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圓柱的認識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92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圓柱的認識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圓柱的認識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圓柱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的教學,同學們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積極主動,課堂上他們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終於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悦,學生自始至終在自主學習中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重視上:

1、重視學習內容的生活性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數學問題,這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和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的有效方法。在第一環節中,教師就創設了“飲料罐”情景,你想學什麼?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創造的願望。第二環節中,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據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大膽探索,培養了學生分析能力和創新意識。

2、重視學習主體的創造性

著名數學家、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討論,辯論澄清的過程,就是自己發現或創造的過程。本節課中,首先以現實生活問題引入,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從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嘗試、討論、交流,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圓柱體的側面積就推導出來了。

3、重視學習過程的實踐性

創建“生活課堂”,就要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主體活動中去“實踐”數學、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發現。本節課的第二環節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圓柱側面展開的三種情形,在實踐中推出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從而得知圓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

圓柱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以“觸摸——合作——交流——討論——形成認知”為線索,設計了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做一個圓柱這一活動。最初的設計意圖是想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一方面培養合作的意識和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對圓柱的底、側面的特徵和相互關係有初步的認識。活動結束後,再讓學生互相交流,得出結論。對於圓柱側面展開這一重點,在學生試做的過程中得出,有效地突破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但事與願違,幾乎每組學生在做圓柱時,都是將紙在圓柱模型上圍一圈得到側面,再用模型的底畫兩個一樣的圓作為圓柱的底,然後組合成圓柱。在做的過程中很少有學生髮現長方形紙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因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圓柱的特徵和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所以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特別注重學生自己操作、討論、探索,學生得到的結論很多,如圓柱體側面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然後再給學生時間去發現展開圖與圓柱體側面有怎樣的關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並能聯繫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有步驟地展開研究和探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讓每個學生都樹立能夠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圓柱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3

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圓柱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並能聯繫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有步驟地展開研究和探索,同時讓每個學生都樹立能夠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導入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因此,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出示圓柱),我直接揭示課題,同學們,你們看到過這樣的物體嗎?你能舉一些生活中像這樣的物體嗎?學生一一展示自己課前收集好的圓柱形物體。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你們細心的去觀察,圓柱形的物體還是到處可見的。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圓柱的特徵時,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學生知道了圓柱的側面積是指哪部分後,我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可能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認識到了圓柱的底面周長相當於長方形的長,高相當於長方形的寬。接着又問,要想知道老師手裏圓柱的側面積,你會算嗎?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本節課我主要體會如下:

1、加強動手實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認識底面的特徵時,學生先是猜想,再讓學生想法證明;探究側面展開圖時,先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全班演示證實後,學生再次動手操作,把一張長方形的紙或一張正方形的紙分別捲成一個圓柱體的側面,捲成前後圖形之間的關係就不言而喻了。對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親自動手去體驗,既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讓學生輕鬆愉快地掌握了新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2、我打破了課本的侷限,讓學生動手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雖然剪出的圖形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整節課學生都處在愉快、寬鬆、有趣的氛圍中,雖然內容不多,也還簡單,但卻很充實。

因為打破了這個侷限學生的思維就拓展了,出現了很有深度的幾題。

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

1、能否形成圓柱。

2、如果能形成,底圓周長是哪一條。

3、高又是哪一條。

三個問題的提出一下子昇華了全課,讓我的思路也豁然開朗,也讓我真正體會了還學生思考的空間,將會有意外的收穫。

圓柱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4

在認識圓柱體的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學生的小組活動各不相同,比較突出的優點是學生對圓柱的特徵認識都是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驗到出現的主要問題:

①學生對自己所探索的知識不會歸納,表述;

②學生的探研學習是無序的,隨意的;

③各組的各位成員對知識的探究和思考,差異很大;

④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差;

