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沈從文《邊城》的人性美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2.22W

沈從文的小説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沈從文聲稱,他要在《邊城》中表現“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沈從文《邊城》的人性美,希望大家認真學習。

沈從文《邊城》的人性美

沈從文《邊城》的人性美 篇1

沈從文的《邊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現的人性美。這種力量使人對“愛”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嚮往。在《邊城》中,作者賦予他筆下的所有人以一種淳厚、質樸的人性。《邊城》以湘西邊境山城、茶峒和附近農村為背景,寫了一個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的生活,以及當地掌水碼頭船總順順兩個兒子儺送和天保與翠翠之間的愛情故事,謳歌了邊城百姓淳樸的人性美。作品通過對男女之間的愛情,祖孫之間淳濃的親情,兄弟手足之情,鄰里之間友愛互助、和睦相處的鄉情的細膩刻畫,生動地展現了邊城人民的健康、優美、質樸的民風和人情。

一.通過青年男女之間的情愛表現人性美

《邊城》中翠翠的形象,是全書的精魂所在,就如山間流淌的一股清泉,從未受到都市文明的污染,成為“邊城”裏一道最亮麗、最獨特的風景。翠翠在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邊、小船上、白塔下和爺爺相依為命,一不羨貴,二不嫌貧,三不偷懶,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樸的生活裏繼承了自己應該繼承的人性美德。對於任何一個天真純潔的青年男女來説,愛情都是美麗的,充滿理想和幸福。端午節,翠翠路遇了剛剛在划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一個戲劇性的相識,兩顆年輕的心靈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面對着那突如其來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緒,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應該快樂,還是應該憂愁。兩年後端午節前夕她又見到了儺送,情不自禁地對爺爺説:“那個人很好。”在後來看划船時無意問聽到別人議論儺送婚事時,一向沉穩的翠翠心中也便亂作一團,甚至儺送和她説話也忘了應答。後來,儺送在月下為翠翠唱歌,酣夢中的翠翠“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彷彿輕輕的各處飄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

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去作什麼呢?摘虎耳草!”青春少女翠翠的情懷竟被儺送的情歌所吸引,靈魂也浮了起來。可惜的是她卻不知道這月下唱歌的年輕後生就是自己愛着的儺送。翠翠與儺送這對深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駭世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裙帶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有的只是“遵從古札”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藴的東方的傳統美德。在這人傑地靈的偏僻之地.兩顆年輕的心靠攏了。他們按照自己的標準同時選擇了對方。一切顯得那麼自然,而在這自然之中卻顯示了“人性”在這塊尚不開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過這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反映了人性美。

二.通過老船伕與女兒、孫女之間相互關愛表現人性美

《邊城》展現人性美的第二個方面:老船伕對女兒、外孫女的摯愛。老船伕是作者在小説中盡力刻畫的另一個人物。對於自己的女兒和孫女,他疼愛有加,把自己的整個身心都給了她們。十七年前,當他的獨生女揹着自己與駐防的一名綠營兵戀愛,有了小孩後,他“卻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眼兒,只作為並不聽到過這事情一樣,仍然把日子很平靜地過下去。”後來,士兵服毒死了,女兒為之殉情。老人主動挑起了哺育孤雛的重任,沒有一句怨言,幾十年如一日,風裏雨裏,來來去去。小孫女“奇蹟”般地長大了。隨着歲月的流逝,轉眼間,外孫女己出落成一個如她母親一樣美麗的少女。從此,在老船伕的心裏又多了一層心事:為翠翠找一個如意郎君。當老人得知天保喜歡上翠翠時,既驚又喜,盼望着她從此能找一個好人家,開開心心、輕輕鬆鬆地過日子。因此,當天保説出對翠翠的愛慕之情時,老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下棋有下棋規矩,車有車路,馬有馬路,各有走法。”所謂“車路”,意指媒人説媒提親,男女婚姻由雙方家長做主,所謂“馬路”,意指男女雙方以歌傳情,一切由男女雙方自己做主。當老人意會到翠翠心中喜歡的是儺送時,老人又忙碌着張羅。一場大病,走路也踉蹌,他還急着到城裏去,找到船總順順打聽關於親事的情況。可是,大老天保下河遇險了。在順順心中,總認為這事與翠翠有或多或少的關係。儘管老船伕要為孫女翠翠的命運抗爭,要為翠翠作一個完美而“清楚”的交待,他拼命抗爭卻心力交瘁,再也無力支撐了。就在臨死之前,老人還擔心翠翠害怕驚雷,強撐起身來把一條布單搭在她身上,擔心她着涼。爺孫之間的親情之愛結束了,人性之愛卻永不終結。他帶着萬般無奈和無限的愧疚悄悄地離開了人世,他對女兒、孫女的愛彷彿就是我們炎黃子孫祖祖輩輩、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緣紐帶。老船伕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彷彿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化身;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的人性之美。小説正是通過老船伕這個典型人物的描述來展現親子之愛的人情美。

