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蜜蜂》教學反思5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04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蜜蜂》教學反思5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蜜蜂》教學反思5則

《蜜蜂》教學反思5則1

孩子們對第一段的學習,抓住“聽説”這一詞語,讓學生理解了因為法布爾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這一個試驗,並告訴孩子們不能輕易相信別人的話,要像這位生物學家法布爾一樣通過實踐才能出真知。

學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學生能夠提出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在做這個試驗前,法布爾做了哪些準備工作?”並因此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問題並沒有按照我預期的目的提出來,一個孩子問的是“老師,我發現課文中説,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那麼還有三隻哪去了呢?”這個問題一下子打亂了我的設計,而且還沒有説到蜜蜂被帶到多遠,怎麼帶去的,放飛蜜蜂時的天氣情況,一下子提出這個問題孩子們能解答嗎?因此我這樣回答了她“你可真是個細心的姑娘,善於發現問題。不過這個問題老師不幫你解答,你下課後,可自己想想或與同學交流,看這三隻蜜蜂哪裏去了?”説完後,我自己向孩子們提出了這個問題:“法布爾他為了這個試驗做了哪些準備呢?”並引導孩子們進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後面孩子們的提問確實是一個一個地按照課文編排順序提問的,因此我的教學工作順利地完成了。

《蜜蜂》教學反思5則2

在詞彙教學中,重點是準確的理解詞義,因為只有正確的理解詞義,才能夠正確的去應用。一些抽象的詞語就需要放在語言環境中,讓學生結合上下文細細的體會。因而我在教授《蜜蜂引路》一課時,對“果然”一詞的教學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師:列寧是怎樣觀察的?讀一讀。

生:(讀“他仔細------園子旁邊有一所小房子”。)

師:看到園子旁邊的小房子,列寧會怎麼想呢?

生:他會想,這裏是不是養蜂人的家呢?

生:他會想,這可能是養蜂人的家吧。

生:列寧看到園子的小房子會這樣想,這房子一定是養蜂人大家。

師:為什麼會是養蜂人的家呢?

生:因為蜜蜂都飛到園子裏去了。説明這裏是蜜蜂的家。養蜂人一定住在附近,所以園子旁邊那座小房子一定是養蜂人的家。

師:列寧走過去敲那所房子的門,這房子是不是養蜂人的家?

生:這所房子是養蜂人的家。

師:書上是怎樣説的呢?

生:開門的果然是那個養蜂的人。

生:對了。列寧想,這所小房子可能是養蜂的人的家。結果開門的真是養蜂的人。事實和列寧想的完全一樣。這裏用了一個什麼詞呢?

生:果然。

這樣去引導學生注重從聯繫上下文去理解,比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要好的多。同樣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我想如果能經常這樣引導,不僅能使學生對詞義有確切的理解,而且可以逐步培養學生根據語言環境理解詞義的能力。

《蜜蜂》教學反思5則3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我在教學《蜜蜂引路》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蜜蜂真的會引路嗎?”並組織學生討論。一部分學生認為從文章的最後一句話中可以知道蜜蜂會引路的,因為列寧説;“我有嚮導,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兒來的”嚮導就是領路的人,蜜蜂是嚮導,所以蜜蜂會引路。另一部分同學認為因為列寧仔細觀察,又認真地想;蜜蜂的家一定也是養蜂人的家,只要跟着蜜蜂回去的路走,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列寧是這樣找到養蜂人的家的,雖然蜜蜂也有功勞,但主要還是列寧自己的功勞。我告訴他們每位同學都能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從這個意義上説,兩方同學都是勝利者,但是認為“蜜蜂不會引路”同學的表現更佳,因為他們能認真讀課文,細心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另一方同學應該向他們學習。課文中,列寧這種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值得大家學習。在平時的生活中,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積極思考,一定會發現更多的奧祕。我的話剛説完,下課鈴就響了。課已結束,同學們卻還沉浸在熱烈的討淪氣氛中。這節課,學生們通過對“蜜蜂會不會引路”這個問題的討淪,不僅瞭解了課文內容,連詞語的理解也迎刃而解,他們在緊張而又愉快的氣氛中學會了學習,掌握了知識,我在心裏深深地感謝剛才那位同學,為我找到了這麼好的教學契機,使這節課取得了這麼好的教學效果,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深切地感到學生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我們教師只有緊緊圍繞學生,多給他們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他們的潛能才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回報。

