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通用5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95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通用5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學內容包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節中,還介紹了容積的概念。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初步認識了一些簡單的立體圖形,能夠辨別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本單元在此基礎上系統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通過學習可以使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教材內容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繫,結合學生所熟悉的事物進行安排,讓學生學以致用,同時,教材內容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教材內容的呈現體現了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學習掌握知識的特點,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概念和計算公式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學段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有一定的認識基礎。同時也已經掌握了平面圖形的知識,為學習立體圖形作好了準備。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很大提高,為學習新的知識鍛鍊了能力方面的基礎。

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由平面圖形擴展到立體圖形,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掌握知識的內涵,轉化為自身的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初步學會看立體圖形。

2、使學生認識並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長、寬、高。

3、能比較區別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徵。

3、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認識長、寬、高。

2、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長方體、正方體模型;長方體、正方體形狀的紙盒;長方體框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物體。

(課件:書27頁冰箱、磚、樓房、衣櫃電視機、包裝箱等)

師:冰箱、磚、樓房、衣櫃電視機、包裝箱這些物體都是什麼形狀的?

(板書:長方體、正方體)

師:像長城上的磚、高樓、衣櫃、冰箱這些物體都是正方體(課件:由實物抽象出長方體圖形);電視機包裝箱這種物體都是正方體(課件:由實物抽象出正方體)。

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呢?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長方體正方的認識)

二、長方體的認識

1,課前就佈置學生把課本後面的兩個圖剪下做長方體和正方體。

2、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師:請同學們首先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物體和老師一起來仔細觀察。

⑴、教師: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學生:面。(教師板書:面)

師: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你能在各個面上分別標上、下、左、右、前、後各個方位嗎?

⑵、教師: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有一條邊。

教師:這條邊稱為稜。(板書:稜)數一數一共有幾條稜?

⑶、教師:請摸一摸三條稜相交處有什麼?

學生:尖。

教師:相交的這點稱為頂點。(板書:頂點)一共有幾個頂點?

2、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⑴、觀察、交流:

師: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長方體各個部分的名稱,那長方體具體又有那些特徵呢?

請同學們用自己的長方體,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將結果填在表格中。

⑵、彙報、展示:

面:

師: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麼形狀?

有特殊情況嗎?(相對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那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稜:

師:長方體有幾條稜?哪些稜長度相等?

頂點: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長、寬、高

師:相交於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相等嗎?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着長方體的長、寬、高。(課件演示長、寬、高)

三、正方體的認識

3、研究正方體的特徵:

1、觀察、交流:

師:剛才我們圍繞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研究了長方的特徵,你能用同樣的方法研究出正方體的特徵嗎?

2、彙報、展示: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稜:12條稜長度都相等。

頂:8個。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徵比較

1、師:讓我們來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説一説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2、學生討論後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在面、稜、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狀、面積、稜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3、師: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徵正方體是否都有?那我們可以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是?

學生: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2、書本:31頁

⑴、和a平行的稜有幾條?

⑵、和a相交併垂直的稜有哪幾條?

⑶、和b平行的稜有幾條?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裏畫√,錯誤的畫×。(投影片)

(1)、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點。()

(2)、長方體相對的面的大小、形狀相等。()

(3)、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4)、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5)、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6)、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4、書本:32頁第7題

小賣部要做一個長4米、寬2,高1米的玻璃櫃台,現要在櫃枱各邊上都安上鐵皮,這個櫃枱需要多少米鐵皮?

教學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從計算面積到計算體積,而且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學生在空間方面的認識從二維發展到了三維。雖然説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現它的特徵,還是不怎麼容易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構建空間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説,是比較難理解的。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值得自己回顧和總結。

1、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本節課我是在充分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經驗、學習興趣,恰當地把握了教學起點。例如本課在導入時,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開門見山設計了辨認生活中那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然後直接轉入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研究,避免了教學拖沓、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的重點。

2、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

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在幾何形體知識屬於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認一認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徵,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3、教會知識,更要教會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的題目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但在教學設計上我把重點放在長方體的研究上。教會學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長方體的特徵,然後讓學生用類比法參照長方體特徵研究過程研究正方體的特徵,最後進行兩者之間的異同比較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這種過程的設計既留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又教會了一種知識探究的方法。學生學會了知識,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學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師對學生引導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的過程中給出的時間太過倉促,部分學生研究的不夠從分。

