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讓課堂成為學堂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48W

記得週一貫老先生説過:“課堂是一個‘場’,課堂這個‘場’不僅具有生活的‘場’的概念和物理學‘場’的意義,更具有羣體生命活動十分活躍的‘場’的特色。主體、客體、媒體在這裏和諧互動,衝力、引力、張力在這裏會聚碰撞。從這個角度理解,課堂應該是一個最具活力的“學習場”。正如《課標》所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標準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們應努力把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堂”,學生的質疑、解惑、學習、發展才是硬道理,唯此,方能讓“每一朵花都開放。每一隻鳥都歌唱。”教師的“教”是為“學”服務的,教師的第一教學意識,應當是“學生意識”。我們必須從學生的心理世界出發,為學生的學習成長需要而掂量輕重、抉擇取捨,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有所取而有所不取,切切實實地還“學”於生。那麼如何實現還“學”於生?

讓課堂成為學堂論文

一、“化教為學”的智性應變

老師講得太多,一直是語文教學效率不高之痛。那種着眼於課文故事情節的講問或微言大義式的人文轟炸,其可能產生的教學價值確實令人懷疑的。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學習是世界上無法由別人代替完成的事,必須由學生自己來實踐,儘管教師的教也很重要,但畢竟只是外因,而學生的自主學習,才是內因。外因是條件,要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教師的教,只有心心相印地帶動起學生求知的渴望和踐行,才可以説是實現了完整的教學。那麼“化教為學”不僅成為可能,而且是智慧的應然策略。

一位優秀教師在初讀《醜小鴨》第一課時是這樣做到寓教於學的。

師:你聽到過或看到過《醜小鴨》的故事嗎?(生多數有看到或聽到過,師板書課題)

師:你是怎麼聽到或看到過這個故事的?

生:我是媽媽講給我聽的。

生:我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講過了。

生:我在一本畫冊上看過這個故事。

……

師:好,我們雖然聽到和看到過這個故事,但今天不一樣,我們要自己來讀懂這個故事,好嗎?(打開書本)先讀,小朋友同桌互助來把這個故事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讀一遍。知道為什麼合作嗎?

生:不認識的字,不好讀的句子可以請人幫助。

生:還可以兩人一起讀,讀錯了互相糾正。

師:對了,大家還要一邊讀一邊用筆把不會讀得字、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讀生字要把音節拼讀正確,好嗎?

(生同桌互助讀課文,時間較長,師巡迴指導。)

師:讀完了,誰能説説這個故事講了“醜小鴨”怎麼樣了?(結合教“鴨”字)

生:醜小鴨變成了漂亮的天鵝。(結合教“鵝”字)

師:真棒,你説得既簡單又明白。難道醜小鴨一下子就變成了天鵝?

生:不是,醜小鴨遇到了許多困難。

生:誰都對醜小鴨不好,它很孤獨。

生:它還遇到了獵狗的追趕。

……

師:説得真好,總得來説,它是在許多地方戰勝了許多困難,才變成漂亮的天鵝的。這個過程很重要。我們能自己把這個過程用橫線畫出來,並註上是第幾小節嗎?

課件出示: ( ( )—— ( )—— ( )——

( )—— ( )

【生自己再讀課文,完成填空:“鴨媽媽的家”(1、2小節);“樹林”(3);“湖邊”(4);“農夫家”(5);“湖面上”(6)。然後師組織交流,以地點劃清課文層次,並分層次指明初讀課文,師相機糾正點撥指導,達到讀通課文的要求。】

這一課生動地體現了教師不搞逐段講問,而是讓學生充分自讀課文,自行分清層次,自己把課文讀通,從而為第二教時自主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的“教”已內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導”,從而達到“化教為學”。

二、“因學設教”的戰略追求

“教”的存在是因為“學”的需要,只有當學生對教學的內容產生了強烈的學習需求的情況下,“教”才能真正融入學生的學習行為,形成有效的教學互動。所以,“因學設教”應當是教學的.本色本真。教師課前的備課預設雖然也要求密切聯繫學生的學習實際,但課堂畢竟有諸多的不確定性,因此,預設不僅是在課前,也必然會在課中。這種教師智慧應對現場即興設計,往往會更多地體現出因學設教的特色,使“教”更好地為“學”服務。顯然,這樣的“教”,才是最有效的教。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在他的《教海漫記》中提到一件趣事。一次去常州上課,於老師執教的是《燕子》,他在徐州上過這篇課文,效果不錯,可料不到在常州上課卻遇到問題,當老師問到:“小朋友,為什麼説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豔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時,不知為什麼,小朋友都不舉手,也不搖頭,個個露出迷惘的神色。這時,於老師憑他的豐富經驗已經明白,常州小朋友頭腦裏壓根就沒有“趕集”這個概念!換個什麼呢?課在這裏阻滯,台下的老師為於老師捏把汗。只見於老師趕忙改變教路:“小朋友到過農貿市場嗎?人們到農貿市場去買東西就叫‘趕集’。人們趕集時同時去的嗎?”學生説:“不是的,是陸陸續續去的。”“那麼,春天的草、花是同時長出來,同時開放的嗎?”學生們説:“不是的,也是有先後的。”“農貿市場人多不多?熱鬧不熱鬧?”學生們説:“多,熱鬧。”“那麼,春天來了,草和花怎麼樣?”學生們説:“草陸陸續續長出來,花兒盛開了,很多很多,也很熱鬧。”

