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失街亭》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8.69K

《失街亭》1

教學目標

1、瞭解小説《三國演義》及作者羅貫中;掌握文中生字詞。

2、學習本文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進而分析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形象。

3、瞭解諸葛亮深謀遠慮、賞罰分明、嚴於自責的優良作風和馬謖狂妄輕敵、剛愎自用、死守教條的錯誤。

教學過程

導入語

師:“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魚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也是同名小説的卷首詞。歌聲高亢渾厚,意境深邃悠遠,在它那明白如話的歌詞裏卻包含着筆墨難盡的歷史滄桑。三國故事,不少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誰來説説你所瞭解的三國故事?

生: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赤壁大戰,過五關斬六將,失街亭斬馬謖,草船借箭……

師:看來,大家真是對三國故事十分熟悉啊。其中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失街亭》。歷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勢險要,它是諸葛亮率軍初出祈山,攻打魏國的咽喉要道,成為蜀魏兩軍必爭之地。蜀軍一路上士氣高昂,接連獲勝,不料,在戰局的關鍵時刻,街亭一戰,失去進取中原的據點和有利形勢,導致了諸葛亮初出祈山的全局失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失街亭”。我們知道,諸葛亮一向神機妙算,常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次為什麼失掉了如此重要的街亭呢?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將對諸葛亮這個人物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在瞭解主人公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作者和《三國演義》。

作者介紹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説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説的鼻祖。據説,他曾跟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之一張士誠有不錯的關係,曾給張士誠當過幕客。他“有志圖王”,足見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後來明太祖朱元璋統一了中國,他改而從事“稗史”的編寫工作。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説《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粧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三國演義》介紹

《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體小説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第一部最完整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説。該小説以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為內容,以蜀和魏的矛盾為主要線索開展全書情節,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將相和政治、軍事、外交上的英傑人物,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諸葛亮、曹操和關羽,這三人構成“三絕”。

諸葛亮:“智絕”。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羣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讚他,歌頌他,熱愛他。《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説:“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説人物。

曹操:“奸絕”。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複雜,“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關羽:“義絕”。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的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勇猛有餘,智略不足,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作者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被塑造成“義”的化身,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由此可見,在對三國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説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着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課文有關的內容

本課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本課截去了司馬懿調兵遣將進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佔領列柳城一段,這兩段寫司馬懿善於用兵,而本課重點人物是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彈琴退仲達”,即“空城計”的內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髮賺曹休”,後半部分內容是寫孫吳與曹魏的明爭暗鬥,故截去。節選部分集中表現諸葛亮深謀遠慮、料敵如神、賞罰分明和馬謖剛愎自用、言過其實。

生字詞(見課本)

故事情節

給出7到8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簡要複述故事情節:

孔明點將:司馬懿、張邰揮師西進,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參軍馬謖願前往防守,並立下軍令狀。諸葛亮令王平協助防守繪製“圖本”;又喚高翔“屯兵”街亭東北之列柳城,以作策應;再派魏延屯紮街亭之後。遂令趙雲、鄧芝出箕谷為疑兵,自統大軍以姜維為先鋒取眉城。

馬謖拒諫:馬謖“屯兵山上',王平規勸,馬謖不聽,二將分兵。

雙方激戰,蜀失街亭:司馬懿圍困街亭,斷絕汲水道路,放火燒山,蜀兵不戰自亂,馬謖衝出重圍,魏延來救,陷入包圍之後,王平來救,魏王二人回寨不成,來投高翔。三將謀復奪街亭,連連中計,迫不得已,退守陽平關。

佈置退兵,揮淚執法:諸葛亮聞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長歎,佈置撤軍。回漢中後,讚賞趙雲,揮淚斬馬謖。

故事線索

師:本文人物眾多,矛盾錯綜複雜,請思考作者是通過什麼線索把眾多的人物和複雜的矛盾衝突組織在一起的?

生:全文以街亭的攻守為線索展開情節,處處離不開街亭的攻守。

師:那麼如果按照小説情節的四個階段來看,應當如何解釋?哪裏是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生:它是以戰前孔明派將點兵為故事開端,以馬謖拒諫為故事發展,以戰中雙方激戰,蜀失街亭為故事高潮,以戰後孔明佈置退兵,揮淚斬馬謖為故事結局。我們看出情節錯綜複雜,波瀾曲折。但是線索十分清晰,結構井然有序。

分析人物形象

師:在閲讀課文的過程中,同學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三國演義》與數字“三”很有緣,比如説“桃園三結義”“三分歸晉”“三絕”“三顧茅廬”等等,你能在分析人物性格時找出課文中與“三”有關的東西嗎?

生:三笑,三哭,三次囑託。

諸葛亮的“三囑”——一囑馬謖:“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廓,又無險阻,守之極難。”把困難説在前面,叮囑馬謖要明確責任,做到心中有底。二囑馬謖:“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説對手的情況,提醒馬謖不可驕狂自大,草率從事。三囑王平:“……汝可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圖本來我看。……戒之,戒之。”叮囑王平要商議行事。

師:很好,那麼,這些囑託表明孔明的什麼性格特點呢?