⑵、課堂中老師學生之間的傾聽與反饋以及教學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還要從細微處去觀察去撲捉。

⑶、練習的設計要更全面、更紮實、更巧妙。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二冊第23頁教學內容。

教學目的:

1.讓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初步掌握它們的特徵,會辨認這兩種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

3.精心組織學生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和創新精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上課尹始,教師出示燈片:由若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組成的童話式的圖形王國城門圖。然後教師談話:"小朋友,在這裏你能找出我們的老朋友長方形和正方形嗎?"

[評析:活潑的畫面,生動的語言,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既讓學生回顧了舊知,又喚起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慾望。]

二、直觀導入,初步感知

教師拉開燈片的覆蓋片,顯示出長方體和正方體,並提出兩個問題,(1)老師給大家介紹兩個新朋友,它們是誰呢?有誰認識它們?(2)長方體、正方體跟我們的老朋友長方形、正方形相同嗎?為什麼?

[評析:運用恰當的電教媒體,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直觀感知長方體、正方體與長方形、正方形的區別,從而將面和體區別開來,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感知新知識。並且,恰當的電教媒體,生動的問題情境,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

三、引導探究,理解新知

1.認識長方體。

(1)動手操作,直觀感知。

①教師依次出現兩個長方體(一般的和特殊的)。問:誰認識它?小朋友想不想對自己動手做一個長方體呢?

②教師指導學生用長方體展開圖自制長方體,讓學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長方體的特徵。

(2)小組研討,建立表象。學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長方體以後,教師適時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在製作長方體過程中,你發現了長方體的什麼祕密?先小組討論,再請小組代表彙報發言。

(3)驗證認識,形成概念。

①當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能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長方體特徵後,教師播放電視錄相:一個長方體勻速轉動,清晰、布序地顯示長方體六個面,按着六個面一對一分解3排開。驗證學生的認識長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有時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②請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數出長方體的六個面。

[評析:心理學研究表明,新穎的、活動的、直觀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兒童大腦皮層有關部位的興奮,形成優勢興奮灶,認識長方體這一學習環節中,教師正是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長方體;在學生互相爭論、互相補充、互相啟發中建立長方體清晰的表象;再通過電視錄相驗證學生的認識,促使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這樣,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有利學生掌握新知,發展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2.認識正方體。

(1)出示正方體模型,問:小朋友認識它嗎?正方體有什麼特徵呢?請朋友帶着這一個問題看電視錄相。

(2)觀看電視畫面,指名回答:正方體什麼特徵?

[評析: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基礎上學習正方體就比較容易了。因此,這個環節直接採用看錄相,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的優勢,讓學生在看一看、説一説的?活動中,歸納、表述正方體的特徵。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及初步邏輯思維能力。]

四、引導辨析,掌握本質

1.讓學生分別找出學具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

2.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怎樣辨別長方體和正方體呢?(先小組合作學習,再請小組代表彙報小組合作學習結果。

3.小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評析: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後,教師及時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你是怎樣來區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這一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學習思考。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必須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進行搜索、歸納、整理,讓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五、巧設練習,拓展新知

1.數一數。如圖,

①圖A中有幾個小正方體?②至少補上幾個小正方體就可以成為一個大正方體?(學生回答後,教師用電腦操作,圖A→B,添加部分閃爍。)

2.想一想。如圖:

(1)這些圖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個長方體?哪些不能?為什麼?

