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9.4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

講課前一天,我把我的教學設計思路和同組的老師進行了交流,達成共識。晚上,按照習慣,我一邊看教學設計稿一邊想象課堂上學生會產生怎樣的反應,思過來想過去,越看越覺得教學設計太死板,於是我想到了省教科所崔海江老師講座時説到:“對於幾何圖形的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先讓學生知道幾何圖形上有什麼?然後想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特點﹚?……”聯繫我要講的《圓柱的認識和側面積》一課,同是幾何圖形的教學,運用以上教學流程行不行?這時已經是晚上九點多,臨時調整教學思路可能會很倉促,萬一講砸了怎麼辦?還是按白天想好的思路講吧,畢竟有前兩位教師的基礎,得失擺在眼前,就算講不精彩,也不會糟糕到哪裏。

一、成功之處

現在講課結束,有得有失。成功的地方來源於教師課前充分備課,對教材理解比較到位,課堂上尊重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交流,對於學生的不同見解能耐心誠懇的傾聽﹑鼓勵,教師的這些做法感染着每一位學生,消除了學生對新教師的陌生感,拉近了師生距離,課堂氣氛輕鬆活躍。

二、不足之處

不足之處來源於教師臨時更改教學設計,課堂預設不夠充分,對於課堂生成把握不到位,導致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另外,對於我組的研修主題——教師的課堂評價語對激發學生主動性,這方面做的還有欠缺,教師的課堂評價語不夠豐富,還需繼續研究。

三、改進措施

就這樣,大腦裏一直有兩個小人兒在鬥爭。就在不定時,我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國培中心一位位專家傳授的教學理念,在影子學校聽課研討的感受,再一次明晰了數學課堂不能只是傳授知識,而是要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引領孩子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想到這些我堅定了想法︰即使不成功也要試一試。

一節課結束了,雖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但是通過這次課例研修,特別是自己親自執教課堂,帶給我的收穫很多很多:教學理念需更新,課堂執教能力需提高,前路漫漫,任重而道遠。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2

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

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的填空題進一步鍛鍊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有直觀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3

今天上的是《圓柱的認識》,從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自我感覺不錯。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就想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行探究與合作交流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但上課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學任務能完成嗎?帶着這種不安開始上課,隨着教學內容的進行,我這種不安也隨之消失,學生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

在本節課中,我從問題入手,組織學生圍繞觀察感知圓柱的有關特徵後,展開驗證性的操作活動(主要驗證兩個關鍵問題:“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兩個圓”和“側面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學生以活動小組為單位進行驗證。方法由學生自定,完成後全班交流。從活動後的反饋來看,活動效果較好。如在驗證“兩個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圓”這一知識點時,學生不但驗證成功,而且方法也較多。一種是説量一下底面圓的直徑,直徑相等,他們的周長、面積相等。第二種用線圍,量圓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長,再用此線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長,用的線長度相同,説明兩底面相等。還有學生想出了個相當簡單的方法:把圓柱的底面畫下來,然後把圓柱的另一底面直接與畫在紙上的圓進行比較。體現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對“側面展開後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這一特徵進行驗證中,效果也相當不錯,有的小組沿高剪,得到長方形;有的小組斜着剪,得到平行四邊形。由於我準備的疏忽,剪開的圖形沒有出現正方形的情況,這時,有的學生就提出了沿高來剪,還有可能出現正方形的情況。並説明如是正方形應具備的條件。學生的驗證,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領會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來圓柱的底面周長、高之間關係的教學變得順其自然了。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4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學習立體圖形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學生對於立體幾何的知識僅僅是在五年級的時候學習過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雖然對於立體圖形的學習有一定的學習方法,但是學生的空間觀念是比較薄弱的。因此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在複習導入階段,首先通過課件展示圓柱體的實物,引入學生對圓柱的初步感知,然後通過師生共同出示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導入課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綱自主探究,通過親自動手摸一摸、比一比,小組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討論圓柱的兩個底面的大小關係以及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一道開放題進一步鍛鍊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有直觀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對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還不夠,有待進一步訓練提高。

總之,整個教學的過程,操作性強,學生參與面廣,思維活躍,不但獲取了數學的知識,又掌握了學習方法,發展了數學能力。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吸取經驗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5

本單元而第一部分是圓柱體的認識、表面積、體積。我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始終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表面積、體積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在反饋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基本練習和有拓展性的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上比較靈活。有針對性的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鍛鍊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拼、切、轉、摸等在動手操作中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表面積、體積有了直觀的認識和理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當然我的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認識圓柱上下兩個底面完全相同時,部分學生不能説出道理;在學習圓柱的側面展開與長方形各部分的關係時,部分學生對知識理解比較困難,演示不直觀、操作不到位。在以後的幾何與圖形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設計小一點的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在實施中一定要落實到位。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6

