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75W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

《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1

《三個小夥伴》是蘇教版第二冊的一篇童話,講的是小野豬、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樹的故事。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課程的題材以及學生的實際,我把本課的目標定為以上三個:

1、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練習分角色表演。

2、理解課文內容,明白不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大家團結協作,就能戰勝困難。

3、學習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練習説話。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接受實際,我把學習難點定為: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引導學生通過“問、讀、演、説”理解課文內容。本課教學旨在幫助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理解和背誦課文,練習分角色表演課文。在“問、讀、演、説”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三個小夥伴互相配合,各顯其能,最終圓滿完成任務的喜悦,感悟同心協力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這兒的“問”是指老師的“問”,抓住“他們在栽樹的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這一中心環節去設問,提高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二問是“問”教材,讓學生在教材中找找、劃劃、圈圈、點點,理解課文內容,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

“讀”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應該是放在首要地位的。老師要培養談閲讀的興趣,養成閲讀的好的方法,能用普通話流利地閲讀等等。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他們喜歡新奇、有趣的事物。對他們來説走進童話世界,和小動物們交朋友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事情。因本課篇幅較長,有輕聲、變調、感歎句、疑問句,學生朗讀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課堂上我儘量給足學生讀書的時間。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包括示範讀、自讀、指名讀,小老師領讀,比賽讀等),讓學生在反覆的品讀中,讀出疑問,讀出畫面,讀出情趣,讀出情感,讀出自我。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表演。讓學生們通過扮演小野豬、小袋鼠和小象,在活潑快樂的氛圍中感悟課文。

“説”是學生言語能力訓練的重點,我首先引導學生藉助畫面説,我讓學生看課文插圖,進行説話,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其次我引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我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説説栽樹要帶什麼工具,這為下文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還有,我帶着學生走入栽樹的情境中,感悟小動物們的勇敢、機靈、聰明及可貴的協作精神。這樣以演説的形式再現課文內容,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鮮明的表象,在培養學生對課文內容深入感悟理解的基礎上,提高他們的表達、傾聽與捕捉信息的能力。

本課教學下來,比較流暢,各環節的銜接也比較自如,基本達成預設目標。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最後的表演環節中,很多學生關注了表演,而忽略了背誦,學生之間的配合不怎麼默契,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也沒有完全放開,還有寫字的時間顯得略微少了些,得專門再來一節課讓學生寫字。

《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2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在讀中感悟,提高“讀”的質量,自主品讀悟讀。

在讀課文時,我設計了“你最喜歡三個小夥伴中的哪一個?你覺得它哪些地方很可愛?”這個問題,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生邊自由品讀課文時,我邊引導學生想象小野豬撅起小嘴,用力左右“拱”的樣子;小袋鼠挺起肚子,吃力地運肥料的樣子;小象一會兒“吸水”,一會兒“噴水”的樣子。把朗讀和想象有機地結合,學生很自然地把自己就當作了小野豬、小袋鼠和小象,再朗讀就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還及時地對學生的朗讀作出評價,激發學生讀書的樂趣,給學生提供閲讀表達的空間和自由。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悟;悟了就説,悟了就演,讓學生先把感悟的讀出來,説出來,演出來。

《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3

《小夥伴》這篇課文以春遊為題材,寫了春遊時瑪莎丟了揹包以後,幾個小夥伴對待這件事情的不同態度。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感覺有個成功之處即利用同桌,促進學生讀準生字詞。識字教學仍是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由於學生的識字量參差不齊,而一年級下半學期的學生又已經能夠藉助拼音讀準字音,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識記字形。因此,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圈出自己不認識的或認為比較難讀的詞語和生字,藉助拼音多讀幾遍。然後把自己圈出來的詞語和生字讀給同桌聽,請同桌幫助正音。最後來集體交流,鞏固字音。

但遺憾的是在教學後我發現我沒有吃透教材,定位不準確。這篇課文看起來簡單,可是越仔細琢磨卻越覺得不好把握。其中有個iusi課文中的幾個人物的定位把握不準。事後和其他老師討論的時發現維加和安娜雖然只是口頭上的詢問、擔心,但是也是對瑪莎的關心。雖然不一樣,但是都是關心,都值得肯定。但是我把重心都放在了安東身上。這也表明了我在平時教學時還不夠嚴謹,以後一定要避免這樣的失誤。

