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高一語文《失街亭》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52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語文《失街亭》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高一語文《失街亭》教學設計

高一語文《失街亭》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瞭解小説《三國演義》及作者羅貫中;掌握文中生字詞。

2、學習本文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進而分析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形象。

3、瞭解諸葛亮深謀遠慮、賞罰分明、嚴於自責的優良作風和馬謖狂妄輕敵、剛愎自用、死守教條的錯誤。

教學過程

導入語

師:“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魚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也是同名小説的卷首詞。歌聲高亢渾厚,意境深邃悠遠,在它那明白如話的歌詞裏卻包含着筆墨難盡的歷史滄桑。三國故事,不少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誰來説説你所瞭解的三國故事?

生: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赤壁大戰,過五關斬六將,失街亭斬馬謖,草船借箭……

師:看來,大家真是對三國故事十分熟悉啊。其中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失街亭》。歷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勢險要,它是諸葛亮率軍初出祈山,攻打魏國的咽喉要道,成為蜀魏兩軍必爭之地。蜀軍一路上士氣高昂,接連獲勝,不料,在戰局的關鍵時刻,街亭一戰,失去進取中原的據點和有利形勢,導致了諸葛亮初出祈山的全局失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失街亭”。我們知道,諸葛亮一向神機妙算,常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次為什麼失掉了如此重要的街亭呢?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將對諸葛亮這個人物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在瞭解主人公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作者和《三國演義》。

作者介紹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説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説的鼻祖。據説,他曾跟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之一張士誠有不錯的關係,曾給張士誠當過幕客。他“有志圖王”,足見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後來明太祖朱元璋統一了中國,他改而從事“稗史”的編寫工作。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説《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粧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三國演義》介紹

《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體小説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第一部最完整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説。該小説以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為內容,以蜀和魏的矛盾為主要線索開展全書情節,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將相和政治、軍事、外交上的英傑人物,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諸葛亮、曹操和關羽,這三人構成“三絕”。

諸葛亮:“智絕”。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羣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讚他,歌頌他,熱愛他。《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説:“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説人物。

曹操:“奸絕”。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複雜,“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關羽:“義絕”。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的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勇猛有餘,智略不足,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作者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被塑造成“義”的化身,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由此可見,在對三國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説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着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課文有關的內容

本課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本課截去了司馬懿調兵遣將進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佔領列柳城一段,這兩段寫司馬懿善於用兵,而本課重點人物是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彈琴退仲達”,即“空城計”的內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髮賺曹休”,後半部分內容是寫孫吳與曹魏的明爭暗鬥,故截去。節選部分集中表現諸葛亮深謀遠慮、料敵如神、賞罰分明和馬謖剛愎自用、言過其實。

生字詞(見課本)

故事情節

給出7到8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簡要複述故事情節:

孔明點將:司馬懿、張邰揮師西進,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參軍馬謖願前往防守,並立下軍令狀。諸葛亮令王平協助防守繪製“圖本”;又喚高翔“屯兵”街亭東北之列柳城,以作策應;再派魏延屯紮街亭之後。遂令趙雲、鄧芝出箕谷為疑兵,自統大軍以姜維為先鋒取眉城。

馬謖拒諫:馬謖“屯兵山上',王平規勸,馬謖不聽,二將分兵。

雙方激戰,蜀失街亭:司馬懿圍困街亭,斷絕汲水道路,放火燒山,蜀兵不戰自亂,馬謖衝出重圍,魏延來救,陷入包圍之後,王平來救,魏王二人回寨不成,來投高翔。三將謀復奪街亭,連連中計,迫不得已,退守陽平關。

佈置退兵,揮淚執法:諸葛亮聞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長歎,佈置撤軍。回漢中後,讚賞趙雲,揮淚斬馬謖。

故事線索

師:本文人物眾多,矛盾錯綜複雜,請思考作者是通過什麼線索把眾多的人物和複雜的矛盾衝突組織在一起的?

生:全文以街亭的攻守為線索展開情節,處處離不開街亭的攻守。

師:那麼如果按照小説情節的四個階段來看,應當如何解釋?哪裏是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生:它是以戰前孔明派將點兵為故事開端,以馬謖拒諫為故事發展,以戰中雙方激戰,蜀失街亭為故事高潮,以戰後孔明佈置退兵,揮淚斬馬謖為故事結局。我們看出情節錯綜複雜,波瀾曲折。但是線索十分清晰,結構井然有序。

分析人物形象

師:在閲讀課文的過程中,同學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三國演義》與數字“三”很有緣,比如説“桃園三結義”“三分歸晉”“三絕”“三顧茅廬”等等,你能在分析人物性格時找出課文中與“三”有關的東西嗎?

