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古代詩歌四首》 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3W

 

科目 語  文 年 級  七   年 級 時  間 2016年  月 日

課題 4、古代詩歌四首  教師姓名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2.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體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

            文修養。  

教材分析 古詩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教師要讓學生從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的詩句中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境,的確有一定難度

教法提示  誦讀法

教學時 間 3 課時    累計(  9 )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觀滄海》

一、複習導入--引出課題

二、資料展示--作者簡介

三、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正音

碣石(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蕭瑟(sè)

(2)節奏

(3)釋義

四.品讀詩歌--討論探究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1-2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第二層(3-8句):描寫海水和山島。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盪的氣勢。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這一層全是寫實景。是作襯托用。

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動靜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着山島寫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靜動相配,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湧”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湧連天的形態,而且彷彿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第三層(9-10句):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

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藴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③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詩人是懷着怎樣的感情繪製大海形象的?

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後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後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五、研讀詩歌--體悟情感

感情基調:

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藴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裏行間洋溢着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

一、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①釋題,思考:你從此詩的標題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讀,思考: 

A. 你從哪些詩句可看出龍標這被貶之地極偏遠? 

B. 哪一個字真實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 

C. 當得知好友被貶到荒涼僻遠之地、旅途艱辛,假如你是李白,會有怎樣的感情? 

③討論: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難過之情也融入了所見之景中。那麼詩中寫景的詩句是怎樣表現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B.作者還大膽想象,以一種大膽新穎的方式來向友人表達對其不幸的同情、關懷和牽掛,這種方式好在哪裏? 

(理解將客觀景物人格化的藝術手法) 

④有感情朗讀,當堂背誦。

二、學習《次北固山下》

1.解題導入--引出課題:

2.資料展示--作者簡介

3.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4.品讀理解--合作探究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首聯:點題。“青山”當指北固山,詩人在船上,“客路”即驛道。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句,又是為頸聯中“江春”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麼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尾聯:詩人離家日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久不得歸,見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給他傳遞家書了。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

(2)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5、研讀理解--賞析名句。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敍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6、小結分析-- 體悟情感

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教學後記:

第三課時《天淨沙 秋思》

一、簡介作者: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

二、介紹“曲”這種文體:

三、、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説,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遊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小結: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後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

四、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這首詩歌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

點撥:表現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這可以從“斷腸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為思念家鄉因而傷心欲絕

2、因為作者遠在天邊,所以才會傷心欲絕,愁思萬千,肝腸寸斷,哪些景物可以幫助表現作者的傷心之情呢?

點撥:通過九種景物,表現了作者的傷心之情景物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

3、能否把它組成一個場景?

點撥:枯藤纏繞着老樹,黃昏時分,上面棲息了晚歸的烏鴉一座小橋橫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裏映出幾户人家的房子荒涼的古道上,西風颯颯,一匹瘦馬踽踽獨行那肝腸寸斷的遊子,遠在天邊遙望着故鄉 

4、為什麼要用“古道西風瘦馬”,而不用“古道清風瘦馬”呢?

點撥:西風吹在人身上有點發冷,肯定會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這時心情極度傷感,用這種景物就能很好地襯托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清風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相吻合

5、我們説“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能使人感受到一種蒼涼和傷感,那麼“小橋流水人家”插在其間是否協調呢?誰來回答?

教師小結:作者把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濃濃的情感,可見“筆端無意,人寄悲歡”世上景物千千萬萬,但詩人選景一定要選取那些適合所要抒發思想情感的景物

教學後記 

熊莉