媽媽狠狠打了一頓;太多太多的故事讓我下定決心,自己一定不能這樣對待我的孩子。好多成人在自己有了孩子的時候,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童年,忘記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記自己童年的願望,忘記自己被束縛後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而又繼續把這種痛苦施加的自己的孩子身上!雖然我的父母也愛我,但是回想這一路的愛,自己還是覺得有缺憾,雖然我也很愛很愛父母,但是我不能説他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自由的愛,寬容的愛和理解的愛!所以對下面的話我要謹記在心,學會怎樣去愛。

什麼是愛,是一種巨大的寬容和理解,有了愛,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給孩子發展的基本權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讓孩子經自由走向獨立。

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在數字敏感期沒有到來的時候,可以有意識的教孩子數樓梯,但不需要告訴孩子“1是棒子,2是小鴨子”。在繪畫敏感期沒有到來的時候,可以把畫筆交給孩子,但不要教他如何畫,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孩子喜歡玩水,喜歡玩沙,喜歡玩土,那麼少對他説:髒,不要玩,不要摸,不要碰,這麼多的不要,只能使他動不得,玩不痛快,失去的是重要的探索精神。當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傾聽他陪伴他,笑的時候陪他笑,哭的時候安慰他,共同體驗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從他的角度考慮他的感覺。當孩子小的時候引導他形成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好的思考習慣。不以成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以孩子的需求為需求。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精神和靈魂,那麼請當他是平等的人,而不是成人的附屬。

看完《愛和自由》能夠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在生活世界面前,永遠做一個學生,學習如何幸福的生活。

愛和自由讀後感6

四年前就看過孫教師的這本《愛和自由》,當時看的時候就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很好,可是書看完了就完了,沒有很深入的去執行,概念式的東西在頭腦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以往工作的早教機構雖然也主張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孫教師在書裏所説的傳統的觀念是那麼根深蒂固,那條路越走越偏。

隨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總覺得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困擾着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強烈的無力感,自我和孩子都很痛苦。一向想不明白:作為媽媽自我好像已經盡全力了,可是為什麼教育的路還是那麼痛苦呢!直到我聽到了孫教師的講座,走入愛如是,參加讀書會,再從新拿起《愛和自由》

《愛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孫教師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話異常的觸動我:人們從不會為一個孩子長不大而擔憂,但卻從不認為精神的種子曾在兒童內心存在過,從不認為兒童內在也有一個自然、有序的成長過程,它只需要我們供給一個適合發展的環境。在兒童的精神上,我們一向在充當一個主角——“造物主”。在傳統教育中我們從不懷疑孩子是教出來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權威自居,我説的都是對的,都是為你好,你那麼小你什麼都做不了,你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沒辦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觀察孩子,更沒辦法觀察到孩子的內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給孩子供給成長所需要的環境!然後成人就開始抱怨這孩子真不乖,帶孩子真是折磨人啊。這也許就是我前面説到的所謂的“問題”。如果不能瞭解兒童時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種“灌輸”,而是需要條件的準備,兒童會自我吸收這一規律,那麼這些問題就會一向困擾着我們。

我走進愛如是後,我仔細觀察身邊的孩子,他們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我喜歡的工作中,教師不會把自我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現出的那種工作時的平靜,遊戲時的喜悦,發生衝突時情緒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從心底覺得在這種環境裏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類的發展中有一個法則,就是愛。這個世界上最高貴的,最大的真理就是愛。無愛和非正常成長史這個世界最大的罪惡。”作為媽媽我們總是説自我多愛孩子,可是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不穩定的,變化莫測的,一切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時我們是愛孩子的,孩子要什麼我們都會滿足;孩子“搗亂”的時候,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自我身體很累的時候,心境不好的時候我們都是不愛孩子的。對於這一點我深有感觸,經常會跟孩子説你怎樣這樣,你為什麼不能體諒一下媽媽?那種感覺十分的無力也十分的無奈。此刻每當我想説這句話的時候我明白那是因為我缺愛。在我有情緒,我不舒服的時候我需要別人的安慰和愛,在得不到的時候我期望從孩子哪裏得到。我深深瞭解這種缺愛,不能獨立,依靠帶來的痛苦。我想結束這種痛苦,更加不願這種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續。隨着自我和寶貝在愛如是一天天的學習,我很明顯的感覺到我們之間微妙的變化,我們開始定規則,開始分享情緒,開始平等的對我們的衝突發表意見,孩子明白媽媽不會再那麼情緒化,對媽媽的愛有一種篤定感。我也越來越明白“愛你如是,非我所願”這八個字的意義。

