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藥》(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4W

 執教人:宜城市實驗中學  魯發福

《藥》(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説明、暗兩條線索相互連接、交織、融合的特點,初步瞭解小説主旨;

2、理解華老栓、夏瑜及人物羣象,深入把握小説主旨;

3、理解環境描寫對錶達主旨的作用。

教學重點

華老栓等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夏瑜等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研究法

教學時數

3課時:情節、人物、環境各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理解小説明、暗兩條線索相互連接、交織、融合的特點,初步瞭解小説主旨。

教學程序

一、導入

從阿Q形象説辛亥革命的不徹底……

二、魯迅

魯迅(1881--1936), 原名周樹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隨後接連發表了《孔乙己》《藥》《故鄉》等著名小説。1921年發表代表作《阿Q正傳》,其後又發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説。

代表作品:短篇小説集有《吶喊》、《彷徨》;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雜文集有《南腔調集》等。

《藥》選自小説集《吶喊》。

三、怎樣鑑賞小説

(一)、小説的“三要素”: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

(二)、鑑賞方法:

1、瞭解背景(瞭解背景對理解主旨十分重要)

2、理清情節(結構安排也是為表現主旨服務的)

(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①抓線索:明線(常常是主要內容),暗線(往往暗示主旨)

②抓標題:(文章的眼睛)

3、分析人物形象(在“三要素”中最重要)

外貌描寫(肖像、神態、衣着)、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細節描寫等

4、把握主旨

小説中的議論是作者對人物和事件進行評論,揭示生活和形象的意義,深化主題的重要手段,因此,小説的議論往往就是小説的主題。

5、理解環境描寫(環境描寫也是表現主旨的重要手段)

自然環境:與人物活動有關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景物等。

社會環境:人物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

作用:

①渲染氣氛

②交代時代背景

③烘托或反襯人物的心情

④揭示主題,為人物出場作鋪墊,推動情節發展。

四、背景

《藥》創作於1919年4月,是以光復會成員徐錫麟、秋瑾被清政府殺害事件為素材寫成的。徐錫麟和秋瑾都是浙江紹興人,都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他們是在1907年7月組織的反對清政府的起義中先後遇害的。作為同鄉的魯迅,對於他們的遇害很是激憤,於是就創作了這篇小説。

徐錫麟(1872-1907年)和秋瑾(1875-1907年),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他們都是浙江紹興人,並都曾經留學日本,進行革命活動。1906年春,徐錫麟、秋瑾回國。徐錫麟去安徽任巡警道兼巡警學堂堂長,暗中準備起義工作。秋瑾先在浙江吳興潯溪女校任教,不久去上海辦《中國女報》,提倡男女平等。後來回紹興,與徐錫麟辦大通學堂,並主持大通學堂工作。秋瑾與徐錫麟組織光復軍,徐錫麟任首領,秋瑾為協領,暗中聯絡革命力量。後來他們約定於1907年7月19日,在安徽、浙江同時起義,但因徐錫麟的活動已被清政府覺察,隨時有被破獲的危險,徐錫麟乃於7月6日乘學堂畢業大操之際起事,槍殺安徽巡撫恩銘,攻據軍械所,因彈盡被捕,當天被害。徐死後被挖了心,給清兵炒食淨盡。接着,秋瑾被人告發,清兵於7月13日從杭入紹,包圍大通學堂,秋瑾奮戰力盡被捕,7月15日被殺害於紹興城內軒亭口。