三.通過兩兄弟間的手足情深表現人性美

《邊城》中,天保兄弟身上也處處洋溢着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天保,已十八歲,性情如他們爸爸一樣,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小兒子儺送,十六歲,氣質近於那個白臉黑髮的母親,不愛説話,眼眉卻秀拔出羣,茶峒人稱“岳雲”,一望即知其人聰明又富於感情。作者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中愛之所在與世俗、錢財、地位毫不相干,甚至頭腦中根本沒有這個概念。他們慎重地選擇愛人,天保真心愛着翠翠而翠翠並不愛他,“車路”説媒被糊里糊塗的拒絕回來,他不知道翠翠和儺送彼此相愛着,糊里糊塗地捲入了愛情的糾葛之中。天保、儺送這兩位湘西茶峒的優秀青年,“皆結實如小公牛,能駕船,能泅水,能走長路,凡從小鄉城出身的年青人能夠做的事,他們無一不作,作去無一不精。”在這場愛情角逐中,更突出的表現了兩個人的手足深情。當他們發現同時愛上了一個女孩時按當地的習俗應該有一場流血的掙扎,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襟懷坦蕩的好男兒,兄弟倆不吵不鬧,不動干戈,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卻彼此鼓勵,彼此謙讓,為了愛兩兄弟展開了一場自由平等的競爭,按苗家的婚俗月夜上山唱情歌,正如小説中所寫“弟弟一開口,哥哥卻因明知不是敵手,更不能開口了”。天保以其豁達大度忍痛割愛,成全了弟弟和翠翠,選擇了離開,未傷手足之情。作者所表現的似乎是“誰也沒有錯”的結局。天保死後,儺送念手足之情,沒有再大膽地去追求翠翠。兄弟兩人的情感是多麼純樸而又真摯!兩人都胸懷磊落,不為金錢所動。關鍵時刻毅然犧牲自己的幸福而去成別人之美。兄弟二人都以互助互愛的德行演繹出了一曲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之歌,盡顯人性之美  四.通過鄰里之間的友愛互助、和睦相處表現人性美。

《邊城》中,最能體現人民健康、優美、質樸的人性愛和人情美的,應該是沈從文對鄰里之睦的生動、細緻的描繪,也集中體現了他對質樸、自然的人性美的熱烈追求。這裏每個人都熱情誠實,人人均有古君子遺風,“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船總順順便是這一類的總代表。他“歡喜交朋結友,慷慨又能濟人之急”“為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愛財”。面對着風雨中喪親失業、無依無靠的翠翠,他盡釋前嫌,忙前忙後。就連城中楊馬兵也趕來幫忙,並重新擔負起了老船伕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雛——翠翠。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這份濃濃的人情、這份厚厚的美德、這種自然的人性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為知書達禮、寡心靜欲者為之汗顏。

在這裏沒有什麼地位的尊卑之別,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在這裏沒有勾心鬥角、強取豪奪,有的只是心與心的交換、血與血的對流。湘西茶峒秀麗的自然風光沐浴着一羣充滿人性美的湘西人民。這裏人人勤勞、淳樸、熱情、誠實,人們有着君子的風度,處處洋溢着人性的光輝。船總順順是這一類人的代表,雖然在前清的營伍裏混過,但他並沒有沾染惡習,回到家鄉後,成了茶峒一個慷慨濟人,公正無私的名人。在他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少了商人聚斂錢財的貪婪與世故,少了奸佞小人的陰險狡詐;有的是一腔寬闊豪爽的胸懷,有的是一顆仗義疏財的仁人之心,有的是一種光明磊落大方灑脱的品德。這份濃濃的鄉情,這份厚厚的美德,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就是茶峒人的善良所在,這就是自然的人性之美。