《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4

讀這篇課文,留意到了課後習題一——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再演一演。因此教學這課,我就根據這一題來展開。

這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童話是最具吸引力的。《三個小夥伴》主要講的是小野豬、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樹的故事。故事內容淺顯易懂,角色鮮明。教學時,我讓學生進入角色,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擔當起角色在組內進行練習朗讀。這樣教學的氛圍也會因此熱鬧起來。當學生進入角色後,就不由自主會產生出表現的慾望,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角色表演童話故事。表演時,仍然可以採用四人小組進行,三位同學分別扮演小野豬、小象和小袋鼠,另外一位同學扮演小樹。在故事中,小樹也是“核心”人物之一——因為是栽樹,才會有這樣一個故事。所以,表演中不能遺漏了小樹這個角色。

表演這個童話故事,我想仍然應該先讓學生在小組內練習,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故事中,進入角色,讓每個孩子都成為童話故事的主人。

另外,正式表演時,教師適當準備一些小道具,比如,小野豬、小象、小袋鼠的頭飾。關於頭飾,課前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他們通過真正地自主參與,更好地走進故事,融入到角色中去。同時,這也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從而真正享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通過表演,回過頭再讓學生來讀課文,學生讀得更加出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上台來講一講這個童話故事(複述故事),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地加入自己的語言加以講述。複述故事,不但進一步加深了孩子對故事的情感體驗,而且又一次地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提高了他們的表達能力。這樣,背誦也就不在話下了。

《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5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家要密切合作,團結力量大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團結力量大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1、範讀課文。提問:課文中的三個小夥伴是誰呢?根據回答(作板書):小野豬、小袋鼠、小象

這節課我們就來看看這三個小夥伴是怎麼上山栽樹的。指導看圖:三個小夥伴一同上山栽樹了,它們是怎樣的心情?(高興

開心)

誰來讀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它們的心情來。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並評價。

2、它們手裏帶了栽樹的工具嗎?它們怎麼栽樹呢?遇到什麼困難了?自讀課文,找出遇到的困難,劃下來,多讀幾遍,並體會它們的心情。(指名朗讀,引導體會)板書:挖樹坑

運肥料

運水澆樹

3、有好辦法解決嗎?自讀課文,找出解決的辦法。(指導朗讀)

什麼叫“吸足了水”?小夥伴在山上栽樹,小象從山上跑到河邊,一定很遠,還要把長長一鼻子的水運到山上,多不容易呀!指導讀第五自然段,

4、小樹終於栽好啦!齊讀,想想你讀懂了什麼。指導讀最後一個自然段。引導學生討論:誰的功勞大?(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

5、得出結論:只有大家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團結力量大。

6、齊讀課文。

課後反思:

本課教學中,基本完成了初定的教學任務。學生能體會角色的心情,較為流暢地有感情朗讀課文,並且通過討論,逐步明白了成功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要團結起來,共同出力的道理。

但是,我卻感覺到,在指導朗讀上,還不夠深入,有些浮於表面。每一部的指導,都好像在往前“趕”。學生還沒有讀到位,就又趕到下一環節去了,所以在最後的齊讀課文時,朗讀總覺得差那麼點。我想,如果能在教學中讓孩子再去演一演,讓他們真正能夠融進課文中,體會到從一開始高高興興上山栽樹,到遇到困難的着急難受,再通過想辦法、同出力解決困難,最後得到栽樹成功的喜悦,這樣才能達到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目的,學起來才更津津有味。

《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6

《三個小夥伴》是一篇童話,講的是小野豬、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樹的故事。全文共六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三個小夥伴一同上山栽樹。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寫三個小夥伴在栽樹過程中,各自發揮長處,密切合作。第六自然段寫小樹栽好後,三個小夥伴非常高興。課文的`幾幅插圖形象地展示了故事的內容。本課訓練的重點是讀背課文和識字寫字。

在教學《三個小夥伴》時,由於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孩子,年齡相對較小,生活閲歷簡單,所以在板書時利用圖片代替文字的方式,這樣表現的更直觀、更能吸引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實施效果反應這樣的方法很有效,孩子們不但明白了種樹需要用到的工具,而且對所需工具有了視覺上的瞭解,進一步瞭解了生活。

