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設計(精選5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3.23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設計(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設計(精選5篇)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敍事寫人的技巧。

2)學習古人的博大胸懷、協作精神。

3)學習詞類活用:使動、意動,掌握虛詞用法。

方法:誦讀、提問、講解、質疑。

〖教學重點、難點〗

1)寫作技巧、波瀾、刻畫、懸念、虛實,在學習小説技巧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其 特 徵,在古文中分析體會,為寫人物小傳鋪墊。

2)鞏固已有的詞類活用知識,在翻譯文句中體會上下文意,準確辨識其語法特徵,並翻譯準確活用的詞。

3)掌握虛詞用法:耳、乃,者、所、而。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關於司馬遷和《史記》有關的文學常識

1、司馬遷:

西漢時期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曾任太史令。他的父親是一位博學多聞的學者,司馬遷少年時代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20歲以後,司馬遷遍遊祖國南北,考察風土人情、文物古蹟、蒐集史料、研究社會,為他以後創作史記準備的豐富的材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了匈奴,他因為替李陵辯解,觸怒了漢武帝,被迫入獄,受到了腐刑。他是在獄中完成了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史記》。

2、史記: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或者説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歷史文學鉅著。記載了上起傳説中的皇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四年共約3000年的歷史,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等五種體裁,共130篇,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記是其中的第一部。魯迅讚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所以説它既是史學鉅著,又是文學鉅著。

體裁:

本紀:紀傳體史書的一種體裁,記載了帝王及其歷史活動。

| 世家:紀傳體史書的一種體裁,記載了諸侯王和漢初開國公臣的歷史活動。

列傳:紀傳體史書的一種體裁,用以記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蹟。

書、表(略)

(二)關於本文背景的介紹。

一、合縱連橫:

品茗戰國時弱國聯合進攻強國,稱為合縱,隨從強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戰國後期,秦最強大。合縱指齊、楚、燕、趙、魏、韓等國聯合抗秦;連衡是指這些國家中的某些國跟着秦國進攻其他國家。又一説,六國地連南北,故六國聯合抗關中之秦為合縱;秦居關中,六國居山東,六國服秦曰合縱。本文是説合縱之勢中的。

二、據課文內容,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滅六國前220年差63年。此時,秦經百餘年變法強國,已相當強大。於前312年敗楚軍百萬之眾於重丘。又於前299年拘囚楚懷王。於戰國期間,秦已成為最強的諸侯國。

品茗戰國期間有縱橫家--士,進行“合縱連衡”,秦以“連衡”攻山東六國,六國以合縱對付西方的秦國。當時,“合縱”之策已破,秦方得勢於“連衡”(合縱連橫以公孫衍、張儀、蘇秦、龐煖等縱橫家始謀,成為兩種敵對戰略)。

戰國時的士,是各種人材、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他們活動於各諸侯國,以遊説,薦舉的方式,得到各諸侯國的作用、發揮着重要作用,廉藺,都是當時的士。

秦孝公於前356和前350年(遷都咸陽)兩次任用商鞅變法“內修法度務耕織,外連衡而鬥諸侯。”

秦國變法以後,使得國家制度改進,士、民都有了發揮自身才能的機會,又向外擴張領土,國力日益強大,前283年,秦軍伐魏,兵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撤去,秦人怨趙,由於當時尚有齊楚燕魏趙等大國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對付趙國。僅以蠶食瓦解,本文寫秦趙的政治、外交軍事方面的鬥爭過程,趙國挫敗秦國,只因有此背景。當時的趙國尚有相當大的實力,兼以廉藺以國為重,文武相濟,秦國也不敢輕舉妄動大舉攻趙。

導入課文:

司馬遷一生經歷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為恥辱的腐刑後,“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他曾想過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猶豫了,因為他把事業、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寶貴,他思想昇華了,毅然活下來,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正因為如此,司馬遷才對那些在逆境中發憤,在厄運中不屈不撓,在險境中視死如歸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記》才會出現那麼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難英雄形象。比如荊軻、毛遂、晁錯……而藺相如則是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藺相如在虎狼成羣、險象橫生的環境中,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以國家利益至上,憑自己的勇氣和智慧,贏得了國家的尊嚴。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史記》中著名篇章--《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結構概要:

本文寫了三個故事,以藺相如為主,以廉頗為賓,三件事都是突出藺相如的性格,廉頗後又有傳。

1、 完璧歸趙品茗 2、 澠池相會 3、 廉藺交歡(負荊請罪)

(四)邊解決文言知識邊理解課文

一、分析理解課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簡介身份

既是對兩個人物出身情況作必要交待。這是史傳文的一般特點,同時又對後文作了鋪墊,介紹廉頗,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氣聞於諸侯”。秦求趙璧,秦趙澠池會,秦國雖無禮,終不敢對趙用強,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憚廉頗之勇。同時又為廉頗居功自傲作了鋪墊。

