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空氣佔據空間》的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15W

空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氣體,這比固體、液體佔據空間顯得更抽象。需要通過具體形象的事物,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親自動手實驗去體會、去發現空氣確實是佔據空間的。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質疑、探究、自主學習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空氣佔據空間》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助到您。

《空氣佔據空間》的教學反思

《空氣佔據空間》的教學反思(1)

本課是對於空氣性質的繼續探討而展開的,空氣由於它比較特殊的狀態,即看不見也摸不着,那麼它是否會像固體,液體那樣也會佔據空間呢,是學生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問題。因此這堂課正好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心中的疑問,整堂課學生都表現出了比較大的熱情,課堂氣氛比較的活躍,每個學生都能開動腦筋,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來。

整堂課中有兩個重要的結論:空氣是會佔據空間的。空氣佔據空間的大小是會變化的。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這些觀點,讓學生通過自己親手實驗來驗證。前一個實驗是在老師的慢慢引導下完成的,老師應作到循循善誘,從學生的原有思維出發,一步一步的去啟發學生的思維,最終使學生探索到正確的實驗方法。老師的職責和使命是做一個擺渡者,使學生的思維有所前進和跨躍,從不懂到懂,從不明白到明白。

第二個實驗要求學生自己來探究,如何設計實驗,如何操作整個過程,以及會得出怎樣的結論,讓學生慢慢脱離老師的指導,學會獨立的探究和實驗。使學生明白科學探究必須要注重過程,注重學生的“體驗”,學生只有在參與探究過程中去深刻體驗成功,體驗失敗,體驗合作,體驗質疑,體驗挑戰,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學,即使自己的探索失敗了,對學生來説,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樣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使他們懂得了探究的過程是漫長和艱苦的,使學生體會到“原來任何科學結論的得出都要經歷很多失敗,科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思考“壓縮空氣的性質在生活中的運用”,這部分內容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且讓學生懂得舉一反三,學會如何靈活的運用知識。學會將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緊密的聯繫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從而使學生更好的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增強了學習的慾望,在某種程度上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整個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在準備這堂課的時候我比較精心的設計了每一個細節,甚至學生會有怎樣的回答我都試圖預設,希望學生按照我設計的思維模式開展學習。上完課後我才發現,其實,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活動是非常活躍的,有很多奇特的想法,有些是老師無法預料到的。老師的作用應該是如何指導學生從內心深處迸發出思維的火花,而不是用老師的思維模式去框住學生的思想。我也體會到孩子的思維是活躍的,無拘無束的,當我們給他們提供適宜的條件,就會迸發出絢麗的火花,我們教師應該是助燃劑,所以必定要求老師自己有非常豐富的知識,才能使課堂成為生長智慧、施展才華的沃土。所以課堂中學生應自主探究,親歷整個科學的過程,只有這樣,整個課堂才有很強大的生命力,才能看見孩子們最精彩的智慧之花。

《空氣佔據空間》的教學反思(2)

《空氣佔據空間嗎》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的第六課。本課希望通過系列活動,讓學生認同空氣和其他物質一樣,能夠佔據空間。然後和水作比較,通過實驗發現用同樣大的力量壓縮空氣和水,空氣可以被壓縮和擴張,而水佔據空間的多少不會發生變化。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為主體,留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激發興趣;讓學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膽探索,得出結論;讓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深入探究,張揚個性;讓學生運用實驗中得出的結論,延伸探究,解決實際問題。

一、創設情境,點燃學生探究的火把

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後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過程,而提出問題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給同學們曾現了《烏鴉喝水》的故事,進而提出問題:“瓶子裏發生了什麼變化呢?水面為什麼會上升?”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熱情,讓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什麼叫佔據空間,是石子佔據了水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緊接着我又出示了一個塑料袋,讓學生去找空氣。一系列情境的設置,學生的興致越來越高,而讓學生上來試一試,則把學生的熱情推向高潮,進而引導學生提出了今天我們所要研究的問題:“空氣佔據空間嗎?”

