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社交心理學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85W

社交心理學是以普通心理學的基礎知識為基礎,應用心理學的方法研究社會交往中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學科。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閲讀社交心理學論文,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社交心理學論文

社交心理學論文一

隨着網絡在社會中的普及,網絡與人們現實生活的結合愈發緊密,人們可以輕易在網絡中獲取信息,教育也可以從網絡方式中得到全面拓展。基於這種發展現狀下,人們的思想極易被社交網絡影響,尤其是對於青少年學生而言,社交網絡的影響力之大是不可小覷的。為了使社交網絡得到更好地應用,相關部門應從心理學視角下,對網絡用户個體行為加以約束。

一、社交網絡對用户行為的影響分析

2014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社交網絡用户中,18至35歲羣體佔據了64.4%的比重,高中到本科這個階段的社交網絡用户羣體則佔據了84%的比重,這個數據充分説明,我國的社交網絡用户中,年輕羣體的數量超過了一半,在這裏面,更多的是在校學生,這裏包括了初中、高中和大學。年輕人對網絡的喜愛與廣泛運用,註定了學校的教育與網絡無法分割,學校教育已經邁入了網絡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時代。網絡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方式都發生了較大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固定單一,通過互聯網,人們可以輕易的瞭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不僅在量上能夠達到人們的需求,在質上同樣能夠提供一定程度的滿足,信息來源的豐富與多樣化,促使人們認知方式的改變,舉個例子:近年來,我國的微博平台發展十分迅速,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等主流微博平台用户已經上億。微博具有強大的羣眾基礎和便捷的傳播方式,微博輿論經常弘揚我國的傳統美德、曝光社會不良行為、關懷弱勢羣體、監督政府部門的工作、關注生態環境等,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進作用。另外,微博輿論在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可以使得廣大人民羣眾團結一致,解決困難。有關部門在進行救援計劃時,會得到廣大羣眾的支持,計劃實施起來也會更加效率。基於這種社交網絡下,人們很容易被其輿論影響,從而產生個體行為的變化。

二、社交網絡管控難點分析

(一)網絡形勢下個體行為規範的控制難點

通過正確的輿論宣揚與行為指導,學生可以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網絡時代的來臨,給傳統教育帶來了巨大沖擊,由於不良影片與言論在網絡上大量充斥,且沒有完全有效的肅清措施,年輕人很容易就能夠接觸到許多的負面信息。年輕人衝動、熱血,富有模仿意識,缺乏一定的辨識能力,其思想觀念很容易被牽引、被誤導,枯燥的校園生活讓他們對外界社會充滿嚮往,通過網絡信息的傳播與煽動,人們很容易便產生暴力等相關行為,進而給社會帶來損失,給自身帶來無法彌補的傷痛。在網絡時代下,我們更應該注重對網絡健康環境的營造,有效規範年輕人的行為習慣,最終讓年輕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走上正軌。當然,目前這方面的技術還並不成熟,故而我們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網絡要如何發揮其有效的行為控制作用?關於這一方面,我們任重而道遠。

(二)網絡時代下輿論導向的控制難點

網絡環境難以全面監控,往往網絡上一件小事,很容易在網民的圍觀下,造成劇烈的宣傳風暴,這種宣傳的價值觀難以把握,網民的意識也相對薄弱,在沒有權責的情況下,很容易給社會,或者給個人帶來極大壓力,進而造成個人生活秩序的紊亂或者是社會的動盪。這種是無意識宣傳,而若是反動分子通過網絡,進行不利的輿論宣傳,再經過有心人的大量傳播,也極有可能給社會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對社會的穩定也會構成威脅。

(三)網絡道德監督的難點

網絡信息的出現,使網絡教育強勢介入到了這一教育過程,並且發揮出了極強的作用,然而網絡環境具備虛擬與隱蔽性能,它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隨意發揮的社交環境,在這裏,輿論與信息得不到監督,虛假、暴力、淫穢等信息無處不在,這些信息的出現,在滿足了青少年好奇心的同時,也對他們的價值觀產生了扭曲引導,這些得不到監督的網絡教育,使網絡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挑戰。

三、基於心理學下如何對社交網絡個體行為加以控制

(一)構建網絡輿情監測系統

網絡輿情監測工作在國際中發展歷程較長,最為傳統的監測手段一般採取手工操作,以人工方式為基礎,通過員工監測指定頁面的方式,檢索出頁面中重點監測詞彙,從而尋找出最新的輿情動向。隨着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該種監測技術已經不能適應大量信息的需求,基於此,TDT研究項目產生,其核心內容包括話題追蹤、監測、報告及關聯監測等。構建網絡輿情監測系統框架,需要廣大技術人員與政府機構共同努力,結合我國網民實際需求,不斷健全系統監測模塊,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從監測過程及程序的角度分析,其框架本質為獲取收集數據、整理數據、依據不同用户要求分析.

