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活着的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1K

《活着》這本書太過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卻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活着的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活着的讀後感

活着的讀後感1

“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無聊和平庸;倖存,不過是旁人的評價罷了”

——題記

餘華的《活着》讓眾多讀者感慨,有人對主人公福貴產生了憐憫之情,我卻從中獲得了一份寧靜。

地主家的兒子福貴嗜賭成性,肆意揮霍家中的財產,最後一貧如洗。然而禍不單行,接二連三的大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女婿、孫子相繼離世,命運多舛,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相伴終老。

面對家人的離去,福貴卻沒有被悲慘的現實打敗,他仍懷着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被命運碾壓過,才懂時間的慈悲”,他把痛苦交給時間。沒有血淚地控訴,沒有撕心裂肺地尖叫,甚至都沒有憤怒。有的只是福貴在生活中磨練出來的無邊無際的包容着的一切。以致後來時間裏再大的災難來臨,福貴也能將它消解,堅強的活了下來,不鬧不爭。人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我被主人公福貴的平靜而堅韌所震撼,生命的意義即在於生命本身存在的價值,它來自活着,“活着”便是全部意義。

抽象的苦難是易於接受的,最不可接受的是,眼睜睜看着這些痛苦都加於那些最為善良美好的人物身上。福貴面對這些善良的人的離去,面對這些這些人生的無常,殘缺與痛苦以及人生歷程中無法避免的劫難,禍患之力的壓迫,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沒有頹唐消沉,沒有像春生那樣用一根繩子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也沒有像路遙小説《人生》中的主人公初遭挫折時折磨自己,而是默默在角落裏舔着傷口,超然而平靜。

無謂的抱怨不如平靜的接受,學會超然和平靜面對困難,困難就會迎刃而解。正如黑塞所言“有勇氣承擔命運這才是英雄好漢”,我們應該要像福貴一樣把臉迎向陽光,鼓起勇氣去面對困難,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

苦難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寬廣、堅韌、温婉的性格,他活着,卻並不是福克納《喧鬧與騷動》的結尾所説的那樣“在苦熬”。對福貴而言,苦難已消失於無形,他的內心有的只有道禪思想中那種面對生活時的超然和平靜。而能夠讓福貴如此超然和平靜的正是苦難本身。擁有過財富地位、女人,他沒有珍惜,最後失去了這一切,但他卻得到了愛。他擁有母親無私的愛,擁有妻子忠貞不二的愛,擁有孩子、女婿的孝順和尊敬,正因為他擁有並珍惜這些,在經受如此巨大打擊後仍能樂觀面對。

然而小説中並非只有主人公一個人能夠面對苦難時表現出超然和平靜。福貴的母親臨死前對福貴説“活着就有可能,死了就什麼都結束了。”沒有抱怨不公,只希望能夠平靜的活下去。家珍更是不想爭什麼,對福貴説“福貴,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們,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給你做一雙新鞋”。只求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不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了。處於當時底層社會中的勞動人民,面對不公和不幸卻學會了隱忍和平靜對待。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楊絳百歲時曾説“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後來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一個人有限的生命裏還是平常點好,無需去爭太多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學着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就夠了。並在生活中學會隱忍,學會承受苦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從容平靜的面對生活,不要被小挫折、小困難打敗,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不因水的清淡而厭倦飲水,也不能因生活的平淡而掘棄生活,把臉迎向陽光,享受和珍惜每一天活着的生活,這便夠了。

活着的讀後感

我總以為一個人與一本書的邂逅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緣分,也許撥開書頁,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然而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卻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靈魂,這個靈魂時常躲閃,但亦毫不羞怯地袒露着。其深淺難以以厚薄而論,因為它們載負的無不是思想的洪流。我時常想着一本書的力量,純粹的文字卻衝擊人的視聽感受,如海浪般震撼心靈,撞擊思想,潛入意識。

《活着》就是這樣一本有生命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祕的期待——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後。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湧動;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濃重的歎息,又彷彿一陣熱烈的律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書中,隨着福貴悠長的笑,娓娓道來他的一生。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終於敗壞家業,淪落到為餬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戰爭、內戰、饑荒、大躍進、文—革……的年代裏,他死裏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終於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應是一個悲劇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着,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在書裏作者與讀者一樣是一個聆聽者,他沒有評論,甚至沒有一聲短短的'歎息,他只是呈現着,但他想説的都悠悠地説了。

