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詩經讀後感4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7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經讀後感4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詩經讀後感400字

詩經讀後感400字1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三個古國的文明早已衰落並消失,只有古中國的文明保留了下來,並得到了發展,在經過長期的歷史積後澱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這無邊的中華文化大海中,有一顆金子之重在閃閃發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現存的《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餘年的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為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民風較為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的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的民風民情。其中最為人們所喜歡的是他的愛情詩。

《關雎》是為人們所主旨的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為此青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結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首是描述了一個男子為追求心愛美好的女子使勁渾身解數,表達了男女之間最為純潔的愛情。類似表達純潔愛情的詩歌還有《靜女》、《木瓜》等,當然愛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這類的怨婦詩。

詩經讀後感400字2

在《詩經》《楚辭》這兩大中國文學的發端鼻祖中,我們很少看到後世詩人們最常愛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長的草木猶如大地伸出的觸角,曲折蜿蜒,綿延不息。歌之詠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楚辭》是士大夫所作,詠物言志寄託情懷,他們不需親自下田,只把農人採摘下來的香草製成的香囊配帶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雜草惡木似小人,但詞意深奧,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詩人的內心很難親近。相比之下,《詩經》中的草木要來得自然生動得多,勞作中的人們身邊有什麼就唱什麼。草木在這裏更多地被真實地還原,自然地詠唱。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什麼草兒不枯萎,哪兒有一天不奔波。這是《小雅》的最後一篇。憂中有了憤,堪堪亂世,人不如草木。草木還有春來發新伢的機會,我離開家鄉離開你,卻可能再也不能回來。生長在《詩經》中的草,因了我們想象的泉水不停地灌溉,在書本的字裏行間伸展出每一個葉片,鬱鬱葱葱,蔓延過我們荒蕪的心田,為我們充當最恰當的精神食糧。

詩經讀後感400字3

古人可以用飛鳥、蘆葦野花、潮漲潮落、月盈月虧吟出真切的生活,表達出最本真的感情。原來愛情也可以如此純真無邪,生活也可以這樣恬靜和諧,人與自然可以這樣完美的和諧共生。而今身處鋼筋水的叢林,燈紅酒綠的喧囂,如同機器一—樣忙於朝九晚五的奔波。慾望太多的現代人,到頭來卻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懷念古人,不知是因為他們太真誠,還是因為我們太複雜。

對於《詩經》,也許最重要的並不是把它奉為經典而束之高閣,閲讀《詩經》最本質的意義或許還是教會人們感悟古人之於生活那份簡單而真誠的嚮往,用孩童般清純無邪的心靈看待周遭一切,學習古人對追逐人性本初那份美好的執着不屈的精神吧。

畢竟,離久了,易思念。

《詩經》的吟唱漸行漸遠,帶走了時光深處的期盼流連。遠遠回望,透過冰冷的繁華《詩經》就像一座里程碑,凝聚着中華民族的靈魂,放射出永恆的美好。踏着淙淙流水,聽着那一聲聲來自遠古的呼喚,似乎又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古老歲月:“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讀後感400字4

這是一首出嫁的衞國貴族女子思歸不得的詩歌。

首章從河流起興。這裏的泉水,是一個專屬名詞,專指一條叫“泉水”的河流。它是淇水的支流,而衞國的國都就在淇水之畔。所以她以泉水匯聚到淇水來起興,表達它這個嫁到外地的女兒,盼望回到故鄉衞國的心情。

第二章是回憶當年出嫁時候的情形,如何與父母親戚依依不捨。第三章寫的是歸寧的情形,如何重新裝飾她出嫁時乘來的馬車,要告別婆家回孃家了。

最末章把這種思歸故鄉的心情提升到了憂愁家國的高度。一句“思須與漕”,點明瞭她為何而歎息憂愁。學者認為,“須”即是“沫”,這是商王朝的舊都(也就是商紂王的朝歌),也是衞國始封之地。衞國是周王朝在原來商朝的國都地區建立的諸侯國,以之來控制、監視殷商遺民的。後來衞國國都幾次遷移。到了春秋時期,河北的狄族勢力猖獗,常常入侵周王朝的諸侯國,衞國一度被滅國,在齊國的扶持之下才南遷到了“漕”地,建立了新的都城。

這句“思須與漕”,把衞國立國之初的興盛和現在國破家亡的衰落進行了強烈的對比,於是她思歸故國就不再侷限於兒女情長的層次了,突出了亂世之中,國家命運和個人的命運都如浮萍一般朝不保夕,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這種有家不能回的蒼涼之感才顯得尤為沉重。

