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讀美文 > 哲理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集錦15篇

欄目: 哲理 / 發佈於: / 人氣:1.08W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1

有一位青年在一家大型紡織公司,由於工作出色她很快被提拔為副經理,一切順利得就像鼓滿了風的帆船。又過了一年,當她將被提拔為部門經理的時候,她卻把一張要求上自費研究生的報告放到了老總的辦公桌上。老總一邊在她的報告上簽字,一邊搖着頭説:“真搞不懂你們這些年輕人,難道一個隨時可以調動上百萬資金的部門經理的位置,還不如一張自費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有吸引力?”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集錦15篇

後來學成之後的她成為許多公司爭搶的既不乏管理經驗又有碩士頭銜的新型人才,她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運作她的輝煌人生。

在當今市場經濟大潮中,一個人長期一味地只顧前行,總會有殫精竭慮的時候。一旦把自己掏空,下一步便會止步不前。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才會如一艘鼓滿風帆的大船,才會擁有不竭的能量,才能繼續前行。

暫時的休頓,暫時的補充是能量的再生,是智慧的再生,是人生的加油站。

在人生之路上,應多設一些人生加油站。

即使你的油箱裏還有存油,也應在人生加油站裏靠一靠,加滿油,再做下一程的行駛。否則,一旦燃油耗盡,那只有在中途拋錨了。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2

兩名小和尚潛心求佛,均拜在高僧門下。

悟佛成道是小和尚的目標和追求。

多年過去,小和尚已變成老和尚。其中一位和尚得到高僧認可,成了寺院住持。另外一名和尚卻徒增歲月滄桑,依然是寺院中最平凡的一位。

這名和尚甚是不解,乃至不平。同樣認真誦經悟禪多年,其執著之心佛主可鑑,為何他成了住持,而自己仍是一名普通的和尚呢?

當年的高僧一語點破:“執者失之。”

和尚不解,同樣的“執者”,為何一個“得之”,一個“失之”。

高僧手轉佛珠,曰:“他是專者,你是執者。”

和尚仍是不解,專者和執者有何區別?

高僧又曰:“專者,專心而無旁騖,一心向佛,心無雜念;執者,必有執心,有執心必有慾念,有慾念則必然失之,不能成佛。”

和尚聽完,啞口無言,若有所悟。

正所謂執者失之,凡事一旦上升為“執”,則增加許多欲念及奢求,從而導致分心或者加重心理負荷,長此以往,必然失之。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3

1、華佗拜師

華佗東漢末年傑出的醫學家。他技術全面,精通醫道,尤於外科,曾發明全身“麻沸散”用於剖腹開背、切除胃腸等大手術,特別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後,仍然謙虛好學。華佗拜師學藝的故事,被後人傳為佳話。

一次,華佗給一個年輕人看病,經望、聞、問、切之後,認為患者得了頭風病,可是他一時又拿不出來治療此病的藥方,急得束手無策,病人也很失望。

後來,這位病人找到一位老醫生,很快就把病治好了。華佗聽後很是慚愧,便打聽到老中醫的住處,決心去拜師學藝。但華佗當時名噪四方,唯恐老中醫不肯收他為徒,於是改名換姓,來到老中醫門下,懇求學醫。老中醫見華佗心誠,就收他為徒。

從此,華佗起早貪黑,任勞任怨,虛心好學,終於獲得了治頭風病的絕技。當華佗滿師歸來時,這位老中醫才明白眼前這個徒弟就是名醫華佗,他一把拉住華佗的手説:“華佗啊,你已是名揚四海,為何還要到我這裏受苦?”華佗把來意告訴了老中醫,並説:“山外有山,學無止境。人各有所長,我不懂的地方就應該向您學習。”

啟示:我們要在實踐中正確處理個人與羣眾的關係,要虛心向人民羣眾學習,汲取人民羣眾的經驗和智慧,才能不斷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華佗拜師學藝,不恥下問的故事,就體現了這一點。