(二)利用主流媒體第一時間造勢

因為社交網絡輿論具有易傳播、關注點比較多的特點,所以利用主流媒體對其進行引導,為其造勢,吸引人們注意,且主流媒體的公信度可以把微博輿論的可靠性瞬間提高,使羣眾信服。具體可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主動關注微博輿論,預測微博輿論走向。當微博輿論有走向混亂的趨勢時,主流媒體要利用其強大的資料蒐集能力及時拿出證明,為微博輿論澄清真相,不給那些虛假信息傳播以可乘之機;二是建立起合理的微博輿論應對機制,主流媒體建立自己的專屬微博平台,當微博輿論出現問題時可以及時採取應對措施。同時,主流媒體可以鼓勵專業、理智的微博輿論的發表,提高微博輿論的整體質量。主流媒體專屬微博的開通,對於羣眾問政有着監督作用,有效改善羣眾網絡問政情況,比普通媒體更有實際意義。

(三)引導輿論代表的言論

在越來越多的微博輿論事件裏,我們認識到了輿論代表言論的重要性,這些輿論代表在微博輿論的內容和結構中都處於核心地位。所以要想正確地引導微博輿論走向,必須要先培養合適的輿論代表。正確引導輿論代表言論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一是宣揚正確的網絡道德,在微博交流中,要鼓勵輿論代表們深入挖掘輿論的內涵和背景,全面瞭解輿論的內容,做到實話實説;鼓勵他們儘量在自身專業相關的領域發表專業性的見解,做到見解獨特、有深意;鼓勵他們學習國家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鼓勵他們接納其他人發表的意見,而不是一家獨大,做到善於傾聽;二是培養主流輿論代表。在選擇主流輿論代表時,要選在社會中話語權比較重、素質合格、專業水平紮實、有較強的判斷和引導能力的個人或單位。他們發表微博輿論時,會產生比較大的反響,在引導輿論走向方面有強大的控制力,即促進了微博輿論健康發展,又提升了自身的形象。

(四)嚴厲打擊社交網絡輿論操控現象

要想正確引導社交網絡輿論的走向,必須要先打破網絡公關對言論的操控現象。如何嚴厲打擊輿論操控,可以從以下兩個方便進行:一是加強對運營網站的監督和治理。對於輿論的運營網站,要加強監督,確認是虛假信息或者受到操控的輿論,要求運營網站作出解釋,阻止虛假輿論的擴散。對虛假輿論運營網站,有關部門可採取刪帖或者直接封號的方式進行嚴厲打擊,如果情節比較惡劣違反相關法律的,可通過信息部門查詢其IP地址對其進行抓捕拘留。另外,建立輿論實名制也是一種阻止虛假信息傳播的有效手段,遇到虛假信息可及時查詢到個人詳細信息,並對其進行處理;二是社會各部門聯合打擊網絡公關。網絡公關得以生存是因為其複雜的關係利益鏈,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網絡公關問題就要切斷這些關係利益鏈,所以需要網絡、行政、司法、企業等各個部門聯合,團結一致打擊網絡公關。同時給網民普及網絡公關的危害,讓網民不給網絡公關提供便利,抑制網絡公關的囂張氣焰,網民一旦發現網絡公關的存在,立刻上報相關部門,及時進行處置。

四、結束語

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的社交網絡平台也越來越發達,在輿論引導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對社交網絡用户個體行為產生了不良影響。網絡只是一個工具,不止是正確地認識這一工具,我們還要運用科學有效的辦法,使這一工具能夠切實為我們的教育服務,使我們能夠培育出具備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且具備高素質地人才,最終使教育能夠達到服務人類,服務社會的根本宗旨。據此在這個發展趨勢下,需要對社交網絡的應用進行正確引導。利用主流媒體第一時間造勢、確立輿論代表發表有影響的言論、嚴厲打擊網絡公關對輿論的操控等,幫助廣大網民營造一個健康積極的網絡環境,為青少年學生創建一個有益身心的發展平台。