回味的時候,我常常驚訝,這彷彿是看見一綹極纖細的髮絲被—逼迫着承受千萬斤的重量,然而它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

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賴,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後,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着地活着——已成為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讚。至於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也許在旁人的眼裏,福貴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許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賀拉斯説: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

活着的讀後感3

在還未看內容時我曾做過這樣的猜想:小説既然取名為活着,那必然是表現主人公在經歷萬難後仍然堅強的活着。帶着這猜疑我細細品讀餘華的《活着》,讀完之後讓我倒吸一口冷氣。雖為活着,但卻讓我不斷地看着鮮活的生命在這個活着的故事中一個個死去。

《活着》這本書太過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卻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餘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着這個故事。

在我看來餘華是冷漠無情的,他何以讓那麼善良的妻子,那麼聰明伶俐的兒子乃至更多人相繼離福貴遠去。只留下我內心無聲的歎息和淚水。

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説。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有慶對生活充滿無限的嚮往和希冀,即使貧苦艱難的生活,即使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麼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他愛他的兩隻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面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衷心的笑了,因為我似乎看見了有慶的希望。可是令我無法接受的是有慶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於血型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獻血,他竟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戰慄。全書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更多難以承受的苦痛,我們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或許就是生命的力量,這或許就是活着的呼喚。

餘華這麼説他寫作的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説,就是這篇《活着》。”

活着的讀後感4

每個人都有一個多彩的人生,這個“多彩”或許是坎坷的,幸福的,痛苦的也有一些人過着與世無爭,平凡而辛勤的一生。

這次,我要與大家談的就是一個人的一生。人的一生有着許許多多不一樣的活法,有快樂的去活,堅強的去活,奮鬥的去活等等,你有沒有想過你就應需要活出一個怎樣的人生呢?這問題是我提出的,但暫時連我自個兒都拿不定一個想法,也許這實在很難説,有人會問:“這可不是自己來決定的。”但是,我要説,這掌控權還是在你自己的手裏,你的各種因素都會改變它的道路和方向的。

雖然這次我的主題不合“科學”。但,推薦的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活着》。

這是一部小説,簡樸的語言塑寫了劃時代的家庭杯具。美國的《明星論壇報》評價説:“你只要讀到一半,就已經確信它是不朽之作了。”真的,我一拿起書就越發越想往下看。

作者是當代著名作家餘華,9年出生於浙江杭州,曾從是過牙醫工作,曾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主人公福貴起初是風光的少爺,可正因無顧忌,在外面吃喝嫖賭,把他父親的2多畝地全抵債給了別人,毀了家人幸福的生活。貧困中,他最後醒悟,可已經遲了,父親被他給氣死了,之後母親相繼死去,温柔可憐的妻子家珍,過度勞累,骨瘦如柴,最後死去。這也許就是上帝對他的懲罰,到最後,福貴7個至親全被他親手埋藏起來。只剩他孤零零的一個人和一頭老黃牛。

福貴歷經令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只是十分單純的為活着而就活着。

餘華告訴我們:學會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承受展此刻面前的無聊,平庸和困難。

我想:是啊,平淡理解,樂觀忍受,順其自然吧!

活着的讀後感5

在課餘時間,我讀完了《活着》這本書,有諸多感觸。《活着》講述的是一個老人福貴的一生經歷,他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為伴。享樂要有正確的方式。就福貴而言,他整日去青樓,賭博成癮,其目的就是為了享樂。如此享樂方式的結果就是不學無術,整日不顧家,家產也給敗光了。享樂無可厚非,尤其是對我們這些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來説,享樂説的簡單點就是放鬆,放鬆能使我們減輕壓力,提高學習效率。不過,我們一定要採取正確的方式來放鬆,放鬆不是逃課去網吧通宵,也不是上課玩手機,這樣的方式不僅是我們失去了知識,還損害了身心健康。我們可以課後時間去運動、看課後書、跟同學談心聊天,運動可以提高我們的體質,看課後書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同學之間的聊天可以增進感情,我們還達到了放鬆的目的。相比玩遊戲、看小説而言,這些放鬆方式更可取。

珍惜身邊的親人。福貴的一生可謂是悲慘的,他身邊的親人因為各種原因相繼去世,他承受了各種打擊依舊堅強的活着。這不僅告訴我們生命的可貴,還警醒我們要珍惜身邊的親人。世事無常,我們不知道身邊的親人何時會離去,珍惜現在,為身邊的親人做點什麼。

不論遇到何種挫折,我們都要活着。人活着只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生命是珍貴的,我們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輕生。