介紹藺相如,則顯出他出身低賤,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愛國的品質作了反襯:出身低賤,但品格崇高,才能出眾。

二、解決文言知識。

三、分析理解課文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主幹,寫三個故事。

1、 完璧歸趙

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趙王君臣謀議,予,不予,兩難,就顯出兩國的實力懸殊,秦的貪暴的面目立見。解決這樣的困難非易事,欲揚先抑。為藺相如的出現蓄勢,情節陡然緊張起來。

宦者令繆賢説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話,體現了藺相如的性格,見識卓越,膽量超人,插敍從一個側面表現人物的性格,烘托、鋪墊。

趙王召見藺相如,對趙王問。表明藺相如對秦趙形勢早就成竹在胸,對秦國的陰謀也看得明白,並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當趙王問“誰可使者”時,相如表示願往使秦,因為他有非凡的見識,所以也有大勇。並對此表示決心完璧歸趙,從他的堅定的口氣和條理的分析不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於趙國的思想,還具有大智大勇,於是博得了趙王的倚重。“於是”“遂”,這些詞語正體現了趙王的對他的信任。

雖然有了這些先決條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場九死一生的搏鬥,相如只能憑着自身的才智勇氣和趙秦國力的對比,抓住有利形勢。敍事至此,情節為之又一緊,懸念,吉凶未卜。

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對待趙使者藺相如非常輕慢,又無意交出償城,相如激於責任感:“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一席話震動天地。持璧欲擊柱,怒髮上衝冠的細節描寫,表現了相如大義凜然不可犯的氣概,迫使秦王讓步,答應齋戒設九賓大禮受璧。相如初勝,即先發制人掌握主動,先派人歸璧於趙,然後在殿上慷慨陳辭,理直氣壯申明歸璧於趙的理由:先從歷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趙形勢強弱對比表明秦可能欺趙,趙決不敢欺秦,暗示造成這樣的後果其曲在秦。最後指出自己寧死不負趙,氣勢奪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動,秦王雖怒,但不願以一璧之故而斷絕秦趙之歡,即使當時殺相如,在外交上已經輸掉了一籌。實際上是秦國尚不能對趙採取太強的軍事行動,所以只好畢禮歸之趙。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這也是趙國有足能對抗秦國的軍事力量--以勇氣聞於諸侯的廉頗作外交鬥爭的後盾,秦廷抗辭才能勝利。雖不正寫廉,從側面暗寫一筆廉頗,應開頭。

這裏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愛國精神,能言善辯、善於把握時機,同時也暗寫廉頗的軍事才能和勇氣。虛實明暗相映襯,情節上環環緊扣,越來越緊迫的氣勢。

四、解決文言知識。

五、佈置作業 : 複習預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繼續分析課文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2、澠池之會

此事已完,其影響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趙,更顯示出各國矛盾鬥爭的複雜性,也是為人物設置了新的難題,引出了澠池會。會前,廉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年秦王與楚懷王相會於秦,設伏兵截其歸路,楚懷王被拘,走趙,趙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為圈套,顛覆別國,趙君臣對此深感憂慮。廉頗與王訣體現了思慮深遠,語雖少,意卻深,體現了他重國事,有勇有謀的性格,從而突出了隨趙王前行的相如責任重大,任務艱鉅。澠池會上,秦王負強欺趙,欲對趙王施無禮。相如挺身而出,針鋒相對,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從,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懾了秦王,使秦不能加勝於趙,趙盛設兵,秦不敢動,又一次體現了廉頗的作用。外交上的勝利全仗相如之勇氣,廉藺相互配合,保全了趙國的尊嚴,又使秦受挫,這裏繁筆寫藺,簡筆寫廉,相映相生,突出了兩個人物。

二、解決文言知識。

3、將相和

相如拜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澠池會是秦趙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勛,而又成為趙國將相不和的引線。廉頗居功自傲,輕視出身平民,低賤的相如(春秋戰國時的各諸侯國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賢,使士的才幹得以施展,才使國家保全。戰國紛爭給了士發揮作用的機會)而相如卻一再忍讓,經由門客傳言,終於使廉頗領悟到相如不欲與廉將軍爭列並非是懼怕羞愧,而是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是相如忍讓的原因,體現了相如的以大局為重,不計小嫌的大度,終於,廉頗親自負荊請罪於藺相如門,表現了廉頗雖執著名位之爭,卻性格直爽豪放,知過能改,忠於國家的高尚品質。這一故事點出了藺相如廉頗之所以能夠獻忠尚義,就在於以國家為重的忠義之心。前兩事全突出了廉藺配合文武相濟才使趙不敗,是突出了合作的重要。

