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新課標下語文課堂語文味缺失和迴歸初探(人教版九年級必修教學論文)

欄目: 教學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1.75W

 【摘要】:語文教學要落實新課程目標,必須要有“語文味”,但是,當前語文課堂卻常常出現語文味不足或缺失的現象,產生這種缺失的原因是什麼?怎樣才能讓“語文味”走在歸家的路上?面對這些問題,筆者做了一點初淺的探討。

新課標下語文課堂語文味缺失和迴歸初探(人教版九年級必修教學論文)

【關鍵詞】: 語文味  語言  缺失  激情  迴歸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堂要落實這些目標,最重要的是要體現語文特點、語文規律,換言之就是:語文課必須要有語文味。

    所謂語文味,是指語文課要突出語文教學自身的特點,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讓他們在把握語文這一重要交際工具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語文教學應具有的一種特色,也是語文課堂應追求的一種境界。

但現在很多課聽完後,旁人如果不看課題,根本不知道是上語文課,總讓人誤以為在上“自習課” “地理課” “政治課”“自然常識課”或“錄像欣賞課”。課堂上,教師要麼面無表情地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學生呢,有的懨懨欲睡,有的在做其它學科的作業,有的在有一搭沒一搭地説着不着邊際的話,整個課堂死氣沉沉,激不起半點漣漪。要麼標新立異,搞一些脱離文本的綜合性的大雜燴課、不倫不類的合作探究課、熱火朝天的錄像欣賞課等。這節課討論介紹,那節課自學翻閲,讓學生充當所謂的主體,教師只提供幾個題目,其餘放手給學生,字詞句理解讓學生自行解決,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課後完成(試問:學生真正能自己解決的有幾人,真正能自己完成的有幾個?尤其是我們這些農村中學)。語文課堂特別是公開課,很少看到教師站在講台上,而是請學生在上面指指劃劃,有時羞羞答答,有時嘻嘻哈哈,還美其名曰:“讓學生主宰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筆者曾到本縣和外縣一些兄弟學校去聽過課,也跟一些語文同行交流過,結果大同小異。我們覺得眼下新教材使用中,虛的無用的東西滲進課堂太多,實的有價值的東西教給學生太少。説得公正客觀一點,某些語文課堂“語文味”變了,它走了調,變了轍,甚至“語文味”沒有了。

    那麼,造成語文教學“語文味”不足或缺失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筆者認為:

㈠、是語文教師自身缺乏激情。

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導者,語文味的生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一個感情豐富的語文教師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教課文,會把自己的情感衝動傳遞給學生,會用自己新鮮的學識、豐富的情感去解讀作者,品味語言,會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滋潤學生心靈。

而現階段,我們有些語文教師卻是感情內斂,語言乾癟,聲調平緩;學生則目若呆雞,昏昏欲睡。一節課下來,老師叫累,學生也覺得累。其實這些教師不乏學識,不乏內涵,課堂上也不乏精闢,缺乏的就是激情。一個缺乏激情的語文教師,無法對文本的情感進行再創造,也就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與作者、與作品中的人物對話,並從中受益了。

筆者前幾天聽過這樣一堂語文課,上的是楊絳的《老王》,文章情真意切,真摯感人。教師備課時能緊扣課標,打破常規,從文本的插圖入手來畫説老王,接着感知全文走近老王,然後合作探究評説老王,最後拓展遷移紀念老王。在上課過程中,教師認真指導學生閲讀課文,有些精彩詞句也在着力推敲,但學生就是提不起精神,整個課堂好像一灘死水。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是教師沒有真正走進文本情境,沒有被文本中的人物感染,也就無法引導學生去親臨老王臨終前送香油和雞蛋的場景,聽老王説的,看老王做的,師生自然無法開展積極有效的文本對話了。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智力的發展。”課堂教學有的敗筆就在於教師或對所教文本的情感美把握不住,或把握住了也不善於引導學生,而自顧自的“自作多情”。這些都導致語文教學“語文味”的不足或缺失。

    ㈡、是教師曲解了新課標理念,以為新教材必須要有新教法,那些朗讀背誦、品詞賞句便不是新理念,於是痛快地拋棄許多傳統的優秀語文教學法,大刀闊斧地拓展延伸、賞心悦目地親近媒體。具體表現有二:

1、拓展過度,與綜合結緣太深

    新課標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嶄新理念,“大語文”教學觀也得到進一步推崇,在這種背景下,語文教學更加強調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繫,更加註重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所以,恰到好處的拓展是對現有教材的有益補充和提高,對發展學生的能力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有的教師為了豐富課堂內容,將大量的非語文元素源源不斷地搬進課堂:簡略的背景交代變成歷史演義,作家作品介紹變成人物掌故,只要跟課文內容稍有牽連,天文地理都扯進去,一味搞課外延伸,而忽視語文課程本身的教學目標。

如學習《卧看牽牛織女星》,不把重點放在文章內容要點的概括上,優美語句的品讀上,而用絕大部分時間津津樂道天文學方面的知識。學習《珍珠鳥》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欣賞作者對珍珠鳥細膩、人性化的描寫上,而花大半節課時間開設“多元論壇”,設想多種身份來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這種一味搞課外延伸,過度重視學科綜合、淡化學科界限的做法,不僅使語文課程“肥人田、荒己園”,還失掉了語文獨有的真味。