新課改指出:讀書在教學中佔有較大的比重。為了適應現代教學,在本課之中我採取了以讀代講的方法。比如:個人讀、小組讀、集體讀、男女生比賽讀等多種方法,讓孩子們在讀書中感悟,在讀書中受到啟迪。另外孩子們通過朗讀不僅更加深入地瞭解了課文,而且有的孩子在朗讀練習中也達到了背誦的要求。另外,我鼓勵學生通過自己閲讀,自己解決“沒有鋤頭挖樹坑怎麼辦?”等三個問題,然後看小野豬、小象和小袋鼠是怎麼做的。這樣,讓學生在探究中親自去實踐,學生不斷提高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在今後的一生中都能不斷地探究,不斷地學習。

整節課走下來,感覺比較流暢!但仍有許多不足的地方:1、在指導孩子朗讀這塊做得不夠透徹,孩子們本可以讀得更好,由於自己引導得不夠,使孩子們的朗讀停於表面;2、過高估計了孩子們的能力,以至於講故事的環節完成得不夠好!3、一些細節還考慮得不夠周到,如:板書的設計、幻燈片的製作等!

《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7

《三個小夥伴》是一篇童話,講的是三個小夥伴小野豬、小象、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樹的故事。課文的要求是:朗讀課文,再演一演。(只有理解了才能很好的演出來),課文的結構還是比較清楚的,三段同樣的結構,整齊、易懂。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從課題入手,理解什麼是“夥伴”,夥伴它不同於朋友,夥伴之間有“合作”的關係,在學生理解了課題的基礎上,提出:那課文中的三個小夥伴要一起做什麼呢?

通過這個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朗讀課文。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包括示範讀、自讀、指名讀,小老師領讀,比賽讀等),讓學生在反覆的品讀中,讀出疑問,讀出畫面。在讀準、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我藉助課文中的教學掛圖,讓學生觀察,明白三個小夥伴一起做什麼事?(上山栽樹)結果怎樣?(小樹栽好啦!三個小夥伴手拉着手,圍着小樹又跳又笑),這時,我又進一步提出疑問:小樹終於栽好啦!小朋友這個時候心裏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這個問題的提出,主要是引導學生髮現“三個小夥伴兩手空空,什麼工具也沒有,是怎麼把樹栽好的呢?”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想弄明白的興趣。我讓學生説説對文中的小動物的評價,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都用“誇獎”的語氣來評價小動物,從中也得到啟發,指導自己的言行,在與同學的相處中,也要像這些小動物一樣友愛,團結,學會合作。

《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8

《小夥伴》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七組的一篇課文。這次同課異構活動我們語文組的七位老師商量選擇了這一課。起初,我們認為這篇課文有簡單的故事情節,也藴含着一定的道理,整篇課文應該很好把握。可是,等到真正備起課來才發覺並非想象中的簡單。這是一篇敍事的課文,而且是發生在幾個孩子之間的事。事情的經過很簡單,但是藴含的東西卻很多。這樣的課文對於一年級孩子來説內容既不有趣,道理又不明顯,很難讓他們感興趣,要想上得精彩不容易。

編寫教案之前的兩天我不停地讀課文,一點一點地分析、感受。每個人物,每句話,每個標點,都一點一點地品味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我越想越覺得問題多,越品越覺得內容豐富。我設計了好幾個方案,可是每每寫起教案來卻無法進行到底,總是寫到中途就把握不準了。直到上彙報課的前兩天才理清思路,確定了教案。課上完之後,得到了老師們的肯定,反思這一課的備課過程,我覺得我在備課時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一、吃透教材,準確定位。

這篇課文看起來簡單,可是越仔細琢磨卻越覺得不好把握。首先,很容易把課文的重點放到教育孩子如何幫助有困難的小夥伴上,上成思想品德課。其次,課文中的幾個人物的定位把握不準。我們組的七位語文老師一起分析,維加和安娜雖然只是口頭上的詢問、擔心,但是也是對瑪莎的關心。如果簡單地褒貶,對於他們來説不公平。同時,在生活中,這樣的關心也是存在的,必要的。並且從題目上看,“小夥伴”是指的這四個人物,指的是一個羣體,不能突出一部分,淡化一部分。基於以上的考慮,我們覺得在教學課文時首先要確定這是一堂語文課,而不是思想品德課,要上出語文味。上出語文味就要品味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中還是要關注語言文字,通過讀、思、品、議去感悟語言文字,去提高語文素養。

