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詩經》讀後感6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9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經》讀後感6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詩經》讀後感600字

《詩經》讀後感600字1

俗話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中國文化猶如滾滾黃河,川流不息,而《詩經》可以説是中國文化之源了。

老師、爸媽都這樣對我説:“五年級了,你差不多要認識文言文了,探索、體會古人的思想了。”剛寒假,外公就領着我去新華書店,請來了她——中國文化之源《詩經》。

敞開書頁,粗閲一番,倒覺得文言文並不那麼單調、乏味、古板、難懂。它的字裏行間滲透出來的魅力卻是那麼無窮。雖然書中也有註解,但是我倒覺得:毎個人必須自個兒去品讀、去品味、去作出自己別樣的解釋。

或許,文言文就是“之乎者也” ;就是一些念不出的生字拗詞;就是突然發現,凸現在明星歌裏、網絡語中的成語出處;就是低語細聲的“衞風” 、“王風” 、“大雅” 、“小雅” 的《詩經》格調;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七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卸,莫不靜好。”的古人含情脈脈的情感;就是賦比興的手法、風雅頌的國風……簡直目不暇接、愛不釋手!《詩經》中,小雅調裏的《黃鳥》是我最喜歡的詩韻,詩人述寫黃鳥二次:頭一次用直鋪筆法勸黃鳥不要吃自己存下的食糧,讓它飛回故鄉問候親人;其次借黃鳥處境比喻自己在異鄉的遭遇,抒發一位異鄉人不能在當地得到公正美好待遇而迸發出的怨恨,和思念故鄉的心情。

細細品讀《詩經》,書有散發出不僅思鄉之情、愛慕之情、望子成龍、還有描寫國政、家庭、友情、離別……眾多喜怒哀樂、情感交織在一起,澆灌了讀者的心田,牽引了讀者的視線,薰陶了讀者的情。

多多去翻翻老祖宗留下的瑰寶吧!去認識文言文,品味一下古人之情感,真的很快樂哩!

《詩經》讀後感600字2

此詩以比興的手法充分寫出了女子結婚以及婚後對她們美滿家庭生活的願望。桃之夭夭同逃之夭夭的讀音一樣,但它們的意思卻有着天壤之別,這也就產生了我對《桃夭》這首詩一點興趣,其次對於當今時代出現重重離婚現象,更加吸引我的注意了。

第一段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把年輕女子比喻成桃花,桃花的絢麗多彩體現女子對於這次婚姻很是滿意,笑開了花。把美麗的女子比喻成桃花更加形象地地將女子的美麗給展現在讀者的腦海裏。女子為何會對此次婚姻很滿意?是因為女子願意加到這家去,説明女子的夢中情人在這兒。從這一段我想到這應該是在嚮往自由婚姻的吧。在古代沒有什麼自由婚姻的概念,通常都是有一些個其他概念阻攔兩隊非常相愛的人,如門當户對類的。非常相愛的兩人卻因某種條件而被拆散是一件多麼痛心的事啊。唐代詩人白居易從少年到青年一直與一位名叫湘靈的姑娘要好,可因母親的不同意就這樣分離了。

第二段的“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以桃樹上結滿碩大的果實體現家中兒孫滿堂,吉祥之兆。這一段描述出了我們中國古代多子多孫為幸福家庭的象徵。有“家和人興百福至,兒孫繞膝花滿堂”類的許許多多詩句。這裏應是對自由婚姻之後能夠兒孫滿堂的祝願。但由於現在人數過多的狀況,我想現在的兒孫滿堂是不太好的。

第三段“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以桃樹上整整齊齊的葉子托出閤家美滿的情景。這段體現婚後對合家歡樂,幸福美滿的祝願。這段話使我想到了這種閤家歡樂、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與當今許多因種種原因分家家庭的對比。當今結婚的大部分也算是自由婚戀,但又出現了大量離婚的現象,這是個心灰意冷的結果。對於那些離婚的家庭,確實都是有種種原因的,可不用分家總還是比較好的。

