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還語文課堂朗朗書聲(網友來稿)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8.37K

寧陽二十四中 張崇華 朱倩

還語文課堂朗朗書聲(網友來稿)

李揚“瘋狂英語”一掃“啞巴英語”的陰雲而風靡全國,對人們學習英語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現象引起我們的深思,語文課不正面臨着“啞巴語文”的尷尬局面嗎 ?請看以下實例:

實例一:上課鈴沒響,教室裏響起“大河向東流”的好漢歌,原來這節課上的是《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學生的情緒是高昂的,整堂課,除了看錄象,就是討論魯達是怎樣一個人,學生大多看過電視 ,今天老師又放了一些,討論非常熱烈,令人遺憾的是,學生整堂課中沒有讀課文,有幾位同學的書也沒有打開。

實例二:一堂公開課中,學生除了合作探究就是討論交流,活動一個接着一個,學生整堂課讀課文的時間不超過五分鐘,往往是學生要讀書了,又被老師精心設計的一個又一個活動給打斷。

實例三:一位老師説起,我的學生在詩意的語文中找不到詩意。一本課本配上了好幾套練習冊,孩子的學習就變成了做題,本來想讓孩子在朗朗的書聲中陶醉一下,孩子們讀起書來,就象放機關槍,噼裏啪啦一陣讀完了,想讓學生好好的讀,學生説,考試考讀課文嗎,這樣能提高成績嗎?

出現以上現象,固然有其客觀原因:例一老師追求熱鬧,為了在優質課評選中取得好名次。例二是盲目迎合當前新課改,例三是上級部門的考試命題還不能適應新課改。但這些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卻是很大的。葉聖陶先生早在六十年前就批評當時學生“吟誦功夫太少”,諄諄告誡國文老師,對於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的理解,而且親切的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解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才會終生受用不盡。大半個世紀從事語文教學和語文教材編寫工作的張中行先生也説過“一面吟誦,一面體會,是舊時代讀書人 練基本功的方法。據説清代桐城派大師姚鼐讀韓愈《送董邵南序》第一句‘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要中間換氣才能成聲,可見體會格調的頓挫上是多麼認真。魯迅《朝花夕拾》寫三味書屋老先生讀‘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的情形更加形象,這種表現,狀貌也許近乎可笑,但那種認真體會其韻味的態度是好的”,讀才是語文課最應該做的一項工作,老師帶領學生讀,學生自己讀,讀的過程是學生含英咀華的過程,也是把經典語言“化”入個人身心的過程,這樣的學習語言才是語文課區別於其他文科課程的主要標誌之一,讀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以下作用:

讀可以發現和糾正學生不正確的讀音和斷句。如有的學生將“馬作的盧飛快”誤讀成“馬作的/盧/飛快”,在課堂上就可以及時發現及時糾正,如果仍是“啞巴語文”,錯誤也許就在沉默中淹沒。

多讀能有助於理解文意。誦讀是打開文章大門的鑰匙,讀能培養我們良好的語感,讀出來才能更準確理解課文內在的思想感情,如王維的《相思》“春來發幾枝”有人認為讀陳述句和疑問句都可以,但如果讀出聲來,會明顯感到,讀成問句給人分外親切的感覺,意味更為深長,而陳述句的處理,則顯得平淡了。

語言的韻律和美感要通過聲音來體現。中國語言的美不僅體現在內容和形式上,還表現在聲音上,節奏、韻律、排比、對仗,只有用嘹亮的聲音才能充分體現出來。

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學生的讀,首先應建立讀的規範:

精神必須飽滿:眼到、手到、口到、神到。讀書應該全身心的投入,朱熹強調讀書應“整頓几案,正身體”等,道理也是這樣。課堂上我特別強調,學生注意力集中,要有好的坐姿,要發出洪亮的聲音,要看清每一個字,要積極思考所讀的內容。這叫讀書四到。

