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古代詩歌五首》優秀教學設計模板

欄目: 專業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2.4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古代詩歌五首》優秀教學設計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下冊《古代詩歌》優秀教學設計1

課標要求

1、掌握本單元中出現的詞語。

2、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以寄託自己的情思,抒發對社會人生的感悟。

3、瞭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理解文中所藴含的人生哲理,積極、樂觀、認真的對待自己的人生。

4、調動已有的閲讀積累,掌握閲讀本單元文章的基本方法,學習運用比較閲讀的方法加深理解,拓寬視野。

5、學習運用點評的方式,以三言兩語表述自己的觀點。

單元學習目標

1、掌握本單元中出現的詞語。

2、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以寄託自己的情思,抒發對社會人生的感悟。

3、理解文中所藴含的人生哲理,積極、樂觀、認真的對待自己的人生。

4、學習運用比較閲讀的方法加深理解,拓寬視野。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重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新課

二、文學常識

三、登幽州台歌--背景

四、節奏劃分

五、內容解析:

六、主旨

七、教學總結

導入新課

作者介紹

明確學習目標

整體把握:

問題解疑

最美的閲讀是從詩歌開始的,説起詩歌,我們就會不約而同的想起那些耳熟能詳的詩句------

1、登幽州台歌--選自《陳子昂集》。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現四川)人。唐代詩人。年輕時性格豪爽。二十四歲中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直言敢諫,多切中時弊。三十六七歲時隨建安王東征契丹,所提建議不被採納,反而受到降職處分三十八歲解職還鄉,被縣令段簡陷害,死於獄中,時年四十一歲。

2、在文學上,其詩思想充實,語言剛健質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張九齡、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從中受到啟迪。

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後,陳子昂又向武則天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遺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寫下了此詩。

在句式方面,採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前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後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1、詩的前兩句是從什麼角度寫的?“古人”指的是誰?“來者”是誰?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境遇?

2、後兩句是從什麼角度寫的?詩人為什麼見此景而涕下?

“前不見古人”

3、你認為陳子昂是個怎樣的人?(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用幾句話描繪一下你感受到的詩人形象)

憑今弔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了作者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

《登幽州台歌》的豐厚內涵

1、孤獨的慨歎

2、生之短促的感喟

3、懷才不遇的哀傷

二、《登幽州台歌》的藝術特色

1、景藏情中

2、沉鬱悲壯

3、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

杜甫《望嶽》

下面的對聯寫誰?

“草堂傳後世,詩聖著千秋。”--朱德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郭沫若

(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

杜甫,字子美,因遠祖杜預為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縣東北)人,故自稱“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懷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經離亂,看到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轉折,就用詩歌抒寫情懷,反映時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廣闊,有強烈正義感和鮮明傾向性,風格沉鬱頓挫,形式多樣。由於他的詩真實的反映了所處的時代,後世稱為“詩史”;又由於他能憂國憂民,被譽為“詩聖”。

1.有感情地朗誦並熟練地背誦這首詩,瞭解詩歌特點。

2.反覆誦讀,分析景物意象。

3.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望嶽》

把握節奏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岱宗]對泰山的尊稱

[未了]不盡

[凌絕頂]登上最高山峯

[一覽眾山小]一眼望去四周的山都顯得渺小了

岱(dài)了(liǎo)

曾(通“層”)眥(zì)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

(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袞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袞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

1、《望嶽》可分兩大層,都是藉着“望”字寫的,但望的`角度不同。試對此做具體的解釋。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2、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3、全詩中最讓你感到心胸激盪的兩句?説説偏愛這兩句的理由。作者當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理解呢?

生説詩句

生積累作家作品

瞭解陳子昂的文學成就及對後世的影響

瞭解背景,幫助理解本文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慢聲長歎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生討論交流,理解詩歌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前面看不見像燕昭王那樣賢明的國君;

“後不見來者”

後面遇不到能禮賢下士的好大臣;

“念天地之悠悠”

感歎的是宇宙的無限和人生的短促;

詩的前三句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

“獨愴然而涕下”

我獨自憂傷,任淚水沾滿我的衣襟;

詩人形象:

(沉思為自己不能實現人生價值而愴然涕下

有積極的人生追求,渴望實現自身價值)

生體會詩歌情感、藝術特色

拓寬學生視野,增加學生積累量

生積累作家作品

瞭解旅遊勝地杜甫草堂

生明確學習任務

生欣賞泰山美景,感同身受,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生讀詩,讀準字音,把握誦讀節奏。

生讀詩,讀準字音,解釋詞語,積累字詞

前兩聯為第一大層,着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

後兩聯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

遠望泰山參天聳立(你想知道泰山是什麼樣子的嗎?從齊到魯都望不盡它青青的山色。)

近望泰山高大秀美(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靈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細望泰山情由景生(層層雲升騰,滌盪心胸;飛鳥歸山,映入眼簾;)

望中所感抒懷言志(終要登山泰山頂峯,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巒都顯得渺小了。)

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山勢之高峻(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生討論交流,體會情感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寫出了詩人凌雲的壯志,勃發的雄心,表達了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

①唐朝盛世。

②詩人年輕,意氣風發。

③漫遊泰山,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進而透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

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峯的誓言。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儘量與本文詩人想聯繫

生讀詩,讀準字音,把握誦讀節奏。

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未成,孤老一生。面對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麼能不“愴然涕下”?