社交心理學論文二

摘要:

隨着網絡和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由 QQ、微博、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IM)和人人網、開心網等社交網絡服務平台(SNS)成為用户能夠通過各種文本展示自我並與各類“熟人”之間交流互動的一種方式。如果把這些社交工具及網絡平台視為一個巨大的“虛擬劇場”的話,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舞台上進行精心表演,目的是為了建構在朋友圈好友中“理想的形象”。本文根據戈夫曼的“擬劇理論”解釋一些現象,理解我們自己及他人是如何通過社交工具及網絡平台建構“公共形象”的。

關鍵詞 :

戈夫曼 擬劇理論 印象管理 社會互動

由 QQ、微博、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IM)和人人網、開心網等社交網絡服務平台(SNS)組成的現代網絡社交工具,正是伴隨着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的普及而產生的時代產物,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市場取向。這些新興的網絡社交工具藉助其易於掌握、方便快捷、輻射面廣等優勢,在現代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愈發重要的角色,並逐漸改變着人們的交往方式和習慣。隨着這些網絡社交工具被普遍接受和使用,一種新的社交形態,即“虛擬社交”應運而生。本文將用戈夫曼的“擬劇理論”來淺析虛擬社交網絡中的這些社會互動行為。

1.戈夫曼的“擬劇理論”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戈夫曼較為詳細地闡述了這一戲劇思想,並試圖用它來解釋人們之間互動的動力學。他認為人與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相互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來説是一種表演。我們每一個人就像演員一樣,在某種特定的場景下,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給觀眾看。在整個表演過程中,我們總是儘量地使自己的行為接近我們想要呈現給觀眾的那個角色,觀眾看到的是那個表現出來的角色而不是演員本身。當表演結束,演員回到後台以後他的真實面目才展現出來,演員才又恢復其本來的自我。而後台是觀眾所看不到的地方,用於分隔舞台與後台的屏幕把通過表演展現出來的世界與真實的現實世界隔離開來,也把演員與觀眾分隔開來,從而造就出一個表演中的世界,使觀眾暫時忘記現實的存在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表演出來的世界中去,跟着演員所呈現出來的那個角色去體驗另一種生活。

1.1表演框架

表演框架是指人們內化了的現存的社會規範和社會準則,是一系列的慣例和共同理解,也就是人們在社會生活舞台上進行演出的依據。戈夫曼認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場次進行表演,如果能夠按照劇本表演就會按照劇本表演,當劇本不明確或不完整時就要隨機應變、臨時創作。表演框架包括以下幾個環節或因素:(1)劇本期望。也就是社會規範對各種社會角色的限定。社會是一個一直在演出的戲劇舞台,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生活舞台上的演員。但是,在個人行動的後面隱藏着強有力的“劇作家”,這個“劇作家”就是社會體系,它不允許個人離開劇本。人們的行動受社會體系預先寫好的“劇本”的限定。當然,人們的行動也會受其他人,包括其他演員和觀眾的影響。(2)劇情。所謂表演,就是在某種社會情境中,人們為了給他人留下某種印象而做出的所有活動。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社會生活舞台上扮演着角色,都是表現劇情的人,即劇情表演者。表演的目的是要表達某種意義。戈夫曼認為,表演者可能很真誠地相信他所表演的行為,也可能不相信自己所表演的行為,而是做給別人看的。(3)劇組。戈夫曼把在“表演某種劇情時進行合作的一些人”,稱之為劇組。(4)表演區域。包括前台與後台。前台是按固定方式進行表演、為觀眾規定的特定情景的舞台部分,主要由佈景、個人外表和舉止等三個部分組成。後台是不讓觀眾看到的、限制觀眾和局外人進入的舞台部分,只有關係更為密切的人才被允許看到“後台”正在發生的一切。(5)假面具。在戈夫曼看來,人們之間的互動,就是每個人都在表演自己,但不是表現真實的自己,而是表現偽裝起來的自己,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戲,也就是戴着假面具在社會中生活。假面具是同社會公認的價值、規範、標準相一致的前台行為,是一種角色面孔。戈夫曼認為,“假面具”並不等於欺騙工具,兩者是有區別的。