二、充分探究,給足學生動手的機會

《課標》指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驗器材,進行充分探究,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去感受實驗的過程,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學生實驗時那種期待,那種新鮮感,那份激動的心情,寫滿在學生的臉上,學生實驗後的驚訝與興奮,一臉的疑惑與不甘,那都是學生能夠親手實驗,能夠充分探究後的寶貴發現。從這一實驗又緊扣着進入下一實驗,去探究“空氣佔據空間的變化”,學生的探究由老師扶着走,進而到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學生髮現了,空氣可以被壓縮和擴張,而水卻不能,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實驗的樂趣,也鍛鍊了他們動手的能力。如果這裏只是教師直接講,而並沒有讓他們親身實踐,學生是根本體會不到那種變化,更不會從中獲得情感體驗。充分地探究,讓學生獲得的豈止是科學知識……

三、平等對話,引學生奔赴真理天堂

在本課的兩次探究實驗中,並不是如老師所願的,所有的學生都能探究出正確的結論來,相反的,有一小部分學生對於實驗結果是存在異議的。比如説,在做杯子入水,杯底紙巾不濕實驗時,有些學生就説我們的紙濕了,而此時我也並沒有責怪學生操作有誤,或者粗暴地説他們做得不對,而是引導他們去思考:“為什麼你們的紙會濕?而人家的沒有濕。”學生通過思考,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知道了,原來是自己的杯子沒有豎直倒扣入水中,而導致水事先流到了杯子裏,趕跑了裏面的空氣,所以紙濕了,如果豎直倒扣入水中,速度也比較快的話,水是流不進去的,進而知道是因為空氣佔據了空間。在做第二個實驗時,出現的問題也是比較大的,有學生彙報説:向下壓活塞時,裝水的注射器能被壓下去,裝空氣的注射器不能被壓下去。實驗結果正好相反。很多小組聽了他們的彙報,都不贊同,也有的小組,贊同他們水是能夠被壓下去的,而我並沒有一票否決他們,而是鼓勵全班同學,再來做一次實驗,並且親自指導了彙報結果錯誤的小組,當他們再次實驗時,才發現了,是自己實驗操作的失誤和沒搞清對象才造成的。我鼓勵他們將現在實驗結果再向全班同學彙報一遍,並且引導他們分析了第一次實驗失敗的原因。在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中,

老師引領着學生走向正確的科學探究之路,教學生分析實驗尋找失敗的原因,教學生不怕失敗,在反覆實驗中,得出真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實踐出真知”的至理名言,或許在這一堂科學課中,學生都能有所體會。科學探究本來就是在不斷地實驗與發現中才獲得真知的,給學生創設一個平等、和諧的交流平台,以平等地態度對待他們,已朋友的身份引領他們,學生的探究會更深入,學生的科學素養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縱觀整節課,教學層次比較清楚,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氣氛也比較輕鬆而和活躍。但總覺得自己選的課文是最後第二課,前面跳開了很多課沒有上,學生很多知識和能力方面還是欠缺了點,自己的教學也不夠流暢,準備還不夠充分,在內容上還可再充實一點,讓學生能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空氣佔據空間》的教學反思(3)

《空氣佔據空間嗎》這一課是對於空氣性質的繼續探討而展開的,空氣由於它比較特殊的狀態,即看不見也摸不着,那麼它是否會像固體,液體那樣也會佔據空間呢,是學生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問題。因此這堂課正好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心中的疑問,整堂課學生都表現出了比較大的熱情,課堂氣氛比較的活躍,每個學生都能開動腦筋,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來。

在本次教學中,體現了以下幾個亮點: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

用學生熟悉的“烏鴉喝水”的童話故事,引出水和石頭佔據空間的事實,為後面的空間問題做了鋪墊。通過學生思考討論,得出實驗方法。第一個實驗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老師應作到循循善誘,從學生的原有思維出發,一步一步的去啟發學生的思維,最終使學生探索到正確的實驗方法。使學生的思維有所前進和跨躍,從不懂到懂,從不明白到明白。創設“紙在水中不濕”的魔術表演,更點燃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的體驗,學生只有在參與探究過程中去深刻體驗成功,體驗失敗,體驗質疑,體驗挑戰,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學。

二、體現“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中心”這一基本理念。

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體現探究活動的層次性和嚴密性。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下,引領孩子們去親歷科學,大膽的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趣味的課件、神祕的魔術、充分的材料能讓學生有機會去想、去做;充足的時間能讓學生有機會去議、去説。在盡情地實驗中,創新了思維,動手能力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培養。