這一詩句不但可用於古代時對自由婚姻以及婚後和諧家庭的願望,也可用於對當今婚後沒有離婚的和諧共處的家庭的願望。願此後所有婚姻越來越美滿。

《詩經》讀後感600字3

泱泱華夏五千年文化,孕育出無數璀璨文化。唐宋盛世,詩人醉心於祖國山水,將豪情萬丈揉進了每行詩中。在文字中,我們與千年前的古人把酒對月,快意恩仇。歎將軍勇士們慷慨赴死的忠肝義膽。站在千古一樓上賞山光水色,停在江南烏巷中悲悽悽愛情。大地與日月似乎亙古不變,卻在滄海桑田中早已煥然一新。口傳口,心傳心,代代相傳至今,追其源,是《詩經》。兩千多年前,周代人民把音韻化成文字寫在紙上,傳承於後世。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美——彼岸佳人,隔着厚厚的葦柳,藏在氤氲的霧氣中,若隱若現,模糊且遙遠。想要走進窺探她的面容,美人卻神祕地走開了,只留下一地香氣。隔着千萬年,後人卻依舊能感受到她身上的朦朧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畫卷彷彿就在眼前展開。

《詩經》美——遠處桃林,在夕陽的映襯下流光溢彩。碩果累累於枝頭,在枝葉間調皮地擠來擠去,鬧着、笑着。晚風吹過,樹葉也跳起了鳴奏曲。春天好像突然變的活潑而又靈動。待嫁女子在樓閣靜坐,紅蓋頭下的是乾淨的臉龐,頰上微紅,不知是嬌羞還是腮紅的痕跡。桃花灼灼而開,美好的姑娘也終於將嫁作他人,成為賢良的妻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正如餘先生在《詩經選》序言中説道的那樣:“詩經的解説向來是分歧百出的”,確實,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能不同的讀者讀詩經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甚至同一個讀者在不同的心境下,看法也是不一樣的。許多人可能會覺得詩經中的那些愛情很遙遠,是祖祖輩輩的事情,實則不然。“月出姣兮,佼人僚兮”,月亮裏面藏着的是少年時代心中的絲絲愛意,剪不斷,理還亂。“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是青春時代遠遠的一眼,是隻那一眼心裏就有的青春的單純的、乾淨的萌動,後來又有“既見君子,雲胡不喜”,是陷入愛情後的小情侶們對彼此一日不見便如隔三秋般的思念,相思成疾,眼裏心裏都只是對方。詩經裏的那麼多故事,有人會覺得全都是纏綿的愛情,也有人猜測是在通過寫愛情暗諷當朝政事。但無論是哪種情況,把那些男女之事寫成歌藏在書裏,千百年後的今天,當少男少女們遇到了喜歡的對方,卻又不好意思直接開口表明直諱愛意,一首詩經的詞,道出心中所想,浪漫又純真,感性又理性。

《詩經》讀後感600字4

《詩經》我每一次品味,讀過之後,頌過之後,咀嚼過之後,一次次發現它的美好永遠是那樣甘甜爽口彷彿是巍峨山泉聖水,《詩經》她恰如萬年的醖釀,仍然有一種清澈凜冽透骨的美。常常被《詩經》表達的那種和諧,那種執著,那種崇高,那種聖潔詩歌文字裏的純淨所感動吸引!如是帶着新鮮、好奇的心情,我都會為書中氤氲着的靈秀之氣所傾倒,漫步於《詩經》的海洋中,我所感受到的,是淡然,是恬靜,是一種無法抗拒的飄逸之美;輕頌《詩經》,口中吟出的是一首首雅俗共賞的曲調,遠離塵世喧囂之後洗淨鉛華,如此的無與倫比、令人心醉。

