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蜜蜂》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13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蜜蜂》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蜜蜂》教學反思(15篇)

《蜜蜂》教學反思1

在《蜜蜂引路》一課中,我採取板畫的形式教學。首先,在黑板上去除那些繁雜的生字和課文主要內容的串聯,讓我的板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其次,利用黑板畫,吸引學生注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對於地年段的學生來説,音樂和圖畫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最好工具。對於畫出列寧尋找養蜂人的路線來説,圖畫更能讓學生加深記憶。

學生一邊講,老師一邊畫,看似這是老師早已設計好的圖畫,但更是學生們共同的畫作。老師畫一畫,學生説一説。接着,再讓躍躍欲試的孩子們,動手畫一畫,感受列寧同志對待事情認真思考,仔細觀察的優秀品質。學生們在畫的同時,已經把課文中的重點段落背了下來,一舉兩得。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對於細節,教師還是沒有更好的注意到。例如:在本課朗讀訓練沒有體現個性化和多樣性。在本課中,我主要採取了齊讀,小組讀,分段讀的形式,並沒有讓學生個別讀一讀,這就使得個別學生失去了朗讀和展示的機會,也失去了學生個性培養的機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體現學生髮展的個性化和多樣性。

《蜜蜂》教學反思2

本文是一篇通過典型事例説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認能力的科普文

章。文章首先介紹了問題的產生,即“聽説,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裏,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接着用了較長的篇幅介紹法布爾在女兒的配合下進行了蜜蜂能否辨認方向的試驗。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言文字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對科學的求實精神。

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以默讀為主,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老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感悟到試驗的樂趣和從事科學研究應有的求實精神。

在第四冊教材中有一篇課文叫《蜜蜂引路》,其中也提到了蜜蜂辨認方向的能力,於是在一開始上課時,我便讓學生回憶這篇課文,有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了故事的內容,我引導學生思考,蜜蜂為什麼能為列寧引路呢,不少學生聯繫到本文説出了答案。在這樣的知識再現過程中,不僅回憶鞏固了學過的知識,還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學生帶着質疑走進了課文。

在學習法布爾做試驗的過程時,我讓學生分別找出法布爾對蜜蜂做了哪些事情,而蜜蜂又是怎樣反應的。在這些對比學習中,學生髮現蜜蜂能從兩裏遠的地方飛回家,覺得實在是太神奇了,於是真切地相信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而文章的最後總結自然段,法布爾提到:“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我無法解釋的本能。”我順勢提問:“為什麼法布爾無法解釋呢?”我引導學生從當時的時代環境與科學條件去

思考,學生很快明白了,當時的科學還不夠發達,有許多現象是無法解釋的。至此我引導學生體會,法布爾是個嚴肅對待科學,實事求是的人。最後我還提出一個小小拓展問題:現在的科學發展了,你們能不能去查找資料告訴我,蜜蜂為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呢?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敍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説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裏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為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過生本教學模式達成教學目的是我首要考慮的問題。

首先,我總結了近期在生本教學探討中出現的問題:1、學生預習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詞的預習上,只有少數同學能按老師的要求讀通課文並收集相關的資料。2、小組合作學習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細緻深入地加以體會。3、小組合作,每個小組優等

生只有一兩人,如何在他們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4、小組合作,展示的時間過長,在規定的時間內很難達成教學目標。

接着,我確定了教學思路:小組分工細化,討論的問題開放化。 有了思路,教學過程的落實就有了風向標。在第一課時第一回合的小組學習中,讓小組長組織組員互相檢查本組同學生字詞的學習情況,並對小組進行了細化分工。如一號學生指給二號認,其他聽;接着二號指給三號認,其他聽 ??認讀時,把不會認的字做好標記,並負責教會不會認的同學,做到人人過關,再進行展示。雖然字詞預習效果好,也用了8分鐘的時間。第二回合的小組學習,我讓組長組織檢查讀通讀順課文,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開口讀書。然後進行展示,評價,再讀。由於目標難度不大,學生積極性很高,參與面廣,很易達成目標。但較費時間,讀—評—讀來回幾個回合,二十多分鐘就過去了。第三回合,我讓學生小組討論: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孩子們七嘴八舌,興致勃勃。接着小組展示。四個小組都發了言:“這篇課文寫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這篇課文寫蜜蜂離家二里多路都能飛回家。”“這篇課文寫作者帶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飛蜜蜂。蜜蜂也能飛回家。” “這篇課文寫蜜蜂有辨認方向的本能。”從四個小組的發言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都動了腦筋。接着小組主持人進一步問:“請問下面還有補充的或有不同意見嗎?”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來一組展示,情況也會大同小異。怎麼辦?我只好運用師本的優勢,問了一句:“誰能把他們的發言連起來説一説?”一語道