三、靈活處理教材,有效開展教學活動。

在學生獲得空氣佔據空間的基礎上,提出和水比較有什麼不同的問題,有助於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強化學生對空氣所佔據的空間可以改變的認識。本課的探究活動比較多,如果每個活動都安排學生親自操作,在時間上不允許。在第三個實驗中,用圖形描述空氣受力會產生壓縮或擴張這一環節刪去,因為空氣本身就抽象,如果在用抽象的符號來表示難度就更大,因此在這裏我以課件出示,讓學生通過欣賞觀察,更直觀的瞭解這一知識。靈活處理教材,使教學內容更加順暢。並補充了一個實驗記錄表,教育學生實驗過程中要做好必要的記錄。對空氣和水佔據空間的變化異同有更深的認識。

在本節課中,我存在不足的方面:教育機智不夠,通過今天的教學,我認識到課堂教育機智的重要性。在這方面我有所欠缺,老師的作用應該是如何指導學生從內心深處迸發出思維的火花,而不是用老師的思維模式去框住學生的思想。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培養;問題要設計的簡單而且準確,要與自己的環節教學密切相關。但在真正教學課堂中,問題的提出層次性體現不夠強,略有匆匆走過場,有些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得還不夠自然;語言不夠精練,對學生的評價比較單一。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更加認識到,《科學》作為一門新學科,要有本學科獨特的教法。我們要培養好學生實驗的習慣。認真鑽研每一篇教材,明白教材編寫的意圖,設計好每一個環節的教學。精心設計好每一個課堂問題。問題要設計的簡單而且準確,要與自己的環節教學密切相關。

《空氣佔據空間》的教學反思(4)

新課程倡導留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動手實踐的時間。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創造性也是無限的,教師提供給學生有結構的探究材料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思維實踐。有結構的材料首先應具備科學性。用科學的器材、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生才會逐漸理解科學的真諦,最終形成正確地科學素養。

如研究“空氣是否佔據空間”時,學生設計實驗、自行準備材料,因為學生自行準備材料的過程中,也是在探究。在此基礎上我向學生提供了帶漏斗和彎管的膠塞、燒瓶。問學生:你能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猜想是否正確嗎?在實驗中,有的用手堵住彎管的出口,向漏斗內倒水,水流不進去,稍稍鬆手後水流入燒瓶;有的在彎管出口處套緊一個氣球,向漏斗內倒水,水流入燒瓶,部分空氣“跑”到氣球內,氣球鼓起來了;有的把燒瓶內倒滿水,用嘴用力向漏斗內吹氣,水從彎管流出一部分;還有的把燒瓶內灌滿水後用手堵住彎管出口,把燒瓶倒過來“頭”朝下,水一滴一滴由漏斗口流出,燒瓶內不斷冒出一個個氣泡。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注意和興趣、引發學生提出研究問題、引導學生設計研究方案、引領學生經歷探究過程,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時間和足夠的活動機會,點燃起孩子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需要,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的體驗,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培養對科學的積極態度,必將會促進每個孩子的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空氣佔據空間》的教學反思(5)

一、實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空氣佔據空間嗎》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第六課中的第一個探究活動,本活動是在學生認識空氣和知道空氣確實存在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空氣與其他物質一樣,可以佔據空間,為後面《空氣佔據空間的變化》、《空氣的重量》奠定基礎。

二、動畫導入,提出問題

在活動伊始,播放多媒體動畫《烏鴉喝水》的故事,以舊知帶新知的形式引入。這樣導入,適合學生喜歡看動畫片的心理特點,既能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更能使他們直觀形象地看到瓶子裏的石子多了,石子佔據瓶子底部的空間大了,水就會慢慢上升,烏鴉就能喝到水。從而使“佔據空間”這個抽象概念具體化,便於學生理解什麼叫佔據空間。同時也是對物質體子不能同時佔據同一空間的初步理解。

當學生知道液體和固體都能佔據空間之後,充滿幻想和好奇心的他們便會不由自主地產生疑問“空氣是不是也會佔據空間呢”,從而自然過渡到實驗探究環節:空氣佔據空間嗎?