《失街亭》2

在三國演義之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馬謖拒諫失街亭》這一小段。

這個故事講了孔明聽説司馬懿從長安出兵,去助曹真,大驚:“司馬懿出兵,必取街亭,斷我咽喉之路。誰敢引兵去守街亭?”馬謖説他願去,並立軍令狀。孔明又派王平相助。馬謖看了地形,覺得沒有必要紮在城門旁邊,居高臨下,決定紮在山上。王平仍不放心,於是帶着少數的兵紮在城門旁邊。司馬懿大軍攻街亭,馬謖在山上見此情景,命令士兵衝下山,可無一兵敢下山迎戰,都怕大軍衝上山來。王平見馬謖無動靜只好自己帶着少數兵力迎戰,但很快戰敗。司馬懿見馬謖在山上,命手下斷山水,放火,馬謖被困。孔明聽説了,立刻派人疏運糧食,卻遭攻城,孔明使出空城計,嚇走了司馬懿。事後,孔明揮淚斬了馬謖。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三個道理:第一,在委託別人辦事之前一定要選好人,否則會發生錯誤或損失。諸葛亮就是選了一個驕傲的馬謖,所以損失太多。第二,俗話説的好: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文中的馬謖因自以為是,不聽別人的勸告,失了街亭。比如現在,有的同學學習很好,覺得沒有必要再認真學了,別人説他也不聽,成績自然下降了。第三,在遇到緊急情況下,不要慌張,否則越緊張,事越糟。比如,發生火災時,一定要冷靜,否則驚慌失措的話,命也會搭進去的。

古人已經給了我們一個警告,現在我們可不能再犯相同的錯誤了。

《失街亭》3

讀了三國演義中的失街亭,我感受頗深。

街亭乃咽喉要道,兵家必爭之地。魏國大將司馬懿重新得到重用之後,立刻率精兵強將直取街亭。諸葛亮得到消息,十分震驚。此時蜀國的主要將領不在身邊,要叫他們回來抗敵已不可能,但也不能不派兵防守。於是他急忙召開軍事會議,問誰能領兵去防守街亭?這時參軍馬謖自告奮勇,帶兵駐守街亭。有人懷疑他的才能,他説:“我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還能守不住一小小街亭?”於是立下軍令狀,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還是不放心,又派王平作為副將協助防守。

馬謖領兵到了街亭,急忙察看地形。在一座山上安營紮寨。他説:“兵書雲:憑高而下,勢如破竹”王平説:“假如司馬懿把山團團圍住,斷絕水源怎麼辦?”馬謖説:“兵及死地而後生”。反對他這樣做,於是馬謖分出五千兵馬到別處安營,作為犄角之勢。沒過多久,司馬大軍潮水般湧來,果然不出王平所料,把山寨圍了個水泄不通。馬謖指揮軍隊向魏軍發起衝鋒,可始終衝不出去,手下的兵將畏縮不前,馬謖連斬數將也不奏效,最後終因山上無水,軍心渙散,被魏軍擊敗。這正像春秋戰國時期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帶領四十萬大軍與秦兵作戰,結果血染長平,一敗塗地。

可見不論幹什麼,沒有真才實學是不行的,這正應了劉備臨終前對馬謖的評價,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由於諸葛亮用了馬謖這樣的將領,所以失敗也在情理之中。可再一深思,失街亭責任不在馬謖,而在諸葛亮。為什麼這樣説呢?試想司馬懿乃魏國名將,足智多謀,才華僅次於諸葛亮。即使馬謖安營紮寨沒有錯誤,也戰勝不了司馬懿。況且司馬懿所領大軍數倍於馬謖,諸葛亮心裏明白,手下沒有強兵猛將,即使自己前去也守不住街亭,因此丟車保帥,犧牲一個無用的馬謖而保全了自己的盛名,讓馬謖做了替罪羔羊。這正是高明的政治家陰險的一面。這種看法正確與否,我不過就演繹而演繹罷了。

《失街亭》4

在三國演義中塑造了一個軍事教條主義者馬謖的形象。

故事是這樣的:一次司馬懿帥領魏軍向祁山殺來,諸葛亮召集眾將商議道:“司馬懿領兵,一定奪取街亭 ,斷我糧道。

街亭雖小,卻是咽喉要地,萬一失守,就壞了大事,哪位將軍敢去把守。

”話聲剛落,帳下有人應聲道:“馬謖願去。

”諸葛亮望着馬謖,遲疑着説:“你雖深通謀略,但街亭一無城牆,二無險阻,很難把守。

”馬謖道:“我從小熟讀兵書 ,深通兵法,小小街亭,怎麼把守不住?”馬謖奉命去守街亭,他不是具體分析街亭的攻守形勢,敵我情況,做出切合實際情況的戰鬥部署,卻 不用腦筋的背誦古兵法上的公式:兵法雲:‘居高臨下,勢如破竹,。

他照書本上的公式畫瓢,做出違反實際情況的錯誤決定,把兵馬安置在山上,結果被敵兵斷了水道,軍心大亂,街亭失守,破壞了全局的戰略部署。

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從小所學的知識,長大了要活學活用,不要照本宣科,要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這樣才能把所學的知識,充分的發揮出來。

《失街亭》5

內容簡介:本文探討了高中課文《失街亭》中對比烘托手法的運用,從人物入手,進行了具體的分析,資料詳實,論證充分,內容全面。作者認為,正是通過對比烘托的手法,作者才展現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徵,將他們塑造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關鍵詞:高中語文 《失街亭》 對比烘托 人物塑造

《失街亭》是《三國演義》裏極為重要的章節,也是小説單元中很重要的一課。它有力地塑造了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地體現了《三國演義》常用對比烘托的創作手法的特點。在授課中,如能將這種手法細作分析,與學生一塊兒探討,將會對學生寫作文有很好的啟示和借鑑作用。筆者通過授課,與學生交流,認為《失街亭》的對比烘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用馬謖地急切地想建功與諸葛亮的小心謹慎作對比。探子來報諸葛亮,説司馬懿帶兵急行,八天即到新城,孟達被殺,張合也引兵出關,阻擋蜀軍,這説明敵人來勢洶洶,其大將十分厲害,形勢緊急,不可小視。諸葛亮針對這個情況,進行了周密地策劃,反覆地説明了街亭地重要性,指出那裏是蜀軍的咽喉之地,丟了它,等於全軍完蛋了;並且讓馬謖寫下軍令狀,讓他思想上警醒,不要麻痺輕敵,而且還讓素來謹慎小心地王平協助馬謖;還有就是對安宮紮寨之法和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都作了詳細地安排。這一切,都表現了諸葛亮作戰小心,安排周密,用人謹慎的性格特點。而作為對比地另一面的馬謖呢,卻急切地想建功立業,諸葛亮問誰敢帶兵去鎮守街亭,話音未落,別人都還在沉思默想,馬謖就半路殺了出來,大聲地説道“某願往”,可見他為了立功,並沒有想到街亭如何地難守,魏軍大將如何地勇猛,通過對比,顯出了他莽撞的性格特點。