作者正是通過“鄰里之愛”來展示這塊淨土上的人們是一羣“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從而體現作者拒絕“現代”,厭惡“文明”,以此來寄託他重塑民族品德的希望。

《邊城》,一個美好而温馨的世界,這裏人性皆真、皆善、皆美,每個人物都煥發着人性美的光輝,這裏看不到邪惡、奸詐和貪慾;雖然故事的結果是悲劇,但並不是人為破壞所致。《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温馨的“邊城”世界,一個充滿“愛與“美”的天國,這裏人性皆真,人性皆美,由每個人身上所煥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經緯、營造了這個世界。

沈從文《邊城》的人性美 篇2

一直是抽不出時間來寫讀書筆記,也算得是忙裏偷閒,這種閒適其實正好是印證了今天要介紹的一本書----《邊城》。

第一次讀沈從文的這本書是在初中那年,蘇教版語文課本上有着一篇名叫《端午日》的課文,我記得很清楚,因為下一篇就是《本命年的回想》。

現在想來,恍惚間如同昨日,我還坐在教室中,看着書上那些讓人感到親切的字體。聽着老師的領讀,鼻間都是書的香氣。

初中的語文課本實在是很簡單,新書一發,我拿回家去瞅上那麼一眼。一般我都是吃着飯的時候看書的,這時書就成為了我的一種下飯的寶貝。

《端午日》其實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下看完的,其中的主要內容其實還是在於沈從文對自己家鄉的端午節的描寫,我先前還偷偷在黑板上用粉筆描摹過這篇課文的插圖。

後來再讀的時候,就是高二那年寒假在家。百無聊賴的下載了一本邊城的電子書,用了一個上午,十分開心地讀完了。當時臨近春節,外面的地上都是積雪,但是陽光很大。

也許是在和寒風相抗,冬天的家中温暖的氣氛愈加濃烈起來,昏昏沉沉之中,我居然是真的看到了翠翠,看到了賽龍舟,看到了唱情歌。

一直認為的最好的心境,不是避開車水馬龍,而是在窗前看着街道上熙來攘往的車輛,埋頭是另一個世界,抬頭又回到了現實之中,在這兩個世界中不斷切換,似乎也是一種樂趣。

誠然,讀《邊城》之時,我憑藉着的一種想法,無外乎就是這樣子。

最近一次完整地讀《邊城》就是在去年的這個時間。大學的課本《中國近代文學作品賞析》被我用一週的時間讀完了,不過在當時我一直是流連在上一個小説世界中無法自拔,也就很難放空自己的心來看《邊城》了,想來也是有些遺憾的。

《邊城》之於中國傳統的愛情,依舊是存在着很多的可借鑑之處的,起碼裏面的翠翠、大老和二老之間都是十分單純的一種愛情觀念。

就好像是木心説的那樣,人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我們大可以想一想,如果翠翠有了微信,那麼就不會是像早先那樣存在着自己的那一份善良或者可愛了。當然,沒有什麼如果。

這本書主要的內容還是在於對於書中的那些人物的情感塑造和愛情米描寫,沈從文早年間的經歷豐富,寫出來的很多東西都是帶着自己的那份獨特體悟的。

《邊城》也只是因為自己給小姨子的一個"講故事"的承諾。但是這篇小説,卻造就了一個美麗的鳳凰古城。

文字的魅力在這裏,卻也不僅僅是在這裏。這些作家們勾勒着很多的青春美好,書寫着無數的世態炎涼。

思來想去,仍舊還是心有期待。

沈從文《邊城》的人性美 篇3

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隨着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着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

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船伕”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脱,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

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

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脱,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

沈從文《邊城》的人性美 篇4

午後,陽光正好。捧一杯香茗,靠着窗,感受着《邊城》中淡至無形的意境,被書中的淡淡憂傷觸動。總感覺《邊城》就像是那寥寥幾筆,輕描淡寫的國畫,所有的人都隱沒在那朦朧飄渺的山水中,所有的故事就那樣安安靜靜的發生着。彷彿像別人遺忘的角落裏發生的一件無人知曉的簡簡單單的事。而看完這幅畫,聽完這故事,似乎自己的心中什麼也沒留下,卻又心事重重,小鹿亂跳。

