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解讀新課標,做語文課改的先行者(網友來稿)

欄目: 教學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3.02W

唐炯武

解讀新課標,做語文課改的先行者(網友來稿)

明年秋季,我市中小學的起始年級就要開始實行新的課程標準,為此,想和骨幹教師及教研組長就有關《語文課程標準》談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

一、 關於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性質。

關於語文課程的性質,多年來人們提到過基礎性、實踐性、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綜合性,等等。可見語文課程的性質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現行語文大綱是這樣闡述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是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在此基礎上作了補充: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着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着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薰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

語文課程“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後補充人文性內容”,或者“首先突出人文性,而後再加強工具性”,這兩種想法都是不妥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結合在一起的,語文課程要同時實現這兩方面的目標並不矛盾。當然,要實現兩方面目標的高度結合,必須在目標與內容的設計上、在實施上下大功夫,而首先是要形成一個關於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認識。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的目標,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

二、 關於“語文能力”與“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我們已習慣於“語文能力”這一提法,為什麼課標又要提出“語文素養”這一概念?“能力”是指“能勝任某項任務的主觀條件”,而“素養”則是指“平日的修養”或“經常修習培養”。“能力”重在“功用性”,而“素養”是指人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在某一方面所達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長期以來我們已習慣了的“語文能力”是指讀寫聽説的能力。《語文標準》所提的“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閲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待內容。“語文能力”包含於其中。作這樣的改動,其目的在於進一步開發語文教育在實用之外的功能,重視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增強底藴、提高修養的功夫。

三、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1.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我們發現,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人們對於語文材料應該有理解一致忍氣吞聲地方,否則人際交流就無法進行。但在很多情況下,由於各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此,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

2.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課程目標指向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不是要幫助學生掌握一個由若干概念、規則、原理構成的理論系統,也不是要系統地傳授有關語言、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的知識。語文教育的過程是學生讀寫聽説不斷實踐的過程,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受到薰陶感染的過程。語文教學中最忌的是設計成這樣一個系統:語言文學等方面的知識和原理,再加上一些例子和供操練用的習題,例子用來説明知識與原理,習題的操練是為了鞏固知識和提高運用原理的能力。我們大概都見過這樣的人,他們表達正確流暢、簡潔生動,可能還妙趣橫生,可能就是記不住“連動、兼語、借喻、借代”之類的術語,也不明白自己寫的文章裏用了些什麼修辭格,出現了哪些類型的複句。我們也遇到過這樣一些人,他們對語文修辭和文章作法的知識非常熟悉,能説得頭頭是道,但是語言貧乏,文章乾巴而不通暢--近些年來這樣的學生恐怕還不在少數。培養理性的分析解釋能力要在具有一定的語言積累之後,在語感和思維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合適。

3.兒童學習母語重在感性把握。

4.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語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

四、 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

九年一貫,整體設計,儘可能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縱向線索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橫向結構是識字與寫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其中綜合性學習是學習方式,是在現階段特別需要給予重視、加以強調的。

1. 從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出發,加強了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務。但需要通過薰陶感染、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

2. 從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本質出發,將“過程與方法”這一維度也作為課程目標的組成部分,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的要求有所展開,體現出提供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改變重知識傳授和被動接受的傾向。

3. 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對語文的“知識與能力”這一維度也有新的理解。如信息化時代的能力特點,人際交往頻繁帶來的新要求,對人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要求等。

五、 關於總目標。

總目標體現課程目標的整體性。根據對語文課程性質與地位的理解,以及課程對語文課程性質與地位的理解,以及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經綜合、梳理,共歸納為十條。大致而言,前五條目標從語文素養的宏觀方面着眼,更側重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兩個維度;後五條目標從具體的語文能力培養方面着眼,側重在“知識與能力”這個維度。但這不是絕對的,三個維度的表述是相互交融滲透的關係。

相對於過去的大綱,課程目標突出了這樣一些思想:

1. 突出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總目標關於學習語文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述,從學生主體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同時將價值觀引導與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聯繫起來。關於能力培養,如關於閲讀,提出“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在學習方式方面,提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

2. 突出了現代社會對語文能力的新要求。如考慮信息化社會特點,加上“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着眼於現代社會人際交往頻繁的要求,口語交際方面強調了文明交往和合作精神;為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培養創造精神,着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特加上“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一條;專加上“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一條,以體現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視野以及語文學習與當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聯繫。