二、用王平的沉穩冷靜來與馬謖自大狂傲作對比。到了街亭這個地方,本應該詳細地查看地形,排兵佈陣,而馬謖來卻帶着王平“看了地勢”,僅僅是“地勢”,就發表了一番自大輕敵地言論,不把諸葛亮放在眼裏,説什麼丞相過於小心,小小地街亭,不必興師動眾,勞累安排;並且炫耀自己,説諸葛亮一切重要的軍事謀略都要向自己請教,自己謀略超人;又憑着自己的“飽讀兵書”,引經據典,賣弄學問,説什麼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什麼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自己山上安營,一旦魏兵來到,士兵無路可逃,就可以勇猛地衝殺下去,將魏兵殺得個片甲不留,一幅孔夫子迂腐的形象,全身都冒着“死讀書”的酸臭氣;而且在分派士兵的時候,他還説等自己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王平不能分得功勞,自以為打敗魏兵不廢吹灰之力,輕敵的模樣顯得幼稚可笑。而作為對比面的王平呢,卻顯出冷靜沉穩的一面。諸葛亮在他們出發之時,安排他們在當道下寨。到了街亭,查看過地形後,王平便全力堅持這一意見,反覆地勸説馬謖聽從安排,不搞“創新”,萬事小心為妥,不得違背丞相之意。在馬謖一意孤行地情況下,他還帶領五千兵離山十里下寨,以作補救,並且星夜差人去稟告孔明,詳細地説明了安營情況,備極小心。

三、用司馬懿的小心謹慎與馬謖自大輕敵作對比。司馬懿是個智謀之人,早就料到諸葛亮可能要先去鎮守街亭,本來打的主意是按兵不動,所以當他的次子司馬昭回來稟報,説街亭有人駐守後,他便只有感歎讚揚諸葛亮的份了,稱道諸葛亮是神人下凡,自己不如諸葛亮;當兒子笑着説街亭易取後,他猶自不敢相信,説“汝安敢出此大言”,指斥兒子不該説大話;聽完兒子的一番解釋後,他大喜過望,但還認為這是天賜良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為了去攻街亭,作到萬無一失,他親自帶兵去查看地形,先是更換了不容易暴露自己的衣服,然後帶看一百多騎兵保護身家性命,在查看地形時,他像法醫解剖一樣,看到清清楚楚,完完整整,先是冒着生命危險“直至山下”,再是不怕浪費時間“周圍巡哨了一遍”最後才高高興興地回去了。這一切,都説明了司馬懿這個人不敢輕敵,做事小心,面對諸葛亮的大軍,他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而作為對立面的馬謖呢,明知司馬懿來到了山下,卻不發一槍一彈,任他觀察得仔仔細細,明明白白,而且還口出狂言,説司馬懿如果想活命,就不會來圍山,倒像是讓司馬懿來圍山進攻自己一樣。看來,馬謖不是在真刀真槍地打仗,而想是在演習一般。如此代估敵人,輕視敵人,失敗也就成了註定的命運了。

四、用諸葛亮的看似慌張與他遇事鎮定來作對比。街亭失守了,消息報到諸葛亮處,讓他極為吃驚。小説中寫王平的圖本送到後,諸葛亮趕快喚入,迫不及待地就放文書的桌子上看了起來,結果是拍案大驚,顯出是十分慌張,讓人以為大禍臨頭的樣子,説了句“馬謖無知,坑陷吾軍矣”,“坑陷”二字,好像是説完蛋了一樣,結果肯定是全軍覆沒。等他將安營之法一一地告訴楊儀,想讓他去挽救敗局時,傳來消息説街亭、列柳城全部都被敵人佔領了,孔明聽了後如大禍臨頭,彷彿到了地獄裏一樣,“跌足長歎”,説“大事去矣!”這“跌足”意思是跺腳,想一下諸葛亮的一直以來的偉大形象,在草船借箭的時候,在舌戰羣儒的時候,在兵臨城下的時候,哪次不是“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地從容自若,遊刃有餘,現在,竟然也有了跺腳之時。這一“跺腳”不禁讓讀者想到,蜀軍已經無路可走,只剩一條死地了。後文呢,則正好相反,寫了諸葛亮的一大段安排,表現了他的從容對敵,章法不亂。他安排關興、張苞去虛張聲勢,嚇退追兵,仍然巧施計謀;讓張翼去修理劍閣,令交通無阻,為撤退作好地準備;密傳號令,教大軍暗暗收拾行裝,以備起程,不驚動魏兵;讓馬岱、姜維斷後,為撤退贏得寶貴的時間;並且還差心腹人,通知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軍民皆入漢中,保存實力,看得長遠;又遣心腹人搬取大將姜維的老母親,送入漢中,不留下人質,不讓司馬懿挾母親以令姜維,事無鉅細,考慮周全。在這一細節中,作者先寫“大難臨頭”,再寫從容不迫,在對比中説明了諸葛亮非等閒之輩,有超人之處。