領誦和聽誦:把握要領,營造氣氛。為引導學生積極適應誦讀要求,我安排了領誦、聽誦兩個環節。領誦者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學生,用這種方法,可以直接把正確和積極的“讀書聲”傳遞給大家,便於儘快掌握誦讀的要領。聽誦主要分兩種方式,一是部分學生誦讀,其他同學聽;二是播放錄音,所有同學聽。聽誦可以配放背景音樂,以烘托閲讀氣氛。

讀出每個人的情味:言為心聲,直抒胸臆。我對學生提出兩點要求:一是言為心聲,即口中讀什麼,內心也應該思考什麼,不能“口誦心非”;二是直抒胸臆,能將胸中醖釀的情感脱口而出,將自己所理解的課文用聲音傳達給別人,要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你讀書的聲音就代表你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讀的規範逐步建立起來了,同學們養成了較好的讀的習慣,不斷接近閲讀教學的真諦。

我又進行了讀和記憶方法的指導,下面簡要説説我在教學中常用的幾種方法:

字詞提示法:在閲讀教學的開始階段使用此法,可以培養學生踏踏實實一字一句認真讀書的良好習慣。其具體做法是:一般先選出若干起提示作用的詞語,經過熟讀逐步減少提示詞,直到取消提示,也就是幫助學生一步步“扔掉枴杖”獨立行走。這個過程中,為激起學生熱情,經常採用小組競賽、師生競賽、聽讀結合的方式,高聲誦讀,熟讀成誦。

聽寫法:這是一種老方法,但是現在還行之有效。聽寫可以強化學生的耳、手、心協調到位,強化學生“親自動手”熟悉字詞句篇。:我的聽寫方法有:生字生詞聽寫,句子聽寫,段落聽寫。這樣既鍛鍊聽,又鍛鍊記憶,還鍛鍊動手寫的能力。

聯想記憶法:要求學生根據文章內容聯想,具體方式靈活多樣,比如:把文章創作成連環畫,自己繪圖加以記憶,這樣能激發學習興趣,充分關照學生的個性特點,為教學增添色彩,提高趣味性。

通過以上做法,引導我們走向新的教學境界:多讀將文字、聲音、形象審美熔鑄在一起,挖掘出了“聲音”這一語文教學中最被忽略的因素,復活了語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學生通過多讀,將文字轉化為飽含情感的聲音,培養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挖掘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深層情感,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通過對作品的表達形式和情感內容的分析和領悟,豐富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學生普遍反映,多讀使他們對文章語言有了更高的`要求,使他們説話寫作時很自然的就能創造出許多優美的句子,使他們的語言神經更加敏鋭,創作慾望不時被喚起,背誦使他們積累了更多知識,對問題理解更加深刻。對文學的審美有了更多的靈感,這不是一種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學境界嗎?

另外,在課堂上落實多讀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多讀少講。一節課四十五分鐘,學生多讀多悟,用三十分鐘以上,老師抓住重點講解,控制在十五分鐘以內,要堅持把課堂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

給學生一定的點撥。如李商隱的《錦瑟》一詩,連用了許多典故,令人無從捉摸其真義。這類深奧難懂的詩,宜於先把意思講清楚,然後再讓學生閉上眼睛讀詩,仔細把玩詩中的感傷之情。

給學生讀營造一定的氛圍。如講余光中的《鄉愁》時,可以配上《故鄉的雲》這首歌的音樂。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末尾一句給人留下了言語難以表達的離愁別緒,可以找一幅教學圖片,同時帶來一隻古鐘,讓學生深入意境時輕輕敲打,那悠悠鐘聲一定能引起發自內心的情思。

強化讀的目的性,注意讀的層次性,追求讀的理想效果,不同形式的讀有不同的功能,在具體情況必須有針對性的採用不同的方法。

總之,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中的讀會越來越受到重視,讀的風氣會越來越濃,這樣必能引領語文教學進入新的境界。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