破天機,有幾個孩子舉手,其中一位把課文的內容能大概總結出來。第一課時,也算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此時已拖堂幾分鐘。

反思這節課:學生真正動起來了,平時不專心的同學能傾聽別的同學發言了;平時不愛動腦的同學,雖然發言不一定正確,但也在思考了;平時不愛發言的孩子,雖然上台有些緊張,聲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也能登台展示了。這不正是我們需要的課堂嗎?從學生的角度看,這第一課時完全達成了目標,這是好的開始。但單位時間內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證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通過這節課也使我產生了些許疑惑:當學生出現問題或冷堂時,教師該如何指點才能真正體現生本呢?在今後的生本教學過程中,我還要不斷地努力探索。

最近,一位老師上14課《蜜蜂》(人教版第五冊)。

這位用充滿激情的話語介紹,引出勤勞的小蜜蜂,而且出示小蜜蜂的圖片。然後,她問:同學們對蜜蜂還有哪些瞭解呢?下一環節,就是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事先蒐集到的材料,爭先恐後地舉手發言,當時的氣氛甚是熱烈,看得出,同學們(特別是完成蒐集任務的同學)的興趣是高漲的。

不過,令人遺憾,引人深思的現象也隨之出現了:得到機會興高采烈發言的同學,真的站起來,卻是將材料讀得支離破碎,磕磕巴巴,言

不由衷,詞不達意。也難怪,他們手頭的資料,有的是網上下載的,三年級的學生,做家長的肯定是幫了忙的。不知是家長不大明白,還是應付了事,反正那專業性極強的學術論文似的介紹,別説學生,就連坐在旁邊屏氣凝神,側耳傾聽的我都一頭霧水,何況學生?加上老師是新手,學生站起來,總是讓學生將磕巴、吞吐進行到底,真難為了介紹的同學,更難為了那些正襟危坐,洗耳恭聽的同學。

我也碰到過類似的情況。這不得不讓人深思:讓學生蒐集資料,錯了嗎?答案是肯定的,沒有!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蒐集到的資料積極組織學生交流,這既是學生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資料”的機會,也是學生互動、資源共享、鍛鍊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既嚐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擴大了知識面鍛鍊了能力,從而更激發起學生蒐集資料的興趣,增添了蒐集資料的動力。何錯之有?

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台,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台;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髮展的場所;課堂不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是探究知識的場所;課堂是師生的一段豐富的生命歷程??如果我們經常在課前請學生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不僅可以

《蜜蜂》教學反思3

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類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機會。識字、寫字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和方法,用自己的方法自主識字,注重重、難點字的書寫指導。

閲讀教學要抓住課文資料和語言上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閲讀課文,邊讀邊想,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相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結合重點詞句,熟讀課文,理解課文資料,讓學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難事情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找出事物間的聯繫,進行周密合理的推理決定,就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能夠要求學生藉助想像,在紙上描繪列寧住處、養蜂人住處、路邊花叢、園子的圖畫,即進入了作者描繪的情境中,又弄請了方位,以便更好的理解課文資料。這樣的方法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審美潛力的培養。

《蜜蜂》教學反思4

孩子們對蜜蜂多少有一點了解,但對於蜜蜂的祕密知道的並不多,因而教學《蜜蜂》這一課,孩子們都比較興趣。教學這一課時在談話引入課題後,先讓學生介紹自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蜜蜂資料,再結合課後資料袋的內容先對蜜蜂有一個認識。