在認識圓柱體的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學生的小組活動各不相同,比較突出的優點是學生對圓柱的特徵認識都是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驗到出現的主要問題:

①學生對自己所探索的知識不會歸納,表述;

②學生的探研學習是無序的,隨意的;

③各組的各位成員對知識的探究和思考,差異很大;

④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差;

⑤學生不會交流學習。

研究“圓柱的認識以及表面積”是在學生已有的有關圓面積和長(正)方體的表面積等有關知識,已具有了獨立研究表面積的能力,而且圓柱形在小學生的顯示生活中處處可見,比較熟悉,因此,我們備課組將此學習內容作為學生進行探索,研究學習的材料。

通過試驗課:我們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1、這樣的課,讓學生進行探研學習,教師進行引導的關鍵是設計好一張讓學生有序進行知識歸納和理解的表格。

2、這樣的課還要多讓學生上逐漸培養學生交流學習的能力和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學生動手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做的是幫助,不是引導、指責,指導也應是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再給予

4、這樣的課,有利於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觀察和分析。

只有看清了學生的學習,才能有方向努力做好我們的教。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7

1、我對這節課有這樣的設想:對於“圓柱的高”的教學同樣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這一環節的處理應再深入一些。通過課件顯示。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到它的高有無數條,而且知道測量外側的高比較方便,同時也為後面佈置的實踐作業奠定了基礎 。

2、在本次活動中,我設想的學習目標是通過學生的的自主探究來認識圓柱體的外形特徵,在頭腦中建構圓柱體的基本形體概念,為此,我必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觀察想象和操作的空間,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學習、活動。於是,我創設了以下的教學程序:

首先,我創設了一個長方體與正方體圖片,並以課件的形式展示,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探索的熱情,接着,提供多種多樣的生活中的圓柱體的課件與實物圓柱操作材料,讓學生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滾一滾的方式去親自體驗圓柱體的外形特徵,然後集中學生進行反饋與總結,再引導學生利用一個圓形的紙片對圓柱體上下兩個底面進行大小的比較,再集中學生進行談話,最終得出圓柱體的總體外形特徵。

圓柱的組成有:一個側面和兩個底面,而總結出。兩個底面是兩個圓,並且大小一樣。為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打基礎。接着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來判斷生活中見過的物品形狀是否為圓柱體,再拓展學生的想象思維,讓學生説説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相似於圓柱體的物品。

本節課存在的優點是創設了合適的環境供學生進行自由的探索,讓學生在“做中學”,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並且融入了課件的使用,讓課堂氛圍“熱鬧”起來,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同時,師生關係能夠得到和諧發展。最後的延伸活動保持和發展了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和感受探索的樂趣。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8

本節課,以“觸摸——合作——交流——討論——形成認知”為線索,設計了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做一個圓柱這一活動。最初的設計意圖是想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一方面培養合作的意識和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對圓柱的底、側面的特徵和相互關係有初步的認識。活動結束後,再讓學生互相交流,得出結論。對於圓柱側面展開這一重點,在學生試做的過程中得出,有效地突破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但事與願違,幾乎每組學生在做圓柱時,都是將紙在圓柱模型上圍一圈得到側面,再用模型的底畫兩個一樣的圓作為圓柱的底,然後組合成圓柱。在做的過程中很少有學生髮現長方形紙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因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圓柱的特徵和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所以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特別注重學生自己操作、討論、探索,學生得到的結論很多,如圓柱體側面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然後再給學生時間去發現展開圖與圓柱體側面有怎樣的關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並能聯繫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有步驟地展開研究和探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讓每個學生都樹立能夠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9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12頁圓柱的認識,練習二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藉助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認識圓柱的特徵和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2、培養學生細緻的觀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看懂圓柱的平面圖。

學具: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體物品,並將其側面用白紙包好。剪刀、直尺。教師準備圓柱體、圓柱體側面展開圖、可旋轉長圓柱體的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已知圓的半徑或直徑,怎樣計算圓的周長?(指名學生回答,使學生熟悉圓的周長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圓的周長(教師依次出示題目,然後指名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評判答案是否正確)

(1)半徑是1米 (2)直徑是3釐米

(3)半徑是2分米 (4)直徑是5分米

二、認識圓柱特徵

1.整體感知圓柱

(1)(出示教材第10頁中的圓柱形物體)問: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麼共同特點?