五、用重獎趙雲與嚴懲馬謖作對比。趙雲逃了回來,雖然説是打了敗仗,但沒有一個士兵傷亡,也沒有一馬死去,而且輜重等東西,毫無遺失,為了鼓勵士氣,諸葛亮重賞了趙雲。諸葛亮先是知道趙雲勝利完成任務後大喜過望,親自帶着眾位大將出帳相迎,好象接待外國元首一樣;接着急忙扶起趙雲,“執手而言”,“執手”,就是攜着手,一般是很親密地人才有如此舉動,現在,諸葛亮“執”趙雲之手,説明他認為趙雲確實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不可缺少;對於趙雲的出人之處,諸葛亮並沒有直接道出,而是故設關子,問眾人原因,讓眾人知道趙雲“獨自斷後,斬將立功”,實際是樹立榜樣;對趙雲地評價,諸葛亮只有三個字,“真將軍也!”,將趙雲推到稱讚的頂點;對趙雲不僅有精神地讚揚,還有物質獎勵,而且還包括其士兵,文章寫諸葛亮取“五十斤”以贈趙雲,又取絹“一萬匹”賞士兵,這在打了敗仗的情況下是很少見的待遇。而對馬謖呢,作者卻寫諸葛亮對他嚴加懲處,其中一些神態的描寫極其形象,如“變色”,就是變了臉色,以前,諸葛亮把馬謖當成兄弟一樣,現在卻是“大義滅親”;“叱左右推出斬之”,“叱”,大聲地喝道,執法嚴明,説“斬”就“斬”,絕不手下留情;蔣琬勸説諸葛亮不要殺了“智謀之臣”,諸葛亮雖也知道現在自己人才難找,殺了可惜,但他還是抬出孫武,議論一番,流着淚將馬謖給殺了,可説是秉公辦事,為正軍法。小説中,作者對獎懲都詳細敍述,無非是為了表現諸葛亮賞罰分明的性格特點。

《失街亭》短短地一篇小説,運用對比就這樣的明顯,這樣的精到,恰當地展現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徵,將他們塑造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作者真乃“大家風範”也。

《失街亭》6

教學目標:

1、瞭解《三國演義》及作者羅貫中;

2、分析《失街亭》中的諸葛亮、馬謖兩個人物形象,進而體會本文通過直接間接對比襯托描寫人物的方法。

3、認識諸葛亮賞罰嚴明和馬謖紙上談兵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分析人物言行,歸納性格特徵。

教學難點:失街亭的主要責任的認識。

教材分析:節選自《三國演義》的《失街亭》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鑑賞的.都是古代小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鑑賞小説的人物形象和小説語言。運用語言、動作描寫刻畫人物性格,是中國小説尤其是中國古典小説塑造人物形象的傳統手法。而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很成功,具有典型意義。指導學生弄清文章是通過哪些生動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來表現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性格的。

教學方法:討論分析法。(利用《學案》輔助教學,以使學生邊聽邊動手加深理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品三國

引入課文:

1、《三國志通俗演義》(演義:①闡述義理並加以引申: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②舊時長篇小説的一種。一般根據歷史傳紀鋪敍引申,並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而成。由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盛行於明、清時期。著名的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

課堂作業:1、閲讀課文和註釋填空。

2、羅貫中:

二、説街亭

1、歷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勢險要,它是諸葛亮率軍初出祁山,攻打魏國的咽喉要道,成為蜀魏兩軍必爭之地。蜀軍一路上士氣高昂,接連獲勝,不料,在戰局的關鍵時刻,街亭一戰,失去進取中原的據點和有利形勢,導致了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失街亭”。教材中諸葛亮的哪個詞語體現街亭重要的詞語:咽喉。

2、速讀課文整體把握:

(1)為課文寫小標題。

課堂作業:2、請用《三國演義》的章回體形式,仿照例子給課文的四部分命一個小標題。

(2)作者是怎樣組織情節的?

以孔明為中心人物,以街亭的攻守為線索,前後反覆照應。

(3)課文的情節矛盾:魏蜀;魏內部;蜀內部——本課文主要矛盾:諸葛亮和馬謖的矛盾。.

(4)本文中魏蜀兩國出場人物分別有10和15個,其節選部分主要人物是誰?諸葛亮和馬謖。

三、議得失

1、分析馬謖性格特徵:

課堂作業:3、

①用一句話概括馬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②作者寫馬謖主要採用了直接描寫主要是語言情態描寫和間接描寫,在文中勾出馬謖“三笑”內容分析表現其性格特徵,請同學模仿朗讀體會,請同學模仿朗讀體會。

提示:直接描寫主要是語言情態描寫:主要是馬謖的三“笑”

間接描寫:一是通過寫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自驕蠻橫;二是通過寫諸葛亮的自責沉着側面襯托馬謖的無知幼稚;三是通過寫司馬氏父子的機謹善謀和笑反襯馬謖的無能;通過劉備的臨終遺言説明馬謖的言過其實)

2、分析諸葛亮性格特徵。

課堂作業:4、讀背三段文字

課堂作業:5、

(1)用一句話概括諸葛亮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提示:深謀遠慮、賞罰嚴明、嚴於自責的謀臣形象

(2)作者寫諸葛亮主要採用了直接描寫主要是語言情態描寫和間接描寫,文中勾出馬謖“三囑”和“三哭”內容,請同學一起朗讀體會。

提示:

直接描寫:“三囑”(請同學們分析其目的並概括諸葛亮的性格特徵)

“三哭”(請同學們分別用“傷心之淚”“無奈之淚”“悔恨之淚”對三哭進行選擇判斷)

間接描寫:①以司馬懿的態度對比反襯:懿歎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②以王平的正確建議來襯托:“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

3、小説明顯貶馬謖尊諸葛亮,請同學們思考:馬謖有哪些優點?

提示: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自動請纓,立下軍令狀,表現了大無畏精神;是個人才,失街亭後,馬謖自縛請罪,顯示了他勇於負責任,光明磊落。

4、概括本文小説寫人方法:(1)言行情態;(2)直接間接:(3)對比襯托。

四、論過錯

街亭失守,誰之錯?