2、人生如玉

從前有一位智者收了很多學生,其中有個學生向他請教:“老師,你能講講我的價

值嗎?”老師拿出一塊石頭,説:“你先幫我做件事,,我再告訴你人生的價值。你把這塊石頭拿到集市上賣,可別人無論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

學生拿着石頭到集市上去叫賣,有人願意出2塊錢買這塊石頭。這個人剛出完價,又來了一些人,大家紛紛説這塊石頭真光,都開始抬價,一直把石頭的價抬到10元錢。學生高興地回去和老師説:“老師,你這塊石頭居然能賣10塊錢呢!”老師説:“你再把這塊石頭拿到黃金市場上去賣,別人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

學生到了黃金市場,有個老者看了這塊石頭的成色,説裏面一定是塊寶貝。大家開始競爭這塊石頭,抬到了1萬塊錢的價格。學生有些動心了,興高采烈地跑回去對老師説:“您這塊石頭居然能賣到1萬塊錢,真是想不到啊!”老師笑着説:“你把這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上去賣,別人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掉。”

學生拿着石頭到了珠寶市場,剛一叫賣,就有人出到10萬塊價格。一眨眼的功夫,石頭的價格已經升到了30萬塊錢。學生忍住了極大的誘惑回去了,對老師説:“想不到您還有這樣一塊寶貝呀!我的任務完成了,您該告訴我這塊石頭的價值了吧。”老師對學生説:“這塊石頭真的是無價之寶,它裏面有名貴的玉,但你不識貨,它頂多值10塊錢。”

啟示: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塊玉,我們要以珠寶商看玉石一樣去審視自己,有的人打磨了自己,他就成了玉,打磨得越好,他的價值就越高;有人守着自己的玉一輩子都不打磨,他一輩子就是一塊不值錢的石頭。這則案例啟示我們,去思考人生價值的內涵,即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實現人生價值的關鍵是什麼?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價值的?

3、海鳥的墳墓

在茫茫大西洋中,有一個馬裏恩的島嶼,人跡罕至,是海鳥棲息生存的天堂世界。可自從1945年英國一支探險隊踏上這塊處女地之後,不長時間,情況就發生了急轉直下的逆變。

原來,伴隨着科考隊員的上島,探險隊運輸船上藏匿着的幾隻老鼠也乘機溜上了島嶼。上島的老鼠如同上了天堂,因為島上食物豐饒的驚人,又沒有天敵,故而老鼠如燎原的野火,瘋狂無度地繁殖起來。8年後致使全島鼠滿為患。科考隊員覆上此島後,發現情況不妙,於是一紙電報發回大本營,要求總部速送幾隻壯貓來抑制鼠患。豈料,隨後發生的事情再一次令人目瞪口呆:來到島上的五隻壯貓,非但未能抑制住鼠災,反而使島上那些長期以來不知恐慌的海鳥一下子就成為了貓們輕易就能捕食到口的美味佳餚。這下,貓們便開始徹底改行了——不願意再去奮力搏擊那些壯碩兇頑的大鼠,而是一味貪婪不止去捕食那些相對平和得多的海鳥。若干年後,“肥吃海喝”的五隻“始祖貓”一舉繁殖到了2500只的驚人數目。而每天落入貓口的海鳥數量更是達到驚人的60

萬隻之多!“海鳥世界”從此淪為了“海鳥的墓場”。

啟示:科考隊員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在於沒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按常規而論,貓與鳥原本並非冤家對頭,貓與鼠才是真正的勢不兩立;可一但周圍環境發生了特殊的變化,事物的特殊性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於是才出現了“貓改行”。

4、善待“對手”