讀詩,讀準字音,把握誦讀節奏。

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後遊歷齊趙,見到泰山,我們絲毫感受不到詩人科舉失敗後的消極頹廢,相反,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峯的誓言。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板書設計

遠望

近望 望嶽

細望  驚歎、讚美、陶醉、豪邁

(熱愛祖國河山,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

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願望

登幽州台歌

(時間無)      前 (懷才不遇)       後

(寂寞苦悶)

(空間無)    悠悠 (生不逢時)       愴然

教學後記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語言雋美,意境深遠,充滿了生活的情趣,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頌,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中學生學校優秀的古詩詞,不僅有助於提高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情操。

七年級下冊《古代詩歌》優秀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2.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理解詩歌中所藴含的哲理。

二、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分析作品之間的相同或不同之處,加深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詩歌藴含的哲理。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三、本課的教學設想

(一)本課教學方法的選擇

誦讀、分析、點撥

(二)本課學法的指導

自主、合作、探究、分享

四、教學過程:

第一、學習《登幽州台歌》

(一)導讀

幽州台,即燕昭王所建的黃金台,用於招納賢才。燕昭王成為明君聖主的代表,黃金台也成了明君聖主禮遇賢才的象徵。此後,有多少懷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憑古吊今,感懷時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一首詩《登幽州台歌》。

(二)讀背景

陳子昂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和軍事眼光的人,武則天當政時,契丹南侵,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敵,任陳子昂為參軍。陳子昂提出的正確主張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結果兵敗,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敗的責任推到陳子昂身上。陳子昂內心無比痛苦,他獨自一人來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弔古傷今,寫下了這首傳世名作。

(三)讀“景(描寫的景物)、物(寄託的物象)”

活動設計1:朗讀“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思考前兩句詩是什麼角度寫的?“古人”指誰?“來者”指誰?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境遇?

生成預設:時間角度(前、後)。“古人”指古代禮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現代禮賢下士的明君。“前不見”“後不見”,時間無止無休,生命短暫,因“不見”明君而無法施展才華,功業未成,空老一生。寫出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愁苦之情。

活動設計2:讀“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思考後兩句詩是從什麼角度寫的?詩人為什麼見此景而涕下?

生成預設:空間角度(天、地)。空間無限遼遠。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未成,空老一生。面對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麼能不“愴然涕下”?

(四)讀“情(抒發的感情)、志(表達的志趣)”

這首詩通過寫登臨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發作者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愁苦情懷,也流露出作者積極進取的建功立業的強烈渴望。

第二、學習《望嶽》

(一)導讀

泰山,五嶽之首。春秋時,齊國、魯國兩國都可看見泰山。由於山勢高聳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謂神奇秀麗。山中還常常升起層層雲氣,看後使人心胸開闊。《望嶽》這個“嶽”指的是“泰山”。

(二)讀背景

杜甫南遊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25歲的他看到泰山,心胸豁然開朗,豪情迸發,吟誦出這首千古名篇。這首詩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三)讀“景(描寫的景物)、物(寄託的物象)”

活動設計:《望嶽》圍繞“望”字寫,但望的角度不同,望到的景象也不同。

1.首聯遠望,從“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一句讀到了泰山綿延不絕、樹木葱鬱的景象。

2.頷聯近望,從“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一句讀到了泰山既神奇秀麗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3.頸聯細望,從“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一句讀到了雲湧雲翻的壯闊景象和傍晚鳥兒歸巢的景象。

4.尾聯想象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想到了“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從側面襯托泰山的巍峨高聳。

(四)讀“情(抒發的感情)、志(表達的志趣)”

活動設計:請同學們反覆誦讀這首詩,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杜甫,年輕的你豪氣沖天,登上泰山後你心中是怎樣想的呢?結合詩人的寫作背景,理解詩人登上泰山時的心境呢?

生成預設:杜甫登上泰山後,發現泰山如此綿延不盡,如此神奇秀麗,如此巍峨高大,心潮澎湃,心胸開闊了,禁不住熱情地讚美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透露出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第三、學習《登飛來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