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詩經讀後感15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51K

文學類的學子,我們接觸最多的作業就是讀後感,下面小編分享詩經讀後感1500字,希望幫助到大家!

詩經讀後感1500字

詩經讀後感1500字【一】

品讀詩經,除了其詩歌字面上關乎體裁言語的一種欣賞,還有的就是對於其所要表達的含義的思考。詩經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本不朽的著作,我很難能夠以學者專家的高度去評判它,畢竟對於這部傳世的經典之作,那些所謂文人騷客的研究也已經夠多也夠完善的,而我只能以一位普通讀者的眼光去看待,去講述它所吸引我的地方,畢竟從一開始選擇這一部書便是緣於自身對於古代文學的一種喜歡。

就是古代詩歌,也正因為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才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詩歌的美感除了字面上的欣賞及意境的感受,很大部分都要通過喉嚨來表達,欣賞也需要一種探索和實踐。

因為詩經一書本身就摘錄了當時不同地區的民間歌謠,固有“十五國風”之稱。也許各地方言的不同及文化的差異及其古今文化的改變,,有的詩歌讀起來並沒有那麼流暢,甚至於有些繞口,一些陌生的字詞難以理解或是表達。但這在思想內容的含義上卻是不可忽視的,畢竟這反應了一個社會在那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內涵。因此除了來自於民間各個地區“風”,還有作為當時王畿之樂,亦為典範的音樂的“雅”與表現當時特殊文化背景下一些關於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我們稱之為“頌”。正是這三種文化的合流,融匯成這一部記載了當時社會風土民生的“史書”。

眾所周知,《詩經》有“六義”,除了展示詩歌內容的“風雅頌”之外,“賦、比、興”便是常用來表達作者思想本意的手法。正是這三種手法塑造了詩經的靈魂,同時也深深影響了兩千五百年來中國文化的發展。它就如一位窈窕淑女,引得千百年來文人騷客之好逑,寤寐思服。

有對於“關關之鳩,在河之洲”迷人景色的描寫,也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人物景緻的刻畫,甚至於“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窈窕淑女,在水一方”般深情直白的告白,簡單的話語透露着古樸真摯的情感。

被譽為中國招隱詩之祖的“鶴鳴”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人民對君王隱晦的諷喻進諫,對於國家的憂思,對於賢才的渴望。“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中用燦爛盛開的桃花表達對新娘的美好祝願。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於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便是在不論用哪種方式都能表達出心中的那份情感。但從詩經中除了這份直白,儘管不變的是真摯而動人的情感,更多的卻是一份剋制,平和與淡淡的抒情。《詩經》也奠定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

總而言之,《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它從多方面表現了那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反映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語言大膽而清麗,以其清醒的現實性,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早期詩歌,開闢了中國詩歌的獨特道路。雖然,由於特殊的社會生存條件,《詩經》作為中國現實主義文化的開端,雖然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飛揚的個性自由精神,但在那個古老的時代,它是無愧於人類文明的,值得我們驕傲的。 詩經藴藏了當時社會的多少悲歡離合,沉淪與得志,批判社會的黑暗與讚美生活的美好。詩經亦是“思經”,用詩意的話語來表達對於生活的思考。

詩經,讀得太過倉促,只讀得一點皮毛,閒時多多品味幾遍不定能尋得些許相同的感觸,畢竟之於情感是千年不變的。

詩經讀後感1500字【二】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更深層次的瞭解了詩經的美妙神祕的意境。

這首詩歌曲調優美,朗誦起來琅琅上口,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他運用了反覆的表達效果,突出了主人公堅持不懈,不斷進取的精神。詩中描繪的“伊人”也給予了我一種高深莫測,琢磨不透,高貴優雅的氣息。

通過詩經中的這兩首詩歌比較,我發現了詩經的特點——以抒情詩為主,表現出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涵義深刻的人生哲理。由此,使我感覺詩經具有深厚的藝術魅力,無論是在形式體裁,語言技巧,還是在藝術形象,表現手法上,都顯示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所體現的巨大藝術魅力。

讀了詩經之後,我彷彿體會到了諸葛亮的心境“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樣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在詩經中處處都有所體現——“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那一句句流芳百世的名句,在我的腦海中迴盪。他們彷彿一盞盞黑暗中的明燈,在我彷徨無助時,點亮了我心中的黑暗,照亮了我前方的路途。

《詩經》,大多是情詩。一直覺得詩是相當沉悶的,拘泥於形式,可卻沒想到詩也是可以那麼美的。用那些簡單的、短小的句子,勾出一幅幅明媚的畫,也有活力,甚至也瀟灑也浪蕩也有那些不羈的情愛。

其實真的很難説自己喜歡詩經,因為即使有註釋,有辭典,還是很難讀懂《詩經》當中的每一個篇章。明白《蒹葭》那種經典橋段那是自然,可是其他,真的卻是無能為力。 讀《詩經》的時候,真的是花費了不少功夫。去了解一篇篇詩文背後的故事,開始瞭解中華文化,瞭解民族風俗,同時也被那些在現在看來屬於天方夜譚的痴情男女。