1.2印象管理

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實質是“印象管理”。他認為,“在人際互動中,不管個人具體目標是什麼,他的興趣始終是控制他人的行為,特別是控制他人對他的反應。這種控制將主要通過影響他人而逐漸形成的.限定而實現的,而且他能通過給他人某種印象的方式藉以表現自己達到影響這種限定的目的,他給人的這種印象將引導他人自願地根據他的意圖而行動。”這就是所謂“印象管理”。在“擬劇理論”中,戈夫曼用印象管理理論解釋了我們根據什麼來表演、在什麼樣的情境中表演、怎樣去表演的問題。戈夫曼認為表演是被有意或無意地設計出來的,用以給他人制造一個“我們是誰”的印象,這是一個理想化的“自我”。戈夫曼認為,社會和人生是一個大舞台,社會成員作為這個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關心自己如何在眾多的觀眾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擬劇理論研究的是人們運用哪些技巧在別人的心目中創造印象。

2.虛擬社交網絡中的社會互動行為

常見的虛擬社交網絡中的社會互動行為有以下幾種:(1)發微博(髮狀態、發説説)。利用社交工具及網絡平台提供的功能,用户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即時分享表達心情、感想,發佈信息的一種行為。(2)加好友(加關注)。利用社交工具及網絡平台提供的功能,用户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查找搜尋與現實中的好友、陌生人建立網絡虛擬平台上的好友關係,在社交工具及網絡平台上隨時隨地瞭解好友的最新動態。(3)評論。用户對其他用户所發表或者轉發的內容,通過文字或者表情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作為對發佈者本人及所發內容的迴應的一種行為,例如:點贊。(4)轉發。用户看到其他用户所發表的內容,大多數是因為對內容的認同或欣賞,想以這種形式間接地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並進一步擴散到自己的圈子中與他人分享的一種行為。(5)贈虛擬禮物、卡片等。利用社交工具及網絡平台提供的功能,用户可以通過製作或挑選虛擬禮物、卡片等形式,在平日或有特殊意義的日子向被贈予方表達自己的心意的一種行為。

3.虛擬社會互動行為的擬劇理論解析

由上述的幾種常見的虛擬社交網絡中的社會互動行為可以看出在虛擬社交網絡的“舞台”上,每位“表演者”既是演員又是觀眾。演員的表演分為四種模式,每一種模式都代表着一種表演意義:(1)理想化表演。理想化表演是掩飾那些與社會公認的價值、規範與標準不一致的行動。現實理想化的面孔,首先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掩飾。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表演模式,這種模式的特徵就是集中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在發佈內容前,我們會自己斟酌自己想發佈的內容,心裏暗暗評估這條內容是否能夠獲得觀眾的肯定,是否會被某些人恥笑。我們精心編輯文字與圖片,等待着回覆和“贊”。(2)誤解表演。這種表演的目的是使觀眾產生錯覺,比如為了獲得尊重,一個本來腦中空空如也的人在社交工具及網絡平台上裝得很有學問,本來並不富裕的人炫耀自己的奢侈物件或者“高檔生活”。(3)神祕化表演。與互動方保持一定距離,使對方產生一種崇敬心理的表演稱之為“神祕化表演”。戈夫曼認為,對一個人越熟悉,就越容易輕視他。所以,有的“熟人”更願意發佈讓人看不懂的內容或曲高和寡的內容,以將自己與大多數人區隔開來。這樣做就是讓觀眾對演員產生“陌生”的感覺。(4)補救表演。戈夫曼對此提出了四種補救措施:①表演者使用的補救自己表演的預防性措施,它包括戲劇忠誠、劇組素養、戲劇規則。②觀眾或局外人用以幫助表演者補救其表演的保護性措施。③表演者還要採取一些措施,以使觀眾或局外人都能為了表演而使用那些保護性措施。④觀眾有意的忽視。例如:用户對所發表的內容或者評論有刪除的權利;用户有可能將朋友圈場外產生的尷尬放置到朋友圈中,主動表露這種丟面子或者尷尬行為,但這種表露是經過修飾的,讓人覺得自己“可愛”,而且希望得到大家的安慰,甚至期望得到大家認為自己“可愛”的結果。好友對其所發的內容不予以評論,予以忽略等等。

每一個人都是在舞台上用心投入表演的優秀演員,不僅在現實生活中,還有虛擬的網絡世界。每一個人與他人不斷互動交流盡力向他人展現自己最美的一面,扮演好自己的每一個角色。戈夫曼的“擬劇理論”作為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中比較經典的理論之一,在現代發達的網絡信息化社會中依舊散發着其獨特的經久不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