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研究社會化理論下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88W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標準

研究社會化理論下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

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而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由於確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的依據不同,國內外學者提供的判斷標準有所不同,側重點也有差異。例如:馬斯洛認為充分自我實現的青少年就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而美國學者阿特金森認為,對自己的能力有正確認識、能夠承擔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具有穩定與協調的人格結構的青少年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總體來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以下幾種標誌:一是能夠全面地認識自我,有良好的自我意識,能夠做到自知自覺,既對自己的優點長處感到自豪,又不因自己的缺點而感到沮喪,保持自尊,自信;二是有理想,生活有目標,既有敢於拼搏的勇氣,又能正確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三是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接納他人的短處,以包容、積極的心態與人交往,在相處的過程中,尊重多於嫉妒,信任多於懷疑,欣賞多於憎惡;四是當遇到外界刺激時,有較強的情緒控制能力,保持行為協調,心理平衡;五是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對待事物樂觀開朗,滿懷希望,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進取態度。所以,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上多持有一種積極的、開放的、現實的、辯證的、通達的人生態度。

二、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威克曼根據青少年不適應行為的指向將其分為外攻性問題和內攻性問題,外攻性問題與對待他人有關,如曠課、挑釁、反抗、不合作、撒謊、盜竊、打架、破壞公物等叛逆行為;內攻性問題與對待自我有關,如退縮、消極、悲觀、自卑、自殘、自殺等自我貶低行為。威克曼的研究還發現,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更加註重外攻性問題,高估其嚴重性,並想盡方法對青少年的叛逆行為進行約束。而時常被忽略的是具有自貶性的內攻性問題,其往往是青少年出現叛逆行為的根源。所以,心理健康研究人員更加重視青少年的內攻性問題。只有真正走進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地瞭解他們,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我國青少年常見心理健康問題總結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外攻性問題

1.自私

都説“自私自利,是立人達人之障”,但是處於轉型期的青少年都會有不同程度上的自私心理。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風氣盛行。所以,有很多人説,自私是人之本性。正如一句民諺所説,自私自利從來弄不明白,究竟它是全人類的一部分,還是全人類是它的一部分。其實,當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張白紙。在經過無我有物、有我無物和物我整合三個階段的順序發展之後,兒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漸發展出來。在這個三個階段的過程中,家庭和社會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溺,並灌輸類似“只掃自己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良思想,以及社會上的負面影響,導致有些青少年仍然停留在有我無物的階段,並沒有把主觀和客觀、自我和環境有機整合起來。這種由自我概念發展障礙所導致的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在行為表現上就是自私和沒有責任感,凡事只看到自己而不考慮他人的感受。這就會間接地導致青少年出現人際交往危機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所以,自私不僅僅是一種不健康的自我觀念,同時又是引發其他異常心理和行為的根源。

2.叛逆

引起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原因是由於身心發展不同步。青少年時期身體迅速發育,使其產生長大成人的感覺,覺得自己可以不依賴家長、老師獨立做很多事情。但是事實上,青少年時期只是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時期,其能力還是不足的,思考問題還是幼稚的。所以,在家長和老師眼中,青少年仍然是需要指導和照顧的小孩兒。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反差,自然會引起青少年內心的反感,他們的成人感驅使他們去反抗。由於擔心自己的存在被忽視,青少年往往也會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以渴求標新立異,引人注目。叛逆心理雖然沒有發展到不健康心理那麼嚴重的程度,但是當它遭受刺激,反應強烈時卻也是一種反常的心理。它雖然不等同於變態心理,但是已有變態心理的特徵。從成都發生的“沈鵬弒母”案,到温州發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廣東發生的少女殺死奶奶案,這些接二連三發生的殺害至親的案例説明,對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一定要加以重視,平時要能注意到孩子細微的心理變化,及時地與其溝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交流。

(二)內攻性問題

1.抑鬱

常言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這句話漸漸被日益嚴重的社會心理健康問題所打破。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因為各種各樣的心理壓力而飽嘗愁滋味。因為青少年不需要承擔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所以很多人不理解為何青少年會抑鬱,會有解不開的心事。但是,單就學業壓力、家庭問題、交友障礙這些成年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就足以摧垮部分孩子的心理防線。青少年的抑鬱症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方面:

(1)內在因素,即與青少年本身的性格特徵有關。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人的性格也多種多樣,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外向、樂觀,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對生活抱有正面積極的態度。而有些孩子,則性格內向、文靜,不愛與人交流,孤僻多疑,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極面,不善於表達自我內心情感。當生活中遭受意外挫折時,他們更傾向於自我封閉,逃避現實。第二種類型的青少年往往是抑鬱症發病的高危人羣。

(2)外在因素,即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及社會影響有關。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學校課程緊張,學習壓力大給青少年造成極大的思想負擔。有相當一部分青少年抑鬱的原因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不當。父母給孩子提供了優良的物質保障但卻忽略了與其心理上的溝通。同時,社會上評斷標準的失誤也是導致青少年抑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過分地重視學業成績,而忽略孩子內在品格的培養,認為成績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成績不好的孩子做什麼都不對。長此以往,青少年生活在迷茫,不自信,忐忑之中,變得越來越不愛講話,繼而引發抑鬱症,從而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釀成一樁樁的悲劇。

2.自殘

據調查證實,有自殘行為的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他們把自殘行為當作宣泄內心壓力的一種方式。自殘與自殺有着本質的區別,自殘者也許沒有自殺的念頭,僅僅是希望通過殘害自身身體的方式獲得快感。常言:“身體髮膚授之於父母。”到底是什麼原因致使青少年如此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總體而言,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家庭的因素。不和睦的家庭,過多的童年不幸,父母管教太過嚴苛,或者經常性地遭到辱罵毆打等,都會引發青少年的自罰、自殘行為。二是自我施壓。有很多青少年太過追求完美,如果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成果的話,便會用自殘的方式進行自我懲罰。三是從眾效仿心理。據有關報道,兩名台北中學生為表義氣,竟約定同時用刀具割手腕,然後用相同的手帕包紮以作為標記。此等自殘行為竟被同學們認為頗有勇氣,十分英雄,紛紛效仿。青少年思考問題的方式還不成熟,很多時候都是在盲目地追逐他們所認為的“潮流”。近些年來,青少年的自殘現象已經越演越烈,各種關於青少年極端自殘行為的報道屢見不鮮。

3.自殺

這是人們最不願看到的一幕,孩子對於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何青少年自殺率居高不下?自殺可以分為:自殺威脅和自殺行為兩類。前者是想用自殺對抗家長和老師的管教,動輒以自殺相威脅。這種行為可能源自於對於自我自尊心保護的逆反心理,其內心還是希望更好地生活。而後者則是由於悲觀厭世所致,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往往這種青少年都深深地遭受常年抑鬱的折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覺得生不如死,以至於產生輕生的念頭。無論是作為一種手段的自殺,還是作為一種目的的自殺,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三、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不管何時,家庭教育的地位永遠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塑造培養過程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所以,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引發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根源所在。不恰當的家庭教育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溺愛型。現如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長過分寵愛孩子,遷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自我感覺是愛孩子的表現。但事實卻是害了孩子,過分地溺愛,養成了一個個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不懂得分享,難以合羣。放任型。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漠不關心,優點不給予表揚鼓勵,缺點不給予糾正。自認為這樣做是效仿西方的自由教育方式,還有助於養成孩子不驕不躁的好品行。殊不知,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指路燈,明確地告訴孩子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在人生軌道上有着正確的行駛方向。此外,家長不注意自身的道德、思想修養,不良行為潛移默化地侵蝕着孩子的心靈,使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行為和蠻橫不講理的不良品性。專制型。家長對於孩子的生活幹涉過多,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應該聽從自己的所有安排。孩子缺乏自己獨立思考的機會,同時也喪失了私人的時間與空間。如果孩子稍加反抗,或達不到家長的預期要求,就粗暴地對待孩子,甚至出現體罰的行為。長此以往,孩子內心的反感越積越多,這不僅會影響與父母的感情,還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過度教育型。家長對孩子總有一種過高的期望,自己曾經沒有做到而後悔的事情,總希望子女能夠替自己做到。這樣就會不顧及孩子本身的興趣愛好,要求孩子學特長,閲讀書籍,參加各種比賽,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留下了不良的心理隱患。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是青少年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