詩經讀後感400字5

《詩經》是貴族教育中普遍的文化教材,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秦始皇時期被焚燬,但由於它易於背誦,古人普遍熟悉,又得以流傳。

讀了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讀詩有很多好處,可以傳承中國古代文化,可以開闊視野,可以學到豐富的知識,讀詩還可以勵志。就像孔子説的:“不學詩,無以言。”

小學一年級到現在,我已經學了很多首古詩,呂老師非常重視古詩詞積累,現在我們已經進階到第三階段。

詩是最精簡美麗的語言。“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它把我帶到了風景如畫的春天,我欣賞並沉醉在美麗的春光中;“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我感受到了:戰爭帶給人們的災難;每當我玩得停不下來時,我就會想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我們的老師就像辛苦勞作的園丁,栽種希望,收穫芬芳,“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對老師無私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

學習古詩能使我們變得靈秀、開闊視野,好的詩能使我們終生受用,我要好好學習古詩詞,月底完成三階段古詩背誦。

詩經讀後感400字6

我念你,不論親情愛情友情,千年萬年,綿延婉轉;睍睆黃鳥,劬勞之恩;子衿子佩,愛之既深;同裳同袍,與子偕行。

靜靜讀《詩經》,在那裏,我發現了淳樸,真摯,珍貴的情。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黃鳥鳴叫,清脆動人,惹人憐愛。但也無法安慰母親辛苦的心,從我呱呱墜地,母親就無比勞累。待我長大懂事,我自責兒時的調皮,我迫切地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親情如此珍貴,如今少年,叛逆的我們,請放下心中的焦慮煩惱,感受母親的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衿子佩,也令她深陷其中。在原地等你,不斷揉搓衣袖,不斷撫摸你贈的玉佩,抬頭不見你的身影,眼裏滿是愁哀。穿越千年的愛情,也能悸動人心。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英勇無畏的氣概下,戰士們如兄弟一般團結一致,“同裳同袍”,手握刃劍,奮勇前行至那焰火籠罩的戰場。兄弟般情意的戰士們,如今讀來也是激情澎湃。

真摯的“情”不論在古代還是如今,都會直戳人心。《詩經》中穿越千年的情,不假,不華,不忘。

詩經讀後感400字7

《詩經》是我國古代五經之一。其中它按音樂劃分為三個類別:風、雅、頌。而我最喜歡的一篇莫過於十五《國風》中的《蒹葭》。

《蒹葭》一詩雖然看似平常,宛如於《詩經》中三種表現手法中的“賦”(平鋪直敍),但如果細細品讀,會深感意味深長。它講述的是:一位玉樹臨風的美男在蘆葦邊隱隱約約地看見了一位楚楚動人的花季少女在湖中央,從而不顧一切去追尋她。

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但如果細細品味,就會發現文中的“伊人”不僅是指清純的少女,也泛指生活中的理想。而美男追尋的路程,又可看作是尋求理想的艱難長途。這麼一來《蒹葭》不再是“賦”;而是“興”(藉助其它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是激勵我們的壯美詩篇呀!

從中告訴我們要為自己的理想不斷地努力努力,再努力。而再看看我自己,每次都説要寫一本書,但哪一次,我是堅持把書寫完的呢?還不是都只開了個頭,就放棄了呢?正如屈原所説“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缺少的不正是恆心嗎?所以要想成功能不有毅力,有恆心嗎?恆心是成功之根本,之源泉!要想成功必需有恆心;必需堅持不懈!有了恆心,不但能成功而能起到事半功倍!

魯迅先生曾對《老子》一書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而我想説:“不讀《詩經》,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詩經讀後感400字8

這是一首古代的公務員抱怨的詩歌。

我們可以想象,這位公務員一邊踱步走出了門,一邊長吁短歎:唉,國君把政事都扔給我處理,搞得我每天上班都好累啊!我每天都忙着工作,天天加班,工資還那麼低,搞得我家裏人都挖苦我責備我啊!唉!我能怎麼辦呢?這就是命吧!