日本北海島出產珍貴的鰻魚,海邊漁村的漁民都以捕撈鰻魚為生。鰻魚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離開深海區,要不了半天就會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位老漁民天天出海捕撈鰻魚,返回後,他的鰻魚總是活蹦亂跳的,而其他人無論如何處置捕撈到的鰻魚,回港後全部都是死的。由於鮮活的鰻魚的價格要比死鰻魚貴一倍以上,因此沒幾年的功夫,老漁民一家便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翁。老漁翁臨終時把祕決傳授給了兒子。

原來,老漁民保證鰻魚不死的祕決,就是在整倉的鰻魚中,放進幾條狗魚。鰻魚與狗魚非但不是同類,還是“死對頭”。幾條勢單力薄的狗魚遇到成倉的對手,為了求得生存,便在鰻魚堆裏四處亂竄,這樣反而把整倉死氣沉沉的鰻魚給救活了。

啟示:狗魚與鰻魚的“死對頭”關係,成就了魚倉中鰻魚的生存;反之,沒有鰻魚,漁倉中的狗魚也是死氣沉沉。

5、古今智慧

有一位退休的老人回到老家,在小城買了一座房住了下來,想在那兒安靜些寫回憶錄。開始的幾個星期,一切都好。但是有一天,三個男孩放學後來這裏玩,他們把垃圾桶踢來踢去,玩得很是開心。

老人受不了這些噪音,於是出來和他們進行談判。他説:“我很喜歡你們踢桶玩,如果你們每天來玩,我每天給你們每個人一塊錢。”三個小青年很高興,更加賣勁地施展着他們的腳下功夫。過了三天,老人憂愁地説:“通貨膨脹使我的收入減少了一半,明天起我只給你們5毛錢。”小青年很是不開心,但還是答應了。每天放學後,繼續去進行他們的表演。

一個星期後,老人愁眉苦臉地説:“最近沒有收到養老金匯款,對不起,每天只能給兩毛了。”

“兩毛錢?”一個小青年臉色發青,“我們才不會為了區區的兩毛錢而浪費寶貴的時間為你進行表演呢,不幹了。”

如此以後,老人又過上了安靜的日子。

啟示:沒有任何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老人回到老家想安靜地寫些回憶錄,結果被放學後頑皮玩耍的孩子打破了安靜的生活。退休老人根據退休工資及福利只漲不跌及年輕人的逆反心理,採取欲擒故縱,拐彎抹角的方式,巧妙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可見,辦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老人對三個年輕人的玩耍吵鬧沒有開門見山地批評,而是抓住了他們的心理特點,採取了欲擒故縱的方式,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如此差異

美國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有一年他們對即將從哈佛大學畢業的一羣學生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這羣學生的智力、學歷、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調查結果是這樣的: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27%的人,沒有目標。

25年後,合佛對這羣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3%的人,25年間他們朝着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之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實現,成為了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的人,他們安逸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特別的成績,恢復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的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在埋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啟示:理想是指路明星,沒有理想就沒有前進的方向;沒有堅定的方向,就沒有生活。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7、精衞與烏鴉

傳説上古炎帝之女到海中游玩,不幸溺水身亡,遂化身為鳥,名曰精衞。精衞為了報前世之仇,每日不辭勞苦,銜着石塊投入大海。發誓要將大海填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矢志不移,被世人奉為持之以恆的楷模。

這一天,精衞正在忙碌,忽然看見一隻烏鴉從身邊飛過,口裏也銜着一顆石子。“難道烏鴉也要學我填海嗎?”精衞心裏納悶,就尾隨着烏鴉,只見烏鴉落在一處懸崖上,那兒立着一個裝着半瓶水的玻璃瓶,烏鴉小心地將石子丟進瓶子裏,瓶中的水上升到了瓶口,烏鴉高興地喝了一口水,精衞不由得啞然失笑,鄙夷地説:“哼,不過是雕蟲小技罷了!”烏鴉瞅了一眼精衞,悠然地又喝了一口水,“嘖嘖”嘴説:“尊敬的精衞鳥,我的目標的確很普通,但它是實實在在的,您整天奔波,卻可曾想過這樣一個事實嗎?就是在這個地球上,海洋的面積是地球面積的2.5倍,海洋容積也是陸地容積的10倍,也就是説,即使您可以把陸地全部都扔到海里去,地球上也只會是一片汪洋??您遠大的目標實際上是不可能完成的。”