《詩經》像一盞清茶、一杯淡酒無聲地滋潤着我們乾涸的心田,當你彷徨的時候,請你讀一讀《詩經》;當你無助的時候,也請你讀一讀《詩經》;當你無法找到自己人生座標的時候,《詩經》可以讓你安靜下來,慢慢思考自己、生活、周圍的一切。她就像一位老者,無所不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詩經》,她是一本讓人受益終身的良書,這本書裏記錄着許許多寂寞和不捨之情,人世間的背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怎樣去面對,叩問自己的“心”,人來世間為了什麼,一個人的命運如何,是由自己良心所控制的。詩經她能讓人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並得到永恆!真心希望我們中國人都能讀詩經、傳頌詩經,學習詩經這本代表了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她可以充實我們的內心,我們才不會丟失自己的民族魂。我們只有瞭解自己的過去,才能繼往開來展望明天,這一代、下一代、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才會有希望,我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如此純真乾淨的`《詩經》怎叫人不愛,她宛如是未經雕琢的璞玉,是生長在野外的山花,是初長成的少女,那麼的自然。留下永恆的芬芳。

《詩經》讀後感600字5

《詩經》是魯國學者孔子撰寫的。

古有四書五經,《詩經》是五經中的精華。

有不少讀過詩經的人都讚不絕口,因為它藴藏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短短几句都藴含着很深很美的情意,又比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詩經?衞風?碩人》,只了用了短短八字就能把一個人的美麗寫得淋漓盡致。

再比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出此《詩經?大雅?蕩》也只用了八個字便解釋了:人們大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善始善終的哲學道理。

還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出自《詩經?小雅?鹿鳴》讓我明白了:有好東西,就要和朋友分享。

現在,人們漸漸地忘記了中華文化的經典,拋棄了祖先留下的傳統珍寶。

有人甚至説《詩經》沒有什麼用,還十分難懂。

不!胡適爺爺讓白話文走進我們的生活,並不是讓它取代我們傳統的文化。

隨着現在都市生活的節奏加快,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整個社會也越來越浮躁,這時不妨慢慢地靜下心來,請您讀一讀《詩經》,這時它彷彿是一杯清茶,無聲地滋潤着我們的心田。

《詩經》能讓我們終身受益。

希望大家都能閲讀《詩經》、傳承《詩經》,因為《詩經》可以充實我們的內心。

瞭解《詩經》就等於瞭解我們的過去。

瞭解過去才能未雨綢繆、展望未來。

不論走得多遠,都不能忘了我們的根,《詩經》就是那根!只有去了解《詩經》,去了解過去,我們的傳統才不會被淡忘。

同時,《詩經》也是一把打開國學之門的鑰匙,希望大家都去關注它。

《詩經》讀後感600字6

寒假裏,媽媽説,推薦我讀一本好書,可以讓我感受古代的真實生活,身臨其境。我興致勃勃地接過來,《詩經》?帶着疑問,我踏着春秋之風,走進《詩經》的田野,感受到了別樣的樂趣。

《詩經》是由孔丘等整理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精粹。誕生於先秦時期,收錄了自西周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計有305篇之多,以抒情為主,有《風》、《雅》、《頌》三部分。

讀《詩經》,我彷彿看到了那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走進了那個時期人們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本書有描寫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困苦生活,如《國風·唐風》中,“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有表達對親人、家鄉的深深思念,如《國風·魏風》中,“陡彼岵兮,瞻望父兮。”有借古諷今的,如《雅·小雅》中,“鼓鍾將將,淮水湯湯,憂心且傷,淑人君子,懷允不忘。”有表達對愛情的美好祝願,如《國風·邶風》中,“死生契闊,與子成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媽媽告訴我,她曾聽人説,閲讀《詩經》的最高境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代那種樸實而真切的意境美:春日之燕燕于飛,夏日之習習穀風,秋日之蒹葭(堅加)蒼蒼,冬日之杲(搞)杲出日;可以感受到十五國風輕漫過身邊,可以傾聽到先秦詩人的感歎之聲拂過耳邊。

我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而驕傲,為中華五千年文化而自豪,《詩經》正是這燦爛文化中的瑰寶。我還沒有那樣高的意境,可是,我對《詩經》卻真的迷上了。每當翻開它的時候,總會被它古樸的辭章、豐富的想象、奔放的情感所深深吸引。