春秋時候的政權,是一個層層封建的模式。天下是周天子家的,但天子不能自己治理偌大的天下,所以分封諸侯作為地方上的代理人;諸侯國是君侯家的,但君侯也不能自己治理偌大的國家,所以分封公卿作為地方上的代理人;封邑是公卿家的,這跟後世的聚族而居的村落很相似。公卿要想治理好封邑,就要依靠宗族的凝聚力團結一個個小家庭單元,而這些小家庭單元的男主人就是士了。

所以這樣一個政權架構裏,處在各個層級上的貴族都具有雙重身份。諸侯是給天子打工的,但自己也是自己國家的老闆;公卿是給諸侯打工的,但自己也是自己封邑的老闆;士是給公卿打工的,但自己也是自己小家庭的頂樑柱。

我覺得,這首詩可能就體現了處於雙重身份的貴族的矛盾心理。

詩經讀後感400字9

作者:李毅然。《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三百零五篇。最初被稱為《詩》,被漢代的讀書人奉為經典,它的內容原來是歌典的歌詞。《詩經》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經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詩經》是貴族教育中普遍的文化教材,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秦始皇時期被焚燬,但由於它易於背誦,古人普遍熟悉,又得以流傳。

讀了《詩經和禮記》讓我明白了好書(好的知識)會被後人一直流傳和學習,這些傳統文化幫助後代人瞭解前代人的發展歷程。

我覺得呂老師教我們畫思維導圖既幫助我們很快找出課文的重點內容、描寫事物的詞語和文章的寫作方法;還能幫我們快速寫作文,寫作文時先畫出導圖,看着導圖,聯想細節,給作文添枝加葉完成作文。媽媽説這種好的學習方法會讓我受用終生,可以讓我以後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有條不紊,更有計劃性,這種好的學習方法就可以一直延續。我喜歡呂老師教我們的這種學習方法。

詩經讀後感400字10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的起頭便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很像現今的朦朧詩派,朦朦朧朧,不知所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於是這首詩千百年來,每一個人對它都有不同的理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蒹葭》亦是如此。“伊人”是誰?千百年來,人們給出了千百種答案。

從前讀的時候,總是覺得這應該是一個男子對心上人的執着追求,讀來充滿了清清的甜,又有種清清的苦楚在裏頭,真的是千迴百轉,萬種滋味。這次再讀,我突然覺得有了種不一樣的情調。這會不會是一個人對於理想的苦苦追尋呢?會不會是追夢者的苦苦的囈語呢?

每一個人都是追夢者,每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做夢,想當醫生想當科學家想當諾貝爾獎獲得者,可是等到四處碰壁的時候,等到生活磨平了我們的稜角,我們的生活中便只剩下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只剩下了銀行賬户升職加班,這時候的我們,又怎麼會像年少輕狂的那時候,為了一個夢想而苦苦追尋呢。“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樣的熱情,我們還有嗎?

詩經讀後感400字11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是《詩經王風中的一首》這首詩是我在高中時期的課外讀物,當時只記得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知謂我何求。

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知道作者生活在周代,當時經過故都,發現以前繁華的都城已經變成了一片長滿荒草的田地。看到這一場景不禁心中感慨完全,滄海變桑田。

“彼稷之穗”,“彼稷之苗”,“彼稷之實”讓詩人陷入了沉重的悲傷之中,第三章反覆出現“行邁靡靡”,作者經過這片在故都上面生長起來的田地,心中非常悲傷,所以行動緩慢,用腳步遲緩説明了詩人心情的沉痛。

再一次讀了以後感到那種心痛,歷史無數次重演,朝代不斷更替,在歷史上很多宮殿都長埋地下,最終化成一片荒地。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來。詩人緩慢的走着,瞭解人的我的人都説我心裏很憂愁,而不瞭解的人都説我有什麼要求。遙遠的蒼天,這都是誰造成的呢?

在古代的士大夫憂國憂民,我們今天的人應該怎樣呢。我感到只有我們沒給人都努力,國家才能強盛,才能避免國家成為廢墟的後果。

詩經讀後感400字12

東周初期,申、呂、許三個諸侯國,都在王都洛邑的南邊,拱衞王畿、防禦南蠻。此時南方的楚國非常強勢,大有北進中原、另立王朝的野心。為了阻擋它的北進,周平王派王畿的士兵戍守於南方邊境。這些士兵們背井離鄉,徵期已逾卻得不到放還,常年不能迴歸故里,於是心中鬱悶悲涼,充滿怨懟。這首詩正是發泄此種怨懟而作。

“揚之水,不流束薪”。説的是緩緩流動的淺流,載不動一捆柴火。這個意向非常的巧妙,因為“束薪”是當時男女婚嫁時候的一種“贄見禮”,是定親定情用的,故而常指代新婚。所以這一句話就非常形象地説明了,他思念的.人是誰,而此時又是怎樣一種讓人鬱悶的情況:在外征戍的他眼看着時間悠然而過,卻遲遲不能結束服役,回到新婚妻子身邊。既含蓄,又深沉,無怪乎《詩經》中有很多篇章都又借用了這個意象。