3. 突出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本質。為改變單純知識傳授的傾向,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總目標有一條總的表述:“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同時貫穿於在對於漢語拼音、識字字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諸方面要求中。如涉及必要的語文知識,也儘可能將它轉化為能力要求來表述,注重知識在實際運用中的價值。

六、 關於階段目標(由於時間關係,略)

七、 怎麼樣作一個有思想的語文教師。

1. 觀念該怎樣轉變。

2. 教學與教研相結合,作一個學者型的教師。

3. 擴展閲讀面,豐富自身的語文素養。

4. 要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成為一個能師、名師。

八、 課改背景下的2003年中考語文命題。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 要注意聽説能力的考查。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原則,對學生聽説能力的考查勢在必行,2001年,閩南地區率先引進了聽説題的考查,但這也僅限在聽説題的書面考查上。2002年廈門卷突破限制,用調頻廣播播放錄音材料的形式考查聽力,使語文聽力考試走出了一片新天地。現在廈門、漳州、莆田三地的試卷都有了聽説題的考查,這應該引起廣大初三老師的重視,不要等到考試説明出來了,才匆匆忙忙地指導複習。至少現在就應該多讓學生聽一些錄音資料,記錄一些信息。

2. 基礎知識日漸淡化。

近幾年,已有部分地市中考試卷中取消了“基礎知識”的考查,這反映了語文教育界對這一問題的新認識:學習語法、修辭知識不是目的,而僅僅是手段,目的是形成能力。陳日亮老師認為語法等知識是“學了也不考,學比不學好,學就要學好”。許多專家認為,閲讀和寫作能力的考查,實質上就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下對基礎知識運用、綜合能力的考查,這就沒有必要再將基礎知識列為單獨的考試項目。但筆者認為,03年寧德卷仍會有語基這一塊,但一定會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則設計試題,教師沒必要把時間太多的花在語基上。

3. 閲讀題應該有以下幾種趨勢:

(1) 主觀表述題增加,開放型試題會明顯增多。如下列試題:

A. 本文作者認為,曹操的笑是“瀟灑的表現”;有人認為,曹操的笑並非如此。你怎麼看,請説説理由。(2002三明卷)

B. 現實中,有的同學認為:勤學未必成才,惟巧學方能成才。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説明理由。(2002泉州卷)

C. 這是一個美麗的故事,故事中的哪個人物最讓你感動呢?為什麼?(2002寧德卷)

(2) 繼續擴大命題材料取自課外的比例,最終達到全部使用課外材料編制試題。

這是和新課標的“一綱多本”精神相符合的。語文教材只是個例子,怎麼樣用好這個例子,這就看教師自己的功底了。我市明年到底用人教版、語文版還是江蘇版,現在還無定論,所以教師必須樹立一種觀念,不要認為教材就是一切,而真正重要的應該是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學生知識的積累。

(3) 選文會更注重體現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而以往閲讀題的選文多側重將文本作為技術性閲讀的材料,這不利於學生情感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形成。就這兩年來看,選文注重了選取具有濃厚文化內涵的時文、美文,使文章本身就帶有很強的人文色彩。如福州卷《我很重要》《擺渡老人》,寧德卷《一個美麗的故事》,三明卷《笑的瀟灑》,漳州卷《乾涸的眼睛》等。所以教師在平常上課時要多與學生交流,多讓學生自己學會和文本對話,從而豐富學生自己的情感;複習時,要多選文質兼美、情感真勢的文章,既培養學生的能力,又陶治學生的情操。

4. 作文會是話題作文。

以開放的內容來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特別是思維品質和語言修養,這是作文考查的主要目標,而最能體現學生綜合素質的也是作文。“話題作文”作為開放性作文的一種代表題型,近年來備受推崇,有可能在一段時間裏成為中考作文的主流。只要從話題出發進行作文,不論寫什麼,用什麼方法寫,不化運用什麼樣的體裁,都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所以,它比較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得考生極易入題,找到寫作的由頭,並能根據自己的特長自由發揮。如2001年漳州市的“以《西遊記》為話題寫一篇作文”的話題作文就得到了大家的好評。但大家也應該清醒地看到,話題作文(特別是高考的話題作文)從它誕生之日起,也就不斷地受到專家們的非議,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