當我們身處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偶爾也可以回過頭去,穿越歷史長河,感受西周春秋年代的歲月往事,一起去領略聖賢的千年智慧——《詩經》的無窮魅力。

《詩經》讀後感600字7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是中國文學的正宗,讀詩和寫詩是歷代許多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先秦至五代的漫長曆史時期裏,中國的詩歌創作一直沒有間斷,湧現了為數眾多的傑出的作家和光輝燦爛的優秀作品,不少詩人及其作品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傳統詩歌,博大精深,雄健典麗,宛如一部色彩斑斕的畫卷,以不驚風雨泣鬼神的宏偉樂章。在漫長的歷程中,湧現出許多大詩人,他是聳立於東方的一個又一個詩歌的泰山。放眼世界文壇,中國的傳統詩歌是獨特的,是無與倫比的。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緻,是詩的語言,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並不平靜的心靈。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

讀經時,講求語速、語調:要求語速不急不徐,語調抑揚頓挫。現在一般人一切都講求快速,有的人聽到讀經讀得這麼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實讀經就是讓我們的心能靜下來。一個人能定得下來,才有能力思考,面對問題,才不至於慌張、忙亂。心定功夫的培養,就是由平素來訓練的。訓練的最好方法莫過於讀經。讀經既簡便易行又不用花錢,每一個家長在家裏就可以輔導孩子培養這種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現代常説的訓練沉穩、從容的心理素質。

閲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的詞彙,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詩。那麼和諧,那麼執著,那麼崇高,那麼聖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社會安定的維繫都有賴於這些聖賢遺留下來的智能和經驗。我們開展誦讀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尋根,尋民族精神之根,尋現代文明之根。在誦讀古詩文中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藴。

《詩經》讀後感600字8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蒹葭中水霧朦朧,氤氲開來,秋風瑟瑟,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的心絃。那美好的伊人,究竟在哪裏?該走向何處去追隨她呢?

望着水面伊人若有若無的影子,只能“盈盈一水間,默默不得語”,就像是心中苦苦追尋的理想,難以捉摸,空靈飄渺於遠方水面。那在水一方的伊人,還有那執着堅守的夢,什麼時候能夠清清楚楚地看見伊人,觸手可得地抓住夢想呢?可正是因為伊人撲朔迷離若隱若現的美,和那夢的餘情不散與魂牽夢繞,才有了時刻奔赴夢想的堅守和初心啊。但伊人飄渺虛幻,夢想遙不可及,苦苦追求的主人公,可知夢難以逆向,路反轉嗎?想到這,又是多麼無可奈何與惆悵歎息。

眺望遠方水面的主人公,在得到與迷失中一定內心苦苦掙扎,猶豫不決過。到底伊人能否追尋到呢?夢中的世間是否能走進呢?最終如果還是求而不得是否會後悔不已呢?這個追夢過程中,正因為盡頭的未知與對結果的幻想,才願意去追尋即便得不得結果的結果吧。畢竟伊人正如世間美好,永遠驅動着我們逐夢的腳步。一切答案盡在作者的不語和追尋的腳步中。

人生不如意事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我想,這個過程中,大多是內心的掙扎糾結和苦悶抑鬱無法排解和真正訴説出心中的追求吧。儘管結果不盡人意,但不枉曾經也是努力追求的少年啊!至少曾經努力過,認真過。

想想年過半百、滿目瘡痍的主人公年老之時,回想起當年的山高水長,或許更加懂得追求的意義,也感想當年的努力追夢的自己。那些年輕時的挫折不如意,也能夠以“坐看雲捲雲舒,靜聽花開花落,任憑潮落潮起”地心態風輕雲淡地講述出來吧。也正是堅守夢想、執着尋求伊人的經歷,才能給主人公不怕艱難險阻的勇氣和無窮多的精神力量吧。