書還是那本書,看書的人和看書的感覺已經不一樣了,這是一本需要反覆閲讀反覆感受的書,相信隨着自我的成長每一次的閲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愛和自由讀後感7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必須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讓他輸在起跑線上;不能讓他以後過不好的生活;我要讓他出人頭地。好像只要我們努力了,孩子就能過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實際上,兒童是依據內在的理性獨自發展的,這種理性的過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強硬的灌輸進去的,所以,兒童應當自我去親身體驗,將經驗肉體化,才能構成屬於他自我的概念。

蒙台梭利舉過一個例子。一個孩子拿着玩具火車玩,他不讓火車在軌道上走,火車必然要在軌道上走,這是成人的規則,而孩子用這個火車在進行其他玩法的時候,爸爸就會説:“兒子,這是不對的,這個東西應當在火車軌道上走。”爸爸給兒子示範怎樣走。他的孩子不想這麼做,但爸爸認為應當這樣做,他就不斷地干涉孩子。

我們是不是也經常這樣做?我們帶回家的玩具,孩子並不按常規的方法來玩,而是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玩。

我給陽陽買的玩具汽車,剛拿回家,教他放在地上跑,可是他卻拿起來用手轉動汽車的輪子,專心致志地看着它轉。無論我怎樣示範正確的玩法,他都不為所動,依舊執拗地看輪子轉,並且一玩就能玩很長時間。我遂放棄了教他的想法,任他自由去玩。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他能夠讓汽車在地上跑的飛快,比我玩得都溜。我想這或許是他發展到了這一步,或者這只是他研究汽車的一部分。

因為他有時候還會將發動起來的汽車不是讓它向前跑,而是讓他撞到物體上,然後再將汽車拉回來,反覆地撞。奶奶着急的喊他:別這樣玩,把汽車就撞壞了!他不聽,照玩。我看了孫教師的《愛和自由》後,認為他是在找尋屬於他自我的獨特的感覺,所以我不去幹涉他。

經常受到外力干涉的孩子,在感覺上的發展會有必須的缺陷。孫教師説的“濟濟”小朋友的表現,讓我看了感到十分心疼。一個幼小的孩子,別的小朋友每當按自我的方式去玩玩具的時候,他都要去幹涉,讓別的小朋友按他的方式玩,搞得別人壓抑得受不了。而他自我呢?得經受多少次如此的壓抑才能構成這樣的感覺或者説心態?大人那些自以為是的`正確方法是多麼地傷害孩子的感知本事!

幼兒期是感覺經驗開創期,創造經驗感覺期,感覺知識敏感期。這時,如果是從自我的經驗得出結果,它變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我的,但別人教給你的東西,那是別人的,那是別人的感覺經驗,感覺經驗是不能代替的!創意是不能教的!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用自我的感覺來感受屬於他的獨特的世界!

愛和自由讀後感8

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這是看《愛和自由》最初打動我的地方,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從事幼兒教育四年來,自認為是位充滿活力與愛心的教師,可是看完孫瑞雪教師的《愛和自由》,我突然領悟我們的愛對於我們的寶貝來説是一種“虐待”。我們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夠,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本事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成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孩子總是問為什麼,而我們的理由就是:“因為我愛你們。”可是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成長規律。

幼兒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發生事故,哪怕是小擦傷也好也會讓我們覺得無法向家長交代,所以我們處處細心,時時留意,這個不許,那個不讓,始終讓孩子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們整天對寶貝們説:“孩子們不能這個樣貌,不能碰那個東西會劃傷你的手,你們就聽教師的吧,教師是為你們好,教師愛你們。”我相信,這是大多數教師都在做的事情。看完《愛和自由》,作為80後教師必須要改變自我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僅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裏健康成長的孩子。同時,我們在自我改變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長,我們的教育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僅有家園密切合作,我們才能給予我們的寶貝真正的愛與自由。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於知識,我們是引領幼兒前行的教師,我們怎樣去“教授”知識呢。,我認為我們應當改變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着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很多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並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

孫教師説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身邊的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僅有愛沒有自由,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僅有自由沒有愛,孩子便會冷漠。愛與自由同在,並加以引導和體恤,讓孩子們要學會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歡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是在指責中長大的,此刻我們忘記了自我的童年,忘記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記自我童年的願望,忘記自我被束縛後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這是我們的遺憾,所以我們更應當讓我們周圍的環境充滿愛、自由與温情,對寶貝更是應當用心去關愛,彌補我們的遺憾。

人類的創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説。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十分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態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錮的話,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

親愛的教師們讓我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讓他們充滿歡樂,我們給與孩子愛與自由,孩子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完美的未來。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禮貌之父”。

愛和自由讀後感9

看完這本書,會讓你覺得心頭像壓了一塊大石頭那樣,真的,很沉重。 書的作者是一位長期從事蒙氏教育的工作者,她的理念、她的思想,她所説的每一句話,都會讓你,尤其是為人母的你、為人師的你感慨萬分。到底,我們都對孩子做了什麼!我們真的是在愛孩子嗎?或許,就像作者所説的那樣,我們更愛的是我們自己?