精衞聽完後當即暈倒。

啟示:烏鴉通過簡單的勞動輕易地喝到了水。精衞雖然持之以恆,日積月累也只是徒勞。原因就在於它只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卻沒有看到海洋容積要遠遠大於陸地體積的這一客觀實在。凡事都要腳踏實地,但也要抬頭看路。

8、不要報酬的農夫獲得的報酬

弗萊明是一個窮苦的蘇格蘭農民。一天他在田間勞作時,聽到附近傳來哭喊聲。他放下農具跑過去,發現是一個小孩掉到了糞坑裏。弗來明忙把這個小孩從死亡邊緣救了起來。第二天一輛嶄新的馬車停在農夫家門口,車上走下來一位優雅的紳士,他自我介紹是那個被救小孩的父親。紳士説:“我要報答你,是你救了我孩子的性命。”農夫説:“我不願意因此接受到什麼報酬。”就在這時候,農夫的兒子從茅屋裏走過來,紳士問:“這是你的兒子嗎?”農夫説:“是。”紳士説:“我們來一個協議。讓我帶他走,並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他能像他父親一樣,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令你驕傲的人。”農夫答應了。後來,農夫的兒子從英國的聖瑪利亞醫學院畢業,成為舉世聞名的弗萊明?亞歷山大爵士,他就是盤尼西林(青黴素)的發明者。數年後,紳士的兒子染上了肺炎,是什麼救活了他呢?是盤尼西林。那紳士是誰?英國上議院議員丘吉爾。他的兒子是誰?英國“二戰”時的首相丘吉爾爵士。

啟示:樸實善良的蘇格蘭農夫救人之急,不求厚報,憑着做人的本能做了一件好事,竟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又由於自己孩子的成就,醫治了紳士的兒子即後來成為“二戰”首相的丘吉爾爵士;一個普通農夫的一點點善良,竟然能給世界帶來如此重大的變化,善莫大焉。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4

吃素的狼

狗近來見狼總是精神不振,而且還消瘦了許多,於是就前來探望並問其原因,沒想到狼有氣無力地説:“我現在正在適應着吃素呢。”

“你減肥啊?”狗不解地問。

“哪裏啊,你不知道我們動物界正瀕臨滅絕嗎,現在連小兔子也成了特級保護動物了,不吃素難道還讓我吃人啊。”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5

有個人在沙漠行走,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這時他遇見了另一個人,於是他問對方:“先生,我迷了路,你可以告訴我怎樣走出這片沙漠嗎?”“對不起。”這個陌生人對他説,“我也不知道怎樣走出去,但也許我們可以結伴同行,一起尋找出路!”

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在《心靈故事》裏所寫到的一個場景和對話。關於這段話的前因後果,我們無需贅述,因為無論他們最終有沒有走出這片曠野,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在這片沙漠裏所走的每一步都不再孤單。

在生活中,我們也不可避免地會面對別人的求助,如果我們能夠幫得上,我們會很樂意去幫助別人;但是,如果我們幫不上呢?或者我們也不知情呢?通常,我們都會非常簡單地告訴對方“我做不到”或者“我不知道”。其實,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有另一個答案給別人——我們不妨結伴而行!