教學課文時,第一課時先讓學生知道課文講的誰的故事?他做了一件什麼事?怎麼做的?理清文章脈絡後再學習生字詞。第二課時教學主要抓住“法布爾怎樣做這個實驗?”進行教學讓孩子們合作探究這個問題。讓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彙報,師將這一過程板書下來。讓學生勾一勾這一過程中法布爾所想的句子説説你從中體會到什麼?最後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實驗的結果,感受法布爾和女兒的興奮。讓學生在探究、抓關鍵事詞句、朗讀中感受法布爾是個怎麼樣的人?明白生活中只有勤於觀察,善於思考才會有所發現。

《蜜蜂》教學反思5

今天給孩子們講了《蜜蜂》這一課,講完之後,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優點:

1.對課文的分析比較全面。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認真研讀了教材,教參,並蒐集了資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上課的內容進行整合,所以內容講解的比較全面。

2.課堂進行有序。網絡授課和課堂授課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但是逐漸適應之後,網絡的教學也越來越有序,能夠熟練的和學生互動,運用語音條、留言板以及連麥的功能和學生互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是有一些問題需要反思。

不足之處:

1.對實驗過程的總結應該多讓學生自己來説一説。《蜜蜂》這一課主要講的是作者法布爾為了驗證蜜蜂是否能辨認方向,做了一項實驗。從實驗中體現出了作者善於觀察、善於思考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在整篇課文中實驗過程是一個重點,在講課的過程中我採用了讓學生現在文章中標清楚序號,然後教師進行評價、總結,最後讓學生用先······接着······然後······最後······來説一説整個過程,學生在課堂上看着課本能夠準確地説出來,但是在課下的時候仍然可能會漏掉其中一個步驟,所以説在課堂上針對這個問題應該讓學生自己來多總結,多回憶。

2.在講解法布爾嚴謹認真的態度時,除了結合課本上的內容還可以結合課本後面資料袋裏的內容來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更能夠加深學生對於法布爾這句話的理解。

3.本來在課堂上設計了一組形近字“辨”“辯”“辮”“瓣”,但是由於時間原因沒有講解,現在想想應該讓學生自己在可下查一查,寫一寫,第二節課來時稍加點撥,效果應該也不錯。

今後針對這些不足之處,我也會不斷改進。

《蜜蜂》教學反思6

把文章讀短是閲讀課文必不可少的一項本領。所以從孩子們升入三年級以來我就開始訓練孩子在初讀課文時能夠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看起來這個題目很簡單,但卻是一個把文本中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的過程,實質是個難點。如《蜜蜂》這課,在孩子們自主學習以後,我讓他們一兩句話講講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我連叫了兩個孩子,他們只説蜜蜂辨別方向能力,而沒有牽涉到主人公法布爾,沒有體會到這篇文章的主旨。他們幾乎都是按原文讀一讀句子。

我適時指導,文章只寫了蜜蜂嗎?與之密切相關的人是誰?提示句式(誰)為了(什麼)(幹什麼),結果(怎樣),説一句話概括全文。沒想到,學生順着這座橋很快就説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通過這個小題目,讓我領悟到,我們不能急於求成,渴望一口吃個胖子。孩子們始終是一羣正在學習中的孩子,有些的確不會,老師只着急是沒有用的。要靜下心來想辦法進行指導,讓他們從不會到會。這才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

此篇課文學生較易理解,重點就放在讓學生從事件中感悟出法布爾做事的認真和思考的周密,學生都把理解放在了文上,在彙報時,我也在不經意間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法布爾不但做試驗的過程、想法細緻,而且試驗準備也相當周密。如“先找了試驗對象,又做記號,讓小女兒等……”這些內容經過我的提示,學生很快發現並分清條理。隨後,我在整體理解時讓學生説説自已印象最深的內容時,問他們為什麼印象最深?把學生的思維引得深入一下,接下來學生在讀文匯報驗證過程中就聯繫到了法布爾為什麼這麼做。由此學生在讀時也就能夠突出重點地讀。並總結了法布爾的試驗中的啟示。

《蜜蜂》教學反思7

反思這節課,我把握住教學重點:通過學習討論,明確作者從試驗中得出了什麼結論,是怎麼得到的。在備課時,我牢牢抓住作者寫的就是一個有關蜜蜂的試驗。作為實驗必須有試驗的原因—試驗的準備過程---試驗的結論。這三。教學中,我設疑激趣,引導學生髮現試驗的原因,試驗準備,試驗的結果。並且相機進行語文常識的教學。同時以課文為出發點,鼓勵學生探索課外知識。課前我已經讓學生在家裏做泡豆子的試驗,並且觀察豆子的生長過程。課堂成為學生展示和交流的天地。通過小組交流,優秀代表訪談,學生對泡豆子這個試驗順序已經瞭然於胸。為仿寫第二段試驗的過程打下了基礎。