説到愛孩子,我們的爸爸媽媽們或許都會拍着胸脯肯定自己,但是如果是問給孩子自由了嗎?很多爸爸媽媽們都不敢出聲了。我們老師呢?對孩子,我們又給了他們足夠的自由嗎?答案是:沒有。

在我們傳統的思維裏,自由代表的就是放縱,就是不聞不問。所以,我們掛着“愛”的旗號,包辦了孩子的一切。怕孩子摔疼,我們始終牽着他們的手不肯放開;怕孩子弄髒,嫌他們慢,我們堅持餵飯、幫他們穿衣、穿鞋襪;為了孩子“好”,我們幫他們做好了所有的選擇,吃什麼、穿什麼、看什麼、玩什麼,而且還幫他們安排好了時間。孩子們什麼都不用考慮,按着我們為他們安排好的路線一步一步的走着,如果偏離了這條路線,就是不聽話……

天啊!多麼可怕,這就是我們給孩子的愛麼?

我非常慶幸自己看了這本書,因為我從中明白了孩子他一生下來就藴涵着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

那我們要給予孩子的是什麼呢?是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愛,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您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而這些必須建立在你對孩子生命發展瞭解的基礎上。有很多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一無所知,他總是從自己的成長經驗或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不知從孩子的利益出發。真正會愛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説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比較小、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等等,最重要的是孩子快樂無比。

還有一點想説的是讓孩子從愛走向獨立。因為孩子是靠愛而走向成長、走向獨立、走向充滿幸福的人生。愛是孩子獨立的前提,獨立是孩子被愛的結果。所以當媽媽很“倒黴”,你必須多愛孩子,不能多愛自己。那為什麼我們大多數的成人做不到這一點呢?因為我們也沒有長大,也在渴求愛,也在走向獨立的途中。

是的,當我們有了孩子的時候,我們想我們會更愛我們的孩子,我們希望孩子比我們成長得更好,但我們卻做不到。因為我們的童年大都成長得不好,那些不好的東西已經作為潛意識積澱在我們身上,我們也在用這些東西對待孩子。

所以,要更好的愛我們的孩子,首先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任何人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能尋找到一個愛你的人,先讓自己長大、獨立,讓自己內心充滿愛!

讓我們期待:孩子因為愛而願意順從,因為有意志而能夠順從。

愛和自由讀後感10

自從讀了《愛和自由》,孫瑞雪老師教育理念,讓我作為老師還是作為孩子的家長都有好大的觸動之處。

我相信作為孩子的家長,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兒園裏面來上課,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覺得《愛和自由》詳細進述了蒙氏教育知識理念,怎麼去理解孩子,怎麼看待孩子的各種表現,還應該怎樣去處理他們的表現。

孫瑞雪老師從中認為:孩子6歲前,他們的自我成長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的,但是我們成更多的就是給孩子塑造一個積極向上的信息環境,讓孩子接收積極信號,還説了在6歲之前我們要多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快樂,孩子也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反變得毫沒有組織與紀律,反而讓他們自由到極致了,也變得自律與順從老師的話了。孩子在一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境裏,認識的是真理也不會是畏懼強權,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愛和自由》,書中用精闢理論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説明了什麼是愛,什麼是自由,也同時糾正了成人對於愛和自由一些錯誤理解。書上寫了《愛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對中國人來説史無前例高度、紀律、獨立、智慧、道德……這些我們值得去學習的地方和品質,都取決於我們給孩子怎樣的愛和自由。

但是我感覺成人可能覺得愛是簡單的,只要發自內心就可以。但這是主觀誤區,俗話説:“美國心裏學家弗洛姆説:‘愛同我們掌握其他藝術一樣,它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如果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精神建構過程,就無法給我們孩子他們所需要的愛。”

同時蒙特梭利説:“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僕人而不是主人。”孩子的發展環境和條件提供,接受這個觀念,像發生一場內在革命,也意味我們會因自卑、壓抑而感到產生自大。其實兒童弱小,他內在藏着一種強大精神能量和潛能。

愛和自由讀後感11

教育問題是每個家庭重點關心的問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是每位家長的心中願望。但由於家長對教育上尤其是幼兒教育認識上的誤區,造成“揠苗助長”事倍功半,甚至釀成家庭教育的慘劇。

正確樹立幼兒教育觀刻不容緩!

