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3.26W

一、教學目標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設計

(1)理解作者的觀點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培養對文言文的感悟、誦讀和背誦能力,及學習作者反覆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培養説理能力。

(3)認識"十思"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鑑意義。

二、重點難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翻譯難懂的語句。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徵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採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徵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後,唐太宗非常讚賞,親手寫詔嘉許魏徵,並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麼寫這篇文章的。

(二)作者簡介

魏徵(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屬河北)人,後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少時曾出家為道十,隋末參加瓦崗起義軍,後降唐。唐太宗時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等職,領導周、隋、陳、齊諸史的撰修工作。後封鄭國公,任太子太師。魏徵在歷史上以能犯顏直諫著稱,前後陳諫二百餘事,多被太宗採納。魏徵提倡"無面從退有後言","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建議太宗廣開言路,認為"兼聽則明,偏信則闇"。魏徵病卒後,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鏡矣”。

(三)題解

歷史背景: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徵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後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徵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徵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謹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利於初唐的強盛。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連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並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説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説文。諫:規勸、勸戒;疏:封建時代臣子向帝王分條陳述事情的文字。

(四)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麼?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文章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然後從歷史的角度,創業守成,人心向背兩個方面論述了觀點,最後指出瞭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十思",並指出惟其如此,才可以達到理想的政治境界,即:"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並用,垂拱而治。"

(五)知識要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研讀第一段。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求木之長者

(2)必固其根本

(3)必浚其泉源

(4)人君當神器之重

(5)戒奢以儉

(6)伐根以求木茂

[明確](1)生長。(2)使……穩固。(3)疏通、深挖。(4)主持、掌握;帝位。(5)用、行。

(6)來。

2、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是如何提出來的?

[明確]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作者不是一開頭就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是從設喻入手逐漸透出本意的。文意起筆,從正面設喻,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然後再從反面設喻,正如"源不深"不能“望流之遠”,"根不固"不能"求木之長"一樣,"德不厚而思國之安"當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接着,作者承接上文。提出人君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長一樣,無疑也不會成功"。通過正反設喻,作者的本意也就十分明確了,唐太宗如要鞏固政權,就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3、討論:作者為什麼不開宗明義就直接提出論點,而要從設喻入手呢?

[點撥]這是因為作者要論述的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大計,而進諫的對象又是國君。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説理,就顯得親切、生動,容易為人君接受。同時,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這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類比,推出要“國安”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在這基礎上,作者進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作"伐根""塞源",這樣,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觀點也就鮮明地表露出來了。這一段論證,言辭懇切,暗寓鋒芒,值得細細玩味。

研讀第二段。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凡百元首

(2)承天景命

(3)克終者蓋寡

(4)蓋在殷憂

(5)縱情以傲物

(6)董之以嚴刑

(7)振之以威怒

(8)所宜深慎

[明確](1)帝王。(2)大。(3)能夠(4)深(5)看不起人。(6)監督(7)通"震",威嚇。(8)戒慎。

2、翻譯下列句子。

(1)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2)終苟免而不懷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4)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明確](1)因為處在深重憂患之中,一定竭盡誠心對待臣民,(2)最終只是苟且免於刑罰,但是並不會懷念(皇上的)仁慈。(3)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百姓是水,水能浮起船來,也能淹沒它。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

3、思考:本段是從什麼角度分析論證的?要説明什麼觀點?

[點撥]作者用歷史事實,説明國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根本原因。先從歷代帝王談起,以反問句"豈取之易守之難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為帝王前後不一的態度造成兩種不同的結果,把論題縮小到帝王如何對待老百姓的問題上。最後從如果在失掉擁護的情況下,還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慘局。以論證國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4、思考:作者是怎樣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這一歷史現象的?這一段與上下文有什麼聯繫7

[點撥]貞觀年間,社會繁榮。在一片頌揚太平盛世的讚美聲中,唐太宗也躊躇滿志,開始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魏徵作為一名有識見的政治家,卻透過這歌舞昇平的繁榮景象,看到了潛伏的危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正是從這一點出發,他諄諄告誡唐太宗要不忘歷史的教訓。作者先提出歷代帝王"始繁終寡"這一歷史現象,然後分析這些帝王在"取江山"與"守江山"兩個時期的不同表現,突出他們往往都有這樣的通病,"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這以後,作者針對現實,扣住"縱情以傲物"加以發揮。“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到了這種地步,那麼,即便用嚴酷刑罰來監督,用嚴厲的聲勢來嚇唬,人們也不會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則社稷也將為之傾覆。

作者剖析這一歷史現象的目的正在於進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將第一段所論述的道理具體化。通過這兩段的論證,居安思危之重要,不這樣做的危害已經講得十分透徹。這就自然產生一個問題,到底怎樣才算居安思危呢?這時進而提出“十思”的具體建議,就顯得順理成章。

第二課時

研讀第三段。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

(1)雍蔽(2)讒邪(3)拙惡(4)謬賞(5)垂拱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知足以自戒(2)知止以安人(3)思謙沖而自牧(4)江海下海川(4)樂盤遊(6)慎始而敬終(7)慮雍蔽(8)證身以酗惡(9)宏茲九德(10)簡能而任之(11)垂拱而治(12)因喜以謬賞、以怒而濫刑、知足以自戒、董之以嚴刑

