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35W

 一、課文悟讀 

這篇祭文是作者祭奠一個30歲左右的侄子的文章。這樣一篇哀悼一個普通年輕人的短文竟然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 

祭文一般總是讚頌死者的功業或德行,而本文盡脱窠臼,沒有一句讚頌的話(只是在文中順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純明”),專從骨肉至情方面下筆。文章主體部分從兒時生活寫起。作者3歲喪父,全靠兄嫂十二郎的父母撫養。這時家道中落,兩個名為叔侄、實同兄弟的孩子孤苦相依,“未嘗一日相離”,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接着寫作者成年之後,由於謀官求祿,宦海沉浮,所以行蹤飄泊不定,叔侄間別多聚少,可是關係並未疏遠,彼此都盼望着能夠長期相處,哪料十二郎過早天亡。然後作者又寫了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弔慰,交待遷葬及教養遺孤等事。從內容上看,祭文寫的是一些親人之間的日常瑣事,但無不藴涵一片真情。正如文章結尾所言:“言有窮而情不可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今天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主要是體會作者對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懷念之情。同時,要領會文章藉助敍事進行抒情的一些特點。當然,文章調子比較低沉,並且夾雜着一些封建道德觀念。這是閲讀時需加註意的地方。 

二、亮點探究 

1.敍事於瑣細中見沉痛。 

探究學習:本文作者在敍事時不是孤立地敍寫瑣事,而是善於把它們放在較寬闊的背景中來處理,以便於瑣細中見沉痛,於聯繫中見深摯,比如十二郎英年早逝,這本身就足以使作者十分痛惜,聯繫到兩人從小孤苦相依,成年後別多聚少,再加上家世淒涼,作者“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隻”,現在孫輩中惟一的十二郎也和三兄一樣“不幸早世”,豈不是悲痛之情更加綿遠深重,催人淚下嗎? 

本文的特點是直抒胸臆,但抒情又與敍事緊密結合,正如上述一樣,在絮絮切切地訴説家常瑣事的同時,感情也表達得曲折人微。再如作者寫與十二郎幼年時孤苦相依的一段艱難生活,寫的特別細緻動人;而關於生死離別的反覆重疊,説而又説的抒情,更顯出哀痛的至深至切。所以,與其説是作者在寫祭文,不如説他是在訴衷情。 

2.運用多種手法抒發感情。 

探究學習:本文雖説是直抒胸臆,但是,從寫作的角度看,作者還是運用了多種手法來將自己的感情抒發得酣暢淋漓:一是從自身幼年講起而又處處緊密聯繫十二郎的生活,突出叔侄孤苦相依、情深誼長;二是以“韓氏兩世,惟此而已”強調十二郎之死的慘痛之情;第三,不厭其詳地寫叔侄相會又離別的經過,悔恨自己不該為求祿而使暫時相別竟成永別,以此加深抒發失侄之痛;第四,設想自己年老體弱本應早死,將會使十二郎憂傷萬分,反跌出今日自己對十二郎早死的悲痛之情,使感情抒發又加深一層;第五,因為悲痛之極而產生不合常情的想法,想去“從死”,以此來擺脱痛苦,使感情的抒發到達頂峯;最後,作者以“嗚呼!汝病吾不知時”一段,將上述種種悲痛作一總括,使人真正感受到作者“言有窮而情不可終”的哀痛之情。 

3.藉助文言虛詞表達思想感情。 

探究學習:本文除了藉助敍事來表達思想感情,還極其準確地藉助虛詞來表達感情。以文章第5段為例:第5段一開始連用3個疑問句,引起下文層層抒發極度悲痛之情。句中3個“邪”表明作者難以接受十二郎之死的事實,反詰的語氣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震驚的程度。接下去幾句,“也”“乎”合用,寫出作者不願相信十二郎之死,以及不願相信但事實俱在的矛盾心情。是啊,“吾兄之盛德”怎麼會絕後呢?“汝之純明”怎麼不能承受父親的福澤呢?為什麼年輕力壯者早死而年老力衰者反而存在呢?但是,“東野之書”“耿蘭之報”為什麼又在我身邊呢?5個帶“矣”的句子,迫使作者由疑而信,不得不信,寫出了作者哀痛不已的心情。最後,作者無力擺脱悲哀,只好歸咎到天、神、理、壽,表示出對這噩耗的萬般無奈。 

文中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樣連用連詞和語氣詞的做法作用很大。第一可以加重語氣,使表達的感情更強烈;第二可以押韻和增強文章的節奏,從而增強作品的感染力,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三、選題設計 

1.祭文中“直抒胸臆”的常見方法研究。 

研究方法: 

(1)泛讀名篇:《祭妹文》(袁枚)、《祭石曼卿文》(歐陽修)、《哀鹽船文》(汪中)。 

(2)比較閲讀:袁枚的《祭妹文》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進行比較閲讀。 

(3)初步歸納:a.回憶與逝者交往之事;b.設想自己本應早亡,反跌出對逝者的悲痛之情;c.對逝者後事的交待和安排等。 

參讀篇目: 

(1)同“方法(1)”。(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散文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 

2.“性靈”的內涵與寫性靈的標準。 

研究方法: 

(1)精讀名家作品:如楊萬里、姜白石的詩作,袁枚的散文以及韓愈的《祭十二郎文》等,感知“性靈”就是創作要有真性情、真感情。 

(2)比較分析:“性靈”派作家貴自然,反對做作;要推陳出新,反對仿古;要強調個性,反對隨俗同流;講求形式美,反對固定框子裏的格調……可以此為標準來與其他流派的作品比較。 

讀書目: 

(1)袁枚《隨園詩話》。 

(2)郭沫若《讀隨園詩話札記》。 

(3)何瓊崖《袁枚評傳》。 

(4)《唐宋八大家名篇淺析》,湖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