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我國外資政策研究的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69W

摘要在簡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資政策演變的基礎上,分析了利用外資的正負效應,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我國外資政策研究的論文

關鍵詞外資外資政策外資效應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外資政策的不斷調整,我國利用外資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正確分析我國利用外資的正負效應,有助於我們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資政策的演變

1.1初創階段(1979~1985)

這一階段的主要舉措為:轉變指導方針,由排斥外資轉向利用外資;設立經濟特區和沿海經濟開放區,實行特殊靈活和優惠的外資政策;開始制定外資法規,1979年7月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是我國第一部吸收外商投資的法律;成立外資管理的專門機構,1979年8月國務院設立了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全國的利用外資工作,1982年3月合併成立對外經濟貿易部。

這一階段的特點表現為:外資政策是非常粗略的,並缺乏可操作性,對外資流入實行限制的特點非常突出,且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外資政策體系。

1.2發展階段(1986~1993)

這一階段的主要舉措為:進一步明確利用外資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大意義以及利用外資的指導思想和戰略部署;建立了一系列利用外資的法規體系,包括《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指導吸收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税法》等;對外資實行普遍的優惠政策;建立針對外資的分級管理體制。

這一階段的特點表現為:在指導思想上已經完全確立了積極利用外資的觀念,對外資的限制不斷取消,外資允許進入的規模和領域不斷擴大;外資政策激勵的重點由間接投資轉向直接投資;儘管仍然對外資實行一定的限制,但實行鼓勵和優惠的特點更加明確;形成了全國統一的外資政策體系。

1.3調整階段(1994~2001)

這一階段主要是針對第二階段利用外資實踐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加以規範,同時根據加入WTO的需要,逐步取消對外資的一些限制,對外資實行一定程度的國民待遇。採取的主要措施表現為:①1995年6月我國重新發布了《指導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同時發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將外商投資產業鼓勵類、限制類和禁止類項目具體化。除此之外,皆為允許對外開放的領域;②1997年12月,修訂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擴大了國家鼓勵外商投資的範圍,突出了產業重點,同時體現了鼓勵外商向中西部地區投資的政策;③1999年8月,外經貿部等部門就進一步鼓勵外商投資制定了相關政策措施,鼓勵外商投資企業技術開發和創新,加大對外商投資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

這一階段的特點表現為:對外資的限制大幅度取消,國民待遇原則越來越明顯;對外資的優惠政策仍然很突出,但相應的規範和管理有所加強;外資政策逐步與國際慣例特別是WTO的規則接軌;單純依靠優惠政策來吸引外資的傾向有所緩和,但尚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

1.4完善階段(2002~)

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根據WTO的規則和承諾,於2002年3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4月1日起施行由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和外經貿部發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及附件,在投資准入方面進一步開放,其主要變動如下:①將鼓勵類目錄由186條增加到262條,而限制類目錄由112條減少到75條,大幅度放寬了行業准入限制;②擴大投資領域,逐步開放金融、保險、電信、物流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③投資地域多樣化,鼓勵外商投向中西部地區,參與正在實施的中西部大開發戰略;④投資方式多樣化。

2利用外資的正效應

我國利用外資數額的不斷增加,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增長,其正效應十分突出,主要表現為:

(1)利用外資促進了我國GDP的增長。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分析結果,1981~2000年,在我國GDP年均9.7%的增長速度中,大約有2.7%來自於利用外資的直接或間接貢獻。羅餘才、嚴俊(2002)對20世紀90年代國際直接投資(FDI)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分析表明,FDI增加1%,GDP將增加0.396736%,説明FDI流入對中國GDP增長的影響是正面的。

(2)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產值對全國工業總產值的貢獻也是非常巨大的。從1990~2001年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不斷上升,由1990年的2.28%上升到2001年27.98%。同時,外商投資企業上繳的税收對我國的工商税收也起了重要作用,增加了我國的財政收入,外商投資企業上交的税收佔我國工商税收的比重逐年上升,從1992年的4.25%上升到2001年的19.01%。