伊人因美好而不會是觸手可得的,它在水一方靜候我們能去找到她,擁抱她啊。夢想也不會從天而落的,它儘管可能遙不可及,但值得我們拼盡全力追逐實現它。願我們都能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詩經》讀後感600字9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選自《詩經》

這篇《蒹葭》,我們一定都很熟悉吧。

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詩。雖然對《蒹葭》有許多種解讀,但把它認為是戀歌最普遍了。他書寫的是懷人之情,表達了詩人某種執着的追求。在藝術上他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稱《詩經》中的佳作。

第一次接觸這首《蒹葭》,是因為《在水一方》這首歌吧。當時還很小,只是覺得這首歌很美,很柔。大了之後,有一次無意間接觸了這個,便去查了歌詞的出處,查到了這首《蒹葭》。突然覺得,與美同存的,還有一種莫名的淒涼。從開頭至結尾,都是有阻礙的,也註定了他的悲劇結尾。

同為《詩經》佳作的還有一首《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裏苦惱,翻來覆去睡不着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

同是佳作,同為戀歌,可兩者的結尾確實截然不同的。《蒹葭》裏,“我”執着的追着伊人,步履艱險,但開頭的這種渺茫,卻早已為悲劇的結尾做下鋪墊。

《關雎》表現了青年男子對愛慕之人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朝思暮想而且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努力,主調是歡愉的。

看來,即使是同一部著作裏的佳作,他們的主旨也是完全不同的。

或許,《詩經》本身便也是一部佳作吧

《詩經》讀後感600字10

這是一首讚美舞師的詩歌。

“簡”似乎是模擬鼓聲的,類似於現在的“鏘”。“鏘鏘鏘鏘”,鼓聲雷動,舞師們踩着鼓點入場,在中午時分,於公侯的庭院之上開始了“萬舞”表演。

這羣舞師,身材極其威武高大。他們先表演武舞,手執干鏚,動作雄武威猛;然後又表演文舞,手裏拿着籥(三孔笛)和翟(野雞長尾),意氣風發。表演完畢後,大貴族下令賜給他們酒,以表酬慰。

最後一段比較有意思了。前面都是在描述舞蹈,最後卻用了一個“山有榛,隰有苓”的句式起興。在《詩》裏,這個句式一般是隱喻男女之愛的。誰和誰的男女之愛呢?後文説道,是某人思慕西方美人。結合前文,研究者們基本認定,説的是觀看了舞蹈的女子。

萬舞,是周代的公侯貴族們祭祀之時表演的舞蹈,大概脱胎於氏族部落時期的祭祀舞。它是禮樂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萬舞的表演分武舞和文舞兩部分,大概武舞是很能彰顯男子氣概的,文舞又能演繹出上流社會的風華雅緻,因此大概觀看舞蹈的女性會情不自禁引發情思。

我覺得最後這一段,大概是想通過對觀看的女子們心動的描寫,側面進一步襯托出舞蹈本身的魅力。前三段從舞蹈開始到結束,雖然有很精彩的形容,但最終如果收尾於“公言錫爵”,似乎意猶未盡,有點虎頭蛇尾,氣氛好不容易烘上去了就戛然而止了。那麼既然氣氛烘到位了,怎麼結尾才能把這種舞蹈帶給觀賞者的心靈震撼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呢?用女子對舞者的傾慕吧!就像現在觀看了愛豆演唱會的女粉絲瘋狂地吶喊“我要給你生猴子”是一個性質的……

《詩經》讀後感600字11

《詩經》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詩經》最初被稱為《詩》,後來又被漢代的讀書人改名叫《詩經》、《詩三百》。《詩經》裏的內容,也就是歌曲的歌詞。《詩經》中的樂歌,主要用途就是作為各種典禮的一部分,娛樂,表達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後來,《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

讀了《詩經》這篇文章,令我感受頗豐。我一看到“詩”這個字,就想到了一個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句詩是家喻户曉、耳熟能詳的詩句。它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表達了他思念家鄉的感情。