不妨結伴,同樣也是很簡單的一句話,但其中卻包含着一顆友善而熱忱的心和一種信任他人的態度。人生的旅途中,只要內心熱忱而友善,人與人之間就會充滿信任,懷着信任之心與人結伴而行,無論我們最終有沒有走到終點,過程總是最美好最難忘的。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6

生物學家研究發現,幾億年前,墨魚(俗稱烏賊)同現在海里的蚌、河裏的螺、陸地上的蝸牛一樣,背上也長有一個又大又沉重的殼,每當遇到天敵的時候,它就將自己柔軟的身體躲進殼裏。殼為墨魚提供了安全保障,但是,也讓它行動遲緩。

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墨魚逐漸改進自己的身體結構,它身體上漸漸形成一個奇妙的外套膜。這個膜邊緣是張開的,可以吸進海水。當墨魚游泳時,它便飽吸了海水,將套膜緊閉,然後用軟骨壓迫套膜,使海水從頭部的漏斗中噴射出去。

然而,即便墨魚外套膜噴水的力量很大,因為它無論走到哪裏都得揹着一個沉重的殼,它卻不能走很快,當然也走不遠。

後來,為了適應生存,墨魚乾脆甩掉這個“累贅”,漸漸將自己的殼便退化掉,外套膜也進化得如同玻璃紙一樣薄。

經過數億年的進化,現在,一條小墨魚在海中快速前進的時候,每秒可以達到150米以上,這比一些小電船還快得多。所以,人們給墨魚起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綽號,就是海里的“天然火箭”。

哲人説過:“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確,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揹負太多責任與慾望,若將其全部丟掉,人生將會毫無意義;但不捨棄一些,我們又會不堪重負。

這時,放棄就成為一種尤其重要的智慧。

捨棄人生的“殼”,不僅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之光的閃現。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7

情況不同

一隻小豬、一隻綿羊和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裏。有一次,牧人捉住小豬,?大聲號叫,猛烈地抗拒。綿羊和乳牛討厭?的號叫,便説:「他常常捉我們,我們並不大呼小叫。小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呢!」

温馨提示: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因此對別人的失意、挫折、傷痛,不宜幸災樂禍,而應要有關懷、瞭解的心情。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8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八一三”淞滬之戰硝煙又起,局勢萬分危急。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緊急向民生公司經理盧作孚求助,用船將中大的大部分家當運抵重慶。於是,一船船的儀器、圖書等從南京通過長江被搶運到重慶.但令羅家倫非常遺憾的是,中大農學院從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地花巨資引進的大量良種禽畜因時間緊急和運輸條件的限制,無法一同起運,只好將最優良的品種各選了一對隨船而行。對於剩餘的大量禽畜,羅家倫讓尚未西遷的教工隨意處理,或殺或吃,絕不要留給日本人。但教工們沒有捨得將這些學校花巨資購買的優質禽畜殺掉,而是在一位叫王酉亭的教工的帶領下,經過艱難跋涉,全部西遷至重慶。

1937年12月初,在日軍攻破南京城前夕,王酉亭花高價僱了4條大船,帶領留在農學院畜牧場的職工出發了他們將豬、羊、牛分成隊,把雞籠、兔籠馱在牛背上,水陸兼程,浩浩蕩蕩,一路風餐露宿,忍飢受寒,甚至伴着槍炮聲,艱難行進。在1938年深秋,這支奇異的大軍行程數千公里,終於隨着大批難民抵達重慶。

關於這次大遷徙,相關記載極少,以至新中國成立初人們在整理農學院師生的花名冊時,競沒有找到關於王酉亭的任何記錄,只知道他於20世紀60年代末在南京去世。

一位為中國禽畜優良品種培育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普通人,就這樣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歷史記住了羅家倫、盧作孚,卻遺忘了王酉亭,這也是一種遺憾。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9

故事一:彌勒佛與韋陀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勒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裏,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勒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着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裏,由彌勒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 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裏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思考:在大師的眼裏,沒有無用之人,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並使之發展到最大化,讓適合的人做合適的事。

結論:能夠在最適合的崗位上做最合適的工作,就是人才!