同時在教學中應該傳達給孩子“這幾個小夥伴從不同的方面關心幫助自己的夥伴”這樣一個信息。然後讓孩子們通過閲讀、比較、感悟懂得其中的道理:要用實際行動給予別人最需要的幫助。於是我以“三個小夥伴是怎麼説的,怎麼做的?”這個問題統領全文,引導孩子在讀中感受三個小夥伴對瑪莎的關心。並且通過比較知道維加和安娜是通過“問、説”的形式表示對瑪莎的關心,而安東是通過行動來表示對瑪莎的關心。雖然不一樣,但是都是關心,都值得肯定。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孩子通過各種形式體會到安東的幫助對於瑪莎來説是最需要的。這樣讓孩子自然地懂得了課文中的道理。這樣也給文中的幾個小夥伴準確的定位。

二、以讀為本,滲透訓練。

要想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就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通過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的素養。在這一課的設計中我沒有孤立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而是把它和朗讀結合到了一起。

備課時,我發現在這篇課文中幾個標點符號非常值得研究。標點符號是語言文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於一個句子來説,標點符號是非常重要的。在這篇課文中幾個人物的對話中出現了“?、!、。”,不同的標點符號表達了人物不同的心情,要想讀出人物的語氣,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就必須要關注這幾個標點符號,同時這也是讀書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所以有了如下的設計:

出示:

“你怎麼不吃呀?”

“真糟糕!離回到家還有好長時間呢!”

師:誰來噹噹維加,讀一讀。

(一生來讀語氣比較平淡)

師:注意標點符號,想一想維加會怎樣説,再請一位同學來讀,讀出語氣。

(一生來讀明顯有了語氣)

(師引讀:維加關心地問____維加奇怪地問_____維加急切地問_____)

師:我們要想讀出語氣就要注意標點符號,讀出標點符號的語氣。

(再請一生讀維加説的第一句話,讀得更好了)

師:你讀得真好!從你的朗讀中我聽出了維加複雜的心理活動。

通過這樣的訓練,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又進行了標點符號的訓練,同時教給了學生讀書的方法。

再有,在課文的最後一段中,我抓住安東的幾個動作的詞語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體會安東對瑪莎的幫助和關心,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安東的關心和幫助是通過實際行動表現出來的。滲透了動作描寫的重要性。

三、轉換角色,幫助理解。

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説,要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體會人物的內心思想是比較困難的。而在這一課中,如果不能讓學生理解維加和安娜的內心思想,只是讀他們説的話的話,他們是很難理解他們對瑪莎的關心的。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角色轉換的方法,幫助學生去理解人物。在學生在初步讀出人物語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轉換角色,使他變成維加或安娜,然後再引導學生去思考,這時維加和安娜是怎樣想的,這樣學生就會把自己當成維加或安娜,把自己放到那個情境中去,自然得就能體會他們的心情和想法。如:

(指名讀:“真糟糕!離回到家還有好長時間呢!”)

師:你讀得真棒,把這兩個感歎號的語氣都讀出來了。你現在就是維加,那老師要問問你,為什麼你覺得很糟糕?

生:因為瑪莎把包丟了,離回家還有好長時間,所以我覺得很糟糕。

師:你這是在為瑪莎——

生:擔心。

師:你擔心瑪莎什麼?

生:擔心瑪莎的肚子會很餓。

師:看來你是非常關心瑪莎的,對嗎?

生:對。

通過轉換角色,使學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維加是在為瑪莎擔心,他是關心瑪莎的。

反思教學過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整堂課的時間分配不太合理,識字教學耗時太長,導致後面的品讀感悟不夠深入,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感覺有些不到位,在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上處理不夠好,效果不是很好。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9

《三個小夥伴》是一年級下的一篇童話,講的是小野豬、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樹的故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在讀中感悟,讓孩子們在品讀中悟出應團結協作的道理。

在讀課文時,我問孩子們“你最喜歡三個小夥伴中的哪一個?你覺得它哪些地方讓你最喜歡?”這個問題,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生邊自由品讀課文時,我邊引導學生想象小野豬撅起小嘴,用力左右“拱”的樣子;小袋鼠挺起肚子,吃力地運肥料的樣子;小象一會兒“吸水”,一會兒“噴水”的樣子。把朗讀和想象有機地結合,學生很自然地把自己就當作了小野豬、小袋鼠和小象,再朗讀就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他們喜歡新奇、有趣的事物。對他們來説走進童話世界,和小動物們交朋友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事情。課堂上我儘量給足學生讀書的時間。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反覆的品讀中,讀出疑問,讀出畫面,讀出情趣,讀出情感,讀出自我,我還及時地對學生的朗讀作出評價,激發學生讀書的樂趣,給學生提供閲讀表達的空間和自由。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悟;小組結合去表演,讓學生先把感悟到的讀出來,説出來,演出來。