如果把這些圓柱形物體的形狀畫下來會是什麼樣子?(出示圓柱的立體圖形)像這樣的圖形叫圓柱。

(2)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

2.圓柱的表面

(1)摸摸圓柱。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説説圓柱由哪幾部分組成?

(2)指導看書:摸到的上下兩個面叫什麼?它們的形狀大小如何?摸到的圓柱周圍的曲面叫什麼?(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問:粉筆是圓柱體嗎?

3.圓柱的高

(1)教師出示高、矮不事的兩個圓柱,提問:哪個圓柱高,哪個圓柱矮?

(2)結合課本回答什麼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3)師畫一條側面上的斜線,問:這是圓柱的高嗎?為什麼?兩個底面圓心的連線是高嗎?

(4)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問:圓柱的高有多少條?

歸納小結並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對這數不清的高,測量哪一條最為簡便?

老師引導學生操作分析,得出測量圓柱邊上的這條高最為簡便,同時課件上的圓柱體閃爍邊上的一條高.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貼在木棒上的長方形紙片,將它快速轉動,看一看轉出來的是什麼形狀?完成教材第11頁的“做一做”

4.圓柱的側面展開(例2)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橡皮、蠟筆、水彩筆、固體膠水等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分別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後討論: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後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長方形

板書: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強調:我們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長方形與圓柱的關係.

(2)尋求發現.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①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複操作中觀察。

②學生再觀察電腦演示上述過程.(用彩色線條突出圓柱底面周長和高轉化成長方形長和寬的過程。)

③同學交流後説出自己的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係。

①討論:平行四邊形能否通過什麼方法轉化成長方形?

課件顯示: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轉變成長方形,再還原成圓柱側面的動畫過程。

②想一想:什麼情況下圓柱側面展開是正方形?

③引導小結:不管側面怎樣剪,得到各種圖形,都能通過割補的方法轉化成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你能推導出圓柱體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嗎?

5.圓柱的側面積。

(1)圓柱的側面積,顧名思義,也就是圓柱側面的面積。

(2)出示圓柱的展開圖:這個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觀察很容易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等於圓柱的側面積)

(3)那麼,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呢?(引導學生根據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係,可以知道: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側面積練習:練習二第5題

(1)學生審題,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 這兩道題分別已知什麼,求什麼?

② 計算結果要注意什麼?

(2)指定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做.教師行間巡視,注意發現學生計算中的錯誤,並及時糾正。

(3)小結:要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必須知道圓柱底面周長和高這兩個條件,有時題裏只給出直徑或半徑,底面周長這個條件可以通過過計算得到,在解題前要注意看清題意再列式。

三、鞏固練習

1.做第11頁“做一做”。

2.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3題。

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3.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4題。

4.求圓柱的側面積

(1)C=12釐米,h=12釐米(展開圖是什麼形狀)

(2)d=5分米,h=6分米

(3)r=2米,h是半徑的2倍。

四、佈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二第14題求側面積部分三道小題。

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1、一個調整

根據學情,我靈活調整了教學內容,將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提早到第一課時完成。其實,由探索圓柱側面的特徵,到推導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可謂順水推舟,輕而易舉,學生理解掌握起來也比較容易,這樣的改動可以降低第二課時“圓柱表面積”的難度,給學生在“表面積的計算”一課中更多的練習時間。

2、一次討論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及以往知識,在課前閲讀時對於圓柱的特徵就已能基本掌握,通過課堂教學來看,僅在圓柱有多少條高時發生爭議。有的學生認為圓柱只有1條高,也有的學生認為圓柱的高只能在其側面表示。針對這一現狀,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結合圓柱高的概念展開討論,從而明確了什麼是“兩個底面之間距離”的含義。

3、一處拓展

在引導學生觀察得出長方形紙片旋轉後是一個圓柱後,我通過設問對教材進行了拓展。“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旋轉後所形成的圓柱體之間有什麼聯繫?”當學生回答長是圓柱底面直徑時,我通過直觀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得出正確結論。然後,我又舉一反三,請學生思考“如果將這個長方形換一個方向粘貼在木棒上,那麼它和圓柱體又有怎樣的聯繫?”通過拓展,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0