不過本詩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明明是思歸,卻在詩中並沒有明寫對久戍的怨恨,反而責怪那個她為什麼不能與他一起戍邊。家眷當然是不能一同戍邊的,不知道經學家們怎麼理解,我是感到了一點點諷刺的意思,這分明是在説反話嘛,實際上還是在表達對當權者的一種不滿和怨懟。

詩經讀後感400字13

絲絛拂曳,獨釣河州。

悠哉閒遊,天水獨色偶掠鴻雀,傴僂稀往,握刀柄直耍個風響。竹路悠長,遠聞犬吠,少有孩提嬉鬧,寂清無風。走他半里現茅門,少年心性,腕間着力,刀白鋒澤,枯葉早落,唰唰欲折人家桃。

睥睨斬尾蘆渡天遠,間攬長絹緊發,望水江濤引輕愁。挑刀蕩浪水波,幽幽,悠悠。風起微蕭,想來春到。唯見暮浪擊殘,想罷未得心上喜悦,輕歎岸到村郭。

持劍,擊節疾,拍聲張。轉腕甩花樣,劍光乍泄輕寒,明映燭光月白。叱吒助興,利刃破空突刺,收勢翻身疾轉,點腕左右微動,連綿起勢。斬影連環泄幕光,展騰躍激昂,落地劃作劍弧,凌厲張揚。三疊拍息,驟然收勢。餘威震,銀龍吐息歸鞘,之餘清鳴悠越。

撇頭忽見那女子身影,白衣同流蘇飛揚,或是偶然遇到露得風姿,倒是見笑。

只有這一眼,忘不了——

在夜深人靜是偶爾想起她,憶起那是全世界的光都彙集的閃亮——憶起初見時的那一撇,每一處細節,每一處情景,憶起她半遮半掩的淺笑和她逆着光的影子。

輾轉難眠,只知道她是我的光。

詩經讀後感400字14

蒹葭大概是離愛情最近的草了。那些詩詞曲調是如何憂傷地在錦瑟無端五十弦裏流淌了千年,那些依依的情愫,霏霏的愁思,是如何在潯陽橋頭纏綿了千年?把目光拋進朦朧的水霧中,尋訪那在水一方的婉約伊人。

在荻花瀰漫的深秋,她就站在大片的蘆葦裏,巧兮倩兮,温柔委婉。只一抬眼,就尋到了那個隱約的身影。水氣氤氲,我看不清她的容貌。一條河,是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我在這邊,你在那頭,河水惆悵地流過,我們就這樣對視着整章的《秦風》。一種草,是世上最憂傷的心事,我望過你撫過的獲葦,我撫過你望過的蘆花,我經過你經過的温柔。蒹葭在愛情裏等待了千年,等不回一個對視的瞬間。

那些君子,那些伊人,那些在河岸對望了千年的愛情的萌芽。你回頭,你轉身,你蹙眉,你輕笑;我呆立,我痴望,我失神,我看到你轉身走出我的視線。獲花飛蕩,你的身影隱於蒹葭之後,水袖殘留在《詩經》泛黃的扉頁上。

秦國的風流浪了千年,白露在風中結成了寒霜。傳説中的伊人,在夢的一方。

又何必提袖掩面,月隱青山,你的身姿早已模糊,拋進水霧的目光,在這個白露為霜的季節,垂釣出一生的思念。

我打開《詩經》的封面,牽出一串悠長的獲花——蒹葭蒼蒼。

詩經讀後感400字15

這是一首女子懷遠詩。前三段不難理解,女子看到雄雉展翅而飛的模樣,想到了出門在外的丈夫,也是這樣一表人才。她直接地表達着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是第四段,話鋒一轉,開始抨擊“君子”們沒有德行。

這裏咱談點話外的。本詩以雄雉比喻君子,這個意象其實大有典故。中國人很講究禮節,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很多今天看起來習以為常的禮節都來自於古時候的貴族儀式。比如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時候,去人家家裏必須得提點東西這個事,其實背後的文化大有來頭。

在《西周史》中談到西周的禮制時,我們知道了當時的貴族們彼此輕易不可以見面,有非常繁瑣又嚴格的“贄見禮”,會見過程不但要按照固定的儀式進行,而且要帶禮物,禮物還要按照訪客的身份進行選擇,主要有三種:玉、帛、禽。

高級貴族如公侯,會見時以玉為贄,且玉也有不同的等級和形制;次等貴族以帛為贄;末等貴族相見以禽為贄。當然啦,帛和禽都按其主人的身份等級有嚴格規定的。

以禽為禮,主要包括羔、雁、雉。作為統治階級裏最下層的士階層來説,以雉為禮最為普遍了。大概也正因此,雉成為“士”的象徵。

Tags:詩經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