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讓語文迴歸生活大課堂(教學論文)

欄目: 教學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1W

 一、研修背景:

讓語文迴歸生活大課堂(教學論文)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學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脱離了生活,語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人的智慧,陶冶人的品性,促進完滿個性和完整人格的形成。然而多少年來,我們的基礎教育脱離了學生的生活世界,遠離了學生的生活世界,導致了學生對人生與社會自主思考的忽視,導致課堂教學缺乏生命的活力,導致教育喪失生活意義。鑑於學校正在進行“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五步式’和諧課堂閲讀教學模式”的研究,為了激發學生興趣,促進主動學生學習,因此我們組嘗試進行讓語文迴歸生活的研究。

二、研修目標

 1、讓教師努力研究改進傳統的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陳舊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並要在解放教師教學思想,改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和生活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廣泛的生活實踐與閲讀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積累,提高語文的實踐能力、審美情趣和創造思維。

2、通過課題的研究和實施使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擴大學生的閲讀範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讓語文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3,培養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積累運用語文的能力,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引導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信心,體驗學習的幸福感,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三、研修內容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全面實施語文課堂生活化教學研究

研究改進課堂教學,壓縮語文課文的教學時數,提高教學效率;在短時、高效的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突出自學能力的培養;突出閲讀能力和習慣的培養;突出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突出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突出情感的薰陶與感染。

(二)構建以語文活動和語文環境為雙翼的新的語文教學體系,實施“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應該強化語文課外閲讀和其他課外活動,溝通語文教學同其他各科教學,語文教育和學校其他各項教育活動的聯繫,創設良好的語文環境,構建一個開放性的語文教學新體系。

四、研修方法:

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

五、研修成員:

    張曉玲    張玉   唐宏宇

六、研修過程:

1、提出問題

語文的社會性、工具性、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迴歸生活。 怎樣才能讓語文教學貼近生活、迴歸生活,使語文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呢?

2、研修實施

    a、優化教材,在語文中滲透生活

    b、“活用”教材,融入生活素材

    c、、拓展語文實踐的天地,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七、研究結果:

(一)、優化教材,在語文中滲透生活

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不斷地激活學生生活體驗的過程,生活體驗越豐富,對課文內容理解就越深刻。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生活,藴含着豐富的生活色彩以及,作者的價值取向、情感、思維。語文課程標準認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 教師不能只是把自己對某篇作品的感受、理解、體驗傳授給學生,教師在課堂上要有強烈的“實踐”意識,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進行豐富、立體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其在親歷實踐的過程中學習、積累、運用語言,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1)還原真實可感的生活畫面

教學中,教師應努力還原文本所描寫的真實可感的生活畫面。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在他們生活和文本之間建立一種相似或相對應的聯繫,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引發他們的思考。我們要在課堂上擴展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界限,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挖掘有效教學資源,積極創設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課文。根據課文內容特點,如果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可以播放故事情節錄象,如《觀潮》一課,可以在網上搜索觀察實況錄象,也可以選擇觀潮之日觀看現場直播,這都是可以做到的,現場的潮水的景象,觀潮人的表現,會學生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這樣的場景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對課文內容怎麼能理解的不深刻呢?再如《頤和園》,就讓學生通過屏幕感受一下頤和園的美麗風光,學生對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能不領會嗎?這樣的課文有很多,教師不要怕麻煩,“麻煩”是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找不到真實的畫面,可以製作過程性或點撥性課件,如《翠鳥》一課,翠鳥捉魚的動作非常快,那一瞬間是很難捕捉到的,教師可以進行網上資源共享,利用課件讓學生感受一下翠鳥捉魚的動作之快。需要通過聲音來表現的,教師一定要讓學生通過聲音感受,加強理解。課文的內容都是來源於生活,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將課文中的情境“再現”給學生,激發學生將“再現”的生活情境與現實生活相聯繫,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現實生活也會有更深的體驗。

(2)模擬喜聞樂見的生活表演 

學以致用是語文實踐活動的目的,更是語文教學的目的。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能否為他們創設具有挑戰性的大舞台。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很強的文章,適合於用表演的形式來展示。小學生好奇心強,又特別喜歡錶現自己。表演能將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的表情動作,促使學生對文本全身心地感受。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材所描繪的生活,精選題材,讓學生模擬表演,使課堂生動活潑。如在教學《田忌賽馬》、《包公審驢》、《將相和》這一類課文時,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即興表演,把“讀”、“演”、“評”融為一體。學生自由組合,積極地投入到表演當中,把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的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引導學生不能死背課本上句子,要學會變通,用自己的語言,加上自己的動作,將故事的情節表現出來。學生能依據文本,但又高於文本,表演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全身心地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提高的不僅僅是對課文理解的程度,而且是整體的語文素養。

課堂上模擬表演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如廣播、採訪、表演、朗誦、講演、閲讀等無不是運用語文知識的活動。這些語文活動就像語文教學的鬚根,絲絲縷縷,不斷地從生活實踐中汲取營養,才使得語文教學枝繁葉茂,孩子的學習才變得如此生氣勃勃。