從小,我和“詩”就有了不解之緣。媽媽曾經跟我説過,我剛開始學説話的時候媽媽就經常教我背詩,當時是為了讓我多説話。也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對詩開始有了興趣。上了小學之後,我接觸和背誦的詩歌更多了。有《水調歌頭》、《望天門山》、《馬説》、《愛蓮説》等各種題材的詩歌。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呂老師剛剛給我們介紹的《木蘭詩》了。

《木蘭詩》是介紹弱女子花木蘭替父親從軍的故事。每每背到“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這句詩的時候,我就能感受到木蘭主動替父親從軍那種孝順之情,令我很敬佩。但是每每背到“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這句詩的時候,我又感到很心酸。我能感受到,木蘭一個弱女子去替父親從軍打仗,一定很危險,所以時常想念自己的父母。

每首詩都有它自己的寓意,這正是我對詩感興趣的地方。

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所以我以後還要多讀古詩,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文化,長大做個有才華的人。

《詩經》讀後感600字12

當歷史的書卷已被歲月的塵埃所覆蓋,當先哲聖人的期待已被白雪覆蓋,我多麼想轉回身去擷取一片精神的聖葉,筆尖祈願書香。

你看到了嗎?

隔着時光的洪流,任憑狂風吹打,任憑煙雨浸濕,!

你聽到了嗎?

它的低吟淺唱,它的語言滄桑,你也在疑惑吧,它是誰?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沒錯,就是《詩經》。

翻開《詩經》,體會先人的語言和情感,穿越千年的時光罅隙,洗滌思想,淨化心靈。《詩經》中我最喜歡的一句便是“生死契闊,與子成悦;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當我們現代人毫不猶豫不假思索的説出“我愛你”的時候,這三個字忽然變得那麼輕,輕的經不起觸碰。

這使我聯想到了當代社會的一種普遍的現象:早戀。似乎很多人已經習以為常,但請用古人的角度來看,這一現象是多麼的可笑之極,古人把愛看得與生死一樣重,他們覺得愛是迴響在每個人生命中的潮汐聲,而不是隨便的遊戲。

當以這一點來看,我覺得現代人應該多讀《詩經》。古人的思想含蓄,表達委婉。雖不至轟轟烈烈的壯偉,卻又細水長流,綿延一生的温良與感動。

明黃色的燈光,拉開窗簾,讓月光透過書窗灑下。翻開它,一頁一頁,一字一句。

千年的文化,歲月的積累,拂去心靈上盪滌的塵埃。思緒明淨,持一杯淡酒,品一緒心靈的明淨。

《詩經》中的大智大慧,大善大愛,就如同那彼岸繁花,雖然觸不到,但它永遠存活於我們的心中,讓我們在這個爭名奪利的塵世能夠找到一方安享心靈的淨土。

彼岸,繁花正好……

《詩經》讀後感600字13

與時下的國學熱無關,我小時侯是最頭疼上古文課的,我討厭老師枯燥的,討厭那些聽不懂的文言文,討厭岳陽樓記,心理很強,老師越是我我就乾脆不背,讓老師轟出教室。

我喜歡詩,但是我不喜歡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開始閲讀自己從前很厭煩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記得自己當年是怎樣的因為厭煩而學習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樣喜歡詩經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為百家講壇,也不是跟風,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數同學那樣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是在我離開學校很多年以後,自己有幸來到了詩經中那些作品產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裏住了一些時日,才真正的體會到了古典作品的可愛。

中原,我的故鄉。

在所有自己閲讀過的古典作品中,我最愛的是這一部。

原因是這本書裏有後來的中國文學作品中失去的淳樸與自然,與鄉土和的聯繫,也象很多年輕讀者喜歡的那樣,裏面有愛情的美妙詩篇,這些風裏的詩歌,比雅與頌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與真,詩經與離騷的區別就是與士大夫階層的區別。詩經裏也有對現實的不滿與揭露,但那是淳樸的,真摯的,發自內心的悲傷,而不是離騷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詩歌固然在藝術技巧與格律上更為工整和雅緻,但是期間畢竟少了幾分純真,多了點個人的自憐。實際上,真正的大眾很少自憐,他們總忍即反,很少做無謂的思考,也敢於行動。在中國,能夠真正的成就實事的總是農民,他們空談和,要求的是要麼接受要麼。因為在他們那裏有一種非常樸素的觀念,對現實也有更深刻的認識。我接觸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農人,都很少抱怨,絕對不會腸斷。