(3)利用外資增加了我國進出口總額。1986~2001年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進出口總值佔全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持續上升,從1986年的4.04%上升到2001年50.83%。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進出口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為34.66%,高於全國進出口總值的年均增長率(13.75%)21個百分點。FDI促進了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1985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市場的份額不足2%,2000年則上升到6%以上,同時也改善了出口結構。

(4)利用外資為我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隨着外資企業的不斷增加和擴充,外資企業需要的勞動力數量也不斷增加,從而有利於緩解我國部分就業壓力。

3利用外資的負效應

利用外資對國民經濟增長產生正效應的同時,對經濟增長的負效應也是不容忽視的,主要表現為:

(1)由於外商投資結構的失衡,從而加劇了我國地區投資結構和產業投資結構的偏差。外資在我國的地區分佈極不平衡,2003年,中、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59.21億美元和12.14億美元,佔我國利用外資總額的11.07%和2.27%,而東部地區實際利用外資為458.05億美元,佔我國利用外資總額的85.61%。另外,外商全年投資394.17億美元於第二產業,佔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73.67%,對第一、第三產業的投資則分別為10億美元和127.94億美元,各佔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0.19%和23.91%,這説明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二產業的比重過重,高新技術產業、第三產業及第一產業的投資比重過小,將不利於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及優化。

(2)外資來源渠道過於集中,使得我國經濟過於依賴個別國家。中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資金主要來自亞洲地區,其次是北美,第三位的是歐盟。2003年,亞洲國家和地區繼續作為最主要的外資來源地,對華實際投資額為340.07億美元,佔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63.56%,而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資本較少,尤其是來自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投資規模少,比例小,並且不夠穩定。這種投資來源的不平衡性將不利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也使我國經濟安全的係數有所下降,風險隨之增大。

(3)“超國民待遇”的引資政策導致外資對內資產生“擠出效應”,國內投資需求不足。為了吸引外資,我國政府在税收、企業經營管理和原材料供應、銷售渠道等方面給予外資種種優惠,使外資企業享受的.待遇優於內資企業,形成“超國民待遇”,內資企業不能與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從而造成對內資的“擠出”。另外不加限制地盲目利用外資加重了我國的債務負擔,並造成對外資的技術依賴,以致國內技術創新的勢頭減弱。

4小結

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及對我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一直以外商直接投資為主,今後應適當提高利用國際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的比重,促進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協調發展。

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的重要理論依據是“雙缺口”理論。但是目前我國國內人民幣資金充裕,國家外匯儲備的基礎雄厚,2003年12月末,我國外匯儲備餘額達4033億美元,利用外資的規模有了長足進展,截至2003年12月底,合同外資金額9431.29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014.71億美元。按照雙缺口理論,我國一般性的資金缺口問題和外匯短缺問題已經基本解決,這是否意味着我國沒有必要繼續擴大利用外資了?事實上,我們不僅要繼續利用外資,而且還要長期堅持利用外資。由於我國體制不健全及儲蓄轉化為投資的路徑不暢,出現的國內資本富裕掩蓋了潛在投資需求無法顯形化的事實,因此我們應該從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角度看待利用外資的必要性,利用外資不只是彌補資金缺口問題,更重要的是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另外,為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今後我國對外投資必定會不斷擴大,為了保持必要的資本淨流入規模,不可避免的要相應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

參考文獻

1李傑.我國利用外資的正負效應分析[J].經濟學家,2004(1)

2盧漢林.國際投融資[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3羅餘才,嚴俊.國際直接投資與中國現代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4卿定文.我國利用外資政策的演變與思考[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3(7)

5王玉榮.利用外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分析[J].中國統計,2003(5)

6武海峯,陸曉陽.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7楊玉楨.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利用外資的政策[J].經濟論壇,2003(9)

8葉輔靖.調整之必須———我國利用外資戰略的調整背景和要點[J].國際貿易,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