《詩經》終究還是美麗的,可是卻被誤解。後人對於它的解釋,總是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偏差的。甚至因為重男輕女而隱瞞或篡改作者的名字,也許是出於好意,可是這樣的《詩經》,卻是變得拘泥。可是它卻還是依舊美麗,無論是身處那些條條框框之中還是於我們閒來無事的翻閲。每一個人讀到它的時候都會因為各自不同的心境而對它產生不同的理解詮釋。 我最喜歡的篇章,是《詩經》中“邶風”裏的《擊鼓》一篇。“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好美好美的一句話,比起“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更多了一份平淡温馨;比起“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更多了一份羞澀含蓄。

讓我牽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頭到老。真的是很美,問世間,能有幾多人從相識到死去仍是相愛的?多少轟轟烈烈的愛情又能支持到最後?從來就不相信山盟海誓,總是笑肥皂劇裏面那些人白痴的守着一句誓言始終孑然一身但卻被背棄可是,這句話,我信。它沒有那些華麗的辭藻,只是最普通的情和愛。為什麼要結婚呢,只是因為要相愛的兩個人一直在一起。

所有的東西都可以不重要,即使你變成了老太婆,我變成了老頭子,即使你開始長皺紋,我開始發福,這些都可以不重要。因為我不在乎,我在乎的,僅僅是我會和你一直在一起,我們會一起慢慢變老,一起面對所有的所有,這才是最重要的。

也許很久很久後的一天,我會發現,慢慢的,我的眼睛變得有點像你的眼睛;你的微笑也變得有點像我的微笑;我們走路的步伐變得一致;我們説話的語氣越來越像……有一天,突然發現,原來我們是那麼的默契,因為我們一起度過了那麼那麼多。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許很多人都把它看作是理所當然,可是又有幾個人可以真正的做到呢?

詩終究是詩,也許詩是事實,又也許,只是那些古人寄託的美好情感。那些美麗的願望,那些美麗的惆悵,那些美麗的憂傷,不僅僅是存在詩中的,也讓讀它的人為之心動。

《詩經》裏充斥了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儘管它也許需要花一些時間去讀懂,儘管有很多人認為不值得。

《詩經》,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書的心靈相遇,也是如此歡欣。任何時候打開《詩經》,都有一種清新寧靜的感覺撲面而來,那裏有初民們淳樸温厚的氣息、草木葳蕤的光澤、細緻而婉轉的相思、隱約而美麗的情懷??詩中邂逅相遇的那些“巧笑倩兮”的良人、“在水一方”的美景,讓我如醉如痴。

流;有“顏如舜華”的女子,也有“贈之以勺藥”的男兒。你可能“有女同車”,心情大好;也可以“執子之手”,期盼相守到老。大凡熱愛文學的人,多少都有點《詩經》情結。但經過三千年來各種各樣研究者的詮釋、解説,《詩經》愈來愈演繹成一部意識形態的解説詞。面對雖文辭優雅,但古奧、晦澀、註解繁複的《詩經》,大多現代人僅淺嘗輒止,只知《詩經》美,但不知其所以美,難以領略其中的真味。再一提到《毛詩正義》、《詩集傳》一類,就像是寶玉一不留神撞見了賈政,興致先減了大半。説自己喜歡《詩經》的,多數只是喜歡《蒹葭》、《關雎》等篇章中的個別句子罷了。

走回《詩經》的時代,將心比心,以飲食男女的素樸心來領悟,才能瞭解《詩經》中的真意。

《詩經》穿越了西周到春秋中期長達五百年的歲月風塵,或淺吟低唱,或鐘鼓齊鳴,頌聲煌煌。與今天詩歌在生活中的孱弱不同,在那時,它既是禮儀,又伴和着最華美的樂章,既高貴也普及,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詩比歷史更真實。”那些讀起來詰屈聱牙、晦澀難懂的句子,都是從曾經鮮活的生活和生命中走來,是最樸實、最真摯的歌唱。《詩經》時代是中國人的孩童時光,我們的祖先在田地山野之中、湖泊河流之畔、街巷居室之側,採摘着快樂、憂傷和夢想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這些古老文字並沒有在歲月風塵裏發黃,其所表述的情感依然在今天的生活中盛開如花。在這一點上來説,我們與《詩經》之間雖有近三千年的時間阻隔,卻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懷着素樸之心觸摸《詩經》,性情的温度還在,情感的濕度還在。《詩經》不是來自遠古的“語言化石”,它像在地下沉睡了幾千年的古蓮子一樣,只要有適宜的陽光、温度和水分,今天的我們仍可以讓她發芽、開花。無論“今夕何夕”,若你遊走在《詩經》的層巒疊嶂間,總會發現文字背後似乎裹藏着熟悉又親切的靈魂。

Tags:讀後感 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