在上這課時,我的教學設計就注重我們三年級“格格作文”裏讓學生寫清順序這個要求。引導學生髮現觀察的順序,運用表示時間的詞語先、再、然後、還。最後引導學生穿句成文。讓學生深深體會到作文學習要有觀察的順序。當然,每一節課都會有不足之處,也請同行批評指正。

《蜜蜂》教學反思8

《蜜蜂引路》是小語第四冊第七單元的課文。本節課我是在第一課時識字,初讀課文,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次教學在指導思想上,注重體現以讀為主,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學生的情感交流,創設問題情景,不斷引導加強語言積累和邏輯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善於觀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潛力。

本節課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用心性,並穿插“畫一畫,演一演,議一議”等環節,讓學生注意聯繫生活實際,體驗列寧的機智幽默,善於思考,養蜂人的驚訝,從而能夠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蜜蜂》教學反思9

上了《可愛的小蜜蜂》後,我聽取了很多老師的意見,也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發現有許多不足之處,我重點説説兩點。

一、課堂調控能力的不足。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替,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參與到學生學習當中,師生之間形成一種共同研究、平等交流、互相影響、相互補充的關係。當學生回答精彩時,教師帶頭給學生讚美,學生回答和你所設想的不一樣時,也應該進行適當的引導,而不是直接否定,這是對學生一種起碼的尊重,是一種真誠、一種美德、一種修養的外在表現。學生從教師的讚美中得到了鼓勵和讚揚,這將又一次激發他們創作的靈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真正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快樂。

而在本次課堂上,我出示段落後,要求學生提問,説説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幾名學生提出問題後,劉殊嘉同學卻要求回答前面同學的問題。我怕打亂我的教學設計,便沒叫她回答,仍舊要求她提問。這便挫傷了她的學習積極性。我應該尊重她,讓她回答後再引回原來的思路中去,但我沒有。這就體現了我課堂調控能力的不足,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又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而沒有真正發揮教師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二、課時安排不夠合理

本課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但有些第一課時的內容也放了進去,因此顯得時間倉促,重點部分挖得不夠深入。合理地安排課時對提高40分鐘的教學效率是很重要的,這也是今後教學時要經常注意的地方。

由於自己一個學期沒有上課,我發現對很多理念和方法都有所生疏。人是需要不斷地學習的。教學反思《《可愛的小蜜蜂》教學反思》一文

《蜜蜂》教學反思10

這是一篇很簡短的課文,記敍了列寧通過觀察蜜蜂採蜜和飛行的路線,利用蜜蜂作嚮導,終於自己找到了養蜂人的故事。説明列寧是個善於觀察,認真思考的人。愛聽故事是小學生們共有的特徵。教學中,要抓住課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閲讀課文,邊讀邊想,充分利用課文的插圖,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結合重點詞句,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難事情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繫,進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斷,就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教學中還可以要求學生藉助想象,在畫一畫列寧住處,引蜂人住處,路邊花叢,園子的圖畫,即進入了作者描述情境中,又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方法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了學生興趣與感的培養!,但是我的方法就把這個簡單化了。我直接出現的是相關的詞語,這樣好多方面就沒有訓練到,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的相信學生,給學生一定的自由。

原本是要講生字的,因為沒有時間了所以就沒有講。本課生字較少,難度不大,所以我應該在指導學生自讀課文的過程中自學,培養獨立識字寫字能力。初讀課文時在文中標出要認讀的,把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繫上下文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感知字義。因為通過這樣的學習,可以從小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科學探究意識。但是由於自己的失誤就沒有完成寫字教學。

