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6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44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6篇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理清文脈,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欣賞作者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4、領悟“十思”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題解

簡介作者及疏的有關知識。此處注意要突出介紹作者直言諍諫的勇氣和膽量。

2、吟詠、品讀課文

A、教師範讀,要注意讀出語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學生對文章的興趣。

B、試讀,邊讀邊正音。

C、粗讀,邊讀邊看註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

D、連讀,整體把握文意。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並且讀出感情。

G、熟讀,讀出意藴,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課時

1、品讀、背誦課文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理出課文的文脈,並由此指引共同背誦課文。

2、文言知識註釋

在背誦的過程當中,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對文章中的一些重點實詞和虛詞做一些註釋説明。

或者讓學生找出他們認為難懂的詞語、句子,教師給予解釋。

3、文言知識訓練

完成課後的字詞練習。

4。課外延伸

1、政壇上的魏徵有善諫之名,除此之外,瞭解一下在文壇、史壇上的魏徵。

2、《貞觀政要》一書自古以來被奉為帝王學習的經典,瞭解一下此書。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虛詞的用法

4、領會突出運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語言形象,説理有力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封建社會,諷諫帝王往往會招致禍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馬遷受宮刑,便是千古明證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諫、敢諫而名垂青史如果説,《戰國策》中記載的觸龍和鄒忌是委婉而諷的典型,那麼,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徵便是直言敢諫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致禍患,反被唐太宗視為一面明鏡,並以其策治國,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什麼會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學完這篇課文,你自然就會得到答案

二、作者簡介

學生自學助學材料,瞭解魏徵熟悉“疏”的含義

三、題解

這篇奏疏是魏徵於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當時,經過戰後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爭連年勝利,邊防鞏固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巡遊,勞民傷財魏徵在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這些奏疏後猛醒,感到很慚愧寫了《答魏徵手詔》,稱讚魏徵“誠極忠款,言窮切至”,並説“公之所諫,朕聞過矣當置之几案,事等弦韋”,表示從諫改過(弦、韋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並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説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説文

三、初讀課文

通讀全文,初步預習,完成下列要求

1、結合自學助學材料、註釋讀準字音

2、找出對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別用單線、小括號和波浪線標註

3、掌握註釋中重要的字詞,畫出下列句式,並解釋:

(1)斯亦……也 (2)雖……而況……乎

(3)豈……乎 (4)何必……哉

4、讀準語調、停頓

四、講讀分析第一段

1、補充註釋:

2、學生齊讀本段,然後自譯成通順的現代漢語

3、分析回答問題: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麼觀點?

明確: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觀點:(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本段用了什麼論證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確:喻證法——把積德安國這個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長、浚源欲遠這種生活常識進行比喻,使論述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易懂;

正反對比論證法——採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兩個分句對第三個分句起什麼作用?

明確:前兩個分句説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闡明的觀點,也能對觀點起到論證説明的作用

(4)魏徵雖是大膽直諫,但在勸諫中也講究方式方法,言語也中聽,你能説明這樣的特點嗎?

明確: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勸諫生動形象化;再就是借貶低自己來抬高君主,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悦誠服

(5)本段三句話各是從什麼角度來闡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確: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重要性;第二句從反面論述自己的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必要性;第三句從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來闡明不積德義的嚴重後果,進一步論證治理國家,必積德義

(6)本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至“而況於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第二層,指出人君“必積其德義”的途徑:“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4、板書內容,做背誦指導

五、講讀分析第二段

1、補充註釋:

2、齊讀本段,然後自由翻譯全段

3、分析內容

(1)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麼歷史教訓?

明確:歷代統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

(2)作者認為他們這樣的歷史教訓原因在“取易守難”嗎?

明確:不是在於統治者得天下之後“縱情”“傲物”

(3)作者魏徵對以嚴法治國持什麼看法?我們現在強調健全法制,你認為可行嗎?

明確:魏徵對“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鍵,根本還在於統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我們強調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徵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那當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闡述的主要看法是什麼?

明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採用的是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對比——善始與善終;竭誠待下與縱情傲物比喻——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6)從本段所述來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侷限性,這表現在於何處?