有時候,看多了複雜的東西,人們就嚮往單純。

《詩經》讀後感600字14

我們真的應該慶幸我們擁有了這麼一部古老的詩集,在歲月長河中穿行的過程中,周圍的空氣和他摩擦,已經形成了巨大的電光雷火.四字的組合,就是中國文化的方陣,四聲鏗鏘,擲地有聲;賦比興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們的腦海一朵朵思維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節,凝聚成一塊塊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現在,我們的河流面臨着斷流的困境.漢字在電腦文化面前大有退縮為只有語言符號功能的磚頭,齊整規一,用來堆砌同一種類的高樓大廈,詩意被用來嘲笑不懂事故的瘋子.那位伊人在哪裏?還有沒有蒹葭之岸?那種藴藉綿長的情致哪裏去了?我們的生命除了鈔票還剩神麼?

這也是一條母親河,發源於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先民的心靈中,經風雨,歷磨難,成為中華民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審美的大河.我們是這條河裏的一條魚,因為宿命的連接,我們無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魚認為,自己已經成為了一隻鷹,天空是自己的家鄉和歸宿.但是,他們忘了,作為我們不能長出翅膀,這是我們生存於天空的劣勢卻是生存於大河的優勢.回到大河,我們快樂無比.一條魚的生命靈魂裏只能有一條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暫時的棲身繁衍之地.

《詩經》是我們文化、情感、審美的“聖經”,是一種生命基因,一種靈魂酵母,《詩經》是我們的另一條母親河.我們彼此的區別僅僅在於,君住大河頭,我住大河尾,我們共飲一河水.

長江已經被我們轉化用做照明瞭,因為我們的黑夜太漫長了;而我們現在的心情越來越浮躁,我們的情懷越來越失去古典意味,我們因為進步而越來越不快樂.

《詩經》之河斷流之日,中國文化被截斷之時!

《詩經》讀後感600字15

離別總是詩歌裏最傷感的主題,尤其是男兒被迫擱置兒女情長,為國出征,這樣的離別更填一層悲壯之情。

還記得《周南·汝墳》裏,那個苦苦思念着在外服役的丈夫的女子嗎?男兒在外為“王室”奔命,她在家裏卻食無味、寢不眠,日思夜想。

這首《擊鼓》則以出征在外的丈夫的視角,與之遙相呼應。他用不乏愁怨的口吻,敍述了隨軍出征中的慌亂與危險,回憶起出征前與愛人分離的場面來。他緊握着姑娘的手,對她立下誓言:倘若我能回來,一定與你白頭到老,生則同居,死則同穴,今生今世,永不分離!

嗯,用現在話説就是:等打完這仗我就回老家結婚……

可能所有的flag,立得越堅決就太容易倒吧。所以他只能悲痛疾呼:距離太遠,相會太難;分別太久,我怕一不小心就再也回不去了,難以履行我的誓言。

我們讀歷史,往往只能看得到王侯將相之間的戰爭與和平。但在歷史的聚光燈找不到的地方,卻有無數不為人知卻感人肺腑的悲歡離合。

也許我們從史書寥寥幾行的記載裏,看到的只是貴族操縱戰爭時的縱橫捭闔,可這些民間流傳下來的詩歌,卻從一個個小人物的視角,為我們還原了一段不一樣的歷史,告訴我們,他們不是作為故事的襯托、甚至僅僅作為統計勝負結果時的龐大數字的一個小分子,而是有血有肉、有情且至深的真實的存在過。

也許,與李白的那首膾炙人口的《子夜吳歌》對比來讀,更能體會這種戰爭中離別帶給普通家庭的複雜情感:

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