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醉翁亭記

課文《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及教學後記

欄目: 醉翁亭記 / 發佈於: / 人氣:1.9W

教學設想:

課文《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及教學後記

作為初三學生可以藉助工具書解決翻譯問題,因此課前預習要求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熟讀課文,疏通文意,翻譯好課文。課內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解釋難句,不多費時。採用“旅遊賞景”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用自主參與教學法,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利用課內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再造想象,創新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習積極性。

2、探尋古人足跡,感受祖國美麗山水風光和燦爛的文化。

3、掌握作者寫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教學設計

1、採用“旅遊賞景”的形式。

2、使用多媒體設備。

教學要求:

作為初三學生可以藉助工具書解決翻譯問題,因此課前預習要求熟讀課文,疏通文意,翻譯好課文。

材料準備:

1、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2、歐陽修的生平經歷,思想。

3、滁州地理環境的圖文介紹。

教學實錄片段:

師:同學們,歡迎乘坐旅遊班車。今日我們要隨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到滁州旅遊。現趁班車行駛的時間,我請導遊為大家介紹我們的目的地。

生:滁州,地處安徽省東部,是座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綺麗的自然風光。

生:滁州還有豐富的人文古蹟,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遊覽勝地。唐宋文人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等曾先後在此作官,其他詩人如蘇軾、王安石等也曾到此遊覽,寫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師:不知那位同學記得他們寫的詩?

生:《醉翁亭記》。

生:還有《滁州西澗》。

師:對!誰來背誦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生:《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師:很好。同學們,我們現已到達滁州。哪位同學來説説我們的行程?

生:(播放琅琊山旅遊景區示意圖及相關風景片。)滁州——琅琊山——釀泉——醉翁亭

師:剛才介紹了滁州總體情況,現在請同學來介紹我們所見到的滁州的地理特點,以及琅琊山的風光。

生: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師:誰來解釋?

生:鳥瞰滁州四周都是山。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羣峯連綿,樹林陰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遠望去,又幽深又俊秀,生: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萊之後無別山”的美譽。它是天然的植物園,1985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森林公園,1988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琅琊山不但林壑優美,風景如畫,而且還有許多人文景觀。全山現已發現從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處,及多處亭台樓閣。

師:現在,我們已經到了醉翁亭,請同學們好好觀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它位於琅琊山深處,醉翁泉上。生:(播放醉翁亭圖像)醉翁亭的造型古樸美觀,有飛檐翹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圍設有欄杆,側旁刻有“醉翁亭”三個巨大的篆字。

師:剛才我們遊覽了醉翁亭,俗話説飲水思源,那我們知道“醉翁亭”這亭子的來歷嗎?

生:這亭子的建造者是山上的智仙和尚,取名的是當時的太守歐陽修。

師:我們經常到各地旅遊,如何把我們在遊覽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呢?《醉翁亭記》這篇課文就是很好的示範。現在我們來分析作者是如何展開描寫的。

生:文中第一、二段以描寫為主,描繪了琅琊山秀麗的環境,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第三、四段以記敍為主,敍述人物遊山玩水的情景,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

師: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麼特點來寫?

生:寫景主要突出“美”的特點。筆下所繪山、林、泉、亭,無處不美;四時朝暮變幻,無時不美。

師:作者寫景時是按什麼循序展開的.?

生:作者寫景是按由遠而近,由靜到動展開的。

師:敍事時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生:(播放“賓客宴”的畫面)寫了滁人遊、賓客宴、禽鳥歸、太守醉等內容。其中“太守醉”是核心。

師:怎麼理解“醉翁”這個形象?

生:文中“醉翁”是歐陽修有意塑造的自我形象。

師:我們又如何理解他“醉”這個現象?

生:從“飲少則醉”來看,作者並不勝酒力,而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可看出歐陽修之醉並不在酒,而在於山水秀美,百姓安居樂業。

師:當時的情景、人物的心情可以用什麼字概括?