⑤學生不會交流學習。

研究“圓柱的認識以及表面積”是在學生已有的有關圓面積和長(正)方體的表面積等有關知識,已具有了獨立研究表面積的能力,而且圓柱形在小學生的顯示生活中處處可見,比較熟悉,因此,我們備課組將此學習內容作為學生進行探索,研究學習的材料。

通過試驗課:我們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1、這樣的課,讓學生進行探研學習,教師進行引導的關鍵是設計好一張讓學生有序進行知識歸納和理解的表格。

2、這樣的課還要多讓學生上逐漸培養學生交流學習的能力和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學生動手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做的是幫助,不是引導、指責,指導也應是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再給予。

4、這樣的課,有利於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觀察和分析。

只有看清了學生的學習,才能有方向努力做好我們的教。

圓柱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5

講課前一天,我把我的教學設計思路和同組的老師進行了交流,達成共識。晚上,按照習慣,我一邊看教學設計稿一邊想象課堂上學生會產生怎樣的反應,思過來想過去,越看越覺得教學設計太死板,於是我想到了省教科所崔海江老師講座時説到:“對於幾何圖形的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先讓學生知道幾何圖形上有什麼?然後想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特點﹚?”聯繫我要講的《圓柱的認識和側面積》一課,同是幾何圖形的教學,運用以上教學流程行不行?這時已經是晚上九點多,臨時調整教學思路可能會很倉促,萬一講砸了怎麼辦?還是按白天想好的思路講吧,畢竟有前兩位教師的基礎,得失擺在眼前,就算講不精彩,也不會糟糕到哪裏。

一、成功之處

現在講課結束,有得有失。成功的地方來源於教師課前充分備課,對教材理解比較到位,課堂上尊重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交流,對於學生的不同見解能耐心誠懇的傾聽﹑鼓勵,教師的這些做法感染着每一位學生,消除了學生對新教師的陌生感,拉近了師生距離,課堂氣氛輕鬆活躍。

二、不足之處

不足之處來源於教師臨時更改教學設計,課堂預設不夠充分,對於課堂生成把握不到位,導致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另外,對於我組的研修主題——教師的課堂評價語對激發學生主動性,這方面做的還有欠缺,教師的課堂評價語不夠豐富,還需繼續研究。

三、改進措施

就這樣,大腦裏一直有兩個小人兒在鬥爭。就在不定時,我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國培中心一位位專家傳授的教學理念,在影子學校聽課研討的感受,再一次明晰了數學課堂不能只是傳授知識,而是要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引領孩子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想到這些我堅定了想法︰即使不成功也要試一試。

一節課結束了,雖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但是通過這次課例研修,特別是自己親自執教課堂,帶給我的收穫很多很多:教學理念需更新,課堂執教能力需提高,前路漫漫,任重而道遠。

圓柱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6

第一,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課開始,採用遊戲導入,當學生從袋中摸出比較陌生的物體時,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這個過程雖然看似簡單,但並不是流於形式。因為學生在觸摸中初步感受了圓柱的特徵,因而能準確地把它與學過的立體圖形區別開。

第二,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課堂上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實效性。讓學生結合實物閲讀教材進行自學,很好地利用了教材,並且把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議一議”、“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幾個活動連接在一起,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整體。

第三,注重學生多樣化的思考策略。

教學中,充分為學生提供思考和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通過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例如。在讓學生驗證“圓柱的上下兩個底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這一環節,學生的思維也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課堂上我們聽到學生説出了4種不同的方法,教師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評價,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力爭讓每名學生都有所收穫,體現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這一教學理念。

第四,注重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課堂結束時為學生布置了一項“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為罐頭廠家設計一個外包裝。這是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又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這一理念。

但精彩中難免也會有些遺憾:

一是,語言有時不太準確。如:指着圓柱説“圓柱旁邊有一個面是側面”。過於急躁,如果説“圓柱除了兩個底面還有一個曲面,它是圓柱的側面”就會更好了。

二是,應該善於啟發學生的思維。如:當有一個小組彙報出側面展開後是一個不規則圖形時,應該就勢引導學生演示,讓學生髮現它通過割補法也可以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