明確:“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揚了皇權神授論,這與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開

(7)全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為兩層,前一層至“守之難乎”,概括歷史教訓,提出取易守難的問題,應讀出惋惜的語氣後一層則連用兩個問句來解釋原因,承前啟後,照應“居安思危”,又為下文的“十思”張本讀起來應慷慨激昂,末兩句應兼含深沉

4、板書內容,引導背誦

六、分析第三段

1、補充註釋:

2、分析內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樣的?

明確:十思:略;境界:智者盡其謀……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內容是什麼?這十思各從哪些角度去談論治國之道?

明確: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驕躁;

五六思—戒放縱;

七八思—戒矇蔽;

九十思—戒賞罰不公

(3)“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一句以反問結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樣的效果?

明確:作者以反問的形式啟發太宗,講明瞭十思的現實意義,可以更加堅定他實行開明政治的決心

(4)本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至“無以怒而濫刑”,闡述了“十思”的主要內容後一層,“總此十思”,指出積德義的好處:天下大治

3、板書內容,引導背誦

“誠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時也總攬“十思”誦讀時要注意預期的懇切

“總此十思”兩句,要讀得頓挫鮮明,作總結

“則”,有延長音,開啟後文下面則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説明善於用思而後達于思,境界極高要讀得緩緩悠長,回味無窮

4、“十思”與第一段的觀點有何聯繫?

(1)“十思”是“積德義”的具體內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提出問題,

為什麼思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問題,

思些什麼

誠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決問題

(2)本文現實意義以及拓展

通過誦讀完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從其中學到哪些?

七、總結全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進行論證?

明確: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方法—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2、本文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駢散結合,極富氣勢,華美流暢

唐代的奏疏,習慣上都用駢文寫這篇奏疏雖然也用了許多駢偶句式,卻突破了駢體的束縛,駢散語句交替運用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駢散結合,華美流暢,易於誦讀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闡釋“十思”內涵及現實意義;

2、援引內容的理解;

3、設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教學重難點

解讀援引內容;闡釋“十思”;學習設喻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檢查上節課的學習情況。

1、字詞及文言現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確目標

解讀援引內容;闡釋“十思”;學習設喻的論證方法。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請學生闡釋對“十思”的理解。

2、教師歸納如下

這“十思”是:為人君者,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戒自己;在將要大興土木、營建宮室的時候,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寧;考慮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險,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以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襟懷廣闊應像能容納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遊獵,要想到網開一面,不要趕盡殺絕;擔心懈怠情緒的滋長,就要想到做事情應善始善終;不願自己耳目蔽塞就應想到虛心採納下邊的意見;畏懼邪惡奸佞之人干預朝政,就想到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對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個人的喜好而謬加獎賞;進行懲罰,要想到不因個人的恩怨而濫施刑法。

3、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4、請學生回答對文章援引內容的理解。

5、教師總結

①“載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鑑戒之意,緊扣文章起段。

②“謙沖而自牧”活用《易經》“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語。“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語,作為比方。這兩句,是兩兩相對的對偶句,都指出了培養自己謙虛德性的重要。

6、教師講解設喻的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引導學生回憶第一冊教材中《拿來主義》一文中比喻論證的運用),結合本文一例解釋。文章開頭三句,形成排比。一、二兩句先設比喻,然後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點出“思國之安”的“思”,與“積其德義”的“德義”,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觀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國安邦的根本所在,擺事實講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總結、擴展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問題。

附: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

作業佈置

1、歸納各部分的論述內容及論證方法。

2、理解“十思”的.內涵。

3、掌握文言字詞。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①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②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理論結構。

教學重難點

難點:①援引內容的理解;②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的把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要點

1.疏通字詞;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論證結構。

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同學們一定特別熟悉,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什麼呢?(納諫)。縱觀貞觀一朝,諍臣如雲,而魏徵秉性耿直,無所忌諱,堪稱第一人。魏徵跟隨太宗十餘年,先後陳諫二百多條,言辭切峻,頗中弊端。更為難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論疏奏並非一事一時而發,而是高瞻遠矚,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遠見。這篇《諫太宗十思疏》作於貞觀十一年,當時,所謂的“貞觀之治”正處於顛峯期,天下大治,而魏徵卻提出要居安思危,實在是具有戰略眼光的。