教育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告訴”,因為學生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水平和認知系統,當他們遇到一個新的待解決的問題情境時,如何調動學生自覺而主動地從自己已有的知識架構和認知經驗中摸索、收集、調動處理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呢?在這節課的教學上,我是注重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數學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這一部分內容中,也提出要注重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活動,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的形狀、大小,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新的數學課堂教學策略中,“探索交流、解決問題”是學生課堂中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一開始,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圓柱的特徵,而是在課前參與的基礎上,讓他們自己觀察,觸摸自己製作好的圓柱,並與小組內成員的作品進行分享交流,得出圓柱的特徵。讓學生深刻體驗發現知識的過程。另外在教學圓柱的側面時,我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在一定的提示引導下,讓學生知道了圓柱側面沿着高展開可能會出現的圖形是長方形、正方形,而且自己弄明白了展開圖形與圓柱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這節課是由觀察、觸摸、猜測、操作驗證、鞏固、應用這幾個環節組成。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手中的圓柱實物,初步感知圓柱特徵,對圓柱特徵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把握。在教學中,我注意了對方法的反饋。實際教學中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部分學生把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方法遷移過來,比較有序地説出圓柱的某些特徵,二是更多的學生還不能遷移方法,而是從自己最感興趣或最為明顯的特徵着手進行説明。接着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急於探究的心理,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圓柱體實物,使學生從對圓柱的初步認識到慢慢地發現其中的知識。再把各自的發現進行對比、證明,總結得出圓柱的特徵。

在探索圓柱體側面的特徵時,特別注重學生自己操作、討論、探索,學生得到的結論很多,如圓柱體側面沿着高展開後得到長方形、正方形,然後再給學生時間去發現展開圖與圓柱體側面有怎樣的關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在通過對錶格的填寫,引導學生得出圓柱側面展開後與圓柱的關係。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側面展開與圓柱的關係。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

整個教學過程中,圓柱的特徵成為學生探究的主體需要,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參與者變成了探索者、創造者。而教師僅僅是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應少講、少説,把大量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開展合作學習,實現生生多向交流。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1

本課教學過程是師生積極參與,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內容特點與學生認識特點,儘可能地做到“數學教學應該儘可能展現數學怎樣從實際背景材料中抽象出來,又怎樣應用於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做到了:

一、方法滲透拋磚引玉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不能依靠機械記憶,而應該是老師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知識,獲取學習的能力。為此,我在開課複習舊知牽引出新知時,刻意強調要以研究長、正方體組成及特徵的方法去研究圓柱體。因為與知識,技能相比,方法顯得更為重要。教師要敏鋭地予以捕捉,應用,有時還必須外顯化,刻意放大,並在課堂中予以傳遞。設計一個適當的教學方式,並有意調控,努力營造師生互動的氛圍,從而形成高效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對於教學目標的達成至關重要。這樣既揭示了數學知識前後,內在的密切聯繫,又讓學生知道怎樣去學習,怎樣去思維,讓學生掌握“非言語程序性知識”的思維方法。

二、合作探究推波助瀾自主合作探索學習,學生是知識的直接探索者、建構者和發現者。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充當的是組織者、引領者和激勵者的角色。引導與組織學生動手合作,通過觀察、思考、想象、概括、分析、優化等數學思維活動探索出圓柱體側面展開後長等於圓柱體底面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這一結論。力圖使學生不被動接受數學概念,而是通過“頭腦創造”去探索、發展、生成數學概念,去再現數學概念的形成路徑。因為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有激情的課堂能夠使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兒童的思維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開的”。

三、理解運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告訴我們:“數學課程還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藴藏着大量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方法予以解決”。此設計是全課的昇華和結晶。旨在讓學生通過前段的學習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應用問題,讓學生從具有原始背景的數學素材中抽象出其中包含的數學問題。是“用”數學,是一種提升與完備數學能力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以數學的眼光去審視、挖掘出數學信息,並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的形成來源於實際的需要與數學內部的需要”。

總之,數學教學是一種“去情境化,去個人化和去時間化”的過程。數學教學的終極目標是通過生動、活潑的學習發展學生思維,提高數學素養,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習慣和能力,並努力將“文化落實到人格”,直至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2

一大早開學第一節課上了圓柱的認識,發現教完後啥都沒輸送下去的感覺。

一、入題太慢,圓柱的認識時間浪費太多。該如何精簡一些呢?從正方體、長方體是由平面圍成的立體圖形引入到圓柱的特點,糾結太久,應該稍微快一些。我卻還在糾結他們圓是不是立體圖形上,這裏浪費了一些時間,但是不解決總歸又是不好的,還是學生基礎太差嗎?還是自己的結論下太慢各個需要學生討論呢?