反思了本節課,我有了一點教學重建的設想:對於“圓柱的高”的教學同樣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這一環節的處理應再深入一些。上課過程中應該讓學生親自動手測量一下手中圓柱的高。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到它的高有無數條,而且知道測量外側的高比較方便,同時也為後面佈置的實踐作業奠定了基礎。

圓柱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7

教育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告訴”,因為學生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水平和認知系統,當他們遇到一個新的待解決的問題情境時,如何調動學生自覺而主動地從自己已有的知識架構和認知經驗中摸索、收集、調動處理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呢?在這節課的教學上,我是注重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數學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這一部分內容中,也提出要注重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活動,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的形狀、大小,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新的數學課堂教學策略中,“探索交流、解決問題”是學生課堂中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一開始,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圓柱的特徵,而是在課前參與的基礎上,讓他們自己觀察,觸摸自己製作好的圓柱,並與小組內成員的作品進行分享交流,得出圓柱的特徵。讓學生深刻體驗發現知識的過程。另外在教學圓柱的側面時,我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在一定的提示引導下,讓學生知道了圓柱側面沿着高展開可能會出現的圖形是長方形、正方形,而且自己弄明白了展開圖形與圓柱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這節課是由觀察、觸摸、猜測、操作驗證、鞏固、應用這幾個環節組成。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手中的圓柱實物,初步感知圓柱特徵,對圓柱特徵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把握。在教學中,我注意了對方法的反饋。實際教學中出現了兩種情況:

一是部分學生把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方法遷移過來,比較有序地説出圓柱的某些特徵;

二是更多的學生還不能遷移方法,而是從自己最感興趣或最為明顯的特徵着手進行説明。接着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急於探究的心理,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圓柱體實物,使學生從對圓柱的初步認識到慢慢地發現其中的知識。再把各自的發現進行對比、證明,總結得出圓柱的特徵。

在探索圓柱體側面的特徵時,特別注重學生自己操作、討論、探索,學生得到的結論很多,如圓柱體側面沿着高展開後得到長方形、正方形,然後再給學生時間去發現展開圖與圓柱體側面有怎樣的關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在通過對錶格的填寫,引導學生得出圓柱側面展開後與圓柱的關係。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側面展開與圓柱的關係。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

整個教學過程中,圓柱的特徵成為學生探究的主體需要,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參與者變成了探索者、創造者。而教師僅僅是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應少講、少説,把大量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開展合作學習,實現生生多向交流。

圓柱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8

本課教學過程是師生積極參與,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內容特點與學生認識特點,儘可能地做到“數學教學應該儘可能展現數學怎樣從實際背景材料中抽象出來,又怎樣應用於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做到了:

一、方法滲透拋磚引玉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不能依靠機械記憶,而應該是老師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知識,獲取學習的能力。為此,我在開課複習舊知牽引出新知時,刻意強調要以研究長、正方體組成及特徵的方法去研究圓柱體。因為與知識,技能相比,方法顯得更為重要。教師要敏鋭地予以捕捉,應用,有時還必須外顯化,刻意放大,並在課堂中予以傳遞。設計一個適當的教學方式,並有意調控,努力營造師生互動的氛圍,從而形成高效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對於教學目標的達成至關重要。這樣既揭示了數學知識前後,內在的密切聯繫,又讓學生知道怎樣去學習,怎樣去思維,讓學生掌握“非言語程序性知識”的思維方法。

二、合作探究推波助瀾自主合作探索學習,學生是知識的直接探索者、建構者和發現者。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充當的是組織者、引領者和激勵者的角色。引導與組織學生動手合作,通過觀察、思考、想象、概括、分析、優化等數學思維活動探索出圓柱體側面展開後長等於圓柱體底面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這一結論。力圖使學生不被動接受數學概念,而是通過“頭腦創造”去探索、發展、生成數學概念,去再現數學概念的形成路徑。因為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有激情的課堂能夠使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兒童的思維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開的”。