《蜜蜂》教學反思11

《蜜蜂》這篇課文敍述線路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説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從給20蜜蜂在背上做上記號,理解到為了要跟其他蜜蜂區別開來才這麼做,體會到他很聰明細心。“小女兒守在窩旁”,有學生聯繫上下文知道,他讓女兒這麼做可以計算時間,經過她的講述,大部分同學能理解這種做法,並稱贊法布爾想得很周到。在“沒等我跨進家門,小女兒就衝過來,臉紅紅的,看上去很激動。她高聲喊道:‘有兩隻蜜蜂飛回來了!他們兩點四十分回到蜂窩裏,滿身都是花粉呢。’”我問學生再見到兩隻蜜蜂法布爾心情是怎麼樣的?小女兒心情又是怎麼樣的?學生通過研讀詞句,從“高聲”“沒等跨進家門”“衝”等處體會到女兒心情的激動,再朗讀課文,情感便自然而然出來了。這讓我瞭解學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去培養朗讀能力,效果會很好。

本課留有遺憾的地方時:下課鈴聲響了,廣播操裏音樂已經發出,還有一個問題沒來得及提出:“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那麼還有三隻哪去了呢?”這個問題很值得讓孩子們探討,雖然可以留到下節課上再問,但是感覺對於本節課總是缺少了什麼,所以今後一定要掌握好課堂教學的時間。

《蜜蜂》教學反思12

在《蜜蜂》的教學過程中,在“我”的試驗過程中,一步一步的佈置中,從捉自家的蜜蜂——給蜜蜂做上記號——2裏外放飛——叫小女兒等在蜂窩旁——放蜜蜂。我問到這些過程是否每個都有它的用處?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如果去掉一個過程試驗是否能成功?

在小組的激烈的討論中,我發現有些學生的思維非常的敏鋭,也會大膽的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在他們的意見中,我進行了全班的討論。

比如在“給蜜蜂做上記號”中,一位同學的課外知識比較豐富,可能在電視裏看到過類似的試驗,説:“現在有一種科技,在小動物的身上裝一種儀器,能夠很清楚的知道這隻動物在哪,不是更容易做實驗,結果也不是更明確嗎?”我聽到這個結論,我腦海裏飛快的想着應付的答案。但一下子,有許多的同學舉起手了,有的説當時可能還沒有這種東西了,有的説裝蜜蜂身上蜜蜂還能飛嗎?還有的説可能裝以來很麻煩……我鼓勵各位同學的想法和意見,可以課外去找一些資料去查一下。

還有在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還有3只哪去了呢?同學們的意見也很多。可能下雨了,也可能被蜘蛛抓走了,還有的可能還在採花粉呢————聽了這麼多的想法,我確實想到了現在的小學生自己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思維也很發散,但總的來説還是在積極的動腦筋呀,我希望能夠好好利用他們這種好奇心,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祕,帶着興趣去學習語文。

《蜜蜂》教學反思13

現代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個性化閲讀和感悟,注重學生大膽地表達個人的創見和疑問。新課程認為,對課程的內容和意義的理解不是每一個人都相同。每一個人都在重新解讀課程,把課程給的內容轉化成自己的課程。教師是課程的二度開發者。學生也應該是課程的最終創造者。所以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設參與和建設文本的機會。

我在教學三年級第五冊語文教材《蜜蜂》時,學生個性化閲讀感悟讓我驚喜,學生咄咄逼人的質疑,也讓我不知所措。從中,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為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我讓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爾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爾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麼?會有怎樣地推測?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説:“假如我是法布爾,我會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説:“我覺得蜜蜂很聰明,它飛得怎麼低,是為了減少空氣阻力,以便更快地飛回蜂窩。”有的説:“我覺得蜜蜂很笨,飛得高才能看得遠,才容易發現蜂窩。它飛得那麼低,怎麼能看見兩離多外的蜂窩呢?”這時依然有小手高舉着,他自信地發表了自己的推測:“我猜,蜜蜂飛這麼低是因為,空氣太潮濕,空氣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體變重了,所以飛不高,它要飛回蜂窩一定很困難。”……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麼多獨特的思考,這讓我意想不到。

在後文學習中,我讓學生從文本中尋找實驗結果。根據學生的反饋,我在黑板上板書:

第一批 第二批

回到了家: 2只 + 15只 = 17只剩 3只未歸。

(花費40分鐘) (花費大約4個多小時至15小時)

瞭解了實驗的結果,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心情?有學生説:“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可是有學生卻説:“老師,這個實驗是真實的嗎?”我不容質疑地説:“那當然”可是學生卻很不服氣地質疑:為什麼蜜蜂同時放飛,卻分兩批返回?同一蜂窩的蜜蜂飛相同的路程,為什麼所用的時間相差這麼多?我被震住了。是呀?我怎麼就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呢?為了挽留自己的顏面,我給自己找了個台階:“這位同學的問題提得很棒,老師把這個問題作為作業,留給大家課後思考。”課總算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對於老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該怎樣妥善處理呢?