2、音像過多,與媒體貼心太近

勿庸置疑,多媒體寬泛的資源環境,動感直觀的畫面,便捷簡易的操作,頗受廣大教師青睞。特別是 “公開課”,對於多媒體的運用更是不可或缺。然而,集中了過量聲音圖像信息的課件在課堂上的充分運用,不僅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而且過於直觀強烈的視覺衝擊,一再幹擾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於是學生琅琅的讀書聲,在欣賞圖片與音樂的過程中“日薄西山”,學生天馬行空的思維空間在多媒體的泛濫展示中漸趨狹窄,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悟在多媒體富有動感的演示中淺嘗輒止。

有位教師上《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開門見山簡介了作者作品後,便要求學生表演魯提轄酒樓偶遇金氏父女一事(課前排練),引出“拳打鎮關西”的情節,接着便讓學生觀看電影,故事扣人心絃,學生不斷地喊“哇” “哇”,教師應學生要求,把影片一連放了兩遍,剩餘時間安排學生填寫表格,明確魯提轄那三拳分別打在哪個部位,用哪個比喻來形容。這堂課就這樣在學生們震耳欲聾的“鼻子、眼眶、彩帛鋪……”的吶喊聲中匆匆結束。至於文本中傳神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學生已沒有興趣也沒有時間再看上一眼了。

這種以聲像的欣賞代替語言的品味,用視頻代替語言文字創設的意境的做法必將導致語文課堂“語文味”的缺失。而語文味的缺失,勢必使“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成為一句空話。所以,如何使語文課堂日漸消失的“語文味”迴歸,便成了刻不容緩的任務。 

那麼,怎樣才能使“語文味”走在歸家的路上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㈠、提升教師素養,挖掘語文味迴歸的活力源泉。

“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語文教師文化底藴越深厚,他的語言感染力就越強,就越能喚起學生與作者和文本的情感共鳴,他的課堂也越有語文味。反過來,一個自身語言貧瘠乾涸,安於就事論事,照本宣科的語文教師無論如何也很難把課堂變得有滋有味的。所以,要使語文課堂煥發出語文味,教師必須具備如下素養:

首先要有強烈的敬業精神,要熱愛語文教育事業。只有以語文教學為樂的教師,才會全身心投入到對文本的閲讀和作者情感的體驗中,才會很自然地把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快樂體驗傳遞給學生,這樣上出來的語文課才容易有語文味。

其次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水準。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知識的構建者和創造者。這樣的角色要求語文教師要有較為豐厚的專業知識素養。如果一名語文教師腦海中沒有幾百首詩詞,一百多篇古文,幾十部中外近現代名著的印跡,沒有幾個自己所鍾愛、崇拜的文學作家,自身的語文味都不濃烈,還要讓課堂充滿語文味,學生充滿語文味,恐怕是痴人説夢。

此外,由語文學科的特性決定,語文教師除了“專”外,最好還是雜家。其知識構建中各方面的知識最好都能有所瞭解,如音樂、美術、天文、地理等。而在雜的同時,還要能不斷的瞭解新知識,新動態,特別是學生們喜愛的一些青少年作家的作品,否則會與學生形成“知識上的代溝”,甚至變為情感上的代溝,最終影響到課堂的味兒。 

㈡、淨化語文課堂,純化語文味迴歸的教學環境。 

語文課就是語文課,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牢固樹立語文學科意識,使一切教學手段都圍繞語文教學的需要來展開,絕不能因為多媒體的使用而改變語文的教學常規。對於文本中存在的那些自然科學人文知識,要為我所用,把它們作為拓展語文味的沃土,點到為止。要把不是語文的東西清除出語文課堂,要突出語文教學自身的特點:

首先要突出朗讀的訓練。

“沒有朗讀的語文課只是課,不是美的語文課,語文課,老師必須與學生一起美美地聽,美美地讀”(餘映潮語)。朗讀可以把文本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把文中靜止的感情變為真情實感,把人帶進文本情境中,毫無障礙地接受課文內容的薰陶感染。如學習《山中訪友》,可以以“朗讀”為突破口,通過自由朗讀、教師範讀、美讀、尋讀等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形象思維,聯想想象,再現逼真情境,使語文課堂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充滿濃濃的語文味。

其次要突出語言的學習。

語文味的創始人程少堂老師曾説過:“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深處。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兒,就要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靈去觸摸語言文字,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中,品味再三,構建出一個使心靈震顫飛揚的快樂過程。課堂上的語言學習可採用這些方法:聽範讀,利用聽覺學習語言;朗讀自己喜歡的語段並説出喜歡的原因;揣摩某些詞句的作用與妙處;仿寫某些經典句段;抄寫精彩句段,並用比賽的方式當場背下。

最後要突出情感的激勵。

語文是最富有情感美的學科,語文教師應能夠準確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並在二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使學生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而教師要想使學生受到文本情感的感染和激勵,首要的是自己要情動於中,要深入文質兼美的文本中,深受感動。只有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要不然,文本藴含的情感再豐富,教師體會不出,引導不得法還是無法讓學生理解和把握。

總之,語文課堂要落實新課程目標,必須要有“語文味”,語文味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只有牢固樹立語文學科意識,用語文獨有的語言美和情感美去豐化和磁化語文教學過程,語文教學就會美味遠播。

【參考文獻】: 

①、《語文課程標準》

②、於漪《以情激情  體驗感悟》,《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5年第7期

③、程少堂《語文課要教出“語文味”》,《語文教學通訊》2001年第17期。

 

黃花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