生:三笑,三哭,三次囑託。

諸葛亮的“三囑”——一囑馬謖:“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廓,又無險阻,守之極難。”把困難説在前面,叮囑馬謖要明確責任,做到心中有底。二囑馬謖:“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説對手的情況,提醒馬謖不可驕狂自大,草率從事。三囑王平:“……汝可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圖本來我看。……戒之,戒之。”叮囑王平要商議行事。

師:很好,那麼,這些囑託表明孔明的什麼性格特點呢?

高一語文《失街亭》教學設計2

[教學要點]

1、繼續分析人物形象。

2、體會本文通過對比手法描寫人物的方法。

3、學習本文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繼續研習課文

(1)大家印象中的諸葛亮是怎麼樣的?

羅貫中極力描繪的“古今第一賢相”神機妙算、小心謹慎、忠於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2)我們可以説諸葛亮是一個忠誠的典型、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治國的賢臣,在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對諸葛亮也非常仰慕,蘇軾《武侯廟記》中雲諸葛亮:“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龍也!”魯迅先生也曾有這樣的説法:《三國演義》中“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展示幻燈片)這樣的性格特點在《失街亭》裏有沒有體現?體現在什麼地方?大家自由討論一下。

1、提問:本文是如何刻畫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的?

明確:節選部分人物眾多,主要人物有諸葛亮、馬謖、司馬懿,而事實上馬謖和司馬懿都是作為陪襯來烘托諸葛亮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深謀遠慮、料敵如神、賞罰分明而又嚴於自責的諸葛亮形象。

(1)課文開頭寫諸葛亮分析敵情,調兵遣將把守街亭,集中表現了他的精細謹慎和深謀遠慮。他根據探細提供的情報,洞察“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於是決定派人把守街亭。他在分派軍務時,再三強調指出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防守困難的條件,他説:“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馬謖一再請纓,諸葛亮雖答應了他的請求,但他深恐馬謖不能戰勝司馬懿、張郃,深知魏軍主將的厲害,所以他派出平時謹慎的上將王平為輔佐,囑咐“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通過”,又囑咐“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這些都説明他處理軍務精明仔細過人。儘管後來馬謖剛愎自用,不聽勸諫而失守街亭,也不能苛責諸葛亮。諸葛亮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對敵方瞭如指掌。他深知司馬懿的.老謀深算,瞭解張郃的勇猛善戰,估計到戰爭總是有勝有敗的,主帥不僅應有取勝的安排,還應有應付失敗的準備。這又是他的謀略高人一等之處。因此,他分派高翔到街亭東北的列柳城去屯兵紮寨,準備引兵援救街亭。又派魏延屯紮軍隊於街亭之後,總守漢中咽喉,又派趙雲、鄧芝出疑兵,驚擾魏兵軍心。準備自統大軍去取郿城,命姜維作先鋒,兵出斜谷,以打開進攻長安之路。這個計劃比較周嚴,戰爭形勢順利,則可進兵長安;形勢不利,萬一街亭失守,陷於被動,仍可保存實力,退回漢中。通過作者所寫的諸葛亮調兵遣將的場面,足以初見他的深謀遠慮了。

(2)用側面襯托的寫法,寫諸葛亮料敵如神。主帥在戰前的計劃、部署,必經戰爭實踐的檢驗。這裏的側面襯托有①是用司馬懿之口來讚揚諸葛亮。司馬懿早估計到蜀兵必從漢中咽喉之地街亭,列柳城進軍,於是令司馬昭探路,果然見街亭有蜀兵把守。他慨歎地説:“諸葛亮真神人,吾不如也!”②是用馬謖的失敗來襯托。馬謖失守街亭,在於不聽諸葛亮的軍令。諸葛亮曾説“司馬懿非等閒之輩”,而馬謖狂妄自大,不以為然。諸葛亮指示他在要道之處下寨,阻擋魏兵,他卻在山上屯軍,犯了兵家的忌諱,讓司馬懿鑽了空子。本來司馬懿晚到街亭是難以取勝的。但偏又僥倖取勝,更證明了諸葛亮的遠見卓識。③是寫高翔輕敵,想依靠夜間劫寨輕而易舉地奪回街亭,結果被司馬懿偷襲了列柳城,失去了咽喉重地。街亭、列柳城均已失陷,蜀軍只有退往陽平關。這又證明了諸葛亮對列柳城、陽平關兩地在戰爭中地位重要的估計正確和調兵遣將的恰當。街亭失守造成了蜀軍的極大被動,幸虧魏延守住陽平關,不然處境更為困難。以上從三方面襯托出了諸葛亮的料事如神。