三、解決文言知識

四、佈置作業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寫作特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寫作借鑑和閲讀體會:品茗

從歷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現了士階層的兩個傑出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所起的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顯示出作為個體的士,怎樣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作為文學作品的傳記文學,它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可供寫作借鑑:

1、 三個故事各有首尾,有獨立性卻又環環緊扣,相互關聯  故事以秦趙--藺廉這一雙重矛盾衝突貫穿,以前者為主,後者為次,前者決定着後者,層層推進,引人入勝。內外兩者矛盾衝突層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緩和了,內部矛盾便激化了,這樣結構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 敍事有波瀾,曲折抑揚  如完璧歸趙,秦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相如分析了形勢,併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已趨緩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緊張,秦王答應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相如欺秦王,幾被處死,情節緊張,秦王終於畢禮而歸之,不再索璧,又趨緩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趙,又緊張,為好會,引出澠池會,歸國拜上卿,廉頗與之爭位的矛盾。

敍事要有波瀾,不能平鋪直敍流水帳。就要抓住貫穿於事件中的矛盾衝突,圍繞矛盾衝突組織材料。本文的衝突是塑造表現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衝突過程中展現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藺相如的智、勇、忠義是一成不變的,廉頗的則隨矛盾發展而有變化。

3、 選材的精當  寫人物要把人物置於衝突中寫,才能生機勃勃,而傳記則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輝的事件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個人和國家雙重的矛盾、利益糾結在一起,突出了廉藺的崇高品質和性格特徵,且又以細節描寫予以聲色之,就使得人物在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當充分地表達了作者的主旨。同時,全文也顯得十分集中。描寫人物,刻畫細節很生動突出。

4、 懸念、虛實映襯等技巧在本文體現突出。

課堂練習

1-10題選出加點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項

1、例句:“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

A、春風不度玉門關 B、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C、羣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D、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2、例句:“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 )

A、乃置酒請之 B、其造請諸公,不避寒暑

C、請以趙十五城為大王壽 D、請奉盆缶秦王

3、例句:“而君幸於趙王”( )

A、高雅得幸於胡亥 B、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

C、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D、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4、例句:“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

A、周鄭交惡 B、初一交戰

C、合從締交 D、交不忠兮怨長

5、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

A、弗聽,許晉使 B、臨淄有大蛇,長十許丈

C、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D、時人莫之許

6、例句:“固請,召有司案圖”( )

A、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B、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C、管仲固諫不聽 D、鄙人固陋,不知忌諱

7、例句:“相如因持璧卻立”( )

A、敵不敢至,雖至必卻 B、王者不卻眾庶

C、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D、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8、例句:“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 )

A、阿母謝媒人 B、乃令張良留謝

C、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D、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9、例句:“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A、私見張良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 D、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

10、例句:“趙王悉召羣臣”

A、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 B、齊悉復得其故城

C、書不能悉意,略陳固陋 D、丞相亮其悉朕意

佈置作業

完成配套練習冊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掌握課文中有關實詞、虛詞的用法。

2、學習藺、廉二人顧全大局、以國事為重的優良品質。

3、學習本文通過典型事例和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性格、品質的協作方法。

教學設想:

1、充分利用學生手頭上已有的文言文學習資料,文字、語句上擬採用鑑賞引導下的學生自讀的方法,疏通字句。

2、課前佈置預習。預習注意:

①對照註解和文言文譯註資料疏通文句;

②劃分課文段落層次;

③劃分“完璧歸趙”一部分的層次,列出結構提綱(小標題)。

3、安排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介紹本文的學習目的。

二、導入新課。

指名朗讀課文“預習提示”和註釋①。

1、關於《史記》的補充介紹:

本紀(12 篇):專述歷代最高統治者的政治活動(如《項羽本紀》)。

世家(30篇):主要記述貴族的史事。(如〈〈陳涉世家〉〉)

列傳(70篇):記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蹟。分三種:①專傳,即一人一傳,(如〈〈淮陰侯列傳〉〉)②合傳,有二人合傳,也有三五人合傳,(〈〈廉藺列傳〉〉)③匯傳,記同一類的若干人,篇名中並不舉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傳〉〉、〈〈酷吏列傳〉〉。

表(10篇):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敍事的聯絡和補充。

書(8篇):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分別敍述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的發展和現狀。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的史學,同時也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記》的寫法和所寫人物對後世影響深遠。

魯迅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背景簡介:

公元前三——四世紀,是我國曆史上的戰國後期。七雄並峙,戰火頻繁。七國之中秦最強大,它採取“遠交近攻”的政策,各個擊破,力圖吞併六國。趙是北方還有點實力的國家,秦一時難以吞併,便用訛詐的手段掠奪它的土地和財務。趙依仗廉、藺二人軍事上嚴密戒備,外交上不卑不亢,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障了國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記敍了二人團結合作,與強秦抗爭的故事。

三、檢查預習

提問:課文按什麼順序寫了幾件事?