夏瑜是《藥》中的人物,但是可以看出,作者是用夏瑜來影射秋瑾的。“夏”與“秋”相對,“瑜”與“瑾”相對,而且都從玉旁;夏瑜被殺害的地方是有四個暗淡金字“古囗亭口”的破匾下的丁字街頭,顯然是暗指秋瑾就義之處──古軒亭口。用夏瑜影射秋瑾表示了作家對革命烈士的悼念,對他們所從事的革命的惋惜與同情,但並不意味着小説中所描寫的全是秋瑾的事蹟。夏瑜是藝術形象,他的身上必然概括了其他革命者的某些方面,例如徐錫麟,他的心是被清朝士兵挖出來炒了吃的,這當然是殘暴,而夏瑜的血卻是被愚昧的羣眾蘸了當藥吃下去的,就更令人悲痛。兩者表面上雖無聯繫,但不能説魯迅在創作夏瑜這個形象時沒有想到徐錫麟生前死後的種種遭遇。秋瑾是獻身民主革命的著名女英雄,而夏瑜則是出身貧寒之家的熱血男兒,這種安排就説明了夏瑜是從現實中概括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

五、初讀感知

1、聽範讀(多媒體),學生跟着輕輕地讀;

2、注音釋詞

文注檢測:

窸()窸窣()窣      蹩()進      拗()開      搭赸()     乖角兒                  滿門抄斬                板滯           瘐斃            叢冢          竦然    

補充:

肩胛(jiá)骨   攫(jué)取:抓取,掠奪。  黯淡:暗淡。置之度外:度,考慮。  

    襤褸(lánlǚ):衣服破爛。蹌(qiàng)蹌踉踉(liàng):走路不穩的樣子。

六、理清結構,初識主旨。

1、給每段擬一個小標題;

2、對夏瑜是側面描寫的,説説小説中的人們對夏瑜事件是怎樣看待的?這説明了什麼問題?

3、理解小説的線索和作用(課後“練習”二);

4、試歸納本文結構;

5、小説以“藥”為題,有何深刻含義,又有什麼作用?

6、以“華”家、“夏”家命名,有何含義?

--明確:

1、老栓買藥--小栓吃藥--茶客談藥--吃藥結果(上墳)

2、人們對夏瑜的態度:

人們 態度 人們 態度

1、夏三爺 出賣 5、百姓(茶客) 嘲諷

2、紅眼睛阿義 欺壓 6、康大叔 殺賣

3、百姓(看客) 賞鑑 7、夏四奶奶(瑜母) 羞愧

4、華家 買吃 8、其它

這説明了國民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也説明了革命者要發動羣眾是何等的艱難

魯迅語:

“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吶喊自序》

3、

○1、線索:

有一明一暗兩條線索,明線是華老栓一家,暗線是夏瑜一家。

明線:一個秋天的後半夜,華老栓到刑場買“藥”-→當天早上,小栓在茶館吃“藥”-→當天上午,茶客在華家茶館談“藥”-→第二年清明,華大媽為小栓上墳。

暗線:夏瑜在刑場就義-→夏瑜的血在茶館被吃-→茶客在茶館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

○2、連接、交織、融合:

雙線連接、交織的人物:康大叔;

雙線連接、交織的事物:人血饅頭。

一,明寫華老栓買“藥”,暗寫夏瑜犧牲。(開端)  

二、明寫華小栓吃藥,暗寫革命者夏瑜的血被吃。(發展)  

三、明寫劊子手和茶客們談“藥”,暗寫革命者在獄中的英勇鬥爭。(高潮)  

四、明寫華大媽和夏四奶奶上墳,暗寫革命者死後的寂寞與悲涼。(結局)  

○3、作用:

明線突出羣眾的愚昧,暗線揭示革命者的悲哀。兩條線從並行到融合,突出因羣眾的冷漠而帶來的革命者的悲哀。這樣安排明暗線索,使小説主題的內涵更豐富、更深刻,使讀者在體會到明線所揭示的明顯的主題思想之外,還能進一步思索其深層的寓意。

4、結構歸納:

情    節 一(開端) 二(發展) 三(高潮) 四(結局) 作    用

時    間 秋天的下半夜 當天清晨 當天上午 第二年清明

地    點 刑場(連接) 華家(連接) 茶館(交織) 墳場(融合)

華    家

(正面描寫) 買  藥 吃  藥 談  藥 藥  效(無) 國民的

愚昧

夏    家

(側面描寫) 人 被 殺 血 被 吃 事 被 譏 影 響(無) 革命者的

悲哀

5、以藥為題:

○1、含義:

文題《藥》有着揭示主題的作用,可以有三種理解: 

A、人血饅頭絕不是醫治病人的良藥--蘸着革命者鮮血的饅頭決不是愚昧的羣眾所想象的醫治病者的良藥; 

B 、辛亥革命也不是醫治中國的良藥--羣眾愚昧麻木,革命者難以發動羣眾,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決不是療救中國社會的良藥; 

C 、徹底革命才是拯救中國的良藥--只有喚醒羣眾,動員羣眾起來革命,才是取得革命勝利。

○2、作用:

A、揭示主題:指出人血饅頭是醫不好小栓的病的,辛亥革命也醫治不了社會的病症,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喚起人民的覺悟,充分發動羣眾,推翻整個封建制度,才是改造舊中國、拯救勞動人民的良藥。

B、概括情節:小説圍繞“藥”展開情節。

C、連接線索:作為“藥”的血饅頭,連接了華、夏兩家的故事,使明、暗兩條線索互相連接。

6、華、夏兩家,合稱“華夏”,中國古代稱“華夏”,華夏兩家代表中國,中國那時候就那樣子;辛亥革命脱離人民,人民落後不覺悟。但如果不是為着暗喻中國,“秋瑾”勿須叫“夏瑜”,華老栓一家不一定非姓“華”不可。

七、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理解華老栓、夏瑜及人物羣象,深入把握小説主旨

教學程序

一、分析人物形象

華老栓

1、找出文中描寫華老栓的句子作上記號,説明其描寫方法,理解人物性格;

2、歸納華老栓的形象特徵;

3、説明形象的意義。

--明確:

1、描寫方法: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

2、人物形象:舊中國一個生活拮据、勤勞儉樸、膽小善良而又愚昧無知、麻木不仁的貧苦勞動者。

老弱貧病的三口之家依靠一間小茶館維持貧困的生活。滿幅補丁的夾被,如豆一燈便足以彌滿全屋的兩間房,足見貧困;熬夜歸來,又一趟趟地給客人沖茶可見其勤勞;他不敢看殺人,不敢接人血饅頭,又説明他的善良。但他又迷信人血饅頭,最令人痛心的是,他不問殺的是誰就買其血,知道了是誰的血後還麻木不仁地、笑嘻嘻地為劊子手沖茶。

3、形象的意義:華老栓不是一個人而是當時社會“眾生相”典型,他代表着當時的落後民眾,他和不理解兒子的夏四奶奶是當時病態社會人物中最令人憂心、痛心的一部分。

康大叔

文中重點寫到康大叔的地方有幾處?主要使用了什麼描寫方法?表現了他什麼性格?

--明確:

描寫方法:

肖像描寫--康大叔的肖像描寫最為精彩。“渾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滿臉橫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鈕釦,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捆在腰間”。只這幾筆,就勾勒出一個兇殘、蠻橫的劊子手形象。

行動描寫--小説寫康大叔把饅頭交給華老栓,一連用了六個動詞“搶”“扯”“裹”“塞”“抓”“捏”,生動地刻畫了劊子手的貪婪、兇惡。

康大叔──封建統治階級的爪牙  

還有語言描寫等。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兇殘、暴虐、貪婪無恥的劊子手,封建統治階級的爪牙 。             

形象的意義:

他是一個劊子手,替主子殺害革命者,公開宣揚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毆打革命者有理。詐騙羣眾,出賣革命者的鮮血,宣傳人血饅頭是治病的良藥。總之,從外貌、行動、語言中顯示了他的野蠻和兇殘的本相、卑鄙的靈魂。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封建統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  

夏瑜

1、找出文中描寫華老栓的句子作上記號,説明其描寫方法,理解人物性格;

2、歸納華老栓的形象特徵;

3、説明形象的意義。

--明確:

1、 描寫方法:

行動描寫:參加反清革命,獄中英勇鬥爭,宣傳革命思想,犧牲個人生命。

語言描寫:“可憐”、“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

2、人物形象:通過描寫人物的行為、語言等來表現這位民主革命者的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為革命獻身的精神。