(2)折長方體比賽。

(3)用12個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你有幾種擺法?(在實物投影儀上操作展示)

[評析:這三組練習的設計,層次分明,學生在數一數、想一想、擺一擺的練習中鞏固新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並且,恰當的電教媒體的應用,形象直觀,簡潔省時,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成功體驗中,主動參與知識的構建過程。]

4.做一做。讓學生用橡皮泥做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自由上台展示作品,並介紹製作經驗。)

[評析:這一練習的設計,讓學生在做長方體或正方體中,複習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徵,瞭解長方體或正方體面與面之間的關係,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創新意識。學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並介紹製作經驗將本課教學推向高潮,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情境中,完成本課的學習。這樣,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發展了個性。]

[總評:長方體、正方體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初次接觸立體圖形。教學中,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感興趣,但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的心理特點,很好地貫徹了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愉悦、和諧、自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動中,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從而激發了創新意識,掌握了知識,發展了能力。]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數學活動,自主探索長方體、正方體關於面、稜、頂點的特徵,理解長方體長、寬、高的含義。

2.立足想象與操作,自主探索並發現長方體頂點、稜、面之間的關係,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3.在自主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把握特徵,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空間觀念的培養。

教學準備:課件、模型、搭長方體的材料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的數學圖形,你認識它們嗎?(認識)

師:那這個圖形叫什麼?這個呢?這個……

師:在這些圖形裏,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圖形,哪些是立體圖形嗎?(能)

師:你上來試一試。請將是平面圖形的拖到左邊,是立體圖形的拖到右邊。

師:同學們,他做的對嗎?(對)

師:很好,今天,我們就一起進入立體圖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認識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新授

1.説一説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

師: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

師:我們周圍許多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或正方體(正方體也叫立方體)。

2.認識長方體

師: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長方體。請同學們看,在長方體中,老師手摸得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長方體的面,然後面與面相交的這條線就叫做長方體的稜,三條稜相交的這個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

師:同學們的桌上都有一個長方體的物體。接下來,請同學們帶着下面這些問題摸一摸你的長方體。

(1)長方體有()個面。

(2)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長方體有()條稜。

(5)哪些稜長度相等?

(6)長方體有()個頂點。

師:你們有答案了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師:通過剛剛的活動我們知道了:長方體一般是由6個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3.製作長方體,認識長、寬、高

交流:

師:同學們,剛剛我們初步認識了長方體,你們想親自動手用小棒做一個長方體嗎?(想)

師:那想要搭成一個長方體,需要幾根小棒呢?(12根)

師:為什麼是12根?

師:給你12根一定能搭成嗎?

學生思考並回答

師:老師這裏有4種方案,請大家思考一下,哪些一定能搭成長方體,哪些一定不能,為什麼?

操作:

師:同學們想好了嗎?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出示任務要求:

(1)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小組合作搭一個長方體。

(2)進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為什麼?

(3)思考在搭長方體的過程中自己的發現。

學生操作

反饋:

師:同學們完成了嗎?請問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長方體?

方案2

師: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為什麼唯獨2號方案不可以搭成長方體?

預測1:2號方案黃色小棒不夠了,而藍色的多了一根。

預測2:每種長度都應該是4根才夠,否則搭不成。小結:長方體有12條稜,分成3組,每組都是4根。

師:哪些學生是按方案1搭的長方體。(拿一個作品展示)你們在用這個方案搭長方體的過程中,你們有哪些發現?

預測1:每種長度都有4根。

引導學生指一指模型並板書:分成3組,每組4根。

預測2:長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對的位置。

板書:位置相對。

預測3:每組相等的小棒,都是平行的。

師:(利用模型引導學生觀察)水平面相對的稜互相平行;

垂直面相對的稜互相平行;

側面相對的稜互相平行。

預測4:每個頂點上有3條長度不等的稜。

師引導:在這裏,相交於一個頂點上有3條稜,這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把長方體水平放置)一般情況下,底面較長的那條稜是長,較短的是寬,垂直的是高。誰來指出白板上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師:同學們,請看模型。老師把長方體的前面和後面拆下來看一下,我們會發現它們的長與寬都是用的一樣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後面是一樣的長方形,同樣的道理,左邊和右邊是一樣的長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樣的長方形。我們再一次發現長方體有6個面,並且相對的面大小相同。

師: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長方體,哪些同學是用方案3搭的?

師:(出示方案3)這個長方體與與用方案1搭的長方體相比,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預測:方案1搭的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方案3搭的長方體有2個面是正方形。

師:是的,這是方案1的長方體,我們可以將它怎樣變化,得到方案3搭的長方體呢?(課件演示)

師:再進一步思考,我們能不能繼續把這個長方體變成正方體呢,有什麼辦法?