明確:按時間順序寫了三件事: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廉藺交歡。課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問:這三件事充滿了矛盾衝突,能説説每件事各圍繞什麼矛盾展開的嗎?

明確:“完璧歸趙”寫的是詐璧與存璧的鬥爭;“澠池相會”寫的是辱趙與尊趙的`鬥爭;“廉藺交歡”寫的是私怨與國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開情節,刻畫人物,而所有這些矛盾又都掛在對秦鬥爭這條主線上。學習這篇課文要始終抓住這個重點。

板書: 完璧歸趙——詐璧與存璧的鬥爭

澠池相會——辱趙與尊趙的矛盾

廉藺交歡——私怨與國事的矛盾

提問:文章是在矛盾的發展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全文貫串了怎樣的矛盾?

明確:全文貫串了互相交織的兩種矛盾:一種是趙國與秦國的矛盾,一種是廉頗與藺相如的矛盾。

一開始,秦恃強訛詐,趙國處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鋭。廉藺二人一切為了自己的國家,彼此間並無私人恩怨。而後,隨着趙秦間的矛盾幾經緩和、緊張、緩和,藺相如地位的不斷上升,廉頗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緊張。藺的退讓忍辱感動了廉頗,二人終於成了刎頸之交,矛盾消除,共同為國效勞,趙、秦間的矛盾也趨隱伏。

四、學習“完璧歸趙”部分

提問:(檢查預習)這部分可分幾層?列出情節提綱。

明確:可分三層:(板書)

(1)1——2段:簡介廉、藺

(2)3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

(3)4——11段:

決策入秦 繆賢薦賢(4)

智鬥秦王 決策入秦(5)

完璧歸趙 畢禮而歸 章台刺秦(6)

(事情的經過) 迫秦齋戒(7、8)

從者歸璧(9)

廷斥秦王(9、10)

五、講析“完璧歸趙”之第一層(也可單獨作為一部分)

1、疏通文句

2、講析

提問:課文的前兩段是簡介本文的兩個主人公。傳記的一般寫法,是在文章的一開頭就介紹人物的出身之類。本文開頭對二人的介紹與一般傳記相同,但讀完全文,卻又感到其用意不僅如此。還有什麼作用呢?

明確:更重要的是突顯兩人地位的懸殊,影響的大小,為以後矛盾的引線。

六、講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繆賢薦賢”一節。

1、指名試講,疏通文句。

2、講析

提問:這段在情節的發展上有何作用?

明確: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趙之間的矛盾。同時,也為引出藺相如張本。秦國願“以城求璧”;趙君臣緊急商議,一,“計未定”,二,“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氣氛極為緊張。在趙猶豫不定、進退維谷的情勢下,引出繆賢的薦藺相如。從繆賢的引薦,見相如之機智。這是相如出場之前的側面描寫。繆賢的“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一句話,也可作為下文的綱。

七、佈置作業:通讀全文,疏通文句。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指名口譯課文第四段。

二、講析“決策入秦”一段。

1、串講

2、2、講析

3、提問:這一段中哪幾句是講出使秦國的決策?

明確:(議後可集體朗讀)“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秦以城……負秦曲”;“城入趙……歸趙”。

歸納:相如決策,解決了趙君臣不能解決的問題,見其智;願當重任,奉璧入切,見其勇。這是一見其智。

板書: 相如決策——智

一見其智(對話描寫)

願意入秦——勇

三、析“章台斥秦”一段

1、表情朗讀(亦可讓普通話好的同學朗讀),讀出秦王傲慢、貪婪得意的神態,讀出相如果斷機智,凜然正氣,不惜碎玉,以死報國的氣勢。

2、講析: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節,作者用語言描寫表現藺相如的智勇。“復取璧”見其智,怒斥見其勇。二見其智勇。

板書: 復取璧——智

二見其智勇

怒斥秦王——勇

四、講析“迫秦齋戒”一段

1、指名試譯,然後視情況串講。

2、在秦王朝廷上,面對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藺相如不卑不亢,以詐對詐,迫秦齋戒,以爭取時間。三見其智勇。

板書: 以詐對詐——智

三見其智勇(行動描寫,語言描寫)

迫秦齋戒——勇

五、講析“從者歸璧”一段

1、串講

2、講析

提問:秦王第二次接見,場面與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確: 第一次 第二次

地點: 章台 廷(議處國政的處所)

人員: 美人、侍從 九賓(禮待外賓的儀式)

場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鎮定自如,也表現出相如的勝利。

提問:“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一句的含義是什麼?