邊城裏有着沉重古老而靜止的風景,茶峒,小溪,溪邊白塔,塔下人家,家中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有着相依為命的温馨。當太陽升起,小船開渡;夕陽西下,收渡回家。這些帶着濃厚鄉土氣息的場景,卻帶着種沉寂悽婉的滄桑。無疑,生活在那裏的人們是善良的。可也許正是這些善良的結合才有了後來結局的無以承受的悲愴。正如作者曾説:“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都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天保的死去,儺送因為家庭的阻力和心裏的壓抑選擇了離開,翠翠的愛情還沒開始就已結束了。結尾處“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給人留下些許傷感卻又隱隱的期待。這個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男子還不曾回到這裏來。而翠翠卻一直在等待,等待這個讓她魂牽夢縈的人。

如果故事的繼續,誰又能説清是長久的等候,還是永恆的相守呢?每個人的心裏也許都有一個關於邊城的結局,而每一種結局都是不同的感情歸宿。也許翠翠後來又遇見了一個對她很好很好的人,他甘願在這美麗的小城默默陪她一生,一起撐着小小的渡船,一起唱着古老的山歌,一起去採無名的可愛的花,過着平淡而真實的生活;亦或翠翠遇見另一個她甘願為他付出生命的人,她寧願為他放棄這寧靜的小城而流浪天涯,那麼她和儺送曾經的美好只是她生命裏最初那美麗而羞澀的早開的初春的花,只能留在心底的最深處,化作原始的一份感動與珍貴的記憶,那守候的心意也隨着她愛情的離去而遠去;也許翠翠終於等來了儺送,兩個人從此過着安靜而快樂的生活,或在這如詩的小城,或遠走這承載太多回憶的故鄉,守候着他們美麗的靈魂的約定;也許儺送在外的日子,遇見了另一個人,翠翠執着的守候換回的只是一場心碎;也許翠翠一直就這樣守侯着一個美麗的童話,等到青春散盡,容顏不再,將對儺送的愛一直延續到她生命的盡頭,另一邊,儺送也這樣執著地守侯着記憶中那個美麗而羞澀的少女,直到生命終了;也許……

不管是哪一種,我想有一份遺憾才更觸動人心吧。其實,幸福與否,值得與否,僅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總覺得,等待也是一種意境,一種獨特的意境。很美,也很有詩意。即使儺送不再回來,對於翠翠來説,這漫長的等待或許更能貼近彼此的心。痴心以待,縱閒愁萬種,卻無語怨東風。也許這便是相思相望不相親吧。只翹首遠方的兇灘,守望着一生的迷夢。

等待就像一場開在自己心裏的暗戀的花,與他人無關,便不擔心結局的傷。可以有美好的想象,可以有隱隱的盼望。也許是等待的時間越久,見到時愈發的驚喜與感動。就像可愛的花朵,等待結出的果實,醖釀越久,越為甘甜。也許,有的時候,選擇離開,一個人的等待,才能肆無忌憚的去愛着心裏的那個人。就像很多時候,選擇以朋友的身份待在對方身邊繼續守候,卻不讓對方感受到一絲負擔。只因向來情深,奈何緣淺。

談及情深緣淺,想起自己看過的一個故事。故事裏的老婆婆,等了她的老伴30多年,但從來不曾放棄過,因為那位老公公年輕時是船員,出海時遇難了,所以……她一直等了很久很久,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沒人告訴她,她也不想知道他死去的事實,也就這樣的等待着,等待這虛無飄渺的謊言。死後她在遺書上寫道:“等待着你,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為你照顧兒女,是我最大的幸福;為你操持家業是我最大的幸福。”那位老婆婆的等待是一種悽美的意境,悽美的幸福。

記得《何以笙簫默》裏何以琛説“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我不願意將就。”也因此,七年,是他停不下的等待,直到她的歸來。他站在顯眼的地方,只為她能夠找到。那麼驕傲的他,放下所有身段,只為了她的一顰一笑。人生又有多少個七年,若是她永遠沒有回來,他大概是要一直一直等下去的吧。多麼像翠翠的等待,明知也許無望,卻仍堅守着自己的心。他們的等待是一場心的豪賭,是一種寂寥卻甘之如飴。以琛和翠翠他們的等待皆是一種孤獨的意境,無奈心酸而甜蜜。那是一種悲涼的美。等待被深藏在心裏面,無言,卻很久遠,堅信有一天那個人終究會回來,繼續温習愛的結局的纏綿。