學生反饋,師動態演示

師:這麼特殊的長方體即正方體,有哪些小組搭出來了?

師:(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體)正方體與長方體相比有什麼相同,什麼不同?

學生交流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師:根據你們的回答,老師畫出了這幅圖,這個圖是什麼意思?在以前學習中有沒有這樣的圖?(出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集合圖,體會兩者關係。)

師:其實,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

三、練習鞏固

四、課堂小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4

一、課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二)認識立體圖形,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教具準備

三、教具

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墨水瓶盒等,課件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以前學過什麼圖形?誰來説説(學生説)

不錯,那誰來説以説它們當中哪些圖形是平面圖形?哪些是立體圖形?(邊敍述,邊出示幻燈片)

今天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這些圖形中的兩個——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

(二)新授

1、老師今天帶來了長方體(展示長方體)和正方體(展示正方體)。2、還記得我們以前認識圖形的一些方法嗎?誰願意來給老師説説?(學生説: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數一數……)

我們今天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老師要看一下你們都用了哪些方法?

現在請仔細觀察你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我請......

(學生説)

3、説的真好,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是由面、稜、頂點三個部分組成的,那誰來指指長方體的面是哪一個部分?

(請一個學生上台來説)

拿出你們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摸摸看。誰來指指長方體的稜是哪一個部分?(請一個學生上台來説)

拿出你們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摸摸看。

那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頂點又是指哪一個部分?請同桌互相指指看看。(同桌互相指頂點)(課件出示)

數學上我們把長方體或正方體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兩個面相交的線段叫做稜,我們把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今天我們就從面、稜、頂點三個方面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首先研究長方體,我們一起來讀一下討論要求。(學生讀要求)

現在每排的4個同學為一個小組,分組討論,並將討論的結果填寫在老師發放的表格中。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現代小學數學”五年制課本第十冊第3~5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係。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

3.滲透子集思想,並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長方體的特徵及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讓學生説出已經學過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這些圖形是平面圖形。

2.出示長方體教具,討論長方體和長方形的區別,揭示長方體是立體圖形。

二、揭示課題:

平面圖形是研究同一個平面內的多種數量和數量之間的關係;而立體圖形研究的是在若干個面內的數量和數量之間的關係。今天我們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三、講授新課:

(一)長方體的特徵

1.出示思考題

(1)長方體有幾個面?它們各是什麼形狀?相對的兩個面有什麼特點?

(2)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稜。數一數長方體有多少條稜。相對的稜長短怎樣?

(3)3條陵相交的點叫做頂點。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評:學生帶着思考題去實踐操作,目標明確,任務具體,便於操作。】

2.學生利用各自準備的長方體物體,通過看、摸、數,回答思考題的問題,討論長方體的特徵。

(1)師提問①:長方體有幾個面?你是怎樣數的?老師注意比較學生的不同數法,有意識引導學生按順序數面的個數,使學生清楚知道長方體的面是由前、後、上、下、左、右6個面組成。

【評:教者表揚了按順序又對又快地數出長方體有6個面的同學,很快地原來漏數或重複的同學,也能正確地數出面的個數。可見,教學生學會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師提問②:這些面各是什麼形狀?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認識長方體的6個面是長方形或者其中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提問③:相對的兩個面有什麼特點?要求學生通過度量相對的兩個面的長、寬,真正認識相對的兩個面的面積相等。通過師生對話,板書長方體面6個都是長方形或其中有兩個是正方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

(2)老師通過對相對兩個面和相交兩個面的比較,指出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稜。並讓學生説出哪兩個面相交得到稜(如前、右兩個面相交有一條稜。……)提問①數一數長方體有多少條稜?你是怎樣數的?引導學生數稜時可以按順序分三組數或者按相對的稜分三組數,長方體有12條稜。

【評:教者再次提醒學生“是怎樣數的”,可以看出,教者善於把握一切機會教學生學會學習方法。】

提問②相對的稜長短怎樣?為什麼?引導學生通過由長方體的6個面是長方形,長方形對邊相等的道理,説明長方體相對的稜長度相等,並板書:稜12條相對稜長相等。

(3)老師通過對相對的稜和相交的稜的比較,指出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並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頂點?學生回答,老師板書:頂點8個。