《蜜蜂》教學反思5則4

《蜜蜂》一課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既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怎樣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呢?對了,“默讀”,不是最適合學習這篇課文的方法嗎?

於是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明確了默讀要求,即默讀時要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還可以動筆畫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在此基礎上,我又用了採用了分層次默讀的方法進行訓練,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初次默讀,,整體感知全文,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再次默讀時,就已深入到詞句中或帶問題思考了。如: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的,結論又是怎麼得出的?等等。默讀時,還可以畫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較多和比較深的句子,多讀幾遍,在讀中細緻深入地加以體會。在這樣的課堂上,我看到了學生讀書時的專注,聽見了他們在深入思考後的侃侃面談,感受到了他們收穫成功的喜悦,因為,這樣的“收穫”是從自己的“讀”中得到的!我喜歡這樣的課堂!

《蜜蜂》教學反思5則5

這是一篇很簡短的課文,記敍了列寧透過觀察蜜蜂採蜜和飛行的路線,利用蜜蜂作嚮導,最後自己找到了養蜂人的故事。

我在教學《蜜蜂引路》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蜜蜂真的會引路嗎”並組織學生討論。一部分學生認為從文章的最後一句話中能夠明白蜜蜂會引路的,因為列寧説:“我有嚮導,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兒來的”嚮導就是領路的人,蜜蜂是嚮導,所以蜜蜂會引路。另一部分同學認為因為列寧仔細觀察,又認真地想:蜜蜂的家必須也是養蜂人的家,只要跟着蜜蜂回去的路走,必須能找到養蜂人的家。列寧是這樣找到養蜂人的家的,雖然蜜蜂也有功勞,但主要還是列寧自己的功勞。我告訴他們每位同學都能認真思考,用心發言,從這個好處上説,兩方同學都是勝利者,但是認為“蜜蜂不會引路”同學的表現更佳,因為他們能認真讀課文,細心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另一方同學就應向他們學習。課文中,列寧這種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值得大家學習。在平時的生活中,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必須會發現更多的奧祕。

從整節課來看還存在着一些缺點,在時間的把握上還有待加強。

《蜜蜂》教學反思5則6

這是一篇很簡短的課文,記敍了列寧透過觀察蜜蜂採蜜和飛行的路線,利用蜜蜂作嚮導,最後自己找到了養蜂人的故事。説明列寧是個善於觀察,認真思考的人。愛聽故事是小學生們共有的特徵。教學中,要抓住課文資料和語言上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閲讀課文,邊讀邊想,充分利用課文的插圖,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結合重點詞句,熟讀課文,理解課文資料,讓學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難事情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繫,進行周密合理的推理決定,就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因為本課生字較少,難度不大,在指導學生自讀課文的過程中自學,培養獨立識字潛力。初讀課文時在文中標出要認讀的,把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繫上下文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感知字義。學完課文,再用多種方法複習鞏固生字。透過這一探究性學習,能夠從小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科學探究意識。

在教學中,能夠要求學生藉助想象,在紙上描繪列寧住處,引蜂人住處,路邊花叢,園子的圖畫,即進入了作者描述情境中,又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課文資料。這樣方法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了學生興趣,有利於學生審美感的培養。