三、理解運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告訴我們:“數學課程還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藴藏着大量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方法予以解決”。此設計是全課的昇華和結晶。旨在讓學生通過前段的學習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應用問題,讓學生從具有原始背景的數學素材中抽象出其中包含的數學問題。是“用”數學,是一種提升與完備數學能力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以數學的眼光去審視、挖掘出數學信息,並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的形成來源於實際的需要與數學內部的需要”。

總之,數學教學是一種“去情境化,去個人化和去時間化”的過程。數學教學的終極目標是通過生動、活潑的學習發展學生思維,提高數學素養,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習慣和能力,並努力將“文化落實到人格”,直至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

圓柱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9

生活中的圓柱體很多,學生看到的也很多,所以苟老師採用了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圓柱的特徵及圓柱展開圖的研究,所以在教學時,苟老師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苟老師發現來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徵的。

苟老師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圓柱,從大家熟悉的實物引出圓柱的各部分的組成,通過動手去摸一摸手中的圓柱,再和同學交流一下,你知道圓柱各部分的特徵是什麼?

苟老師認為苟老師在這節課教學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始終圍繞學生的思維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轉,而不是學生圍繞教師在轉,因為在備課時就想到學生髮現的問題與預案中的教學順序未必相同,所以當學生説發現了上下兩個圓面是“相等”時,苟老師們就先研究兩個底面,這時苟老師反問一句“你怎樣證明這上下兩個圓就是”完全相同“的嗎?這樣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探索的境界中,學生在課堂中能不能進行探究,關鍵還是要教師的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方法證明了上下兩個圓是”完全相同“後。

對於高的探究,因為高在圓柱中是比較抽象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高的無數條及高的存在是本節課的難點,苟老師圍繞着學生的思維走,學生基本能做出側面上的高,所以苟老師根據學生提出的高讓學生去思考高的特徵,在研究完高時,苟老師反問一句“除了這些高以外,還有嗎?”把學生再次帶入探索的境界。關於圓柱側面剪開的教學,苟老師做了一些處理。苟老師給學生準備的圓柱都是用一張長方形跟兩個圓包裝的,所以在打開時,學生的答案都是統一的,在這時苟老師出示了一個圓柱打開是平行四邊形,反問“這是什麼原因啊?”這樣就點燃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就會主動地去思考。

通過動手做,本課的難點就迎刃而解,真是實踐是檢驗“知識”的唯一標準啊!這樣就將教學重點、難點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課的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圓柱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0

本單元的大頭就是圓柱的認識。圓柱是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立體圖形。並且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打小就認識圓柱並對圓柱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毋庸置疑,這樣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好基礎。對於本節課的重點圓柱特徵的認識和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我應該注意和反思這麼幾點:

1、利用班班通中現成的資源課件展示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一方面初步感受圓柱行物體的特徵,另一方面控制老師多言或暗示的頻率,學生會直接告訴我們像這樣的物體就叫做圓柱。

2、圓柱特徵的認識要全面,比如讓學生説説對圓柱的感覺;藉助圓柱體實物,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親自感受體驗;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最後在學生感知、操作、交流的基礎上學生集體的力量就小結出了圓柱的基本特徵。

3、藉助煙囱解決圓柱側面積計算的推導貫穿始終!具體操作為在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後,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煙囱側面展開可能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然後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討、互相交流。認識到了圓柱煙囱的底面周長相當於長方形的長,圓柱煙囱的高相當於長方形的寬。接着質疑問難,要想知道圓柱煙囱的側面積,你有何高招?這樣一個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趣味盎然的貫串首尾!對學生而言,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就如同久別重逢的老朋友般親切!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也一定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敞亮感!還有效的培養了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