等待是一種想念的心情,有點期盼,帶點緊張。而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會有等待。等待愛情,等待值得等待一生的人;等待成功,等待那份破繭成蝶的喜悦;等待需要我們耐得住寂寞,不把等待變成一種煎熬和絕望,而把等待看成一種希望。學會偶爾的等待,感受淡淡的孤獨的意境。也許有感傷,也許有甜蜜,任君採擷,享受等待的過程,感受那也許朦朧憂傷的氛圍,在繁華浮世裏,謹守自己的心。

我想如今我們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的模型大概也應該如這邊城一般吧?當然物質文化水平要比30年代的邊城進步很多,但有一點我覺着不能變,那就是邊城裏人們的那種淳樸、敦厚、熱情與率真。我們要實現和諧社會,就必須力戒功利之心,放棄防備,猜忌,行事平和,待人以誠,這樣我們的和諧大家庭才會儘快實現。

從《邊城》中走出,心裏有些戀戀不捨,這裏永遠是我們神往的心靈家園。我們的和諧社會也將從中獲取養分。為了這明淨的山水,為了這理想的家園,讓我們要從己做起,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為了和諧社會的到來略盡綿力。和諧社會裏我們不遠矣!

沈從文《邊城》的人性美 篇5

高中的語文課本中是有一段《邊城》節選的,但當時因為考試不考,老師也就不講,老師們都把更多的上課時間花在詩詞,古文等上。我便只草草翻了一遍並沒有仔細地閲讀過,更沒有去找全文來看的興趣。對這篇小説留有的唯一印象就是幾個主人公的名字,翠翠,儺送,天保。那還是因為當時並不知道儺送的“儺”讀作“nuo”,老是攤送,攤送的叫,鬧了一次笑話,於是記住了幾個主人公的名字。

此次讀它,心境卻迥然不同,它不再是一篇枯燥的課文,而是一篇值得欣賞的詩歌般優美的帶着牧歌氣息的小説。思緒隨着書中人物命運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自然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

小説一開頭,這段對翠翠與爺爺生活之地的描寫便把我帶進了一個山清水秀的湘西世界。我的眼前出現了一條清澈蜿蜒的小溪,兩岸青山相對,溪邊一座白色小塔,溪上的渡船緩緩移動,船上的老船伕啞啞的歌聲與細細的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的空氣裏。

向前一步,我彷彿置身於這令人沉迷的湘西世界。山水特有的氣息撲面而來,帶着清新甘甜的水汽。頭上是碧藍碧藍的天,腳下是浸潤着豐沛水汽的泥土地。耳邊是清脆的鳥鳴與悠揚的湘西苗寨民歌。歌聲繞過遠處隱沒在薄霧中的羣嵐,透過輕紗般的霧靄,氤氲融化在這蒼勁的青山中,嗚咽婉轉,繚繞江邊,久久不散……

《邊城》就像一幅清新的畫卷,緩緩地在我眼前展開。

我想這應該是個美好的故事,有着美好的結局。在沈從文淡淡的敍述中,我走進了那個充滿美好與遺憾的湘西小山村,看到了敦厚善良的爺爺,小獸般靈巧的翠翠,乖巧懂事的黃狗,豪爽坦率的天保,心地善良、敢於追求的儺送。文到最後卻徒留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這樣的一個充滿迷茫與惆悵的句子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小説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

翠翠和她的爺爺靠擺渡相依為命,一直長到了15歲,儼然活潑的小獸。明淨的眸子裏沒有悲傷,也看不見憂愁。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竹管。這樣的生活如一潭平靜的湖水,澄明似練,卻沒有絲毫波紋。直到她15歲時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她在黯黯的江畔遇到了她生命中極重要的一個人,一個讓她徹夜難眠的人——儺送。他們的相遇就如一粒石子落入潭中,激起圈圈漣漪,她的平靜被打破了。她依舊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竹管,只是她的心裏藏了一個祕密,一個連爺爺也不肯説的祕密。

古樸的青瓦,飛揚的閣角,檐下古舊的風鈴隨風輕響,那聲音好像撞在了翠翠的心上,一下,一下……人生就是這樣,因為一個人的離開或一個人的到來而劃出一道道痕跡。儺送的出現無疑在翠翠心中劃出了深深的痕跡。

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他託人向老船伕求親。當天保知道儺送也喜歡翠翠時,他與儺送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來選擇。天保得知翠翠也喜歡儺送時,為了成全弟弟,他外出闖灘,卻遇意外淹死了。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出於壓力,他拋下翠翠出走他鄉。爺爺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儺送歸來。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裏。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想象中的美好的故事,卻是以這樣一種迷茫的悲劇而告終。