《蜜蜂》教學反思5則7

在夏天的花壇裏鮮花盛開,我們也能看見很多蜜蜂,幼兒都怕被蜜蜂,誰都不敢靠近,對蜜蜂瞭解都不太全面。關於蜜蜂的謎語、兒歌、畫畫都學了很多,但對真正的蜜蜂瞭解的有點少,孩子看見蜜蜂都膽怯,我想讓幼兒瞭解真蜜蜂,還不能用真蜜蜂觀看了解,那樣孩子們都會恐慌,也不可能學進去,我也害怕不小心,孩子要讓蜜蜂傷到就不好了,讓我有些犯愁。

前幾天聽見一首兒歌挺好,我就教幼兒了,幼兒們學習的都很高興,想到這我發現可以用兒歌引入,先讓幼兒在放鬆、愉快的心情唱歌跳舞,在引導幼兒到蜜蜂的話題,你説到認識蜜蜂,有的幼兒就反映到害怕,等我拿出圖片時,有幼兒就説了一句不是真蜜蜂,我和孩子們都笑了,從看圖片認識蜜蜂,幼兒們都説:“蜜蜂原來是這樣的啊!”在圖畫和視頻的教學裏,這節課完成的還行。

在這節課講完後,我也自我反思,孩子的膽小有天生的,我們可以鍛鍊孩子的膽量,這個事情是我之前沒想過,通過這節課我想到可以用今天的教學方法,在以後的課程中可以貫穿的引用,教學方法的多變,可以引起幼兒更多的興趣,我以後會在教學方法中再次創新,讓幼兒學到更多的知識。

《蜜蜂》教學反思5則8

《蜜蜂引路》是小語第四冊第七單元的課文。這是一篇很簡短的課文,記敍了列寧通過觀察蜜蜂採蜜和飛行的路線,利用蜜蜂作嚮導,終於自己找到了養蜂人的故事。

我在教學《蜜蜂引路》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蜜蜂真的會引路嗎?”並組織學生討論。一部分學生認為從文章的最後一句話中可以知道蜜蜂會引路的,因為列寧説:“我有嚮導,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兒來的”嚮導就是領路的人,蜜蜂是嚮導,所以蜜蜂會引路。另一部分同學認為因為列寧仔細觀察,又認真地想:蜜蜂的家一定也是養蜂人的家,只要跟着蜜蜂回去的路走,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列寧是這樣找到養蜂人的家的,雖然蜜蜂也有功勞,但主要還是列寧自己的功勞。我告訴他們每位同學都能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從這個意義上説,兩方同學都是勝利者,但是認為“蜜蜂不會引路”同學的表現更佳,因為他們能認真讀課文,細心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另一方同學應該向他們學習。課文中,列寧這種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值得大家學習。在平時的生活中,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積極思考,一定會發現更多的奧祕。

從整節課來看還存在着一些缺點,在時間的把握上還有待加強。

《蜜蜂》教學反思5則9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敍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説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裏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為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為了讓學生了解觀察的方法,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從“聽説”一詞,讓學生體會觀察不僅是知道,還得要親自動手做才能得出結論。作者在試驗準備中,做了好幾個準備工作,分別是做記號,讓小女兒在蜂窩旁等着,走了兩裏多路才開始做試驗,問學生,能不能不做這些準備,讓學生體會,觀察前要設計周全。在回家路上,作者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問,為什麼會這樣推測,從而讓學生了解在觀察中要思考,要有探索精神。最後,蜜蜂只有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我問學生,能不能為了讓讀者喜歡,而完善數據,寫成全部飛回。從而得出觀察必須要實事求是的結論。

以這篇文章為基點,教導學生觀察的要素和方法,讓孩子們運用這種方法去觀察綠豆芽的生長情況,去觀察身邊周圍的事情,並以小練筆的形式來呈現,結果還是讓人挺滿意的,這樣的教學嘗試,我還會再繼續。

《蜜蜂》教學反思5則10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過生本教學模式達成教學目的是我首要考慮的問題。首先,我總結了近期在生本教學探討中出現的問題:1、學生預習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詞的預習上,只有少數同學能按老師的要求讀通課文並收集相關的資料。2、小組合作學習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細緻深入地加以體會。3、小組合作,每個小組優等生只有一兩人,如何在他們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4、小組合作,展示的時間過長,在規定的時間內很難達成教學目標。