課堂作業:6、模仿下面一段話用觀點加分析的結構方式寫一段100字左右文字論證:街亭失守,誰之錯?。(不能用例子中的觀點)

五、得啟示

從諸葛亮和馬謖身上,我們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鑑的地方嗎?

(1)、凡事要從實際出發,辦事要靈活機智,不可死搬教條。

(2)作為領導者處理事務要善於納言,不可狂妄自大;驕傲自大,盲目輕敵必然導致失敗。

(3)、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慮;出了問題要分析原因,勇於自責。

(4)、領導者要做到賞罰嚴明,執法嚴肅。

(5)、全面的看問題,辨證地看問題。

六、作業:“紙上談兵”的主角是趙括,請用“馬謖和趙括”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談學習《失街亭》的啟示。(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附:板書失街亭羅貫中

品三國説街亭(咽喉):安排----諸葛亮議得失:馬謖----三笑論過錯:馬謖得啟示

守護-----馬謖諸葛亮----三囑諸葛亮

  攻取-----司馬懿三哭

《失街亭》7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説的情節

2、分析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的形象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分析

教學難點:人物語言分析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也是小説的卷首詞。歌聲高亢渾厚,意境深邃悠遠,歌詞裏卻包含着筆墨難盡的歷史滄桑。每當這首歌迴響在耳畔,我們的思緒都會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那動人的畫面,引向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那動人心絃的爭霸故事。節選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京劇裏就有《失空斬》(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孔明揮淚斬馬謖)的經典曲目。

二、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快速閲讀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瞭解《三國演義》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點注意下列字詞。

謖睿偏裨 椅角垓心文幾殛鯀干係疑兵須哨見鼓譟

2、弄清眾多出場人物

列出蜀、魏雙方出場人物,弄清相互間的關係。

3、指明學生翻譯課後練習二中出自《三國志》中的兩則史料。

明確:譯文1.諸葛亮出兵祈山。魏主曹睿加封張郃特進的官職,派他統領各路軍馬,到街亭抵禦諸葛亮的將領馬謖。馬謖依仗南山的險要,不到山下據守城寨。切斷了馬謖部隊的取水道路,發動進攻,將馬謖打得大敗。

2.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攻打祈山,軍隊陣容整齊,賞罰嚴肅,號令明確,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離曹魏而響應諸葛亮,關中一帶,訇然震動。魏明帝親自西臨長安督戰,命令張郃抵禦諸葛亮,諸葛亮派馬謖率領軍隊為前鋒,與張郃在街亭交戰。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動不當,被張郃打得大敗。諸葛亮遷移西縣百姓千餘户,回到漢中,斬馬謖而向大眾謝罪。

4、討論:課文與史料相比,有何區別?

明確:史料所記只是一個梗概,而小説則進行了虛構和加工,加進了一些虛構的細節,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員,將魏軍主將設為司馬懿,添進了許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對話(馬謖拒諫),對人物的神態動作做了細緻描繪(揮淚斬馬謖)等。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導入:小説不同與史事,藝術的虛構正是小説的魅力所在。作為“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三國演義》,一些情節、故事乃至人物與史實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學虛構,並不影響其文學、歷史價值。唯其形象、生動,人物的性格更鮮明,一些故事情節才深入人心,為人們津津樂道,使三國往事家喻户曉。

2、分組討論:小説中虛構的 “妙處”?

3、虛構一、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員

明確:諸葛亮為了確保街亭的安全,派王平協助馬謖,再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為援軍。突出孔明善於分析形勢、小心謹慎的特徵,烘托出街亭在戰略上對於蜀軍的重要性,反襯出下文馬謖的狂妄、輕率。

4、虛構二、將魏軍主將設為司馬懿

提問:史料可證,街亭之戰,魏軍主將是張邰,司馬懿與此戰無關。那麼,小説為什麼要將諸葛亮的對手改作司馬懿?

明確:小説中的司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實戰經驗,絕非等閒之輩。派子偵察、親自巡哨、摸清守將的謹慎、知己知彼,斷絕水道、圍而不攻、放火燒山、多次設伏的善於用兵,反襯出馬謖的狂妄輕敵、紙上談兵。

多謀善斷的司馬懿確誠心地讚歎諸葛亮 (司馬懿歎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還從側面襯托了諸葛亮的指揮若定、用兵如神。

5、虛構三、符合人物性格的對話——馬謖拒諫

提問:賞析馬謖的語言,找出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的語言描寫,概括人物的性格

明確: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 (一意孤行,公然違令,目無“丞相”)

二笑:“汝真女子之見!……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汝莫亂道!……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死守“兵法”,剛愎自用,看輕同僚)

三笑(大笑司馬懿):“彼若有命,不來圍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覷勁敵)

小結: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驕傲蠻橫,對馬謖語言的直接描寫,充分展示出一個自視甚高、輕敵麻痺、誇誇其談、目中無人的謀士形象。

6、虛構四、人物細緻的神態——諸葛亮“三哭”

明確:諸葛亮在斬馬謖前後,感情錯綜複雜。作者寫他“揮淚”、“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態,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他當時豐富的內心世界。諸葛亮涕淚縱橫,一為北伐失敗痛惜,一為馬謖違令遺憾,一為識人不深悔恨。種種情感,積累良久。斬將之時,難以自抑,猛然噴發。

第一次,想起馬謖亦為人才,相處日久,“義同兄弟”,為嚴明軍紀,不能不殺,有情而不枉法,執法又不忘情,諸葛亮淚如泉湧,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揮”字,一見諸葛亮痛苦之深,一見諸葛亮決心之大。

第二次,當蔣琬勸阻他時,打動了他的心,但馬謖既立了軍令狀,“軍中無戲言”,所以忍心“流涕”説:“合當斬之。”“流涕”比“揮淚”悲傷程度又深一層,可見諸葛亮內心的矛盾,既愛惜馬謖,又不得不處治馬謖。