二、明確目標

1.藉助工具書,疏通字詞;

2.理清文章的結構。

三、整體感知

1.請學生快速閲讀課文,用鉛筆畫下有疑問的字詞。

2.本文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中心論點是什麼?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通讀全文,藉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使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1)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2)德義:德政與信義。

(3)明哲:明智的聖人。(4)不勝:不堪。

(5)景命:大命。(6)殷憂:大憂。道著:道行顯著。

(7)克:能夠。(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遙遠。

(9)董:督責。(10)苟免:苟且免罪。懷仁:懷念仁德。

(11)奔車朽索:用腐爛的繩索駕馭飛奔的馬車,比喻事情的危險。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險。謙沖:謙虛。自牧:自己調養。

(13)盤遊:遊樂盤桓,此指打獵。(14)敬終:終了時仍不忘恭敬。

(15)謬賞:錯誤的賞賜。(16)不言而化:不多言語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結構

全文三個自然段,自然地分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師生共同完成。

②教師小結

第一段旗幟鮮明地揭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個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説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着,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説明“積其德義”的重要性。

補充講解史料:太宗稱帝不久,召集魏徵、封德彝等大臣討論如何治國的大政方針。太宗説:“現在處在天下大亂之後,想要治理好國家實在不易。”魏徵説:“不然。人民遭受了戰亂之後,治國正容易見效。這比如給飢人吃飯,給渴人喝水,是不費力的事。”封德彝説:“不對。三代之後,風氣壞了,所以秦朝要用嚴刑峻法來治理。漢朝也不能恢復三代用道德、文教來治國。這不是不願意恢復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復,但形勢不許可。”魏徵聽丁,針鋒相對地予以駁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導,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結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結果。如果説秦漢時風氣已壞,不能變好,那麼現在的人早該變成魔鬼丁。”唐太宗贊成魏徵的意見,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邊地蠻夷都來歸服的局面。該事例説明魏徵非常重視“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治國主張以及這個主張的正確性。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後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後的鼎盛時期,魏徵十分強調地提出這一問題,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論述創業與守成的難易問題,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視,創業與守成,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於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聖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徵在這道上疏中尖鋭地提出了“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着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殷憂必竭誠以待下”“竭誠則胡越為一體”,闡述了“善始者實繁”的原因,講的是創業。“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則闡述了“克終者蓋寡”的原因,講的是守成。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創業難守業更難”,因為在勝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而終於丟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反覆玩味這段文字,一個封建時代的敢於犯顏直諫的忠臣義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統闡釋“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展開分析下一課時)

總結、擴展

補充影音材料,對比唐太宗和周厲王對待諫謗的不同態度。

附:板書設計

諫大宗十思疏

魏徵

一、提出中心論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二、創業與守成

三、十思積其德義

作業佈置

1.熟讀課文;

2.總結文章的論證結構。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聲情並茂、文質兼美、駢散結合的寫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實詞的義項,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三、背誦全文,歸納成語典故。

四、學習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納下”的治國思想及為人之道。

【教學設想】

一、教學時首先了解寫作背景,重點介紹唐太宗和魏徵“明君諍臣’’的關係。

二、誦讀課文,理清層次結構,體會本文華美流暢的語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誦全文,歸納詞義,落實練習。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重點】

一、介紹作品背景及文體特點。

二、疏通文字障礙,以誦讀為主.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一、介紹作品背景及文體特點。

二、疏通文字障礙,以誦讀為主,初步瞭解文章大意。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魏徵(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韌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後,擢為諫議大夫,常召人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無不言,敢於直諫,史以“諍臣”稱之。

曾主持《隋書》、《羣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本文《諫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其文風影響到宋代歐陽修、蘇軾。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鑑於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勞民傷財。魏徵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後面隱藏着危機,在羣臣齊唱讚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勸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太宗看後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

二、通讀全文,、正音,瞭解大概內容。

1.注意讀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竄舟\/軍’蔽

2.對照註釋,粗通文章.自讀五分鐘。

黜惡 謬賞

要求:把解釋、翻譯困難的句子找出來。(質疑)

3.同學間互相商量,把疑難問題解決,如有解釋、翻譯不當的地方,老師及時糾正;個別較難翻譯,同學問解釋不當的地方,老師重點講析。

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嚇。譯為: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