明確:暗示對方,璧已歸趙,如殺掉相如,有害無利。

提問: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羣臣反應如何?

明確:“相如而嘻”,發出驚呼,段無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階,説“趙王豈……欺秦邪?”最終“廷見相如……歸之”。

板書: 相如既知秦國曆史,又洞察秦王內心——智

五見其智勇

針鋒相對,請就湯鑊——勇

歸納:以上六個情節,步步展開,層層深入,置人物於尖鋭的矛盾衝突之中,刻畫其主要性格特徵——智勇,寫待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這一部分的最後兩段是交代結果:相如勝利歸來,秦王陰謀破產。

提問:完璧歸趙以趙勝秦敗而告終,原因是什麼?

明確:秦詐璧靠的是勢,相如存璧靠的是理。

秦王理屈——氣餒,相如理直——氣壯。

七、佈置作業:課後練習

第三課時

教學步驟:

一、講析第三部分

1、串講

3、劃分情節提綱

趙王赴會

澠池相會 會上鬥爭

“為好”結果

二、講析“趙王赴會”一段(15)

1、“其後……殺二萬人”,這是“完璧歸趙”的餘波,“澠池相會”的先聲,趙國失地,折兵,形勢險惡。

2、齊讀:秦王雖處劣勢,段由於廉藺之計,抗秦態度堅決,並做了周密部署,這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明確: 1、廉頗留守趙國部署

2、相如相從

3、三十日不還,立太子為王(國不可一日無主)

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對策,寥寥數筆,具見廉、藺膽識。

三、講析“會上鬥爭“

1、學生試譯

2、講析: 秦王: “酣”“令”——趾高氣揚,盛氣凌人

秦御史:“前書”(不召而書)——見其預謀

相如: “前(曰)”,“前(進缶)”,“跪”——顯出機智

秦王: 不許——不肯——不懌——為一擊缶(被迫無奈)

3、集體朗讀:“秦之羣臣曰……為趙王壽”

提問:索十五城本來是秦“為嬉”的本意,作者為什麼寫待簡略?

明確:

(1)秦王受驚,餘悸未消,戰局已亂;

(2)“左右皆靡”,前車可鑑,羣臣何敢妄為?也就不必多費筆墨。

歸納:澠池會上,相如面對羣秦,以寡勝眾,以賓奪主,由變動變為主動,處處見膽,句句見智,作者把人寫活了。

4、串講“為好結果”,分析從略。

四、講析“廉藺交歡”

1、串講

2、劃分情節:

矛盾發生(17、18段)

廉藺交歡 矛盾激化(19)

矛盾解決(20)

3、(矛盾發生、激化分析略),講析“矛盾解決”

提問:矛盾之所以解決,是因為雙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礎,這個基礎,課文中用了哪句話?

明確:“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五、歸納:全文三件酸,表現了兩重矛盾(秦趙、廉藺),前一個矛盾的發展結果,導致後一個矛盾的爆發;後一個矛盾的解決,又服從前一個矛盾鬥爭的需要。這樣寫,人物形象逐步飽滿,主題思想逐層深化,從而在勇士效果上引人入勝,扣人心絃,發人深思。

六、佈置作業

第四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上課時作業

二、講析

提問:作品是用哪些表達手段,從哪些不同側面來表現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確:

(1)繆賢薦賢,從側面顯示相如的機智;

(2)秦王求璧,先寫趙國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襯下文相如一言以決的膽識;

(3)廷斥秦王,秦王設九賓禮儀的隆重召見,側面烘托相如臨危不懼,從容應對的機智和勇敢;

(4)澠池會上,相如置工人安危於不顧,為的是維護國家的尊嚴;

(5)廉藺交歡中,相如處處忍讓,顯示相如識大體,顧大局,忍讓為國的高貴品質。

提問:課文以相如為主,是怎樣寫廉頗的?從中表現了廉頗怎樣的思想性格?

明確:全文在寫相如時,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頗,同樣提出了他在趙國的地位,表現了他的性特徵。第一,開頭就説他“以勇氣聞於諸侯”。強調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後寫他負荊請罪,固然是受藺相如愛國精神的感動,也是他自己對祖國的一片忠心和勇於改過的精神。第二,作者介紹廉頗是“趙之良將也”,一旦國家形勢緊張,趙王立即“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突出表明了廉頗既舉足輕重之勢,又不同於常人。澠池相會一段,對廉頗的描寫更為明顯,正是他的“盛設兵以待”,秦才不敢動的。第三,作品還寫了他的智謀,如第二段,是“廉頗藺相如計”、敦促才成行的。後來又是他建議“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也正是他給了相如以強大的後援。他的性格極為爽朗,開始居功自傲,後來又負荊請罪。