故事二:丈夫的煩惱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油放太多了!”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思考:要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思考問題。

結論:學會體諒他人

故事三:司機追車

一輛載滿客的.公共汽車沿着下坡路快速前進着,有一個人在後面緊緊追趕着這輛車子。一個乘客從車窗伸出頭來對追車的人説:“老兄,算啦,你追不上的!”“我必須追上它,”這人氣喘吁吁地説:“我是這輛車的司機!”

思考:在行駛的汽車上,能否沒有死機(⊙o⊙)?沒有司機將意味着什麼?

結論:有些人必須非常認真努力

故事四:山間的豬

張三在山間小路開車,正當他悠哉地欣賞美麗的風景時,突然迎面開來的貨車司機搖下窗户大喊一聲:“豬!”張三越想越氣,也搖下車窗大罵:“你才是豬!”剛罵完,他便迎頭撞上一羣過馬路的豬。

思考:我們想問題的思維定式並不一定都是對的,同樣要懂得熱心地幫助他人

結論:不要錯誤的詮釋別人的好意

故事五:醫生的幽默

小明洗澡時不小心吞下一塊肥皂,他的媽媽慌慌張張地打電話給家庭醫生求助。醫生説:“我現在還有幾個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時後才能趕過去。”小明媽媽説:“在你來之前,我該做什麼?”醫生説:“給小明喝一杯白開水,然後用力跳一跳,你就可以讓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時間了。

思考:首先這是一個與職業道德無關的故事,小明吞肥皂的嚴重性*並不像其媽媽想象的那樣嚴重,事情已發生,焦慮對於當時的情況沒有任何幫助,要懂得坦然面對生活,幽默的醫生也很可愛哦。

結論:生活何必太緊張?

故事六:鑰匙與鎖

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他瘦小的身一子鑽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

思考:為什麼鐵棍費了那麼大的勁都沒把鎖打開,而瘦小的鑰匙就將問題輕鬆解決呢?方法對頭,真正地瞭解他人的需求

結論:唯有關懷,才能把自己變成一把細膩的鑰匙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10

據《明史》等史料記載,明朝後期,北方瓦剌首領率兵入侵中原,勢如破竹,直搗山西大同,明英宗御駕親征。無奈瓦剌軍隊強盛,又有臣子當內奸,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英宗被俘而押至北方,史稱土木之變。一年後,瓦剌通知明朝接回英宗皇帝。大臣皆懼,以為陷阱,欲徵十萬大軍討伐,踏平瓦剌,搶救英宗。唯左都御史楊善反對出兵,恐生靈塗炭,百姓遭殃,於是挺身而出,隻身一人前往。

瓦剌首領態度傲慢,輕待楊善並説:“你來接皇帝,帶禮物了嗎?”楊善説:“若置錢物賄賂,世人皆笑瓦剌貪財好物,吾空手前來,正是為顯示瓦剌首領是仁義清白的。我國目前正在修訂史籍,回去定要把此事記下來,讓瓦剌名聲流芳百世。”此話抓住了對方的心理,給瓦剌找了個台階。其首領聽後轉怒為喜,點頭稱善,其實內心明白,明朝也不是那麼好惹的,舊皇帝朱祁鎮雖被困,其軍隊依舊強固而實力雄厚,若交戰雙方只能是兩敗俱傷,佔不了什麼便宜,不如就勢放了,還落得個順水人情,於是乎過了兩天瓦剌設宴為英宗送行。楊善不花一分半釐,亦不費一兵半卒,憑着三寸不爛之舌,解救皇帝回國,歸功於他的勇敢機智,亦取決於他能言巧辯。

一句話勝過十萬兵,彰顯出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諸多遊士説客,比較有名氣的有子貢、范雎、張儀、蘇秦、蘇代、陳軫,全憑一張嘴求生存,進而得以富貴。

從政者若口才不行,則難以表達思想觀念及行為觀點,就無法貫徹落實上級指示精神,更難以做好羣眾工作;經商者沒有口才,則不會討價還價,與人交往受到限制,就不會增加經濟收入。諺語云:“會説的説圓了,不會説的説翻了。”在不同場合中,語言得體,恰如其分,可化干戈為玉帛,化解矛盾、解決難題,目標及計劃得以順利實現。反之則停滯不前,甚至使問題惡化。