這裏突破口的攻克,關鍵就在於於老師的教路改變適合學生的學路了,大家的話語才如潮水一般奔騰而出,課堂才湧動着生命活力。當然,這還只是教師對一個概念“趕集”的調整,但因小見大,我們足以感受到在課堂上教師調整教路,以順應學路展開是多麼重要。

三、“順學而導”的自然生成

課堂教學的順序,不能完全由課前的預設排定,在“還學於生”的課堂裏,我們更需要的順學而導,“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跟着學生的學情走,去因勢善誘,才能真正解決教材與學生學習需求之間的矛盾,發展他們的學習能力。如果教師只滿足於一廂情願地“走教案”,以為把教案走一遍,便是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就大錯特錯了。須知學生的學習過程複雜而多變,許多情況是難以預料的,只有順學而導,才能導在要害處,教在點子上,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從而實現“還學於生”的要求。

一位教師在教《胖乎乎的小手》:

師:(出示生字卡片“情”)同學們:這個字你們是用什麼方法來記住的呢?

生:我是用加以加的方法來記住,豎心旁加上一個青草的青字,就是“情”字。

生:我是用換衣換的辦法來記住。我把“清”的三點水換成豎心旁就是“情”。

師:同學們的方法都很好,誰可以給這個字口頭組詞語呢?

生:心情、事情、愛情。(同學們有的哈哈笑,有的不好意思地笑,看來大家知道這個詞的意思。)

生:(突然地)哈哈,愛情!你和鄭夢有愛情了,哈哈……

(同學們鬨堂大笑,我也笑了。)

師:你們知道什麼是愛情嗎?

生:我知道,就是愛一個人。就是男人愛女人。

師:哦,是這樣子啊。那老師是女人,你是男子漢,老師平時很愛你,這是愛情嗎?

生:是……不是?應該是兩個大人才可以。

師:那我可就不懂了,我麼不是愛情,那是什麼呢?能不能用一個其他的詞語呢?

(教室裏一下安靜下來)

師:聽老師説説,看有沒有道理。老師愛同學們,同學們愛老師,老師把同學當成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孩子,這不是愛情,應該是師生情,對嗎?”(同學們幸福地點點頭表示同意。)

師:那同學和同學之間,男同學和女同學之間的愛,應該用什麼詞語呢?

生:友誼

師:對,非常正確!是友誼,也可以説友情。

生:老師,那爺爺和、奶奶、爸爸、媽媽他們愛我,可以説什麼呢?

師:這叫親情。像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等這些與我們有血緣關係的人都是我們的親人,所以那是“親情”。

生:老師,我把同學當成我的兄弟姐妹,那麼可以説親情嗎?

師:當然可以啊!你和同學當成之間親如兄弟,有親情,也有友情啊!

生:哦,我明白了。

師:同學們,老師希望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好好相處,讓我們班級充滿親情、友情吧!

生:還有真情。

師生合:對!還有真情。

當學生對“愛情”一詞的神祕和好奇而發生分歧時,教師沒有迴避這一話題,而是直面追問:“你們知道什麼是愛情嗎?”顯然,一年級的孩子不可能全面準確地解釋,必然會有謬誤,這就為老師運用“歸謬法”以提高孩子的認識創造了條件。教師還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出“師生情”、“友情”、“親情”和“真情”等等,從而使學生對“情”字的豐富內涵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四、“學會學習”的有效課堂

有效教學的真諦,不僅在於學生的“學會”,更在於實現學生的“會學”。葉聖陶老先生所談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至理便在於學生要“學會學習”,最終能自己解決問題。

教學《三隻白鶴》一課,一位老師的“教”更接近於“導學”,指導學生自己去學懂:

師:這篇課文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要來考考小朋友,你能讀一遍課文就能發現這個問題嗎?(生自由讀課文)

生:我發現這個問題就是課文最後一句:“哪隻白鶴能找到埋在地裏的大魚呢?”

師:真聰明,找對了。現在,我們能不能正確回答這個問題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先讀好課文中的三個長句子,注意這三個長句子在沒有標點的地方也要稍作停頓一下,才能更好地明白句子的意思。(出示三個長句子)

⑴“第一隻白鶴抬頭看了看了看太陽,記住大魚埋在太陽底下。”

⑵“第二隻白鶴抬頭看了看了看天空,記住大魚埋在白雲下面。”

⑶“第一隻白鶴抬頭看了看了看河邊的大柳樹,記住大魚埋在柳樹旁邊。”

(生分別讀三個句子,把句子的停頓讀好,把句子讀通順。)

師:現在你們仔細讀課文,邊讀邊想,“哪隻白鶴能找到埋在地裏的大魚”這個問題。

(生紛紛舉手)

師:別忙,要注意你得把你的答案有什麼根據講清楚,根據要從課文裏找。再默讀課文,認真準備。

……

教師如何把“教”轉化為“導學”,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這個案例是頗有借鑑意義的。其關鍵在於教師必須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最後自己來解決問題,而教師只是在一旁做些必要的穿針引線,點撥融通而已。

王尚文教授曾經指出:“學生,彷彿是教師的附屬;教學,彷彿是一種入侵,一種心靈的殖民行為。”學生學習行為的缺失,已經成為實現有效教學、優質教學的一道障礙,我們必須跨越這一條溝壑。只有讓生本觀念、生命意識根植於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還“學”於生,一顰一笑為學生、一言一語為學生、一舉一動為學生、一心一意為學生,相信我們的課堂將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