三、佈置作業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能聯繫已學知識,自主整理積累文言基礎知識,發現問題

能熟練掌握文言句式與詞語的活用、通假、多義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能結合屈原的生平與遭遇讀懂文意,並且能與準確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與內心情感中寄託的複雜感情

能辯證地評價屈原忠貞報國的志向與堅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聯繫當今社會與個人實際,體會堅持理想追求與現實的差距。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理解並培養高尚的聯繫與人生價值觀,培養勇於面對困境,百折不撓及珍愛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學方法】

誦讀、啟發、品析、評論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戰國背景與人物簡介

廉頗、藺相如活動的年代是戰國末期“七雄”並峙的時代,當時秦強趙弱的形勢已十分明顯。廉頗和藺相如都是為了趙國的利益敢於和強秦進行鬥爭的傑出人物。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的敍述,歌頌了藺相如機智勇敢,維護一團一結的精神,以及廉頗勇於改過的品質。闡發了兩人精神與品質上的相通之處,那就是大敵當前,捐棄了個人恩怨,不計較個人得失,—切以國家利益為重。

二、初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給故事分段,並概括主要人物的精神品格

〖理解、概括,口頭表述,開放性*,多樣化〗

三、自主學習,找出通假字、詞類活用字、被動句,並整理“以”字在文中的箇中用法與意義。

〖通假字〗

奉、不、案、孰、庭繆賓

〖古今異義〗

美人、左右、約束、因而、前進

〖一詞多義〗

幸因負引道間

〖詞類活用〗

臣請完璧歸趙畢禮而歸之聞於諸侯患秦兵來從大王前進缶秦王竟酒

左打欲刃相如

四、誦讀重點語段,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五、練習與實踐

1、整理鞏固文言知識

2、誦讀全文,歸納廉頗與藺相如的性*格特徵

第二課時

一、學生口述故事梗概,提高概括與表述能力。

二、探究思考

1、描寫人物和事態,形象逼真是本文的文學成就,試加以賞析。

〖典型事件表現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實可信感人〗

課文以寫藺相如為主,廉頗為輔。寫藺相如沒有寫他—生的事蹟,只選擇三個典刷事例來突出他的性*格特徵。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寫他對敵鬥爭的大智大勇;

負荊請罪,寫他的顧全大局,寬厚待人。

三個典型事例從不同側面表現藺相如的思想品質,集中、凝練、鮮明的藝術效果。

寫廉頗,主要通過“負荊請罪”這一典型事例來體現他的坦率偏激的個性*與勇於改錯的精神。澠池之會則表現作為武將的文韜武略,善於應變與對趙王的赤膽忠誠。

〖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鮮明突出〗

藺相如是在秦國威脅利誘,趙國羣臣束手無策的矛盾中出場的;又在秦廷與秦王面對面緊張而尖鋭的鬥爭中得到淋一漓盡致的表現;在處理與廉頗的矛盾中,他退讓避辱,委曲求全。對待不同矛盾的不同處理,把藺相如的性*格刻畫得更加豐滿。

〖運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個性*鮮明〗

本文大量運用對話,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如藺相如在秦廷對秦王説的話,有口才語氣平和,謙恭有禮,使對方放鬆警惕;有時直言斥責,有理有據;有時堅決表態,分析利害;有時怒斥叫罵,以死抗爭。詞鋒犀利,剛柔相濟而又輕重恰當,充分表現一個熱愛祖國,不畏強一暴,有勇有謀,能言善辨的外交家形象。

三、口頭翻譯最後三段,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四、練習與實踐

1、整理鞏固文言知識,翻譯重點語句

2、寫一篇評價人物的短文,談談對作者寫作藝術的體會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設計 篇4

學習目標】1、掌握司馬遷和《史記》的有關知識;

2、熟讀課文,積累字詞,把握故事情節。

【重、難點】《史記》的相關知識及故事情節。

【知識鏈接】

一、時代背景

課文所寫事件發生在戰國後期,當時秦、楚、齊、趙、韓、魏、燕七國紛爭。七國中,秦通過變法實力最強,它要統一中國,基本採取各個擊破戰略,積極對外擴張。它南邊的楚國和東北的趙國,實力比秦國稍弱,但比其它四國強。在藺相如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的時候,秦國主要力量正對付楚國,所以它對趙國雖也虎視眈眈,不時蠶食欺壓,但還抽不出主要力量來進攻。這就是藺相如進行外交鬥爭取得勝利客觀上的有利條件。當然,藺相如的主觀努力——利用有利形勢,機智勇敢地進行鬥爭也是很重要的。