②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東西,動詞作名詞。譯為:如果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來自我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業

①完成課後練習二。

讀熟課文,背下來最佳。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一、辨析詞義,歸納義項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

教學步驟

一、齊讀課文,能背下來的同學背誦

二、檢查作業,分析課後練習二。

1.古今問義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親人。

2.古今詞義有區別:⑤虛心,文中是實指,“使心虛”,現代漢語抽象化,為美德,謙虛的表現。

3.古今詞義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樹根,現代漢語用比喻義或引申義。

②縱情,文中是“放縱感情”,即“驕傲”之意,現代是“盡情”之意。

④以為,文中是“以之為”的省略,是兩個詞,現代是“認為”的意思。

三、結合課內詞義,複習以前知識,做課後練習三。可以商量,用5分鐘完成,然後請同學回答,明確:

1.安:A.安定;B.怎麼;C哪裏;指享受

2.信:A.誠實;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請求;

4.治:A.治理;B.醫治;巳懲治追求

其中A項詞義為課文中義項,其餘三項是以前知識,通過歸納.掌握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四、課文內容我們已經瞭解,現在請同學們用最快的時間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重要性。

2.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

五、各段在闡明觀點時各用了什麼手法以增強表達效果?

明確:第一段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用“木長、流遠”,喻國運長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長治久安”,中間用排比來加強語勢。

第二段用設問和對比的手法,説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即民心重要,能“載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對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駢散結合,語言流暢,表現力強。

六、作業

1.結合課後練習一,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四、五。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一、背誦全文,結合課後練習一,加深對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體會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課的成語,總結全文。

教學步驟

一、背誦課文

1.個人背誦、集體背誦與部分(段落)背誦、全篇背誦結合。

2.用課後練習一提問,學生背誦回答。

二、虛詞的歸納

1.提問完成課後練習四,重在翻譯。

2.歸納虛詞“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語,學典故

要求同學們從文中找出成語,不少於三個,並且釋義,教師總結。

明確:(1)居安思危:處於安逸的環境裏,要考慮可能出現的危險和困難。(《左傳襄公十一年》)

(2)載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擁戴統治者,也可以推翻統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麼,而使天下太平。(《尚書武成》)

(4)擇善而從(之):挑選其中的好的採納(或採用)。(《論語述而》)

(5)善始善終: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獻書報燕惠王》)

四、教師總結

本文是篇奏疏,雖以進言為務,不事雕琢,但寫得聲情並茂,文質兼美,文章駢散結合,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運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動有力。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覆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教具準備]

幻燈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徵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採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徵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後,唐太宗非常讚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徵,並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麼寫這篇文章的。

二、解題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徵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後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徵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魏徵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kǎiqiè,切實)深厚。

魏徵(580—643),字玄成,鉅鹿曲城人,後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後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後,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書成,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徵先後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採納。

三、研習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已經認識的字詞不但要讀準聲調,還要讀清平舌與翹舌、前鼻音與後鼻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陌生的字詞則邊讀邊看註釋或查閲詞典。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註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章。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並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和比喻,後引出“十思”的具體內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過細讀可知,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 義是治國之本;第2段通過對比説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容要細細領悟,這其中藴涵着豐富的民族傳統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人的修身養性都極有啟發,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幷蓄,背出意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悦和精神的滿足。

四、課內訓練

1、寫出文中難懂的詞語和句子,準確地進行解釋和翻譯。

2、當堂完成課文後面“思考和練習”的字詞練習。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反覆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説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藴涵着傳統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玩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生。

[能力訓練]

一、解釋加點詞。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當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終者蓋寡

6、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7、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8、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9、宏茲九德

10、簡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閲讀下文,回答問題。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惡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並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1、注音與解釋無誤的一組是( )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 簡德:選擇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務。 謙沖:謙虛。

C、黜(chù)惡:罷斥奸邪小人。 讒邪:説壞話,造謠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謬(miū)賞:錯誤的賞識。 盤遊:指狩獵。