三、實驗原型及不足之處

實驗原型,把一團紙巾放在一個杯子的底部,然後將杯子豎直倒扣入水中,再緩緩將杯子垂直移出水面,通過觀察紙巾沒有濕,來證明空氣佔據了空間。我認為該實驗雖然操作簡單,但存在以下不足:

(1)、由於空氣不可見,原實驗很難讓學生清楚的看到空氣的流動。

(2)、如果實驗時杯子不垂直,很難達到理想的實驗效果。

(3)、實驗過程中,總有一些學生不小心把紙團打濕,從而影響結論的產生,同時,實驗桌上散落着一個個濕紙團,既浪費材料,又不夠衞生。

(4)、實驗操作時,學生不小心會把衣袖弄濕。

因此我對該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四、實驗改進

1、實驗材料:

水槽、瓶蓋上有小孔的無底塑料瓶、乒乓球、水、橡皮泥。

2、實驗要求:

把塑料瓶對着乒乓球豎直壓入水底,不移動瓶子,你能讓乒乓球聽你的話,分別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從而證明空氣佔據空間嗎?看誰能想到更多不同的辦法?分組先討論,然後再做實驗。

3、實驗展示:

方法一:

(1)、用橡皮泥堵住小孔,把塑料瓶對着乒乓球豎直壓入水底。這時觀察到的現象是乒乓球也隨着被壓入水中,停留在水槽底部,説明瓶子裏的空間被空氣佔據了,水就進不去了。

(2)、拿開橡皮泥,空氣從小孔中跑出來,水佔據了空氣原來的空間,乒乓球也跟着慢慢上升。堵住小孔,乒乓球停止上升,拿開橡皮泥,乒乓球又繼續上升。這就説明空氣是佔據空間的。

方法二:

用擰瓶蓋的方法,讓瓶內的空氣一點點跑出來,也能使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從而證明空氣佔據空間。

方法三:

將瓶蓋取下來,用嘴往瓶子裏吹空氣,也能讓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吹入的空氣把水趕走,乒乓球隨着下降,停止吹氣,水進入瓶內,乒乓球跟着上升。如果吸瓶內的空氣,還可以讓乒乓球停在比水槽的水面更高的位置。吸氣時,瓶內的空氣跑到哪兒去了,它們佔據了哪兒的空間?從而引導學生認識空氣不僅要佔據瓶子裏的空間,還會佔據我們人體內的空間,空氣佔據着我們周圍的空間,進而深化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3、實驗效果:

(1)、以上實驗使空氣佔據空間與空間被替換的現象非常明顯。

(2)、這些實驗變靜為動,直觀易懂,更加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3)、學生不會把手甚至衣袖弄濕,操作簡單又衞生。

(4)、拓展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啟迪了學生的智慧,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創新能力與合作精神。

五、演示實驗

為了進一步驗證空氣佔據空間,我又增加了一組演示實驗。

1、實驗原理:

空氣也像其他物體一樣佔據空間。

2、實驗器材:

燒杯、漏斗、雙孔橡膠塞、集氣瓶、彎玻璃管、乳膠管、夾子、水槽、氣球、紅墨水適量。

3、實驗裝置平面圖:

實驗一實驗二

在實驗裝置時,提醒學生要注意密封效果。同時因為裝置中,玻璃器皿多,學生實驗時,要輕拿輕放,小心使用。

4、實驗過程:

實驗一:

學生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如果在這樣一個瓶中裝滿水,再通過漏斗向裏面注水,漏斗中的水肯定不能再流進瓶中,因為已經有水佔據了瓶中的空間。

實驗二:

5、實驗效果:

(1)、增加的實驗,把無形、無色的空氣變成了看得見、聽得着、摸得到的一種物質,學生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空氣的存在並佔據空間,獲得了生動直觀的實驗效果。

(2)、該實驗充分地激發了學生的聽覺、視覺,促使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全面地理解了佔據空間就是擠佔空間或防止空間被擠佔。

(3)、實驗簡單,方便教師反覆操作演示,有利於學生多次觀察實驗。

(4)、該實驗方案更加完善,更加嚴謹。

利用空氣佔據空間的原理,我還給學生準備了一個小魔術—燭火潛水。

六、燭火潛水

七、拓展延伸

課後探究活動:用什麼辦法能吹大套在瓶子裏的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