《蜜蜂》教學反思14

首先,我請學生邊默讀課文邊畫出表示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和養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麼位置。這一步驟中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理清思路,既認識事物又想象列寧看到這些事物是如何思考的?其次,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內容進一步深入的學習,進一步從詞句中體會列寧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如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學生閲讀了課文以後説,列寧在路邊發現了蜜蜂,他會這樣想,這些蜜蜂大概是那養蜂人的吧?他還會想,蜜蜂採完蜜是要飛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順着蜜蜂飛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尤其是現在的學生知識面廣,對理解本課相對深入了許多。

但是,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結束後,我更感到深深的不足,也引起了我更多的反思:像這類思維性強、缺乏故事性、學生似乎又不是很感興趣的課文究竟該如何上才算高效?也看了一些同行們的教學設計,不想走他們的老路,更不想牽着學生的思維走,我深切地感受到課堂的魅力是無窮的,也許這節課給我的挫敗感才是我最大的收穫吧!這將作為我新的起點,繼續探索!

《蜜蜂》教學反思15

設計意圖:

新課程既要培養審美情感體驗,還要重視雙基的落實,音樂課教學反思《小蜜蜂》。本節課以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把音樂知識融入到學生所喜愛的情景中,讓學生在遊戲中掌握知識。

教學目標:

1. 感受音樂所表現的“飛”的形象,並懂得熱愛大自然,保護益蟲。

2. 認識、並能準確演唱do、re、mi、fa、sol五個音符的唱名。

3. 能用自然、歡快、優美的聲音來演唱歌曲《小蜜蜂》。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小蜜蜂》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獨立視唱樂譜能力 關鍵:音準節奏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呼吸與發聲練習之後進行舊歌曲《音樂小屋》表演以調動學生的情緒

二、探究新知:

1、激情導入:教師請學生猜謎語,播放課件,揭示課題,

2、出示教學目標

3、聆聽歌曲,教師表演學生欣賞,師:接下去,老師用歌聲來為大家講個故事?可得仔細聽咯!教師自彈自唱完整地範唱唱這首歌學生拍手

師:你們想來唱一唱這個故事嗎?跟着琴來唱吧!

師: 誰能學一學蜜蜂是怎樣飛的,教育論文《音樂課教學反思《小蜜蜂》》。

4、教唱一遍歌曲,採用聽唱法,

5、鞏固練習,師生接龍 ;指名演唱;加打擊樂為歌曲伴奏;

6、(課件展示1,2,3,4,5,6。 認識這幾個唱名)

師:你們知道它叫什麼嗎?

對了,它們在數學裏是這麼叫的,那在音樂裏讀什麼呢?(DO,RE, MI )

師:大家都認識它們了,那誰來當一下DO (請學生戴上DO )

(呼叫遊戲;DO DO 你在哪?DO DO 我在這)

3 4 5 3 │2 3 4 2 │認唱這些唱名

7、用唱名演唱歌曲

8、目標測試,學生綜合表演計分

三、小結:師生一起總結本課,我們這節課都學到了什麼?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隨着音樂,當一當小蜜蜂,飛出教室 。

教學反思:

音樂課,對於孩子們來説,他們可以更自由,更歡快地學習。

為了能讓學生更快樂的學習,我選了這一首非常歡快的歌曲——《小蜜蜂》。這是首簡單的歌曲,學生自然學得很快,所以我對這首曲子進行了拓展——拓展角色、延伸情感,添加引子等。由於課堂對學生樂譜視唱訓練得太少,唱名的音準還仍然沒有明顯提高。打擊的表演進步也不夠理想,

而且一堂課下來,我發現自己讓學生唱得太多了,特別是後半節課,這樣不僅學生會感到乏味,對於我自己的時間掌握不夠緊湊。想要進步,我想還需得細備、多想,多悟吧!既注意雙基的落實,也要注意培養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