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河大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13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河大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河大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河大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

知識與技能

1、詞語積累與運用。

2、瞭解詩人光未然及組詩《黃河大合唱》。

3、瞭解黃河在中華民族歷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理解詩歌頌揚黃河、讚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增強保衞黃河、保衞祖國的決心,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

1、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理解詩歌頌揚黃河、讚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

3、理解詩歌借歌頌黃河來歌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

4、揣摩某些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師:1、搜尋有關黃河的攝影作品和影像作品。

2、準備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

學生:1、查閲資料,瞭解詩人光未然及組詩《黃河大合唱》。

2、查閲歷史與地理資料,瞭解黃河在中國曆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用。

 一課時

朗誦詩歌,感知內容,領悟主旨。

一、導入

1、用多媒體播放關於黃河的照片和影像片段,然後請一兩個學生代表談觀後感。

2、請兩名學生根據課前蒐集的資料介紹黃河在中國曆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教師小結:“一把黃土塑成千萬個你我,靜脈是長城,動脈是黃河。”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

中華兒女,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明;它憑藉天險屏障,抵禦了一次又一次外族的入侵,凝聚了中華民族偉大堅強的精神。今天,我們來學習光未然的《黃河頌》,去領會黃河的英雄氣魄。

二、朗讀詩歌

1、學生初讀詩歌,教師提示注意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2、學生自由朗讀,感知詩歌內容,揣摩詩歌的情感。

3、請一兩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教師點評,並及時給予朗讀指導:

(1)詩歌分為朗誦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誦時應該注意停頓,以示區別。

(2)“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一句總領下文,因此停頓要稍長。後面的四個分句注意重點詞語“掀”“奔”“劈”的重讀,且四句不妨越讀越激昂,以表現黃河的氣勢。

(3)“啊!黃河!”重複三次,三個“啊”要讀得深沉,聲音稍稍延長,“黃河”要讀得高昂,表明在歌頌。

(4)最後兩句“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充滿了戰鬥的決心,要讀得鏗鏘有力。

(5)全詩應讀出國難當頭,中華民族正處於危機之中的悲壯情懷,讀出熱血沸騰、壯懷激越的情感。

4、教師範讀,或播放朗讀磁帶,讓學生聽讀。

5、學生根據指導反覆品讀。

6、師生一起齊聲朗誦。能配上音樂則更好。

三、內容研討

1、這首詩由朗誦詞和歌詞兩部分組成,從全詩來看,朗誦詞起什麼作用?

2、歌詞部分,在歌頌黃河之前,對黃河作了一番描繪。這些句子表現了黃河的什麼特點?

3、詩人從哪些方面讚美黃河的英雄氣魄?反覆出現的“啊!黃河!”在詩中起什麼作用?

4、如何理解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民族的屏障”?

5、詩歌是怎樣營造歌詞的畫面之美的?

6、如何把握《黃河頌》語言上的特點?

7、詩人借歌頌黃河表達了什麼感情?

學生們先獨立思考,然後交流討論,明確:

1、朗誦詞提綱挈領地概括了黃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詞。

2、描繪黃河的句子是“望黃河滾滾”所統領的四句。表現了黃河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特點。

3、“啊!黃河!”一句在詩中出現了三次,把歌詞主體部分從“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分為三個層次,從三個方面讚頌了黃河的英雄氣魄,即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衞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着中華民族勇往直前。(這

個問題學生概括難度較大,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黃河的自然特點、地理特徵、黃河在歷對中華民族的貢獻等)

4、把黃河比喻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形象地説明了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華文化在黃河流域產生、發展、壯大,黃河哺育滋養了世代炎黃子孫。把黃河比喻為“民族的屏障”,則表明黃河天險作為軍事屏障對中華民族起着保衞作用,黃河的偉大堅強精神,足以成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這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制勝?法寶。

5、本詩塑造了一個源遠流長、氣勢磅礴、奔騰不息的黃河形象,給人以雄壯豪邁的美感。“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這樣的氣勢多麼雄偉;“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這樣的氣度和力量無堅不摧;“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從崑崙山下/奔向黃海之邊”,這樣一條金色的巨龍源遠流長;“你一瀉萬丈,浩浩蕩蕩”,這樣的氣魄是何等的偉大堅強!詩中的這些語句,刻畫出黃河氣勢雄偉、源遠流長的壯美形象,在讀者面前展開了一幅宏大壯闊的雄偉圖畫,營造了歌詞的畫面之美

黃河頌(教案)

1、語言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雄渾豪邁的風格。詩歌節奏感強,音節洪亮。以短句為主,兼以長句,自由奔放而錯落有致。在韻腳上,隔二三句押韻,形成自然的韻律。

2、詩人借歌頌黃河歌頌了我們的民族,激發廣大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勇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衞黃河,保衞祖國。

四、配樂朗誦

師生齊誦詩歌,播放音樂《黃河頌》。

五、教師小結

昔日,黃河以他英雄的氣魄激勵着中華兒女浴血奮鬥,贏得了民族的解放與獨立。今天,願我們繼續宏揚黃河精神,勇往直前,把我們的民族建設得更加強大,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