(3)引入鮮活可感的生活場景,加強對比感悟

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需要老師有意識地去收集生活中的語文,把它們帶進課堂,為教學服務。生活化處理的教材內容,往往最容易喚起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親切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驅使學生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更多的生活語文。例如在教學《刻舟求劍》和《鄭人買履》這兩則寓言故事時,可以將生活中類似的事情講給學生聽,引導學生聯繫自身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些課文內容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很緊密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在學生身上發生的或可能發生的事情與同學們分享,讓學生將自己的體驗講述出來,對事情曾經的理解是什麼,現在的感受是什麼,讓學生在現實與文本的對比、自我感受的前後對比中逐漸升華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地發展。

(二)“活用”教材,融入生活素材

生活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是包羅萬象的,而教材上的內容是有侷限性的,是不全面的,甚至有的內容是落後於時代發展的,與時代特徵不符的,這時我們不能“以本為本”,要將過去的情景、觀點看法與現實進行對比,在內容上,一些對學生沒有教育意義的,甚至起反作用的,要忽略或一帶而過。我們尊重教材,但不能拘泥於教材,要“活”用教材,而不能死教教材。要根據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開發,

(1)根據教材狀況大膽地“刪”

教材的更新週期與教學思想、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更新相比顯得要長一些。我們從教材,尤其是一些老教材中,不難發現,有一些教學內容隨着時間的推移已脱離現實生活。即使是新教材中,也難免有些課文不符合學生現實生活狀況的。像這些教材內容就可以大膽地“刪”。 

(2)根據教學需要適度地“增”

    對教材,教師要充分地理解和把握,應根據教學需要,增加一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繫、結合火熱的生活,把反映現實生活的內容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來。如教學《開國大典》時,教師可以結合國慶 “大閲兵”的通訊報道來學習。當學生將課文中描寫的“閲兵式”與當前軍事裝備正規化、現代化對照起來讀時,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體會到祖國的強大、偉大。這樣的教學,拓展了文本,超越了文本,同時把文本與現實生活有機地糅合在一起。 

(3)根據教學實際靈活地“換”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作為教材,它只是為教師教學提供依據。現行語文教材大體上是整齊劃一的,而實際生活情況卻是各不相同,再加上我國地域遼闊,教材中的課文並不是每學生都是熟悉的,因此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靈活地調換教材,善於“用教材教”。 如《翠鳥》一課,文中提到“我們”想捉一隻翠鳥來飼養,但是由於翠鳥不容易捉,所以才放棄了這個念頭,對於這段內容,最好不去深講,而要從現實生活中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告訴學生鳥類是人類的好朋友,鳥兒也需要自由,不能隨意捕捉傷害。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找一些相關的內容,或從生活中篩選出與課文內容相適宜的素材,補充到語文教材中進行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機動、靈活地處理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從而創造性地用好教材,開發好教材,發揮教材的最優效應。“活用”教材,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但必須遵循語文教學原則,既要以學生實際生活為基礎,又不能脱離教材,教師要把握好活用的“度”,才能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三)拓展語文實踐的天地,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陶行知先生曾説,社會即學校。學好語文如果僅靠書本中的知識,還遠遠不能為學生的感知、理解、記憶和運用提供最佳的語言情景。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不僅要成為學生語文實踐的樂土,還要拓展語文實踐的天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能學語文。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進行語文教學,不僅是學生學好語文獲取語文知識技能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應用語文的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需要,我們要關注的價值取向不能僅侷限於語文學科,我們要跳出語文教學,充分發揮語文生活化潛在的發展性教學功能,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全面發展。

(1)讓學生在走向自然中學語文 

教師要溝通學生與自然的聯繫,組織學生走向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吸納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如教學《我愛故鄉的楊梅》這一課後,學生掌握了本文狀物的方法,可以遷移運用寫家鄉的特產。 

(2)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用語文 

社會生活五彩繽紛,教師應以課外實踐為憑藉,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進生活,讓豐富的校外教育資源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資源,拓展學習語文的天地。如在教學完五年級《家園的呼喚》這一單元后,教師可以組織一次以環保為主題的社會調查。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進社會,去觀察調查,去撰寫宣傳。這樣的活動,既鍛鍊了學生的文字組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交際和社會實踐能力。 

(3)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練語文 

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家庭的特點巧妙地設計語文實踐:有的家長是賣衣服的,則可以讓學生設計一下服裝廣告;有的家長是賣家電的,則可以讓學生寫一寫使用説明書;有的家長是賣水果的,可以讓學生介紹有關水果方面的知識等等。

在信息化時代,學生每天都可以接受大量的信息,網絡、電視、報刊雜誌、社會活動等,學生的生活是豐富的,是多姿多彩的。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會學語文,關鍵還要靠教師的引導。我們要把課文上的內容“延伸”到生活中去,不能怕麻煩,做得好的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須臾離不開語文。”為了全面推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必須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走向生活,讓他們在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讓社會這個大課堂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樂園。 

語文學習無處不在,語文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語文,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引領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走進課堂,走進生活,走出課本,體驗生活。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要尊重學生主體,關注學生相關的生活經驗。強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強學生對生活經驗的感悟。我們的任務在於挖掘和引導,努力使語文與生活進行相互滲透,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已不是難事。 

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