(二)學校因素

中國自古便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論,很多人為了考取功名,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社會發展至今,我國的學校教育仍未能擺脱應試教育的影響。分數似乎成為評斷一個孩子優劣的唯一標尺。在此單一的評價標準下,每一次考試都等同於一次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戰爭,導致孩子心理超負荷運行。面臨着激烈的升學競爭,孩子在題海中冥思苦想、死記硬背,整天有寫不完的作業,做不完的題,雙休日也要參加補習班、特長班的學習,根本就無法體會學習的樂趣。孩子因此身心疲憊,精神緊張,一遇不順心的事如考試失利、人際關係緊張等,便惡劣情緒鬱結心頭,久而久之,遂成病態。曾經一位即將參加高考的女孩子,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説:“我真怕考不上大學,老師説考不上大學的話,一輩子就完了,將來肯定沒有多大的出息。”高考的競爭、升學的壓力使她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青少年的身心還處於發育,待完善的狀態,心理承受能力還十分稚嫩脆弱。學校不恰當欠科學的教育方式,會導致青少年過重的心理負擔,造成心理障礙,形成一旦沒有考上理想學校就產生一定前途無望、理想成空的想法,最終抑鬱成疾。

(三)社會環境因素

改革開放政策給我國經濟上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人們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的同時,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衝擊。近年來,我國的本土文化一直與外來文化處於一種持續衝突又相互妥協交融的狀態。我國尚處於社會轉型階段,目前很難實現多元文化的有效整合。文化的迥異很容易導致人們對於原有的價值觀產生懷疑,原有的價值觀正在逐漸減弱甚至喪失其功能,新的價值觀又比較零散雜亂而不成系統。這增加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適應社會生活方面的難度,造成青少年在認知上的失調和行為上的失範,引起心中的迷茫、焦慮不適,行為出現偏差、越軌。社會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一是社會刺激因素增多,隨着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環境污染、噪音增多等,嚴重地干擾着中小學學生的正常休息、學習和健康。二是社會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滿暴力和色情的音像製品和書刊、大量的計算機遊戲軟件等,十分容易讓自我約束能力不強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青少年網癮問題,寒暑假宅童問題都嚴重妨礙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和人格的發展。三是住宅越來越多地成為獨門獨户,生活越來越封閉,甚至出現了居住十幾年還不認識周邊鄰居的情況,這嚴重限制了孩子與夥伴的交往,致使孤獨感增加。青少年缺少與同齡人的交往,使許多心理品格得不到發展和完善。

四、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及意義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少年強則國強。所以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時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其本源入手,提出如下三個方面的對策:

(一)家庭成員之間進行友好溝通

父母與孩子之間最重要的莫過於溝通,良好的溝通不僅可以消除父母與孩子的隔閡,還可以讓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之愛,健康陽光地成長。首先,作為家長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裏話。當彼此想法發生衝突時,不搞強權管理,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能夠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慢慢地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觀念,同時也接受孩子的認知想法,從而對事物達成共識。

(二)學校科學營造學習氛圍

學校是教書育人,傳授知識的地方。學校應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而非過分重視學習結果,按成績把孩子等級化。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真正地放棄比較,理解接納每個孩子的不同之處。此外,還可以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心理講座等活動,讓青少年真正地瞭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或者不定期地請專業的心理教師對心理有問題的孩子進行心理疏通。

(三)社會媒體環境積極引導

社會要加強對於青少年的保護措施,切實保護青少年的利益。隨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成為了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所以,國家有關部門應進行立法,規範人們的網絡行為,對傳播不良信息的大眾傳媒電視、書籍、網站等進行嚴厲打擊。此外,還應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圖書館、科技館、少年宮、博物館等文化陣地的導向功能和陶冶功能,因勢利導,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引導到有益於社會、有益於身心的活動中。社會各界要多多宣揚正面積極的精神,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