二、環節把握不好。通過去年的教學,我知道孩子們對於面旋轉成體其實很難理解,所以第二個環節我把教學定在面旋轉成體上,讓學生多感受,可是沒有形象的課件,有課件放不出來,孩子們的空間想象能力還稍欠缺,導致這部分又沒落實好,卻又花去了很多時間。

三、圓柱側面積的滲透不夠。看了作業本發現,第二題是有關側面的,第三題已經是側面積的計算了。好暈。我只是利用了最後5分鐘,簡單地帶過了一張長方形紙捲成圓柱,長和寬和圓柱的關係這個知識點。對於已知半徑求周長,已知周長和高求側面積這些都沒涉及,可是作業本里有。

於是又困惑了,到底該如何定位呢?如何把握課的知識內容呢?側面積的計算這節課該不該進行呢?這樣一節課的內容有多少呢?進行多少是合適的呢?哎。估計下一次我還是會糾結這些問題。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3

圓柱在小學低年級學生就有所接觸,是繼五年級長方體、正方體之後的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是一個將數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的典型。因此這節課的學習顯得尤為必要,使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上課伊始,圖片顯示建築物,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圓柱形,給學生一個震撼,瞭解圓柱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實際生活中,雖然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的認識都是感性認識,而課堂教學是對圓柱體進行理性的認識。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學時,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是本節課的主題。過後組織學生觀察、觸摸、猜測、操作驗證、鞏固、應用這幾個環節組成。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手中的圓柱實物,初步感知圓柱特徵,是直觀感知層面的活動中,對圓柱特徵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把握。再把圓柱放在平面上來了解,由實踐上升到理論的層次,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圓柱側面展開的學習我將它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它將影響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學習。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緊緊圍繞新知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的填空題進一步鍛鍊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學習圓柱的側面展開與長方形各部分的關係時,學生對知識理解比較困難,演示不直觀。

總之,我會吸取經驗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4

這節課是由觀察、觸摸、猜測、操作驗證、鞏固、應用這幾個環節組成。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手中的圓柱實物,初步感知圓柱特徵,是直觀感知層面的活動中,對圓柱特徵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把握。在反饋中,我注意了對方法的反饋。實際教學中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部分學生把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方法遷移過來,比較有序地説出圓柱的某些特徵,二是更多的學生還不能遷移方法,而是從自己最感興趣或最為明顯的特徵着手進行説明。

操作驗證是本節課的關鍵,為體現活動教學中學生“主動探索”的特點,我從問題入手,組織學生圍繞觀察感知後圓柱的有關特徵展開驗證性的操作活動。學生以活動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問題進行驗證。從活動反饋來看,活動效果較好。學生思維活躍,方法頗有創意。

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活動的過程,也是起到鞏固新知的作用。這一活動的目的是強化學生對圓柱整體的認識,從高層次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與此同時,夥伴合作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協作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整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如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合作,評介多元等等,但課中教師的語言還可簡潔、生動:如學生在驗證兩個底面面積相等時,一個同學舉用圓柱形杯蓋擰下直接與地面重疊,其他同學沒有補充時,教師可説:如果圓柱物不是杯子上底擰不下,該怎麼辦?學生的思維肯定會一下子活躍起來…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5

生活中的圓柱體很多,學生看到的也很多,所以苟老師採用了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圓柱的特徵及圓柱展開圖的研究,所以在教學時,苟老師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苟老師發現來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徵的。

苟老師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圓柱,從大家熟悉的實物引出圓柱的各部分的組成,通過動手去摸一摸手中的圓柱,再和同學交流一下,你知道圓柱各部分的特徵是什麼?

苟老師認為苟老師在這節課教學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始終圍繞學生的思維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轉,而不是學生圍繞教師在轉,因為在備課時就想到學生髮現的問題與預案中的教學順序未必相同,所以當學生説發現了上下兩個圓面是“相等”時,苟老師們就先研究兩個底面,這時苟老師反問一句“你怎樣證明這上下兩個圓就是”完全相同“的嗎?這樣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探索的境界中,學生在課堂中能不能進行探究,關鍵還是要教師的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方法證明了上下兩個圓是”完全相同'後。

對於高的探究,因為高在圓柱中是比較抽象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高的無數條及高的存在是本節課的難點,苟老師圍繞着學生的思維走,學生基本能做出側面上的高,所以苟老師根據學生提出的高讓學生去思考高的特徵,在研究完高時,苟老師反問一句“除了這些高以外,還有嗎?”把學生再次帶入探索的境界。關於圓柱側面剪開的教學,苟老師做了一些處理。苟老師給學生準備的圓柱都是用一張長方形跟兩個圓包裝的,所以在打開時,學生的答案都是統一的,在這時苟老師出示了一個圓柱打開是平行四邊形,反問“這是什麼原因啊?”這樣就點燃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就會主動地去思考。

通過動手做,本課的難點就迎刃而解,真是實踐是檢驗“知識”的唯一標準啊!這樣就將教學重點、難點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課的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