[明確](1)剋制,(2)使……安寧。(3)虛;養,(4)居於……之下。(5)以……為樂。(6)慎。(7)堵塞,矇蔽。(8)端正,排斥。D)使……光大。(10)選拔。(11)(皇上)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就能治理好天下。(12)來;而;因為;用

3、把本段內容翻譯成現代漢語。

[明確]如果真正能夠看見可愛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從而警戒自己;準備大興土木就想到應該不要過分,從而安定人民;想到君位高而險,就注意謙虛待人,從而培養自己的品德;害怕自己會驕傲自大,就想到江海所以偉大,是因為處在一切河流的下面;喜歡打獵,就想到圍住三面,開出一條路讓野獸逃出一些,拿這個作限度;擔心自己會偷懶,就想到不但開頭要認真,而且要堅持到底;怕自己被封鎖,就想到虛心接受下級的意見;怕有壞人陷害好人,就想到自已要堅持原則,撤換那班奸臣;施恩典給某人的時候,就想到不要因為自己一時高興便亂賞;處罰某人的時候,就想到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發脾氣就隨便處罰別人,完金做到這十點,再擴大九德的修養,選擇有才能的人使用他們,辨別出正確的意見照着辦,那麼,聰明的人就會全部獻出他們的計策,勇敢的人就會徹底用出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散播他們的恩惠,忠誠的人就會貢獻他們的忠心,文武人才都能充分發揮才幹,皇上您只需安安穩穩地坐着,天下自然治好了,何必要您費神,腦子轉個不停,事事過手,代替百官的職務呢!

4、思考:"十思"大致説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它們共同説明了一個什麼觀點?作者認為做到"十思"有什麼好處Y

(點撥)"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在生活上,應該知足知止,遊樂有度;

(2)在修養上,應核謙沖自牧,慎始敬終;

(3)在用人上,應該虛心納下,正身剿惡;

(4)在執法上,應該賞罰分明,不徹私情。

在"十思",概括起來説,就是作者在第一段裏所説的"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作者認為,國君倘能做到“十思”,發揚好的品德,就會出現"文武並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時,“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換句話説,國君善於“用思”,就可以"無思",國君不用自己操勞,天下就可以治理好。這樣的境界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這樣説,無非是希望唐太宗採納自已的意見,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夠長治久安

背誦全文。

[指點]抓住"思"字背誦全文。

"思"為一篇之骨。人主"積其德義",才能"思國之安";"思國之安",即須"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即須深慎"十思";深慎"十思",人主即無須"勞神苦思"——全文15個"思"字,既為一篇之骨,也為背誦全文的總體思路。

分析文章語言特點。

[點撥]這篇課文幾乎全用排比、對偶句構成,但也間以反問和其他長短句式錯雜其間,因此,讀起來音調鏗鏘,氣勢充暢,

先説排比。如第一段,作者從正反兩方面設喻,來説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在內容上,前後有推理的關係;在形式上,作者連用兩組排比句,串連而下,氣勢充沛,似乎這些都是毋容置疑的道理。再如第三段列述十思,一連十句,各句字數略有參差,但句子結構相似,語氣連貫,構成排比,鋪陳議論,一氣呵成,明白曉暢地論述了居安思危的具體內容,淋漓盡致地表露了魏徵作為一個敢於直諫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懷。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後的好處時,作者又連用"智者盡其謀"等四個排比句,通過這樣的鋪陳描寫,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盡忠的圖畫,既説明了居安思危的重大意義,又以這幅動人的圖畫來吸引唐太宗,使他易於採納自己的意見。

再説對偶。如第一段末,為説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危險,作者承接上文,運用一組對偶,把它比作"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讀來既有節奏感,同時,又把這種危險性説得比較充分。又如"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等四句,形式上兩兩相對,內容上互為比照,層層推進,把歷代帝王奪取天下和守天下時的兩種情況説得十分透徹。"董之以嚴刑"以下四句也是兩兩相對;實際上"董之以嚴刑"與"振之以威怒"內容相類,之所以用了兩組對偶何,一方面是為了與上文兩兩相對的句式相照應,另一分而則為了增強氣勢,強調喪失民心,局面就會變得不可收拾。

再説反問。第一段裏,作者用了一個反問句,“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明哲乎?”在內容上,是對上述道理的正確性加以強調;在形式上,正面設喻,用的是陳述句。反面設喻,改用反問句,變換句式,避免板滯。第二段引用歷史教訓,在五組對偶句中插入一句反問"豈得之易守之難乎",除內容的需要以外,也是為了使語言富有變化。第三段裏,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處後,用了一個反問句煞尾,"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語意懇切,引人深思,並使文章富有餘味。

(六)小結

本文語言深婉含蓄,多用比喻,言簡意駭,有説服力。多用對偶句,筆力遒勁,氣勢雄健,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談起來氣勢不凡。本文首段提出論題,次段分析原因,末段問於勸諫。從正反兩方面申述,思路清晰,值得我們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