沈從文的《邊城》中的每一個人都淳樸善良,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也沒有惡人作祟,一切都只是誤會,一些令人遺憾的誤會。翠翠的害羞,爺爺的誤解,儺送的遠走,一切都是那麼遺憾。

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人,不是儺送、天保,也不是翠翠,而是翠翠的爺爺老船伕。爺爺是一個閲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為來往過客擺渡,風裏來雨裏去,總是想着方便別人,卻從未考慮過自己的勞苦。他用勤勞的雙手擺渡每一位鄉民,無論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每當有人抓起錢擲到船板上時,他必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裏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渡頭屬公家所有,過渡人不必出錢,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你這個!”實在推卻不了的,他便用這些錢買了茶葉和煙草,慷慨地贈予需要的過渡人。這純正的善,讓人感動。

五十年來,他不知送走了多少個前來乘船的人。他年紀雖大,但上天彷彿不許他休息,他便不能夠同這種生活分開。他雖然生活清貧,卻從不貪心;樂善好施,卻從不索取;“凡事求個心安理得”;終生為別人服務,卻不求別人一絲回報。

在爺爺的身上,流淌着熾烈的愛,也存在着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爺爺對翠翠的愛寄託着對不幸女兒的哀思,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在生活上對翠翠無比關懷,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説笑話、唱歌。一切一切只為讓翠翠開心地笑。

他為翠翠的婚事多次向儺送及其父親探聽消息,他不辭辛苦,竭盡全力周旋於翠翠、天保、儺送和船總順順之間。卻無意中為孫女的婚事設置了一些障礙,導致了一系列的誤會,最終釀成了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悲劇。他帶着萬般的無奈和無限的愧疚在雷雨之夜悄悄地離開了人世。

對於爺爺的離去,我感到分外難過。爺爺離去之時,心中又帶着多少的無奈與對翠翠的牽掛。

他離去得如此突然,就像那條渡船,再也找不着了。

沈從文《邊城》的人性美 篇6

在喧鬧的城市,被鋼筋和水泥包圍的世界,被霓虹燈照耀,夜如白晝的世界,很難想象那副農村特有的畫面,很難想象還有湘西這個美麗樸素的小鎮,不被世俗浸染,過着艱苦樸素卻快樂的生活。湘西一直以來在外界是神祕的,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更是讓湘西染上的神祕魅力的色彩。我們忘不了那個單純善良的翠翠,忘不了翠翠和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場景,忘不了沈從文筆下湘西那美麗的風景,忘不了天保和儺送的那無堅不摧兄弟情,忘不了翠翠和儺送那悽美純潔的愛情。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也許我們不曾想象,在這“世外桃源”中有着如此悽美傷感的愛情故事。愛情,同那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的空氣裏,使那條安靜的小溪有了一絲熱鬧的氣息。

故事的開始與結束都圍繞着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義。它孕育了勤勞的茶峒人民,也讓渡船這一線索變得理所當然。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身不由己的沉浸其中,無法自拔,不由自主的憂傷,心如刀割。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與一個十幾歲的小孩,靠渡船為生。他們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們也是快樂的,有了歌聲的陪伴,他們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幫助,他們沒有被社會所忘記,他們也容入了社會。

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錢,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户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翠翠和順順的兩個兒子,翠翠的父母的愛情,讓整個小説變得帶有淡淡的憂傷。“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小説中始終沒有得到體現。也許這是作者那個時代的悲哀。愛上一個人沒有錯,但兄弟兩沒有與別人一樣,哥哥為了弟弟,毅然放棄,一人將痛苦承擔。然而,他的死亡給翠翠,翠催的爺爺,他的兄弟造成了難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將一切責任都歸到自己身上,從此,白塔下在也沒有盪漾着那動聽的歌。曾經兄弟兩在百塔許下的諾言最終被溪水沖刷的無影無蹤。

端午節,在小説中有被作者賦予了新的含義,二老在那天結識了翠翠,有在那天大老與翠翠相遇。愛情在端午這天開始,鴨子,這一普通的動物,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小説中的人物,也在作者筆下刻畫得栩栩如生。翠翠,一個封建時期女性的代表”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説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

而順順的兩個兒子,他們崇尚愛情,又有兄弟情,鄙視金錢,敢愛敢憎,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着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脱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