説話像打仗,而且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如何打“勝仗”?主要是要了解對方想法,抓住其心理特點。《孫子兵法》雲:“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把道理原則説透,分清楚輕重緩急,爭取雙贏,對方就容易接受。當然以言語説服他人是非常困難的。戰國時期學者韓非子曰:“論其所愛,則以為藉資;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己也。”説人之長,以為在利用他;説人之短,以為在討厭他。該怎麼説話?這就要靠平時的語言積累,鍛鍊口才基本功,審時度勢,練就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關鍵還要憑着善良正直之心。切忌説別人痛處,哪壺不開單提哪壺。韓非子在《説難》一文中指出:“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説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在傳説中,龍脖子下有逆鱗,觸者而亡,遊説者不去碰它,就算得上善於説話了。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大臣叫夷射,參加齊王晚宴,由於屋裏悶熱,夷射手裏提着酒,邊喝邊走出來透氣。沒想到站在旁邊的衞兵向他討酒喝,夷射很生氣,對衞兵罵道:“真是大膽,你是什麼東西,一個小小衞士竟敢向我要酒喝,快滾!”衞兵討酒不成,反而被一頓臭罵,敢怒不敢言。等夷射走後,就在那兒撒尿。第二天,齊王看見尿跡,聞着一股臊味,就問衞兵是誰幹的?衞兵就告了夷射的黑狀。齊王大怒,將夷射治罪。夷射自以為位高權重,根本沒有把卑微的衞兵放在眼裏,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因此出口傷人。而衞兵本來就是地位低下,恐怕別人瞧不起,這是他的硬傷,夷射的話猶如利劍刺着衞兵的傷痕。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所以小人物報復了大人物。夷射因為一句不恰當的話而受到放逐的懲罰,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昔日座上賓,今日階下囚,實在是可歎!

無數事實證明,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讓人笑,亦可讓人哭;可以讓人升遷,亦可讓人丟官,切不可小覷之。在當今社會,若能掌握説話的藝術,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就會如魚得水,遊刃有餘,個人不僅得到長足進步,亦可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11

第一,做生意就要,就要;

第二,我們應該能夠享用金錢;

第三,一個人應該在最後回顧自己的時,告訴自己這些年來的是有意義的。

1。金錢並非緣起於自身;

錢本身並不會自己生錢,比如你把錢投入投入股票,股票的可能下跌,也可能上漲。

2。金錢並非從工作而來;

如果錢是由工作而來,那麼工作的人應該很富有;可是很多工作的人並不富有,而很多清閒的人卻非常富有。(關於這點,本站還沒有完全想通,暫時持保留意見。)

3。金錢並非緣起於自身或工作;

4。金錢並非無緣無故而產生;

金錢的空性:

認為事物(金錢)真實地存在,這並不正確。認為事物(金錢)並未真實地存在,這也不正確。

認為事物(金錢)即存在又不存在,這也不正確。

認為事物(金錢)即未存在也未不存在,這也不正確。

實行中觀論點的人,

都瞭解這一道理。

遠離這四種極端看法的懸崖。

空性無處不在。空性看不見,摸不着。

麥克舉了個例子,説明空性是什麼。他先叫我們用食指指向屋頂,然後又叫我們把食指指向地面,接着又叫我們的食指指向他手中的100元人民幣現鈔,最後他叫我們把食指指向用工作賺來的錢,我們的食指不知道該指向哪。他説這就是空性。

人們常常誤解佛陀的本意,佛陀本意不是我們不能追求金錢。修行的前提是生存,而且身體;而這些都需要金錢。而且有錢你就擁有更大的資源去做善事。充滿的人,是指那些不擇手段求取的人,只知道獲得,不知道給予的人,這樣的人其實是愚蠢的。

有的人懂得給予就是獲得。每一次給予就像在你自己心中的善田播下種子,而種子最終會發芽,最終成大樹。

在給予的時候,要仔細思考,給予誰?誰最需要你的贊助?你內心如何選擇你的被給予對象?