本教學方案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注重朗讀訓練,指導到位,且形式靈活多樣。整個課堂書聲不絕於耳,與圖片、音樂融為一體,共同營造出生動活潑、激情飛揚的氛圍。關於黃河精神與詩人感情等內容,教師講得很少,主要通過學生自己反覆朗讀、感悟與交流討論去理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學生欣賞詩歌的潛能得到了開發。

河大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2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想: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複述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課時: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合作研討第1―2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麼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學法指導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2、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3、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反覆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然後進一步朗讀,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閒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長洲人,清代文學家。

四、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1、教師範讀。請同學注意讀音和句讀。

試着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雲白鶴/觀。

(6)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台齊。

(8)見/二蟲鬥草間。

2、學生自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以下內容應出示投影

童稚(zhì)藐(miǎo)小項為之強(jiāng)鶴唳(lì)雲端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土礫(lì)壑(hè)龐(páng)然大物蝦(há)蟆(ma)

3、反覆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方式:齊讀、小組讀、男讀。

五、合作研討第1―2段。

1、小組合作研討第1——2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後,交流。略

2、詞語積累:

餘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藐小之其故時物外

成私擬於之則或項強素帳徐以作觀如唳為怡然

3、再讀課文1―2段,熟讀成誦。

六、佈置作業:1、背誦1―2段

2、注音10個,每個5遍。

第2課時:熟讀課文,合作研討第3―4段,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檢查背誦1―2段。

2、抽查詞語掌握情況: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私,暗自、暗暗地。於,在。)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雲端。(唳,鳥鳴。)

(7)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噴以煙。(以,用。)

3、翻譯句子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裏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二、合作研討第3―4段

1、齊背1―2段,試背3―4段。

2、小組合作研討第3——4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後,交流。略

3、詞語積累:

其為怡然自得

鬥草間興蓋方盡鞭驅

4、“之”的用法: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3)使之衝煙而飛鳴。(之,蚊子。)

(4)驅之別院。(之,它。指癩。)

5、反覆讀3―4段,背誦。

三、合作、探究、質疑:

1、背誦全文,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

背誦後,引導同學回答,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小組合作研討:

課文中所説的“物外之趣”指的什麼?作者為什麼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麼啟發?

明確:

“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比作“羣鶴舞於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鬥草間”,懲治癩蛤蜞。

教師點撥:“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這種“物外之趣”是藉助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投影顯示: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羣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

蚊、土礫

聯想和想像

森林、野

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

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同學自己暢談啟發。

教師小結: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處置有度;不忍心。

四、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説,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於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五、練習鞏固:

試解釋下列詞。

1、凸者為丘,凹者為壑。(丘,山丘。壑,山溝。)

2、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與台齊。(其,自己。)

4、以草為林。(以,把。)

5、神遊其中。(其中,這裏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翻譯句子

1、蹲其身,使與台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齊平。)

2、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遊覽。)

3、見二蟲鬥草間。

([我]看到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

4、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六、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文。

2、“體驗反思2”寫成300字的短文。

河大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3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語

2、熟讀並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瞭解古今詞義的差別,掌握基本的解詞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培養閲讀和翻譯能力。

2、體會文言語體簡潔、典雅的特點。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內容,品味作者在敍寫中表現出的童年生活的樂趣,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思維。

德育目標:學會觀察、體味人生,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誦讀,體會文言語體簡潔、典雅的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並分析是怎樣得來的。

●教學方法

1、讀議結合法。本為較為淺顯,應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從劃分停頓入手指導學生誦讀,正確劃分朗讀停頓,以理清句意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在反覆誦讀中疏通文理,體會童稚時的偶趣之情,揣摩文章的妙處。然後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説説課文中哪些描寫富於童趣,自己最喜歡哪些句子。

2、譯述法。文章以生動的筆觸,記述了兒時“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滿童真童趣。指導學生疏通文字,領會課文大意,然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內容,師生共同評點。

●教具準備: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誦讀感知課文,梳理、積累語言材料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背景音樂:歌曲《童年》)

同學們,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陽光般燦爛。那時,一切都是那麼輕鬆愉快,童真童趣,童言無忌,憶起時總是醇香醉人,有誰來講講記憶中象“過家家”“鬥蛐蛐”這樣的樂事,讓我們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學生講述)清代文學家沈復也有過快樂的童年,《閒情記趣》中就記敍了他兒時一些趣事,今天讓我們一起去品味這清新率真的文字。(板書文題、作者)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贊其為“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今天我們要學的沈復的《童趣》就是一篇用簡約生動的白描語言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多媒體顯示:)

1、沈復(1763~?)字三白,號梅逸。清代乾隆年間人,工詩畫、散文。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與妻陳芸感情甚篤,因遭家庭變故,曾旅居外地多年,歷盡坎坷。妻死後,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2、《浮生六記》,清代小説。系沈復在嘉慶年間所寫的一部回憶錄。“浮生”取一生浮蕩不定之義,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園序》中“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慨歎。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