通過虛心閲讀愛和自由文章後,受益匪淺。

一、兒童是一個精神存在物,藴含強大精神能量和潛能

兒童一生下來就藴含着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按着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麼內容,只需要給他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是一個心裏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着在心裏成長上的。

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僕人而不是主人,否則,將破壞一個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發展。

二、兒童所有智力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

家長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的兒童不需要學習任何技能,他所需要學習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

智力就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智力就是這一過程,這一過程中的每一種感覺的上升都和其中的經驗和體驗連在一起,兒童天生具備這種能力,只不過這一能力每個人都不一樣,這個過程每一個人也不一樣。

所以,普通“教”的本質:讓孩子把注意力轉向什麼,然後教什麼。杜絕家長在孩子感覺的時候,破壞孩子的感覺;杜絕兒童感覺到時,我們沒有把詞語同他內在的感覺及時配上對!

三、關於“智力”的理解

真正內涵:一個人的力量來自於哪裏,來自他高貴的品質、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滿創造力的思想。

感覺訓練是兒童智力發展的唯一途徑。

四、什麼是“愛”和“獨立”

愛是土壤、是陽光、是兒童成長的一切。

“教”孩子可能是奴役孩子。因為你怕弄髒了衞生,你怕麻煩,你代孩子所做的一切不是“愛”,你剝奪了孩子“體驗”和“學習”的過程。

愛是讓孩子走向獨立。這種獨立不僅僅是身體“行動”上的獨立,更重要是“思想”上的獨立。

五、關於“獨立”的理解:

兒童的成長是一個趨於獨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阻止了他,那麼對這個人就沒有了自由,也沒有了獨立。沒有獨立也就沒有了真正的生存能力、學習能力、發展能力。

六、關於“自由”和“獨立”的理解

每個人都會依據自己的獨立程度來使用自由,而這一切基於一個條件:當他是孩子的時候,父母給予的愛和自由是一環接着一環的。

蒙特梭利説:我們必須把我們的後代造就成為強有力的人,也就是我們所説的獨立和自由的人。

自由不是條件而是品質。有了這樣的品質才能作為人而存在,才不會在思想和意識上喪失做人的權利。

七、“自由”與“紀律”內涵:

自由: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發展潛力的自由,給予孩子充分認知的自由。由這種自由,他才能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規律,才能夠去認知、認識。

紀律誤區:平常意義上的紀律的“典型形象”,就是比較聽老師話,安靜的坐在那裏,不活動。

紀律內涵:紀律必須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人必須是自己的主人,當你是自己主人的時候,當你自動遵守某種生活準則的時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了。人的這種自我控制能力稱之為紀律。

八、反思:我們“愛”錯了嗎?

家長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和愛着自己的孩子。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牙牙學語之際就開始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在親戚朋友面前,以自己孩子會背多少古詩、多少才藝而喜形於色!用自己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灌輸”自己的主觀認識。以怕弄髒了、怕麻煩等等藉口剝奪了孩子“體驗”和“感知”的學習機會,以命令式或者威脅式的語言規範孩子的思維和言行。

愛和自由讀後感12

《愛和自由》的作者是孫瑞雪,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的創始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長”教育思想的創始人;兒童敏感期的創始人;這本書的寫作是基於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論。

看到書名——《愛和自由》,我們首先會思考愛是什麼?自由又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每個心靈對愛的認識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是不同的,無法用言語説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作為老師的我們對孩子的愛也是偉大的愛,但是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的定義一樣,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簡單的説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行為,這本書可以説自由是一種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樣子,不給孩子太多的規則和束縛,面對孩子,有時我們卻又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

對於孩子的愛和尊重,我們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到自己孩子身上,把自己很多未曾實現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己夢想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父母沉重的寄託,生活得很累,所以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着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我知道給孩子愛和自由,如果只是所説那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要真正的做到卻不是那麼輕鬆的,傳統的教育,傳統的文化,傳統的風俗,好多好多的傳統限制着我們今天的精神活動和行為,當我們覺得孩子是這樣的時候,他們呈現的卻總是另一個樣子;我們給他們的偏不要,我相信父母此時一定在想,我都把最好的給他了,他總是不要,我有給他愛啊,我是如此的愛他,為什麼他還是不如我的意呢?要做到真正的給孩子愛和自由,我們首先要面對的是我們自己內心的痛,面對即使是孩子從你身上掉下來的肉,但是他是他,你是你的這個事實,要放下對孩子的期待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即使我是一名教師,也需要面對這痛的,期待是老師的期待,如果將其投射在學生身上,那便是在禁錮他們的自我發展,是在壓抑他們的自我發展,要給他們全然的自由和愛,必須先放下內心的期待,放下對孩子們的那些不允許,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們自由並且給他們真正的愛。

愛孩子,要時時刻刻關注他們的心理髮展,在生活中給予點點滴滴的愛,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們老師通過更多的主動關心,真誠的愛,堅持不懈的努力去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這樣學生才願意給我們溝通,因為這是一本愛孩子的書而不是教孩子的書,希望讓我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着孩子們而又給我們光輝燦爛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