在給予的時候,要尊重感恩對方,並清晰地記憶那時的細節。

給予結束後,放鬆地體會給予的愉悦。

如果你想得到金錢,

你必須給予

如果你想得到

你必須遵守與人為善的準則如果你想得到美麗的相貌

你就絕對不能生氣。

如果你希望得到威望

你必須樂於行善。

如果你希望得到解脱

你必須學會禪定,進而得到。-選自《寶蔓論》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12

5、真金不怕火煉

“最貧是無才,最賤是無志”一個人的才識,便是他最大的財富。

有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家,在一次演奏會中發現手上所拿的小提琴,居然不是自己平日所珍愛的那把名琴,而是一把破損不堪的舊琴,原來有人故意掉包了,存心讓他在演奏會上出醜。

他心中非常懊惱,但是演奏時間已到,他必須上台表演。

他對聽眾説:“今天這裏我證明給各位看,音樂並不在樂器裏,乃是在人心裏。”

於是,他就用心地演奏起來,聽眾從那把破舊的小提琴中,聽到了一陣悠揚悦耳的音樂,個個如痴如醉,在演奏結束時,大家都給予最熱烈的掌聲,肯定他的音樂才華和演奏技巧。

心靈感悟:只要你肚中有貨,便能經得起任何考驗,真金是不怕火煉滴。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13

釣竿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孩説:「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我想你一定會説:好聰明的小孩。

錯了,他如果只要釣竿,那他一條魚也吃不到。因為,他不懂釣魚的技巧,光有魚竿是沒用的,因為釣魚重要的不在<釣竿>,而在<釣技>有太多人認為自己擁有了人生道上的釣竿,再也無懼於路上的風雨,如此,難免會跌倒於泥濘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為只要有釣竿就有吃不完的魚,像職員看老闆,以為只要坐在辦公室,就有滾進的財源。

温馨提示:願每個人都擁有一份童心!但同時為了釣到魚,還是要苦練釣技。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14

智者心中有一條定律:做事前一定要仔細觀察,深入分析,細心考慮,最後才能下結論是否應該去動手。

愚者做事不善於考慮,卻善於實際動手。

某日,智者與愚者同去一座古城。二人來到城下,只見城門緊閉,門上有一層厚厚的灰,門把手處依稀可見許多人的手掌印。

智者見此,止步曰:“此門落滿塵土,説明很久無人打開過,門把手處有手掌印,説明有人曾推過此門卻沒有推開,據我分析,此門一定是關着的。我們回去吧!”

愚者聽罷,並無反駁。他徑直走到門前,看了一下,伸手去推門把手,伴隨着“咯吱”一聲響,門卻被推開了。

智者啞然。

生活中也存在許多偶然的事情是我們根本無法去用智者定律來解決的,這時不妨讓我們從最笨的方法開始——用親身實踐去嘗試。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15

在古希臘,有人向蘇格拉底提問:你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人,那麼,你知道天與地之間距離有多遠嗎?

“三尺。”蘇格拉底回答道。

提問者一臉的不解,提出質疑:三尺?這世界上除了嬰兒以外幾乎所有的人都有三尺高,如果天地之間相隔僅有三尺,那豈不是每個人都不能正常站立?那豈不是每個人都會捅破天庭了嗎?

面對提問者的質問,蘇格拉底淡淡地説:“是的,所以每個人都要學會低頭!”

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似乎每個人都雄赳赳,氣昂昂,害怕低人一頭,於是常常碰壁。

低頭是禮讓和謙遜,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只有學會了低頭,才能避免更多的碰頭,才能更多地看清自己,才能更多地看清腳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