本課教學下來,比較流暢,各環節的銜接也比較自如,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最後的表演環節中,很多學生關注了表演,而忽略了背誦,學生之間的配合不怎麼默契,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也沒有完全放開,還有寫字的時間顯得略微少了些,得專門再來一節課讓學生寫字。

《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10

《小夥伴》這篇課文以春遊為題材,寫了春遊時瑪莎丟了揹包以後,幾個小夥伴對待這件事情的不同態度。它用兒童的視角觀察兒童的生活,揭示了兒童的豐富的情感世界。教學中,學生在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中理解了課文內容,瞭解小夥伴們對待瑪莎丟失揹包這件事的不同態度,懂得要有樂於幫助他人的願望和行動去關心幫助自己的小夥伴。

我請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就是瑪莎,你的包丟了,你是什麼樣的心情?學生這時候自己就是瑪莎了,他們會説出各種的心情:我很難過。我很傷心。我很着急。我又着急又難過。如果你是瑪莎你願意接受誰的幫助,這一問題也引起了孩子的共鳴。換位思考的結果讓學生比較好地理解了課文。

《小夥伴》這一課中,“糟糕”這個詞語是學生比較難理解的。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在學生讀了帶有“糟糕”的這句話後,我奇怪地問道:“究竟發生什麼事了,讓維加大喊‘糟糕’,你能用這個句式來説説嗎?”(出示:這可真糟糕啊!)孩子們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各抒己見。學生在補白説話中明白了“糟糕”這個詞語的意思。我順水推舟,又隨即問道:“那在你們的身上發生過糟糕的事情嗎?”孩子們紛紛聯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聽到學生準確的表述,我就引導“想想自己當時的心情,再來讀讀這句話。”“糟糕”詞語的教學從課堂呈現出來的效果看,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糟糕”的意思,而且還體會到了“糟糕”的感情色彩。

在指導學生分析三個小夥伴是怎麼關心瑪莎時,分角色讀,讀懂課文。維加、安娜只有詢問關心、責備,沒有實際行動。安東則用行動去關心。教師進行朗讀指導,指導學生讀出瑪莎以及小夥伴的詢問、責怪、教育和關心瑪莎的不同語氣來。通過比較、朗讀,發現安東具有助人為樂、設身處地為人着想的品質。朗讀是本課的重點,朗讀永遠是課堂不變的主旋律。教學活動中,我將讀貫穿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讀出感情”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藴涵着的情感及道理。使學生在朗讀中去理解詞語,去體會感情,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地語言薰陶。這篇課文裏有好幾個人物,讓學生分角色來讀,學生們非常的喜歡這種讀書的方法,所以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11

尤惠娟老師《三個小夥伴》第二課時的教學能以學生的興趣為前提,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體現。我認為本課的成功之處較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設計新穎。

教師先出示第一幅圖(三個小夥伴去植樹),提問:這三個小夥伴是誰?他們要去幹什麼?你們怎麼知道的?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學習。再出示第二幅圖(三個小夥伴植好樹手拉着手,圍着小樹又跳又笑),讓學生看圖説圖意,引出最後一個自然段的學習。再次出示第一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上只有小象扛着樹苗,其他的動物有沒有帶工具?從中發現小象、小野豬、小袋鼠都沒有帶植樹的工具。這時,教師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答案的慾望:他們沒有植樹的工具,那麼是怎麼種好樹的呢?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

我認為這樣設計效果比較好,先了解故事的開頭和結尾,使學生急於瞭解植樹的過程,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有利於活躍學生的思維,促進思維的發展。因此,我認為這樣設計比按照課文的次序來教學效果要好得多。

二、教學方法得當。

教師是指導者、引導者、輔導者,陶行知先生説: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於學的法子。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教師依次提了三個問題:“他們遇到了什麼困難?誰來解決的?怎麼解決的?”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教師在黑板上指導學生:用“。。。”畫出碰到的困難;用“

”畫出是誰來解決的;用“~~~”畫出怎麼解決的。教師畫一個標記,學生照樣子在書上畫。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教師要求學生按照剛才的做法邊自由讀邊在書上畫出,隨後交流。