二、作者介紹

司馬遷字子長,生於公元前145年(一説前135年),卒於公元前87年(一説前90年)。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省韓城縣)人,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其父司馬談,漢武帝時任太史令,“掌管祕籍,職司記載”。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長安,這使他有機會閲讀到大量的歷史文獻。二十歲後,他開始漫遊大江南北。南到江淮一帶和會稽、長沙等地,北到齊、魯,西到大梁、登封,最後回到長安。回長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隨漢武帝到過西北的扶風,又奉使到過四川、雲南。後來又隨漢武帝到過東海和長城。他的足跡幾乎遍及全國,所到之處他都注意探訪古蹟,採集傳説,考察風土人情,積累了豐富的史料,為後來著述《史記》準備了條件。公元前108年繼父任太史令。自公元前104年起,他開始寫《史記》,實踐他父親的遺志。

公元前99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觸怒漢武帝,入獄受了腐刑。他本想自殺,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寫成,於是“就極刑而無愠色”。公元前96年出獄,做了中書令。從此他更發憤著書,終於在公元前91年寫成《史記》。

三、《史記》簡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它記述了上自傳説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約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共130篇,五十二萬多字,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紀”是按帝王的世序和年代記敍政治上的重大事件。“表”是排比並列歷代帝王和諸侯國間的各年(月)大事。“書”是經濟、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專題論述。“世家”是記敍諸侯王國和輔漢大功臣的事蹟。“列傳”是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較知名的人士的傳記。這五個部分互相補充配合,組成一個整體。《史記》的體例開闢了史籍的新面貌,為以後歷代歷史著作所取法。

《史記》的影響:

1、對後代小説的影響:從唐代的傳奇到明、清的短篇小説以至長篇鉅製,它們在人物塑造上、描寫手法上、情節安排和語言運用上,都有《史記》影響的痕跡。

2、對後世散文的影響:唐宋的古文大家以及明清的優秀古文家,莫不從《史記》裏吸取寶貴的寫作經驗。

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話精闢地指出了《史記》在愛憎分明和寄寓作者人生感慨等方面和《離騷》有相同之處。指出了《史記》和《離騷》同樣熔鑄着作者司馬遷深沉而強烈的主觀感情。這一點司馬遷在他的《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裏都有極其沉痛的自述。

四、學生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1節:廉藺簡介。2—5節:完璧歸趙。

6—7節:澠池相會。8節:負荊請罪。

【強化記憶】

1、文學常識:作者,字,是朝偉大的家、家家。《史記》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_____體___史,又名《太史公書》。它記載了從傳説中的_____到漢武帝時共約______年的歷史,全書體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共____篇。魯迅先生評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馬遷自述寫作的目的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夯實基礎——字音

繆()賢赦()免袒()露倨()傲睨()柱

佯()為湯鑊()靡()亂不懌()避匿()

臣等不肖()刎頸之交()廣成傳舍()繆賢舍人()

見臣列觀()相如雖駑()臣語曰()使人遺趙王書()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藉助工具書培養閲讀文言文的能力。整理和複習一般常見的文言詞彙和句式。

2、通過梳理矛盾衝突,品味人物語言和體會對比手法來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3、瞭解並認識作者及《史記》的歷史、文學價值,以及對後代的影響。

[教學重點]

設問啟發學生梳理故事“完璧歸趙”的矛盾衝突的發展過程;品讀體會故事“澠池之會”的語言藝術;琢磨感 悟“將相合歡”的對比深度。

[教學設想]誦讀、提問、講解、質疑

1、超越常規字詞教學,引導學生品鑑《史記》的文學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立足於課文三個故事,各自確定一個教學重點,連點成線,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豐富性;集中突破,深化學生對人物描寫藝術手法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語(作者生平見補充資料)

司馬遷一生經歷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最為恥辱的腐刑後,毅然活下來,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正因為如此,司馬遷才對那些在逆境中發憤,在厄運中不屈不撓,在險境中視死如歸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記》才會出現那麼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難英雄形象。比如荊軻、毛遂、晁錯……而藺相如則是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史記》中著名篇章——《廉頗藺相如列傳》。

或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導入

二、學生聽讀理解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1、學生對照註釋看課文。(譯文見補充資料)

2、師生共同疏通,明確重點詞語,落實文句翻譯。(語法點見補充資料)

這篇課文節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傳全文記敍了戰國時代趙國的四個重要人物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的事蹟。課文節選的是第一部分。文中 共講了幾個故事?請簡要概括內容:

廉藺簡介(1—2節)

完璧歸趙(3—13節)

澠池相會(14—16節)

負荊請罪(17—21節)

三、完璧歸趙: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問題]:①.課文是怎樣描寫藺相如出場的?