接着,我確定了教學思路:小組分工細化,討論的問題開放化。

有了思路,教學過程的落實就有了風向標。在第一課時第一回合的小組學習中,讓小組長組織組員互相檢查本組同學生字詞的學習情況,並對小組進行了細化分工。如一號學生指給二號認,其他聽;接着二號指給三號認,其他聽……認讀時,把不會認的字做好標記,並負責教會不會認的同學,做到人人過關,再進行展示。雖然字詞預習效果好,也用了8分鐘的時間。第二回合的小組學習,我讓組長組織檢查讀通讀順課文,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開口讀書。然後進行展示,評價,再讀。由於目標難度不大,學生積極性很高,參與面廣,很易達成目標。但較費時間,讀—評—讀來回幾個回合,二十多分鐘就過去了。第三回合,我讓學生小組討論: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孩子們七嘴八舌,興致勃勃。接着小組展示。四個小組都發了言:“這篇課文寫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這篇課文寫蜜蜂離家二里多路都能飛回家。”“這篇課文寫作者帶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飛蜜蜂。蜜蜂也能飛回家。”“這篇課文寫蜜蜂有辨認方向的本能。”從四個小組的發言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都動了腦筋。接着小組主持人進一步問:“請問下面還有補充的或有不同意見嗎?”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來一組展示,情況也會大同小異。怎麼辦?我只好運用師本的優勢,問了一句:“誰能把他們的發言連起來説一説?”一語道破天機,有幾個孩子舉手,其中一位把課文的內容能大概總結出來。第一課時,也算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此時已拖堂幾分鐘。從學生的角度看,這第一課時完全達成了目標,這是好的開始。但單位時間內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證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通過這節課也使我產生了些許疑惑:當學生出現問題或冷堂時,教師該如何指點才能真正體現生本呢?在今後的生本教學過程中,我還要不斷地努力探索。

《蜜蜂》教學反思5則11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敍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説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裏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為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上課一開始我給學生播放了一首兒歌《蜜蜂做工》,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歌中的主人翁是誰?學生都聽的很認真,紛紛舉手説是蜜蜂,由此來引出課題。通過這個情境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在講到“四面飛散”這個詞語的意思時,選了四個學生上來表演蜜蜂,一個學生表演風。雖然學生的表演不盡如意,但通過形象的演示,讓學生在笑的同時來理解詞的意思。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學生説:“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

《蜜蜂》教學反思5則12

現代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個性化閲讀和感悟,注重學生大膽地表達個人的創見和疑問。因此在在教學《蜜蜂》這課時,我在直接引入課題後,就設置了學生質疑問難這一環節: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蜜蜂》這篇課文,對於這篇課文,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的嗎?有幾隻小手馬上舉起了。一個學生問:老師,作者為什麼要做這個試驗?我一聽,真感到了一份驚喜,好極了,正好是按照課文的順序來問的。我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這個問題:“問得好極了,你真是個思維敏捷的孩子,誰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呢?”由此我帶領孩子們進入了第一段的學習,抓住“聽説”這一詞語,讓學生理解了因為法布爾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這一個試驗,並告訴孩子們不能輕易相信別人的話,要像這位生物學家法布爾一樣通過實踐才能出真知。

學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學生能夠提出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在做這個試驗前,法布爾做了哪些準備工作?”並因此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問題並沒有按照我預期的目的提出來,一個孩子問的是“老師,我發現課文中説,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那麼還有三隻哪去了呢?”這個問題一下子打亂了我的設計,而且還沒有説到蜜蜂被帶到多遠,怎麼帶去的,放飛蜜蜂時的天氣情況,一下子提出這個問題孩子們能解答嗎?因此我這樣回答了她“你可真是個細心的姑娘,善於發現問題。不過這個問題老師不幫你解答,你下課後,可自己想想或與同學交流,看這三隻蜜蜂哪裏去了?”説完後,我自己向孩子們提出了這個問題:“法布爾他為了這個試驗做了哪些準備呢?”並引導孩子們進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後面孩子們的提問確實是一個一個地按照課文編排順序提問的,因此我的教學工作順利地完成了。