我認為這個環節,教師從教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倡導探究的自主性,教師變“告訴”為“引導”,學生變“接受”為發現,立足於學生對課文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突顯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使閲讀學習過程成為個性化的自主探究的過程。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等待教師傳授知識的習慣,消除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探索者。布魯諾曾説過:學習者通過自己練習的探索、發現、所獲得的知識才真正有效。

三、感悟形象。

本文是童話故事,讓學生表演出課文中描寫的小野豬拱樹坑的動作、表情。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演活了小野豬。

小學生是藉助形象來認識世界的,教師努力通過語言的描繪、情景的再現和想象的激發,將靜態語言文字轉化為動態的生活畫面,引導學生入境感悟。

《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12

《 三個小夥伴》寫了三個小動物一起栽樹,它們相互配合,各顯神通:小野豬用硬硬的嘴巴拱樹坑;小袋鼠用皮口袋運肥料;小象用長長的鼻子澆水,在共同的努力下,三個小夥伴最終圓滿完成了任務。本課最大的特點是,文本的結構大致相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由扶到放,注重將學習的方法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請學生歸納出“三個小夥伴在栽樹過程中遇到了哪三個問題?”並把三個問題羅列在黑板上,然後以課文的第二段為例重點指導學生學習:這個問題是誰解決的?它怎麼説?怎麼做?相應地進行板書:沒有鋤頭挖樹坑怎麼辦?——小野豬——嘴巴——拱 ,這樣幫助學生理清了思路,又找到了關鍵詞語,接着指導學生朗讀和做動作。接下來的兩個問題則讓學生參考上面的板書,自己讀自己思考,想想怎樣填這個板書。我班的學生很快就能填好了:

沒有鋤頭挖樹坑怎麼辦?——小野豬——嘴巴——拱

沒有籮筐運肥料怎麼辦?——小袋鼠——皮口袋—運

沒有水桶澆水怎麼辦? ——小象——長鼻子——澆

《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13

《三個小夥伴》寫了三個小動物一起栽樹,它們相互配合,各顯神通:小野豬用硬硬的嘴巴拱樹坑;小袋鼠用皮口袋運肥料;小象用長長的鼻子澆水,在共同的努力下,最終圓滿完成了栽樹任務。

本課語言簡潔生動,文本的結構大致相同,在教學中,如果一成不變採用相同的教學方法學生估計會學得索然無味。採用由扶到放,將學習的方法灌輸到課堂上,那麼學生自身的習得一定會更多。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學習小野豬拱樹坑的段落。緊緊圍繞“三個小夥伴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什麼?”“誰解決的?”“它是怎麼説的?”“又是怎麼做的?”學生在邊讀課文中同時理清了思路,逐步掌握了學習方法。小袋鼠運肥料部分則採取半扶半放的教學方法,而最後一部分小象澆水則放手讓學生自己學。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有事可做,能主動去參與學習了。一年級孩子活潑好動,喜歡錶演,善於表演。在教學完這三部分內容後,我試着讓學生分別來扮演“小野豬”“小袋鼠”“小象”,通過自身地表演、朗讀地感悟來體會三個小夥伴互相合作一起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種好了小樹。讓孩子們在充分讀悟的基礎上,將積累的語文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再現出來,推動教學的進程,應該是一種很好的語言習得,課堂中值得我們多去探索。

《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14

《三個小夥伴》是一篇童話,講的是三個小夥伴小野豬、小象、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樹的故事。課文雖長,但內容比較簡單。在教學中,我從兩幅插圖入手。我出示第一幅圖畫,先請學生觀察小動物們的樣子,記住他們的樣子,體會他們的長處,為下面的合作種樹做了鋪墊。然後我再請學生仔細觀察,提出問題,學生經過觀察思考,發現小動物們工具都沒有帶,這樣怎麼能種樹呢?有了這樣的疑問,帶着好奇心,我再請學生去研讀課文,思考:小動物栽樹時遇到了什麼困難?用什麼辦法解決困難的?學生就能很快地理清文章的主要內容了。然後,我就提出問題:故事讀完了,你明白了什麼?因為學了《識字7》,孩子們都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也積累了一些關於合作的成語和名言。所以,在這裏他們都説得頭頭是道了。