相如是在秦國威逼利誘,趙國君臣束手無策左右為難的矛盾中出場的。課文先寫趙國君臣面臨的“三難”:秦王求璧,貪婪霸道,一難趙王。面對秦王的易城求璧,趙國君臣深感“矛”或“勿予”兩難,才有“求人”報秦之議,繆賢薦才之舉,趙王召見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誠意少而詐騙多,趙王為難,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鋭,愈能顯示相如化“兩難”為“兩全”的智勇。)

②.藺相如出使秦國後,與秦國繞着和氏璧展開了一場怎樣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較量?

相如使秦,智鬥秦王集中顯示了他成竹在胸,從容應對的大智大勇,矛盾雙方圍繞“保璧”與“騙璧”展開三個回合的較量:第一個回合獻璧取璧。獻璧之後,相如敏鋭地覺察到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略施小計,收回璧後,對比趙王“脩敬”和“秦王”倨傲,面責秦王無理無償,最後以人、璧俱碎的誓言來威脅對方,迫使他不得已“辭謝”割城。

第二個回合,歸璧於趙。相如看出秦城“實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趙王恐,不敢不獻”的話來迎合秦王的虛榮心,一方面向秦王考慮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條件,於是相如採取斷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趙國。

第三個回合,廷斥秦王。藺相如在大庭廣眾之下,援引歷史,揭露秦國曆朝歷代,背信棄義的慣用伎倆,並理直氣壯地告訴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趙國,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無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歸趙”的勝利,化解了趙王的困窘,打擊了秦國的威風,捍衞了趙國的尊嚴。

四、澠池之會:品味語言,把握人物。

[問題]:①秦軍在打勝仗的情況下為什麼主動與趙求和?

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試圖在外交上以勢壓倒對方,逼迫對方投降,免去或減少動用武力的代價。

②秦王怎樣侮辱趙王?從哪些字可以看出來?藺相如又有怎麼樣的反應?

“秦王飲酒酣”中的一個“酣”字寫出秦王的趾高氣揚、盛氣凌人的神態;“令趙王鼓瑟”中的“令”寫出秦王自命高趙王一等,且要寫進史冊。

藺相如:針鋒相對,毫不畏懼。首先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其次“前進缶,因跪請秦王”,“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再次“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藺相如的“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矣”有什麼含義?

秦王不肯擊缶,藺相如一句話,改變了他的念頭:“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矣!”無須高聲,無須宏論,藺相如交代了兩個事實,作了一個暗示。兩個事實是:一、兩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藺相如的人質;一、在秦王面前是一個敢“以頸血濺大王”的人,是一個大智大勇,敢説敢為的人,是一個不顧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個暗示是:我要與你同歸於盡!無庸置辯的事實,凌厲明確的暗示,秦王除了服從,別無選擇。結果是“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

概括: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着重表現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現方法:①直接描寫(如寫藺相如的語言、動作、神態等);

②間接描寫(以秦王的聲威、秦廷環境氣氛來反襯藺相如的鎮定自如,智勇雙全及非凡的外交鬥爭藝術。

五、負荊請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問題]:①藺相如怎樣處理與廉頗的矛盾?從而顯示出藺相如怎樣的性格特徵?

②這個故事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方法來描繪人物?

[明確]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鮮明突出。作者以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狹隘,反襯藺相如的豁達大度,顧全大局。廉頗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戰之大功”,鄙視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藺相如在與舍人的對話中則説:“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同時,作者又以廉頗重視軍事鬥爭,輕視外交鬥爭,反襯藺相如的見識卓爾不凡,超人一等。

③怎樣看待廉頗的形象?你喜歡他嗎?

六、總結主題和藝術特點

(先教師示範——人物刻畫)

以上,我們抓住三個故事,各有側重地解讀了司馬遷的寫人藝術。完璧歸趙注重在矛盾衝突的發展變化中刻繪人物。“澠池之會”注重簡潔平實,凝練傳神的語言來描繪人物,“廉藺合歡”注重在對比、反襯中凸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實,三個故事中,這些表現手法的運用不是絕然分開,相反,司馬遷非常注重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對比反襯,貫穿始終,語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衝突,起伏跌宕,我們在欣賞作品時,既要相對集中,突出重點,又要整體着眼,前後勾勒,以求對人物形象有一個充實、完整的理解。從歷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現了士階層的兩個傑出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所起的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顯示出作為個體的士,怎樣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作為文學作品的傳記文學,它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可供我們寫作借鑑:

1、選取典型事件刻畫人物形象。(三個故事,集中、凝練、鮮明)。

2、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如完璧歸趙,秦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相如分析了形勢,併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已趨緩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緊張,秦王答應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相如欺秦王,幾被處死,情節緊張,秦王終於畢禮而歸之,不再索璧,又趨緩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趙,又緊張,引出澠池會,歸國拜上卿,廉頗與之爭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細節刻畫人物。

4、用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