3、形象的意義:

作者通過羣眾對他的態度來表現這位民主革命者的孤寂和悲哀:他講革命道理,人們感到“氣憤”;他在獄中捱打,人們“高興”;他説阿義“可憐”,人們説他“瘋了”;他被殺時,人們扯着脖子看熱鬧;他的血,被老栓當作為兒子治病的“藥”;連他的母親,也為他的行為感到“羞愧”。

夏瑜的犧牲,只是給母親帶來了悲哀和羞愧,給華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藥,給劊子手一份詐騙錢財的資本,給看客們一次鑑賞殺人的盛舉,給茶客們增添了無聊的談資。這一慘痛事實,一方面極其深刻地揭露封建統治者對廣大人民思想毒害的嚴重程度,一方面也顯出辛亥革命的失敗,是與資產階級革命者脱離羣眾分不開的。

阿義──封建統治階級的幫兇。兇殘、貪婪、頑固,為了榨取夏瑜的油水去盤問夏瑜,聽到夏瑜的宣傳,竟打夏瑜的嘴巴,等夏瑜犧牲後,拿走夏瑜身上的衣服。  

夏三爺──出賣靈魂的勢利之徒。卑鄙自私,為了獨得賞銀,喪心病狂告發侄兒,顯示了他維護封建統治的反動立場。  

死者的家屬和茶客(華大媽、華小栓、夏四奶奶、駝背五少爺、花白鬍子、二十多歲的人) --他們精神麻木、愚昧落後,是封建統治者施行愚民政策的結果。借麻木的民眾喚醒民眾的麻木,借兇殘的劊子手控訴劊子手的兇殘,借失敗的革命者剖析革命者的失敗,正是這幾個形象在體現主題上的深遠意義。

二、理解主旨

1、可讓學生讀課文後面的方框內容,受到一定啟示。

2、討論課後“練習”一:

A、表現親子之愛和革命者的悲哀。

B、反映革命者脱離羣眾的弱點,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C、表現羣眾的愚昧落後,暴露國民性的弱點。

D、歌頌革命先烈的犧牲精神,號召人們不要讓烈士的鮮血白流。

--明確:

A、第一種説法,“表現親子之愛”,是錯的。這是隻看表面現象,沒看問題的本質。表現“革命者的悲哀”,是對的。

B、第二種説法,可以説在客觀上“揭露革命者脱離羣眾的弱點”。至於“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不合作品實際和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C、第三種説法,對。但只講了一個方面。

D、第四種説法,也對。但只講了次要方面。

3、歸納主旨

《藥》通過夏瑜被反動統治階級殺害及華老栓們對他犧牲的反映,揭示了舊民主主義革命脱離羣眾的致命弱點,顯示出喚醒民眾,使其擺脱封建精神毒害的重要性,啟示人們去探求療救中國病態社會的良藥。

三、課堂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理解環境描寫對錶達主旨的作用

教學程序

一、理解環境描寫對錶達主旨的作用

(一)、社會環境

1、“幾個人從他面前過去了,樣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眼裏閃出一種攫取的光。”

2、“那三三兩兩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趕。”

3、“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4、茶館裏茶客們的談話……

--明確:

“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多麼渴望!“潮一般向前趕”,何等嗜血!“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何其認真!七嘴八舌的談論,如此愚昧!

這裏飽含着作者的嘲諷,更顯現了作者深沉的悲哀:革命者為民眾犧牲,民眾不僅不理解他們的奮鬥目的,反而將他們的死看作無聊生活的一種點綴,平淡生活的一點刺激。愚昧麻木如此,怎不讓人痛心疾首!