全書“筆墨之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清王韜)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主要有兩大內容:(1)參與社會生活的艱辛,家庭生活,尤其是與妻子愛情生活的苦與樂。(2)記敍了遊賞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種。種藝術生活的樂趣。俞平伯稱讚此書:“雖有雕琢一樣的完美,卻不見一點斧鑿痕。猶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開的圖畫,卻彷彿處處吻合人工的意匠。”

三、譯讀梳理、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標註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

結合註釋和字詞典,掌握字音。

投影:

正音:童稚(zhì)鶴唳(lì)怡然稱快(yí)土礫(lì)

丘壑(hè)癩蝦蟆(hámá)藐小(miǎo)項為之強(wèi)(jiānɡ)

2、教師作朗讀指導,劃分朗讀停頓,分清句讀。

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和現代漢語同源異流,簡潔、典雅。“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指反覆誦讀,文意會愈加清晰,學習文言文更是如此。朗讀時要特別注意停頓、語氣、語調等。

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後和中間作或長或短的停頓,一方面出於換氣的需要或使層次分明,另一方面為了充分表情達意。

文言文同樣有陳述、疑問、祈使、感歎等語氣。如疑問語氣要讀出升調,感歎語氣讀降調。

本文應以一個老人回憶往事的那種恬淡、悠然,但又飽含愉悦的情感來讀。首段中前三個分句是作者對遠逝往事的遐思,宜緩緩來讀,聲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説那時的行為和收穫,可以略快,聲音略高,並注意正確停頓,以表達對結構的理解:“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以下三段,分用三個四字詞於段末小結,語氣要輕鬆些。朗讀“……則……果然……”和“……作……果如……”兩個判斷句時,語調略微歡快。

投影:(1)能/張目對日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3)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4)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5)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較短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3、教師範讀,學生體會朗讀的情感和語調。

4、學生再讀,邊讀邊體味,並結合註釋,疏通文句。

投影:

(1)解釋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自己)

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白的,沒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數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以蟲蚊為獸(把……當作……)

項為之強(脖子、頸項)

興正濃(興趣)

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以叢草為林(樹林)

方出神(正)

驅之別院(趕、驅逐)

則或千或百(有時)

(2)指出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觀之(代夏蚊)

③使之衝煙而飛鳴(代蚊子)

④蹲其身(代自己)

⑤觀之,興正濃(代二蟲)

⑥驅之別院(代蝦蟆)

(3)聯繫語境,揣摩、翻譯難句:①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②蹲其身,使與台齊。(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遊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貫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滿足)

④見二蟲鬥草間(看見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

⑤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看清極細微的事物)

5、學生聽讀朗讀課文,識記文章的精彩情節,分小組創造性地譯述課文內容,師生共同點評。

(1)假如這些事是你親身經歷,你在譯述時需加進你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童年沈復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夥伴”為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

(3)假如你是沈復的師長(父母親、老師),請以“兒子(學生)的傻事”為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

四、理讀積累,品析意趣

1、學生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有趣的地方,並説明“趣”在哪裏。

學生討論、交流,指名發言。教師歸納一些代表性的發言: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有趣,趣在仔細觀察,充滿稚趣,也充滿樂趣。

“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有趣,趣在想像豐富,稚態可掬。

“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間,趣在憨態,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2、學生邊讀邊梳理、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義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義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語並解釋。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學生分類尋找、整理,整理內容大致如下。

(1)音同形不同的字:礫—唳鶴—壑向—項

(2)義同字不同的字:察—觀—視—見唳—鳴素—白

(3)字同義不同的字:觀:昂首觀之(看)作青雲白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視(精神、注意力)神遊其中(感受、想像)

時:餘憶童稚時(時候)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以:徐噴以煙(用)以叢草為林(當作)

為:項為之強(因為)以叢草為林(把)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之:故時有物外之趣(的)項為之強(代指“昂首視之”)

(4)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藐小之物—龐然大物凹—凸

(5)成語:明察秋毫:比喻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問題都看得很清楚。

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夏蚊成雷:夏夜裏蚊羣嗡嗡的叫聲像悶雷。

(6)通假字: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

(7)省略句:“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

“使與台齊”應是“餘使目與台齊”

3。熟讀文章,嘗試背誦。

五、課堂小結

《童趣》是作者追憶童年生活的一篇極有情趣的散文,文辭簡約,韻味雋永。恰如俞平伯先生評論《浮生六記》説:“無酸語,贅語,道學語。”“奇文共欣賞”這類小品文猶如香茗、佳釀,是宜悠然中讀美文,品人生的。

六、佈置作業

沈復觀昆蟲而寫成此文,你在童年時也有這樣回想起來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嗎?請參照本文,從記憶的倉庫中採擷一兩朵童年生活的亮麗花瓣,寫一個表現童心童趣的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