【評:學生通過手摸、眼看,手眼並用地應用多種感覺器官,對平擺、豎擺的長方體進行觀察、觸摸、按順序地數獲得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點;並且師生共同小結了長方體的特徵及其學習的方法。在此過程中,教者創造情景恰到好處地演示了實體和框架長方體模型,指導學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長方體學具。】

(二)畫長方體立體圖讓學生觀察長方體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個位置上觀察長方體,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從而揭示長方體的畫法。

【評:從美術課靜物寫生入手,導出長方體的畫法,提高學生看立體圖形的能力。】

(三)長方體的長、寬、高

(1)讓學生觀察知道相交於一個頂點一定有3條稜。

(2)三條稜中任兩條一定是同一個面的長和寬,指出這兩條稜也是長方體的長和寬,另一條稱為長方體的高。並在圖上標出長、寬、高。

(四)正方體的認識和正方體的特徵

(1)利用長方體框架(或幻燈片),變動長方體正面的長,使之與寬的長度相等,再變換長方體的高,使之與長、寬的長度相等,從而揭示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並出示正方體的實物圖及畫出立體圖,指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評:教者吸取電腦軟件的長處,動態地在幻燈屏幕上把一個長方體變為正方體,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映入每一位同學的眼簾,其結論便水到渠成。】

(2)正方體的特徵啟發學生通過觀察面(包括:個數、形狀、面積大小)、稜(包括:條數、長短)、頂點(個數),歸納這三個方面的特徵,總結正方體的特徵。學生歸納特徵後,老師小結並板書其特徵。板書:正方體面6個都是正方形面積都相等稜12條長度都相等頂點8個。

【評:學生把學習長方體的特點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學習正方體的特點上來,他們手拿正方體學具,邊看邊摸邊數邊講,又對又快地達到學習目標。】

(五)長方體、正方體的.關係通過小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使學生知道,正方體具有長方體所有的特徵,而正方體具有的特徵並不是每個長方體都具有。如果把長方體看成一個整體,那麼正方體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評:利用子集思想揭示正方體與長方體之間的關係,並進行辯證關係啟蒙教育,自然不生硬,易被接受。】

四、鞏固練習

1.判斷下面圖形是不是長方體。

2.判斷。

(1)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的物體不是長方體就是正方體。

(2)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3)正方體稜長總和是60釐米,它的每條稜長是5釐米。

3.説出下面各圖形的長、寬、高(課本練一練第4題)

4.下面是一個由稜長為1釐米的小正方體搭成的長方體的部分圖,説出長、寬、高各是多少釐米。並試説哪個面的面積是12平方釐米。

【評:練習內容豐富,多樣,既加強了基礎知識的訓練,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小結及佈置作業

老師通過補充板書:學生通過小結本節課學習內容及結合板書,説出本節課的“課題”、“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標在了這個長方體哪個位置。從而加深對本節課主要內容的認識。

【評:總結的板書設計新穎,把本節的重點內容以圖文表結合的形式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在眼前,給人銘刻記憶,久久難忘。】

【總評】:

1.注重把三位一體有機結合進行教學,即教學數學知識(特徵及其相互關係)、數學思想(子集思想)、數學方法(按順序地觀察、摸、數物體的方法)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既學數學知識,又學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2.恰到好處的演示實體的或框架的長方體,在屏幕上映出動態的長方體圖形變為正方體圖形;畫出形象直觀的圖文表結合的圖形,以及指導學生使用學具,學生主動積極地通過具體的實踐,體驗、監控、調節自己的策略,從不規則地看、摸、數,到按照順序地看、摸、數,最後全班同學都能正確地邊看邊摸邊數説出正方體的特徵。使學生能主動地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教學全過程,其主觀能動性得到發展。

3.學生手腦並用,左、右腦協調配合,使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和諧發展,促進了大腦功能的開發。此外,教學目標具體明確,易操作;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教學方法靈活,不拘一格;板書設計新穎,教師語言精煉、準確,演示動作果斷、敏捷、給聽課教師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