(二)、自然環境

1、“秋天的後半夜……什麼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可是一隻也沒有叫”

2、“分明有一圈紅白的花……”

3、“……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着頭,鐵鑄一般站着。”

--明確:

1、

A、這種異常單調和陰暗的環境、景物,與華老栓爽快和充滿希望的心情,形成十分鮮明的對照,暗示華老栓希望破滅的必然性。

B、為夏瑜的犧牲製造孤寂肅殺的氣氛,暗示了革命者脱離羣眾的悲哀。

C、暗示當時的社會現實的陰暗、淒涼和恐怖。

2、墳上的花,可能是夏瑜的戰友或同情者前來獻上以寄託哀思的。這表明,烈士為革命而犧牲,沒有被所有的人遺忘,還有人紀念他們。在夏瑜的墳頭(死)佈置一個花環(生),就深刻地把絕望、虛無、悲觀與希望、樂觀、信念揉合在一起,用沉重的音符奏響着歷史發展的樂章和生命演進的樂曲。花環的出現,為荒涼之氣增添了一抹亮色。表現作者對先烈的悼念,也寄寓了對未來的希望。

3、製造了毫無生機的墳場的悲涼、陰冷氛圍,令人窒息,既烘托了兩位母親極為悽慘的心情,又能激起讀者對革命者的悼念,對受害者的同情。

(三)、學生自由賞析其它環境描寫

可能的賞析有:

1、燈籠:開頭,燈籠只是一個照明工具。買藥時,劊子手康大叔的一“搶”、一“撕”、一“裹”、一“塞”,寥寥數筆,便把一個兇殘、狠毒、詭詐的劊子手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後來,華老拴把饅頭用荷葉包了,然後便連同破燈籠一起塞進灶裏。一方面引火,廢物利用;一方面銷髒滅證,了卻一樁心事,謹慎周密,不留破綻。一個小小的燈籠,在魯迅的筆下寫得反覆迭宕,搖曳多姿,真是令人拍案叫絕,歎為觀止。

2、“……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裏祝壽時候的饅頭。”在這裏,作者把闊人家“吉禮”時的饅頭和窮人喪嗣“凶禮”後的叢冢相比擬,吉凶互喻,是悲憫也是反諷,同時又和前文的“人血饅頭”這味奇藥的意象隱然呼應了。

花掉老栓一生心血和寄寓老栓全部期望的“人血饅頭”終於沒能挽救小栓的生命,“人血饅頭”最終變成了“叢冢饅頭”,這裏的設喻又藴含深沉的哲理和複雜的審美旨趣。“人血饅頭”是生的希望,也是革命被愚昧扼殺的死的見證;“叢冢饅頭”(墳墓)是死的見證,是個體生命終結的標誌,而墳墓卻又是人的生命、人的靈魂永恆不滅的外在形式。作者把一個革命者和一個小市民的雙墳並列在一起,把“人血饅頭”豔豔的鮮活色與“叢冢饅頭”沉沉的死寂色重疊在一起,就正和主題“藥”的雙重意藴相暗合。

3、華老栓“彷彿抱着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寫出了老栓的小心翼翼和特別的幸福感。終於買到“藥”了,這“藥”一定能治好自己兒子的病,兒子一定從此好起來,老栓心中充溢着喜悦。但是,這份所謂的“藥”到底是誰生命的奉獻,老栓卻毫不在意,漠不關心。老栓不是無聊的看客,可是他的迷信、麻木和自私的思想與看客沒有本質區別。作者借這一比喻展現他的“幸福感”,揭示的內涵卻是其愚昧、麻木和自私,表達出對國民素質深沉思索。

4、茶館在文中的作用

A、連接作用: 連接明暗兩條線索。

B、推動情節發展: 由華家引出夏家的故事。

C、展示人物性格: 通過語言、行動等表現人物。

D、揭示小説主旨,濃縮社會現實。通過來茶館的形形色色的人的語言等,展現了羣眾的愚昧、落後、麻木,對革命的不理解甚至仇恨,既是羣眾的愚昧,更是革命者的悲哀,這些均表現了當時舊中國社會現實的真實現狀。

二、總結全文

三、課堂練習

完成課後“練習”三

四、拓展

完成課後“練習”四

五、教學反思

 

魯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