2、這段內容的中心要旨是( )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儉

C、積其德義

D、宏茲九德

3、“十思”內容非常全面,但又嫌瑣細。請選出最重要的幾項是( )。

①勞神苦思

②虛心納下

③念高危

④謙沖自牧

⑤因怒濫刑

⑥滿溢

⑦慎始敬終

⑧知人善任

A、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⑦

C、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4、請説明作者的寫作目的和語言特點。

①魏徵的寫作目的是:

②其語言特點為:

三、閲讀下文,回答問題。

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問待臣口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自不諭其故諸公各率意以實言之羣臣皆稱陛下功德如天地萬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置諸壑朕見賢者則進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阼以來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踐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節錄自《資治通鑑》唐紀十四)

1、給這段文字加上標點符號。

2、詳述畫線部分的大意。

四、閲讀下文,回答問題。

識疾苦知節儉

九月,癸酉,上餞衡陽王義季於武帳岡。上將行,敕諸子且勿食,至會所設饌;日旰①,不至,有飢色。上乃謂曰:“汝曹少長豐佚,不見百姓艱難。今使汝曹識有疾苦,知以儉御物耳。”

裴子野論曰:“善乎太祖之訓也!夫侈興於有餘,儉生於不足,欲其隱約,莫若貧賤!習其險艱,利以任使。為其情偽,易以躬臨。太祖若能率此訓也,難其志操,卑其禮序,教成德立,然後授以政事,則無怠無荒,可播之於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技,崇樹襁褓;後世遵守,迭據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絕咽於衾衽者動數十人。國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非善誨也。

(選自《資治通鑑》)

【註釋】

①旰(gàn):天色晚。

1、加點字的解釋和讀音都正確的一項是( )

①敕諸子且勿食

②汝曹少長豐佚

③汝曹少長豐佚

④太祖若能率此訓也

A、且(將) 少長(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B、且(暫且) 少長(shào zhǎng) 佚(逸) 率(shuài)

C、且(全) 少長(shǎo cháng) 佚(逸) 率(shuài)

D、且(暫且) 少長(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2、給下列句子選擇正確的釋義。

①今使汝曹設有疾苦,知以儉御物耳()。

A、現在讓你們知道疾苦的滋味,知道以節儉的態度來使用東西。

B、現在假使你們嚐到了疾苦的滋味,就懂得使用東西要節儉。

C、現在讓你們知道世間還有疾和苦,懂得節儉地使用東西。

D、現在讓你們嚐嚐疾病和困苦的滋味,懂得節儉,會理財物。

②欲其隱約,莫若貧賤( )。

A、想讓他們地位不顯赫,不若讓他們飽嘗貧賤之苦。

B、想讓他們暗暗地自己管束自己,不如讓他們處於貧賤的環境中。

C、想讓他們依稀嚐到貧賤的滋味,不如讓他們處於貧賤的環境中。

D、想讓他們當國君的意識模糊,不如讓他們先噹噹普通老百姓。

③為其情偽,易以躬臨( )。

A、把給他們描述事情的真偽情狀,變成親自去體驗。

B、正因為給他們描述事情難免虛偽,才讓他們去親自體察。、

C、因為有許多事情是虛假的,應該讓他們去親自體驗。

D、向他們描述事情的真偽艱難,而讓他們去體驗是容易的。

④國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 )。

A、既然國家的命運不是由他們來維繫,那麼趁早把注意力放在百姓身上。

B、既然國家的命運並不是由他們來維繫,卻過早地讓他們居於萬民之上。

C、國家的存亡,並不在於他們的好壞,應該讓老百姓多一些自由。

D、國家的存亡,他們是指望不上的,不如讓他們趁早和老百姓一樣。

3、本文用“秦始之初,升明之季,絕咽於衾衽者動數十人”的事例,意在説明( )。

A、國家不太平,連諸王的後代也難保命。

B、諸王之後養尊處優,是不會長命的。

C、權位之爭愈演愈烈,已無骨肉親情。

D、國之存亡所繫,不在諸王的小孩子身上。

4、下面的分析,不合乎裴子野之論的一項是( )

A、帝王的後代應該在貧賤中歷經磨難。

B、帝王的後代應該親自體察民間的疾苦。

C、讚揚宋太祖執行了利於諸子繼位的教誨。

D、帝王的後代應該磨鍊情志,降低地位與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