我合上《活着》這本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活着的讀後感6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命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這些經典語句都是出自於著名作家餘華的著作—《活着》。

《活着》是一本對人生另一種透徹的解釋的書,源於生活歸於現實,直面而淋漓盡致的寫了人活着這一生為了什麼,又為了什麼而活着,整篇文章以直白的第以人稱來寫,讓故事更具真實性更直擊人心,故事裏真摯樸實毫無掩飾的話語,讓人讀過之後不禁潸然淚下。

流年未亡,光陰荏苒,記憶是無法抹掉的,舊時代中國社會的種種現象,在這本書裏被直觀的體現出來,當時人性的多面性,暗藏在社會中的種種黑白兩面,作者的描述,又讓讀者產生怎樣的共鳴?歷史的真相又如此的殘忍,時間是沒有情感的,然而時間裏所發生的所有事情,讓它有了生命。時間是最好的法官,卻也是活着的資本,它無需通知我們即可改變一切,如果因為苦難而駐足不前,時間它定不會等待你,因為它的宗旨就是不停的轉動,就像人一樣,有了生命就為了活着。人的一生就像一根竹節,每段竹節都代表着不同的經歷,我們不停的追趕不停的成長,只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餘華對活着的方式對活着的感悟,沒有華麗的過度渲染,沒有用大量文字進行鋪墊,它的直白直觀,正是靈魂與肉體之間的融合與注視。書裏面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自己風華雪月的青年,經歷了家境由富裕跌落到谷底的殘酷,雖然也經歷了短暫的幸福但卻也受到了命運無情的拍打,最終才讓他明白活着是為了什麼,而什麼又讓他活着。也許人生就是這樣吧,生命是一個個體,是心臟讓它有了跳動,活着何嘗不也是這樣只要還來得及那麼恍然大悟永遠不會晚。

有些人很早就知道活着是因為什麼,而有些人到一輩子的盡頭才忽然感悟活着的本質,看了書裏的故事,我會想一生這樣坎坷慘淡,為什麼福貴還能這樣自我消淡,最後平淡的活着,楊絳先生説過這樣的話: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人生最婀娜的舞姿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古往今來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但福貴的內心讓她真實地瞭解了自己,一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雖然身體會越來越硬,卻有一處地方如夏火般燦爛,如春雨般柔軟,也許活着只為了一件事活着,那是超脱物質和人情之後的態度。生如夏花,死如秋葉想必也是這個道理吧。

高尚不是一些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這是餘華所説的,就像福貴一樣雖然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善待自己。人對痛苦的承受能力遠遠超於自己所認為的程度。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死去亦如此。無需要站在金字塔頂端,只願可以做一棵在風沙中無堅不摧的小草足矣。

中國有站在腥風血雨中依然吶喊着保衞中華的士兵,有着對復興中華的昂揚鬥志,也許在路上會遍體鱗傷,也許會跌得頭破血流,但他們卻不停的向前衝,只為了在有限的時間裏讓自己活的更有意義。人的一生不斷地隨時間在變動,只希望暴風雨來臨的時候都能夠泰然接受。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所。一輩子説長不長,説短亦長,但只要還活着,那麼那絢麗多彩的畫卷永遠不會拒絕你的顏色。只要一切來的及,開始定不會晚。

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一切只因,活着。

活着的讀後感7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個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題目。同樣是一本薄薄的讓我只用了一個下午就讀完了的書。巧的是讀了幾頁便發覺心這本書為背景的電視劇我竟看過,這讓我更真切地體會到了這書的含義。

《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儘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面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才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所有的事。我想起陸幼青的死亡日記,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邊緣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講述一切。

讀到家珍死去,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離死別中最寧靜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後喬峯抱着她的屍體的痛器失聲,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後流下的懦弱眼淚,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絕,我想人活一生,總要承受這樣的擊,而多年之後,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了,那時的我們也許真的會選擇一種平靜,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的經歷,澆鑄而成的。數十年後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對着一塘殘荷將過去的傷痛記憶娓娓道來,我對自已的過去是否清楚地知道並且敢幹面對,我不敢説。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着血汗過完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甚至我也説不清到底該怎麼做,我面對的是無法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無奈和內心與現實的強烈,盾,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一面應付着現實中的瑣碎,而在內心尋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樣,我始終希望自已能對世界友好,儘管天性中的倔強與後天形成的反叛也許會導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着平靜的微笑向世界道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説聲再見。

Tags:讀後感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