第三次,當“武士獻馬謖首級於階下”的時候,諸葛亮又“大哭不已”。想到有負先帝重託、未聽先帝遺囑,痛恨、悔恨、內疚、自責,各種感情交織在一起。諸葛亮是個大智者,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盡致地刻畫出諸葛亮此時真實情態。

小結:諸葛亮的"三哭",揭示出諸葛亮的複雜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執法嚴明、忠於蜀漢、嚴於自責、有情有義等多方面的性格。

7、總結小説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法:

A.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對比,用次要襯托主要是本文描寫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如將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謹慎,同馬謖的紙上談兵、狂妄自大對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確建議,襯托主要人物諸葛亮部署的正確。(間接描寫)

B.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情態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馬謖“三笑”、諸葛亮“三哭”)。(直接描寫)

四、探討:街亭之失,誰之過?

第一種觀點,街亭之敗,馬謖應負主要責任。馬謖狂妄自大公然違令,蜀軍咽喉之地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諸葛亮對馬的缺點並非全無認識,對街亭佈防十分細緻周密,如馬謖屯兵當道抵擋司馬懿大軍,戰局會朝着有利於蜀方的方向發展。

第二種觀點,街亭之敗,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動。司馬懿評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誤事?"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見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敗主要原因。

第三種觀點,關鍵並不在失街亭,而在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戰略錯誤。蜀漢勢弱,曹魏勢強,諸葛亮戰略上處於劣勢,非用奇謀不能取勢。如從魏延之議,以奇兵經子午谷突襲長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將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為諸葛亮戰敗)絕非諸葛亮對手(時司馬懿賦閒苑城),則長安指日可下。司馬懿的評論可證這一觀點:"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二出祁山的失敗也證明此路不通(後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諸葛一生惟謹慎",不使險招坐失良機,也只有"長使英雄淚滿襟"了。

五、佈置作業

小作文:結合史事、人物性格、心理,分析諸葛亮一生謹慎,為什麼會任用馬謖為將。

《失街亭》8

教學目標:

1.理解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目標1、3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教學導入:

學習《智取生辰綱》,我們瞭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藝術構思,也欣賞了梁山好漢們的智勇雙全的氣概,相對於施耐庵的《水滸》,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又向我們展現了另外一種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和歷史風雲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三國古戰場看看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吧。

二.介紹作家作品:

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説家,大約生活於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間,名本,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還有廬陵、錢培、東原等不同説法)。曾經充當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僚。他寫過詞曲,雜劇,以小説的創作成就最大。他“與人寡合”,而“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可説是中國第一個用全力作小説的作家,其作品包羅萬象,著有小説《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長篇歷史小説《三國演義》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説。

教師簡要介紹《三國演義》的成書和故事要點,街亭之戰的戰前情況。詳細見教師用書)

西江月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卷首詞)

三.預習檢測: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C )

A 馬謖(shu) 曹叡(rui) 寨柵(zha)

B 偏裨(bi) 文幾(ji) 咽喉(yin)

C 張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

D 垓心(gai) 長史(chang) 輜重(zi)

2.下列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B )

A 司馬懿非等閒之輩(平常的人) 男親自哨見(探見)

B 彼若有命,不來圍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長歎(跺腳)

C 把魏延圍在垓心(戰場的中心) 又命馬岱、姜維斷後(在後面掩護軍隊後退)

D 只鼓譟吶喊(擊鼓喧譁) 思舜帝殛鯀思禹之義(殺死)

四.請用《三國演義》的章回體形式,給課文的四部分命一個小標題。

即:,孔明分兵拒司馬,馬謖奉命守街亭

司馬設伏取蜀兵,馬謖大意失街亭

亡羊補牢時已晚,發號施令別打算

趙雲神勇保軍資,孔明揮淚斬馬謖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理解靈活運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説如何寫馬謖失街亭的。

1.教師介紹馬謖其人如何深受諸葛亮重用的相關情節。

2.學生概括馬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提示:自驕自傲、目中無人、死守教條等,只要符合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寫馬謖主要採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寫主要是語言情態描寫:主要是馬謖的三“笑”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一“笑”

“汝真女子之見!……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亂道!……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來圍山!”——三“笑”

……此一些語言充分展現出一個自視甚高、輕敵麻痺、誇誇其談、目中無人的謀士形象。

再就是間接描寫:

一是通過寫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自驕蠻橫;二是通過寫諸葛亮的自責沉着側面襯托馬謖的無知幼稚;三是通過寫司馬氏父子的機謹善謀和笑反襯馬謖的無能。)

4.如何看待理解馬謖自縛請罪這一情節?(討論)

(可以看作是對馬謖的後悔,勇於承擔責任,也可以看作是對馬謖的嘲諷,或者還可以看作是馬謖還想以此博得諸葛亮的憐憫,藉以逃脱罪責等,只要學生講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業:

第 二 課 時

分析其他人物,討論評價“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感想

一.處理作業(略)

二.分析諸葛亮其人:

作者寫諸葛亮採用了哪些手段?

1.襯托手法:

①以司馬懿的態度反襯:

懿歎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確建議來襯托:

“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

2.直接描寫:

①知人善任,小心謹慎:馬謖熟讀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謹慎,派王平協助馬謖

②知彼知己,機智多謀:料到司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備;查看布兵圖樣,知馬謖無知;街亭失守,穩妥撤兵漢中。

③勇於自責:街亭失守後説:“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

④有情有義,賞罰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歡馬謖,儘管馬謖自縛來見,還是揮淚斬馬謖,但答應替他撫養子女。

⑤如何理解諸葛亮的三“哭”?