我從課堂上走下來,突然一種煩躁情緒困繞了我:那個孩子提的問題提得多好呀,我當時是不是應該讓孩子們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當時不答,在引導學生讀到第五段“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完好無損、準確無誤回到蜂窩”時,我也應該重提這個問題,讓孩子們探討呀。為什麼我要説下課後自己去找答案或與同學討論呢?我這樣做是不是對的呢?我在課堂上沒有幫助這個孩子解決這個問題,是不是那個問題會困繞那個孩子一節課,讓她耽誤了對後面知識的學習呢。課雖然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對於老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該怎樣妥善處理呢?

《蜜蜂》教學反思5則13

這是一篇很簡短的課文,記敍了列寧透過觀察蜜蜂採蜜和飛行的路線,利用蜜蜂作嚮導,最後自己找到了養蜂人的故事。説明列寧是個善於觀察,認真思考的人。

教學時,首先,我請學生邊默讀課文邊畫出表示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和養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麼位置。其次,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資料進一步深入的學習,進一步從詞句中體會列寧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如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學生閲讀了課文以後説,列寧在路邊發現了蜜蜂,他是怎樣想的?這些蜜蜂大概是那養蜂人的吧?他也許會這樣想,蜜蜂採完蜜是要飛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順着蜜蜂飛的方向找去,就必須能找到養蜂人的家。

我重點引導學生抓住第3自然段,探究列寧“找”養蜂人的經過,讓學生認識到蜜蜂不會引路,而是列寧細心觀察、善於思考,利用蜜蜂找到養蜂人的家的。為了幫忙學生探究,我藉助簡筆畫,按照“找”的順序標出列寧找養蜂人所走的路線,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找”的經過。最後透過主角朗讀、評價列寧善於觀察,認真思考等形式,激發學生對列寧的敬佩之情,引導學生向列寧學習。

《蜜蜂》教學反思5則14

《蜜蜂》是三年級第五冊的一課。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為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通過實驗,得到蜜蜂有一個識路的本能。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爾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爾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麼?會有怎樣地推測?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説:“假如我是法布爾,我會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説:“我覺得蜜蜂很聰明,它飛得怎麼低,是為了減少空氣阻力,以便更快地飛回蜂窩。”有的説:“我覺得蜜蜂很笨,飛得高才能看得遠,才容易發現蜂窩。它飛得那麼低,怎麼能看見兩離多外的蜂窩呢?”這時依然有小手高舉着,他自信地發表了自己的推測:“我猜,蜜蜂飛這麼低是因為,空氣太潮濕,空氣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體變重了,所以飛不高,它要飛回蜂窩一定很困難。”……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麼多的獨特思考,這讓我既意外又欣喜。在這堂課上,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

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學生説:“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可是有學生卻説:“老師,這個實驗是真實的嗎?”我不容質疑地説:“那當然”……課總算結束了,可是留給我很深刻。

《蜜蜂》教學反思5則15

《蜜蜂》一課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既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怎樣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呢對了,"默讀",不是最適合學習這篇課文的方法嗎

於是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明確了默讀要求,即默讀時要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還可以動筆畫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在此基礎上,我又用了採用了分層次默讀的方法進行訓練,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初次默讀,,整體感知全文,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再次默讀時,就已深入到詞句中或帶問題思考了。如: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的,結論又是怎麼得出的等等。默讀時,還可以畫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較多和比較深的句子,多讀幾遍,在讀中細緻深入地加以體會。在這樣的課堂上,我看到了學生讀書時的專注,聽見了他們在深入思考後的侃侃面談,感受到了他們收穫成功的喜悦,因為,這樣的"收穫"是從自己的"讀"中得到的!我喜歡這樣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