生:可以用“樂”字概括。

師:本文在山水風光的描繪,遊人活動的敍述中抒發了個人情感,抒情貫穿全文始終。作者是如何寫“樂”的?

生:全篇共用了十個“樂”字。第一段“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首次出現“樂”字,與結尾“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形成首尾呼應;“然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則進一步抒發情感。

師:作者借遊山玩水表現了怎樣的感情?

生:表現了歐陽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鬱悶的複雜感情和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師:作者為什麼要寄情于山水,從中可以看出歐陽修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當年,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當時的滁州偏僻貧窮,作者為政以寬,以自己的政績和才能,使滁州政通人和,人民樂於山野之間,歐陽修也常與民眾同遊。

師:今天,我們隨着歐陽修遊覽了滁州,觀賞了琅琊山優美的風光,探尋了古人足跡,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希望同學們今後既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成為知識淵博,閲歷豐富的人。

教學後記

一、新穎求異,激發興趣。《醉翁亭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歐陽修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不勝收的大自然畫卷,抒發了自己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如何上好這一課呢?回想起來,以前上這一課時,都是按“讀——譯——析——背”這一路子,其實也不單這一課,絕大部分文言文都是這樣上的,就像輸入了電腦程序的生產線,一成不變,總是按部就班。也因為這樣,語文教學引起了很多爭異,外界的爭議倒罷了,關鍵的是學生在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下變得沉默不語,原有的學習積極性、興趣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退、泯滅了。學生沒有積極性學習起來就不自覺,教學效果也就出不來。其實學生的積極性並不難激發,關鍵是教師如何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保持新鮮感。因此上《醉翁亭記》這一課時我抓住它是遊記性散文這一特點,從“遊”字上做。讓老師成為導遊,學生成為遊客,把課上成“旅遊課”,使學生“走出”課堂,進入大自然中。“旅遊課”這嶄新的課型一提出立即吸引了學生。學生都有好奇心,因此一有新事物出現,他們都會以極大的熱情去關注,精神也會為之一振。興趣來了,熱情也就高了。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聲畫同步,並且介紹一些課外相關知識,這樣既能讓學生增長見識,也能讓他們保持新鮮感

二、探究多種授課形式。要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中一點就是要採用靈活多變的授課形式,讓他們常有新鮮感。要有新課型,首先要有創新精神,要敢於拋開原有的舊模式,熟套子,雖然這樣會給老師帶來不少麻煩,增加不少備課時間,但只有這樣才能從語文低谷中走出來,開創教育的新局面。其次要有創新思維。語文其實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不少課文涉及到其他學科,因此我們在備課是要考慮到這一點,開動腦筋,找出課文的特點,構思出不同的授課形式。第三是要培養創新能力。把課上得一成不變往往是缺乏這種能力的表現。現在信息技術日益普及,我們要掌握這一技術手段,這樣可讓我們掌握多方面信息,使我們在備課時獲得更多的資源和靈感。上這課時我就從互聯網上查到了許多資料和圖片,一些圖像的運用使學生對知識不但有理性認識,也有感性認識。

三、做學生探索路上的引路人。我們在上課時常強調統一答案,久而久之,很多學生誤認為只要我在課堂上抄好了筆記,考試前背熟答案就行了,因此不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唯標準答案是聽”,沒了好奇心,也就沒了求知慾、探索能力,最終扼殺了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現在,我們要重視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努力增強他們的求知慾,積極培養他們的探索能力。在學習中,我們要創造機會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勇於探索,敢於求異,不拘泥於標準答案的權威。在課堂上,我們要營造一個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放開學生的手腳,激勵他們在課堂上暢所欲言,甚至展開爭論。不少學生有強烈的表現欲,為在課堂上能“舌戰羣雄”,自然會在課前做足準備功夫。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激發思維,使學生在有意無意中把知識遷移轉化,最終實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