“揮淚”顯示其對人才的愛惜;“流涕”是因為內心矛盾,既愛惜馬謖,又不得不處治馬謖;“大哭不已”是為有負先帝重託,未聽先帝遺囑。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這一設計意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

明確: 1.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對比,用次要襯托主要是本文描寫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如將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謹慎,同馬謖的紙上談兵、狂妄自大對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確建議,襯托主要人物諸葛亮部署的正確。

2.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情態表現人物性格。如馬謖的三次"笑曰"(①"笑"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見",③"大笑"司馬懿"彼若有命,不來圍山"),表現了馬謖狂妄自大、麻痺輕敵的性格和思想。

3. 通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如"斬馬謖"一段,以諸葛亮的"三哭"("揮淚""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諸葛亮的複雜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執法嚴明、忠於蜀漢、嚴於自責、體恤部屬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體會本文前後照應的特點:

抓住人物語言,體會反覆照應的效果(使作品脈絡清楚,結構緊湊)。(學生尋找完成,教師只做點示)

四.討論:失街亭,誰之過?

(學生各抒己見,可以認為是馬謖的責任,也可以認為是諸葛亮的責任,還可以認為兩人都有責任,但理由論據要充分,説服力要強。)

五.作業佈置:

1.課後練習二。

2.課外閲讀《三國演義》,針對三國歸晉的結局,説説三國滅亡的原因,然後寫成一篇短評。(僅限於已經閲讀過一次的學生)

六、板書設計:

小説情節:守街亭——失街亭——撤漢中——斬馬謖

人物形象:

諸葛亮:深謀遠慮 料敵如神 賞罰嚴明

馬謖: 剛愎自用 盲目輕敵 死搬教條

教學後記:

《失街亭》9

假期,我看了《三國演義》中的《馬謖失街亭》,它另我感受非常大。

切説司馬懿來攻打‘街亭’,諸葛亮知道了馬上召集將士們,説:“誰敢去守街亭?”馬謖立刻站起來説:“丞相我敢去守街亭。”諸葛亮説:“街亭乃是我蜀軍的心腹啊。”馬謖説:“丞相我願立下軍令狀,如果街亭有失,可斬全家。”於是諸葛亮給了馬謖二萬精兵,並派王平做副將。”他們臨走時,諸葛亮在三叮囑要當道下寨。到了街亭,馬謖看了看地勢,説:“在山上下寨。”“可是丞相吩咐要當道下寨,我看我們還是當道下寨比較好。”王平説。“在山上紮寨可以居高臨下,若魏軍趕來,我們就射箭,起不是讓他們全軍覆沒呼?”王平不聽,讓馬謖給他人馬去山下紮寨,於是馬謖給了王平五千人馬。魏軍來襲,看到了大部分軍都在山上,於是司馬懿用火攻,把蜀軍都圍在了山上,蜀軍非常口渴,於是不戰自亂矣。蜀軍打敗,回到了蜀營諸葛亮揮淚斬了馬謖。

看了這一集,我想馬謖紙上談兵非常的厲害,可是到了實踐戰鬥的時候,他就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熟讀兵書,而且還不聽王平的勸告,在山上紮寨,最後導致了街亭失守。我想學習也是這樣,不要認為平時自己的學習非常的好,就不聽別人的勸告,自以為是,其實這正是導致失敗的後果,我們應該記住“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我們應該吸取《馬謖失街亭》這一集的教訓。讓我們一起奮鬥,一起努力,共創祖國美好的明天!!

《失街亭》10

[教學要點]

1、繼續分析人物形象。

2、體會本文通過對比手法描寫人物的方法。

3、學習本文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繼續研習課文

(1)大家印象中的諸葛亮是怎麼樣的?

羅貫中極力描繪的“古今第一賢相”神機妙算、小心謹慎、忠於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2)我們可以説諸葛亮是一個忠誠的典型、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治國的賢臣,在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對諸葛亮也非常仰慕,蘇軾《武侯廟記》中雲諸葛亮:“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龍也!”魯迅先生也曾有這樣的説法:《三國演義》中“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展示幻燈片)這樣的性格特點在《失街亭》裏有沒有體現?體現在什麼地方?大家自由討論一下。

1、提問:本文是如何刻畫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的?

明確:節選部分人物眾多,主要人物有諸葛亮、馬謖、司馬懿,而事實上馬謖和司馬懿都是作為陪襯來烘托諸葛亮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深謀遠慮、料敵如神、賞罰分明而又嚴於自責的諸葛亮形象。

(1)課文開頭寫諸葛亮分析敵情,調兵遣將把守街亭,集中表現了他的精細謹慎和深謀遠慮。他根據探細提供的情報,洞察“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於是決定派人把守街亭。他在分派軍務時,再三強調指出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防守困難的條件,他説:“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馬謖一再請纓,諸葛亮雖答應了他的請求,但他深恐馬謖不能戰勝司馬懿、張郃,深知魏軍主將的厲害,所以他派出平時謹慎的上將王平為輔佐,囑咐“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通過”,又囑咐“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這些都説明他處理軍務精明仔細過人。儘管後來馬謖剛愎自用,不聽勸諫而失守街亭,也不能苛責諸葛亮。諸葛亮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對敵方瞭如指掌。他深知司馬懿的老謀深算,瞭解張郃的勇猛善戰,估計到戰爭總是有勝有敗的,主帥不僅應有取勝的安排,還應有應付失敗的準備。這又是他的謀略高人一等之處。因此,他分派高翔到街亭東北的列柳城去屯兵紮寨,準備引兵援救街亭。又派魏延屯紮軍隊於街亭之後,總守漢中咽喉,又派趙雲、鄧芝出疑兵,驚擾魏兵軍心。準備自統大軍去取郿城,命姜維作先鋒,兵出斜谷,以打開進攻長安之路。這個計劃比較周嚴,戰爭形勢順利,則可進兵長安;形勢不利,萬一街亭失守,陷於被動,仍可保存實力,退回漢中。通過作者所寫的諸葛亮調兵遣將的場面,足以初見他的深謀遠慮了。