接着,我把重心放在了朗讀表演上。我也是讓他們小組合作進行排演,然後展示,其他組進行評價,提出意見,最後,挑選出演得最好的幾個學生再次表演。通過全班同學的努力,一場精彩的課本劇完成了。在排演的過程中,學生也體會到了合作的魅力。

《三個小夥伴》教學反思15

江蘇版一年級語文教材《三個小夥伴》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野豬、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樹的故事。故事告訴了人們這樣一個道理:遇到困難的時侯,只要大家密切合作,就能把事情做好。

在上這篇課文之前,我就想該怎樣才能上好這篇課文,才能讓孩子們喜歡這個童話故事呢?我想起了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受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於是,我就做了以下嘗試:

教學片段

當我精神抖擻地走上講台。“同學們,今天我們用一種新方法學習第19課《三個小夥伴》……”我話音沒下,“快嘴”張和耀就站起來問:“老師,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方法老師先不説,老師想考考大家,看誰是最喜歡動腦筋的孩子?你們先按老師的提示學習課文,再給我們學課文的方法取個名字,好嗎?”“好!”學生們歡呼起來。

師:誰想讀課文就站起來大聲讀,好嗎?

生:我來。

生:我想讀……(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班上三分之一的學生都站起來想讀課文。)

(學生大聲朗讀課文。)

[讀完後]師:誰認為自己在班上讀書最好,就站起來讀。

(學生爭先恐後地一個一個站起來讀,場面極其熱烈,其間,學生之間還相互指出不足之處。)

師:同學們認為課文裏哪些句子或自然段寫得好,就站起來讀,讀完後,要説説為什麼這些句子或段落寫得好。

(學生讀後各抒己見。)

生;我喜歡第一自然段,我從這自然段知道小野豬、小象和小袋鼠是好朋友。

師:哦!你怎麼知道它們是好朋友呀?

生:因為它們一起去山上栽樹呀!

師:對,它們一起去山上栽樹,可書上找不到“一起”這個詞呀!

生:書上不是寫“小野豬、小象和小袋鼠一同上山栽樹”嗎?

師:(板書:一同)對,書上出現的是“一同”,但你剛才説它們一起(板書:一起)去山上栽樹,(指板書),這兩個詞的意思一樣嗎?

生:一樣。

師:那同學們能用別的詞換這兩個詞嗎?

生:能,一齊。

師:你懂的詞語可真多。

生:一道。

師:你也是詞語高手。

……

就這樣,學生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於是我又趁熱打鐵,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推上高潮。

師:同學們剛才讀得很棒,也説得很有道理,老師發現你們可真會學習呀!不知道同學們能不能把這個故事演一演?

生:能(學生紛紛大聲説)

師:好,下面就分小組演故事,演好了,再派代表上台表演,我們一起來評出“最佳”演員。

(學生分小組練習表演,然後推選代表上台表演故事,並評出最佳演員。)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終於發現了一個祕密,那就是咱們班的同學不僅會讀書,表演也是最棒的,只要你們繼續努力,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班肯定會有電影演員。(哈哈……學生高興地笑了)下面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剛才學課文的時候做了些什麼?

生:讀書。

生:説話。(“也就是説自己讀書的理由”師補充。)

生:表演故事。

師:很好,誰來給我們剛才學課文的方法取個名?

生:讀讀。

生:表演。

……

師:同學們説得很有道理,我們就把今天學課文的方法叫“讀讀、説説、演演”,好嗎?

生:好……

(學生開心地笑了,看着孩子們喜悦的笑臉,成功的激動,我的心裏樂極了。)

反思:

這是一堂氣氛熱烈的語文課,也是站在講台上9年來第一次令我真正興奮的一堂課。過去,總不敢放開手讓學生學,總不相信學生的能力,以致於堂堂語文課從字、詞教學到朗讀教學都是手把手地教學生,一堂課下來,不是老師累得筋疲力盡,就是整個課堂了無情趣,死氣沉沉,天長地久,老師再拼命地教,學生也只記住了一些死記硬背的內容,毫無主見可言,碰到活點的題也只能空白交差了事。如今,在新課程改革春風沐浴下,我的教學方式也慢慢發生了一些變化,知道了語文教學特別是低年級的語文教學,重要的是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一個寬鬆的課堂氛圍,教學活動具有創造性,知識的學習不必遵循固定不變的程序,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因勢利導,這樣,一定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這節課的嘗試,我更堅信了這麼一句話:“放開手,相信孩子,他們會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