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醉翁亭記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3.4W

 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積累文言詞彙,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重點:(1)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2)積累文言詞彙。

2.難點: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的朗讀錄音帶。

2.將本課知識點製作成課堂使用的幻燈片。

3.學生準備漢語詞典、文言文詞典等工具書。

設計思路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重點要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在此基礎上基本理解課文的內容。基於此,本文教學從讓學生熟讀課文起始,通過反覆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後,指導學生以二人小組和全班討論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這是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

對於基本理解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目標,擬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體會作者文中藴含着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學生對此有所體會或瞭解,便能達到這一教學目標。

本文語言駢散結合,讀起來上口。因此,將朗讀、背誦確定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背誦一定量的名篇,對學生是終生有益的,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內容和寫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讀的東西,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讀、背為本課教學的第一重點。同時,並不忽視引導學生對全文基本內容的理解,只不過處理上採用了較為簡潔的思路而已--抓住一個“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內涵。應該説,學生能夠理解了這個“樂”,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後,心情鬱悶,他經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飲酒抒懷,並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智仙為方便好友遊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為這座亭子命名。後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二、讀課文

    1.聽讀。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2.正音。

    (幻燈出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釀(  ) 僧(    )  輒(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僂(    )    朝(    )而往

    3.學生試讀課文。

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1)陳述(用於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於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謂也。

    (3)感歎(用於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後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説,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旬式,讀時節奏要富於變化,悦耳動聽。

    4.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5.指定一位學生朗讀,集體糾正讀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學習。

二人合作,參考註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註解的語句,憑藉學過的文言常識解決或查閲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説明:引導學生利用書上註解和工具書獨立學習,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設立二人小組來討論全文大意,是為了互相啟發,並利於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集體解難。 

各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集體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或給予解答。(幻燈展示。)  

  3.詞語小結。(幻燈展示。) 

  (1)而

  表並列泉香而酒洌

  表承接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表修飾雜然而前陳者

  錶轉折而不知人之樂

  (2)也    

    表陳述環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歎在乎山水之間也四、再讀課文    

    集體朗讀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畫出來。五、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集體朗讀課文

  二、主旨探究

    1.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是什麼?

    明確:樂。

   2.文中寫出了誰之“樂” 

    明確:太守樂,眾賓樂,滁人樂。

    3.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明確: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眾賓客:從太守遊而樂。    

    4.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明確: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5.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滁州百姓之樂中,可以體會出什麼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裏邊?

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彩烈出遊,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結。

    本文以“樂”為主線,用“醉”與“樂”的統一,寫出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三、寫法探究

  1.提問:本文寫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討論並歸納:

  (1)寫亭的環境:從遠到近。

  (2)寫山間之朝暮:從早到晚。

  (3)寫山間之四時:從春到冬。

  (4)寫宴飲場面:從外到內。    

    2.提問:本文寫景上有什麼特色?   

    討論並歸納:寫景與抒情相結合。

(1)寫亭的環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現亭賞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聲潺潺”“峯迴路轉”表現亭幽清的環境;接着寫亭的近景,用鳥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後借解釋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寫景抒情的基調。

(2)寫亭四周的朝暮、四時之景,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

(3)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並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俗人情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見,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上是相當出色的。

四、小結全文

1.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與“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作者的“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着一個“樂”字。在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後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山中朝暮和四時之景並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漸人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能體會到的,還不算奇。待到“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表現了“與民同樂”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一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説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間”,同時也在於一州之人。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寫景抒情自然結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特別是使用21個“也”字作句尾,韻味濃郁;巧妙地用了25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環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這些名句要熟記、牢記,並理解其內

五、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