(2)用側面襯托的寫法,寫諸葛亮料敵如神。主帥在戰前的計劃、部署,必經戰爭實踐的檢驗。這裏的側面襯托有①是用司馬懿之口來讚揚諸葛亮。司馬懿早估計到蜀兵必從漢中咽喉之地街亭,列柳城進軍,於是令司馬昭探路,果然見街亭有蜀兵把守。他慨歎地説:“諸葛亮真神人,吾不如也!”②是用馬謖的失敗來襯托。馬謖失守街亭,在於不聽諸葛亮的軍令。諸葛亮曾説“司馬懿非等閒之輩”,而馬謖狂妄自大,不以為然。諸葛亮指示他在要道之處下寨,阻擋魏兵,他卻在山上屯軍,犯了兵家的忌諱,讓司馬懿鑽了空子。本來司馬懿晚到街亭是難以取勝的。但偏又僥倖取勝,更證明了諸葛亮的遠見卓識。③是寫高翔輕敵,想依靠夜間劫寨輕而易舉地奪回街亭,結果被司馬懿偷襲了列柳城,失去了咽喉重地。街亭、列柳城均已失陷,蜀軍只有退往陽平關。這又證明了諸葛亮對列柳城、陽平關兩地在戰爭中地位重要的估計正確和調兵遣將的恰當。街亭失守造成了蜀軍的極大被動,幸虧魏延守住陽平關,不然處境更為困難。以上從三方面襯托出了諸葛亮的料事如神。

(3)諸葛亮面對逆境能審時度勢,幹練從容,達到保存實力的預期目的。勝敗乃兵家常事。當他聽到“街亭、列柳城盡皆失了”以後,首先是自責“此吾之過也”,他並沒有氣急敗壞、怨天尤人,緊接着便有計劃地安排撤退。撤退的目的是保存實力,以便再出祁山,北定中原。首先是命令關興、張苞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為疑兵,掠擾魏兵,這一步使魏兵不能立即追擊蜀軍。其次是命令張翼引軍修理劍閣,使蜀軍能順利退回漢中,可見諸葛亮面臨危險而方寸不亂。再次是密令大軍收拾行裝,以備啟程,又命令馬岱、姜維斷後。戰爭的進程證明,魏將曹真聞聽蜀兵撤退,急忙率兵追趕。馬岱、姜維領伏兵殺來,立斬魏軍先鋒陳造,曹真引兵逃竄。他們斷後獲勝,為蜀軍贏得了從容退卻的時間,能夠連夜皆奔回漢中。最後是有計劃地撤退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軍民和姜維老母。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軍勝能取、軍敗能退的從容幹練,在撤退時力爭主動,更見其謀略超人。

(4)寫諸葛亮賞罰分明,嚴於責己。他在《出師表》中就曾陳述過賞罰嚴明的治軍方針。他的這種思想在本文中依然有體現。趙雲、鄧芝英勇挫敗追敵,不折一人一騎歸來,諸葛亮親率諸將出迎,給趙雲、鄧芝極大的榮譽,可見他治軍有道。“揮淚斬馬謖”説明他秉公辦事,不徇私情。

師:《三國演義》寫諸葛亮,總體上把他當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卻寫到他用人的失誤,而且寫了他的勇於自責,有情有義,這就使“近妖之諸葛”有了很濃的人情味,我們也知道了諸葛亮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而不是那種既能呼風喚雨,又能料知後事的神,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豐滿,更有魅力。讓我們一起把“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一部分朗誦一遍。

2、提問: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是否草率從事,輕率用人?

(1)馬謖在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曾發表過較高明的軍事見解。他説:“南蠻恃其地遠山險,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叛。丞相大軍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師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蠻兵若知內虛,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2)諸葛亮顧慮司馬懿深有謀略,認為他是“蜀中之大患”。馬謖曾為他出反間計,密派心腹人往洛陽、鄴郡等處,散佈流言,説司馬懿欲反,更偽作司馬懿告示天下的榜文,遍貼各處,促使魏主曹睿心疑想殺掉他。結果,反間計取勝,司馬懿被削去兵權放歸田裏。

根據以上的兩件事,同學們明確: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不是草率行事,而是謹慎抉擇。從上面事例可以看出馬謖並非庸才,他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被諸葛亮採納,他的反間計也收到了效果,因此諸葛亮對馬謖是賞識的。街亭失守完全是馬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狂妄輕敵的結果。因此,不能因為街亭失守就認為諸葛亮用人不當。

3、提問:本文是如何用對比的手法,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的?

師生共同探討問題。

明確:本文是通過諸葛亮的“三哭”和馬謖的“三笑”的對比來突出人物形象的,又是通過“三哭”和“三笑”來體現文章生動的情節和極富個性化的語言。

“三笑”。

能不能具體説明一下?

第一次笑是“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這裏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現了他的麻痺輕敵,他早就把諸葛亮的千叮嚀萬囑咐當作了耳邊風,而且語氣裏還有點笑話軍師謹慎多餘的意味。

(教師板書:麻痺輕敵。)

第二次笑是“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當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議的時候,馬謖滿口理論,什麼“憑高視下,勢如破竹”,什麼“置之死地而後生”,把自己熟讀兵書當作炫耀的資本,完全聽不進王平的一詞半語。這個片斷寫出了馬謖的閉目塞聽,剛愎自用,只會紙上談兵。

(教師板書:閉目塞聽,剛愎自用,紙上談兵。)

第三次笑是“馬謖在山上見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來圍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馬謖重兵把守,居高臨下,司馬懿根本不在話下。表現他狂妄自大、目中無人。

Tags:失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