(3)諸葛亮面對逆境能審時度勢,幹練從容,達到保存實力的預期目的。勝敗乃兵家常事。當他聽到“街亭、列柳城盡皆失了”以後,首先是自責“此吾之過也”,他並沒有氣急敗壞、怨天尤人,緊接着便有計劃地安排撤退。撤退的目的是保存實力,以便再出祁山,北定中原。首先是命令關興、張苞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為疑兵,掠擾魏兵,這一步使魏兵不能立即追擊蜀軍。其次是命令張翼引軍修理劍閣,使蜀軍能順利退回漢中,可見諸葛亮面臨危險而方寸不亂。再次是密令大軍收拾行裝,以備啟程,又命令馬岱、姜維斷後。戰爭的進程證明,魏將曹真聞聽蜀兵撤退,急忙率兵追趕。馬岱、姜維領伏兵殺來,立斬魏軍先鋒陳造,曹真引兵逃竄。他們斷後獲勝,為蜀軍贏得了從容退卻的時間,能夠連夜皆奔回漢中。最後是有計劃地撤退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軍民和姜維老母。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軍勝能取、軍敗能退的從容幹練,在撤退時力爭主動,更見其謀略超人。

(4)寫諸葛亮賞罰分明,嚴於責己。他在《出師表》中就曾陳述過賞罰嚴明的治軍方針。他的這種思想在本文中依然有體現。趙雲、鄧芝英勇挫敗追敵,不折一人一騎歸來,諸葛亮親率諸將出迎,給趙雲、鄧芝極大的榮譽,可見他治軍有道。“揮淚斬馬謖”説明他秉公辦事,不徇私情。

師:《三國演義》寫諸葛亮,總體上把他當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卻寫到他用人的失誤,而且寫了他的勇於自責,有情有義,這就使“近妖之諸葛”有了很濃的人情味,我們也知道了諸葛亮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而不是那種既能呼風喚雨,又能料知後事的神,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豐滿,更有魅力。讓我們一起把“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一部分朗誦一遍。

2、提問: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是否草率從事,輕率用人?

(1)馬謖在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曾發表過較高明的軍事見解。他説:“南蠻恃其地遠山險,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叛。丞相大軍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師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蠻兵若知內虛,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2)諸葛亮顧慮司馬懿深有謀略,認為他是“蜀中之大患”。馬謖曾為他出反間計,密派心腹人往洛陽、鄴郡等處,散佈流言,説司馬懿欲反,更偽作司馬懿告示天下的榜文,遍貼各處,促使魏主曹睿心疑想殺掉他。結果,反間計取勝,司馬懿被削去兵權放歸田裏。

根據以上的兩件事,同學們明確: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不是草率行事,而是謹慎抉擇。從上面事例可以看出馬謖並非庸才,他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被諸葛亮採納,他的反間計也收到了效果,因此諸葛亮對馬謖是賞識的。街亭失守完全是馬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狂妄輕敵的結果。因此,不能因為街亭失守就認為諸葛亮用人不當。

3、提問:本文是如何用對比的手法,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的?

師生共同探討問題。

明確:本文是通過諸葛亮的“三哭”和馬謖的“三笑”的對比來突出人物形象的,又是通過“三哭”和“三笑”來體現文章生動的情節和極富個性化的語言。

“三笑”。

能不能具體説明一下?

第一次笑是“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這裏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現了他的麻痺輕敵,他早就把諸葛亮的千叮嚀萬囑咐當作了耳邊風,而且語氣裏還有點笑話軍師謹慎多餘的意味。

教師板書:麻痺輕敵。)

第二次笑是“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當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議的時候,馬謖滿口理論,什麼“憑高視下,勢如破竹”,什麼“置之死地而後生”,把自己熟讀兵書當作炫耀的資本,完全聽不進王平的一詞半語。這個片斷寫出了馬謖的閉目塞聽,剛愎自用,只會紙上談兵。

(教師板書:閉目塞聽,剛愎自用,紙上談兵。)

第三次笑是“馬謖在山上見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來圍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馬謖重兵把守,居高臨下,司馬懿根本不在話下。表現他狂妄自大、目中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